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图书信息1
页数:462
约重:0.595Kg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定价:¥33.00 陈启杰,男, 1949 年 5 月 15 日出生于上海市。美国 MBA ,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个人简况
先后于上海财经大学获经济学(贸易经济)学士学位、经济学硕士学位 , 于美国国际管理研究生院获国际管理硕士学位( MBA ),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博士生导师,《财经高教研究》杂志副主编。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组(工商管理评议组)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商业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商务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高等商科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会员、上海市价格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学会理事、现代营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市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市场营销科学学会会员。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兼职教授和研究员。
教学情况
现任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 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博士生导师。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 50 余名,博士研究生 20 余名。
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授商业企业管理、系统科学、市场营销学、现代管理方法、国际营销、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理论研究、国际营销理论实践等课程。
所获荣誉
从1982 年起 ,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类奖励 12 次。
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国内贸易部优秀论文一等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等科研和教学成果各级奖励 32 次。
科研情况
先后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课题等国家级、省部级和其他课题 26 项;主编或参编各类著作 34 本,其中 2 本专著 ( 参编 ) 在美国出版,一本在香港出版;公开发表各类论文 123 篇,其中 2 篇专论在美国发表。 前言
第一章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含义和演进
第二章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功能和作用
第三章市场调研与预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第四章市场调研与预测行业、机构和人员第
五章市场信息与市场调研信息系统
第六章市场调研与预测策划
第七章抽样第八章问卷设计
第九章资料收集
第十章态度测量
⑵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图书信息2
ISBN:9787810981736 [十位:7810981730] 作/译者:陈启杰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页数:465
约重:0.640Kg
定价:¥35.00 本教材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学的需要和市场调研与预测实际工作的需要而编写。
第三版序言
第一章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涵义与演进
第一节 市场调研的涵义与类别
第二节 市场预测的涵义与类别
第三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功能与作用
第四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发展
第二章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科学化和现代化
第一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科学化
第二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的现代化
第三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中的伦理道德
第三章 市场调研与预测主体
第一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主体的涵义及其构成
第二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专业机构及其选择
第三节 企业内部市场调研与预测部门与人员配置
第四章 市场信息与市场调研信息系统
第一节 信息
第二节 市场信息
第三节 现代企业市场营销的信息需求
第四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信息系统
第五章 市场调研与预测策划
第一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过程
第二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设计的涵义和步骤
第三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主题的设定
第四节 样本设计
第五节 策划报告及其完善
第六章 抽样
第一节 抽样概述
第二节 随机抽样技术及其应用
第三节 非随机抽样技术及其应用
第四节 抽样调查误差的控制
第七章 问卷设计
第一节 问卷设计的程序
第二节 单个问题设计
第三节 问卷的整体设计
第八章 资料收集
第一节 资料来源
第二节 案头调研
第三节 访问法及其应用
第四节 观察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试验法及其应用
第九章 测量与量表
第一节 测量与量表概述
第二节 比较量表技术
第三节 非比较量表技术
第四节 几种特殊的测量技术
第五节 测量误差及其测定
第十章 定性预测
第一节 经验判断预测法及其应用
第二节 专家意见集合法及其应用
第三节 德尔菲法及其应用
第四节 调研判断预测法及其应用
第五节 主观概率法及其应用
第六节 变异因素分析法及其应用
第十一章 趋势预测
第一节 趋势预测的涵义
第二节 趋势曲线模型的特性
第三节 趋势曲线模型的参数估计
第四节 趋势曲线模型的识别与应用
第五节 变参数趋势曲线模型
第十二章 回归分析预测
第一节 回归分析预测原理
第二节 回归分析预测的一般步骤
第三节 一元线性回归预测及应用
第四节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及应用
第十三章 资料处理
第一节 资料处理的涵义和意义
第二节 资料处理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资料处理的程序和内容
第四节 资料处理的若干方法
第十四章 数据分析
第一节 数据分析的作用与要求
第二节 交叉列表分析:
第三节 数据资料的概括技术
第四节 综合指标分析法
第五节 动态分析法
第十五章 营销调研中的统计推断
第一节 统计推断的涵义
第二节 参数估计
第三节 假设检验
第四节 统计推断实例
第十六章 聚类分析
第一节 聚类分析的涵义
第二节 聚类分析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营销聚类分析实例
第四节 若干应用问题
第十七章 线性判别函数分析
第一节 线性判别函数分析的涵义
第二节 判别分析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判别分析营销实例
第十八章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
第一节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涵义
第二节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统计原理
第三节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实例
