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广告行业前景如何
广告市场总规模已超7000亿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消费市场地位的日渐提升,国际品牌和国内品牌的广告投放力度不断加大,广告行业进入空前活跃时期,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同时,精准传播、互动营销等依托数字媒体和无线终端技术的新型传播形式,进一步推动了广告市场规模的增长。
根据CIC数据统计,按广告主的开支计算,2014-2018年,中国广告市场的总规模复合年增长率达7.5%;到2018年,中国广告市场的总规模已超过7000亿元,达7481亿元,同比增长8.5%。
广告行业未来发展将朝向“三化”,即精准化、场景化和融合化。
广告行业的精准化趋势主要得益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广告平台不仅深入了解和分析用户需求,利用大数据来精准的定位目标消费群体,同时也针对用户行为进行精细化分析,无论是广告投放渠道还是用户激活、留存行为等,从而为广告主实现精准投放。
场景化广告是现阶段广告市场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广告场景化趋势有助于用户对广告产品的接受和消费,因为场景化广告,如电梯广告和影院广告,置于生活场景中,用户体验得以提升;并且,用户可以从虚拟场景广告,如信息流广告中,获取其他用户的体验。除了体验,信息流广告和O2O广告等场景化广告还能提高用户的参与和互动。用户对体验和参与的需求以及广告主对用户体验和参与的重视,使得场景化成为未来广告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融合化作为广告行业的一种新发展趋势,主要原因是广告主追求内容与广告的适度融合。在这种适度融合中,既保持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能获得品牌或产品的可识别性,如微信公众号的软文广告。此外,广告融合化将内容作为连接点,连接广告、用户和场景,使得广告效果和用户价值最大化。
——以上数据来源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广告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Ⅱ 商业广告的实体定位
实体定位策略是指在广告宣传中,突出产品的新价值,强调与不同产品的不同之处所带来的更大意义的一种广告策略。具体有以下几种策略:
1、功效定位策略是指在广告宣传中,突出商品的独特功效,使该商品在同类产品中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竞争力。
这种广告策略是以同类产品的定位为基点,选择有别于同类产品的优越性能为宣传点,直接从产品的功效出发,先说出人们的需求,再说所广告的产品在功效上可以满足这种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用来定位的功效必须是产品所具备而且是消费者所关心的功效,不能华而不实,空洞无物。
2、品质定位策略是指通过强调产品具有良好的品质而对产品进行定位的广告策略。
通过突出其与众不同之处进行诉求,强调产品具有优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优异品质。这是一般广告中最惯用的一种定位方式,因为创造并展示一个产品的优秀品质,是其谋求市场的最基本要求。在以品质定位作为诉求点时,广告表达要有一定的创意,切忌千篇一律地用“第一”、“金奖”等词,以免引起消费者的反感。
3、市场定位策略是指市场细分策略在广告中的具体运用,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特有的目标市场,广告宣传中对特定的市场,将产品定位在有利的市场位置上。
4、质量定位策略质量不仅包括了“品质”的意思,而且还包括了产品的物理或化学性质、技术性能、使用期限、寿命长短、耐用程度、安全可靠性、技术保障可靠性、维修保养信誉等。这种策略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产品的质量要确实过硬,广告不能浮夸,要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给消费者真实的感受。如果质量定位策略运用得好,就可以将产品的使用价值牢牢印入消费者心中,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5、价格定位策略是指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等方面与同类产品相似,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可以吸引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宣传便可以用价格进行定位,使产品的价格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挖掘出更多的潜在受众,从而有效地击败竞争对手。
6、商标定位策略商标定位策略又叫品牌定位策略,是在广告中突出商标的名称和设计图案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它的作用是跟同类产品相区别,跟其他生产者相区别。商标的内涵十分丰富、产品的质量、服务信誉、企业信誉等都包含于其中,人们看到商标,往往会立即联想到上述一切方面的含义。
7、造型定位策略强调商品在造型方面的优越之处,产品的造型向消费者传递了生产者的情感和意识信息,不同的造型定位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同反应。因此,广告设计中的造型定位准确,则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8、色彩定位策略是指在广告宣传中,利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对色彩的认识差异,来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的广告策略。研究表明,色彩能影响人们的性格、情绪、行为。在好些情况下,消费者选择这家的产品而不是别家的产品,仅仅是由于颜色的因素。这种策略必须要明确色彩在不同目标市场的功效与作用,不同民族、国家的人,对颜色的好恶、所引起的联想都是不同的。比如白色在西方代表着纯洁、神圣,而在中国白色则有丧事的意思,是一种不吉祥的颜色。
9、服务定位强调公司及产品完善的服务措施和周详的服务保证,以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
10、心理定位心理定位着眼于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某种心理满足和精神享受。如汽车行业的凯迪拉克、奔驰以及劳斯莱斯,都以其豪华气派营造名流象征。
Ⅲ 广告定位在广告中的作用
广告定位的具体内容
一 、产品广告定位
广告定位主要有两大类:实体定位和观念定位。
(一)实体定位
所谓实体实位就是在广告宣传中突出产品的新价值,强调本品牌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以及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更大利益。实体实位又可以区分为市场定位、品名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和功效定位。
1. 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就是指把市场细分的策略运用于广告活动,确定广告宣传的目标。
广告在进行定位时,要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进行广告产品市场定位,而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对象区域。只有向市场细分后的产品所针对的特定目标对象进行广告宣传,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
2.品名定位
任何产品都有一个名称,但并不是随机地选定一个名称都可以的。在我国许多地区,人们在选定产品名称时很讲究一种吉祥和顺达,当然国内也有不少有名的产品名称用现代营销观念来分析,并非能行得通,但是都由于历史渊源的原因而仍然著名,像天津的“狗不理”作为包子食品的名称,就是较为奇特的一个,因为那毕竟是在中国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时期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开发和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且在创造一种文化现象,这必然要求产品的名称与文化环境相适应。
据说日本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发、进军美国市场之前,曾派调查人员赴美国实地调查。结果发现,美国人所使用的单词中,最普通的第—个字母是:S、C、P、A及T。许多企业在随后的产品名称定位时,大都采用了在美国人那里比较熟悉和经常采用的字母,日本企业的产品比较迅速地占领美国市场,与此不无关系。
3.品质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消费者非常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而产品质量是否卓越决定产品能否拥有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很多广告把其产品定位在品质上,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4.价格定位
把自己的产品价格定位于一个适当的范围或位置上,以使该品牌产品的价格与同类产品价格相比较而更具有竞争实力,从而在市场上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5.功效定位
这是指在广告中突出广告产品的特异功效,使该品牌产品与同类产品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竞争力。广告功效定位是以同类产品的定位为基准,选择有别于同类产品的优异性能为宣传重点。美国七喜水汽水的广告宣传,就以不含咖啡因为定位基点,以显示与可口可乐等众多饮料的不同。
(二)观念定位
观念定位是在广告中突出宣传品牌产品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取向,诱导消费者的心理定势,重塑消费者的习惯心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引导市场消费的变化或发展趋向。观念定位在具体应用上分为逆向定位和是非走位两种。
1.逆向定位
这种定位是的于有较高知名度的竞争对手和声誉来引起消费者对自己的关注、同情和支持,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广告定位效果。当大多数企业广告的定位都是以突出产品的优异之处的正向定位,采取逆向定位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的同情弱者和信任诚实的人的心理,反而能够使广告获得意外的收获。
2.是非定位
是非定位就是打破既定思维模式下的观念体系,创立一种超乎传统上理解的、新观念。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美国七喜汽水广告定位,就属于典型的是非定位,由于其典型性,在很多地方又把是非定位称为“非可乐定位”。
二、企业形象广告定位
企业形象是组织的识别系统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是企业物的要素和观念的要素在社会上的整体反应。
现代企业形象的理论是以CIS理论,即理念识别(Mind ldentity)、行为以别(Behavior ldentity)和外在表征识别(Visualldentity)所构成的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cldentity System)为基本理论框架,企业形象广告定位应该围绕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外在表征识别所展开。
(一)理念识别(即M1)的定位
理念识别是企业的核心和统帅。一般说,不同的企业,经营理念是不同的理念识别的定位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理念识别不仅决定着企业的个性特征,而且决定着企业形象层次高低与优劣。
1.经营宗旨的定位
经营宗旨是企业的经营哲学,它主要包括经济观、社会观、文化观。经营宗旨的定位事实上是企业自我社会定位。经营宗旨的定位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经济性,它突出的是企业经济效益。二类是经济社会型,它讲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或者把重心偏重社会效益。三类是经济、社会、文化并重型,它既讲求经济效益,也要求社会效益,亦十分注重对人类社会的文化贡献。
2.经营方针的定位
经营方针是企业运行的基本准则。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行业,在经营方针的选择和确定上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而这种倾向性往往是由企业生存发展环境所决定的。
在为企业经营方针定位时,既要注意行业自身的特点又要注重经营方针的指导性。
3.经营价值观的定位
企业的经营价值观是企业文明程度的标志,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建设水准。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对内能够产生巨人的凝聚力,对外可以激发出强有力的感召力。经营价值观的定位,—但经广告传播,会使企业的形象连同它的口号,深入到公众心目中。
