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次性物品的调查报告300字——450字
近年来,随着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以下是实地调查出来的报告: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源是:1、公共厕所排出的粪便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人恶心。2、工厂排出的废水又黑又臭,还浮着一些秽物。3、工厂排出的废气很刺鼻,会散发到小镇的各个角落。4、化肥厂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粉尘、铅、煤灰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5、公园的草坪上常有游人丢弃的垃圾,既不卫生,又影响市容。
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是:废水、废气、粪便、腐肉、塑料袋、木筷,垃圾等。
污染物对环境和生物有很大的危害:使空气变得浑浊,对人的肺部有很大危害;生活垃圾处理不好会滋生细菌,严重影响人的健康;污水会影响生活水,直接侵害人体。
看了这么多,你是不是对目前的环境有些忧虑呢?对,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保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废弃电池和塑料袋要处理好;多植树造林,不践踏草坪;不污染水源。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
⑵ 一次性用品具体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找汕头和扬州的企业,电话采购他们,你可以写几万字了,同时可以登入中国酒店采购网和慧聪酒店用品网,可以让你对这个行业深入了解的。不过一次性用品的范围还是太广了,建议你更加细化市场.
⑶ 关于一次性生活用品的调查报告。
一次性纸杯。浪费木材
一次性筷子。浪费木材
避孕套。橡胶产品,污染难以回收再利用,污染环境
一次性菜盘子,浪费木材
⑷ 一次性餐具的调查
“北京每天要消耗掉200万只一次性餐具,其中发泡塑料餐具有40万只,占20%,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占30%,其余50%都是不合格产品。”昨天,从事一次性餐具研究和开发工作10余年的包装与环保问题专家董金狮说,不合格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盘添加了大量废塑料和填充物,遇热或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
据《新民晚报》报道,董金狮是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劣质餐盒20%来自定海
昨天,全程参与了我国一次性餐具调查行动的董金狮说,北京市场上不合格的餐具有一半来自河北永清县、天津定海县等地区,另一半来自北京的地下工厂和小作坊。
今年7月在天津定海县,他们在一家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地下工厂检验发现,这家工厂使用的原料竟都是废塑料,还大量添加了国家明令禁用的工业石蜡等有害物质。
据了解,北京地区的劣质餐盒有20%来自该地区。董金狮介绍,目前市场上1吨聚丙烯(PP)的市场销售价在11000元上下,而填充物1吨的市场价格连2000元都不到,这就是很多厂家非法添加填充物的原因。
非法添加工业石蜡长期摄入可能致癌
董金狮说,许多厂家在产品原料中添加的滑石粉、碳酸钙等竟超过了50%,这就导致餐具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用热水一泡、微波炉一转,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以及肝系统病变等。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甚至可能致癌。
一次性餐具使用环节三不管
“卫生部门管的是餐饮企业的环境卫生和餐具消毒,质监部门管的是生产领域,工商部门管的是流通领域,而最关键的使用环节却成了‘三不管’。但餐馆打包、送餐公司送餐,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这是个关键环节。”另据董金狮介绍,“市场标注降解餐盒的80%都是劣质产品。”
另据悉,两年前部分品牌方便面的包装盒也被发现存在问题。摄影/本报记者柴春霞
市场小调查
劣质餐盒一天卖八箱
本报讯 “这种一次性餐盒每天都能卖七八箱。”昨天下午,记者在东郊市场发现,手感软、轻轻一撕就破的劣质餐盒在多个摊位都有出售,一位摊主表示,因为价钱低,这种餐盒销路非常好。记者注意到一次性餐盒最常见的有4种,价钱最高的为每个0.4元,最低的只有0.09元。一位摊主向记者介绍,卖得最快的是价格在每只0.16元的这种,一般每天都能卖出7至8箱。
据介绍,每箱大致在800个左右,分别销往市区的各个餐馆。根据董金狮介绍的鉴别方法,记者发现这种餐盒质感较软,用手轻轻一撕就破。“这么软能盛东西吗?”对方说:“都是北京的产品,质量绝对没问题。”
长期使用可能致癌
环保型可降解一次性餐具
