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苏州北岛市场调查

苏州北岛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21-11-12 19:40:59

『壹』 苏州口碑好的市场调研公司

苏州北岛市场调查有限公司

『贰』 与南岛相比,说出北岛经济发展的地理条件优势

纬度较低,热量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平原面积较大);机场密度较大(数量多),
路网密度较高;靠近首都,城市密度较大(数量较多)。

『叁』 杭州北岛品牌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浙江省注册资本:1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李仕清企业类型: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控股或私营性质企业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上城分局注册地址:上城区紫金观巷26号107室
法定代表人:李仕清
成立时间:2012-03-14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3010200008728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城区紫金观巷26号107室

『肆』 北岛和艾青是怎么决裂的

北岛和艾青的决裂夹杂着政诒与私人恩怨。文人间艾青批评北岛瞧不起他的诗,在1983年反精神污染运动中开始相互攻击,而北岛认为这帮教授脑袋进水了,也到处拎着批评性嘴瘾,摆道德姿态。

『伍』 北岛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有提名但是没有获奖

(5)苏州北岛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北岛,原名赵振开,“北岛”是诗人芒克给他取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湖州人,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诗人、作家,为朦胧诗代表人物之一,是民间诗歌刊物《今天》的创办者。

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定居香港。著有诗集《陌生的海滩》《北岛诗选》《在天涯》《午夜歌手》,散文集《蓝房子》《午夜之门》《时间的玫瑰》《青灯》和小说《波动》,代表诗作有《回答》《一切》等,作品被译成20余种文字。

北岛曾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笔会文学奖、美国西部笔会中心自由写作奖、洛哥阿格那国际诗歌节诗歌奖、古根海姆奖、马其顿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最高荣誉金花环奖等,并被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

网络-北岛

『陆』 北岛电气怎么样口碑如何

北岛电气是一家智慧安全领域的知名企业,专注于智能消防领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系统集成服务为一体的科技企业,是业内智慧消防良心企业,目前服务范围遍布全国各地方,市场项目案例占有率高,完工项目都得到用户一致认可及好评,在行业内口碑很好,也有一定影响力呢。不愧是深圳特区企业,办事效率很高。

『柒』 请问去北岛买海鲜

在东口(48路或11路终点站)渔船码头,视潮水而定时间的。虽然有点贵,但是很新鲜!!

『捌』 北岛的生活现状

2004年出版散文集《失败之书》

2004年在《收获》杂志写过一个《世纪金链》的专栏。

2005年出版散文集《时间的玫瑰》,集结了他在《收获》发表的专栏文章。

-------------------------------------------------------------
(2004-10-28 09:29:27)

【金陵晚报报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上世纪八十年代北岛火热程度曾经不亚于港台歌星,其锋锐的诗句仿佛洞穿了整个世界。上世纪90年代初,北岛去了海外生活,在人们即将淡忘他的作品和名字时,他以一本《失败之书》散文集,让人们再拾回忆。昨日,记者辗转反复,终于与正在国外旅途中的北岛取得联系,北岛在访问中首次披露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写散文成了当务之急

“失败之书博大精深/每一刻都是捷径/我得以穿过东方的意义/回家,关上死亡之门”——久别的北岛第一次在内地出版散文集,就以自己曾经的诗作为名,命名为《失败之书》。《失败之书》填补了北岛在国内出版散文的空白,短短一周,首印3万册已销售一空。但有评论称该书是“(北岛)生活的堕落”,对此,北岛出语惊人,“写诗写久了总被人家斜眼,写散文似乎才让我得到宽恕。”

北岛最初写散文的时间其实很早,早在1996年,在美国的北岛应当地一家电台《作家手记》专栏之约,写些关于海外的生活的散文。开始,北岛是属于玩票性质,纯属玩玩,没当回事。直到1997年北岛被老板炒了鱿鱼,写散文就成了当务之急。

我的书是一种沉沦

北岛笑言:“真得感谢我当时的老板,没有她,我大概不会另起炉灶。”此后的两年,北岛基本上是靠卖文为生,最多一年写过50篇,差不多每周一篇。当写到第六篇散文《艾伦·金斯堡》时,北岛得到了李陀的赞许,使自己为之一振。随后北岛的散文越写越顺。