(二)行为识别(即BI)的定位
企业行为识别定位具体表现为:实力定位、产品形象定位、经营风格定位、企业行为定位和文化定位。
1.实力定位
这种定位是指在广告中突出企业的实力,其中主要是展示企业生产技术、人才、营销和资金,企业历史现在和未来等方面的实力。
2.产品形象定位
这种定位是以突出企业的主要广品成名牌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的优势和特质,而这种优势和特质与企业整体形象的优势与特质具有某些方面的融合性,即具有企业整体形象的鲜明代表性。如“麦当劳从不卖出炉后超过10分钟的汉堡包和停放7分钟以后的油炸薯条”,充分体现初期严格的食品生产、销售的操作规范。其经营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麦当劳的经营风格。
3.经营风格定位
销售人员乃至全体员工的管理水平、经营特点和风格,其目的是使企业从众多经营同类产品的企业中脱颖而出。经营风格定位即在广告中突出高层决策者、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如美国麦当劳广告:“Q、S、C+V(即品质、服务、清洁和附加值)”,就很好地把麦当劳的经营风格体现出来了。
4.企业经营行为定位
这是指通过把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在广告中进行定位宣传,把企业经营行为、企业社会责任感传递到社会公众,以达到赢得支持和赞誉的效果。
5.文化定位
文化定位就是在广告中突出、渲染出一种具有个性的、独特的文化气氛,其目的是使公众自然而然地为其所吸引,从而树立起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文化定位是使广告的内容不仅显示商品本身的特点,更重要更关键的是展示一种文化,标示一种期盼,表征一种精神,奉送一片温馨,提供一种满足。因为现代生活中的人观念,随后成千上万的美国青年人购买了本田超级摩托车。日本企业在中国销售中,更加刻意追求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三家汽车公司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有朋远方来,喜乘三菱牌”;“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三家汽车厂商都巧妙地引用了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三句话,增强了广告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外在表象特征(VI)的定位
企业的外在表象特征又被称为企业的视觉识别或企业的感觉识别,它是企业的静态识别符号,是对企业形象具体化、视觉化的直观传达形式,其传播力量和感染力量最为直接和具体。
企业外在表象特征的定位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是以MI为核心,即企业标志的设计应以有效地传达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为目标,否则便混同于一般的商标。其二是应遵循情感性设计原则,即以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来使消费者接受与认可,以此缩短企业与公众的情感与心理空间距离。其三是应遵循民族化与国际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是民族的东西,才可能成为世界的东西。其四是遵循化繁为简的原则c标示设计应该追求简洁明了和单纯化。在企业的各类标志的设计中,还要注意标志的可读性与辨识性,标志所属企业的独特个性,标志为国际社会认知的通行性,标志为其它相伴产品顺利推广的适应性和标志民族习俗相融的习惯性。
在进行企业外在表象特征的定位时,要根据企业长远发展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不能以社会经济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变化就随意更改标志系统,更不能够因为决策层人士的变动而随即更换。在企业外在标志系统上,在我国众多类型的企业中,中国银行的标识可谓成功之作,由于其定位工作是扎实细致严谨完善,自80年代出现至今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之处和可行性。而我们国内的另外一些银行的行标系统,由于简单构想,匆忙模仿中国银行行微等标识,在专业银行面临向商业银行转轨时,显示出了严重的先天不足。
Ⅳ 我想了解下中国广告的发展、转型和趋势是什么。
中国广告业转型的四个关键词
如果对过去的25年做一个回顾,我选择的是两组关键词:线性发展与共时性竞争,差距和差异。
1979年,中国的广告业从零开始,作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来看,必然是从简单到复杂,而25年的时间也很短暂,这段时间并不够一个产业从容地扩大规模,但是,对中国广告业的解读,还有另一个时间维度,即共时性。由于逐渐开放的竞争环境,最原始的中国广告业,很快面对的是高度成熟的全球竞争。中国的广告业不可能在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得很充分的时候,自然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只能跳跃性的成长。如何描述正在发生的变化?探讨正在出现的趋势?我想用这样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品牌
中国经济的升级,导致对广告有更高的需求。中国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由渠道竞争为主向以品牌竞争为主过渡。对企业来说,广告一直是与消费者沟通的主要工具,但是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应该说,广告一直就很重要,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因为当货架上摆满数十种同类产品时,谁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自己的位置,就变得至关重要。无论怎样变化,广告肯定是树立品牌的核心工具。因而,中国广告的黄金时代实际上正在到来,因为在更高层面的竞争,广告竞争不是辅助性的手段,而是生死攸关的战略。
速度
中国广告业的发展速度一直是举世瞩目的。21世纪以来,虽然速度有所平缓,但一个是现有的发展速度从全球来看还是属于高速度,而另一个是中国的广告业开始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加速度增长。中国广告业,达到第一个1000亿元的规模,用了25年的时间。而根据各种预测分析,在目前的基数上,再增加1000亿元可能只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1000亿元的增量,集中在6年时间内,意味着不可思议的机会。
实力
蛋糕越来越大,机会越来越多,但广告业的竞争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未来广告业的竞争必定是实力的竞争。产品力、文化创意力、咨询力和整合力是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广告业的服务是以能够同对手形成差别的产品形式出现,对产品的提炼和包装推广是广告业的生存基础;广告业同娱乐业的融合是一个主流趋势,对广告业来说,渗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能力将会为自己的发展拓展新的巨大空间。有咨询力的广告公司能够以小博大,依托长期积累深入研究的专业能力成为某一类行业获某一领域的不可替代的专家。而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也是广告业未来竞争实力的体现。
需要注意的一个变化是,随着广告业竞争的激烈,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集团化是广告行业的主体。蛋糕增大,但是分蛋糕的对手实力越来越强。跨国广告集团正在加速进入中国广告市场,四大集团的较量对广告业的走向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在中国广告市场的份额有可能会达到很高的比例。
转型
广告业的转型应该在近期会初见分晓。传播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巨大变化,推动广告业必须调整。尤其是传播环境的变化,正在进入一个剧烈变动的阶段,各种变数都会对广告业产生影响。所以,正在到来的是一个充满变化的阶段,有很多未知的变量。机会与挑战是并存的。中国的广告业必须正视变化,习惯于在变化中生存,在变化中迎接挑战,寻找机会,创造自己的发展空间。
中国广告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背 景: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拉动广告业的整体提升
2003年国民经济保持了83%的高增长速度,伴随宏观经济的增长,广告业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取得了19.44%的高增长率,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0.92%。自1998年广告业增长率首次跌破Ⅺ%的底线后(仅为16A%),持续走低(1999年15.6%,2030年14_5%,2001年1154%,2002年均在15%以下),2003年则一举“上扬”到19.44%这一历史性突破。(该年度广告市场的增长空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国民消费模式的结构性突破。表现在广告投放上的特征就是广告投放大幅度增加,行业结构稳中有变)。
2003年广告投放位于前五位的产品类别依然是房地产、药品、食品、家用电器和化妆品。住宅消费和汽车消费的持续需求继续支持了房地产广告和汽车广告的增长势头。该年度广告投放的“黑马”是服装服饰,共投放44.23亿,增长79.50%,跃居到第9位。
总之,国民经济运行的良好态势直接推动了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从当前的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汽车、房地产、医药医疗器材、旅游、通讯产品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长足的持续性,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广告市场增长的基本条件。随着行业内竞争的不断升级,广告主对消费市场的争夺也将白热化。广告主研究表明,被访企业首先就是强调策略组合的重要性,其次在被访企业当前最为侧重的营销策略中,促销策略的选择率排名仅次于产品策略。也就是说,在竞争格局中要保持领先,除了产品策略外,广告战役等各种促销大战将作为重要的营销利器被竞争者争相采用,广告总体投放量还将有所上升。
驱动:广告公司的规模化生存
中国广告业1996年以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两大驱动:一是追求规模经济推动了广告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二是广告主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推动了广告业务主体加快调整步伐。其中,近期比较典型的驱动有两个:
第一,广告主体各领域加速整合步伐,追求规模化生存。
1.广告公司的规模化生存
2002年,广告公司领域有两个事件引入注意。——则是达美高的消失;一则是上广的合资。两个事件背后则代表了两个趋势:一是国际广告集团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合并、联合;二是国际广告集团“收编”本土广告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跨国广告公司就致力于通过整合媒介资源,谋求在内地广告市场的一席之地。这些大型广告公司除了规模巨大化,就是操作全球化。“规模扩张”正是它们强力增长的支撑力。
根据WTO服务贸易减让表,2003年12月10日以后,中国合资广告公司将允许外资控股,2005年12月10日以后将允许建立独资的外企广告公司。中国广告业的格局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以4A广告公司为代表的境外广告公司会加速深化“本土化”进程;另一方面,将加快收购、控制本土广告公司的步伐。
根据2003年度广告生态调查,表示“未来一年有扩张计划”的广告公司占到被调查公司的八成,其中又有—半以上的公司计划采用“与其他广告公司建立战略联盟”这种扩张方式。广告公司间的合作将以多种方式进行,包括业务上的合作、股权上的合作、地域上的联盟等。
而对于广告公司集团化发展的主流模式,根据2003年广告业生态调查,广告公司普遍认同以下三种模式:首先是以业务的互补性或上下游合作为目标的集团化;其次是以媒体资源的规模化为主要目标的集团化;第三,以区域性整合为主要目标的集团化。
2.资本运作和规模扩张
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一样,说到规模扩张就要说到资本运作。广告行业的资本运作形式目前主要有广告公司间的投融资、行业外特别是广告主和媒体对广告公司的投资、广告公司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等。2002年末至2003年初的短短一个月内,TOM、白马和媒体伯乐在香港相继上市。宏智广告也借壳上市成功。
