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调查泉州遗迹的调查报告700字 急急急!
【天后宫】
原名天妃宫。在福建泉州市南门。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建庙把莆曰湄洲林氏女,女为海神,据《泉州府志》记载,庙址当时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经出使西洋太监郑和奏请,奉旨修庙。明代派官出使外国前,皆来祭告祈祷。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统一台湾,泉州人施琅以此神显圣助阵,奏请进封天后,庙遂称天后宫,特予春秋致祭。现存大殿、后殿、两翼亭子及东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时原貌,布局构筑颇堂皇。后殿立有婆罗门教式石柱两根,规格与开元寺现存石柱同。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龙柱两根,为闽南石雕杰作,已移开元寺。
【开元寺】
在福建泉州市西街。唐代为桑园,相传园主黄守恭以桑开白莲,舍地为寺,名莲花寺。始建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宋代有支院百余所,元至元二别称百柱殿。殿内斗■附刻飞天乐伎二十四尊,殿前石台砌有人面狮身青石浮雕七十二幅,庭中有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建造的金涂式小石塔一对;殿后廊有波罗门式浮雕青石柱两根。甘露戒坛在大殿之后,北宋天禧二年(1018年)建,历代重修。现存清初修建的重檐八角攒尖式建筑,为坛五级,仍仿宋制。坛顶藻井结构复杂,斗■也附刻飞天乐伎,别具风格。大殿西侧有古桑一株,传即唐代曾开自莲之树。东侧有檀樾祠,原把黄守恭,为闽、台黄姓共同之祖祠。寺前有东西两塔,风景幽雅。寺中附属文物甚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建于寺之东侧。
【双增】
在开元寺紫云大殿前。东西对峙,相距约200米。东塔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始建木塔,南宋宝庆年间易为砖建,嘉熙二年至淳■十年(1238-1250)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的花岗石塔。高48.24米,占地约50十二年(1285年)并为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现寺占地约50亩,规模宏大。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甘露戒坛、东西二塔等。大雄宝殿建于垂拱二年,相传建殿时有紫云盖地,因名紫云大殿。屡记屡修,现存系明代重檐歇山式建筑,高20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原应立石柱百根(实减柱六根),故平方米,巍峨壮伟。每层开四门,设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外有回廊,护以石栏,可环塔而行。每层皆辟一方洞,以架梯上下。塔心为八角形实心体,塔基为须弥座。塔上每一门龛皆翼以浮雕佛像,共八十尊。塔基砌以青石浮雕的释迹牟尼故事,凡三十九幅,均甚精致。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建木塔,号无量寿塔。北宋政和间易为砖建,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为现存石塔,先东塔十年而成,高44.06米。除须弥座石刻系花鸟浮雕,石斗■作法稍异外,规格与东塔完全相同。东西双塔经历长期风雨侵袭,地震摇撼,仍不倾斜变形,表现了宋代泉州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高度成就,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
【石笋】
在福建泉州市新门外浮。
【东湖】
一名七星湖。在福建泉州市东郊。古代泉州诸湖,此为最大。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泉州太守席相在此设宴,欢送欧阳詹等八人赴长安应试。詹中进士第二名,与韩愈同榜,此榜世称“龙虎榜”。唐代湖旁建有二公亭,纪念席相和谪居来泉的宰相姜公辅。岁久湖淤亭塌。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浚湖,积淤土为小山四座;淳枯三年(1243年)重浚,又积三座,合称七星墩,今尚存。“星湖荷香”为泉州十景之一,欧阳詹称它“含之以澄湖万顷,揖之以危峰千岭”,可概其胜。湖畔古有东禅寺,唐乾符间建,已废。附近有少林寺遗址,泉州少林拳术闻名中外。
【老君岩】
在福建泉州市北郊清源山右峰,位于羽仙岩罗山、武山之下。宋代罗山下有北斗殿,武山下有桥附近。晋江流经这里的一段因此地有石笋,故称笋江,其侧的北宋浮桥亦称石笋桥。石笋高4米,上尖下粗如笋状,又似插地的石臼杵。色白,无花纹雕刻,只是经过简单加工,保留相当原始的天然模样,可能是原始图腾崇拜或婆罗门教的遗物。《泉州府志》载:“宋郡守高惠连以私憾击断石笋。”高惠连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太守,可知此物早于老君岩造像北宋。石笋断后,直到明成化年间才真君殿,中有元元洞,为道教庙观集补接上去。解放后筑砌白石护栏保中地。建筑久圮,现只存露天的老君护。造像一尊,高5.1米,厚7.2米,宽7.3米。该像系由一块天然岩石略施雕琢而成,充分表现老人慈祥和蔼、健康愉快的神态。头、额。眼、髭须等细部雕刻,精致而不夸张,匠心独运。整个石像衣褶分明,线条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为福建宋代难得的道教巨型石刻佳作。