在国外的生活中,北岛搬了7国15次家,还遭遇过被老板炒鱿鱼不得不卖散文的“失败之路”。不复犀利的北岛承认,漂泊异乡的无奈和艰辛让自己平和了很多,“在一个追求物质化全球化的完美之夜里,我的书是一种沉沦,一种堕落,在其中留下了对完美之夜显得多余的动作与阴影。”

不懂诗歌的是“穷人”

有人说,北岛出国之后就没有写出什么惊世之作来,因为脱离母语环境,不熟悉当下生活,心态浮躁,根本就写不出优秀的诗歌来。北岛表示不想评价自己的诗歌,反而强烈抨击了诗歌的“无用武之地”,“人们需要的是英雄、美女、暴发户和明星。诗歌却成了出版社的毒药。诗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语言得以承接延续的密码。如果连这一点意识都没有的话,那才是真正的穷人。”

北岛这几年主要靠教书维生,教美国学生写诗,但他并没有忘记继续创作诗歌,北岛为自己澄清说,“诗人其实一辈子都在写一首诗”。现在他写的诗正是未出国前的诗的延续,只不过因为忙着写专栏,挤给诗歌的时间变少罢了。

北岛感谢了这些年的漂泊,使他脱离浮躁,让生命真正沉潜下来,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也赋予了北岛面对诗歌日渐式微的勇气,他只是淡淡地遗憾,“写诗写久了,诗人和语言的关系变得紧张,就象琴弦越拧越紧,一断,诗人就疯了。写散文对诗人是一种平衡。一般说来,诗人写散文不怎么费劲,就象细木工钉个板条箱一样。时代并没有抛弃诗歌,八十年代是诗歌发挥特殊作用地非常时期,我们不应该为此产生错觉。”实习生 杨阳 金陵晚报记者 贺沂沂
------------------------------------------------------------
北岛答记者问实录

新华网 ( 2003-03-04 15:29:40 ) 稿件来源: 诗歌报

文/老枪

·诗歌正成为一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

记者:前不久,你获得阿格那国际诗歌奖(International Poetry Argana Award),也是你的诗歌第一次翻译成阿拉伯语,据我所知,中国诗歌被翻译成阿拉伯语的很少,请谈一下这个奖的情况。

北岛:这个奖是由摩洛哥诗歌之家,即卡萨布兰卡国际诗歌节的组织者颁发的。诗歌节从96年开始办,每两年一次。今年是他们首次设奖,以后随诗歌节一起,每两年颁发一次。Argana是一种只在摩洛哥才有的树,乍看像橄榄树。

记者:他们为什么选中你?

北岛:我也不知道。按授奖词的说法是颁给其独创性得到国际公认的诗人。我想一个诗歌奖除了是对诗人创作的肯定外,主要是强调诗歌在当今世界中的作用。如果诗人只是得点名得点钱,没什么意义。在这个充满暴力的时代,诗歌可以传递另一种信息。帕斯说过,诗歌是除了宗教和革命以外的第三种声音。宗教和革命都充满暴力色彩,而诗歌的作用恰恰相反,它可以拆除种族文化之间的樊篱。

记者:你得了不少国际奖,怎么看待这些奖?

北岛:首先,作家不会因为得奖不高兴,这当然是种荣誉。但荣誉也可能是个圈套,自己可别往里钻。写作不因为得奖而变得重要,也不因为不得奖而变得不重要。

记者:也包括诺贝尔奖?因为你曾是中国呼声最高的候选人。

北岛:对。诺贝尔奖只不过是18个人选出来的一个奖,奖金多点,名声大些,它只代表18个人的看法,而且被种种因素所左右。诺贝尔奖的重要性也许是对非商业化文学的推崇,至少每年有一天让人们注意到文学的存在,但随后商业化对获奖者的利用,也多少消解了它的意义。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个百年情结,所以有中国人得奖挺好,让大家解了这个结。

记者:你在摩洛哥的受奖发言中提到,“诗歌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的饭后甜点,是种大脑游戏,和心灵无关。”我对这句话印象深刻。

北岛:从50年代末至今,美国大批诗人进入大学教写作,诗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生活有了保障,渐渐变成中产阶级的一部分,想象力变得贫乏苍白。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本来需要原始冲动,是反对权威的,现在他们得紧跟随教授才行,写诗变成了个生产过程,好像诗是可以制造出来的,诗人也是可以被制造的。由于这种误导,产生了众多平庸的诗人,因为没什么好写的,大家开始讲故事。现在美国诗歌主流叫做叙事性诗歌(Narrative Poetry),那甚至也不是故事,只是些日常琐事,絮絮叨叨,跟北京街头老大妈聊天没什么区别。

记者:你不喜欢关注生活细节、来自日常生活题材的诗歌,对吗?