获得资金是广告公司大举扩张、并购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说到广告公司发展资金的来源,根据2003广告生态调查,被访问的广告公司中仅有3%其发展资金来源于上市融资;绝大多数的广告公司其发展资金来源于公司的自我积累。在这方面,跨国广告公司具有明显的资金优势,又有强烈的扩张欲望,大规模并购、参股本土广告公司的趋势将愈演愈烈,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成为中国广告市场资本运作的主导力量。而本土广告公司为增强与跨国公司对抗的力量,也将通过股权合作、吸收行业外投资及上市等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扩大公司规模。资本运作被广告公司作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寄予了厚望。
广告经营的策略性调整
第二,随着广告主主导地位的日趋明确,广告公司和媒体将提供专业服务作为其核心理念和努力方向,并进一步调整、培育核心竞争力。
广告主营销广告活动系列研究以及广告生态调查研究表明:广告市场中的广告主导由“苗头”逐渐向“主导地位”发展。随着这种“归位”的逐步完成,广告主将发挥其处于广告业生存链条上游及其核心位置的功能,作为广告业的“米饭班主”,广告主将推动广告市场的盘整力度。
表现之一,就是媒介广告经营策略的调整。
1.媒介广告经营策略的调整
随着20年间媒介几度扩频扩版,媒介资源偏紧的情况得到改善;而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和分化,广告主的“媒体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倾向于综合使用多种媒体,并且积极开发新式媒体,改变了原本依赖四大传统媒体的局面。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媒介当年作为广告市场“老大”优势地位的日渐弱化。1996年以来,媒介从“坐商”到“行商”,强调客户导向和专业服务,体现出媒体广告经营的战略调整。
表现之二,就是广告公司的专业化生存。
2.广告公司的专业化生存
多数行业,尤其是快速消费品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广告主在激烈的竞争中蜕变得日益成熟,在“拼”市场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营销经验,对广告公司的要求也日趋专业。无论是跨国广告公司还是本土广告公司都面临着被选择以及较短时间的合作等等的挑战,这也是广告主掌握话语权的直接结果和表现。登陆中国的大部分国际广告公司都称以整合营销传播服务见长,但随着对中国企业和市场的了解,也会为了适应本土广告主的需求而强调其某一环节优势,期待在某些个别领域进行合作。而本土广告公司则呈现出两种典型生态:一类是已颇具规模,以某专项服务,例如以媒介代理发家,为生存和利益所驱动,逐步进入多个服务领域,提供附加功能,形成综合服务的业务架构;另一类以新生广告公司为代表,既受限于自身资源,又为了生存会专注某一服务领域,或者提供线下广告服务,或立足新媒体广告资源的开发等等,总之强调某专项服务职能,力求在某一环节领域深度发展。总之,无论哪种“生态”,提供专业服务是其宗旨和生存态度。
趋势:广告营销推广趋势特征及其影响
在广告主营销推广的诸多趋势特征中,以下两点对广告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1.广告与终端并重的趋势
近两年的广告研究数据表明,广告主对促销活动、人员推销、公关和直接营销这几大线下广告形式的侧重程度不亚于线上广告。“线上”与“线下”始终是互为呼应、相辅相成的。广告主在“广告费用”与“终端推广费用”的预期投入都呈增长势头。其中偏重投入促销活动的企业达70.2%,与偏重使用广告的企业比率相差无几。
2.广告主实施更具灵活性、前瞻性的媒体战略战术
广告主之间更高层次的竞争需要广告主在更高的层次上创新并整合的使用媒介。首先广告本倾向于综合性使用多种媒体。一方面,单一的、粗放式的媒介投放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与发展的市场以及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另—方面,传统媒体广告环境竞争激烈,传播效果下降。在被调查企业的媒介选择中,除了电视媒体和报纸媒体以外,户外广告、店头POP、展览会等媒体势头强劲,专业行业杂志、交通工具等媒体也在被相当多的企业所使用,企业的媒介选择呈现多元化态势。
其次,广告主寻求媒体使用差异化策略,积极开发使用新式媒体。研究发现,互联网、户外媒体、直邮广告、新形式的小众媒体是广告主热衷开发的广告资源。此外,2002—2003年度,广告主频繁借力“事件广告”、“赞助活动”等诸多样传播方式,除了表现出广告主在营销推广战略战术方面的进步与成熟,也反映出媒介、广告代理公司的服务升级,标志着公关等营销机构介入客户服务领域,对传统的广告营销服务形成冲击。
广告公司定位与业务调整的趋势及困惑
随着广告主在三大关系主体中的“归位”,广告主营销推广方面的趋势变化直接导致其对广告公司服务需求的复杂化、多元化。
首先,转型期代理制“终结”趋势使得广告公司的媒介代理服务受到挑战。
大量的广告公司几乎不可能从媒介代理服务中获取利润,生存艰难。目前的现状是,很多企业加大了对媒体广告的直接投放趋势。也就是说,广告主加强了与媒体的直接接触,倾向于自主进行媒体投放。广告主研究表明,广告主不通过广告代理公司而直接投放媒体的广告费用占到总媒体购买费用的43%,将近一半,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一种估算。在媒体选择上,广告主也越来越倾向于依据本企业人员或部门的评估判断作为主要决策标准。
企业越过广告代理公司,直接通过媒介进行广告投放,一来是考虑广告投入成本;二来解决税收限额问题;三来可以获得更低的价格及附加关系资源,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这一趋势从目前来说是不可逆转的,也就是说,符合了广告主的发展需要,和广告主的“物流”通路扁平化趋势一样,在“传播”通路上,广告主的主导态度就是更加“直接”。
其次,广告公司根据广告主的需求,重新整合其资源,呈现出三种趋势。
第一种趋势,服务内容向纵深延展,广告与营销界限模糊,广告公司向顾问咨询型公司转变。部分广告公司开始更多地介入到企业的营销和管理领域;或者在继续提供传统广告业务的同时,开始介入企业的产品研发、通路设计、品牌管理等领域;或者直接选择营销及广告运作的前端(咨询、策划等),基本上不再介入末端具体的执行(制作、发布等)。
另一方面,传统型的广告公司在精于本业的同时也相对缺乏对广告主所在行业的了解,缺乏营销实践的经验和相应专业素养,满足不了广告主在制定整体营销策划方面的需求,所以这种转型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二种趋势,专注于某一领域。与部分广告公司扩展业务领域相对,另一部分广告公司逐渐放弃原有的一些服务内容。
广告主研究数据表明,除了综合代理公司,咨询策划公司、专业设计公司、媒介策划购买公司,以及专业制作公司、公关公司在广告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被选择率;根据广告生态调查,广告公司除了提供传统的服务内容,如创意、制作、策划、媒介计划和购买等外,超过一半的广告公司还提供促销方面的服务,还有相当比例的广告公司提供营销咨询与策划、公共关系方面的服务。
第三种趋势,积极开发、整合广告资源。为满足广告主创新使用媒体以及开发使用新式媒体的需求,广告公司拉开了广告资源整合的序幕,尤以户外广告为典型。总之,广告公司正在经历一个重新定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第一,如何发展的困惑。
第二,转型期代理制“终结”趋势带来的困惑。
第三,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困惑。
但是无论面临什么困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规模化及专业化是广告公司转型过程中所务必要抵达的生存坐标。由此而引发了两个趋势:一方面,广告公司适应广告主与广告媒介的变化,开始国内与国际、资本与技术的全方位资源整合。中小广告公司面对强势的广告集团也发起新的合资,从自身需要出发,主动考察和接触合资对象。另一方面,随着广告业务的分流,中小规模的专业广告公司群落寻求以某一专业服务见长,或者被广告集团收购,寄生于其中,或者成为广告集团的合作伙伴共同服务广告主。
媒介广告经营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媒体广告地位受到冲击,新式媒体资源开发提速
2003年四大媒介广告营业额增幅均在10%。四大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在总营业额中比例合计约占中国广告总营业额的50.8%。
增速加快的亮点媒体是报纸和杂志。报纸媒体因其及时性、相对便宜的价格以及灵活的使用方式成为与促销活动紧密配合使用的媒体,成为广告主发布促销信息、广告活动信息的主要阵地。杂志媒体由于其目标受众针对性强、个性鲜明以及精美的印刷受到服饰行业、高档化妆品以及奢侈品行业的欢迎。目前广告主媒体投放的一大策略就是大众化报纸打广度,专业性杂志做深度。
从趋势上来讲,市场细分和不断上升的成本已经日渐抑制那些通过传统大众媒体开展营销推广的方式,各种形式的分众或者小众传播媒体发展看好。尽管如此,电视和报纸的霸主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根据2003年度广告主研究,对于“传统媒体广告地位在下降”这个说法,被访企业中,回答“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企业占了39.7%,而回答“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企业占33.4%。
此外,根据广告主研究:,广告主的媒体投放费用占年度总厂告费用的平均比例为54%,这个比例比起日常我们概念中企业媒体投放费用比例要低,说明企业对线下广告的费用投入在整体广告费用中呈上升态势,分流了企业部分传统媒体的投入费用。
2.广告刊播资源的深度整合与服务创新
面对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的迅速增长势头以及新兴媒体的分流和挑战,电视媒体提升广告价值的途径之一就是深度整合其广告刊播资源,优化广告环境。——方面电视台对内部广告刊播资源进行整合调整,例如中央——套全面改版,新闻频道开播等举措提升了央视广告的刊播价值,2004年中央电视台广告黄金强档招标再创新高也与此有关;另一方面,地方电视资源的整合是未来一大趋势。省级卫视广告联播几起几落,不管结果如何,都为形成台际间广告刊播资源的横向整合积累了经验。2004年区域市场的开拓和区域媒体广告资源的有效开发又成为一个热点问题。
在报业改革的推动下,报刊广告资源正面临新一轮的深度整合。200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体制改革预案出台,大量行业报刊将在外来资本的介入下被改造成商业报刊,可资开发的报刊广告资源将在短期内迅速膨胀,其广告经营额也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推动广告资源整合的动力正是为广告主提供专业服务这样一个基本理念。为了满足广告主需求,媒体纷纷树立客户服务导向,坚持走媒体营销之路,从单一的产品推销,到为客户量身订做,推出客户需要的广告时间和广告形式,媒体的专业服务之路可圈可点。无论是从广告主需求还是媒体自身经营角度,媒体服务创新都是广告市场中颇为重要的一项发展战略。21302年以来这一动向尤为明显:媒体的服务开始超出刊播的范围,为广告主的市场开拓提供附加服务。除了投放指导、策略咨询等与媒体发布密切相关的服务,某些媒体还利于自己熟悉当地市场和当地政府的独特优势提供营销策划与市场调查服务。
尽管如此,对媒体自身来说,真正的媒体营销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目前媒体的整体运营尚缺少客户导向和服务意识,客户服务更多是局限在某些部门、某些客服人员,缺少内部营销意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在深度、宽度和灵活性上都不能满足对客户深层次服务的需要。
除了满足广告主需求这一直接推动力,竞争压力也是各媒体广告经营策略出台的重要动力。目前的媒体竞争已经从同类媒体竞争、同地区媒体竞争走向了跨媒体竞争和跨区域竞争。然而竞争加剧导致的恶性竞争却对整个行业带来不利的影响。最典型的动作就是压价竞争。目前各媒体在不得不面对由于过度倚重价格竞争而带来的苦果的同时,正试图从无序走向有序,调查显示,未来5年内有74.4%的媒体,“将弱化价格竞争,以客户服务为广告经营的核心竞争能力”。此外,另一典型的媒体广告竞争中的恶性动作就是实施媒体“特权”,“索要”广告投放,否则予以负面报道等“制裁”式动作。对此,广告主和媒体展开博弈,最终取得一个平衡状态,这也是一些资金实力不够充足的广告主大倒苦水的地方。
此外,广告公司对媒体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做法意见最大。根据广告生态调查,平均而言,2003年媒体的广告收入中有58.2%是直接来自于广告主而不是广告代理公司,这个比例较上,年的29.5%增长了一倍,不但揭示出三大广告主体在这个最大宗金额广告活动中各自的动作表现,也“坦白”了广告公司被进一步“抛离”媒体代理领域的事实。
媒体对广告公司的针对性动作就是代理政策不稳定,短期行为普遍。一些媒体往往在广告经营困难时积极招募合作者,而一旦经营状况好转就会改变其对广告公司的原有政策。政策缺乏延续性,导致短期行为增加,合作关系不稳定。
然而媒体也言称自有苦衷,根据广告生态调查,在媒体看来,一来广告公司并不能真正了解媒体的价值,单纯压价,损坏了媒体的形象;二来广告公司阻断了媒体与最终顾客一一广告主之间的联系,使媒体不能获得充分的信息,增加了广告活动的不确定性。
Ⅳ 广告定位的现实意义
企业的产品宣传要借助于广告这种形式,但“广告什么”和“向什么人广告”,则是广告决策的首位问题。
在现实的广告活动中,不管你有无定位意识,愿意或不愿意”都必须给拟开展的广告活动进行定位。科学的广告定位对于企业广告战略的实施与实现,无疑会带来积极的、有效的作用,而失误的广告定位必然给企业带来利益上的损失。 在现代营销市场中,生产和销售某类产品的企业很多,造成某类产品的品牌多种多样,广告主在广告定位中所突出的是自己品牌的与众不同,使消费者认牌选购。
