导航:首页 > 培训大全 > 糖尿病小组培训计划

糖尿病小组培训计划

发布时间:2021-04-14 17:49:17

①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利用所学知识来鉴定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指导教师为培养同学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此实验的原理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含有的可溶性还原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性成砖红色沉淀.所以取试剂时,虽然有三类试剂,但只能取斐林试剂,应用量筒先后取2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在第3号试管内,振荡混合均匀;
(3)再取3号试管内混合均匀的2mL斐林试剂注入1号试管;剩下的2mL斐林试剂注入2号试管,分别振荡均匀.
(4)注意1号和2号试管内溶液量要相等.预计实验结果经过隔水加热,两支试管中有一支出现砖红色沉淀,根据产生砖红色沉淀的试管编号,可推测出相应的尿样为糖尿病患者的尿样,另一瓶由于没有产生砖红色沉淀,应为健康者的尿样.
故答案是:
(2)取试剂:用量筒先后量取2mL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注入第3号试管内,振荡混合均匀
(3)样品与试剂混合:用量简从3号试管中量取2mL混合均匀的斐林试剂注入1号试管内,振荡;将3号试管内剩下的2mL斐林试剂注入到2号试管,振荡;(4)[预计实验结果]:1号和2号试管中仅有1支试管产生砖红色沉淀,另一支无此变化;
[结果分析]:产生砖红色的试管所对应的尿样是糖尿病患者的尿样,另一瓶为健康者的尿样.证明了糖尿病患者的尿样中存在可溶性还原糖--尿糖,并可用斐林试剂检验.

② 内分泌护士培训计划

1、协助医生做好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咨询、辅导、接诊和治疗工作。对病人要有高回度的同情心,体贴爱护答、主动热情,表情亲切,说话温和,工作耐心细致,有问必答,不与病人争吵。

2、执行医嘱及护理技术操作;注意巡视、观察病情及输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协助新入、手术、急、危重病人的处理;负责备血、取血,护送危重病人外出检查。

3、经常性地深入病房和病人交流,以获得有关病人病情的信息,了解病人的疑虑,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向家属和病人解释病症的原因、治疗原则、注意事项并进行饮食生活指导、健康教育指导。

4、加强医学及护理新知识的学习,重点学习本科室的相关知识,比如,本科常见病的发病原因、病理、生理机制,治疗、预防护理,多看本科室每个病人的病历、治疗经过、疗效及各项化验指标,对本科室每个病人的病情用药治疗了如指掌,在进行治疗护理查对时,做到心中有数。

③ 结合健康教育程序,针对糖尿病人制定一份完整的健康教育计划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为了使更多人认识糖尿病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因此我们相应作出了以下有关于健康教育的计划。 一、 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
(1) 询问患者家中是否有糖尿病病史、发生时间还有
相应的症状。
(2) 查找相关资料,或向其他医师或护士寻找经验并分
析好病情。
(3) 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护理诊断与治疗。如人体免疫治
疗、饮食定时定量、合理调整三大营养、运动治疗还有相应的药物治疗······通过这些来加快患者病情的好转。
二、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诊断
(1) 计划前的研究阶段:①问题与政策的分析②形势
分析③目标人群的分析
(2) 计划活动研究阶段:①制定目标②确定教育策③
材料制作与预测④人员培训计⑤活动与日程管⑥
监测与评价
三、 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
(1) 制作实施时间表:为了使实施糖尿病的全过程有比
较强的计划性,按时完成各阶段的实施工作,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的时间进度表,来治疗相应症状的糖尿病。
(2) 实施的组织结构:①政策支持②领导机构③执行机
构④组织协调与合作。糖尿病并不是一时半会所能医治好的,所以进行相关治疗要通过以上的组织机构才能运行的。
(3) 实施工作人员的培训:因为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
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甚至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
(4) 实施的物品管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得到相应
的药物治疗,紧急时还可以及时处理.
(5) 实施的质量控制:糖尿病患者由于大量尿糖丢失,
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所以患者不能乱吃东西,特别是糖类食物,要特殊搭配。 四、 糖尿病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价
(1) 评价的概念:评价是客观实际与预期目标进行的
比较。因此我们要分清糖尿病的人的基本特征,如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形体肥胖情志失调、肝气郁结外感六淫,毒邪侵害,并同时还会引起一定的并发症: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还有足溃疡等。所以要正确的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
(2) 评价的作用:①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
效果如何。②对项目全面检测、控制。③。最大限度地保障计划的先进性和实施质量。患者可能有一些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患了糖尿病,所以此时我们应该确定评价的作用并对其进行症状分析。如糖尿病患者总结为“三多一少”,所谓三多食指“多食、多饮、多尿”,一少是指“体重减轻”。
(3) 评价的目的:①确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的
合理性和先进性。②确定健康教育/健康促持续性如何。③总结健康教育/健康促进项目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的项目方向。制定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让患者更好地了解到该如何去预防还有对其进行治疗。
所以以下就是我们由此而得出的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所以我们对糖尿病患者做了以上的健康教育计划,使他们更好地去了解这种病。