【百源川池】
在福建泉州市内。泉州古代的罗城、子城沟渠纵横,形成城市排水系统,称为八卦沟。百源川池是排水系统的蓄泄池塘之一,以通涂门外,取“百川溯源”之意。池西有府文庙古建筑群。北有铜佛寺,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铸有铜佛数尊,造型庄严,神态逼真。南有祠字,旧悬传为吕洞宾所书“三台挹翠”匾额,今废。池有亭榭,山光水色,饶有佳趣。华侨大厦和市文化宫建在其侧。
【伊斯兰教圣墓】
亦称三贤、四贤墓。在福建泉州市东门外圣墓村灵山。据《闽书》所载,唐武德年间,穆罕默德遣门徒大贤四人来华: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现存系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石雕刻,面积2平方米。墓覆以石亭,墓后依山砌作半圆形石岸,高3米。又依岸建石回廊半周,廊内有历代石碑五方,正中有一方立于元至治三年(1323年)的阿拉伯文石碑。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郑和下西洋路经泉州,来此墓祭告行香所立的中文石碑。圣墓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及伊斯兰教传播史的重要古迹。附近风景幽雅,有天然巨石一块,风吹欲动,石上有明刻“碧玉球”三大字。。“玉球风动”是泉州胜景之一。
【李蛰故居】
在福建泉州市南门万寿路159号。李蛰(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泉州人。我国明代思想家,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者。他以七十六岁高龄,以异端罪名,迫死在河北通州牢狱中。李贽先世于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移此居住,他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代。故居是一座普通民房,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现前落只剩一间通道,后落两翼已塌,尚存正厅一间,宽6米,深9米,保持清末修葺时的建筑形式。清同治间修理时,曾清理出李贽石质印章两颗,现一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存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承天寺】
一名月台寺。在福建泉州市承天巷。本为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南唐保大末年至中兴初年(957-958)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历代屡经重修,规模仅次于开元寺,为闽南著名佛寺之一。寺内旧有宋代七个佛塔及宋石经幢等附属文物,又有“一尘不染”、“梅石生香”等十景。南宋王十朋有《承天十景》诗,明张瑞图书以刻石,嵌立寺中。1938年春,闽中红军游击队在寺里整训,准备北上抗比突被国民党反动派重兵包围,五个同志被杀害,此即泉州事件。现存大殿为清末重建,十景石刻及梅花石等已移置开元寺。。
【弥陀岩】
在福建泉州市北郊清源山右峰,距城约2.5公里。先到千手岩,直上而达。此岩依山筑台建亭,附近有一啸台、招饮径、泉窟观瀑诸胜。全景岳峰挺秀,林泉幽美,为清源山风景最佳处。历代游人留题的摩崖石刻不少,古迹名胜,相得益彰。亭内有阿弥陀佛石刻立像一尊,岩以此得名。立像高5米,宽2米,头结球髻,右手下垂,左手平放胸前,赤足踏莲花,造型端庄慈祥,雕工精致,为泉州石刻造像之佳作。明天启间曾刷金,现已剥落。元代又建一石室奉把,约10米见方。门为拱门,楣勒“洞天别现”四字,室外有庭。室右有一元碑,记石佛、石室之雕筑经过。泉州元代石构建筑遗留无多,此一石室,倍觉名贵。
【泉州府学】
在福建泉州市内三教铺。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孔庙于此,七年(公元982年)建为州学,后又迁他处,大观三年(1109年)迁回。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重建,左学右庙。历代屡经重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大修,殿、庑、庭、池,悉皆一新。现存建筑尚保持清初原貌。大成殿为重檐院殿式,殿柱皆石,前有露台,翼以扶栏,束腰嵌有莲花等图案的青石浮雕,下为甬道、拜庭。庭外伴池,架以石桥,护以石栏,桥建于元代。东西为两院,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门外为露庭,可容数千人,左右为二栅门。府学之东是明伦堂,前有露庭,两廊虽废,庭中方池尚存,池架石桥,别具风格。外为育英门。布局宏伟,殿宇壮丽,是福建省最大的孔庙。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在福建泉州市开元寺东侧。1959年创建,是一所通过文物陈列,反映中外人民友好往来历史的专馆。