消费者购买行为产生之前,需要此类产品的信息,更需要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信息,广告定位所提供给消费者的信息,其中很多为该品牌特有性质、功能的信息,有利于实现商品识别。广告定位告诉消费者“类产品的有用性”,更告诉消费者“该品牌产品的与众不同同性”。 因此,在广告活动中,广告表现必须以广告定位为基础进行广告视听觉表现,广告表现要以广告定位为目标与导向,体现出广告表现服务于广告定位思维逻辑。
一则广告的好与坏、优与劣,要以表现广告定位情况来进行分析和评价。这是因为对广告所进行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广告表现及产生的社会效果的评价,广告表现是以广告定位为核心展开工作对于广告表现进行评价归根结底就是对广告定位的评价。也就是说,评价广告,首先要依据广告是否表现出准确的广告定位思想,是否比较准确地表现出广告定位的主题,而不能单纯围绕广告表现形式而大发议论。准确的广告定位既是广告表现的基础与基准,又应该是广告评价的前提基础之一。 抢先定位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定位时,力争使自己的产品品牌第一个进入消费者的心目中,抢占市场第一的位置。经验证明,最先进入人们心目中的品牌,平均比第二的品牌在长期市场占有率方面要高很多。而且此种关系是不易改变的。一般来说,第一个进入消费者心中的品牌,都是难以被驱逐出去的。如摄影的“柯达”(Kodak)、复印的“施乐”(Xerox)、租车行业的“赫兹”(Hertz)、可乐中的“可口可乐”(Cocacola)、电器中的“通用”(GeneralElectric)、轮胎中的“固特异”(Goodyear)、电脑中的IBM、快餐中的“麦当劳”(McDonald's)等。
现代企业营销已进入一个以定位策略为主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只发明或发现了不起的事物并不够,有时甚至还不一定需要。然而,一定要把占据潜在顾客心目中第一的位置作为首要之图。IBM并没有发明电脑,电脑是兰德公司(Sperry-Rand)发明的。然而,IBM是第一个在潜在顾客心目中建立电脑位置的公司。又如“皮尔?卡丹”在法国名牌服装中只能排在中间的位置,但是它在中国大陆被认为是法国最有名的服装品牌之一,拥有广泛的品牌忠诚者。因为它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进人中国的法国服装品牌。 强化定位是指企业一旦成为市场领导者后,还应不断地加强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以确保第一的地位。实行强化定位应做到如下两点:
(1)不断加强消费者起初形成的观念。如可口可乐公司所用的强化广告词是“只有可口可乐,才是真正可乐”。这个策略可适用于任何领导者。仿佛可口可乐是衡量其他一切可乐的标准,相比之下,其他任何一种可乐类饮料都是模仿“真正的可乐”。“我们发明这个产品”这句话,是施乐复印机、宝丽莱相机、奇宝打火机(Zippo-Lighters)等品牌所运用的策略,与可口可乐所用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有强大的刺激作用。
(2)决不给竞争者以可乘之机。领导者决不应盲目自大,自以为自己地位很稳固,沉浸在自满自豪之中,只顾欣赏自己忘记了周围竞争的存在。而应密切注视竞争者的动向,掌握竞争优势。 比附定位是指企业在广告定位中,不但明确自己现有的位置,而且明确竞争者的位置,竞争者的位置与自己的位置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然后用比较的方法设法建立或找到自己的品牌与竞争者的品牌、自己想要占据的位置与竞争者已占据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品牌进入消费者的心目之中,或用比较的方法在消费者心目中开拓出能容纳自己品牌的位置。例如,第一辆汽车问世后,称之为“不用马的马车”,这就使人们能够比较汽车与马车的相同与不同,接受汽车的概念,此即是用“不用马的车”去比附“用马的车”而建立一个新的位置。不含铅汽油、无糖汽水等都是新观念相对于老观念的比附定位。
中国企业中也有运用比附定位较为成功的。如宁城老窖在广告中宣称自己是“塞外茅台”,在中国北方拥有较好的声誉。而安徽另一家酒厂根据某一次博览会的评比结果在电视广告中打出“我是第一,茅台第一”的旗号,这不但不能影响茅台酒在人们心目中的稳固地位,而且使自己不伦不类。 逆向定位是指企业在进行广告定位时,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寻求远离竞争者的“非同类”的构想,,使自己的品牌以一种独特的形象进入消费者心目之中。
“七喜”是逆向定位的典范。在充分了解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人们心目中已占有重要位置,并敏锐地洞察到消费者心中对可乐中含有咖啡因而萌发微小不安时,七喜公司激发出辉煌的定位构思:七喜是非可乐,因为不含咖啡因。把“七喜”与“可乐”进行反衬,树立自身的大反差位置,使“七喜”成为可乐类以外的另一种选择。从而确定了“七喜”在饮料市场上的地位,销量逐渐上升为处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之后的第三位,抢占了可乐类饮料的市场。 所谓实体定位就是在广告宣传中突出产品的新价值,强调该品牌与同类产品的不同之处以及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更大利益。实体实位又可以区分为市场定位、品名定位、品质定位、价格定位和功效定位。
1. 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就是指把市场细分的策略运用于广告活动,确定广告宣传的目标。
广告在进行定位时,要根据市场细分的结果,进行广告产品市场定位,而且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定位对象区域。只有向市场细分后的产品所针对的特定目标对象进行广告宣传,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广告效果。
2.品名定位
任何产品都有一个名称,但并不是随机地选定一个名称都可以的。在中国许多地区,人们在选定产品名称时很讲究一种吉祥和顺达,当然国内也有不少有名的产品名称用现代营销观念来分析,并非能行得通,但是都由于历史渊源的原因而仍然著名,像天津的“狗不理”作为包子食品的名称,就是较为奇特的一个,因为那毕竟是在中国商品经济并不发达时期的产物。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开发和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而且在创造一种文化现象,这必然要求产品的名称与文化环境相适应。
据说日本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开发、进军美国市场之前,曾派调查人员赴美国实地调查。结果发现,美国人所使用的单词中,最普通的第—个字母是:S、C、P、A及T。许多企业在随后的产品名称定位时,大都采用了在美国人那里比较熟悉和经常采用的字母,日该企业的产品比较迅速地占领美国市场,与此不无关系。
3.品质定位
在现实生活中,广大消费者非常注重产品的内在质量,而产品质量是否卓越决定产品能否拥有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很多广告把其产品定位在品质上,取得了良好的广告效果。
4.价格定位
把自己的产品价格定位于一个适当的范围或位置上,以使该品牌产品的价格与同类产品价格相比较而更具有竞争实力,从而在市场上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5.功效定位
这是指在广告中突出广告产品的特异功效,使该品牌产品与同类产品有明显的区别,以增强竞争力。广告功效定位是以同类产品的定位为基准,选择有别于同类产品的优异性能为宣传重点。美国七喜水汽水的广告宣传,就以不含咖啡因为定位基点,以显示与可口可乐等众多饮料的不同。 观念定位是在广告中突出宣传品牌产品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取向,诱导消费者的心理定势,重塑消费者的习惯心理,树立新的价值观念,引导市场消费的变化或发展趋向。观念定位在具体应用上分为逆向定位和是非定位两种。
1.逆向定位
这种定位是的于有较高知名度的竞争对手和声誉来引起消费者对自己的关注、同情和支持,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广告定位效果。当大多数企业广告的定位都是以突出产品的优异之处的正向定位,采取逆向定位反其道而行之,利用社会上人们普遍存在的同情弱者和信任诚实的人的心理,反而能够使广告获得意外的收获。
2.是非定位
是非定位就是打破既定思维模式下的观念体系,创立一种超乎传统上理解的、新观念。在前面已经介绍过的美国七喜汽水广告定位,就属于典型的是非定位,由于其典型性,在很多地方又把是非定位称为“非可乐定位”。
Ⅵ 中国广告制作行业的前景如何
广告业是创意工业中最为核心的行业,近年来外资公司对国内广告市场逐步深入,国内企业趋向国际化,网络等新媒介在广告方面广泛运用。曾经是广告公司整体运作的灵魂,创意部门正面临着全新变革的考验。为了解中国广告行业创意活动的基本状况,本刊特别面向国内150家最大广告公司的创意部门,组织了此次全国问卷调查。
外资助推本土创意
外资公司对提升整体创意水平作用显著。本次调查发现,认为本土公司在创意水平上高于或等于外资公司的被访者合计约占48.1%;认为外资水平更高的约占51.9%.问卷要求被访者分别列举创意水平最高的中、外资广告公司各一家。中资公司中,广东省广告公司、叶茂中策划和梅高广告公司创意水平最高,填答率皆为10.9%超过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奥美在外资公司中创意水平最高,填答率为33.8%;智威汤逊和盛世长城等两家外资公司入选,分别得到约有18.2%和14.3%的创意人士的认可。近年来,任职外资公司的本土创意人才纷纷自创事业,如奥美员工创办的上海同盟广告;或回流本土公司,叶茂中表示目前广告业的人才互通已完成。很多本土公司大量从4A引进人才,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操作手法,逐步缩小了本土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在普及创意观念、培养创意人才、促进行业认可创意的价值和引入创意理论等四个方面,外资公司对国内广告行业作出的历史贡献,都得到了四分之三以上被访者的认可,其中前两项的中选率都达到了82.3%.全球化创意当与本土需求相结合。超过六成的创意部门负责人认同外资在与国际潮流同步、创意人才多、经费充足等方面的优势,选择此三项的被访者分别约占65.4%、64.1%和62.8%.奥美最近获得新联想的全球推广大单,就是这一优势的体现。另一方面,跨国运作特性不可避免存在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的地方,正如戛纳2004年评审团主席Piyush Pandey所言,全球化创意就是对创意最大的威胁。超过半数的被访者认为,外资创意的两项最突出劣势分别是:创意者不考虑国内广告受众的接受状况,创意不适合国内客户的文化品位,分别约有55.4%和52。7%的被访者选择;同时外资创意也存在过于理想化、不了解客户真正需求等弊端。即将全面放开的内地市场上,外资广告公司正加大对本土客户的争夺力度,电通公司是这方面的先行者。目前北京电通经营总额中,中国客户比例已超过50%,主要客户包括联想、海尔等。
告别创意主义
高达80.3%的被访者认为成功公司应该首先具备一流的创意水平,但是领先的经营业绩、拥有行业内最主要客户和作品广为传播等三项商业化指标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其中选率分别约占7 5.0%、64.5%和50.0%;良好的业内口碑约占67.1%,但仅有约36.8%的被访者认为获得过国外的广告大奖是成功公司的主要标志。创意水准仍被视为定义成功广告公司的最主要指标,但广告经营的硬性指标更受到被访者看重,考虑到被访者都是创意主管,这表明国内广告界对广告的产业属性具有相当清晰的认知。
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广告公司的主营业务中,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居于前两位,分别约占55。1%和47.4%,媒介广告代理及销售约占42.3%,设计制作约占34.6%.被访广告公司中,创意部门规模相对较小,半数公司的创意员工不足10人,约占49.4%;拥有11-30人的公司约占43.0 %,而30人以上的公司合计仅占7.6%.在占用经费方面,创意部门经费超过五成以上的约占16。4%,经费占三成至五成的合计约为39.7%;一成至三成经费的公司合计约为37.0%;约6.8%的被访公司创意部的经费不足一成;经加权计算,创意部平均占用公司经费总额近三分之一,约占32.5%.创意部门能创造公司五成以上收入的被访公司约占27.5%,三成至五成来自创意的公司约占30.4%;一成至三成约为30.4%;约有11.5%的被访公司创意部的收入不足一成;经加权计算,平均而言,公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创意部,约占36.8%.创意部门的产出-投入比约为1.13,对公司总体盈利而言,创意部门已经不能提供超越一般部门的业绩支撑。
创意部门在公司内部的地位与影响趋于弱化,约79.7%的被访者表示,其所领导的部门不再是公司唯一的核心竞争力;约12.7%的公司中创意部已不是核心竞争力,仍然认为该部门是核心竞争力的被访者仅占7.6%.随之而来的,近半数创意负责人认为本公司创意部门在未来的2-3年存在被削弱的可能性,其中可能性较大和很大的合计约占11.6%;有一定可能性的约占32. 1%;认为不可能被削弱的被访者仅占56.4%.创意部门在内部的价值定位,其业务属性越来越被文化属性所掩盖,成为业界竞争的某种软力量。约83.1%和80.5%的被访者表示创意部的主要价值在于提升公司整体声誉和促进公司品牌塑造,而视为公司收入主要来源的仅占24.7%.