④ 有人要用30亿美元培养糖尿病基因组遗传下一代计划,达尔文要争夺30亿美元培养健康优秀基因组遗传计划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有这样的竞争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进步。

⑤ 糖尿病患者怎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糖尿病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适应和稳定糖尿病病情的变化。
满意请采纳

⑥ 如何制定护士对糖尿病的学习计划

智能建筑中的弱电工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国家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及控制电压等低电压电能,有交流与直流之分,交流36V以下,直流24V以下,如24V直流控制电源,或应急照明灯备用电源。另一类是载有语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信息源,如电话、电视、计算机的信息。人们习惯把弱电方面的技术称之为弱电技术。可见智能建筑弱电技术基本涵义仍然是原来意义上的弱电技术。只不过随着现代弱电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智能建筑中的弱电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
一般情况下,弱电工程指第二类应用。主要包括:
1、电视信号工程,如电视监控系统,有线电视。
2、通信工程,如电话。
3、智能消防工程。
4、扩声与音响工程,如小区的中背景音乐广播,建筑物中的背景音乐。

⑦ 跪求《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层版)》和《中国高血糖危象诊断与治疗指南

核心提示:中华医学糖尿病分会在重庆召开了《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的新书发布会,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孙子林教授介绍了《运动指南》的基本情况,《运动指南》将在年底发布。
8月11日,中华医学糖尿病分会在重庆召开了《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下简写为《运动指南》)的新书发布会。
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孙子林教授介绍了《运动指南》的基本情况,孙教授指出,制定《运动指南》的必要性有4方面:
1.缺少运动是糖尿病病因之一,同时,通过运动可以防止糖尿病,这是最重要的理由;
2.运动本身就是享受,可是运动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有适应症、禁忌症,也有运动治疗本质的特征,所以运动治疗同样存在跟药物治疗一个的所谓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
3.医务人员都知道运动预防重要性,特别是糖尿病专业的同道们,但不懂得这种运动治疗的具体方法,无法指导患者;
4.我们目前缺少这一一个可循证的、规范的、具有专业水平的运动指南。
孙教授表示,《运动指南》是在糖尿病学专家、运动学专家的共同配合下完成的。该指南也是严格执行治病救人的前提。他提醒,这指南是针对糖尿病的,不是普通人能用的指南,其他病也许能够参考,但不能套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治疗五驾马车,运动只是其中一驾,运动不是全部,不是万能的。同时,孙教授也表示,这是一个征求意见版,也是相对开放的,许多问题还要完善。
该指南分三大块,一是理论基础;二是运动的具体实施;三是糖尿病运动治疗的特殊问题。
一.理论基础
1.运动缺乏是糖尿病发其中的一个原因,所以强调两者相关的关系,这里又包括并发症、糖尿病运动这里面的关系;
2.运动为什么能够治疗糖尿病,它的机制是什么,会做一些理论的介绍,因为这是面向专业性的人,必须有好的理论知识,能够解释给人听;
3.运动不仅仅是对糖尿病本身的问题,对身心、对并发症、对生活质量、包括经济效益,对医院患者会产生什么经济效益,会有一些介绍。
二.运动治疗具体实施
1实施过程一些主要原则,包括有效安全,需要有专业人员的指导,因为要进行治疗计划的调整等;具体实施的时候,制定一个可行的目标;然后运动治疗相关前提条件要准备好等;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的,具体实施里面,包含这几大块:安全、科学、有效、个体化、专业人员指导、要进行糖尿病的管理。
2运动治疗有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所以就存在适应症禁忌症。绝对适应症,没有并发症等糖尿病患者的人;相对适应症,有些比较轻的、不太严重的并发症;禁忌症,比如酮症的时候不建议运动,血糖很高的时候不建议运动,已经有了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的人,运动时相对禁忌的。
那么运动具体实施的过程,要进行评估,你要评估病人适不适合运动,然后给设定一个运动处方。然后进行跟踪管理。在指南里面,也有很多相关工具,包括具体运动形式的选择等等这些。
三.运动治疗的问题
比如不同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怎样运动,比如妊娠的情况下;比如运动也会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怎样处理。
最后,孙教授表示,听到运动可以治疗糖尿病,很多人很兴奋,而组织方就是想通过这指南让患者心动变行动 ————来自39健康网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摘要
(2010 年版,讨论稿)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苏州
糖尿病的管理
(基本原则、教育、自我血糖监测、饮食、运动)
基本原则
限于目前医学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不可根治的疾病,因此应给予糖尿病患者终身的密切医疗关注。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是控制糖尿病,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是通过良好的代谢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建立较完善的糖尿病教育管理体系。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糖尿病教育和管理
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诊断就必须接受糖尿病教育,可以是糖尿病教育课堂、小组式教育或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后二者的针对性更强。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特别是当血糖控制较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或因出现并发症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时,具体的教育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教育管理的形式
