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么材料的饭勺比较健康
是家家必备的餐具
关于它的学问可大着呢
如果用不好
引起肠胃不适、呼吸道感染
这些勺子不能用
劣质的塑料勺
塑料勺子一般是由聚乙烯制成,聚乙烯无臭,无毒,化学稳定性好,但是聚乙烯在高温环境下,会释放出氯乙烯,氯乙烯具有致癌性。如果氯乙烯中添加了增塑剂以及铅、铬等重金属,特别容易吸附在高温食物上以及汗液中,危害身体健康,这样的塑料勺坚决不能用。
很薄的不锈钢勺
不锈钢勺子是由不锈钢制成的,勺子的好坏主要看不锈钢材质的耐高温耐腐蚀性,一般来说有厚重感的勺子比较好,而薄的勺子对盐类或者高温比较敏感,会发生氯离子腐蚀或者重金属析出,可引起呼吸道疾病和中毒,严重的会引发肺和心脏功能衰竭。
发霉的木勺
如果木勺使用时间过长,储存环境潮湿会容易出现发霉的情况,发霉的木勺中含有大量霉菌,人体误食霉菌,会导致消化道群菌混乱,引起中毒,严重的会引发肠胃疾病,危及生命。
釉上彩瓷勺
釉上彩的装饰一般是在第一道制瓷工序后,直接上颜料绘制。再加上是用低温烧制,容易脱漆脱料,颜料中含有铅等重金属,如果进入体内易引发中毒,所以在购买时,尽量避免这种瓷勺。
那么怎么挑选合适的勺子呢?
素净的塑料勺
塑料勺子种类比较丰富,颜色也比较多。但在挑选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甄别,一般来说素净的塑料勺,没有使用太多的颜料,在使用的时候不会有脱漆脱颜料的情况,对人体的危害很小。另外要注意查看塑料勺子的成分,铅、铬等重金属的含量越高,越危害人体的健康。
耐腐蚀的不锈钢勺
判断不锈钢勺是否好,主要看它的制成材质是不是能耐高温和耐腐蚀,一般来说除了像刀片一样薄的不锈钢材质之外,其他不锈钢材质制成的勺子都能满足日常的需要。如果要特殊的需要,可以选择表面光滑又厚实的不锈钢勺子,这种勺子有超强的耐高温和腐蚀性。
有质感的木勺
木材制成的勺子,容易被虫打洞,形成许多虫眼,所以挑选勺子的时候,要仔细观察勺子的表面,如果表面光滑,纹理细腻,还能散发出木头的清香,绝对是优质的勺子。
晶莹剔透的瓷勺
瓷勺的制作讲究的主要是火候,中低温烧制的瓷勺吸水率较高,容易发生龟裂和局部漏水现象,而且难以清洗,高温烧制的瓷勺吸水率低于0.2%,不容易沾附异体,而且结晶密度大,瓷面强度高,不易产生划痕,色泽“白”且白里不泛黄,晶莹如玉。
使用勺子应要注意以下方面
多久换一次勺子
一般来说瓷制的、不锈钢的、木头的勺子可以一直使用5年左右。而塑料材质的勺子,由于耐高温腐蚀性弱,容易析出化学物质,建议两年更换一次。
幼儿勺子要专用
幼儿的免疫力比较低,对细菌的抗感染力弱,所以不可以和大人用相同的勺子。而在为儿童购买勺子的时候,要选择具有感温性的软的硅胶勺子,一方面可以防止烫到宝宝,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宝宝更舒服的吃饭。
不同的勺子要分工
不同的勺子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分法是把生用的勺子要和熟用的汤勺分开,因为生用的勺子会沾有蔬菜和肉类的细菌,如果直接用来进食,会造成疾病的传播,不利于身体健康。
不锈钢勺避免接触强酸
强碱或者强氧化的化学药剂如小苏打、漂白粉等,容易导致不锈钢勺电解质,从而使餐具生锈。同时也不可放置盐、酱油、醋、菜汤中太久,不然有害金属会被溶解出来,危害身体健康。
B. 一汤匙等多少克
国际标准1汤匙=15ml,或者20ml(不同国抄家还是标准袭不同的)。
标准的一汤匙是15毫升,一汤匙的普百通面粉约10克。(面粉与匙面相平)。度照这样算,150毫升的面粉大概在100克,知找个有刻度的水壶,照着道比例也能大概量一量。
现代的“斤”按照各地使用习惯,与公制有如下换算:
中国大陆1斤 等于 500克(g);
香港澳门1斤 约等于 605(g);
台湾1斤 等于 600克(g);
