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豆瓣的主营业务有哪些
豆瓣的主营业务就是网站广告的推销。
② 豆瓣究竟是靠什么盈利的
你可以翻看一下那些剖析豆瓣盈利模式的文章,但那种隔靴搔痒的结果并不值得你推敲研究。我们从豆瓣的产品开始,了解豆瓣的盈利都有哪些。 豆瓣传统的盈利来源于豆瓣读书。它为当当、卓越亚马逊等电商导入一定的流量,从而带来一定的分成。最近作为电子商务渠道的盈利模式中又加入了豆瓣电影这个产品,通过提供在线选座购票的功能,用户可在豆瓣电影买到北京十几家影院的电影票。随着更多影院的加入,豆瓣在这方面获得的分成收入有望增长。此外,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的豆瓣阅读,可以让用户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书籍,付费阅读,豆瓣与作者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这是豆瓣第一个直接向用户收费的产品。 差不多在两年前,豆瓣推出了自己的广告产品,主要包括展示类广告、品牌小站和豆瓣FM中的音频广告。展示类广告直接体现在豆瓣的页面中,用户通过观看或点击广告了解品牌及产品信息。品牌小站是指品牌以商业的官方小站形式入驻豆瓣,自由经营,发布内容,并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来吸引用户参与的方式。而豆瓣FM中的音频广告则利用了在线音乐产品的空间和潜力。当在线电台逐渐成为主流的收听方式,音频广告未来也会像如今的视频广告一样,成为广告主的另一个网络媒介投放的选择。 到目前豆瓣已经与将近200个品牌合作,为他们提供定制化的广告方案。这些品牌横跨汽车、时尚、IT、家电、旅游、奢侈品、化妆品、快消品等多个领域。在豆瓣看来,合作的客户是否是世界500强并不重要,最核心的原则是品牌的定位要与豆瓣的用户高度贴合。 因为长期坚持自身的原则,豆瓣的收入与当下的其它SNS相比自然是逊色很多。但这也正好反映出豆瓣不着急盈利的心思。创始人阿北曾经对外表示:只要不再投入开发产品,当月即可盈利。豆瓣的营收去年已经达到千万量级,我们有理由相信它是真的在专注开发更多的产品,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③ 豆瓣目前有哪些盈利模式
豆瓣小组绝对是自媒体的宠儿,seo优化外链增加和用户变现的有效途径
④ 目前豆瓣网都有哪些功能最大的亮点是什么豆瓣是怎么盈利的大家希望加入什么新功能
豆瓣网的定位,调查和分析报告
(一)alexa数据
1.alexa排名:1699(3月平均)
表一:6个月排名数据变化表
2. 每百万用户登陆数:391(3月平均)
表二:6个月访问人数变化表
3. 单个用户页面浏览量:9.1(3月平均)
(二)网站相关数据
官方页面数据:
1. 成立于2005年3月6日
2. 注册成员数:145044
3. 城市居民数:22258(注册成员中按城市自主分类者)
4. 成立小组数:5981
⑤ 豆瓣是如何分析社区数据的
小组功能是豆瓣对用户分析的利器。两个用户加同一个小组,说明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会很接近。
读书、音乐、电影等等也是类似。根据这些数据,豆瓣能准确猜测出用户的各种资料,例如地域、性别、年龄、学历、学校、喜好等等,只有当有了这些数据的时候,豆瓣电台才成为可能。
⑥ 豆瓣和知乎的区别在哪里
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微博
我好穷啊,我好丧啊,我可以的!
渣男滚粗,流量滚粗,烂片滚粗!
有问题,上知乎。——知乎
人在蒙古,刚下飞机,利益相关。
在微博上,你往往是在吃瓜,看信息。但是在知乎上,你往往是在思考,看分析——这才是真正让用户获得有效信息——毕竟任何事物并非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结果,重要的是那个一整套思考过程。
⑦ 豆瓣网是如何运行它的商业模式创新理念
以下是豆瓣领导者的思路:
匿名的豆瓣
面对一个失去理智的市场,杨勃觉得豆瓣网有两个杀手锏,应对别人对豆瓣模式的复制。其一在于豆瓣用户的匿名性。
杨勃认为的豆瓣是定位于“一个‘发现’的网站”,豆瓣网要做的是帮助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东西,而并非通过看书看电影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虽然,大家几乎都是在豆瓣上看书看电影认识朋友,但豆瓣网却一直都没有强调用户的真实性,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
不过,匿名是一把双刃剑,他给豆瓣网带来了自由的话语权,使得豆瓣的评论相对比较客观,也保证了评论的高质量。
这在倡导真实姓名和真实头像的sns网站中很难见到。实名制的SNS网络,其内容质量不高。杨勃称这种现象在于用户会过多关注他人的看法而束缚自己的言语。比如在校内网,很多大学生就羞于评论和性有关的电影。
另外,实名制的SNS还有另外对言论的恐惧,隐私的暴露会因为虚拟世界而影响人物的现实生活。比如,一位用户如果影评更新速度过快,被上司发现后将面临着被炒鱿鱼的威胁,理由也许就是玩物丧志。
然而,匿名的同时也减少了豆瓣用户的参与程度以及用户之间的互动。
据杨勃提供的数据来看,豆瓣现在的固定用户有700万,但是注册用户只有136到137万左右,许多用户上豆瓣只为看别人的评论,或者是排行榜,而从来没有参与。
之外,评论人士认为所谓的“晒客”一族是否愿意在谁都不认识的社区填写数以万计的评论呢?杨勃并未做正面的回答。
去中心化,价值巨大