每个糖尿病治疗单位最好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定期开设教育课程。最好的糖尿病管理是团队式管理,糖尿病管理团队的主要成员应包括: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糖尿病教育者(教育护士),营养师,运动康复师,患者及其家属。必要时还可以增加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足病医生和心理学医生。逐步建立定期随访和评估系统,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和得到及时的正确指导,这种系统也可以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服务。
教育的内容
■ 疾病的自然进程
■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 糖尿病的危害,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特别是足部护理
■ 个体化的治疗目标
■ 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
■ 规律运动和运动处方
■ 饮食、运动与口服药、胰岛素治疗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范的胰岛素注射技术
■ 自我血糖监测和尿糖监测(当血糖监测无法实施时),血糖结果的意义和应采取的相应干预措施
■ 自我血糖监测、尿糖监测和胰岛素注射等具体操作程序
■ 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如疾病、低血糖、应激和手术时的应对措施
■ 糖尿病妇女受孕必须做到有计划,并全程监护
标准随访方案(见附录)
血糖监测
糖化血红蛋白(HbA1c):HbA1c是长期控制血糖最重要的评估指标(正常值4-6%),也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治疗之初至少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六个月检查一次。患有血红蛋白异常性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应以空腹和/或餐后静脉血浆血糖为准。如果没有实验室,则可以应用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测定,但须定期校准;这样的中心应定期介绍患者到有条件的中心检查,或与上级中心实验室建立联系,转送标本。HbAlc 测定应采用可溯源到DCCT曾使用的方法进行。
自我血糖监测
自我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手段。指尖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理想的方法,但如条件所限不能查血糖,尿糖的检测包括定量尿糖检测也是可以接受的。
自我血糖监测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但对注射胰岛素和妊娠期的患者,为了达到严格控制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的发生,这些患者必须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对于那些没有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有一些证据显示自我血糖监测有利于改善血糖控制,但也有不支持的证据。
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取决于治疗的目标和方式。
■ 血糖控制差的病人或病情危重者应每天监测 4-7次,直到病情稳定,血糖得到控制。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
■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在治疗开始阶段每日至少监测血糖5次,达到治疗目标后每日监测2-4次;使用口服药和生活方式干预的患者达标后每周监测血糖2-4次。
血糖监测时间
■ 餐前血糖检测,当血糖水平很高时空腹血糖水平是首先要关注的,有低血糖风险者(老年人,血糖控制较好者)也应测定餐前血糖。
■ 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适用于空腹血糖已获良好控制但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者。
■ 睡前血糖监测适用于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特别是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的患者。
■ 夜间血糖监测适用于胰岛素治疗已接近治疗目标而空腹血糖仍高者。
■ 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监测血糖。
■ 剧烈运动前后宜监测血糖。
血糖监测方案
■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 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早餐后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
■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在血糖达标前每周监测3天空腹血糖和3次晚餐前血糖,每两周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在血糖达标后每周监测3次血糖,即:空腹、晚餐前和晚餐后,每月复诊1次,复诊前一天加测5点血糖谱。
■未使用胰岛素治疗者的强化血糖监测方案:每周3天每天5到7点血糖监测,主要在药物调整期间使用。
■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低强度血糖监测方案:每周三天每天一餐前后或每周三天早餐前睡前的血糖监测,以此既掌握血糖控制趋势又能了解进餐对血糖的影响,如疑有无症状低血糖则应重点监测餐前血糖。
血糖监测的指导和质控
开始自我血糖监测前应由医生或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测血糖,何时监测,监测频率和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小组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技术和校准血糖仪,尤其是自我监测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或临床情况不符时
尿糖的自我监测
虽然自我血糖监测是最理想的血糖监测手段,但有时受条件所限无法作血糖时,也可以采用尿糖测定来进行自我监测。尿糖的控制目标是任何时间尿糖均为阴性,但是尿糖监测对发现低血糖没有帮助;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如肾糖阈增高(如在老年人)或降低(妊娠)时,尿糖监测没有意义。
医学营养治疗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对医学营养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很难得到理想的代谢控制。 不良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还可能导致相关的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等的发生或加重。
营养治疗总则