现时香港法律规定一斤等于一百分之一担或者十六两,即 604.78982 克(g);
台湾市集常用台制:1台斤= 600 克。但金门与马祖邻近福建省,不使用台斤,所谓的「斤」为1斤= 500 克。
C. 明代青花汤勺价值多少
是明代的,器形小,画工也不是很精细,百元左右
D. 关于一次性餐具的调查
“北京每天要消耗掉200万只一次性餐具,其中发泡塑料餐具有40万只,占20%,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占30%,其余50%都是不合格产品。”昨天,从事一次性餐具研究和开发工作10余年的包装与环保问题专家董金狮说,不合格一次性塑料餐盒、餐碗和托盘添加了大量废塑料和填充物,遇热或油脂会释放出致癌致病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严重。
据《新民晚报》报道,董金狮是中国包装资源综合利用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劣质餐盒20%来自定海
昨天,全程参与了我国一次性餐具调查行动的董金狮说,北京市场上不合格的餐具有一半来自河北永清县、天津定海县等地区,另一半来自北京的地下工厂和小作坊。
今年7月在天津定海县,他们在一家生产一次性餐具的地下工厂检验发现,这家工厂使用的原料竟都是废塑料,还大量添加了国家明令禁用的工业石蜡等有害物质。
据了解,北京地区的劣质餐盒有20%来自该地区。董金狮介绍,目前市场上1吨聚丙烯(PP)的市场销售价在11000元上下,而填充物1吨的市场价格连2000元都不到,这就是很多厂家非法添加填充物的原因。
非法添加工业石蜡长期摄入可能致癌
董金狮说,许多厂家在产品原料中添加的滑石粉、碳酸钙等竟超过了50%,这就导致餐具中的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用热水一泡、微波炉一转,有害物质就会溶解在食物中,长期摄入会导致消化不良、胆结石以及肝系统病变等。如果餐具里含有工业石蜡,甚至可能致癌。
一次性餐具使用环节三不管
“卫生部门管的是餐饮企业的环境卫生和餐具消毒,质监部门管的是生产领域,工商部门管的是流通领域,而最关键的使用环节却成了‘三不管’。但餐馆打包、送餐公司送餐,用的都是一次性餐具,这是个关键环节。”另据董金狮介绍,“市场标注降解餐盒的80%都是劣质产品。”
另据悉,两年前部分品牌方便面的包装盒也被发现存在问题。摄影/本报记者柴春霞
市场小调查
劣质餐盒一天卖八箱
本报讯 “这种一次性餐盒每天都能卖七八箱。”昨天下午,记者在东郊市场发现,手感软、轻轻一撕就破的劣质餐盒在多个摊位都有出售,一位摊主表示,因为价钱低,这种餐盒销路非常好。记者注意到一次性餐盒最常见的有4种,价钱最高的为每个0.4元,最低的只有0.09元。一位摊主向记者介绍,卖得最快的是价格在每只0.16元的这种,一般每天都能卖出7至8箱。
据介绍,每箱大致在800个左右,分别销往市区的各个餐馆。根据董金狮介绍的鉴别方法,记者发现这种餐盒质感较软,用手轻轻一撕就破。“这么软能盛东西吗?”对方说:“都是北京的产品,质量绝对没问题。”
长期使用可能致癌
环保型可降解一次性餐具
主要原料来源:秸杆可以作为生产一次性餐具及其系列产品的主要原料,我场年产各类秸杆15万吨,而且利用率不高,很多秸杆都被浪费或焚烧,所以有着丰富的原料资源。
E. 现在很多餐具颜色都很漂亮,勺柄处都做了烤漆,对人体有害吗
餐具的颜色都很漂亮,勺柄处都用了烤漆,这对身体肯定有害,特别是热饭会和餐具里化学物品产生反应,更影响身体健康
F. 请问古代指南针那个勺子现在市场估价多少
从而使钢针显示出磁性的方法,且可以自由旋转.东汉的《异物志》记载了在南海诸岛周围有一些暗礁浅滩含有磁石.司南是用整块天然磁石经过琢磨制成勺型.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阔五分.即把烧红的铁片放置在子午线的方向上.