附录 用SPSS程序读人相关矩阵并作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第十九章 市场调研与预测报告的撰写、沟通和评价
第一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报告的撰写
第二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结果的沟通
第三节 对市场调研与预测结果使用者的指导
第四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结果的评价、反馈和完善
第二十章 市场调研与预测结果的使用者
第一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结果使用者的作用
第二节 市场调研与预测报告的阅读与评价
第三节 认识调研与预测者可能犯的差错
第二十一章 市场分析
第一节 市场体系分析
第二节 市场供求分析
第三节 市场竞争分析
第四节 产业市场分析
第二十二章 消费者调研
第一节 消费主体调研
第二节 消费结构调研
第三节 消费者使用与态度调研
第四节 顾客满意度调研
第二十三章 企业形象调研
第一节 企业形象与企业形象调研
第二节 企业形象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企业形象调研的实施
第二十四章 零售调研
第一节 零售调研的涵义
第二节 零售业调研
第三节 商圈调研
第四节 店址选择中的调研
第二十五章 广告调研
第一节 广告调研的涵义与内容
第二节 广告文案调研
第三节 广告媒体调研
第四节 广告效果调研
第二十六章 网络营销调研
第一节 网络营销调研的涵义
第二节 网络营销调研的特点
第三节 网络营销调研的主要方法
第四节 网络营销调研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十七章 国际市场调研
第一节 国际市场调研的涵义
第二节 国际市场调研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节 国际市场调研的信息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⑶ 教材出版业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方法
教材出版业的市场调查、评估和预测方法
摘要
本题是一个设计型题目,题目有数据量大,信息多的特点。
首先,我们分析数据库中数据,按一定规则将各大学排序,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外加地域性修正,把市场调查的范围从205所高校缩小到26所 。针对此26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调查所得数据,对于某出版社的市场份额,用与该出版社相关的问卷数与总问卷数的比值来衡量,从而得到三年各出版社市场份额的数据表格,并利用拟合的方法进行预测。
其次,我们还考虑到了问卷抽样调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即:抽样无回答情况。我们利用两种补救无回答的二级抽样调查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解决,传统方法和贝叶斯方法,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简略的概括和比较。此两种方法均是为降低非抽样误差、提高数据质量服务的。
再次,我们还提出了对按需印刷理论的新理解,从而大大减少了出版社的成本投入。在数据的验证中,我们将通过抽样调查得出的市场份额与分析总体得到的市场份额进行比较,求出相对误差。发现绝大多数数据误差不超过0.1,效果较好。在模型改进中,也提出了改进模型的新思路。
最后,我们还对题目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讨论和使用说明,并在此题的基础上对出版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系统随机抽样 地域性修正 补救无回答 二级抽样调查方法 按需印刷理论
一、问题背景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提出,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十一五”也宣告了出版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十一五”期间,出版发行业将面临因特网、手机短信、数字出版等科技发展引发的对出版环境的影响,不少出版社和发行单位已经或者正在开始着手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和规划,这种现象本身也是出版业理性回归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出版发行单位而言,战略规划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过程,在于培养一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系统思考与应变能力,而不仅仅是规划的结果。根据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是我国出版分销行业全面放开的最后一年,深化体制改革以应对入世,正在成为出版发行行业的重中之重。行业对竞争力的关注前所未有的重视,任何研究报告、市场调查、行业排名都会触动出版社敏感的神经。教育出版对出版社的竞争力影响大,经营成为最主要的提高竞争力的手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力优势。因此,占据出版业优势地位的教材出版业更注重对市场的调查研究,对市场作出科学的评估和预测,我们需要的就是一种科学的调查、评估和预测方法。
二、问题重述
某出版社出版多类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教材。从出版社的战略发展、投资策略、生产安排、销售方式、和产品策划等业务考虑,需要对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及其逐年变化进行调查。请你设计有效而可行的调查方法,并且建立调查数据的分析模型,以及对市场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测的方法。
本题的附录中给出的基础数据是问卷式普查数据,由于抽样成本的限制,普查是不可取的,而且抽样数应该在调查目的的基础上尽量少。
题目说明
1. 由于抽样成本,普查不可取,但是抽样方法的样本数和调查效益之间有平衡关系,确定你的抽样数时应该考虑这种平衡关系。
2. 完整地描述你的调查方法,并且清楚地给出你的模拟数据。如果使用问卷式抽样调查(不限于问卷式),请给出问卷格式。
3. 给出基于调查数据的市场评估和预测模型,并用数据说明你的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4. 在附录1中给出了一个参考的问卷格式,也给出与该问卷相关的一个数据库(附录4)。这个数据库是包含十个省,全部学生(为了减少数据量,假定全班学生填表相同,因此每个专业只有一个学生填写问卷)的模拟答卷(包括三年的),作为本竞赛题的背景数据
5. 附录2中给出供本题提供的数据库的29类教材名称以及分类号,附录3给出某出版社各类教材的三年销售量,可供查询。
6. 在附录4中也给出十个省所有学校名称以及其专业名称,你可以用在这些检索词确定你对数据库的取样查询。
7. 如果你自行选用数据,请给出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合理性的检验方法和数据来源。
三、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我们从题目的整体理解,从出版社的战略发展、投资策略、生产安排、销售方式和产品策划等业务考虑,对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市场份额)及其逐年变化进行调查。从而设计有效而可行的调查方法,并且建立调查数据的分析模型,以及对市场作出科学评估和预测的方法。我们在此做出合理的基本假设:
(1)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材出版业的市场是基本稳定的;
(2)社会环境稳定,社会政策关于出版业方面无较大调整;
(3)教育部门对教材的应用无较大变化;
(4)学校各专业无较大的变化,学校的人数不会有大幅度的增加或减少;
(5)教材出版社的数量基本稳定,经营状况起伏不大;
(6)出版社的经营情况良好,无意外事件发生;
(7)教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质量有保证,无质量问题;
四、问题的分析与模型的准备
一、问题的分析
鉴于本题的附录中所给出的数据较多,有:
(1)在附录1中给出了一个参考的问卷格式;
(2)在附录2中给出供本题提供的数据库的29类教材名称以及分类号;
(3)在附录3给出某出版社各类教材的三年销售量,可供查询;
(4)在附录4中给出十个省三年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对应的学校专业名录;
(5)还可自行选用数据。
而且,题目中要求基础数据是问卷式普查数据,由于抽样成本的限制,普查不可取,抽样数应该在调查目的的基础上尽量少,所以,我们从以下方面考虑,处理数据,解决问题:
首先,我们分析数据库中数据,按一定规则将各大学排序,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外加地域性修正,把市场调查的范围从205所高校缩小到26所 。针对此26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调查所得数据,对于某出版社的市场份额,用与该出版社相关的问卷数与总问卷数的比值来衡量,从而得到三年各出版社市场份额的数据表格,并利用拟合的方法进行预测。
其次,我们还考虑到了问卷抽样调查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即:抽样无回答情况。我们利用两种补救无回答的二级抽样调查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解决,传统方法和贝叶斯方法,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简略的概括和比较。此两种方法均是为降低非抽样误差、提高数据质量服务的。可以说在模型的应用一个非常好的补救方案,使我们的模型更加完整,更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
再次,我们还提出了对按需印刷理论的新理解,从而大大减少了出版社的成本投入。在灵敏度分析中,我们还利用某出版社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将模型推广到一般。
最后,我们还对题目进行了更加完备的讨论和使用说明,并在此题的基础上对出版社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二、模型的准备(名词解释)
1、数据压缩
数据压缩是以信息损失最小为前提,简化或压缩数据以提高其传输、存储和处理效率的一种技术。考虑到数据量相当庞大,需要获取和处理的数据量较多,数据压缩是减少工作量、节省计算机时间的有效方法。可通过去掉间隔、空白段、冗余项目或不必要数据,只保留反映特征的数据等手段实现,达到在给定空间内增加所能存储的数据量,减少数据量所占的空间。数据压缩方法通常有:①削减。用外延或内插方法推算冗余数据并将其去掉;②参数抽出。即仅保留特征数据和参数;③等时间采样。按等时间间隔对连续输入的数据进行采样;④编码变换。将数据变成简化代码,或对每个数据块进行编码变换,其效率用每个像元的比特数来衡量;⑤函数应用。根据由等间隔或不等间隔采样得到必要的采样点,用函数算法推算出削减的数据。
2、无回答
所谓无回答是指出于某些原因,不能从所有的样本单位或问卷的所有问题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它可以是样本单位没有提供或者没有完全提供所需的信息,可以是所提供的信息中有一部分无法使用。无回答的调查者与回答的调查者通常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如果对无回答不进行纠正的话,将会降低样本的有效性和代表性,使调查估计值产生偏差,从而降低调查的精度,甚至导致整个调查的失败。
3、二级抽样方法
二级抽样方法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处理无回答问题的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对最初的无回答进行再一次的随机抽样,然后用最初样本的回答数据和子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以消除无回答的偏差影响,提高估计量的精度。这种方法常用于邮寄调查中。下面我们将介绍两种补救无回答的二级抽样调查方法:传统方法和贝叶斯方法,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简略的概括。
4、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简称POD)的本意是指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数量、内容的需求,通过数码及超高速挽印技术实现出版行业整个流程的全新改造来适应个性化、短版化、高效率的现代市场需求。它尤其适用于一些定向较窄、专业性强、可变性强、批昼较小的印刷业务。按需印刷是先进的数据库技术和数字印刷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操作过程是先将图书内容数字化,然后用电子文件在专门的激光打印机上高速印制书页,并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它具有印刷时间上的即时性,印刷数量、印刷内容的可变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在此,我们利用它的引申意,按照市场所需的教材的数目进行印制。由于各高校对于教材的需求种类不同,所以,很需要这么一种模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我们在此提出按需印刷模式。
同时,按需印刷采用即时供货结账的方式,使出版社节省了图书储存空间。实现“零库存”,而且还能解决图书绝版及印数问题。通过按需印刷,出版社可摆脱图书印刷、库存、运输、投资所带来的资金风险和发行量的压力,节省成本。
五、模型的建立与预测
(一)、抽样调查方法的陈述
我们的抽样调查可分前期、中期、后期三个工作阶段,即“样本-数据-分析”。前期工作是进行抽样设计获得调查单位名单,解决向谁搜集统计资料的问题(样本);中期工作是对抽选的调查单位进行统计调查,获得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必要整理,提供准确的、可供统计分析的数据,解决数据获取和数据格式问题;后期工作是利用统计软件对调查和整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科学的分析结论,达到统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分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抽样调查所考虑的问题在实际抽样调查中无外乎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调查指标估计的精度;调查成本的高低;样本的容量。在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中以上三个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在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中应当根据实际对以上三个方面问题进行重要性排序,一般情况下,调查指标估计的精度是最重要的,其次应当考虑调查成本,最后再考虑样本容量。
所以, 抽样调查方案设计中三个问题的优先级:
( I 是优先级)
以下是我们归纳的抽样调查的步骤:
5.1、抽样的目的
抽样的目的是从已有的普查数据库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数据,即数据压缩。通过数据压缩,得到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数据,从而对市场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预测。
5.2、抽样的基本原则
为了掌握市场的情况,所抽得的数据应该具有全面性和代表性,这是抽样的基本原则。
5.3、常用的抽样方法(简述)
抽样方法可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大类。由于非概率抽样结果的可能性不能准确地计量,一般都使用概率抽样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和系统随机抽样均属概率抽样方法。
1. 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是指“从含有N 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n 个个体,使包含有n 个个体的所有可能的组合被抽取的可能性都相等”。采用此方法抽样时,数据库中的每个数据被抽入样本的机会均等,它是完全不带主观限制条件的随机抽样法。它是一个基本的随机抽样方法,也是其他随机抽样方法的基础。
2. 分层随机抽样
有时产品可分为若干层,各层产品质量存在明显的差异,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把整批产品分为若干层,使同一层内产品质量尽可能均匀整齐,在各层内分别随机抽取一些产品,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分层随机抽样。在正确分层的前提下,分层抽样的代表性比简单随机抽样好,但是如果对批质量的分布不了解或分层不正确,则分层抽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
3. 系统随机抽样
如果一个批的产品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可将其分为数量相当的n 个部分,从每个部分按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的相同位置,各抽取一个单位产品构成一个样本,这样的抽样方法称为系统随机抽样。它的代表性在一般情况下比简单随机抽样要好些,但在产品质量波动周期与抽样间隔相当时,抽到的样本单位可能都是质量好的或都是质量差的产品,此时代表性就较差。