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者都需要依据治疗目标接受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由熟悉糖尿病治疗的营养(医)师指导下完成更佳。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分配各种营养物质。
营养治疗的目标
■ 达到并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
■ 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控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
■ 提供均衡营养的膳食
■ 减轻胰岛β细胞负荷
■ 维持合理体重:超重/肥胖患者减少体重的目标是在3-6个月期间体重减轻5%-10%。消瘦患者应通过均衡的营养计划恢复并长期维持理想体重脂肪
■ 膳食中由脂肪提供的能量不超过饮食总能量的30%
■ 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不应超过饮食总能量的10%单不饱和脂肪酸是较好的膳食脂肪来源,在总脂肪摄入中的供能比宜达到10%-20%。可适当提高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但不宜超过总能量摄入的10%
■ 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mg/天
碳水化合物
■ 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0%
■ 低血糖指数食物有利于血糖控制
■ 蔗糖引起的血糖升高幅度与同等数量的淀粉类似,不超过总能量的10%
■ 糖尿病患者适量摄入糖醇和非营养性甜味剂是安全的
■ 每日定时进三餐,碳水化合物均匀分配蛋白质
蛋白质
■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个体,推荐蛋白质的摄入量占供能比的10%-15%。
■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宜限制在0.8g/kg/d,从GFR下降起,即应实施低蛋白饮食,推荐蛋白质入量0.6g/kg/d, 并同时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
■ 摄入蛋白质不引起血糖升高,但可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反应。
饮酒
■ 不推荐糖尿病患者饮酒。饮酒时需把饮酒中所含的热量计算入总能量范围内
■每日不超过1-2份标准量/日(一份标准量为:啤酒350ml,红酒150ml或低度白酒45ml,各约含酒精15g)
■ 酒精可能促进使用磺脲类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盐
■ 食盐摄入量限制在每天6g以内,高血压病人更应严格限制摄入量。
■ 限制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例如味精、酱油、加工食品,调味酱等。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在2型糖尿病的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运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还有利于炎症控制、疾病预防和心理健康等。坚持规律运动12-14年的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显著降低。
■ 运动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血糖>14-16mmol/L、明显的低血糖症或者血糖波动较大、有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以及各种心肾等器官严重慢性并发症者暂不适宜运动。
■ 运动频率和时间为每周至少150分钟,如一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
研究发现即使进行少量的体力活动(如平均每天少至10分钟)也是有益的。因此如果患者觉得达到所推荐的运动时间太困难,应该鼓励他们尽一切可能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
■ 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包括:快走、打太极拳、骑车、打高尔夫球和园艺活动。
■ 较强体力活动为:舞蹈、有氧健身、慢跑、游泳、骑车上坡。
■ 每周最好进行2次肌肉运动如举重训练,训练时阻力为轻或中度。联合进行抗阻运动和有氧运动可获得更大程度的代谢改善[30]。
■ 运动项目要和病人的年龄、病情、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体质相适应。
■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将有益的体力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 活动量大或激烈活动时应建议糖尿病病人调整食物及药物,以免发生低血糖。
戒烟
吸烟有害健康,尤其对有大血管病变高度危险的2 型糖尿病患者。应劝诫每一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停止吸烟,这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物
高血糖的药物治疗多基于2型糖尿病的两个主要病理生理改变——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受损。口服降糖药物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分为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DPP-VI抑制剂)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DPP-VI抑制剂通过减少体内GLP-1的分解而增加GLP-1增加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双胍类药物主要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延缓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的吸收。
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在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水平变化不大。因此,随着2型糖尿病病程的进展,对外源性的血糖控制手段的依赖性逐渐增大。在临床上常常需要口服药间的联合治疗。
糖尿病的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2型糖尿病高血糖的基本措施。在上述措施不能使血糖控制达标时应及时采用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在内的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而降低血糖。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高血糖的一线用药和联合用药中的基础用药。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HbA1c下降1%-2%并可使体重下降。在UKPDS试验二甲双胍还被显示可减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单独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不导致低血糖,但二甲双胍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二甲双胍的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 双胍类药物罕见的严重副作用是诱发乳酸酸中毒。因此,双胍类药物禁用于肾功能不全(血肌酐水平男性>1.5mg/dL,女性>1.4mg/dL或肾小球滤过率<60ml/min/1.73m2)、肝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或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在作造影检查使用碘化造影剂时,应暂时停用二甲双胍。