北岛:不一定在于写什么,而是在于怎么写。生活细节也好,宏大题材也好,很多东西都可以入诗。但诗得有激情和想象力,得有说不清的力量和让人晕眩的东西。
现在国内的一些诗人也在写类似的“叙事性诗歌”,这些诗人里包括以前的“第三代”和现在的所谓“第四代”。
中国的诗歌现状和美国的还是不太一样。一方面,中国诗歌的这种倾向,多少也和中产阶级化的社会转型有关;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影响的焦虑”,即第三代诗歌要避开“今天派”的影响,另寻出路。美国诗歌专业化后,有点像我们的作协,对创作没好处。虽然美国诗歌中有不同声音,比如“垮掉一代”、“黑山派”和“纽约诗派”,但其主流诗歌是非常保守的。

记者:评价一下第三代诗人。

北岛:第三代中有不少出色的诗人。不像我们那样,他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作为文化革命后成长的一代,他们没有我们这代人的历史负担。他们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尝试,比如试图建立和中国古代文体的对话关系,比如张?的“镜中”,柏桦的“在清朝”、“苏州记事一年”,都是值得一提的重要作品。我在美国大学用这些诗作教材。

记者:你对第三代的描述,让我想起第三代们关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界定和争议。

北岛:在我看来,这种争论没什么意义,是诗人之间争夺话语权的结果。你说柏桦是民间的还是知识分子的?很难界定。我不想让这个话题进入今天的谈话。依我看,大家先把诗写好了再说。
80年代的中国,很多人写诗,诗人地位很高,现在少有人读诗,承认自己是诗人会被笑话。前段时间成都的一些人,大概想复兴诗歌,把诗贴在公共汽车上,让它们满街跑。我一直在想,诗和社会之间,怎样的关系才算和谐。
帕斯说过,读诗的人数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在读。中国的知识分子圈里,还是有人在读诗,这就很重要。中国走了两个极端。八十年代初,诗歌过热,一是正好处于话语转变期,年轻人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二是由于错觉,以为人人都可以当诗人。到现在倒好,没人读诗了,很多诗人放弃写作。这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弊病--急功近利。商业化败了诗歌的火,因为商业化更急功近利。诗歌本来就是边缘化的东西。和八十年代初的热闹相比,也许目前诗歌的处境更真实。

记者:怎么评价国内的诗歌现状?

北岛:我在国外待的时间太久了,没资格说三道四。总的印象是中国的诗歌处于低潮,这和中国新诗的灾难性历史以及脆弱特质有关,也和突如其来的商业化压力有关。所谓低潮高潮必须有参照系。我的参照系是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是世界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产生了很多大师。那时的战争、离别、痛苦,为诗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我看来,诗歌是一种苦难的艺术。自50年代后,诗歌在世界范围内开始走下坡路。这并非意味着苦难不复存在,而是人们不愿再正视它,越来越繁荣的电视等声像媒体,正迎合甚至创造了这种心理。文字退居次要地位。这不仅仅是中国诗歌的问题。
那像我们这些喜欢读诗、又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不是很悲观?
你可以往后看,读上个世纪那些大师的作品。阅读没有时间性。我就从来不鼓励我的学生读美国当代诗歌,离他们的现实太近,是有害的,很容易重蹈复辙。

记者:你向学生推荐哪些诗人?

北岛:俄国的曼杰斯塔姆(Mandelstam),英国的狄兰.托马斯(Dylan Thomas),德国的特拉克尔(Georg Trakl)和鲍尔.策兰(Paul Celan),西班牙的洛尔迦(Garcia Lorca)和瓦耶霍(Cesar Vallejo)等,读这些大师的作品才知道诗的高度在哪里。我不认为诗歌总是在进步,某一时期它会产生巨大的倒退。

·语言上的忠诚和文化上的反叛,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刚开始写诗时,谁对你的影响最大?