主要原料来源:秸杆可以作为生产一次性餐具及其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我场年产各类秸杆15万吨,而且利用率不高,很多秸杆都被浪费或焚烧,所以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
⑸ 一次性餐具的市场调查
“北京每天要消耗掉200万只一次性餐具,其中发泡塑料餐具有40万只,占20%,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占30%,其余50%都是不合格产品。”昨天,从事一次性餐具研究和开发工作10余年的包装与环保问题专家董金狮说,不合格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盘添加了大量废塑料和填充物,遇热或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 据《新民晚报》报道,董金狮是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劣质餐盒20%来自定海
昨天,全程参与了我国一次性餐具调查行动的董金狮说,北京市场上不合格的餐具有一半来自河北永清县、天津定海县等地区,另一半来自北京的地下工厂和小作坊。 在天津定海县一家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地下工厂检验发现,这家工厂使用的原料竟都是废塑料,还大量添加了国家明令禁用的工业石蜡等有害物质。 据了解,北京地区的劣质餐盒有20%来自该地区。董金狮介绍,市场上1吨聚丙烯(PP)的市场销售价在11000元上下,而填充物1吨的市场价格连2000元都不到,这就是很多厂家非法添加填充物的原因。 非法添加工业石蜡长期摄入可能致癌 董金狮说,
许多厂家在产品原料中添加的滑石
粉、碳酸钙等竟超过了50%,这就导致餐具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用热水一泡、微波炉一转,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以及肝系统病变等。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甚至可能致癌。
一次性餐具使用环节三不管
“卫生部门管的是餐饮企业的环境卫生和餐具消毒,质监部门管的是生产领域,工商部门管的是流通领域,而最关键的使用环节却成了‘三不管’。但餐馆打包、送餐公司送餐,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这是个关键环节。”另据董金狮介绍,“市场标注降解餐盒的80%都是劣质产品。” 另据悉,两年前部分品牌方便面的包装盒也被发现存在问题。
日常生活中应用上的注意: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量使用瓷器或者玻璃的餐具制品,其次选用一次性透明的塑料制品,尽量不要使用纸杯系列的产品。 我们先把劣质纸杯分解一下,它的组成是:纸,印刷油墨,工业石蜡,淋膜纸。 下面依次解说。
一、纸:许多厂家为了利益最大化,并不会用食品级的木浆纸。以次充好的比比皆是。如果纸质不佳(回收利用的废纸)便用漂白粉和荧光增白剂,这是普通消费者无法分辨的。
二、印刷油墨:在生产成本决定一切的年代,国家关于印刷油墨的标准似乎不见效。因此含有苯和甲苯的油墨也充斥在市场里。对于印刷过的纸杯套叠以后,油墨就很可能污染纸杯内壁。
三、工业石蜡:纸杯如果不做防水处理,那还能装水吗?因此有一种纸杯是石蜡泡过的。蜡含有一种叫“多环芳烃”的有害物质,而蜡的熔点是40°,且油可以溶解蜡,后果你懂的。
四、淋膜纸:一般大家都是这么叫的,但其实是内聚乙烯塑料膜。很多纸杯用淋膜纸代替了石蜡。但是没有了石蜡的“保护”杯子外壁在受潮后可能会发霉,套叠起来的杯子,内壁便会被霉菌污染。而关于这种塑料膜,如果不是食品级的材料,在高温下会分解出有害物质。
除此以外,劣质纸杯被爆出含有双酚A。据南京医科大学专家对部分生活用品中的双酚A含量进行测定后,结果显示,试验用一次性纸杯中的双酚A含量是一次性塑料杯的30倍,雨水里的双酚A含量是饮水机里纯净水的5倍多。 简单说吧,常用的塑料杯材料是PP和PS。PP耐高温,可微波,所以你用过的乐扣乐扣保鲜盒就是PP做的。PS不耐高温,因此常用在冷饮包装这块。在生产工艺上,塑料杯比纸杯卫生,因为塑料杯的生产环节简单,高温下成型冷却后便立即包装。纸杯有印刷,切纸,附膜,卷筒,卷边,都不知道要被多少手摸过。
不过话说回来,塑料杯确实还可以,但在中国就不见得。以前甚至有人问过我,做塑料杯能不能用回收的塑料,我心里甚是鄙视之,但是也不能表现出来。我告诉他,回收的塑料有杂质,做出的杯子不美观。回收料只是其一,相信很少有人这么做。因为市场竞争激烈啊。透明的塑料杯一眼就能看出来好坏。那还有看不见的呢?就是添加剂了。石膏粉(乳白色杯子)?增韧剂?防冻剂?其危害与否,我暂时不知。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塑料杯是“食品级的纯PP”。人家眼里容不下一点点杂质,检测不合格立马让你回家!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保鲜盒,打包盒,塑料袋,食品袋,塑料杯,我们一定要去仔细观察,如果使用的产品透明透亮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因为基本上它是聚丙烯原料和聚乙烯原料一次加工成型的,过程当中未添加任何助剂以及添加剂;如果使用过程当中发现给你的饭盒是其它颜色尤其是乳白色的,就请不要使用,因为加工过程当中添加了色母粒原料或者色粉,乳白色的大量添加填充母料以降低成本。