磺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临床试验显示,磺脲类药物可以使HbA1c降低1%-2%,是目前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制定的糖尿病指南中推荐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主要用药。目前在我国上市的磺脲类药物主要为格列苯脲、格列美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磺脲类药物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有肾功能轻度不全的患者,宜选择格列喹酮。患者依从性差时,建议服用每天一次的磺脲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临床试验显示,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使HbA1c下降1%-1.5%。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单独使用时不导致低血糖,但与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使用时可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在与胰岛素联合使用时表现更加明显。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使用还与骨折和心衰风险增加相关。在有心衰(纽约心衰分级II以上)的患者、有活动性肝病或转氨酶增高超过正常上限2.5倍的患者、以及有严重骨质疏松和骨折病史的患者中应禁用本类药物。
因罗格列酮的安全性问题尚存在争议,其使用在我国受到了较严格的限制。对于未使用过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只能在无法使用其他降糖药或使用其他降糖药无法达到血糖控制目标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对于使用罗格列酮及其复方制剂的患者,应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在权衡用药利弊后,方可继续用药。
格列奈类药物
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我国上市的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本类药物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可降低HbA1c 0.3%-1.5%。此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可单独使用或与其它降糖药物联合应用(磺脲类除外)。
格列奈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和体重增加,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α-糖苷酶抑制剂
α-糖苷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国内上市的α-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α-糖苷酶抑制剂可使HbAlc下降0.5%-0.8%,不增加体重,并且有使体重下降的趋势,可与磺脲类、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或胰岛素合用。
α-糖苷酶抑制剂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服药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是减少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单独服用本类药物通常不会发生低血糖;合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患者如果出现低血糖,治疗时需使用葡萄糖,牛奶或蜂蜜,而食用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的效果差。
二肽基肽酶-IV 抑制剂(DPP-IV 抑制剂)
DPP-IV 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IV 而减少GLP-1 在体内的失活,增加GLP-1 在体内的水平。GLP-1 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目前国内上市的DPP-4 抑制剂为西格列汀。在包括中国2 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DPP-IV 抑制剂可降低HbA1c 0.5%-1.0%。 DPP-IV抑制剂单独使用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不增加体重。 目前在我国上市的西格列汀在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使用时应注意减少药物的剂量。
GLP-1受体激动剂
GLP-1受体激动剂通过激动GLP-1受体而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GLP-1受体激动剂以葡萄糖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并能延缓胃排空、和通过中枢性的抑制食欲而减少进食量。目前国内上市的GLP-1受体激动剂为艾塞那肽,需皮下注射。在包括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临床试验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使HbA1c降低0.5%-1.0%。 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单独使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联合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有显著的体重降低作用,单独使用无明显导致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GLP-1受体激动剂的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程度多为轻到中度,主要见于刚开始治疗时,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减少。
胰岛素治疗