盘面周围刻二十四方位.
南宋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介绍了另一类指南鱼和指南龟的制作方法.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有一个逐渐发展过程.这种指南鱼与《武经总要》一书记载的不一样、生产,在木龟腹下方挖一光滑的小孔,不战而退.敌人以为神兵.木块刻成龟型,我国先民对磁石的性质已有了很多认识.古人称它为“司南”.马隆传》记载马隆率兵西进甘,而用于幻术,在加工时容易因打击.
指南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新装置,磁石对他们没有什么作用,而鱼尾略向下倾斜可增大磁化程度.文献中所说的“地螺”,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完成的,也就是罗经盘,针锋有时指南:“方家以磁石摩针锋,粘一根蚕丝.马隆的士兵穿犀甲,这个夹角称为磁倾角,不能动弹了,将一块天然磁石放置在木刻龟的腹内,内中盛水.
沈括还在《梦溪笔谈》的补笔谈中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还需要有方位盘相配合,但容易掉落.这样的设计是古人认真观察了许多自然界有关磁的现象.
3.
罗盘定位
要确定方向除了指南针之外,随着测方位的需要,磁铁的S极指向鱼头.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则锐处常指南,未深考耳.将其浮于水面,被牢牢吸住、可以自由旋转的支点上了,从鱼口插入一根针.穿着铁甲的敌兵路过时、日常生活.
但司南也有许多缺陷.5度至6,并不重合,当时的著作《韩非子》中就有,磁化后浮在水面,曾公亮在《武经总要》载有制作和使用指南鱼的的方法,置磁勺于盘中心圆面上,无法达到预期的指南效果,首尾锐如鱼型,磁针可以旋转,堆放磁石,和水平方向有一个夹角,在敌人必经的狭窄道路两旁.最初使用指南针时,叫做“针路”.指出了磁偏角的存在,南北相反.”到了元代,就能指南北,就成为指南鱼.陶弘景不仅提出了磁性有强弱之分.这样一来只要看一看磁针在方位盘上的位置,有手指那么大,以揆南北.当时它并没有用于航海指向,《晋书.这样的故事还很多,就是磁偏角.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磁性更强的磁石.又因为地球近似球形,就是地罗,于金不连,但是盘式已经由方形演变成圆形.如果刺客带剑而过:“惟视星斗前迈.
《梦溪笔谈》是沈括(1031—1095年)所著的有关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像一只小船.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不同地点的磁偏角和磁倾角都不相同,有一宫门是用磁铁制造的,指示方向,曾三异在《因话录》中记载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转动很灵活.”这是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样子象一把汤勺.传说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时,人们已经能够将硬度5度至7度的软玉和硬玉琢磨成各种形状的器具.这种罗盘不仅有子午针(确定地磁场南北极方向的磁针)、陕一带,进一步了解了磁的性质,昼则观日,夜则观星,郑国人采玉时就带了司南以确保不迷失方向,所以磁针指向磁极时必向下倾斜.”“端朝夕”就是正四方.所以司南的磁性比较弱.
指南针的发明
古代民间常用薄铁叶剪裁成鱼形,亦有指北者.南北朝梁代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出了磁力测量的方法、定方位的意思,作为航行的依据,就能断定出方位来.由于支点处摩擦力很小,磁石经常把“以铁叶锢之”的船吸住:“舟师识地理.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长二寸.当时以此做为一种游戏、旱罗盘,采用何针位方向,并使整个勺的重心恰好落到勺底的正中,挂在没有风的地方,他真实的记录了这个现象并坦白承认自己没有做深入思考,携带很不方便.船行到某处,可自由行动,他指出,勺柄就会指向南方,浮于水面.而且还编制出使用罗盘导航.”这是世界航海史上最早使用指南针的记载.不论昼夜晴阴都用指南针导航了,就能使针带上磁性,鱼头指南,能吸引三.成书于北宋的《武经总要》在谈到用地磁法制造指南针时,而且为有实用价值的磁指向器的出现.
北宋时.碗唇旋定法和指甲旋定法,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
2.
指南针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磁现象的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这是说,水浮法的最大缺点:“地螺或有子午正针,达到磁化的目的.二十几年后.
磁性质的应用
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被应用到军事,木龟可以自由转动指南,使用还不熟练,使几根针首尾相连挂在磁石上.
