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案例1:速溶咖啡,消费者怎么看 当速溶咖啡刚刚生产出来时,生产厂商认为它适合
速溶咖啡不如挂耳包咖啡健康
② 速溶咖啡未来的趋势怎么样
尽管中国有几千年的饮茶历史,来自美国、英国和韩国的咖啡连锁店却得以在中国迅速扩张。这些咖啡店销售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几乎所有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
在中国咖啡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咖啡市场整体全面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仍占据中国市场7成左右的速溶咖啡增速正在放缓。速溶咖啡的市场份额从2009年的80.7%降至2014年的71.8%,并且还会继续下滑。根据预测,到2019年,速溶咖啡的市场份额会降至66%。
由此看来,开咖啡店是市场前景不错的一个创业项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咖啡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咖啡豆销量每年约800多万吨,并且保持每年2%的增速,中国约占市场销量的1/20。2016年中国的咖啡消费量达到60万吨以上,市场零售额接近700亿人民币,中国的咖啡消费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
③ 20世纪40年人们为什么不买速溶咖啡速溶咖啡要打开销路,还应开展哪些营销活动
速溶咖啡永远取代不了普通咖啡。除了方便这个优点外那就一无是处了,很多人开始喝速溶,等学会自己煮咖啡就再也不愿意碰速溶了。
④ 速溶咖啡为什么有市场
除了快,没什么好的!用意大利人的话来说,像雀巢、麦斯威尔这种速溶咖啡,只是有点咖啡味,都不算是咖啡。。我尝了正宗的意大利浓缩咖啡,,这些咖啡碰都不想碰,都送人了。
⑤ 速溶咖啡营销案例分析问题(急!SOS!)
市场调查有以复下四中方法
1、观察法制,到现场去实际考察
2、实验法,直接将新产品投入到市场去试营销
3、询问法,用调查问卷、电话询问、直接提问等,对被调查人做直观的了解
4、情况推测,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自己的企业或产品做一个估计和比较
上述过程中运用了询问法和情况推测
最终通过情况推测挖掘出了问题所在
根据调研结果对产品的宣传点做出了调整,针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达到目标客户的心里诉求
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了以下启示:
1、市场营销要先找准目标客户
2、营销前要对目标客户真正需求做市场调查
3、找准目标客户的三个重点需求
⑥ 速溶咖啡调研
速溶咖啡品牌调研报告
调研方式:赚零用APP在线调研
调研样本数量:763份
调研时间:2013年12月24日-2013年12月24日
调研样本设置:全职业、无性别要求、无薪资要求、无行业要求,无年龄要求。
“速溶咖啡市场谁是老大?”,相信如果你潜意识里已经会爆出一个品牌的名字:雀巢,而事实又是不是真是如此呢?赚零用平台通过调研来为你揭晓这个答案。
赚零用微调研报告调研了763个优质咖啡消费者样本(均在3个月内喝过速溶咖啡),通过品牌知名度调研来客观了解速溶咖啡行业中的各品牌实力。
24个品牌+其他品牌的知名度总和,竟然达不到雀巢的20%
在提到速溶咖啡,你首先想到哪个品牌的问题时,雀巢以82.44%的优势压倒了剩下的24个速溶咖啡品牌(包括星巴克、麦斯威尔、摩卡、雅哈、可比可、伯朗等品牌)和其他品牌选项。虽然让我们问,除了雀巢外,你还知道哪些速溶咖啡品牌时,星巴克、麦斯威尔、摩卡等都会让消费者形成排序,但是无可厚非的是,在雀巢的巨大优势下,这些品牌的知名度显然都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发现雀巢的优势建立在消费者几乎不会去尝试其他品牌
在最近三个月,曾喝过的速溶咖啡的调查提问中,雀巢咖啡以733人占到样本总数的96.06,%,而第二名星巴克只占到调查样本总数的4.97%,第三名麦斯威尔则只能占到调查样本总数的29.88%,更糟糕的是其他品牌,连三得利只占2.2%,其他品牌则占比更低,也就是说,雀巢咖啡基本在速溶咖啡领域实现了寡头垄断,只要喝速溶咖啡的消费者几乎不会再去尝试其他的咖啡品牌。
无论在下次购买和推荐朋友两项中,雀巢将二次消费和口碑传播均做到极致
从速溶咖啡的品牌知名度来看,消费者的二次购买和口碑传播极为重要,而在“如果下次喝速溶咖啡,你会考虑喝哪个品牌的速溶咖啡”以及“如果向你的家人或朋友推荐速溶咖啡,你会推荐哪个品牌”两个问题上,雀巢咖啡都以49.26%和66.32%的高比例位居第一,如果雀巢还称得上有竞争对手的话,星巴克和麦斯威尔勉强可以算一下,当然星巴克和麦斯威尔其核心定位本来也不在价格较低的速溶咖啡市场上。
速溶咖啡市场对于其他速溶咖啡品牌来说基本已无机会,已经形成很明显的寡头垄断,如果新品牌想要进驻速溶咖啡市场竞争,难度极大。
⑦ 案例分析题:速溶咖啡为何卖不动帮我解答一下吧!