北岛:郭路生,也就是食指。那是70年春,我和几个朋友到颐和园划船,一个朋友站在船头朗诵食指的诗,对我的震动很大。那个春天我开始写诗。之前都写旧体诗。

记者:“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是这首诗吧?你的“朗诵记”里提到过。

北岛:对。我被他诗中的那种迷惘与苦闷深深触动了,那正是我和我的朋友们以至一代人的心境。毫无疑问,他是自60年代以来中国新诗运动的奠基人。

记者:你怎么看自己早期的诗歌?

北岛:现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会觉得惭愧,我对那类的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官方话语的一种回声。那时候我们的写作和革命诗歌关系密切,多是高音调的,用很大的词,带有语言的暴力倾向。我们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没法不受影响,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写作中反省,设法摆脱那种话语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这是一辈子的事。

记者:你现在的诗和出国前的诗有什么不同?

北岛:我没有觉得有什么断裂,语言经验上是一致的。如果说变化,可能现在的诗更往里走,更想探讨自己内心历程,更复杂,更难懂。有时朗诵会上碰到中国听众,他们说更喜欢我早期的诗。我能感到和读者的距离在拉大。

记者:介不介意这种距离?

北岛:不介意。

记者:在心里有没有秘密读者?

北岛:有。诗一直都是写给秘密读者的,这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想像出的某个人。

记者:现在写诗的速度是怎样的?

北岛:我在有意放慢速度。过去这十来年,写得太多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自我重复。

记者:远离母语,远离熟悉的环境,对写作有影响吗?

北岛:我不同意关于“文化的根”的说法。从年轻时代开始,我们吸取的营养就是来自不同文化的,那时写的诗就受西方诗歌的影响。作为作家,确实有文化认同的问题,而中文写作本身就确定了你的身份---你是中国诗人。像哈金用英文写作,他就是美国作家。在语言上的忠诚和在文化上的反叛,会形成一种紧张关系,这又恰恰是写作的动力之一。

记者:中篇小说<<波动>>是74年写的吧?

北岛:初稿是74年,改了三稿,79年定稿,81年在《长江文艺》上发的。

记者:为什么没继续写小说?

北岛:后来写过一些短篇。停止写小说有几个原因,一是那时没怎么看过小说,胆大,敢写。到了70年代末开始,大量翻译作品出来,我一下子被震住了,觉得差距太大,干脆放弃。

记者:以后还会写小说吗?

北岛:不会。诗人和小说家是两种动物,其思路体力节奏以及猎物都不一样。也许写散文是我在诗歌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妥协。

记者:我读了你的散文集《蓝房子》和《午夜之门》,很喜欢,风格和你的诗完全不同,你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幽默。是用随笔的方式讲故事。我更愿意叫它们随笔,散文听起来有点抒情,而你的文章不抒情,像一些针尖,干净利落地划过皮肤。为什么开始写散文?

北岛:最初是偶然的。当时和老板关系不好,把在大学教书的饭碗给丢了,只好靠写专栏养家糊口。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好处,写散文对我是一种放松,写诗久了,和语言的关系紧张,像琴弦越拧越紧。另外,诗歌所能表达的毕竟有限,比如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人与事的记录是无能为力的。

·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记者:你的《搬家记》描述了在欧洲的4年里,换了7个国家,搬迁15次,我从中读到的是你的苦闷和无奈。当时靠什么力量扛过来的?

北岛:我们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也好被赞扬也好,反正一夜成名,备受瞩目。突然有一天醒来,发现自己什么也不是。这种巨大的反差,会特别受不了。那是我生命中的一大关。慢慢的,心变得平静了,一切从头开始--作一个普通人,学会自己生活,学会在异国他乡用自己的母语写作。那是重新修行的过程,通过写作来修行并重新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记者:有没有绝望的时候?