现设三个专题陈列馆:(一)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陈列1974年泉州湾后诸港出土的宋代海船及其出土文物,分为门厅、海船出土文物陈列室和船厅三个部分,反映我国宋代造船业的发达和成就,阐明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二)泉州海外交通史石刻陈列馆,陈列宋元时期宗教石刻二百三十一方,分为伊斯兰教石刻、景教石刻、摩尼教遗址及遗物照片和婆罗门教寺建筑构件四个部分,反映古代中外人民友好相处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交流的成果。(三)泉州外销陶瓷陈列馆,陈列三百多件陶瓷展品,分五代以前、宋元时期、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个部分,阐明泉州历代陶瓷业生产水平和外销情况,反映中外人民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发展的情况。
【洛阳桥】
原名万安桥。在福建泉州市东约10公里、与惠安县分界的洛阳江上。桥以江为名。建于北宋皇■五年至嘉■四年(1053-1059),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原长约1.200米,宽约5米,有四十六座桥墩,五百个扶栏,二十八个石狮,七座石亭,九座石塔,规模宏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历经修筑,以明宣德间、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重修、1932年因泉惠公路通车添架钢筋水泥桥面等三次工程为最大。现桥长834米,宽7米,尚存船形桥墩三十一座。桥之中亭附近历代碑刻林立,有“万古安澜”等宋代摩崖石刻。另有石塔、武土石像等石雕。桥北有昭惠庙、真身庵遗址,桥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万安桥记》碑,即立于祠内。洛阳江当江海交汇处,江阔水深,当年造桥工程非常艰巨。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创新。此地“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风景颇为壮丽。
【蔡襄祠】
即蔡忠惠公祠。在洛阳桥南。建于北宋仁宗未年,把郡守蔡襄。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学士,两度出知泉州,建洛阳桥,卒谥“忠惠”。祠历代均曾修建,现存系清代重建,面三间,深三迸。蔡襄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自撰并书的《万安桥记》大字石碑,乃其杰作。碑刻文字精炼,书法遒丽,刻工精致,世称三绝。碑立于祠中,一为原刻,一为解放后摹刻。祠内另有历代碑刻多方。祠前有两座碑亭,立有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提督张云翼的两方修祠巨碑。
【清净寺】
在福建泉州市涂门街。据寺内现存的古阿拉伯文石碑载,始建于回历400年,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至元至大二年(1309年)设拉子人(今伊朗南海岸,哈默德·本·穆罕默德·古德西重修和扩建。又据中文石碑,元至正十年(1350年)及明万历三十六年(1609年)均曾重修。现存主要建筑清净寺有大门、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高20米,宽4.5米,用辉绿岩和花岗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皆圆形穹顶尖拱门,巍峨壮观。屋顶作平台,是伊斯兰教徒望月决定斋月起斋日期之处。台三面围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奉天坛屋盖早塌,仅存四围石墙。东墙辟一尖拱形正门。西墙中部向外墙凸出,形成一坛,称讲经坛。坛中有一尖拱形的大壁龛,左右辟二门,南北对峙。坛左右相间并列小壁龛六,长方形门四。南墙开大窗八,北墙开门一,均长方形。南墙外壁及坛内大小壁龛皆嵌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石刻经句,保存完好。寺内还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及伊斯兰教的石刻《上谕》一方。清净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伊斯兰教清真寺之一,是我国与阿拉伯各国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泉州海外交往的重要史迹。
【清源山】
亦名北山。在福建泉州市北郊,距城3公里余。最高峰海拔490余米,耸立在晋江平原之中,故又名齐云山。为泉州的主山,有乳泉从石间流出,又名泉山。泉州之名,亦从山而得。唐宋间泉州曾改名清源军,也由此山得名。山有三峰,中峰有清源洞、蜕岩、紫泽宫诸胜,左峰有瑞像岩、碧霄岩、龟岩、赐恩岩诸胜,右峰有南台岩、弥陀岩、老君岩诸胜。旧有三十六洞天景色。山中林泉清翠,奇石嵯峨,自唐至今,为闽南游览胜地,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誉。山上文物及历代名人题刻甚多,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炼胆石,即在中峰,俞手书“君恩山重”四大字摩崖石刻,保存完好。
【赐恩岩】