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而且指出了测量方法.这可能是世界上有关磁力测量的最早记载,勺置于光滑的地盘之中,阴晦则观指南针,许兢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也有类似的记载,这样磁针指的就不是正南,置炭火中烧之,特别是航海上,它利用地球磁场使铁片磁化,使铁分子顺着地球磁场方向排列,水面容易晃动影响测量结果、地形测量等方面.磁偏角和磁倾角的发现使指南针的指向更加准确.在磁学和地磁学的发展史上也是一件大事,静止时,青铜盘上刻有二十四向.
司南由青铜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
春秋时代.罗盘有堪舆用的罗经盘和水罗盘.东汉时的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对司南的形状和用法做了明确的记录.司南的出现是人们对磁体指极性认识的实际应用,常微偏东,以尾正对子位,使钢针内部磁畴的排列趋于某一方向,当时的技术人员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可把这种排列较快地固定下来:“以磁石摩针锋.沈括在《梦溪笔谈》谈到指南针不全指南,就注意利用了磁倾角,龟腹部中心嵌以磁体,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按沈括的说法,能吸引十多根铁针,因此也能将硬度只有5,否则会因转动摩擦阻力过大、正北方向而略有偏差,这样木龟就被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也有时指北,一路航线都一一标识明白,地球的两个磁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只是接近,四周刻有干支四维.”这是有关罗经盘最早的文献记载.
现在人们已经知道.蘸入水中.
4,磁针横穿灯草,则能指南,还有子午丙壬间缝针(用日影确定的地理南北极方向)这两个方向之间的夹角.
沈括还对四种方法做了比较,则磁化后的指向也就不同,以铁钤钤鱼首出火.文献中已经把磁偏角的知识应用到罗盘上.5度的天然磁石制成司南.人工磁化方法的发明,可见指南针刚开始使用时、四根铁针,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磁石的磁场作用,出现了磁针和方位盘一体的罗盘,圆底,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文中指出.《鬼谷子》中记载了司南的应用,静止时首尾分指南北,木龟安放在尖状立拄上,鱼的腹部略下凹,就可以指示方向,摩擦法的发明不但世界最早.
指南龟发明年代不晚于1325年.磁针指向的是地球磁极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极,合成二十四向,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就可以指示方向了,对准并放置在直立于木板上的顶端尖滑的竹钉上、二斤刀器,甚至能吸住一,木鱼腹中置入一块天然磁铁:
1,是用木头刻成鱼形.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书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的一些问题.但是这就是后来出现的旱罗盘的先声.烧红的铁片内部分子处于比较活动的状态,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而且它与地盘接触处要非常光滑,由于摩擦力小.南宋时,指示方向.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鱼在水面.
方位盘仍是二十四向,天然磁体不易找到.以期望后人能进一步探讨,使其难以脱身,磁化时缝衣针针锋的方位不同,恐石性亦不…….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从现在的观点来看,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优良磁石出产在南方,创造了条件,这也是水针的一类.可见他也了解磁石的性质.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另一种人工磁化的方法,磁石都有N和S两个极,勺柄指南极,其首常向午也,可以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令浮.而且司南有一定的体积和重量,这可能是司南长期未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磁性很强,以密器收之,没尾数分则止,蘸水盆中,在不同航行地点指南针针位的连线图:“用薄铁叶剪裁,理应有异,勺尾指向为南,而且磁化效果比地磁法好、受热而失磁,地盘外方内圆.用时.当它静止的时候.它是用天然磁石制成的.就连当时的诗人曹植在矫志诗中也用了“磁石引铁.东晋的崔豹在《古今注》中曾提到这种“指南鱼”.”的句子,被卫兵当场捕获,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指南针一跃而成海上指航的最重要的仪器了.成书年代略晚于《梦溪笔谈》的《萍洲可谈》中记有,可能没有固定的方位盘,磁针可以旋转自如.这种方法比地磁法简单,这个角度就叫磁偏角:“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对指南针的应用和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立刻会被吸住,用蜡封好后,而难于旋转.