北岛:当然有。我喝酒的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在北欧喝很多威斯忌,有时觉得这晚过不下去了,非把自己灌醉才行。第二天醒来,松口气--总算又熬过了一夜。

记者: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

北岛:头两三年。加上北欧气候不好,冷,天黑得早。

记者:到处游历、搬家,一直带在身边的,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

北岛:中文。这是唯一不能丢的行李。

记者:你交游很广,结识了许多诗人和作家,说说这种交游的感受。

北岛:游历其实从最初写诗就开始了。先是串门,在北京胡同串来串去,然后串到白洋淀,甚至更远的地方。从85年起变成了世界范围的游历,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诗人和作家。我发现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再属于某个特定的民族和文化,游历久了,变得身份不明。这些人和自己及其他的语言文化都拉开了距离,游离在中间地带,这种现象实际上在改变世界文化的景观。这次到摩洛哥开会,我顺便去看望一个住在摩洛哥的西班牙最有名的小说家胡安.高蒂萨罗(Juan Goytisolo),今年春天,我们一起去了巴勒斯坦。他觉得住在摩洛哥,和西班牙的距离正好,足够他观察国内的一切,又不必介入国内的纠纷。他经常在西班牙的报纸上谈国际政治和社会问题。我作为一个流浪者,因为不属于任何文化圈,就有一种说话的特权。比如巴以冲突,我明确站在巴方,公开谴责以色列当局。在参加国际作家议会代表团声援巴勒斯坦的访问活动中,我更切身体会到巴勒斯坦人所受的苦难。但欧洲和美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在巴以问题上保持沉默,这和犹太人在欧洲的历史有关。那是个禁区。而葡萄牙小说家萨尔马戈(Saramago)挑战了这一禁区,他就受到很大的压力。

记者:相对而言,你觉得哪里最适合诗人生存和创作?

北岛:哪儿都不适合诗人生存。如果不谈诗人,作为移民,在美国生活要容易些,欧洲比美国排外得多。美国虽有很多问题,但好处也多。比如,像我这样的英文水平,居然能混到美国大学教英文写作,这在欧洲是想都不敢想的。
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曾说,生活在美国的好处是,他不必向给他钱的人道谢,诗人和学者都是乞丐,但他们把乞讨的苦差推给了校长。
但问题是,诗歌和学者因为不用亲自乞讨,也就失去了乞丐的敬业精神,用不着流浪,有吃有喝的,转而成了施主,传教授业,居高自傲。这种阶级成份的转换,必有后患。

记者:好像你对当教授不太感兴趣,那你喜欢什么职业?

北岛:没有我喜欢的职业,但这话得看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当建筑工人时,最羡慕的活是烧锅炉看水泵的,因为有时间读书写东西,但一直没轮上我;后来当编辑,梦想找份不坐班的差事,也未能如愿。现在当老师,嘴又笨,不适合,但总比刷碗强。

记者:现在你在威斯康辛州的Beloit College当驻校诗人,都干些什么?

北岛:我每年在Beloit待两个月,教诗歌创作和中国当代诗歌。创作课分两部分,一是分析大师的作品,二是讨论学生自己的诗。当场讨论学生的作品,对我是很大的挑战,往往会因为一个词不懂而卡在那儿。后来我要求他们提前把诗交给我,我先查字典把诗看懂了再说。混久了就好了,一个词不懂也没关系,大概知道他们在写什么。

记者:这个工作可以让你摆脱生活压力吗?

北岛:像我这样的第一代移民,面临很多压力:父亲病重,孩子要上大学,加上美国经济不好,教职不稳定。我曾做过很多工作,比如在纽约和一个舞蹈团合作,在加州为法庭的中文口译出考题,给BMW汽车写颂词,等等。我没什么可抱怨的,现在这工作收入还行,虽没有医疗保险和养老金,好处是自由,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属于自己。

记者:这样你有大把时间参加各大学的诗歌朗诵会,我对这样的朗诵会很好奇。

北岛:一般有创作课的大学,都有朗诵系列(Reading Series ),配套成龙,组成了专业诗歌生产线。大学的诗人教授们互相请来请去。我也是受益者,常被请去朗诵。但由于非正式教职,又是外国人,我享有误入中心的局外人的特权。这种特权是:你在其中,但不必遵守他们的游戏规则;同时又不在其中,距离使你保持足够的清醒和批判意识。

记者:你是用英文还是中文朗诵?

北岛:用中文朗诵,然后请美国诗人或教授朗诵英文翻译,一首对一首,有时加字幕。我从不用英文朗诵,一是英文没那么好,二是我喜欢中文的音调,喜欢那种它孤悬于另一种语境中的感觉。说白了,我念错了,没人能听得懂。

记者:听众的反应怎样?

