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花旗银行的市场定位策略

花旗银行的市场定位策略

发布时间:2022-01-09 21:56:57

A. 花旗银行的业务优势是什么

花旗集团作为全球卓越的金融服务公司,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约为二亿客户服务,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及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服务、以至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非任何其它金融机构可以比拟。
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 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B. 花期银行的营销方针是什么

花旗银行的营销互补谋略 花旗在全球提出的口号是“做一个生根的银行”,也就是说:在每个市场被当作本地银行,并成为每个市场最大的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此次入股广发行,正是打算充分发挥其信用卡优势,卡位中国信用卡市场第一品牌的位置。 2006年1月起,中国人民币业务对外全面开放,外资银行由此将涌入中国。在这全面开放前夕的2005年12月底,花旗银行以32亿美元的高价中标广东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广发行),拟成为后者控股股东,已上报监管部门批准。花旗银行入股广发行的营销意义要大于资本意义。营销的本质就在于在商战中争夺消费者的心智资源。那么,花旗银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花旗银行是美国第二大银行,在世界金融机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花旗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在与其他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改革开发以来,尽管花旗银行最早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但目前汇丰和渣打分别有10家以上分行数,而花旗只有数家;花旗银行是最早一批入股中资银行的外资银行,但目前也只是在浦发银行中拥有少部分股权,与汇丰、美洲等已经投资人民币100亿元以上的银行相比就相形见绌了。花旗银行在中国的这种处境,与其在全球银行业的领导地位不相称。这些外资银行,正是花旗银行最大的威胁。同样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较高,并以科学化管理运作和雄厚的资本作为后盾的外资银行,极有可能形成与花旗银行相似的市场定位,争取同类型的客户。从目前在国内已开展业务的其他外资银行来看,大多数将与花旗银行在高端个人业务方面展开白热化竞争。另外,本土银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成熟,也会冲击、挑战花旗银行的业务领域。花旗银行在国内网点较少,目前只有浦发银行是其战略伙伴关系,对本土的经济人文、银行市场环境、金融政策法规相对不熟悉,客户积累也较少。无论是国有四大银行,还是商业银行中的招商银行等,都比花旗银行拥有更大的市场。而中国广大的普通消费者对花旗银行也知之甚少,绝大部分人群与花旗银行没有任何业务接触。花旗银行在广大消费者的心智中,基本上处于空白。入股广发行成为重要突破口在中国内地,花旗银行虽然在很多方面落后于外资银行和当地银行,但花旗银行也有自己的优势。在信用卡发行量上,花旗银行不仅名列美国第一,也是世界第一,其信用卡发行量高达9600万张,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信用卡市场的领导者。花旗银行有一个口号,就是要“做一个生根的银行”,就是说:在每个市场里被当作本地银行,并成为每个市场最大的外资银行。花旗银行此次入股广发行,正是打算充分发挥其信用卡优势,企图卡位中国信用卡市场的第一位置。而信用卡业务正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根据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BCG)的零售银行比照调查,个人银行客户人均利润是大众零售银行人均利润的10倍。而个人银行业务中,信用卡业务是重中之重,其单体利润极其丰厚,是银行业最大的一块肥肉。信用卡业务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年费收入、用卡消费手续费和透支利息收入,其中信用卡透支年息高达18.25%。相比之下,银行一年期短期贷款利率则不过区区的5.31%。所以,国际上的大银行信用卡业务收入占到了整个银行收入的30%左右。美国运通公司发行的运通卡,利润占到公司全部利润的70%。据麦肯锡公司于2002年公布的数据,虽然中国市场上的银行卡发卡量惊人,但是真正的信用卡拥有量不足1%,市场增长潜力大得惊人。而广发行正是花旗银行一枚重要的棋子。