在清源山左峰。为离市区最近的一处名胜风景区。凭岩俯视,泉州古城遗址宛如鲤鱼之形,故泉州别名鲤城。山相传是唐朝皇帝赐给刺史许稷,因名赐恩;又说南宋宰相李邴隐居于此,四次受朝廷恩赏,故又称四恩。山下古道有石阶数百级,拾级而上,便抵山寺。寺前古樟一株,枝叶如盖。寺为清代及近代建筑,列为一排。佛殿有白衣观音造像一尊,刻于北宋元枯年间,由天然岩块雕成,法相庄严。寺后巨石相连,颇为壮观。有一天然石室,上刻“高山仰止”四大字,传为唐代欧阳詹读书处。还有明清摩崖石刻多处;李蛰撰“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的楹联,也在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刻于寺中石柱上,今尚存。
【瑞像岩】
在清源山左峰。岩下山径迂回,颇有通幽之趣。岩前奇石突兀,如僧群立,称为罗汉峰。附近岩石林立,有石龟、石蟒、石城、石窗、石门诸胜,其形酷肖。因有释迦瑞像石雕一尊,故名瑞像岩。整尊石像乃就天然岩石依崖雕凿而成,作立像状,高4米,宽1.5米。左手下垂,掌心朝外,右手露肩作无畏手印,神情肃穆,取法于木刻的旃檀瑞像,别具一格。该像刻于北宋元■二年(1087年),为福建省有文字可考的宋代造型艺术作品之一。明成化年间建有石室,用以保护石像,石室纯用花岗岩筑成,别有风致。石像、石室同为岩中主要文物。
② 石狮市职业病检测公司比较专业
这个14式职业病检测就是4例的,四医院检查比较有专位权威。
③ 水上乐园调研表300字
水上乐园
暑假真是无趣啊!没有同学在身边陪我玩耍。忽然一阵风吹来了一个喜讯:我能去石狮市游泳馆游泳咯!我真是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呀。于是我带上必要的东西后,做着摩托车以光速前进。
到了游泳馆,我们交了门票,穿上泳裤,带上泳圈,来到了儿童区。这里的水深八分米,里面大多数是小朋友,有嬉戏的,水花溅得人满头露水;有潜水的,一脑子扎进去,我想应该很难受吧;有在儿童游乐区玩的,玩的不亦乐乎,连腔也不管呢!我一眼看到了滑滑梯,水上应该比陆地好玩吧!我做上滑滑梯,没想到这么滑,一失手“咕咚”一生,像炮弹一样轰进水里,哇,怎么这样,我还没准备呢!有点可怕的,我就以龟速游到了水上乐园,这有喷泉,像下雨似的,湿漉漉的,我十分艰难的踩着一不丁点的地方,一步小心滑了下来,哎哟,脚疼疼。休息一会儿,我再次爬了上去,成功了!我被水洗刷着,找了个隧道滑梯,一下冲了下去,来不及躲的人,被弄的够腔的。
④ 关于加多宝企业 回答好的加分
广州王老吉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 1828年,历经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50强之一,曾荣获“中华老字号”、“全国先进集体”、“广东省医药行业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中国五星级企业等荣誉称号等。
王老吉药业拥有先进的厂房设备,管理规范、获得国家药检局颁发的GMP证书。主要产品有王老吉系列、保济丸、保济口服液、小儿七星茶、清热暗疮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痰咳净、藿胆丸等,其中王老吉清凉茶、王老吉广东凉茶颗粒、保济丸、痰咳净等都被评为“广东省、广州市名牌产品”和“中国中药名牌产品” ……
王老吉药业一贯重视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公司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员工总数的 50%。公司承担的“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仪技术在中草药中的应用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首家建成全自动立体仓库;自行研制成功具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全自动保济丸包装机,生产效率为引进的日本包装机的4倍 ……
公司积极与科研单位及大专院校合作,运用中药现代化最新的“三超”技术研制保济片、克感利咽口服液等新产品。克感利咽口服液因在非典期间表现出对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常见致病菌有明显抑止作用,被列为“广东省抗 SARA和流感的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公司还与南丹麦大学签署了《克感利咽口服液抗病毒机理的研究》专项科技合作项目,以“科技输出”的形式成为欧盟传统药品法生效后,国内首家进入欧盟的企业 ……
王老吉药业一直热心资助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
2005年,香港同兴药业强势加盟王老吉。香港同兴药业拥有雄厚的资本,具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科学、先进,特别是在中药海外销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的中药销售网络,将为王老吉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通渠道。