⑹ 人们使用一次性用品的调查报告有哪些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宾馆、餐饮消费中选择使用方便的一次性用品。但由于一次性用品在质量、卫生、环保等方面的问题,也导致了许多消费纠纷。为进一步了解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状况和消费者的意见,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组织了这次调查活动。本次活动委托温州市消费者委员会为主进行调查,同时得到宁波、绍兴、台州、丽水等地消费者委员会(协会)的大力协助。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7519份,收回有效问卷7479份(温州4135份、宁波800份、绍兴770份、台州806份、丽水968份),问卷回收率达99.4%。在开展问卷调查的同时,温州市消委还随机抽取了市区15家宾馆的小包装沐浴液、牙膏和牙刷及30家餐饮企业的一次性筷子、纸巾、食品盒(袋)等样品,委托温州市技术监督检测院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合格率为100%。另外,各市还对一次性用品的用量进行了专项调查。以温州市为例,调查范围选定市区及各县(市、区)商业繁荣地段和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调查方式采用一对一上门统计法。至6月5日共调查经营户314家,其中宾馆100家、餐饮店214家;调查生产厂家4家;调查商贸市场1家。经调查统计,上述各类经济主体在2007年1月至4月共生产、使用一次性筷子164.7万双、纸巾196.2万包、食品袋(盒)107.1万个、小包装淋浴液47.9万瓶、小包装洗发液43.2万瓶、一次性牙膏96.1万支、一次性牙刷99.6万支,总价约648.87万元。被调查经营者仅占全市此类经营者的5%左右。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消费者经常使用一次性用品但并不喜欢。在消费者是否接受一次性用品调查时,有25.2%的消费者选择一般不用或拒绝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表示喜欢使用的占21.9%,不喜欢、反对的占了33.2%,这说明消费者在使用一次性用品时,还处于被动状态,虽然不太喜欢,但往往因为贪图方便而选择了一次性用品。因此在选择使用一次性用品的理由中,方便、卫生、价格低廉分别为49.4%、31.2%、15.%。
(二)消费者健康、环保消费意识逐步增强。在现代社会,消费已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必须考虑到他人、社会、以及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调查中,37.9%的消费者认为一次性用品对环保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节能、健康分别占26.9%、19.2%和14.2%。这说明消费者已逐渐认识到使用一次性用品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但对当前很多城市推行的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做法,表示赞同的仅有31.3%,其余消费者表示无所谓或者不赞同。宾馆取消“六小件”,对住店客来说,确实有点不方便。但取消或减少宾馆一次性用品这个小变革,日积月累就能够节约大量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益于社会,理应推广。
(三)消费者自我维权意识还需提高。在对一次性用品的专项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一次性用品缺乏应有的包装标识,很多是“三无”产品,既无卫生许可证号,包装和消毒也未达到要求。特别是一次性筷子,没有采用封闭式包装,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宾馆中的小包装沐浴液、洗发水的保质期、生产日期都模糊难以辨认或根本没有。而消费者对一次性用品的包装和保质期的重视度也不是很高,维权意识比较薄弱。调查显示,44.7%的消费者不会注意产品的外包装,46.3%的消费者没有注意保质期。在使用一次性用品时如遇到质量问题,有75.8%的被调查者会要求更换,还有7.7%的消费者选择继续使用。
(四)消费者对一次性用品的满意度不是很高。在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同时,消费者对餐馆、宾馆提供的一次性用品却不是很满意。调查中只有6.3%的消费者表示满意,有64.8%认为还可以,有28.9%的消费者直接表示不满意。而对质量的评价,有36.9%的消费者评价质量差或非常差。这说明虽然近几年各有关部门监管力度不断增强,一次性用品生产、销售、使用等逐步规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消费者对一次性用品的质量、卫生状况还是非常担心。