国内创意的新机遇
创意人士普遍对国内目前的创意水平评价不高。半数以上被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广告产品中,整体创意水平较高的作品所占比重不超过一成;约31.6%认为所占比重能达到一成至三成,认为所占比重能达到三成至五成的被访者约占10.5%;认为水平较高作品的比重达到五成以上的被访者合计约占7.9%.被访者印象最深刻的广告创意作品相对比较分散,填写耐克的“恐惧斗室”的创意人士最多,约占被访者总数的12.9%;其次是阿迪达斯,填答率约占8.1%;脑白金和MOTO的填答率分别约占6.5%.数据显示,广告客户的认可和创意者的创造才能被视为影响广告创意成败的主要因素,分别约有52.0%和29.3%的被访者选择;业界的整体创意水平、公司内的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的中选率也都超过了10%;特别值得注意的,同行的创意水准被约17.3%的被访者认为对本公司的创意水平产生影响。
创意人士的最大苦恼莫过于在反复的广告比稿中,与客户进行艰难的沟通。多数企业对广告创意的价值认知水平尚待提高,约59.7%的被访者表示他们的客户认为创意成本过高,而表示多数企业不重视广告创意、认为创意的价值不大和认为受众接受水平低分别约占39.0%、37.7 %和32.5%.处于买方市场的国内企业对广告创意的消极态度,加之往往比照竞争对手的广告作品来制作广告,导致广告同行间较低创意水平的负循环效应,从而部分降低了创意人士的创意质量。
但是,超过三分之一被访者认为他们所接触的多数客户开始希望创意与国际接轨,并具有本土特色。被访者认为李宁、中国移动和联想等三家国内公司推出的广告在创意水平上高于其它企业,填答率分别为13.6%、13.6%和11.9%.这三家公司是目前部分体认到广告创意价值的优秀中国公司的缩影,他们或因在国内市场直接参与全球竞争,或因目标受众的特点,或已经实现跨国经营等。
被访者认识到,以网络、手机等为主导的新技术、新媒体正促进广告创意活动产生一系列新变化。表示创意手法要创新的被访者最多,约占81.7%;超过四分之三的创意人士认为将有更大创意空间,创意新颖性要求将更高、创意理念需要更新、创意对象发生变化等三项都得到半数以上被访者的认可。需要新型创意人才和创意流程将发生变化等两项的中选率分别约为40. 8%和38.0%.
部分知名广告公司介绍
WPP
英国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
全球广告业收入排名:第3位
下属主要公司:奥美(Ogilvy&Mather,O&M)、智威汤逊(J Walter Thompson,JWT)、电扬、传力媒体、尚扬媒介、博雅公关、伟达公关
股权结构:WPP的股权结构相当分散,截至2002年5月,其主要股东与持股额为:WPPESOP占4.17%、Putnam Investment Management占4.10%、Legg Mason占3.77%、摩根士丹利占3.14%、巴克莱银行占3.00%
年收入58亿美元的WPP集团迫于市场压力,积极开展对外并购。继2000-2001年接连吞并扬雅(Young&Rubicam,世界排名14位,2002年收入4.42亿美元)和Tempus广告集团后,2003年又以极低的代价买下Cordiant。WPP旗下拥有60多家传播服务公司,业务囊括了市场研究、公共关系、互动行销、视觉管理和咨询等领域。
集团首席财务官PaulRichardson表示,Cordiant(2002年收入7.88亿美元)的并入将给公司2004年的销售收入增加3亿英镑。集团CEO马丁·索瑞尔(MartinSorrell)认为,此次收购将有助于加强WPP与国际大客户的联系,实现公司在亚洲与拉美的业务拓展战略目标。
继2002年6月集团旗下的奥美公关购并中国公关公司北京西岸,组成西岸奥美信息咨询服务公司(此举使奥美成为在中国最大的公关公司)后,WPP又于同年11月收购上海广告有限公司(曾是中国最大的广告公司)25%股权。上海广告公司总经理郭丽娟指出,根据WTO协议,2003年后合资广告企业将可以由外资控股;2005年后外商可建立独资公司,这必将吸引更多的跨国集团进入,市场竞争将更为激烈。
2003年3月,WPP下属广告公司之一,即拥有“亚洲最佳创意公司”美誉的新加坡百帝广告(BateyAds,1997年加入WPP)中国办事处在上海开业;WPP同期在华开业的子公司还有上海同盟广告公司。看来,WPP集团正以“松散”的管理模式全力推进其中国业务。
智威汤逊:品牌创建为先
中国业务主管:唐锐涛(TomDoctoroff)
唐锐涛履历:现任智威汤逊东北亚区域总监兼大中国区CEO。1998年起负责上海分公司业务,2000年提升为大中国区CEO,此前曾担任智威汤逊亚太区业务总监。唐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系,并获得芝加哥大学MBA学位。
作为全球最老的一家广告代理公司,智威汤逊擅长大众品牌的创建与传播。2002年公司以9.97亿美元收入排名全球广告代理公司第4名。
唐认为,同属WPP集团的奥美广告是公司在中国(尤其是北京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为此该公司近期已将香港分公司创意总监调往北京,以加强北京公司实力。凭其对广告行业的理解与“信仰”及在打造大众品牌方面的优势,智威汤逊对客户的收费标准一般比同行高30%左右。目前,该公司正准备以收购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在广州市场的业务能力。唐锐涛指出,智威汤逊中国业务的发展目标是进一步扩大本地客户的同时,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传立媒体:
后来居上的在华媒介购买商
中国业务主管:华可风(ChrisWalton)
华可风履历:现任传立媒体中国区执行董事。1996年加入智威汤逊-中乔上海分公司,1997年调任传立媒体;自2001年4月起担任现职。华可风1992年毕业于英国利兹城市大学,获商业研究学位和CIM文凭。
传立媒体在2002年以180亿美元的承揽额成为全球第二大媒介购买公司,而由上海奥美和智威汤逊-中乔媒介部门合并而成的传立媒体(MindShare)中国公司成立于1997年11月,统管奥美、智威汤逊、尚扬媒介(MediaEdge:CIA)、灵立媒体与Maximize的媒介购买。在创建后的最初4年,该公司本土客户不多,目前则有交大昂立、冠生园、中国移动和燕京啤酒等,自身开发的客户占总额的70%以上。
2002年5月,传立台湾公司主管李倩玲调往上海分公司出任董事总经理。身为美国伊利诺斯大学传播学硕士的李倩玲在台拥有12年媒体经验,在其努力下,传立于2003年6月以颇具竞争力的价格夺得摩托罗拉在华的媒介业务,预计今年收入将超过实力媒体。
为避免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WPP分别成立了尚扬媒介(由电扬媒介部发展而成,2002年全球承揽额155亿美元)、灵立媒体与Maximize专做广告策划,由传立媒体统一负责媒体购买。李倩玲认为,与其他购买商相比,传立的优势在于注重员工培训及开发适应中国市场的媒体专用软件:该公司使用AdNetwork与戏剧收视率分析软件DramaDatabase,以减少人为误差。她表示传立在对本地客户和消费者的理解及掌握上目前仍不如本土竞争对手,公司准备加快设立在华分支机构,实现每年业务增长超过10%的目标。
奥美整合传播:
业务众多的“360度品牌管家”
中国业务主管:宋秩铭
宋秩铭履历:现任奥美广告大中国区董事长,具20余年传媒领域经验,曾在国华广告公司任AE,之后的6年曾在华威、联广等广告代理公司任职。1985年协助国泰和O&M共同创立台湾第一家合资广告代理商“台湾奥美广告”。1992年担任奥美中国区董事长,1994年起升任大中国区董事长。
奥美环球(Ogilvy&MatherWorldwide)于1948年由“现代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DavidOgilvy)在纽约始创。在中国、韩国和越南市场,奥美是第一家成立分支机构的外资广告代理商,并拥有亚太区最大的关系行销集团。2002年奥美以5.89亿美元的总收入排名全球第11位。
过去50年来,奥美帮助许多跨国企业建立了品牌,如美国运通、西尔斯(Sears)、福特、壳牌、芭比、旁氏、多芬(Dove)、麦斯威尔、IBM、摩托罗拉、联合利华和柯达等。
1991年,奥美与中国内地最大的国有广告公司上海广告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奥美”。目前,“奥美中国”已在上海、北京、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开设办事处,员工达1500余名。“奥美中国”已成为全方位区域网络的组成部分,为客户提供广告、公共关系、顾客关系行销、互动行销、电话行销、视觉管理、市场调研、促销规划和美术设计等全方位传播服务,目前其在中国的客户包括IBM、摩托罗拉、宝马、壳牌、中美史克、柯达、肯德基、上海大众、联合利华和统一食品等。
为更好地向奥美的国际客户提供中国策略咨询,2003年2月,奥美公关国际集团在香港聘请麦健陆(JamesMcGregor)为亚太区资深顾问。16年来,麦健陆在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和印度担任过记者、编辑和高级管理职务并从事过个人投资业务,他曾出任《华尔街日报》中国分社负责人、道琼斯公司中国区首席代表及在华美国商会主席等职。
2003年3月,原台湾奥美集团董事长庄淑芬出任北京奥美集团董事长。庄于1985年加入奥美,1990年赴奥美伦敦分公司工作,2000年升任台湾奥美整合行销传播集团董事长。宋秩铭期望庄淑芬的加入,能对奥美在北京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杜邦委任奥美为其全球整合市场行销与品牌管理代理商不久,奥美顾客关系行销(OgilvyOneWorldwide)于2003年5月在亚太区的印度、中国、泰国和印尼推出新服务OneReach,以开拓当地城镇市场。OneReach将奥美顾客关系行销在电子媒体及数据库行销方面的技能与Outreach(隶属于奥美集团)在二、三级城市及乡镇的行销网络相结合,在这一个新市场中开发新的高端客户。据悉,OneReach已在印度服务于联合利华。
奥美顾客关系行销亚太区总裁JohnGoodman指出,近年来,亚洲很多代理商分别在农村地区行销、互动与顾客关系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进展,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家代理商整合和拓展这两方面的服务。中国区董事总经理范庆南表示,中国的一级及沿海城市不论从媒体投放、渠道开发还是促销活动来看都相当拥挤,二、三级城市及城镇区域的“消费新星”已成为许多客户的新目标,奥美希望凭借新推出的服务来协助客户开发这些新市场。
全球规模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
全球广告业收入排名:第1位
下属主要公司:天联广告、恒美广告、李岱艾、浩腾媒体
创建于1986年的奥姆尼康集团(OmnicomGroup)是全球性营销传播业的战略性控股公司,业务涉及广告、营销服务、专业传播、互动数字媒体与媒体购买服务等,旗下拥有BBDO、恒美广告(DDBWorldwide)、李岱艾(TBWA)和浩腾媒体(OMD)等著名广告业服务品牌。2002年集团以75亿美元的总收入居全球业界首位。
BBDO:以创意为导向
中国业务主管:刘胜义
刘胜义履历:现任BBDO之天联广告首席执行官。具8年以上中国市场营销经验,曾在麦肯·光明、电通、扬雅和李奥贝纳任职。他合作过的跨国公司包括雀巢、宝洁、拜尔、百事食品、波特曼、贵都和威斯汀等。
在全球76个国家拥有323家办事处的BBDO,主要国际客户有拜耳、百事、联邦快递、汉高、VISA和ICI等。2002年,它以11亿美元的收入成为全球第3大广告代理公司。
刘胜义坦承,天联的中国业务与同属奥姆尼康的恒美广告(由广告界知名人士BillBernbach创办,系2002年全球第8大广告代理公司,年收入8.15亿美元)及李岱艾(1998年收购GGTBDDP后规模迅速发展,系2002年全球第10大广告代理公司,年收入6.66亿美元)存在竞争,但机率很小。他认为公司在华业务需要加强与本地客户沟通,拉近双方观念上的距离;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塑造成功的本地品牌;此外,公司还需更多高素质的本地人才加入。
浩腾媒体:
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中国业务主管:白金龙
(RobertFitzgerald)
白金龙履历:现任浩腾媒体中国董事总经理。白金龙在读大学前是英国国家曲棍球队队员,1987年移居伦敦后曾在灵狮广告、媒介分析公司CIA和实力传播公司任职,主要客户有麦当劳、西门子、花王、米其林、联邦快递、港龙航空和乐事食品等。白毕业于埃克塞特大学,主修法律。