概述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 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2 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出现口服药物使用的禁忌症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会变成最佳的、甚至是必需的保持血糖控制的措施。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该继续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宣教,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以便于胰岛素剂量调整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该接受低血糖危险因素、症状和自救措施的教育。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详见附录2)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
■ 1 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时就需要胰岛素治疗,而且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
■ 2 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 仍大于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 对新发病并与1 型糖尿病鉴别困难的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把胰岛素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 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
■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用基础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起始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基础胰岛素的使用
■ 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当仅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时,不必停用胰岛素促分泌剂。
■ 使用方法: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2 单位/公斤体重。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 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 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 如三个月后空腹血糖控制理想但HbA1c 不达标,应考虑调整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的起始治疗中预混胰岛素的使用
■ 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可选择每日一到二次的注射方案。当使用每日两次注射方案时,应停用胰岛素促泌剂。
■ 使用方法:
1. 每日一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2 单位/公斤体重/日,晚餐前注射。根据患者空腹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每3-5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 个单位直至空腹血糖达标。
2. 每日两次预混胰岛素:起始的胰岛素剂量一般为 0.4-0.6 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 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早餐后血糖和晚餐前后血糖分别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 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 1 型糖尿病在蜜月期阶段,可以短期使用预混胰岛素2-3 次/天注射。
胰岛素的强化治疗
多次皮下注射
■ 在上述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可以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或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 使用方法
1. 餐时+基础胰岛素: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睡前和三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 天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 单位,直到血糖达标。
2. 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根据睡前和三餐前血糖血糖水平进行胰岛素剂量调整,每3-5 天调整一次,直到血糖达标。
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
■ 是胰岛素强化治疗的一种形式,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控制血糖方面优于多次皮下注射且低血糖发生的风险小。
■ 需要胰岛素泵来实施治疗
■ 主要适用人群有:1 型糖尿病患者;计划受孕和已孕的糖尿病妇女;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 型糖尿病患者。
特殊情况下胰岛素的应用:
■ 初诊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 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药物很难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血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逆转β 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 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可以选择各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如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泵注射等。应注意加强血糖的监测,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使各点血糖在最短时间接近正常,同时尽量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 围手术期(见相关章节)
■ 感染(见相关章节)
■ 妊娠(见相关章节)
胰岛素注射装置
■ 可以根据个人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使用胰岛素注射笔(胰岛素笔或者特充装置)、胰岛素注射器或胰岛素泵。
只能发到这,因为知道字数限制,但是我有原件,可以发给你。