广发行作为为数不多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政策上有一定的扶持,并熟悉本国国情。广发行在国内主要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符合外资银行目前只想在发达省市网点布局的并购条件。而且除广东地区外,广发行国内其他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良好。广发行的零售业务发展较好,在国内最早发行贷记卡,又是第一个宣布信用卡中心盈利的银行。广发行还是国内信用卡市场的老大,从1995年发行国内第一张“真正的信用卡”至2004年,广发行连续9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信用卡的发卡总量在2005年年初突破了200万张大关,并在上个财务年度首度实现盈利,成为国内银行中第一家实现信用卡盈利的银行。2005年,广发行的个人金融业务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收入、借记卡存款、贵宾客户开户、“薪加薪”理财、银证先锋开户、丰收优利存款、信托计划、集合理财产品销售等均创历史新高。可以说,广发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卡领导者、个人金融业务领跑者的定位已经基本形成。花旗银行并购定位相同的广发行,将减少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大大降低其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风险,强化自己世界信用卡第一领导者的形象;而广发行在中国市场上的领导者形象也会由于花旗银行的进入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进一步加深,给其他国内外竞争对手进入消费者心智制造极大障碍。如果两者能够很好结合,正好可以实现花旗的口号,在消费者心智中的位置将既是本土银行,又是国际银行,同时又是信用卡的老大。营销互补谋略广发行虽说是中国信用卡老大,但历史包袱重,资产质量差,核心资本率严重不足,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风险控制能力弱,在国内商业银行 竞争力比较中排名靠后。目前广发行由于大量不良贷款、偿付中银信债务等积累的问题集中爆发,已经处于高风险的边缘,迫切需要进行重组。这正给了花旗银行入股的机会。为了争夺控股权,花旗银行的竞标价是广发行净资产的2.27倍,这一价格甚至超过建设银行上市的定价。如果一切正常,花旗就会获得重组后的广发行的控股权,从而借助广发行已有的网点建设,全面进入中国银行业务。而花旗银行同广发行的优劣势正好可以互补。广发行具有花旗银行所欠缺的网点优势。花旗银行1995年在北京建立了第一家中国分行,到目前为止,在国内已经开业的分行仅5家,营业网点12家。尽管这跟国内银行业对外逐步放开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但因为要对进入地区进行市场调查和人才储备,即使国内银行业全部对外放开,花旗银行及其他国外银行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银行销售渠道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而广发行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 中国经济发达城市设立了26 家分行、480 多家营业网点,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城市化大商业银行格局。花旗银行入主广发行后,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一个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而且广发行在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分支机构布局也符合花旗银行吸引高端客户的战略布局,这对花旗银行是极其有利的。而广发行在国内个人业务以及信用卡业务上的业绩也证明了广发行的销售队伍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短时间就可以获得一个优秀的熟悉中国国情的销售团队,花旗银行为此可以节省培训、招聘、人才储备的大量成本和时间。花旗银行的人才储备和人才培训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领先的,素有银行业“少林寺”之称,这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这将使花旗银行获得相比其他国外银行5到10年的先发优势,通过广发行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和专业销售队伍,花旗银行丰富的金融产品和优质财富管理在这5到10年的时间内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广,抢先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聚集大量优质客户。对于其他国外银行来说,今后要与花旗银行竞争抢夺优质客户,将有很大的难度。