5.4、抽样方法的正确选择
为了更好的评估和预测市场,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 当数据比较稳定,数据并不多时,选择简单随机抽样,在对总体质量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也应选择简单随机抽样。
2. 当不同的数据来自不同的地域时,为了取得有代表性的样本, 可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
3. 当数据不稳定,中间相差较大时,应采用系统随机抽样。
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正确合理的抽样方法,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和随机性, 从而提高抽样的有效性, 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抽样,才能使我们的要求得以实现。
为此,我们针对此题数据多,地域性广,各类书籍需求量相差很大等特点,综合考虑三种抽样方法,采取以系统抽样为主,其它抽样为辅的方法,利用数据压缩解决抽样问题。
同时,我们还应用了Excel软件,Excel软件在统计分析方面的功能虽不及专业统计软件(如SPSS、SAS等),但它那强大的、灵活易用的数据管理和整理功能是专业统计软件所不能及的。因此,我们在处理数据方面较多的利用了Excel软件,使我们的处理数据的速度大大加快。
抽样调查问卷采用题中给出格式。
(二)、模型的建立
首先,我们从数据库中查询出一些有用数据,先写在下面。
1.学科类别 29类
2.出版社数目 25个
3.大学数量 205所 ,各个省市对应的大学数量见下(表一):
北京 广东 河北 安徽 河南 福建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49 30 26 24 24 14 13 12 9 4
(表一)
4.基于数据库中全部数据,每一年收回问卷数中与该出版社有关的问卷数目,见(表二):
出版社 第一年与出版社有关的问卷数目 第二年与出版社有关的问卷数目 第三年与出版社有关的问卷数目
p196 325 323 327
p559 328 336 346
p106 353 352 351
p199 380 379 393
p307 406 411 418
p102 444 451 452
p131 476 475 472
p511 490 495 503
p030 497 503 512
p063 506 508 515
p416 640 637 635
p304 654 661 666
p110 747 754 764
p246 773 778 781
p432 871 870 868
p091 910 913 913
p118 1002 1015 1031
p210 1308 1311 1308
p044 1606 1604 1602
p390 2041 2035 2025
p405 3098 3162 3227
p534 4021 4001 3983
p293 5095 4947 4767
p115 18267 18116 17967
p357 20490 20646 20812
(表二)
分析:题目说明4中,说明了一份问卷的意义。在一份问卷上出现一个出版社的名字,说明填写该问卷的学生所在的整个专业,使用该出版社的教材。我们可以假设,总体上说,专业平均的人数相同,则某一年与某出版社对应的问卷数目越大,在该出版社购书的人越多,说明该出版社的市场占有率越大。
5. 基于数据库中全部数据,可以考察每一年各个大学的购书情况。我们可以统计出各个大学的学生填写问卷的数目。根据我们的假设,问卷数越大,学校对书的需求量越大。
我们按不同大学对应的问卷数目降序排列。同时,经分析发现,各大学三年的问卷数目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各大学的排名也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三年的问卷数目都可以按第一年的情况考虑。
由于大学数目有205所,我们分析得到的各大学排名数据仍然很多,在这里我们省略。
下面我们来分析每一个问卷数目段中的大学数量:见(表三)
某大学的填写问卷数目 大学的数量
700~799 1
600~699 7
500~599 34
400~499 34
300~399 39
200~299 38
100~199 20
0~99 32
(表三)
据此,我们采取系统随机抽样,对于按填写问卷数目降序排列的205大学,将其分为数量相当的26个部分(按照排名,每8个学校为一个部分,前25部分满额,第26部分有空缺)。对于每个部分,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确定相同的位置(本题选用每一部分的第一个位置)。
下面我们来考察我们现在确定的方案是否符合数据的“全面性、地域性和代表性”
见(表四)
省份 北京 广东 河北 安徽 河南 福建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共有大学数量 49 30 26 24 24 14 13 12 9 4
选取大学数量 7 4 3 5 1 3 0 1 1 1
(表四)
从表格中我们看出,个别数据并不能很好的体现地域性和代表性。我们需要对系统随机抽样的结果作出人为的微调。举例来说,我们可以把某一所安徽省的学校换为和它排名相差较小的广西省的学校。
最后,我们确定的学校数量如下(表五):
省份 北京 广东 河北 安徽 河南 福建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共有大学数量 49 30 26 24 24 14 13 12 9 4
调整后选取大学数量 6 4 3 3 3 2 2 1 1 1
(表五)
最终我们所选出来具体的大学,结果见下(表六):
郑州大学 福州大学 广西民族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贵州工业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河南省 福建省 广西 北京市 北京市 贵州省 河北省 北京市
744 597 552 542 519 507 470 451
续上表
海南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茂名学院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北京广播学院 商丘师范学院 湛江师范学院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
海南省 广西 广东省 河南省 北京市 河南省 广东省 北京市
414 405 385 369 342 305 301 276
续上表
唐山师范学院 河西学院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巢湖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安徽医科大学 安徽中医学院
河北省 甘肃省 广东省 安徽省 福建省 北京市 安徽省 安徽省
253 239 208 204 138 103 77 68
续上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河北省 广东省
35 32
(表六)
总结我们的调查方法,是:在205所学校中,选取部分学校作为代表,接受问卷调查。学校的选取方法为:总体采用系统随机抽样的方法,但为了保证“全面性、地域性和代表性”,也对抽样方法作了一些修正。我们选取了如上26所高校作为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
下面,我们根据上述调查方法,从数据库中分别找出第一年26所大学对应每个出版社的问卷数目。我们采用Excel软件进行处理,得出第一年每个出版社对应26所大学的问卷数目的和。
对应表格如下(表七):
出版社 P559 P199 P102 P106 P196 P307 P304 P030 P131 P511 P063 P416
问卷数目 38 45 47 47 49 55 59 64 67 68 72 85
续上表
P110 P246 P091 P118 P432 P210 P044 P390 P405 P534 P293 P115 P357
88 99 118 119 119 160 204 266 378 515 631 2507 2657
(表七)
我们利用Matlab软件,也表示出了第一年每一个出版社对应的问卷数目与总问卷数目的比值如下(表八):
出版社 P559 P199 P102 P106 P196 P307 P304 P030 P131 P511 P063 P416
问卷比例 0.0044 0.0053 0.0055 0.0055 0.0057 0.0064 0.0069 0.0075 0.0078 0.0079 0.0084 0.0099
续上表
P110 P246 P091 P118 P432 P210 P044 P390 P405 P534 P293 P115 P357
0.0103 0.0116 0.0138 0.0139 0.0139 0.0187 0.0238 0.0311 0.0442 0.0602 0.0737 0.2930 0.3105
(表八)
基于原来的假设和说明,我们可以用它来考察市场占有率。相应的,也可以求出第二年,第三年每一个出版社对应的问卷数目与总问卷数目的比值。
下面给出第二年的结果,见(表九)
出版社 P559 P199 P106 P102 P196 P307 P304 P131 P030 P511 P416 P110