展望未来,王老吉药业将继续按照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目标,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把公司建设成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工业企业。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市场销量领先品牌信息发布会”上获悉,加多宝集团生产的罐装“王老吉”凉茶,在2007年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指标上名列全国第一。该数据表明,经过近几年的高速发展,红罐王老吉以无可争议之势成为了 “中国饮料第一罐”。在会议期间,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海峰向加多宝集团颁发了统计信息证明及“2007年度全国罐装饮料市场销售额第一名”的牌匾。 同时,中国行业企业信息中心还公布了由权威专家经过数月严谨调查而成的研究报告,全面解读2007年各行各业的市场发展状况。这一报告因其全面而权威地反映出一年间中国市场竞争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被誉为中国市场的“晴雨表”。王老吉无疑是今年这张晴雨表上面最受关注的气象之一了。 品牌号召力:成就中国第一罐之本 在发布会的主题发言中,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主任朱新武提到,在饮料市场,王老吉罐装饮品异军突起,赢得了全国饮料市场近20%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饮料市场名副其实的一匹“黑马”。 而此次发布会公布的一系列数据及报告表明,2007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品牌化消费趋势更为明显,六成多的消费者选择了名优品牌。另外,消费者除对品牌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外,产品的健康、节能、环保、时尚、个性等也成为决定消费者购买的主要因素。因此,民族凉茶品牌王老吉“能够从众多饮料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居民消费选择的主流也是意料之中”,在发布会现场,一位国内饮料行业资深观察人士如是说。 王老吉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享有“凉茶始祖”的美誉。创立之后,王老吉的后人们也继承祖业,带着最早期的品牌效应,逐渐在两广以及在北京、上海等地行销开来,王老吉也因此成为了最早的全国民族饮料品牌。 在2003年“非典”后,人们更加关注健康以及健康的饮品。王老吉则更敏锐得抓住市场机会,对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借此新的市场定位,王老吉也把自己从之前的非主流饮料带入到了中国饮料业的主流饮料行列,让全国人民充分领略了凉茶这一中华传统饮料品类的新时代魅力。可谓是,“一时间,国人皆知王老吉”,某品牌营销专家如此评论王老吉。 越来越清晰的迹象表明,王老吉这一有着近180多年中华文化积淀的饮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中国。
成功的定位,大规模的宣传以及强有力的营销手段给王老吉的销售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王老吉2002年销量1.8亿元,2003年销量6亿元,2004年销量15亿元,2005年销量超过25亿元,2006年销量达到了35亿元,2007年销量更是达到了50亿元。
经过几年的发展,王老吉迅速跃升为中国饮料行业销售额最高、品牌影响力最大的品牌。 健康消费潮流:助力中国第一罐之势 此前有长期关注都市人群健康状态的营养学家指出,现代社会人们愈加重视健康,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容易导致发胖、骨钙流失等多种疾病,而以健康饮食理念和内在保健功效为立身之本的凉茶自然成为消费者和主流媒体追捧的对象。 健康、自然,是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诉求,王老吉的配方深概了这些内容。王老吉包装上可以看到其配料:仙草、蛋花、布渣叶、菊花、金银花、正是纯天然草本植物配方,内涵预防上火的功效,使其很快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与味蕾。 据加多宝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王老吉作为一种健康饮料,其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至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极其严格。首先,全部生产过程都进行自动仪器监测,按照GMP良好操作规范进行质量监控,保证产品优质卫生,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要。进入市场前,还需以超声波真空检测系统对整箱王老吉进行百分之百检测。 “凉茶饮料之所以经历百年历史而越来越年轻,一方面是因为其在广东的中医药文化底蕴里不断沉积,而另一方面,广东的饮食养生文化也正成为一种潮流向全国渗透。”广东省食品医药行业协会会长张俊修称。王老吉逐渐成为现代潮流、时尚生活方式的重要部分,这就为其提供了快速成长的时势。 2007年9月,王老吉凭着其出色的产品品质,获得“人民大会堂宴会用凉茶饮品”称号,成为中国首个且是唯一进入国宴饮品行列的凉茶,也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饮”。 