C. 花旗银行的品牌定位

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
企业文化的核心花旗银行自创业初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战略,十分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它的人力资源政策主要是不断创造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亲情化企业氛围,让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让员工在花旗有“成就感”、“家园感”。花旗银行 CEO森地威尔的年薪高达1.52亿美元,遥居美国CEO的前列;再以花旗银行上海分行为例,各职能部门均设有若干副经理职位,一般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工作3年即可提升为副经理,硕士研究生1年就可提升为副经理,收入则是中国同等“职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客户至上
企业文化的灵魂花旗银行企业文化的最优之处就是把提高服务质量和以客户为中心作为银行的长期策略,并充分认识到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有吸引客户的品牌。经过潜心探索,花旗获得了成功。2013年,花旗银行的业务市场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服务品牌享誉世界,在众多客户眼里,“花旗” 两字代表了一种世界级的金融服务标准。
寻求创新
企业文化的升华在花旗银行,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并且如果你能预见未来,你就拥有未来。这就是说,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

D. 花旗银行主要收入来源

花旗银行,作为惟一一家推行全球业务战略的银行, 不单为遍及56个国家的5000万消费者提供服务,也在近100个国家为跨国、跨区及当地的企业客户服务。 除了花旗银行, 没有哪家金融机构的业务和资源足以在如此之多的地方,应付如此之多的需要。花旗银行已成为金融服务的世界品牌。花旗银行的名称即意味着服务, 不仅是满足客户的需要,更要比客户预期的做得更好。 主要的业务范围包括:电子银行业务。通过花旗银行的计算机, 自动柜员机或花旗电话银行,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内都可得到安全而便捷的服务。 信用卡业务。世界范围内, 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客户都可通过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 或花旗银行与其他知名机构共同发行的信用卡满足其消费需求,并适应其不同的财务状况, 花旗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发行机构。 私人银行业务。花旗银行在32 个国家中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员工可透过银行的人才、产品及策略网络, 令客户获得全球投资组合的第一手资料,花旗银行协助其寻求投资机会及识别投资风险。 新兴市场业务。花旗银行在新兴市场服务客户接近100年,源远流长,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为花旗银行就像一家当地商业银行一样,持有营业执照,了解当地市场,并拥有训练有素的当地雇员,配合着跨区域性的优势向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银行服务,这是花旗银行与从不同的优势。 企业银行业务。目前,花旗银行在100多个国家与全球性、区域性和地方性公司客户进行着合作。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市场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是企业银行业务的基石。无论是在国内, 还是在世界任何地方,均可得到花旗银行优质的服务和专业的建议。 跨国公司业务。 花旗银行同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之间的成功合作,是基于花旗银行数十年来所积累的银行业关系和经验。 这些公司大多希望向海外扩展,特别是向新兴市场扩展, 因为那里的消费者和商品市场欣欣向荣。 花旗银行在世界各地的深远发展是最具竞争力的特点。就规模,产品,能力,产业知识和经验而言, 花旗银行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步。花旗银行的目标是将花旗银行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世界。 简而言之, 花旗银行全球独一无二的网络可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

E. 花旗银行的组织结构特点是什么

花旗集团的矩阵组织结构特点:
花旗集团是个球卓越的金融服务公司,资产达1兆美元,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一百多个国家逾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和机构提供品种十富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2002年6月,花旗集团开始采用新的矩阵式结构进行重组,重组的中心内容是细分巾场,进一步围绕客户寻求产品、地域之间的平衡;日标是向客户提供具有花旗特质的金融品牌,如具有个球影响力的“花旗银行”,确保在各区域巾场}_能够山据领先位置。在总体架构上,其特点是,集团的个部业务被划分为二大块:环球消费者业务、公司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环球财务管理业务。另外还有两块独立运作的业务:花旗集团资产管理和选择性服务。所有业务被进一步划分到个球儿大区域:北美、亚太、拉美、中东、欧洲和非洲。花旗这种矩阵式结构山“纵轴”产品
线和“横轴”地域组成,轴心是客户群。在其矩阵式管理中,体现了二维双重报告关系:地区分行业务和职能部门分管必须同时向横向划分的集团区域国际主管和纵向划分的集团相应部门主管或业务线主管报告并负责。总行的业务部门在产品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区域主管则更多的是协调好产品进入该巾场后的政策法规及文化差异等问题以保证产品能很好的融入市场。
另外,在花旗的品牌营销战略中也体现了矩阵式管理。长久以来享誉个球金融业的花旗品牌是依靠集团总部高度重视,构建清晰的品牌营销脉络和强大的营销队伍予以保证的。矩阵的“横轴”职能部门为团队提供有着不同从业背景的专业人员,
“纵轴”上的品牌经理被赋予相当的权利,可以充分获取不同部门的个面信息,在避免了人力重叠,收集信息效率低下等问题后,能以较小的成本更加灵敏地对巾场变化做出反应。通过这样的线面结合的组织架构,既能保证在各地巾场}_品牌的理念得到很好的理解,从而个面推进具有统一
“花旗品质”的产品,又能充分照顾到各区域市场的差异,形成了其“国际化的本地银行”的优势。