问卷比例 0.0044 0.0051 0.0055 0.0058 0.0061 0.0065 0.0069 0.0072 0.0076 0.0083 0.0098 0.0105
续上表
P063 P246 P432 P118 p091 P210 p044 P390 P405 P534 P293 P115 P357
0.0107 0.0118 0.0138 0.0141 0.0139 0.0185 0.0259 0.031 0.0447 0.0595 0.0711 0.2886 0.3123
(表九)
六、模型的误差分析
运用Matlab软件,可以求出基于数据库全部数据时,每一年每一个出版社对应的问卷数目与总问卷数目的比值。
对于我们的采样方法,以第一年为例,我们可以计算两个比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以此来检验我们的方法。
表格见(表十)
P196
p559 p106 P199
p307 p102 p131 p511 p030 p063 p416 p304
标准 0.0049 0.0050 0.0054 0.0058 0.0062 0.0068 0.0072 0.0075 0.0076 0.0077 0.0097 0.0100
测量 0.0057 0.0044 0.0055 0.0053 0.0064 0.0055 0.0078 0.0079 0.0075 0.0084 0.0099 0.0069
误差 16.3% 12.0% 1.8% 8.6% 3.2% 19.1% 8.3% 5.3% 1.3% 9.1% 2.1% 31%
续上表
P110 p246 p432 p091 p118 p210 p044 p390 p405 p534 p293 p115 p357
0.0114 0.0118 0.0133 0.0138 0.0152 0.0199 0.0244 0.0311 0.0471 0.0612 0.0775 0.2779 0.3117
0.0103 0.0116 0.0139 0.0138 0.0139 0.0187 0.0238 0.0311 0.0442 0.0602 0.0737 0.2930 0.3105
9.6% 1.7% 4.5% 0 8.6% 6% 2.5% 0 6.2% 1.6% 4.9% 5.4% 0.4%
(表十)
由上面表格可以看出,除个别组外,其余各组的相对误差均小于0.1。可见我们的方法在精度要求范围内较好。
七、模型的验证及改进
从出版社的角度考虑,在印刷方面,我们提出按需印刷理论。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我们按地区划分,将10个省市三年的售书情况进行了统计,然后我们利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并作出直观的图表,借以26所大学的选取进行验证。
某出版社三年内在10个省市的售书情况:
1. 表格见(表十一):
北京市 广东省 河南省 河北省 安徽省 福建省 甘肃省 广西省 贵州省 海南省 合计
第一年 3934 2837 2544 2374 1998 1400 1136 1017 844 290 18374
第二年 3902 2809 2533 2354 1980 1396 1133 1017 838 282 18244
第三年 3870 2773 2504 2315 1963 1378 1122 1009 830 283 18047
合计 11706 8419 7581 7043 5941 4174 3391 3043 2512 855 54655
平均值 3902 2807 2527 2348 1981 1932 1131 1015 838 285 18222
排名 1 2 3 4 5 6 7 8 9 10
(表十一)
由表格我们可以看出:
(1)10个省市,每个省市三年中书的销售数量基本相同,每年数量相差不大;
(2)在三年中,每一年,10个省市书的总销售量基本相同,平均每年销售18222册;
(3)通过三年的比较,可以得出10个省市每年的售书情况及其排名。
2.作图如下:
(图一)为三年10各省市的售书情况的自然条形图
(图一)
(图二)为三年10各省市的售书情况的比例圆饼图
(图二)
通过作图,我们可以看出:
(1)北京市三年内售书最多,达到了21.4%;广东省其次,达到了15.4%;河南省紧跟其后,达到了13.9%;它们三个省市的售书量已达到50.7%,超过了一半。
(2)北京市、广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安徽省、福建省五省的售书量均超过 10%,其五省的总销售量达到了74.5%。
我们根据(附录),可以求出基于我们的模型,P115出版社各个省份所占的百分比,如下(表十二)
省份 北京 广东 河北 安徽 河南 福建 广西 甘肃 贵州 海南
百分比 25.4% 10.2% 10.2% 4.7% 18.1% 7.9% 10.4% 3.3% 4.5% 5.4%
(表十二)
可以看出,和圆饼图相比,一些省份的数据有所出入。
据此,我们找到了模型的改进方向。在选取大学的时候,不仅做到系统随机抽样和地域性修正,还要做到各个省份学校分布相对均衡。这样所得结果必定效果更好。
八、模型的补救方案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两种补救无回答的二级抽样调查方法:传统方法和贝叶斯方法,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作简略的概括。
一、传统的二级抽样方法
传统的二级抽样方法最早由Hansen和Hurwitz提出来的。它以传统的统计推论为基础,用简单随机的抽样的方法对总体进行第一次抽样,取得回答单位的观测值及回答单位权重的估计,然后在无回答单位中再随机抽出一个子样本进行调查,取得无回答单位的信息,最后把这两部分调查结果结合起来,对总体作出推断估计。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分层的二级抽样,总体被分为两层,即回答层和无回答层。
设总体容量为N,其中有 个回答者和 个无回答者, ,随机抽取最初样本,样本容量为 ,其中有 个回答者,样本均值为 ;有 个无回答者, 。然后从 中随机抽取一个子样本 ,其抽样比 ,样本均值为 。总体回答率 ,总体无回答率为 , 。则二级抽样总体均值的估计量为: (1)
根据二级抽样的抽样方差公式可得:
(2)
其中, 是样本方差, 是无回答层的方差。
可以看出,总体方差的第一项受最初样本 大小的影响,而第二项不仅受 的影响还受无回答者子样本抽样比 的影响。当 时,方差第二项为零,就是说所有调查者都进行了回答,收集到了全部的数据,它相当于样本量为 的简单随机抽样。
由于考虑上面方差公式中 项与样本的分配无关,所以改写成:
(3)
如果考虑二级抽样中两次调查的费用差异,则总费用函数可记为:
(4)
其中 为最初样本每单位的调查费用, 为
⑷ 儿童图书市场调查报告
比较长,你还需要自己真理一下,不行你在联系我,我重新做一下。
本次调查从周一上午至周六晚间,调查时间超过36小时。我们将一天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时段,每天抽取两个时段(每时段3—4小时)开展调查:一是发放调查问卷(周六,共十份,对象兼顾男女老少,对象学历为中学学生至硕士不等,职业包括学生、工程师、教师、离休干部等,其中有两人在“留言”栏目作了填写),二是卖场信息了解[将各部分图书与新书推荐和月份销售排行榜结合起来考量,主要涉及人文社科类、教育类(包括教育理论、教学案例、教师读物等)、教辅类、学生课外读物类、少儿类,关注此类图书的访问量和销售量及读者构成,留心图书的作者、出版方、内容、开本、装帧、印数、印张、版面设计等],三是访谈读者和销售代表(共访谈两位销售代表、五位读者)。由于图书城婉拒提供数据,本人只能据以上三种调查所得到的结果作概述与分析,并尝试在此基础上,结合我社情况,初步探讨出版营销方面的微调可能。
(一)问卷调查及分析
1.青年读者(25—40)对文学、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比较关注,家长对教辅类也有比较明显的关注;中学学生对教辅和以文学为主的课外读物的图书较感兴趣;老年人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包括医学知识方面)比较关注。
读者群不分职业、年龄地对人文社科类图书保持关注,这与图书城方面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基本一致——全年2000多万码洋,其中40%左右为社科类图书。如果把人文社科类的范畴扩大些,再加上文学类,其比例应该更高。看来虽然读者群对各自年龄层的阅读需求有所区别,但更多是共同的。
2.读者一般倾向于购买简装和30元以下的书籍的装帧和价格的图书。
图书装帧与印数对定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虽然读者认为认可的图书不论价位,但考虑到目前较少有鲜明独特性的图书,定价对购买者的影响也在加大。
3.购书时多半注重出版社,并多半曾购买过我社图书。
读者对出版社的认定与评价的程度日趋明显,而我社有一定传统优势。
4.读者留言上,一位教师表示2004年时候曾用过我社编写的高考教辅,因内容质量一般而舍弃,如今虽然是省内命题,但校方依旧没有选用我社教辅;另一位初中生则建议在教材类图书后增加一个阅读板块,作为课外阅读的一个素材。
购买者对教辅与教学需要、本省实际的要求较高,对本省出版社也有期许,但目前出版似乎没有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而一位学生建议在教辅类图书背后增加相应学科的阅读板块,使教辅多功能化,也不失为今后出版的一个卖点。
(二)卖场信息及分析
1.图书类别方面