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8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饮料品牌,王老吉纯中草药配方下预防上火的特性已经深入人心,其已然成为中国饮料行业发展潮流的探索者和领头羊。王老吉成为“中国饮料第一罐”,正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商业创新的完美结合。王老吉凉茶的品牌化和潮流时尚化,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王老吉在文化与商业融合上的努力探索,将成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对接的一个令人激动的“中国式样本”。
加多宝集团概况介绍
一、 为中国创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
凉茶是一个非常地道的南方饮料,是广东岭南特色之一,受西方饮料文化冲激,已日式渐微。加多宝集团勇于创新,为整个凉茶行业注入新生命。集团于1995年在广东推出第一罐红色罐装《王老吉》,并引进新的营销概念,加上不断技术改良,产品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2005年,红色罐装《王老吉》被广东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因“其历史悠久,具有充足的普遍价值”而评为《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
展望未来,饮料行业商机无限,但亦充满挑战,我们希望能通过加多宝专业团队的努力,结合各方合作伙伴的支持,将这个蕴含民族文化特色的产品,覆盖全国,走向世界,为中国创造一个世界级的品牌,使中华文化发放异彩。
二、 弘扬中华文化,重塑民族品牌
加多宝集团是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大型专业饮料生产企业。1995年推出第一罐红色罐装《王老吉》,1999年以外资形式在中国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设立生产基地。为配合开拓全国市场策略,集团分别在北京、浙江、福建、青海设立生产基地。集团分别在1999年在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设立《广东加多宝饮料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加多宝饮料集团》、2004年在浙江省绍兴市成立《浙江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2005年在福建省石狮市投资成立《福建加多宝饮料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浙江省杭州市及在青海的公司都在筹建中。
加多宝旗下主要产品是红色罐装《王老吉》。《王老吉》为中国老字号民族品牌,拥有超过170年历史,红色罐装《王老吉》是凉茶行业的第一大品牌,由纯中草药配制,清热降火的功能独特。销售网络遍及中国大陆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销往东南亚,欧美等地。
三、 秉承传统蒸煮工艺结合现代健康理念
红色罐装《王老吉》,秉承传统草药蒸煮工艺,经由现代科技将草本精华提取,调配及灌注而成,所有生产工艺流程,均由电脑监控,完全不经人手。
集团旗下之厂房均按照GMP(良好操作规范)标准建造。并引进欧美制造的全自动饮料生产线。
集团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至售后服务的整个过程,同时对全部生产过程进行自动仪器监测,按照GMP良好操作规范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保证产品优质卫生,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在运送给客户前,还需以超声波真空监测系统对整箱《王老吉》百分百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市场,百分百保证产品质量。
每个严格程序,每一精密细节,每罐品质卓越的《王老吉》正好引证加多宝集团“卓越品质”的理念。
四、 卓越品质成就卓越品牌
各厂均设有检验中心,并从英、美、日、德等地引入大量先进检测设备。每一批次的红色罐装《王老吉》均需抽样送检测中心,经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各项理化指标,微生物和感官指标等进行鉴定,合格后产品才能出厂。
2001年加多宝集团旗下公司被国家环保总局评定为《绿色环保企业》,并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2003年取得《安全饮品》,GMP《良好操作规范》和HACCP《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等认证。2004年,符合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获得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卫生注册证书》,同年通过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制度(QS 认证),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发《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