成立于1996年的浩腾媒体(OptimumMediaDirection,OMD),总部位于纽约,是全球最大的媒体购买公司之一,服务于奥姆尼康下属的天联、恒美和李岱艾三大广告代理商,2002年承揽额超过180亿美元。
1999年,浩腾媒体中国公司在天联、恒美和李岱艾3家广告公司媒介部门的基础上合并而成;近2年来,浩腾在华业务增长迅速,2002年收入较上年上升65%,2003年至今又较2002年同期提升了50%。
白金龙表示,公司现只有20-25%的客户来自三大广告代理公司,其余75-80%的客户则是直接联系获得。为便于业务开展,浩腾媒体在华以北京恒美广告联营机构的身份设立。他认为,与主要市场竞争对手实力传播及传立媒体相比,浩腾媒体的优势是员工素质高,公司重视员工与所有的客户。而目前中国广告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员工流动频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机会太多,所以媒介公司需不断挽留与寻找优秀员工,运营成本趋于上升。
他指出,浩腾擅长于2-5亿美元业务量的中型客户。尽管规模较实力传播和传立媒体为小,但浩腾并不急于扩大规模,“不求最大,但求最好”。
Inter public
美国第二大广告与传播集团
全球广告业收入排名:第2位
下属主要公司:麦肯·光明、灵狮、博达大桥、盟诺、万博宣伟公关、高诚公关
Inter public Group of Companies(IPG)自1999年以来为与奥姆尼康和WPP竞争,对外频繁收购。2002年11月,Inter public下属的全球最大专业从事媒体广告谈判的盟诺公司(Magna)成立中国公司,这家掌控着400亿美元年广告投放量的公司预计在中国市场投放约20亿元。
盟诺把自己定位成一家4A级广告公司的服务商,集中麦肯·光明、灵狮和博达大桥手中掌握的广告投放,利用三合一的规模优势和各类媒体谈判,以获得更好的价格、时间段、版面和优惠。和业界专事媒体购买的机构不同,盟诺在完成框架性谈判后,具体的下单购买仍由3家广告公司自己完成。
盟诺的另一项职能是综合各媒介公司的资讯,完成调查和模型,并提供相应的分析报告。这些报告除供给自己的3家公司外,也提供给其它公司。此外,他们还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在节目中适当地让客户的产品出现。
麦肯·光明:崇尚“苦干精神”
中国业务主管:莫康孙
莫康孙履历:现任北京麦肯·光明总经理,亚太区重点项目创意总监。莫在广告圈已工作29年,其中服务麦肯22年,曾任麦肯香港、新加坡、纽约总部国际创意组及台湾创作总监;1994年在中国内地负责国际客户项目。莫康孙为纽约广告节常任理事、龙玺环球华文广告奖发起人之一。
作为全球仅次于电通的第二大广告代理公司,麦肯·光明世界集团(McCann-Erickson World Group)是Inter public集团内第一家具备明确国际拓展政策、率先收购二线代理公司品牌以实现市场业务多元化的广告商。不包括专业市场公司,麦肯2002年收入12亿美元,排名全球第2大广告代理公司。
1991年,麦肯与光明报业集团在北京合资成立麦肯·光明广告有限公司,次年在上海、广州成立分公司,构成了其在131个国家191家广告代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麦肯以“巧传真实,善诠涵义”(Truth Well Told)的精神服务于客户,现已成为中国第二大广告公司。麦肯是第一家为中国广告业赢得第一个国际奖项“戛纳国际广告节铜狮奖”的广告公司,也是首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广告公司。
拥有强生、高露洁、雀巢、摩托罗拉、欧莱雅等客户的麦肯,一般都是做客户的全面代理。麦肯所属的“优势麦肯媒体”(Universal McCann),对媒介投放自有一套监测方法。2003年3月,“优势麦肯媒体”被《广告时代》(Advertising Age)和《广告周刊》(Ad week)推选为2002年“年度最佳媒体代理商”。
灵狮:源于联合利华广告部的“蓝色”
中国业务主管:沈赞臣
灵狮环球(Lowe&PartnersWorldwide)的前身是Lintas,原为联合利华的广告部门。Lowe由FrankLowe创立,以颠覆性创意闻名欧洲。2001年,Lintas与Lowe合并,新Lowe目前是全球第4大广告代理网络,在全球81个国家设有191个机构,在亚太区排名前5位。不包括专业市场公司,灵狮2002年收入3.6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17大广告代理公司。
灵狮于1993年设立上海办事处,1996年8月,该公司与光明日报社在上海合资组建上海灵狮广告有限公司。目前,灵狮在北京与广州各有一个办事处。国际铂金协会(PGI)与灵狮广告在中国的合作始于2001年。从双方合作的第一年起,中国就一跃成为铂金首饰全球最大消费市场。
目前灵狮拥有强生、联合利华、奥迪、汇丰银行等客户。该公司认为应找到广告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吸引因子”,用广告吸引力冲破消费者的“广告免疫力”。灵狮还为其所服务的品牌制定体检表,以检查品牌生存的重要指标,确定下一步行动方针。灵狮可谓本土资深人才最集中的4A公司,目前正在创建中国市场的运作模式。
法国最大的广告与传播集团
全球广告业收入排名:第4位
下属主要公司:阳狮中国、盛世长城、李奥贝纳、实力传播、星传媒体
股权结构:公司创始人MarcelBleustein-Blanchet的女儿、监事会主席ElisabethBadinter控制了阳狮35%的股份;电通持股15%。
1926年创建的阳狮集团(PublicisGroupeSA)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一系列并购迅速跻身全球性广告与传播集团之列。2000年6月该集团以价值19亿美元的股票平稳收购盛世长城(Saatchi&Saatchi),加强了集团的美国业务;2002年3月,对广告集团Bcom3(由李奥贝纳和达美高于1999年合并成立)30亿美元的收购及入股电通17%,使阳狮进一步巩固了在美、日的市场份额。然而此项交易也导致了达美高(D’arcy)在华客户光明乳业、上海家化、多普达手机(DOPOD)和南孚电池等转投奥美、天联和电通等4A公司怀抱。实力传播与星传媒体(StarcomMediaVestGroup,2002年以全球217亿美元的承揽额位居最大的品牌传播公司之列,在76个国家设有110个办事处)的组合,使阳狮成为世界第一大媒体策划与购买商(如表4、5)。2002年,阳狮以27亿美元的总收入排名全球第4大广告与传播集团。
鉴于Cordiant被WPP收购,阳狮集团董事长兼CEOMauriceLevy2003年6月表示有意收购Cordiant在媒体策划与购买公司实力传播25%的股份(目前市值约为7500万英镑)。
阳狮中国:率先介入商业咨询
中国业务主管:何纬(NeilHardwick)
何纬履历:现任阳狮中国总裁。何纬于1984年加入盛世长城伦敦分公司开始广告生涯,之后在达比思和阳狮台湾分公司任董事总经理和总裁。何毕业于苏格兰葛拉斯哥大学。
1998年,阳狮集团通过收购在华港资广告公司恒威(Ad-Link),在国际广告与传播集团中最晚进入中国市场,近年来在华业务年增长率超过25%。阳狮中国董事总经理谢宏略表示,该公司与隶属同一集团的盛世长城(系2002年全球第13大广告代理公司,收入4.76亿美元)和李奥贝纳在业务拓展上尽可能避免竞争;虽然阳狮的海外客户未必会成为其中国客户,但会有优先竞争的机会。与WPP、Interpublic等同行不同,阳狮旗下没有独立的公关公司,只在集团内部设有公关部门。
谢宏略指出,阳狮最大的优势在于独特的定位:“HolisticNetwork”不仅向客户提供本地化的广告与传播服务,更深入参与客户的商业运作,致力于成为企业全方位的商业顾问,与麦肯锡、波士顿顾问集团等战略咨询公司展开竞争。
展望中国市场,谢宏略预计阳狮的机会在于中国入世后逐步对外开放的烟草、零售等行业领域;此外,内地广大农村与中小城镇市场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实力传播:
在华规模最大的媒体购买公司
中国业务主管:李志恒
李志恒履历:现任实力传播中国CEO,此前曾工作于麦肯·光明、李奥贝纳及精信台湾分公司。1996年,李志恒创建中国第一家专业媒体代理机构“实力媒体”;2001年,他晋升为实力大中华区CEO,带领实力媒体从专业的媒介代理走向整合行销传播代理,并荣膺亚太年度最佳媒介代理大奖。
整合了Zenithmedia与Optimedia两大网络的实力传播(ZenithOptimediaGroup)是全球第4大媒体购买公司,由阳狮集团持股75%,2002年全球承揽额达170亿美元;该公司同时还管理着阳狮集团的30多亿美元承揽额。实力传播主要国际客户有阿尔卡特、AlliedDomecq、Verizon、英美烟草、英国电信、Campbell’s、Continental、DardenRestaurants、埃克森-美孚、Europcar、GeneralMills、汇丰银行、翠丰集团(Kingfisher)、卡夫食品、Mars、Pharmacia、宝洁、飘马、MGRover、SalvatoreFerragamo、精工、丰田/凌志及联合航空公司等。中国本土客户有上海通用汽车、广州宝洁、中?/ca>
Ⅶ 广告行业怎么样
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一个市场发展的同时,必然导致这个市场相关行业的完善和发展。但是中国的广告行业的发展在哪里?完善又在哪里?这是个值得中国广告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 ; 2006年奥美收购黑弧在业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正如奥美大中华区董事长所说的 “黑弧熟悉房地产广告业务,我们熟悉品牌的创建,这将是一个互补性质的合作。”这或多或少的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的广告行业最明显的优势只是业务资源,而这优势的形成却只能得益于我们所处的地域,也就是说这业务资源上的优势只是我们的本土地域性优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中国的广告市场在走向国际化的同时,中国的广告行业并没有走向国际化,相反是处于被国际化广告公司吞并或者被边缘化的境地。 中国的广告行业何以走到如此的境地?其实我们了解了另外一些事实,也就不会困惑目前中国广告行业的这一现状了,比如,这一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欧典”地板事件、“全国牙防组”事件,这还算是比较大影响的,至于其他的小的被查处的虚假广告、不良广告就更是不可胜数了。 在我从事接触广告业的时间里,我听到业内人士对广告认识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吹,合理范围内的吹。”这样的一种认识是对品牌传播理解的一种误区,同时也是对市场营销理解的一种歪曲。 一个品牌的形成它是一个持续性长期战略性问题,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广告行业缺乏一个明显的认识姿态,更多的是立足倾向于给予这个品牌赋予内涵的层面,而忽视了品牌一个最基础的因素,就是诚信问题。当然,造成这样的认识也是和中国的市场环境有关的。 在这里,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实,就是中国的广告公司和中国企业的合作现象,目前而言,中国绝大多数的广告公司在和企业合作上,缺乏一种长期战略合作模式,更多的只是短期合作或者一次性合作。在这样的一种模式下,企业的急功近利和广告公司的浮躁就相互助长,企业付出了服务费,就要求广告公司能够在短期内让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一种明显的效益回报,而这样的一种姿态又直接影响到了广告公司对市场的操作分析,更多的倾向于造就短期的轰动效益。而这样的一种姿态又是和品牌的长期战略性这一本质特征相悖的。所以,中国的广告公司在品牌战略认识上是存在着致命的缺陷的。 这样的一种认识不足同时又导致了中国广告公司在市场营销理解的局限,把营销思想独立于产品品牌本身的战略建设之外,而过多的倾向于手段、创意。当然,重创意、重手段在短时期内或许可以利用消费人群的心理弱点赢得巨大的市场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却完全是一种市场透支行为,短期的市场轰动是以牺牲长期的市场利益为前提的,让市场缺乏了可持续性,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广告公司很难有长期合作的可能性前提。 当然,造成这样两种后果的根源在于中国的广告公司对于自身定位的一种迷失,中国的绝大多数广告公司在和客户之间的关系上,一定意义上是完全被动的,是企业的附庸,在关于品牌或者市场营销上是以完全迎合客户为主,而缺乏一种战略性或者建设性的主导作用,事实上也就是属于一种执行层面上工作。 