F. 花旗银行的发展

在花旗的历史上,有三个重要的名字:花旗银行(Citibank)、花旗公司(Citicorp)和花旗集团(Citigroup),它代表着花旗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花旗银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是一家服务于纽约商人的金融机构。
花旗银行的总部设在华尔街,到了19世纪末,已在美国的其他州和海外开设分行。同时花旗银行也是第一个成立国际部的美国银行,在1904年第一个推出旅行者支票。
1902年起,花旗银行开始了向海外拓展,先后分别在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日本、菲律宾和印度开设分行(这时花旗在美国不可跨州开展业务,却跨国开设分行)。
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
纽约花旗银行的前身是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1812年由斯提耳曼家族创立,经营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该行取得美国政府第29号特许状,国民银行执照,改为花旗银行。该名称当时没有叫起来,同时有混用现象。但美国花旗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纽约第一城市银行,美国花旗公司,国际银行,万国宝通银行都属于花旗银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斯提耳曼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牢牢地控制了该行,将它作为美孚石油系统的金融调度中心。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以后,纽约花旗银行脱离了洛克菲勒财团,自成系统。当时,由于业务每况愈下,曾一度依附于摩根公司。到了40年代,纽约花旗银行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机,大力恢复和扩充业务。战后,纽约花旗银行业务不断扩展。50年代,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浪潮,纽约花旗银行在竞争中壮大起来,于1955年兼并了摩根财团的第二大银行--纽约第一国民银行,随后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此时该行资产急剧扩大,实力增强,地位迅速上升,成为当时美国第三大银行,资产规模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
花旗公司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控股公司。
花旗集团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旗集团的蓝色字标。
旅行者集团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立于1864年,一直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Smith Barney)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证券经纪、投资金融服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成的花旗集团,成为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拥有6000万张信用卡的消费客户。从而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花旗银行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尔街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20世纪初,纽约国民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Muro,1984,p.47)。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海外分行32家。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1927年以后,纽约城市国民银行的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
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机引入银行系统,2013年,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银行兼并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同时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第一花旗银行成为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美国第三大银行,1962年第一花旗银行更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银行率先推出了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CD)业务,该业务使花旗银行能够与政府债券竞争资金,花旗银行取得了新进展。同时,花旗银行进一步国际化,到1982年底,花旗银行已在94个国家拥有1490余个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资产和收益占花旗银行全部资产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银行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组为多银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银行也同时更名为Citibank,N.A.。花旗银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属机构,资产在70年代中期占整个控股公司资产的95%以上,以后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至2013年约占60%左右。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总裁也同时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
20世纪80年花旗公司先后兼并了Diner’s Club、加州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Biscayne Federal)、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时,其跨国业务业有了进一步进展,海外分支机构扩展到了芬兰、新西兰等国。
20世纪80年代末,花旗银行由于在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内,信贷损失准备达到100多亿美元,1991年税后利润亏损9.14亿美元。不过,经过里德领导的三年复兴计划(1992-1994),花旗银行迅速调整了资本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1995年,花旗银行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5亿美元,资本总额也上升到了277亿美元。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到了192.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旅行者集团原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后来它通过收购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业务范围扩大到了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至2013年,旅行者集团的业务范围主要有:生命与财产保险、投资银行、商业信贷、私人理财、资产管理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企业兼并案,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产达到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之一,由1997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58位一跃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
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达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以红色雨伞为标志的花旗集团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银行、旅行家集团、所罗门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集团2000年的核心收入达140亿美元,2001年收入达146亿美元,为全球盈利最高及财政最稳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总值达880亿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报率为20%。雄厚的资本促使集团能运筹帷幄,顺利过渡逆境并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大展宏图。在2001年、2002年《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团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最新进展
花旗银行欧洲分部从2013年2月份开始联手万事达,推出NFC支付贴纸,作为新的Citi Life、Citi Life Metropole、Citi Broker Consulting、Citi BILLA和Citi CSA信用卡使用。该服务免收费用。花旗还将联手VISA推出作为O2花旗信用卡使用的无接触式贴纸。
这款支付贴纸可粘贴在任何地方,如手机背面或钥匙坠上,工作原理与无接触式信用卡一样:用户只需将贴纸靠近支付终端上的读取器即可完成交易。

G. 关于美国花旗银行战略发展过程

花旗银行总部坐落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的花旗银行,是华盛顿街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人财政总监(Commissioner of the U.S. Treasury )塞缪尔.奥斯古德(Samuel Osgood)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今日花旗集团的前身。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在创建之初,纽约城市银行主要从事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1865年7月17日,按照美国国民银行法,纽约城市银行取得了国民银行的营业执照,更名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此后,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迅速发展成为全美最大的银行之一。

20世纪初,纽约国民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它的第一家国外分行,到1915年持有万国宝通银行之前,纽约国民城市银行已在拉美、远东及欧洲建立了37家分支机构(Muro,1984,p.47)。万国宝通银行成立于1901年,当时主要是为了发展对中国及菲律宾的贸易,次年它在上海成立了美国在华的第一家银行分行,不久又相继在远东其他地区设立海外分行32家。通过兼并万国宝通银行,纽约城市银行的海外分支网络扩大了近一倍。到1939年,花旗银行(1927年以后,纽约城市国民银行的中文行名改为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已达到100家。