北岛:各地不一样。在欧洲,一般来说,不会有听不懂的问题,尤其像北欧国家,有理解晦涩诗歌的能力,他们自己就有很多这类的诗歌。而美国注重的是叙事传统,听诗费点劲儿。有时候我得搭配些容易懂的诗,朗诵前再说几句话作引导。其实朗诵就是一种表演,你总不想跟听众过不去吧。

记者:你早期写了些情诗,后期不再写爱情了,你的感情经历和诗歌真的分开了吗?

北岛:写情诗大概只能在青年时代。那时,生活经验和写作很密切,到了一定岁数两者逐渐分开,写作变得曲折隐秘了,没有年轻时那么直接。

记者:以后会再写爱情诗吗?

北岛:不知道,生活和写作都是不可预测的。

记者:现在谁在你的生活中最重要?

北岛:女儿。我对女儿有负罪感,我生活的动荡以及婚姻上的问题,对她影响很大。我离开她时她只有4岁,10岁来美和我团聚,15岁又回到北京,17岁再搬回美国,像个小流浪儿,在该得到父爱时没有父爱。记得刚和女儿分开的那段日子,我的感情变得非常脆弱,甚至不能在街上听见孩子哭,一听见就跑,实在受不了。

记者:她读你的诗吗?

北岛:很小的时候会背一两首,长大后就不读了。

记者:我喜欢你写给女儿五岁生日的那首诗,你女儿认同你的诗人身份吗?

北岛:她没这个意识,有时还嘲笑我,直到在北京读国际学校时,她的中文老师和英文老师都要教我的诗,她似乎才另眼相待。让我吃惊的是,她最近开始写诗了。那是青春期骚动、跨国迁徙和文化震荡所致,倒是很自然的,应该和我没什么关系。

记者:你的日常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北岛:上午写作,中午午睡,下午去健身房读书学英文,给女儿做饭,晚上租个录象带看,算是休息。

记者:现在读中文多还是英文多?

北岛:当然还是读中文多。但出于生存需要,强迫自己读《纽约时报》,其英文简洁明快。另外读点英文小说什么的,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也读读英文诗。总之,平时犯懒,一到关键就得临阵磨枪。

记者:什么时候最想写诗?

北岛:很久没写的时候,有种恐慌,就像学业荒废的感觉之于读书人一样。

记者:喜欢和身边的人谈诗吗?

北岛:不喜欢,诗是不能谈的东西。

记者:你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是什么?

北岛:失去亲人。我妹妹在76年因游泳救人淹死了,那孩子得救了。我和妹妹感情非常深,她那时才23岁,我27岁。我痛不欲生。我甚至觉得,后来写诗办刊物都和这事有关。两年后我和朋友创办了《今天》。

记者:现在想起北京,还是像你书里提到的是“大白菜的味道”吗?

北岛:嗅觉比其它感官的记忆更持久。刚开始连做梦的背景都是北京。时间一长,背景慢慢消失,剩下的只有气味。在外边待久了,回去的路不复存在,也就是说,我再也找不到那个我出生长大的地方。13年后我第一次回北京,连家都找不着了。冬储大白菜不见了,但它的味道留在记忆里,那是我的北京的一部分。

记者:如果让你现在给“幸福生活”下个定义,会是什么?

北岛:记得年轻时读普希金的诗: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我一直没弄懂。直到漂泊海外,加上岁月风霜,才体会到其真正含义。没有幸福,只有自由与平静。

阅读全文

与苏州北岛市场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曼蒂广场市场营销 浏览:571
名人活动策划方案ppt 浏览:599
网络营销思想的内涵 浏览:506
营销方案装修 浏览:262
电子商务项目管理概念 浏览:590
乐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979
娃哈哈新品营销方案 浏览:922
杭州市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之研究 浏览:495
华润万家五折促销活动是几天 浏览:975
618拼多多的网络营销方式 浏览:719
三名词解释题3网络营销 浏览:789
当前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浏览:346
杨凌电子商务孵化中心 浏览:233
卤肉店微信营销 浏览:186
区域环境创设培训方案 浏览:329
大连招聘策划方案 浏览:498
给教师培训作文的讲座方案 浏览:574
服务型企业网络营销模式 浏览:150
在房间浪漫策划方案 浏览:838
乡镇党员培训方案 浏览: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