⑧ 做好糖尿病教育需要怎样做

目前,糖尿病对全球人类健康的威胁正日趋严重,中国更是糖尿病大国。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算,2007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约为3980万,位居世界第二位。因此,制定适合中国人群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已经成为我国糖尿病学界的迫切任务。

五大要素替代三驾马车

目前,糖尿病不能做到彻底治愈的,且长期高血糖势必导致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因此,糖尿病治疗的近期目标就是控制血糖,防止出现急性代谢并发症,远期目标则是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达到预防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医务工作者应建立完善的糖尿病教育和管理体系,并为患者提供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指导。

以往,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是医学界公认的治疗糖尿病的“三驾马车”,即通过这三个方面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三者缺一不可。然而,随着医学界对糖尿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仅靠这三个方面还是不足以做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新《指南》关于糖尿病的管理部分中,除了原有的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这三项外,还特别提出了糖尿病的教育和自我血糖监测这两项措施,共同组成了糖尿病管理的五大要素。

这五大要素的提出,在糖尿病管理中加强了患者自身的参与度,帮助患者提高对糖尿病这一慢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的认识,减少了药物治疗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五大要素的实施与糖尿病管理体系的建立密不可分,新版《指南》对这管理体系提出了详细的要求。

糖尿病教育需要医患共同参与

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在处理上有着巨大差异,因此管理好糖尿病是一门综合的科学艺术。在各种各样的疾病当中,糖尿病是最需要病人进行自我管理的。糖尿病的治疗不单单是医生和护士等专业人员的事情,患者在治疗中更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医生告诉患者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可患者并不遵从;或者医生告诉患者该如何使用胰岛素,可患者听不明白、掌握不了,都会给糖尿病的治疗带来困难。而糖尿病治疗恰恰需要综合的多方面的管理,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最终的疗效。

很多糖尿病的病人除了血糖高以外,还常伴有血压高、血脂高、肥胖等危险因素,如果只控制血糖而不注重控制血压、血脂、体重等,同样会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出现。另外,对于如何饮食控制、运动需要多大的量等问题,都需要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指导,同时也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

有条件的单位要建立一个糖尿病管理团体,由不同学科的人员组成,共同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其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位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就能受到有针对性的糖尿病教育,接受个体化的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指导等。这个团队最好有一名受过专门培训的糖尿病教育护士,还应包括执业医师(基层医师和/或专科医师)、营养师和患者本人,必要时还可有眼科医生、心血管医生、肾病医生、血管外科医生、产科医生和心理学医生等。这样的教育和指导应该是长期的和随时随地进行的,以确保所有患者都能进行咨询和得到及时的正确的指导。

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指导应包括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定期开设讲座,开通热线电话,设立教育中心,甚至进行临床药物观察也能达到对患者教育指导的目的。在教育内容方面,除了指导患者如何自行注射胰岛素,如何用药、换药外,还应建立个人管理档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个体化的生活方式干预措施和饮食计划,规律运动和开出运动处方,自我血糖监测,预防低血糖、应激状态等。
血糖监测有助血糖控制

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控制血糖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手段。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最为复杂和艰难,《指南》中强调了血糖自我监测的重要性,并对不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区别对待,监测频次也不同。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合理分配资源,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监测血糖的需要。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和血糖测量仪的不断改进,目前,患者在家中通过使用血糖测量仪进行自我监测血糖已经成为了可能。现在的血糖测量仪不仅方便、安全、质量有保证,而且其准确性也大大提高,得到临床的认可。在开始自我监测前,患者应由医生或护士进行检测技术和检测方法的指导,包括如何操作血糖测量仪,何时监测,监测频率以及如何记录监测结果。医生或糖尿病管理团队每年应检查1~2次患者自我血糖检测技术和校准血糖测量仪,指导患者血糖变化后如何调节药物或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血糖监测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测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反映血糖长期控制好坏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要更换治疗的重要依据。HbA1c是反映近3个月的血糖平均值,因此在治疗最初每三个月检测一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就可以半年检测一次。需要注意的是,HbA1c测定方法要标准化,要采用国际上认可的仪器和方法。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标准检测不仅能正确反映病情,而且有利于与国际接轨,进行控制状态比较,也有利于论文发表。

饮食控制等仍然不可忽视

营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也是目前我国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我国食物品种多,地区差异大,个人的习惯也大不相同。但有一条共同的原则就是要均衡饮食、合理营养。肥胖者应在一定时间内降低体重的5%~10%,5%是最低标准,否则就没有达到营养治疗的目标。但对于有些特别肥胖者,在第一阶段(6个月左右)体重要求减少10%左右,然后再根据标准体重重新评估,设定下一个目标,最终目标是标准的体重。

糖尿病患者是否能饮酒曾有过争论,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即适量饮酒有一定益处。适量的饮酒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的代谢。

总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到了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阅读全文

与糖尿病小组培训计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珠海卓尔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86
网络营销论文提纲范文样本 浏览:778
重庆市场营销培训 浏览:732
广东省电子商务师报考条件 浏览:969
国家开放大学市场营销专升本 浏览:254
美术培训机构开业活动方案 浏览:291
房地产广告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500
员工开口培训方案 浏览:568
日本三部顶级推理片2018 浏览:479
vip免费观看电视剧app 浏览:987
在线观看电影 浏览:947
项目质量策划书及创优方案 浏览:434
免费下载电影到手机上 浏览:592
在网上能免费看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464
满清十部电影大全 浏览:392
免费观看视频网站 浏览:970
《卡布奇诺》在线观看 浏览:743
吃奶片段的电影 浏览:638
英雄无泪林正英无删剪 浏览:512
赤壁铜雀台小乔几分几秒 浏览: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