20世纪20年代花旗银行开始开拓零售银行业务。1921年成立了第一家专对个人服务的分行,1928年成为首家提供个人贷款的商业银行,70年代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业务又获得了新的发展,它成为美国VISA卡与万事达卡的最主要发行者之一。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大规模将ATM机引入银行系统,目前,花旗银行已是美国最大的信用卡发行者。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的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

1929年和1930年,花旗银行先后收购了农民信贷与信托公司和纽约美国国民协会银行,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花旗农民信托公司,1959年花旗农民信托公司改名为第一花旗信托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Trust Co.),两年后合并于第一花旗银行,成为其信托部的一个组成部分。

1955年3月,花旗银行兼并了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同时更名为第一花旗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合并后的第一花旗银行成为仅次于美洲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的美国第三大银行,1962年第一花旗银行更名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1年第一花旗银行率先推出了大额可转换定期存单(CD)业务,该业务使花旗银行能够与政府债券竞争资金,花旗银行取得了新进展。同时,花旗银行进一步国际化,到1982年底,花旗银行已在94个国家拥有1490余个分支机构,海外机构的资产和收益占花旗银行全部资产和收益的60%。

1967年花旗银行组建了控股公司——第一花旗公司(First National Corporation),1971年第一花旗公司改组为多银行持股公司,1974年3月28日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花旗银行也同时更名为Citibank,N.A.。花旗银行是花旗公司的核心附属机构,资产在70年代中期占整个控股公司资产的95%以上,以后有所下降,在80年代改比例在85%左右,目前约占60%左右。花旗银行的董事长、总裁也同时是花旗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

20世纪80年花旗公司先后兼并了Diner’s Club、加州忠诚储蓄银行(Fidelity Savings)、芝加哥第一联邦银行(First federal of Chicago)、迈阿密比斯肯联邦银行(Biscayne Federal)、华盛顿特区的国民永久储蓄银行(National Permanent Savings)。同时,其跨国业务业有了进一步进展,海外分支机构扩展到了芬兰、新西兰等国。

20世纪80年代末,花旗银行由于在海外及商业房地产方面的不良贷款而陷入了困境。1990年至1992年3年内,信贷损失准备达到100多亿美元,1991年税后利润亏损9.14亿美元。不过,经过里德领导的三年复兴计划(1992-1994),花旗银行迅速调整了资本结构、恢复了资本实力。1995年,花旗银行净收入达到创纪录的35亿美元,资本总额也上升到了277亿美元。花旗银行的一级资本上升到了192.4亿美元,占总资产的11.9%。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宣布和旅行者集团合并。旅行者集团原是一家生命与财产保险公司,后来它通过收购一家美国投资银行—史密斯?邦尼(Smith Barney)公司,把业务范围扩大到了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1997年,该公司又以90亿美元兼并了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新组建的所罗门?史密斯?邦尼(Salomon Smith Barney)公司一跃成为美国第二大投资银行。旅行者集团目前的业务范围主要有:生命与财产保险、投资银行、商业信贷、私人理财、资产管理等。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企业兼并案,合并后组成的新公司成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合并后花旗集团的总资产达到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通过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公司之一,由1997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排名第58位一跃升至1998年的第16位。

1999年,花旗集团与日本第三大证券行日兴证券于日本共组合营企业-日兴所罗门美邦。该合营企业自成立以来各项排名均突飞猛进,2000年更于股票及相关交易界别中荣登榜首。在2001年上半年,日兴所罗门美邦于日本市场安排股份配售交易所占的市场份额为55%,超过所有竞争对手的总和。2000年4月,集团的投资银行旗舰所罗门美邦成功收购宝源投资,建立了一家一流的泛欧洲投资银行,令花旗集团于欧洲市场的地位更上一层楼。为把零售金融业务推向全球化同时扩展分销渠道,花旗集团于2000年11月收购Associates First Capital设于15个国家共2,600家分行,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金融企业。2001年,为壮大其在墨西哥以至其它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及业务表现,花旗集团以逾120亿美元收购墨西哥第二大金融机构Banamex。