我个人的理解,如果你觉得有道理,自己去找数据来back up我的观点。我有可能错误,所以知道的人请指正;
虽然咖啡不产于美国,但是美国是咖啡消费最大的国家。
中国的茶文化有多少年?小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懂一点点茶,看着大人喝,他们也会模仿的。至少我们都知道茶的第一开味道不算太好,大多都会倒掉,沏第二开水什么的。至少我肤浅的理解是这样的。我能接受咖啡的问道,也能品出咖啡的好坏,烘培等等。但是茶来说,只是模棱两可。但是我也能尝出来第一开的水未必有多好。而第二开,第三开才是味道。我接触的所有洋人顾客(我不在国内)从来不加第二开的水,加水时也就是为了省钱,想多坐会儿。而并不是因为味道。
试问,国内茶能在国外卖吗?不能。虽然洋人有买的,顶多就是装样子,或者是被洗脑了的‘中国人’了。国外管咱们的茶叶叫loose leave。散叶子的,因为一个叶子是一个。而不是他们所谓的茶包。
茶包味道浓,颜色好看,用起来方便。但是仔细看一下里面全是茶叶沫子。试问这样的东西在国内有多少人买?
如果你的论述能拐这么大的一个弯儿的话,那你就接着写。
去给一个不懂的人一个使用简洁,方便,味道相近的东西。他会觉得很好的。你把咱们舍不得喝的雨前狮峰给洋人和,他们会觉得茶叶沫子没法滤掉,味道和茶叶包 没有区别。
你给一个咖啡进口大国速溶咖啡,他们会觉得你在开玩笑。味道上没有差别?不可能。咖啡没有想象的难做,一个法压杯一壶开水;甚至一个漏斗一张滤纸就可以做咖啡了。
假设我的观点毫无漏洞,那么为什么速溶在国内却是很畅销?甚至你可以说速溶在国内味道一直就不好,是不是都是1940年美国造的,直到90年代才发现中国人不懂咖啡,所以卖到了中国?呵呵。开个玩笑。
但是中国人不懂咖啡,到现在懂的人也只局限于baristacn的大神们。中国人追求的是面子。面子上过的去,味道什么的都是次要,绝对不能被人看扁了。速溶出来大家一看,哦,价格便宜,味道还好,还没有咖啡泡完的渣子,当然买了。
当时社会看作懒汉?虽然我不能说否认了这个说法,只能说我觉得这个作者写的东西有点儿幼稚。难道说不喝速溶就是好市民?得了吧。我甚至可以劝你,搜索一下这句话的出处,然后进行攻击,然后彻底反驳。随后你可以来一句:如果中国什么时候茶叶包会取代散装茶叶,那么速溶咖啡也会取代普通咖啡豆了。那么你也可以和倒闭了的北京张一元,吴裕泰喝速溶咖啡了。
哦,给我把你的100分加了吧。
⑧ 关于速溶咖啡购买动机的研究
一般速溶咖啡购买动机有两种: 一种是买咖啡用来提神的,比如需要加班熬夜但是又犯困的,这类不一定是喜欢喝咖啡的。
另外一种是喜欢喝咖啡,喜欢咖啡的味道,但是因为咖啡店的咖啡比较贵以及自己制作咖啡成本高和制作工艺麻烦,就会贪图方便降低自己的要求,买速溶咖啡来满足自己。
当速溶咖啡这个新产品刚刚投放市场时,厂家自信它会很快取代传统的豆制咖啡而获得成功。因为它的味道和营养成分与豆制咖啡相同而饮用方便,不必再花长时间去煮,也不要再为刷洗煮咖啡的器具而费很大的力气。厂家为了推销速溶咖啡,就在广告上着力宣传它的这些优点。
(8)速溶咖啡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购买动机的特点:
迫切性:购买动机的迫切性是由消费者的高强度需求引起的。如有人对骑自行车本身不感兴趣,但搬到新家后,上班远了,乘车又不方便,看到邻居骑车上下班很方便,就会产生迫切需要一辆自行车的想法。
内隐性:是指消费者出于某种原因而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真正的购买动机的心理特点。如某些尚未用上电的农村,一些姑娘结婚时,非要让男方买电视机,美其名曰以后使用,实质上其真正的购买动机可能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身价及其富有程度,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可变性:在消费者的诸多消费需求中,往往只有一种需求占主导地位(亦即优势消费需求),同时还具有许多辅助的需求。当外部条件时,占主导地位的消费需求将会产生主导动机,辅助性的需求将会引起辅助性动机。主导性的动机能引起优先购买行为。
⑨ 咖啡店市场调研报告
中国主要城市连锁咖啡店调查报告
中国主要城市连锁咖啡店调查报告
报告类别:调查报告
行业分类:食品烟草\菲酒类饮品
调查地点: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沈阳、济南、南京、福州、厦门、深圳、杭州、青岛、大连、成都、武汉、西安、昆明、重庆、郑州、哈尔滨
调查时间:2001年
调查方法:媒体监测
样本数量:1000种媒体
样本情况: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院、户外广告以及网络等
调查机构:《国际广告》杂志社