(1)社科类红火,图书出版且渐呈系列化、品牌化及与电视传媒结合化的特点。9月的销售榜前列里,就有百家讲坛系列的图书,而自我管理、励志类的图书等,卖场里也有良好的访问量和销售量。我社近几年在这方面的出版力度加大,民国时期调查丛书售罄,《刘燕敏生活小品》也有一定的销售,其他图书在卖场则较难找到。
总的看,读者对人文社科类图书的关注较为广泛,电视传媒与网络对读者影响日渐扩大,比如百家讲坛,出版方更多是成为成品化的一道程序,读者不介意出版社的名气,更多是以电视传媒效果为主,所以易中天、于丹、钱文忠等人的图书的出版方虽然不同,但并没很大程度地影响其销售效果。而网络小说特别是网络历史解读式小说,如《明朝那些事儿》(中国友谊出版公司)、《清朝那些人》(新世界出版社)、《盗墓笔记》(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等,和概述式的图书如《一口气读完大清史》《一口气读完欧洲史》……(京华出版社)都带有比较明显的符合当前快餐式阅读的性质。另外,随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读者对“成功学”、修身养性等一类兼具心理学和医学性质的图书需求越来越大,这些图书装帧上似乎呈现两个态势:一是色彩浓重,设计夸张;二是风格清新淡雅。而在出版方面,目前已经有较多出版社抢夺市场,南海出版公司的《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求医不如求己》、京华出版社等都相当成功。以卡耐基为代表的成功学和口才技巧相关著作也广受读者青睐,教育类出版社也逐渐着手此类图书,并有关注阅读习惯的走向而我社研究民国时期的书籍已有走向市场的能力,生活小品文也有一定额度,且我社在图书系列化上有自身传统,如早年的木犁书系,近年的明日教育文库、新教育文库,以及这几年在对民国时期进行归纳整理方面,鲁迅研究方面都有高质量的图书出品。若在图书营销上有进一步包装,应能社会效应和市场效应双丰收。
(2)文学读物依旧风采,出版社知名度和传统优势对此类图书销售影响加深。古典文学、20世纪初国内经典不断被出版社重新包装,国外名著则被多人次翻译,其中比较明显的是四大名著和五四时期作品。
由于中学课程标准里把课外阅读作为很重要的部分来考察学生阅读情况,文学读物和学生课外阅读交叉频繁,所以此类图书访问者年龄跨度较大。根据销售情况,古典文学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在读者中有较高认可度。另外,新时期部分作家的作品成为畅销书和常销书,比如余华带有明显现代写作特点的作品《兄弟》(上海文艺出版社)仅上部就有60多万的印数,而莫言回归传统写作的《檀香刑》(作家出版社)也有15万左右的印数。
(3)工具类图书颇受欢迎,辞书类出版社优势明显,辞书类别多元化。
商务印书馆、外文书店、语文出版社等辞书类出版社优势较为明显。虽然目前辞书多元化,出版方也日益增加。销售方面,在这方面有悠久历史并有高度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工具书更被认可。但也有一些出版社从读者查询习惯入手编写辞书,并获得一定的访问量。
(4)少儿读物(包括儿童文学)规模不断扩大,并与教育类图书逐渐兼容,成为图书市场较为强势的增长点。调查期间,适值《哈里波特·7》面市,一时占据销售头名。而像《小王子》(群言出版社)、《窗边的小豆豆》(南海出版社)、《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京华出版社)、《绝对小孩》(上海文艺出版社)这类图书既被一般家长喜爱,又为广大教师认可,成为真正意义的被家长、孩子接纳的少儿读物。国内儿童文学方面,郑渊洁继续保持其影响力,其最新的皮皮鲁系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人气极高,曹文轩的著作《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也很被读者留意;地域特点上,东北儿童文学作家群如刘东等的作品孩子们也比较喜欢翻阅。此外,经典文学读物口袋本化、图文化趋势明显,较多出版社结合当前国学热推出系列书籍。而电脑查询结果显示,我社出版的“奥运小子”系列有一定销售,但具体在卖场上却不容易找到,少儿读物特别是学前读物方面着力相对较少。
随着学前教育的走热,少儿读物中面向学前幼儿的图书所占的比例不断升高。目前,多数出版社出版的幼儿读物内容较为粗糙,图片效果并不很符合幼儿阅读习惯,比较畅销的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宝宝认知网络(大卡挂图图画书专为0-3岁婴幼儿设计)》、幼儿学习包(福建人民出版社)等。但即便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依旧很有购买冲动,可见幼儿读物市场潜力很大。另一方面,人民文学出版社、传统的少儿类出版社继续大量投入,而不少综合类出版社也开始加大介入少儿读物出版的力度,比如接力出版社(淘气包系列)、南海出版社等。
从销售和好评方面看,除了广受佳评的哈里波特系列外,像《小王子》这类更有模拟空间的图书能将少儿读物与教育读物很好地结合起来,既有卖点,又有品位,使销售对象和手段有更宽裕的空间,应为今后出版方向,如果出版少儿版和成人版,效果应该会更好。
(5)教材销售稳中有升,教辅市场竞争激烈,考试类教材潜力日涨。因为教材走新华书店系统,所以越洋图书城销售的品种较少,由于低幼孩子容易丢书,故低年级教材销售较好。
而教辅则竞争激烈,省内出版社在市场销售里几乎没有份额,外省做得非常出色的,有《中学教材全解》系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三点一测》系列(龙门书局)、《启东中学作业本》系列(龙门书局)《启东黄冈大试卷》系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同步作文》系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北京市仁爱教育研究所编写的初中英语教辅、《同步教练》系列(延边大学出版社)、《优化方案》系列(延边人民出版社)大量进入市场,不少学生还表示部分教辅为其老师额外推荐。我社教辅目前在市场上的,《词语手册》广被认可,建议可以继续包装。
考试类用书,以公务员考试和自学考试为主,职业资格考试相对一般。我社2007年上半年投入市场的公务员考试用书在与权威出版社的竞争中,依旧早早售罄。
教材销售受政策及配额征订等影响,无法投入市场。而教辅开发几乎不受限制,外省教辅大量涌入福建市场,表明:一、福建省内教辅教育系统推广有余,而市场推广力度不足;二、市场实际需求大,学生一人多套教辅现象突出,学校征订的教辅正日益成为学生手中教辅的一种;三、教辅的系统发行与市场销售不完全对立,应为互补关系。畅销的教辅特别是针对非毕业班学生的教辅,多半注重学习过程解析,使真正需要教辅的孩子能够较为直观地获取学习方法,明细作答步骤虽然该周越洋图书城此类图书销售一般,但品种的丰富性反而能从侧面表明市场对教育图书的潜在需求。由于教师压力大,时间紧,所以教学分析、案例等图书较为畅销。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解析水准的《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的销售则表明我社此类图书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并被市场认可。考虑到图书定价与销售,以及其他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策略,日后分期出版图书并以此形成系列的做法较为可行,这样也能减轻单本图书销售压力。
2.图书制作方面
畅销的图书在制作上相对都比较精细,价位基本在30元以下,书名都较为独特。
图书作者、书名、装帧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读者的选择。目前畅销类图书的封面设计都比较大胆,传统意义上比较注重淡雅风格的文学类和社科类图书现在也日益走向华丽和独特的装帧风格。突出书名,适当大量留白等手段都较能引人注目。由于多半图书只露出书脊,因此书脊的设计也广被关注。另外,封面方面日益由一些美术工作室承担。
目前异型16开、轻型纸较为普遍,但由此也带来纸张的浪费和价格的提高。因此印数较多的图书成本显得更低,当前轻型纸1个印张价格基本维持在1.3元~1.6元左右,最低的是1.1元,最高的是2.1元(引进版)。目前我社图书总体初版印数5100左右,所以图书成本的核算与定价应妥善综合考虑。
(三)访谈结果及分析
1.读者方面。多数读者根据个人爱好、作者、出版社、推荐购买图书,并希望图书价格有所下降。年轻读者对装帧有所要求,老年读者则表示“书最大作用是交流,价格不能太高”。
目前图书同质化较为明显,同等条件下,读者更多是从物美价廉的角度选择读物。而老年读者多为离休职工,购买力并不弱,若能在价位上取胜,从装帧到开本都有所精简、淡雅,应该能有更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读者表示知晓我社,但都表示在图书市场较难找到相关图书。考虑到当前图书市场竞争激烈,我们或可加大与书店的联系力度,至少在本省范围内,能使图书上更为醒目的柜台,进推荐数目。
2.销售代表方面,分别访谈了门市部经理和中小学教辅区销售代表。
(1)门市部经理访谈要点。
A目前比较畅销的图书是?哪些出版社比较被认可,教育图书出版社方面呢?
人文社科类销售情况较好,全年2000多万的销售额里,社科类就占了40%左右,像百家讲坛等,都卖得很好。人民文学出版社、接力出版社等的图书都有很好的销售,教育类出版社方面,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图书都比较被认可,你们社的教师读物也有一定规模。
B我社图书哪些销售比较好?双方在卖场是否有合作推广的活动?其他社这方面是如何做的?