历经近两个世纪的潜心开拓,花旗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资产达1兆美元,于全球雇有二十七万名雇员,为逾一百多个国家约二亿消费者、企业、政府及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包括消费者银行和信贷、企业和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以红色雨伞为标志的花旗集团旗下的主要品牌包括:花旗银行、旅行家集团、所罗门美邦、CitiFinancial及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集团2000年的核心收入达140亿美元,2001年收入达146亿美元,为全球盈利最高及财政最稳健的公司之一,其股本总值达880亿美元(2001年),一般股本回报率为20%。雄厚的资本促使集团能运筹帷幄,顺利过渡逆境并于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大展鸿图。在2001年、2002年《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00家公司排名中,花旗集团皆名列第5位,在全球金融界中排名第一。

花旗银行(Citibank)是花旗集团(Citigroup)(NYSE:C) 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99号。1998年10月花旗银行的母公司及控股公司“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合并组成花旗集团,此后花旗银行继续保持为花旗集团“红雨伞”旗下的强势品牌。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资料,2005年3月31日,花旗集团控股的12家美国花旗银行的国内存款总额为204,351,066千美元,资产总额为935,236,982千美元(逾九千亿美元);这些数字并不包括花旗银行的海外机构。

花旗银行是在中国开办业务的第一家美国银行。1902年5月15日,花旗银行的前身之一“国际银行公司”(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在上海开设分行,这也是花旗银行在亚洲的第一家机构。同年,国际银行公司于7月1日在新加坡与马尼拉,于10月8日在横滨,于12月8日在香港分别开设另外四家机构。1964年8月3日,花旗银行在台北开设分行。花旗银行在澳门的业务则开始于1983年5月27日。1995年,在离开45年后,花旗银行重新在中国大陆常规办理业务,已在北京、 广州、上海、深圳、天津、成都开设了分行。 在中国大陆和台湾,Citibank均译作“花旗银行”,在香港与纽约的华人社区则使用“万国宝通银行”(可能源自International Banking的名字);2001年年底,香港使用的中文名改为与大陆及台湾相通的“花旗银行”。