五、 王老吉凉茶饮料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被公认为凉茶始祖,风行华人世界多年。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依据传统配方采用上等草本材料配制,秉承传统的蒸煮工艺,融入现代科技提取草本精华,悉心调配而成。
六、 国家级的信誉国家级的实力
集团建立了一套完善、高效的销售管理及营运制度,并拥有一支富有团队精神及充满活力的销售队伍,现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设立个办事机构。
经过整个集团各同事的多年努力,红色罐装《王老吉》凉茶已由一个区域性品牌,销售网络遍布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澳门、东南亚、欧洲、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七、 凝聚团队力量攀越伟业高峰
集团视人才为公司最宝贵的资产,因此非常着重人才之培养。集团每年均从各地的大学、大专院校、招聘会、互联网等招聘优秀的毕业生或富有经验的人员,通过系统化培训,让他们了解集团的宗旨、企业文化、政策及各部门的职能和运作方式。并会因应员工个人发展的需要及集团整体发展的策略,提供培训,帮助员工及集团持续成才。
八、 公司发展目标:致力发展成为一家以生产优质健康食品及饮料的世界驰名企业。
九、 公司核心价值:健康为本、以人为先、唯才是用、精益求精四大核心价值。
十、 企业文化:不断精进的原则:进取、务实、承担、团结。
十一、 品牌定位:预防上火的饮料
十二、 成份:三花;菊花、金银花、蛋花
三草:甘草、仙草、夏谷草
一叶:布渣叶
⑤ 寻 市场推广方案
就产品和你们公司现状而言,适合做以网络营销为主的整合营销,你可以咨询下风痕文化传播,他们做整合营销:报纸+网络媒体+论坛/博客。感觉跟你这个对口
⑥ 关于石狮姑嫂塔的调查报告,报告内容
这塔的第一层西面开了一个拱形门,第二层以上各层有两个门洞,转角倚柱体梅花形,顶置护斗,塔身层层向上缩小,每层迭涩出檐。每一层的塔身外都有围栏环卫四周;塔的里面有石阶直通塔顶。第二层的门额上刻“万寿宝塔”四个字。第五层的外壁有一个方形龛,龛里有石刻二女像,传说这二女是姑嫂。明代苏紫溪有诗说:“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响,秋色正萧萧。”这首诗就是写姑嫂塔的。
几百年来,人们都叫它“姑嫂塔”,为什么不叫它“万寿塔”或“关锁塔”呢?《闽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
在闽南侨乡及东南亚华侨聚居地,还流传着更为传人的姑嫂塔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闽南天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位名叫海生的穷人无法缴交财主的田租,被迫离别新婚的妻子和心爱的妹妹,远走南洋,约定三年后回来还债。穷哥哥往南洋后,姑嫂俩天天登上宝盖山远眺大海归舟,盼望骨内亲人回家团聚。转眼三年已到,穷哥哥乘船回来,姑嫂俩在山上看到哥哥的船已近海岸,谁知忽然刮起狂风下起暴雨,惊涛骇浪把穷哥哥乘坐的大帆船打翻了。穷哥哥葬身大海,姑嫂俩喜尽悲来,纵身跳人大海……人们为了纪念她们,就建起了这座姑嫂塔。
这当然是传说,但它却是侨乡人民过去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的见证,也是侨乡人民移民海外历史的见证。大家知道,石狮市是闻名遐迩的闽南侨乡和与港台有密切亲缘关系的地区。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港澳地区的同胞有 30多万人,侨眷侨属占石狮市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石狮市的旅外华侨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玻、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石狮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有着悠久的地缘、血缘关系。祖籍石狮市的台胞有30多万人,目前居住在石狮的台湾籍同胞有二、三百人。
姑嫂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据史料记载,正是从那时候起,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量移居菲律宾。《泉州府志》中载,从宋崇宁元年(1102年)到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这650年中,泉州发生大旱11次,造成了“民多饿死”、“民多游移”、“种不入土、民相食”等悲惨情景。在那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困迫下,乡民大量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菲岛谋生。因住番定居国外,故乡人称华侨为“番客”,指的是从“番邦”返“唐山”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