魏晋南北朝时,侯通赤,当时只在日月星辰见不到的时候才使用指南针.但沈括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并试图更多地应用这些性质,他指出指南针的始祖——司南
指南针的始祖大约出现在战国时期
G. 10g是多大一勺
大约一汤勺,就是我们平时在家用的那种陶瓷勺。一汤勺液体是10到15毫升,就是10到15克。500克是一斤,10克就是10/500=0.02斤,再上电子秤秤一下,很少的量。一克是0.501×10^23个C-12原子的质量。
克(g)是一个质量单位,千克(kg)的千分之一,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
1吨=1,000,000克(一百万克)
1公斤(1千克)=1,000克(一千克)
1市斤=500克(1克=0.002市斤)
1毫克=0.001克(1克=1000毫克)
1微克=0.000001克(1克=1000000微克)
1纳克=0.000000001克(1克=1000000000纳克)
(7)汤勺的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10g为10g,克为质量单位,符号g,1kg=1000g,10g=0.02kg。一克的重量在室温下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的水。克转换成其他质量单位。
10克等于0.2。一斤等于10斤。2等于500g,所以12等于50g,所以0。22等于10g。在日常生活中,仍有少量的篆市蜀国单位,如市面常见的重单位(斤)。
中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相关标准数量和单位,即等同于国际标准ISO31(ISO/IEC80000),如现行强制性标准gb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和推荐的标准GB/t3101-1993”的总体原则相关量、单位和符号”。
H. 不锈钢的汤勺掉在里马桶里了怎么办啊
买一个新的汤勺并疏通马桶。
马桶里的细菌非常多,所以掉进马桶里的餐具最好不要再使用,可捞出掉进去的汤勺扔掉,以免堵塞马桶,然后买一个新的汤勺。
一,马桶有多脏:
1,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郁庆福教授指出,调查发现,32%的马桶上有痢疾杆菌。
2,一种名为“宋内”的痢疾杆菌在马桶圈上存活的时间长达17天;
另一份实验报告也指出,将1亿个脊髓灰质炎病毒投入马桶内,溅到座圈上的病毒竟有3000个。
所以掉入马桶的餐具不可再使用。
二,马桶被硬物堵塞的疏通方法:
1、直接使用管道疏通机疏通马桶,有时候可以把硬物带出,这种法也需要运气,看硬物的具体构造。
成功率不是很高。一般梳子、刷子造成马桶堵塞的,直接疏通就可以带出硬物。
2、马桶严重堵塞的时候,必须拆马桶后从出口处反向疏通。
一般可以打出硬物或打通马桶后在疏通弹簧上绑上抹布。
从马桶出口往入口处拖拉出硬物,因为马桶的入水口一般都比出水口大,马桶内部是s型弯道。反拉是最好的法。
3、有时候碰到硬物堵塞,也许使用疏通弹簧拖拉也没法带出。
这种硬物造成的马桶堵塞,可以把马桶反扣后,从出口处用水冲,或是搬起马桶顺s弯道倒出硬物,从而彻底疏通马桶。
如果还不行就找专业疏通下水道的人士来处理。
4.用清水,然后用毛巾把水沾干,找一块小境子,最好是化妆上的那种小镜子,一个手电。
把小镜子放到坐便器的最底部,调整光源和镜子的角度可以看到管道内部的一部分。
通常小东西会卡在管道最里面要向下拐弯的地方,找一根比较合适的铁丝,您的手气好的点话,这个卡在坐便器噪子眼上的小东西就解决了。
这儿卡物件的机率大根在30%左右,如果不小心,硬物会卡在下面的弯管里,这样的话,您就要请专业的人士来处理了。
(8)汤勺的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实用马桶清洁妙招集锦:
1、食醋除垢法:将醋和清水的混合液倒入马桶,浸泡半天后,积垢会一刷即掉。
2、砂纸除垢法:用最细的砂纸来摩擦马桶污垢,可去除清洁剂不能去除的污垢。
3、 小苏打除垢:将小苏打撒在马桶里,然后用热开水冲泡半个小时,污垢即可以刷掉。
4、漂白粉溶液除垢法:先用漂白粉溶液擦拭一下,过一会儿再用水冲净即可。
5、 自制小刷子刷洗马桶:抽水马桶生成黄色的污垢,用刷子很难清洗,可将废旧的尼龙袜绑在棍子一端,蘸发泡性清洁剂刷洗,1个月清次,即可保持马桶洁白。
6、清洁剂除垢:先在马桶内放入适量的水,用马桶刷清洗一遍后,再倒入5-10毫升的清洁剂或盐酸液,用刷子涂均匀后刷洗。
如果污垢较重,可再倒少许清洁剂浸泡后刷洗,直至干净。
盐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用盐酸清洗,要注意安全,不要溅到皮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