大事记

1812年6月16日,后来发展成花旗银行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由纽约州政府特许设立,许可资本(authorized capital)200万美元,给付资本(paidin capital)80万美元。同年9月14日,城市银行在纽约市正式开业,为纽约商人服务。
1865年,加入新成立的美国国家银行体系(U.S. national banking system),并更名为“纽约国家城市银行”(The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
1897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设立外国业务部,并开始外币交易业务。
1902年,业务拓展到亚洲、欧洲、印度。并在上海、马尼拉等地设立办事处。
1904年,开创旅行支票(traveler's checks)业务。银行总部移至华尔街55号,并一直使用到1961年。
1913年,是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首要参股人。
1914年11月10日,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设立分行,成为首家在外国设立分行的美国国家银行。
191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设立办事处。成为美国有最大海外机构网的国际银行。
1918年,收购一家美国的海外银行“国际银行”(International Banking Corporation)。
1919年,成为美国第一家资产超过10亿美元的银行。
1921年,在美国的主要银行中,首家采用复利法给储蓄帐户(savings account)计息。
1928年,在美洲的主要银行中,首家给存款人提供无质押个人贷款(unsecured personal loans)。
192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银行。并购“农民贷款信托公司”(Farmers' Loan and Trust Company),并将之更名为“城市银行农民信托公司”(City Bank Farmers Trust Company)。
1936年,在纽约市的银行中,首家开办不需要最低余额的支票帐户(checking account)业务
1939年,在美国以外共有分布于23个国家的100间办事机构,成为最大的国际性银行。
1945年,在一系列战争贷款及胜利贷款活动中,售出了56亿美元的美国国库券(U.S. Treasury securities)。
1955年,更名为“纽约第一国家城市银行”(The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1961年,发明negotiable定期存款(negotiable certificate of deposit)。成立“第一国家城市海外投资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Overseas Investment Corporation)作为海外分支及从属机构的控股公司(holding company)。位于公园大道399号的新总部大楼建成。
1962年,在银行150周年庆之际,更名为较短的“第一国家城市银行”(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1964年,进军租赁业务。
1965年,进军信用卡业务。
1966年,在伦敦市场开办Dollar Certificates of Deposit,是自1888年来,伦敦市场的首家negotiable instrument。
1967年,开办花旗银行的第一张信用卡“第一国家城市签账服务”(First National City Charge Service),俗称“囊阔所有卡”(the "Everything" card)。
1968年,一家银行控股公司“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First National City Corporation,后更名为Citicorp)成为第一国家城市银行的母公司。
1969年,“囊阔所有卡”改制成为“主人签账”(Master Charge,后更名为万事达卡,MasterCard)。
1974年,第一国家城市股份公司更名为花旗公司(Citicorp),以方便其国际业务。
1976年,第一国家城市银行变成“花旗银行国家协会”(Citibank, N.A.)(N.A.表示National Association)。
1977年,花旗银行开建花旗卡银行中心(Citicard Banking Center),利用花旗卡与自动柜员机(ATM)进行服务。24小时的自动柜员机不再仅是供紧急提现之用,而成为正常业务的一部分。
1979年,成为全球的首要外币交易代理。
1981年,收购“大来信用证”(Diners Club)。
1982年至1984年间,在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依利诺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收购储蓄(Savings)与贷款业务,使花旗集团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控股公司。
1984年,花旗银行伦敦分行成为钱伯斯清算公司(CHAPS Clearing Company)的创始成员机构之一。钱伯斯清算公司是仅次于美国Fedwire的全球第二大实时大体结算系统(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1985年,在纽约开办“直接连入”(Direct Access®)服务,通过个人电脑跟花旗银行连结。
1986年,在纽约与香港首次使用触屏式自动柜员机(touch-screen automated teller machine)。
1989年,成为抵押信用卡(securitized credit card receivable)的首要发行人。在纽约长岛市科特广场(Court Square)的一座新摩天大楼建成。
1992年,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花旗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90多个国家。
199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用卡及签帐卡的发行人与服务提供人。将1980年代收购的各家存款银行合并,并以“花旗银行联邦储蓄银行”(Citibank, FSB)之名统一运作。
1994年,开设俄国第一家外国独资商业银行。
1995年,在阔别45年后,在中国大陆开设第一家具备全面业务的(full­servic)分行,并在越南与南非开设分行。
1996年,拥有亚洲最多的信用卡。台湾是美国以外第一个信用卡数量超过100万张的国家/地区。
1998年10月8日,花旗公司(Citicorp)与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双方的所有属下合并成为花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itigroup Inc.)。花旗银行继续保持为花旗集团旗下的强势品牌。
2005年7月1日,花旗银行香港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7年4月1日,花旗银行中国内地分行转移至在当地注册成立的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2007年4月9日,花旗银行宣布合并台湾的华侨银行,并以花旗银行为存续银行,华侨银行为消灭银行。
请速给分!