(五)规范化生产企业少,家庭小作坊较多,产品卫生质量有提高但难以确保。温州市消委在一次性用品的产量或用量调查中发现,本市从事一次性用品生产的企业不多,规模较大或管理正规的企业则更少,如一次性筷子的生产企业全市只有4家,但在山区林木集中地,木(竹)筷的家庭小作坊较多,这些小作坊虽然产量低,但砍伐树木不求合理化、科学性,随意性大,给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家庭作坊对产品质量要求低,卫生意识较差,一般都存在包装不规范、产品标识不明确等问题,而且产品大部分销售给街头巷尾的小吃店、路边流动摊商等,给消费者健康安全带来隐患。本次调查中也发现,温州市区列入抽检的15家经营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餐饮、宾馆,使用的一次性用品75.5%来自广东和上海的知名企业,如上海美加净宾馆用品有限公司、上海白猫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本斯柔巾纸业有限公司等,其产品质量和卫生指标基本符合要求。这说明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其产品质量基本能得到保证。
(六)消费者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许多酒楼、饭店都在继续使用一次性用品,而且受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欢迎。以一次性纸巾和筷子为例,一次性纸巾的成分通常为“100%原生木浆”或“100%天然木浆”,生产一吨纸一般要17棵10年生树木,1—4月份温州市314家经营户约消费纸巾200万包,约需23棵10年生树木;同期温州市314家经营户消费筷子约124.7万双,据专家测算一棵20年生大树仅能制3000—4000双筷子,按此推算5—6年这三百多家餐饮店可以消耗掉1万平米的森林。在调查中有22.8%的消费者对餐饮、宾馆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做法持反对态度,另有46.1%的消费者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赞同节能降耗、生态环保的消费意识,但与自己使用一次性用品所造成的后果却无法联系。由于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到位,许多消费者知悉全社会在开展环保、节能、创建绿色家园的行动,但对如何立足于其中支持这一活动却是茫然的,处于有意识、无行动的状态,尤其是对制止资源巨大耗费、制造大量的垃圾、造成环境污染的消费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责任、文明、绿色消费观,还需继续加强引导与教育。
(七)政府虽然积极倡导环保节能,但缺少相关的政策措施予以保障。一次性消费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它既是物质富足、方便快捷的象征,也充当着把资源变成垃圾的“加速器”。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都在积极倡导环保、生态、节能意识,引导社会成员创建绿色家园。调查显示,有85.8%的消费者认为一次性用品对环保、节能和生态造成影响,说明政府的倡导已被接受,消费新理念已渐入人心。但由于缺乏政府行之有效的措施或监督机制,一次性用品回收重复使用、替代品的探求与开发、良性循环模式等都无法确保施行,环保、节能等行为基本依靠消费者的自觉、经营者的自律来实现,所以成效并不明显。大多数消费者、经营者仍旧是在反对一次性用品口号中麻木地消费着一次性用品。调查中,温州、宁波、台州等地消费者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对一次性用品应加强监督管理,制止社会财富的大量浪费,污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建议尽快出台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或措施。
三、建议
一次性用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与建设和谐社会背道而驰。如果任由一次性用品泛滥使用,将使我省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不仅浪费大量的、珍贵的社会资源,还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我们及子孙后代的生活、生存环境。因此我们建议:
一是政府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共同打造“绿色浙江”。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一次性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政府应进行强制性规范,甚至明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并对违规行为进行规制。对于普通的一次性用品,政府部门要制定合理使用的长远规划和政策,如包括回收再利用对策、鼓励替代模式、实施生产许可和责任制等,并鼓励和支持消费者使用重复、回收的产品;或者增加一次性用品生产、消费的税费,并将所得转化为一次性用品的回收处理费用,以提高一次性用品的成本,促进源头减量,并为替代产品提供公平的竞争条件,逐渐由经过市场和环境考验的替代产品来取代,最终实现以全新的绿色产品替代一次性用品。同时建议,林业、环保等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产企业原料来源、用量等的掌握和监督,减少企业对社会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力度。