《名校学案》之前销售很好,但这学年没有到货。后来听说是走教育系统,不走市场了,其实并没有绝对对立的。(那如果作为系统的辅助,你们能接受吗?)当然可以,虽然会受影响,但是毕竟还是有销售,而且这样也能丰富我们的品种,买书的人也因为能在这找到他需要的书,以后继续关注我们。去年鲁迅逝世70周年时候,你们社有几套书(《鲁迅全集编年体》、“而已丛书”)结合起来做互动,总的书福建这方面的气氛不浓,所以效果比较一般。其实做促销、广告的手段都差不多,送小礼品什么的,关键是看阅读氛围和读者的需要。
C目前其他出版社发货是什么形式?我社呢?
做得比较好的,都是先把图书信息发过来,定期地发送一些图书信息,比如介绍什么的。你们社比较多是先发货过来,我们接收,然后上柜,一个品种大概10本。当然,我们是比较喜欢先看到图书信息的,如果比较合适的,这样就能先多进一些,也比较好处理图书。目前还没有。(如果出版社有这方面的合作意愿呢?)当然还是比较欢迎的,我们也像知道出版的依据等。这些都可以合作。
E我留意了一下,像我社今年出版的图书《我即语文》、《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电脑查询都显示为卖完了,而2005年出版的一套新教育文库,有一个系列是《教育有梦》《教育有悟》五本,其中四个品种都卖完了,书店方面会怎样处理?
(查询后)如果是近期出版的书卖完了,我们会和出版社发行部门联系,因为程序要走一些,双方都可能延误一些时间,你说的那两本书应该会尽快处理,我们书店自然很乐意多卖书。(像刚才说的那系列新教育文库的书,今年二三月份的时候我们作了重版,不仅仅是重印,如果书店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会考虑再进货?)哦,这些可能还比较欠缺沟通,因为得跟很多出版社联系,所以如果有出版社主动告知,我们会反应迅速点。
●加强并扩展与卖场联系可能是今后的一个工作点。如果能就图书出版和销售的信息作双向交流,双方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更多的共同点。比如门市部方面就比较希望出版社能预先提供出版信息,这样卖场推广也相对能尽早跟上,并做到详尽。另一方面,在出版社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信息沟通,避免书商被动接货,也能有效避免图书被退货。此外,关注销售情况,主动联系,并将重版图书信息告知,也可能有利于双方深入合作。教辅方面,省外出版社通用的,似乎是教育系统与市场并重,所以市面上有大量流通,这点可能也可以借鉴,因为当前学生用的教辅不仅仅是学校征订的那少数的几份。
(2)销售代表访谈要点
A哪些教辅销售比较好?都是谁编写的?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全解》、龙门书局《三点一测》、《启东中学作业本》这些都比较好卖。薛金星主编的,北京仁爱教育编写的,名校编写的一些教辅都很多人买。
B内容上呢?
讲解性质的。题目大都差不多,很多老师都推荐学生买刚才说的那几种书。
●购买者一是教师介绍,二是看重讲解性质。前文提及,有学生建议在教材教辅类图书背后适当添加相关学科的课外延伸资料,若能就此三方多作深度挖掘,当能使《名校学案》的品种和内容多元化。
(四)思考与建议
1.图书出版
当前比较热门的图书是人文社科类(可涵盖文学)、少儿读物、教辅,教师读物品种虽然不少,但和教师及大中专、研究生相关专业的人数不少,因此市场额度开发还是较少。我社在这几类图书均有开发传统,从近日观察来看,建议:
(1)以民国时期系列图书为辐射点,做大做强社科类图书。现有民国系列图书形成品牌,有社会效益。而近年来民国时期事件及人物渐成热点,若能结合当下对民国历史的兴趣,逐渐把学科研究与历史普及相结合,当有更好效果。
(2)少儿读物可从低幼入手,利用本省优势,着重开放学前教育资源。此外,根据幼儿阅读习惯,图文结合地将经典文学或民间故事以童话的形式作相关出版,既能作为育儿读物,也能作为幼儿读物,还可作为课外读物延伸。
(3)注重小学教辅研发。
2.图书营销
(1)以《闽教书香》为基础,定时及时将图书出版信息图文,通过电子文档、纸质产品等方式,并第一时间告知卖场。其中,对一些比较重点的图书,建议改变等图书出版后才发布消息的做法,采取紧跟选题、适时公布、酝酿铺陈、后期跟进等方式,使图书出版与宣传不再两层皮。
(2)结合官方媒体和大众期刊,对图书作相应推荐。官方的如《中国新闻出版报》、《出版人》等,较受大众认可的读书类期刊则有《中华读书报》、《读书》等,特别是《读书》,读者群有十余万之众,有更高学历,建议可和其出版社加强合作。
(3)销售上与书店保持联络,争取与省内卖场保持紧密联系,从而及时收集市场信息和卖场信息。用“图书信息——图书——销售信息——市场信息”的模式,使发行出版一体化。
(4)以教育图书为平台,创办读书会。
通过一周的调查、学习,本人感受到当前我社图书既有传统优势,又面临激烈,在对市场进行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作了个人的汇总与分析。考虑到信息及分析为个人观察所得,难免疏漏片面,希望能抛砖引玉。
⑸ 中小学图书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怎么写
从计算机图书零售情况来看,2004年可以说是“数码、艺术、设计年”。在官方显示的数据上,除高校教材外,数码相片处理技术类图书,一直位居榜首。另外,3DSMAX建筑、家装设计及商业设计系列和AUTOCAD制图系列,几年来一直保持着销售高温。未来几年的计算机店面图书市场将还会围绕着这几个方向发展,特别是艺术设计 类图书和3D家装系列。Photoshop系列图书还会保持图形图像领域的不可动摇的地位,但数码相片处理类图书在2005年热度可能会有所减退,目前市场上该类图书品种已经相当之大。 低端培训市场一直有着很深的市场潜力,但培训图书的策划的确需要花很大的心思,非得有专职策划人员进行很充分的市场调查和读者需求分析才有可能取得突破,否则只会给出版社带来让人失望的回击。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上来看,平面、三维、网页、动画、多媒体等各方面系列书籍,读者比较青睐明明白白讲述创作理念、完完全全解析好案例的图书。阅读中,读者如同亲身参与整个创作过程,从而在创意思路、创作手法、操作流程上得到提高。这些策划的理念如能应用到其他门类的图书中效果将是可喜的。 教材已经占IT图书市场的半壁江山。立体化高等院校教材的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早在几年前,高教社、清华社、人邮社、电子工业社、机工社、电力社、水利水电社、铁道社、希望电子社,以及华中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出版社一直在大力投入高校教材的建设,他们分人分片走入各高校,工作已经做得很细致。然而,对于各出版社而言,在这个计算机图书市场如此疲软时期,更是应该意识到立体化高等院校教材的建设的紧迫性。高校计算机教材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点方向。 与国内知名产业合作是开拓出版的一个很好的思路,比如说“联想集团”的电脑安装使用手册及其他手册式用书,海尔集团每年都有大批量的新产品问世,像冰箱、电视、手机等,其每年的内部员工培训用书都有不少用量。 图书经销商经常挂在嘴边这样的一句话———“一皮二名三瓤”,说的是图书封面设计及整体包装的重要性。一些出版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打个比喻来说,清华社是中年时期———稳稳实实,希望电子社是少年时期———活力四射,人邮社是年青时代———敢想敢做。
⑹ 图书发行的出版数据
2005~2008年
2005年中国出版图书22万多种,其中新版书12万多种,重印9万多种,定价总金额632亿元。2005年中国出版业累计纯销售493亿元。
在2005年全国图书业632亿元产值中,教育出版的比重超过65%,文学、儿童、社科人文等大众读物占24%左右,科技、财经、法律、医学等专业出版物占11%左右。
2005年,573家出版社中,单体最大的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年销售码洋为23.5亿元,年销售码洋超过1亿元的出版社有89家。其中以教育出版为主的40家,以各种专业图书出版为主的28家,以大众类图书为主的22家。
2006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比2005年同期增长超过了10%;文学、生活、社科、少儿类图书市场增长率超过整体市场平均增长率;2006年的动销品种数将近80万种,较2005年增加7.6万种。
近几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一直保持着正增长趋势,2007年图书零售情况同比去年上涨了10.41%。2008上半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同比增长6.26%,增长幅度低于2007年同期水平。另外在2008年上半年市场销量前500名图书中,有84本为引进版作品,同比有所减少。
2009~2010年
数据 如下:
2009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01719种,其中新版图书168296种,重版、重印图书133423种,总印数70.37亿册(张),总印张565.5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32.93万吨,定价总金额848.04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0.07%,新版图书品种增长12.97%,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6.61%,总印数下降0.36%,总印张增长0.78%,定价总金额增长5.68%。其中: 1. 书籍 出版书籍238868种(初版145475种,重版、重印93393种),总印数37. 88亿册(张),总印张312.46亿印张,折合用纸量73.4万吨(包括附录用纸1.41亿印张,折合用纸量0.33万吨),定价总金额567.27亿元(包括附录定价总金额4.73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8.86%(初版增长11.24%,重版、重印增长5.36%),总印数增长4.53%,总印张增长4.61%,定价总金额增长8.94%。 2. 课本 出版课本62024种(初版22265种,重版、重印39759种),总印数32.35亿册(张),总印张252.77亿印张,折合用纸量59.40万吨,定价总金额279.40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4.83%(初版增长25.35%,重版、重印增长9.68%),总印数下降5.43%,总印张下降3.56%,定价总金额下降0.34%。 3. 图片 出版图片827种(初版556种,重版、重印271种),总印数0.13亿册(张),总印张0.28亿印张,折合用纸量0.10万吨,定价总金额1.37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19.86% (初版增长26.36%,重版、重印增长8.40%),总印数下降18.97%,总印张下降16.84%,定价总金额下降0.13%。