H. 花旗银行在日本确立了什么样的金融发展战略方针

“战略”一词,原为军事用语,是指“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与策略”。该词后运用于其他领域,一般喻为“决定全局的策略”,是指在总结历史,把握与洞察当前发展趋势与环境的基础上,对未来行动的一种选择。也可以说,是某类组织或人,基于未来环境的分析,确定要达到的一定目标,并策划完成此目标的一系列手段、方法与策略的组合。简言之,是目标与策略的集合。
金融战略,是指运用金融杠杆,货币、信用、银行、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国际收支、汇率等,通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等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包括金银的买卖,投融资、股权等形式打造“财富帝国”的谋略。
从国际金融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典型。第一种类型以吸引外资为主。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资金短缺,且国内储蓄不足,因此努力争取各种形式的外资,成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首要目标。第二种类型以保障金融体系稳定为主。由于自身金融环境、人才、监管薄弱,金融行业案件迭出、损失惊人,甚至不断孕育危机,这时的金融战略利益不是谋求强有力的金融服务,而是少出差错,减少风险为主。一般来说,越是封闭的经济体,越有这种想法。第三种类型以扶持本国金融业成为强势产业为主。如何全面提高本国金融业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在国际金融规则中的制定权和在国际金融中的话语权,是一国在该阶段的主要战略利益。
2005年7月我国汇率改革后,国内外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的呼声日益放大。在中国,随着国际收支失衡日益严重,外汇储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增速难抑,一方面经济趋热,CPI、PPI正出现上涨势头;另一方面呼吁资本项下完全开放的声音也越来越响;一方面,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外汇储备能否多元化?能否增持黄金?争论不已。另外,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刚刚开始,当时众多城市商业银行历史遗留的大量风险尚未解决,社会上对引进海外战略者的争论热闹非凡;此期间,股市、房市则是上下涨跌幅度惊人,资产价格泡沫风险为人们担心;上海方面,又要加快上海国际金融市场的建设,要求放松各项管制政策;也正值此期间,美国前财长鲍尔森却频频来京,要求尽快打开中国的“金融国门”。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扑朔迷离的世界局势,越发刺激了中国对金融长期战略的深度思索。
第一,基于最近七、八年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较好,中国金融发展形势也不错。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中国金融体系损失较小。在危机后世界金融格局重组中,中国整体的金融实力不是下降了,反而在相对提高。而且,中国和中国金融界从美国金融危机中悟到了不少东西。
第二,海内外专家一般预测,到2030年左右,中国GDP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2008年这轮金融危机,则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力量的重新组合,世界经济与金融格局已大不同于过去。危机后的时局,迫切要求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必须要有新的思维、新的行动。这意味着,在今后又一个30年中的前10年,必然是中国经济大踏步发展,并是奠定本世纪中叶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基本地位的重要机遇期,是一个面临新的环境挑战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的重大历史时期。中国只有进行特别的全面的谋略、精心的策划,对金融发展中的短期制度、长期制度以及长短期制度衔接的安排并作出认真的部署,才能确保中国经济能在今后的30年特别是后20年中,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
第三,2009年,中国宣布,到2020年,要把上海办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意味着,包括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为主要内容的中国金融大开放的时限,初定为2020年。
第四,我国的经济规划是以五年为一个规划期。“十二五”、“十三五”两个五年规划时期,可与在部署金融战略时,可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其他相关领域的重大改革与开放一并考虑,尽可能衔接配合,以期取得更大的效应。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细胞,大,特别是国有大型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大实施金融战略,也是为了通过投融资和股权交易获得资本升值,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近日发改委发布《关于促进股权规范发展的通知》,从股权设立与资本募集及领域、风险控制、管理、信息披露、备案管理和行业自律五个方面对全国性股权提出规范要求。这是我国首个全国性股权管理规则。股权的资本只能以私募方式向特定的具有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合格者募集,资本募集人须向者充分揭示风险,不得承诺固定回报。股权的领域限于非公开交易的股权,闲置资金只能存放银行或用于购买国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有关更多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问题,请参阅夏斌同志的《中国金融战略:2020》一书,或登录财经读书会第3期。

I. 相比于国有四大银行,花旗银行的优势在哪里

花旗银行(Citibank, N.A.,中文名“花旗”源于上海市民对该行的习惯性称呼)是花旗集团旗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并购,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也是一间在全球近一百五十个国家及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大银行,总部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99号。2012年9月19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在中国的信用卡业务正式运作。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以Citi为商标)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及金融机构之一,于1998年由花旗公司及旅行家集团合并而成,并于同期换牌上市;花旗集团的历史由花旗银行的成立为起点,花旗银行是1955年由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合并而成的,合并后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76年3月1日改为现名;花旗集团是美国第一家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共同基金、证券交易等诸多金融服务业务于一身的金融集团。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总资产达7000亿美元,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在100个国家有1亿客户,信用卡发行量约6000万张;花旗集团(Citigroup)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它是由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于1998年合并而成、并于同期换牌上市的。换牌上市后,花旗集团运用增发新股集资于股市收购、或定向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大规模股权运作与扩张,并对收购的企业进行花旗式战略输出和全球化业务整合。

阅读全文

与花旗银行的市场定位策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8教师师德培训方案 浏览:47
内蒙古尚鼎企业品牌营销有限公司 浏览:310
培训机构复工教育教学实施方案 浏览:992
和平日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9
母亲节花店正在进行促销活动 浏览:885
幼儿园培训研修规划方案 浏览:940
车间级技术培训方案模板 浏览:773
净水器的市场营销调研 浏览:793
银行市场营销stp案例分析 浏览:775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浏览:760
创建电子商务网站的步骤 浏览:531
徐州网络营销师培训价格 浏览:470
蛋糕分享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768
一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引言 浏览:343
网络营销药品的优点 浏览:924
广东省内两天一夜的拓展培训方案 浏览:881
网络营销渠道的组成要素是 浏览:500
财务公司策划方案 浏览:693
师资培训项目策划方案 浏览:318
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有哪几种类型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