广告公司和企业不一样,一个企业可以在最开始的时候完全以市场为主,可以以牺牲品牌为代价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当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它考虑到品牌战略的时候,它完全可以和以前的一切市场行为划清界限,重新开始。但是这个时候,在新的市场思想下或者品牌战略指导下,中国的广告公司在这些开始品牌战略的企业看来,它前期的重创意、重手段的广告行为就已经成为了这些企业拒绝中国广告公司的一个理由。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的优秀企业优秀品牌为什么选择和国际广告公司合作而不和中国广告公司合作原因所在。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广告公司的作用开始被边缘化,要么就是成为纯粹的广告代理公司,要么就是成为纯粹的广告制作公司,要么就是成为纯粹的发布平台,再要么就是成为企业某些活动的执行公司,越来越远离广告思想的核心部分——市场营销和品牌传播。也正是如此,中国的广告行业无法走向国际,而国际广告公司也就成为了中国广告行业的主角。归根结底,就是中国的广告公司缺乏自己的广告思想。 如果中国的广告公司无法认清这么一个严峻的事实,那么结果就是,中国广告行业的彻底沦陷,最后的结局是只成为国际广告公司的发布渠道或者发布平台,也就是在中国的广告行业中只能起到中介性的作用,最有价值的核心部分被国际广告公司掌握。 那么中国的广告公司有没有改变这种结局的可能呢?答案是肯定的。有,首先中国的广告公司必须摆脱目前这样的一种急噪情绪。在与企业合作方面要制定长远的战略性合作关系,把自身的发展和中国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产品的成长就是中国广告公司的成长,企业品牌的成长就是中国广告行业的成长。也就是说,中国的广告公司在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应该是和企业绑在一起同时又是独立于企业的。 如果解决了这样一种对自身定位的问题,那么中国的广告公司就有着相比于国际广告公司更为优势的地方,一是传媒渠道方面,中国国内广告公司可以比国际广告公司更为娴熟的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整合,让传播效果最大化。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的广告人比国际广告公司更为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更为了解中国人的审美价值观,可以有针对性的出发,让广告效果最大化。 当中国的广告行业既具备了国际性特征,又具备了我们自己特色的文化特征,那么中国的广告行业的真正蓬勃也就不远了,相信在那个时候,中国广告行业的独特魅力也会在国际广告行业中绽放,中国的广告行业也就会随着中国广告市场的发展而逐步走向国际,而不是目前这样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也是我们每一个广告人所需要为之努力的。
Ⅷ 20分 中国广告业发展状况怎样
一 现状扫描
统计显示,2004年全国共有广告经营单位113508户,比上年增加11722户,增长11.5%;广告从业人员913832人,比上年增加42466人,增长4.9%;广告营业额达12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占国内生产总值0.93%,占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9%。
1.广告公司
2004年底,全国广告公司为76210户,比上年增加9857户,增长14.8%,广告公司占广告经营单位总数的67.1%。广告公司从业人员达641654人,增加49007人,增加8.2%,占广告从业人员总数的70.2%。营业额达565.2亿元,增加120.4亿元,增长27%。
2004年,广告业内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了13.26%,为6024家,但营业额基本持平;国有事业单位数量减少了1116家,减幅为11.45%,营业额略有增长;集体企业单位数量减少19.09%,户均营业额变化不大;集体事业单位减少11.70%,营业额几乎没有变化;个体私营企业单位数量增加25.32%,达到了76916家,营业额增长36.48%;外商投资企业营业额增长56.06%;联营企业单位户均营业额略有增长;其他经济成分单位营业额大幅增长74.34%。
2.广告媒介
2004年,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广告经营额为575.5亿元,占广告经营单位经营总额的45.5%。其中,电视经营额为291.5亿元,比上年增加36.5亿,增长14.3%,占广告经营单位经营总额的23%;广播经营额为32.9亿元,比上年增加7.3亿元,增长28%,占广告经营单位经营总额的2.6%;报纸经营额为230.7亿元,比上年减少12.2亿元,占广告经营单位经营总额的18.2%;杂志广告经营额为20.3亿元,比上年减少4亿元,占广告经营单位经营总额的1.6%。
2004年以来,户外广告、网络广告的年度增长令人瞩目。2004年户外广告经营额达到112.9亿元,较2003年增长12.9%。网络广告年度经营额达到8.1亿元,较2003年增长30.7%,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9亿元,2005年、2006年预计将分别达到27亿元和40亿元。
3.广告投放
房地产广告继续保持投放量第一的位置。2004年,房地产广告经营额125.31亿元,占全部广告经营额的10%。药品和食品广告仍然处在第二和第三的位置,2004年的广告经营额分别为122.39亿元、107.04亿元。
总体而言,广告投放的行业格局基本未变,但在量比方面发生了一定的转化。传统的广告重点投放行业,呈现“软着陆”态势。新兴和新崛起的行业,广告投放增长迅猛。如汽车广告经营额为59.29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5.26%;化妆品广告经营额为86.69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18.75%。
二 呼唤突破
纵观我国广告业的走势,从1979年以来本土广告业一直高速增长,目前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并由原先的“低起点高速度”转到当前的“高起点低速度”,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成熟发展阶段。
原有的媒介格局下,广告业各利益主体在不断博弈中保持着微妙的平衡,而当行业发展进入平台期,各方面都在寻求突破,平衡也在发生着变动。在传统媒体方面,各经营主体从原先的粗放式经营转向精耕细作;另一方面,新兴媒介不断涌现,新的广告形式不断得到开发。
2004年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四大传统媒体广告经营总额为575.56亿元,较2003年的548亿元小幅增长5%。四大传统媒体广告经营总额虽然仍在持续稳定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新兴媒介增长幅度,低于广告市场整体增长速度。四大传统媒体广告经营额占年度广告市场经营总额的份额也从2003年的50.8%下降到2004年的46.5%。如何准确的判断这种变动,把握住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原有的商业模式下,广告资源可以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形式到价格到合作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和固定。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固化的体制中滋长,长久以来也得不到解决。可以说,整体老化,缺乏继续高速成长的动力,是现在广告业面临的一大问题。而新的媒体变局峥嵘初显,广告业处在新旧交替的风口浪尖,业界对此有没有清醒的认识,决定着行业最后到底是及时抓住机遇,壮大发展,还是最终水土不服被风浪淹没。
所谓新旧交替的新,一方面,是指新兴媒介风生水起,传统媒介逐渐式微,广告业将如何应对新的媒介局面,是机遇也是挑战;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处在从制造业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时期,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如何适应新的广告主,需要开拓也需要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第一,当媒介不再以广告为生存支柱的时候,广告业对自身将如何进行重新定位?
目前的传统媒体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广告,离了广告,媒介的经营也成问题,双方相互依存,共同生长。然而从国外经验来看,在媒介发展得比较充分的国家,广告收入在媒介总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在美国、英国,媒介收入中基本是收视费、广告费二分天下,内容版权的交易也占很大的一部分。从我国的媒介发展态势来看,广告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媒介的经营势必走向多样化的道路。而大众传媒的数字化浪潮、融合化浪潮,更加剧了这种危机。我国现在推数字电视、付费电视,媒介资源大大丰富,受众的注意力被高度分散。原有媒介依托广告,数字化的大众媒介依托什么?在其中我们并没有解读到广告。如果付费电视没有广告,而开路频道再也没有目前呼风唤雨的地位,广告将依托什么而生存?
第二,新的广告载体的出现给广告业注入了新鲜血液,而广告业将以何种姿态应对这些新的变化?
从户外广告令人瞩目的增长速度,我们应该已经能够看出一些新势力崛起的迹象。而楼宇电视、移动电视在国内外取得巨大商业成功,利用新媒体传递广告,已成为业界、资本市场追捧的热点。是固守着原先的生存方式,对新媒体持续观望、任其生长,还是积极介入,以自身的改变来谋求更大突破,是决定着广告业是发展还是萎缩的关键性决策。
第三,面对越来越难以说服的消费者,广告业将如何面对?
广告的天职决定了它不得不关注市场,不得不关注消费者群。而消费者的本质也早已经在这个变化的时代中得到进化。《现代广告》的陈永先生提出“消费者时代”的概念,说明消费者与从前相比已经判然不同。原有的强化式、灌输式、被动式的信息消费模式不再是现代消费者的习惯,现在的消费者会更为主动地寻求信息;同时他们更有主见,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而市场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总的来说,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在下降,影响广告的不确定因素更多,广告越来越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广告还是不是向消费者沟通产品信息的最好渠道?靠传统的、简单的方法来建立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还能行得通吗?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广告业才能够说服消费者,抓住广告主,才能找到自身的生存价值!
应该说,广告业已然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时代,用旧思路、旧模式已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传统广告赖以生存的基础正在弱化和消亡,社会的结构性升级、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汇集成强大的力量,作用于媒介市场、广告市场,将给相关主体造成一系列的连动。传统广告运动运行到今天,已经遭遇瓶颈,我们应该看到,下一步的增长空间已经转移,广告业需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才能获得新生。如果固守着原有的生存空间,那么仅有的一点生存空间也必将被挤压、被剥夺;反之,若能抓住时代发展的潮流,则能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新的广告运动、新的广告主张、新的广告形式在全球范围已经展开,我们本土广告业也要抓住机遇,应该主动出击,不能拭目而待!