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387种,其中新版图书189295种,重版、重印图书139092种,总印数71.71亿册(张),总印张606.3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42.52万吨,定价总金额936.01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8.84%,新版图书品种增长12.48%,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4.25%,总印数增长1.90%,总印张增长7.22%,定价总金额增长10.37%。其中:1. 书籍出版书籍259477种(初版164749种,重版、重印94728种),总印数37.72亿册(张),总印张334.12亿印张,折合用纸量78.52万吨,定价总金额612.78 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8.63%(初版增长13.25%,重版、重印增长1.43%),总印数下降0.44%,总印张增长7.42%,定价总金额增长8.93%。2. 课本出版课本68145种(初版23939种,重版、重印44206种),总印数33.55亿册(张),总印张270.38亿印张,折合用纸量63.54万吨,定价总金额316.86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9.87%(初版增长7.52%,重版、重印增长11.18%),总印数增长3.68%,总印张增长6.97%,定价总金额增长13.41%。3. 图片出版图片765种(初版607种,重版、重印158种),总印数0.10亿册(张),总印张0.24 亿印张,折合用纸量0.09万吨,定价总金额1.23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下降7.50%(初版增长9.17%,重版、重印下降41.70%),总印数下降26.33%,总印张下降15.21%,定价总金额下降10.31%。4. 附录出版附录总印数0.35亿册(张),总印张1.60亿印张,折合用纸量0.37万吨,定价总金额5.14亿元。
⑺ 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图书信息7
书号:49161ISBN:978-7-111-49161-3作者:赵轶印次:责编:开本:16字数:340千字定价:30.0所属丛书: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装订:平出版日期:2015-02-02 写给老师的信 前言任务1市场调查活动认知............................11.1市场调查认知.............................................2
1.2市场调查行业认知.....................................7
1.3 市场调查工作认知................................... 11小结...................................................................19教学做一体化训练............................................19同步实训...........................................................21学生自我学习总结............................................22
任务2市场调查活动准备..........................232.1市场调查人员准备...................................24
2.2 市场调查项目准备...................................28
2.3市场调查目标确立...................................32小结...................................................................36教学做一体化训练............................................36同步实训...........................................................39学生自我学习总结............................................40
任务3市场调查方案设计..........................413.1市场调查方案认知...................................42
3.2 市场调查方案编写...................................45
3.3市场调查方案评价...................................52小结...................................................................55教学做一体化训练............................................55同步实训...........................................................60学生自我学习总结............................................61
任务4市场调查方法选择..........................624.1文案调查..................................................63
4.2定性调查..................................................69
4.3访问调查..................................................73
4.4观察与实验调查.......................................79小结...................................................................84教学做一体化训练............................................84
录同步实训...........................................................87学生自我学习总结............................................88
任务5市场调查抽样设计..........................905.1抽样的准备..............................................91
5.2抽样的组织..............................................95
5.3抽样的实施..............................................99小结.................................................................105教学做一体化训练..........................................105同步实训.........................................................108学生自我学习总结..........................................109
任务6市场调查问卷设计........................1106.1市场调查问卷认知................................. 111
6.2 问卷设计程序认知................................. 116
6.3问卷设计技术认知................................. 119小结.................................................................125教学做一体化训练..........................................125同步实训.........................................................127学生自我学习总结..........................................128
任务7市场调查活动组织........................1307.1市场调查人员的组成.............................131
7.2市场调查人员的培训.............................134
7.3市场调查活动的管理.............................140小结.................................................................144教学做一体化训练..........................................144同步实训.........................................................147学生自我学习总结..........................................148
任务8市场调查资料整理与分析..........1498.1 调查资料整理认知.................................150
8.2市场调查资料整理.................................153
8.3市场调查资料分析.................................159小结.................................................................166
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做一体化训练......................................... 166同步实训......................................................... 169学生自我学习总结......................................... 170任务9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1719.1市场预测认知........................................ 172
9.2定性市场预测........................................ 177
9.3定量市场预测........................................ 181小结................................................................ 187教学做一体化训练......................................... 187同步实训......................................................... 189
学生自我学习总结......................................... 190任务10 市场调查报告编写..................... 19110.1市场调查报告认知.............................. 192
10.2市场调查报告编写.............................. 199
10.3市场调查报告解释.............................. 203小结................................................................ 206教学做一体化训练......................................... 206同步实训......................................................... 209学生自我学习总结......................................... 210
参考文献..........................................................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