二是加强对生产者、经营者的监督检查与教育。由于一次性用品包装简单,一般经营场所都是“免费赠用”,所以消费者在使用时常常乎略了对生产厂家、生产日期等的查看,而事实上许多一次性用品在外包装上对应该标明的事项往往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或根本未予标注。因此,有关部门一要加强对生产厂家的监督管理和规范,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质量、卫生检查活动,从源头上扼制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并对无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备案凭证的单位坚决进行查处。二要强化超市、餐饮、宾馆对一次性用品运输、储藏保管、拆件使用等环节的监督管理,杜绝一次性用品在流通渠道中的二次污染。三要积极开展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防范能力。开展有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对需要掌握的卫生知识应及时组织培训,不断增强经营者商品索证意识,严把进货渠道关和质量验收关,坚决杜绝“无证产品”、伪劣产品入市。
三是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者树立责任、科学、环保的新消费观念。从调查情况看,消费者能理性消费,却不能科学、文明消费,能对卫生、环保等问题予以关注,但真正从自我做起,却是了了无几。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加强宣传与教育工作,让广大消费者真正明白一次性用品在提供便捷的同时,对社会、环境、生态所产生的影响甚至是危害,促进全社会树立理性、责任、文明的新消费观。媒体和舆论要善于引导和宣传理想、责任、文明的新消费观,让绿色消费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思想越来越深入人心,促使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得以提高。
四、一次性用品消费的几点提示:
(一)消费者在使用一次性用品时要注意查看包装。产品包装上应注明生产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等。还要注意查看包装上是否注明产品的名称及所执行的标准、产品的等级、生产日期、有效期等,尽量不使用没有封口的一次性用品,避免二次污染。
(二)消费者要加强相关健康意识。如不要将食物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同时加热,防止温度超过65度时,有害物质渗入食物里,对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时,应该先用鼻子闻一下。合格的木筷不应该有异味,只会散发出木材本身的味道。如果木筷的味道含有硫磺味或者其它香味的,则是经过化学原料加工的,不能使用。选用纸巾时并非越白越好。有些生产企业为了提高产品白度,过量添加荧光增白剂,致使纸巾纸的白度超过90.0%,白度不符合标准的要求,这样的产品表面看起来白的不自然、色调不柔和,消费者最好不要使用。
(三)餐馆、宾馆等提供一次性用品的经营场所要切实把好进货关,坚决抵制各种有害物质的流入,做好减少或拒绝一次性用品消费的提示工作。生产企业要树立绿色意识,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及原料的使用上,注重人们的健康和安全及环境保护,大力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以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四)消费者要树立责任、文明、理性的新消费观念。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面临着资源逐渐枯竭、循环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因此,消费一次性用品,一方面要注意对自身健康是否有益,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要拒绝消费那些对自然环境、自然资源构成严重破坏的商品,拒绝消费那些对自然环境。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严重污染的商品,提倡绿色消费和循环消费,自觉成为“绿色消费者”。
⑺ 关于一次性用具的环境调查报告200到300字
差不多吧,应该仔细写的话多一点写跟别人了解好的。
⑻ 一次性用品调查
http://test.askform.cn/FormSearch.aspx?key=%E4%B8%80%E6%AC%A1%E6%80%A7
这里有很多一次性物品的问卷,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⑼ 求知:一次性餐具方面知识!