三复杂表征
毋庸置疑,突破,是国际广告业发展的必然方向。身处这一不可逆转的时代大背景中,我们将视角回归,反思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中国广告之猛进,一个整体的表征,就是“复杂”。复杂,给中国广告业之突破,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复杂因素之一:广告媒介——变革与新生
中国媒介结构复杂,运作模式模糊。长期的事业性经营,使大多数传统媒介依靠政策垄断,颇具暧昧性地生存于广告市场。随着媒介资源稀缺的状态转变,加之“国际化”和“新技术”的双重推动,媒介生发了导致体制变革的强大内生力。广电加快产业化和数字化进程,报业大踏步实践集团化和跨地域经营。各方试图打破旧有体制,进行力量重组,探索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的新道路,以提高媒介效能。同时户外媒体的高速发展,以及数字技术带来的IP网络、无线通讯网络等新生媒体的逐步成熟,给媒介市场提供了全新的活跃点。当今中国广告媒介,正处于突破市场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汇流与融合的“变革—新生”期。这一复杂过程,给中国广告业带来了充满希望,却又难以揣定的未来。
复杂因素之二:企业——后市场化时代的广告观反思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表现为非均衡状态。有些产业市场化进程快、产业意识高,而有些产业还是计划经济体制。在同一产业中,有些企业发展超前,拥有全球化视角和强大竞争实力。同时,地方性的、经营封闭的企业依然数量庞大,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探索。从产业集中度和市场竞争结构看,这一失衡特征更为明显。包括一些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核心产业在内的中国各项产业,市场进入壁垒低,竞争结构不合理,造成领军人物普遍缺乏,而难以左右市场状态的“平民工厂”却比比皆是。这些市场现状,直接导致企业广告需求的不平衡性。有些企业对于广告的需求已经非常成熟,与广告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大多数企业不具备成熟的广告观,甚至是最基本的企业宣传意识都极其薄弱。
市场化的进程差距和产业发展的复杂性,对广告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许多企业经历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从濒死到复活,从弱小到壮大,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在一轮又一轮的生死角逐中,广告成为企业手中一把利剑。刀光剑影的恶战之后,企业的广告观也越发成熟。从颇具“文革遗风”的“大媒体+大投放”,到以消费者为中心,依据科学的调查数据和营销策略,注重整合行销传播和企业整体品牌的塑造包装,说明已经有相当一批中国本土广告主,告别广告蒙昧,从无畏走向理性。企业在复杂市场竞争中,对于自身广告观的深刻反思,推动了广告行为的素质提升,为中国未来的广告服务提出了更高层次、更为复杂的要求。
复杂因素之三:广告公司——鱼龙混杂
从第一家国际4A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到WTO的“百分百外资准入”,任何人都相信,国际资本全面角逐中国广告业,仅仅是一个时间表问题。许多人士在这一时刻,担心本土广告公司的生死存亡。我们不妨先将视线从“敌人”挪开,转向自我,关注一下中国广告公司现状。在中国广告业的大环境中,广告公司不断成长,现在却依然是鱼龙混杂。既有国际著名广告集团,也有优秀的本土4A,加之新生的媒介购买公司、公关公司、市场调查公司和咨询公司,还有数不胜数的中小型公司和中下游专业公司。有的理念领先、全球视角、实力雄厚,有的仅仅是地方媒介掮客、个人作坊。广告公司经营理念、操作模式和业务能力存在巨大差距,正规军与游击队并存,既有“豪门盛宴”,又有“路边小店”。广告公司结构的复杂性,说明这一市场的竞争层次偏低,无序竞争必然存在,根本上制约了中国广告公司的做大做强。
复杂因素之四:消费者——超大规模中的细分
与中国消费市场的超大规模并存的另一特性,是由中国巨大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和时代差异造成的消费者结构极为多元化。例如,一些经济、文化发达的主要城市的白领、中产阶级和青年,接受信息的主动性和认识能力超前,基本上与国际同步,属于高端消费群体;但是在同样的大都市中,还有数以百万计的农民工。在庞大的消费群中,中小城市的普通收入民众占据主体。再比如,家庭中,子女一代的消费需求高于父母一代。经过对中国这一庞大市场的多元细分,发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广告态度非常之复杂,高端群体会走得更快,而落后的,其现状也不能在短期之内改变。消费者结构的复杂性,对广告的情报化战略,对营销传播策略的有效性,提出了更为强大的挑战。
复杂意味着突破的困难,意味着存在不同层面的突破点。既有内部的经济层面,还要有从社会责任和文化影响层面的外在思考。然而,困难,并不意味着“困惑”。中国广告人,只有树立坚定的信心,通过认真而深入的探索,才能找寻出一条适合中国广告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四 新广告运动
突破也好,复杂也罢,旧的广告经验势必无法解读、冲破中国广告业的混沌状态,新的理论研究、新的市场变动都指向一个新的话语——那就是“新广告运动”。
现在国际上已经存在诸多对广告未来发展走向的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今井贤一、小林保彦等日本学者提出的情报化社会和广告情报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进入数字化时代,情报的架构从金字塔结构转向了网络结构,这种情报架构的后工业化催生出媒介领域的后工业化,从而带来了广告与生活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新的广告策划从定性分析中得到某种“洞察”,根据情报来制定战略;新的广告沟通不是“强制性传递”,而是有效传播的“诱惑模型”。这些揣测虽然只勾勒出未来广告图景的冰山一角,但毕竟是在传统广告基础上迈出了超越性的一步,预示着新的广告运动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那么什么是“新广告运动”?正如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的讲演论坛一般,每个学者、业界精英都在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行动方式诠释“我看见了未来”。喧闹后归于沉思,我们发现一些新广告运动产生的基础、产生的预兆。在这个变革的时代,任何揣测都不具备把握五年后、十年后的真实全貌,但这些观察代表了我们对新广告运动发展方向的探索和思考。
思考一:回归广告本体,原有的传播模式已经过时,新的传播模式正在兴起
新广告运动回归广告传播发生作用的机制本身。原有的传播模式是强行灌输的,受众完全是被动接受的,广告公司的作用在于充分利用威力巨大的大众媒介。广告传播流程以集中投放垄断媒介、重复诉求广告信息、广泛覆盖大众人群为特征,依托大型媒体,制造大品牌效应,以期给广告主带来巨大的销售效果和巨大的融资效果。这种做法是“文化大革命”时代一脉相承的宣传观和大媒体衬托大品牌的投放策略。而中国的媒介格局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电视时段资源和报纸版面资源趋向过剩;新的媒介频频涌现;新的内容消费形式占据了消费者的有限时间,这种变化造成了三个结果:情报垄断被打破,情报激增导致压力陡升,情报反映速度急剧加速。新的传播环境意味着向受众灌输大量信息的传统传播模式已经无法发挥既有的作用。它不具备新时代的适应性,高度分化的消费者主动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和内容,而不是那些强加给他们的东西。在新的广告传播模式中占据重要位置的是细分化、速度感、轻松和“日常会话”的沟通。
思考二: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逐渐转型
R3亚太公司和《中国日报》进行的一项关于广告付费方式的调查得到一组数据:在中国有47%的客户愿意按照佣金制付费、有51%的客户愿意根据广告结果付费。广告行业旧的盈利模式是代理制,现在按广告结果收费的广告模式得到更多的认可。广告行业旧的经营模式围绕的资源是媒介的收视率、覆盖率,追求的目标是记住品牌并促进销售,现在广告主关注的焦点则是R-O-I(投资回报率,Return On Investment)。新旧广告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对应一个问题,即企业支付广告费、广告时段和版面到底得到的是什么?宝洁、LG和壳牌都希望广告代理公司能够提供更多的科学性的数据,而不仅仅是个花钱的公司。这种转型意味着整合营销传播中的核心数据库营销将得到解决,新的广告经营模式是基于消费者数据库的互动的、双向的营销传播,它具备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能够支持更为精确的用户数量以及认知、兴趣、欲望、记忆、行动各个层次效果的反馈。广告公司未来盈利所立足的就是给客户提供更大的投资回报率,协助客户创造成功的市场前景。
思考三:反思现在的传播者即企业
现在经济界提出的概念是“新兴服务业”。广告业必须考虑到整个经济的转型问题。医药、食品、家电、化妆品、房地产、汽车业等行业一直占据着近几年广告投放的前十名,这些传统的强势广告主同属于大众消费品、工业品制造业。但值得关注的是,阿尔文·托夫勒提出的“第三次浪潮”、波拉特提出的“信息时代”都已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市场信号的验证。趋势表明,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将替代工业产业成为广告费用的大宗来源。广告所要服务的对象正悄然发生变化,这个问题是新广告运动的起点和潮流所至。
越来越多的服务项目成为商品,金融服务业、通讯服务业、保险业、经纪人公司、咨询公司等新兴产业怎么做广告?这一定是IBM这样的商业服务巨头和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培训新贵迫切关注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金融服务业为例,中国的消费者都知道工行、建行的品牌,但很少人知道工行、建行提供的金融产品。剧烈的产业变革给广告业带来新的市场需求,现状是广告业跟不上经济潮流,无法满足企业独特的要求。新广告运动呼唤中国广告业反思新兴服务业、信息产业所需要的广告形式是什么?适合的媒体是什么?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使中国广告业跃上新的增长平台。
思考四:广告依托的技术路线即媒介出现变革
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稍有疏忽则落后于时代。现在各种类型的新媒介不断涌现: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IP电视等等。而数字电视现在的政策是不播广告,凭借内容吸引订户,依靠收视费生存和发展;手机短信的广告经营也遭到信息产业部的严厉封杀。单不论行业政策的优劣,我们关注到两类广告公司虽违规操作,却颇有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一个是短信广告,一个是邮件广告,可以说这正代表了新媒介的探索。技术上突破带来的新媒介,不能做广告,无法成为广告传播和经营的载体,给广告业带来巨大影响,等于一刀斩断了广告增长的新路径。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上述两类广告公司违法吗?其实这不过是消费者隐私保护与市场发展洪流的对抗,不过是市场需求与政策管制的博弈,在两种力量中争得生存甚至发展的空间正是新媒体广告业务的核心。
思考五:追随新一代消费者
一个“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时代已经来临。日本博报堂广告公司提出“生活者”的概念,其研究已经渗透到了“中国的生活者”,即领先中国消费市场的25~39岁的社会群体。留给本土广告公司的时间并不多,新广告运动能否发生效力的核心命题就是对未来消费者的把握。如果是一个10年左右的战略考虑期的话,现在新广告运动所要关注的正是被称为“新新人类”的群体:15~25岁年龄段的新一代消费者,他们将是主宰未来广告市场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形态将是新广告运动所要捕捉的市场机会与决策的依据。
早在1970年,托夫勒就在其《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预言,“未来世界将展现出层出不穷的稀奇事件、耸人听闻的创造发明、不可思议的矛盾和绝顶新奇的困境”。今天的中国广告业已经切实感受到这种实在的冲击,感受到冲击的深远影响。要想控制未来,不被冲击击溃,我们惟有紧跟时代力量转移的浪潮,关注变化、捕捉变化、主动变化。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广告学院教授 丁俊杰 )
Ⅸ 广告定位的定义是什么
定位理论的创始人艾里斯和杰特劳特曾指出:“‘定位’是一种观念,它改变了广告的本质”。“定位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种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于是一个人,也许可能是你自己。但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中。所以,你如把这个观念叫作‘产品定位’是不对的。你对产品本身,实际上并没有做什么重要的事情。”
可见,广告定位是现代广告理论和实践中极为重要的观念,是广告主与广告公司根据社会既定群体对某种产品属性的重视程度;把自己的广告产品确定于某一市场位置,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对某一阶层的目标消费者出售,以利于与其他厂家产品竞争。它的目的,就是要在广告宣传中,为企业和产品创造、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独特的市场形象,从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某种需要和偏爱,以促进企业产品销售服务。
相关书籍可以去淘四川看看,全场图书7折免邮费。
http://item.tao.sc/Instry/BookConcern/Index.aspx
Ⅹ 国内的广告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户外广告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当的市场规模,近年来我国户外广告市场延续了快速增长态势,行业市场规模从2009年的60.4亿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126.5亿美元,占我国广告行业市场总量的16.7%,2014年我国户外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147.7亿美元。2015年,我国户外广告行业市场规模已达174.2亿美元。(中研普华咨询数据)
· 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自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持续增长,2010年和2011年的增长率分别达到8.35%和37.26%。2012年及2013年行业增长速度趋缓,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份额占比较高的商业楼宇电子屏与公交地铁电子屏等交通枢纽或交通工具内的电子屏市场规模增速放缓所致。2015年户外电子屏广告市场规模达到113.2亿元,较2014年增长11.75%。预计2016年全年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