按杨勃的话说,06年开始,豆瓣的规模每年都增长四倍。杨勃本人很爱看书,豆瓣的员工每周都有一笔经费,为自己想买的书买单。对于一个有着浓郁书卷气的总裁来说,是否愿意下狠心将网站草根化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杨勃回忆,早年豆瓣用户的相似度很高,大家推荐出来的书、电影、音乐都符合彼此的口味。但是现在用户的构成太多元了,一些人十分推荐的书,另一些人可能并不喜欢,好比在一本在物理界受到极高荣誉的书,在一个历史学家眼里并没有太大价值。
豆瓣审视了自己“最核心的内容是围绕个人产生的”的原则,决定逐步采取“去中心化”决定,弱化豆瓣网的媒体特征。至于具体的做法,杨勃说,会去掉一些公共内容,比如首页推荐。去掉这些公共推荐内容后,网民想要了解好看的书、电影,好听的音乐,就必须注册为豆瓣用户,并提供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豆瓣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经过周密的算法后,向他们推荐书、电影、音乐。
与此同时,“去中心化”还伴随着另一笔更大的价值:用户数量的提升和用户信息的提供。豆瓣去掉首页推荐后,许多网民就失去了“只看不注册”。
如何保证留住王牌
他的回答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鼓舞。他认为豆瓣网最大的杀手锏在于3年来数据库的积累和核心用户。
以书评为例,据和讯IT了解,通过3年的时间,豆瓣网共累积了两百多万本书的书评。人数多并不一定能出好评论,但杨勃觉得他的目标已经达到,有能力写出好评论的人已经成为了豆瓣的用户,并且是活跃用户和忠实用户。
这个社区,有些像中国的VeryCD,VeryCD拥有非常丰富的高质量内容,并且形成了从加工制造到流通的地下产业链。豆瓣的书评或者影评的作者同样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链条和关系。
对比其他SNS网站的竞争压力,杨勃怀疑这些有了电影频道的SNS,即便能使用户的停留时间更长,但可能并不会给这个网站带来新的用户。
值得反思的是,互联网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忠诚用户,杨勃对豆瓣网用户的期待不免有些乐观。还记得在Web1.0时代走向Web2.0的那场博客大战中,一开始冲劲十足的博客中国,最终败倒在了门户网站的名人博客和日志搬家功能上。
门户网站有着雄厚的资金和资源,当资金下放到研发部门,当资源覆盖到有巨大号召力的公众人物,新兴网站就难以与之抗衡了,因为它缺乏认同和品牌,以及成熟的盈利模式作为资本支持。
豆瓣在Web2.0时代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是杨勃经常问自己的问题。假如当豆瓣网遭遇评论搬家功能,遭遇名人文人点评书籍,仅仅只能束手无策?
对此,杨勃的回答并不雄心万丈,有些意外的表示,这个是早晚都会发生的事情,豆瓣自身也在不断变化,似乎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杨勃称,豆瓣也在研究和整个其他Sns网站有价值的功能。比如豆瓣的广播功能就很类似sns网站的mini feed (好友动态)功能。 不断推进的实用主义
不过,这个功能的上线曾在豆瓣团队内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豆瓣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团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对此豆瓣内部却是分歧严重。
反对派主张豆瓣要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把书、电影、音乐做深做透,而不去整合别的网站的优势功能。杨勃自己站在了“整合派”这方,他认为用户之间的交流很重要,他能更好地帮助用户发现更多的好书、好电影、好音乐,这和豆瓣作为“发现的平台”定位是一致的。因为,作为“发现的平台”,豆瓣还没有对手。
杨勃自己发现的就是一个全新的市场。他认为,对于豆瓣目前的现状,用户间的交流很重要,觉得sns网站什么好用,就应该拿过来用。在“拿来主义”的道路上,杨勃坚定的站在了“实用主义”的立场。
经过激烈的争论,以杨勃为首的一派胜出。4月份,豆瓣推出了一个更有sns网站特征的功能——日记。它的意义在于,除了加强用户间的交流外,豆瓣是该给用户一个发表意见的平台了。杨勃的理想状态,也许是让豆瓣用户的评论形成一种话语权,从而形成影响力。
日记功能上线几天,就有上万篇日记诞生。如今,豆瓣已经不会出现很多用户出现了写完文章却不知道往哪里放的尴尬局面:一篇名为《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的随笔,主要内容是说国内外人们穿秋裤的不同习惯,这篇文章却作为书评放在了内容毫不想干的《东方学》下;另有用户建一个只有自己能发帖的小组,以此作为自己的豆瓣博客。杨勃一贯的创新理念是:从最简单的开始。现在日记功能只能有文字,但是并没有给豆瓣带来流量上的飞跃。杨勃表示,未来豆瓣还会慢慢添加日记贴图等功能。杨勃的豆瓣,也是需要有心人慢慢发现。
⑧ 豆瓣网是如何进行市场推广的,有什么竞争力
豆瓣网权重很高,上面都是喜欢读书 旅行等知识群体,推广的软文一定要有深度,有内涵等,不能太明显!
⑨ 知乎或豆瓣网的受众、网友类型及构成谁有数据
很多大点的网站都有地方性。别的不清楚,豆瓣就我所知也是北京人的天下。上去玩的自诩女文青的居多。职业构成自然也是除理工科外的方面,什么文学历史艺术,自然科学,建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