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对一次性餐具明察暗访,发现近一半的产品不合格。其中包装速食食品的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盘等的问题尤为严重,它们在生产时使用废塑料、添加化学品,遇热或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据了解,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新闻30分》等几大名牌栏目近期将相继播出抽检情况。
昨晚,在独家获悉这一消息后,本报记者 拨通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董金狮的电话,听这位全程参与调查行动的包装和环保专家细说来龙去脉。
八成企业生产劣质品
“触目惊心!”从激动的语音里,可以感受到董金狮发自心底的愤懑。我们的对话从他今年7月的天津定海县之行开始。那次,董金狮随同质检、工商和中央电视台等多个部门前去查处一家地下工厂。现场的情况比董金狮想象得还要糟糕:工人们赤着膊、光着脚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被随意丢弃在地上,爬满了蚊蝇。经检验,这家工厂使用的原料竟都是废弃的塑料,还大量添加了国家明令禁用的工业石蜡等有害物质。
董金狮说,3年前他就盯上了塑料餐盒、餐碗等,在河南、辽宁及上海周边地区发现不少劣质的方便面餐盒及餐碗。为了对产品质量有个比较,董金狮曾去超市买来华龙、统一等方便面,可没想到,一检验,这些包装盒居然也存在问题。
最近他走访了100多家企业,其中60%生产的是劣质餐具,20%合格和劣质产品各占一半,而20%的正规厂家因为产品价格高,被低廉的“大兴货”逼得只能转产。
填充剂引出大毛病
“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相比,保鲜膜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董金狮说,一般合格品中,聚丙烯的用量占到70%-80%,其余为填充剂。但有些厂家在产品中添加的滑石粉、碳酸钙等竟超过了50%,这导致餐具中的醋酸严重超标。
用热水一泡、微波炉一转甚至食品的温度稍高些,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以及肝脏系统病变等。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甚至可能致癌。“全国一年要消耗65亿只一次性塑料餐具,你说这危害大不大?”董金狮长叹了一口气。
他算了笔账,目前在市场上1吨聚丙烯(PP)的市场销售价在110 00元上下,而1吨填充物的市场价格连2000元都不到。面对丰厚的利润,昧着良心的人自然要豁出去了。
五大问题造成混乱
是何种原因造成劣质产品充斥一次性塑料餐具市场呢?董金狮直言不讳地点出了这个市场的5大问题。
-“和尚多了不敲钟”。董金狮说,对于一次性塑料餐具,目前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环卫部门管的是环境,质检管的是厂家,工商管的是市场,而最关键的使用环节却成了个三不管地区。
-相关标准不健全。董金狮说,国家虽然颁布了《聚丙烯成形品卫生标准》,但这其中对于一次性塑料餐具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常让有关部门手足无措,不知该按什么标准去检测。当务之急应当建立相关的标准体系,将一次性塑料餐具的生产企业纳入国家可控范围,通过强制认证的办法使它们迅速步入正轨。
-“合格”招牌唾手可得。董金狮说,在调查中,他们发现很多生产劣质产品的厂家都有质量合格鉴定书,其中不少是拿来别人的检测报告复印后,写上自己的大名,既为招徕客户,更求能在检查中过关,而地方上不少部门大开绿灯,使这些挂着假招牌的“黑户头”堂而皇之地生存着。
-“降解”成护身符。现在不少一次性塑料餐具上都打着“降解餐具”的字样,这完全是混淆视听。首先目前国内的一次性塑料餐具都达不到降解要求。其次,降解只是一个环保概念,与产品的安全使用性能完全挂不上钩,但打上这样的招牌让消费者降低了戒心,劣质产品容易出手。董金狮说,降解产品遇热更容易释放填充物,安全性更差。
-处罚力度太弱。“如今发现问题企业,多是罚几千元了事,不疼不痒的,让许多人视法纪于不顾。”董金狮认为罚金应该以5万元为起点,最高达到50万元。
专家提醒
有害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主要特征
手摸软绵绵,轻撕就破裂,一闻刺鼻又呛眼,遇热变形还渗漏。而且,有害一次性塑料餐具因为加入大量滑石粉等填充剂,剪碎了扔进水里会下沉,一折会出现白印。
新民晚报刊发补正:昨天本版所登《一次性塑料餐具“体检”近50%不合格》,其中的数据调查来源应为“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而非“国家质检总局”。
⑽ 急需:餐具包装的市场调查报告
上中国一次性用品商城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