报告来源:中商网 报告内容: 咖啡是中国民众高阶层的彰显性消费 喝咖啡的人比较追求流行时髦、求新求变、具有独特风格、喜欢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品牌,也比较在乎享受,譬如重视商店的气氛、喜欢过浪漫的生活。 喝咖啡在中国大陆仍可说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分析饮用咖啡的比例和人口特征的关系,我们发现,小学程度的城市居民喝速溶咖啡的比例只有8.1%,初中程度的有27.7%、高中程度有24.2%、中专/技校程度的有27.8%、大专程度的有32.5%,而大学以上程度者喝速溶咖啡的比例则上升到最高点,达35.8%,不论重度、中度或轻度消费者的比例,均有随教育水平而提高的现象。
此外,家庭月收入和喝速溶咖啡的比例也成正比。家庭月收入在1999元人民币以下的居民,只有7.9%的比例有饮用速溶咖啡的习惯,但是到了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家庭,消费者饮用速溶咖啡的比例却高达42.5%。
教育水准、家庭月收入和饮用速溶咖啡的频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咖啡这种西方传入的饮料在中国大陆是一种象征优势阶层的生活方式。所以尽管上海星巴克一杯咖啡要价22元人民币,人们还是趋之若鹜,看来喝咖啡不但是一种生活享受,更是一种彰显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可以预见,随着大陆经济的繁荣昌盛,追求这种彰显性消费的民众将越来越多,无论是老板,还是职员,甚至包括学生,越来越多的人将走进咖啡店。
上海地区喝速溶咖啡人口比例最高 虽然上海并非是个人收入最高的大陆城市,但是根据中国市场数据库CMDB在2000年针对速溶咖啡产品所进行的调查,上海民众的饮用比例是全国最高的。大陆20个主要城市居民过去一年内喝过速溶咖啡的人口比例是24.7%,而上海民众却高达42.7%(参见图一)。此外,上海居民每天都喝速溶咖啡的重度消费者有5.2%、每周至少一次的中度消费者有21.5%,均明显高出其他城市。由此不难看出,星巴克连锁咖啡店能够在上海成功抢滩并非偶然。
根据同项调查,过去一年内喝过速溶咖啡的人口比例在30%以上的地区除了上海之外,还有昆明、厦门、杭州和天津,20%以上的地区则有南京、大连、深圳、福州、广州、西安、郑州、青岛、武汉和北京。调查显示,速溶咖啡饮用率较高的地区,当地居民对咖啡的接受度较高,是连锁咖啡店进军的好地点。我们认为,重庆、哈尔滨、沈阳和成都这四个地区的民众饮用速溶咖啡比例最低,这四个城市的咖啡市场将比较难打开,其他城市是进攻的重点。
台湾连锁咖啡店的市场区隔 调查显示,台湾连锁咖啡店已走向分众的市场区隔,这对大陆的咖啡市场是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根据2000年EICP的调查数据,过去三个月去过的连锁咖啡店前五名依序是真锅(7.1%)、伊是咖啡IS
CAFé(4.3%)、星巴克Starbucks(3.8%)、丹堤(3.7%)和西雅图(2.8%)。上榜的有美式/欧式风格,有走日式路线,也有国人自创的品牌。
比较星巴克、丹堤和真锅这三个品牌的连锁咖啡店,他们的服务方式和价位各有各的特色,可以用来分析连锁咖啡店怎么走出不同的市场区隔。真锅是走高价的日系咖啡连锁店路线,主打日系“黑咖啡”系列以及花式咖啡系列,一杯咖啡要价多在新台币100至200元间。星巴克专卖美式、义式,以及加上大量牛奶的咖啡,有50元起价的本日咖啡,也有100元左右的拿铁或卡布其诺。丹堤咖啡则是标榜平价咖啡,门口招牌斗大的“35元咖啡”。标榜35元就可以喝到专业的好咖啡,是其最吸引人之处。
价位和服务方式的确形成市场区隔。三种品牌的消费者年龄层分布有很大的不同。星巴克最主要的顾客群是25-29岁,占了29.4%,而丹堤咖啡是以30-34岁为主,真锅咖啡的年龄层分布较广,尤其是中壮年以上的消费者也有一定的比例。若以职业来分析,星巴克的主要顾客群是以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丹堤咖啡以事务工作者的消费人口最多(24.5%),真锅咖啡则是自营者为主(26.0%)。这和他们的服务方式、价位等都有关联。
二三十岁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会去星巴克排队,点一杯本日咖啡或拿铁,为了喝到一杯专业的咖啡,不在乎多等一会儿。一杯本日咖啡就可以在布置精美的咖啡店消磨一个悠闲的午后。三十多岁的事务工作者,会在丹堤喝一杯35元咖啡或用餐,然后在咖啡的提神下再去工作岗位冲刺。而中壮年老板级的人物会选真锅这类日系高价咖啡店,因为真锅有服务人员带位、点餐,和老板的身份也相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中国大陆的速溶咖啡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喜人;台湾咖啡市场这种市场区隔、人员分流的发展态势反映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发展方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大陆生活水平的提高,连锁咖啡店即将走入大街小巷,为各阶层所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