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想调查一个古建筑怎样调查最深入
(1) 美丽家乡古建筑 , 精彩文化扬四方。 (2) 实地考察、采访古建筑研究专家、查看家乡地方志、阅读介绍家乡古建筑的文章等。 (3 我将通过摄影展、撰写文章、编写小册子等方式展示这次活动的成果。
⑵ 古建筑调查报告怎么写
1、古建筑地理位置图
2、古建筑保护范围图
3、前言
4、概况
5、历史沿革
6、建筑形式与结构
7、价值评估
8、残损勘察及现状残损原因分析
9、附表及照片、图纸
⑶ 调研对古建筑的保护的调研内容有哪些呢
建筑的地理位置,年代,来历,规模,用途,建筑形式,现状,意义与价值,规划保护的方案等等。如果要是能调查出来图纸和照片那是最好。
⑷ 为什么调查古建筑,为什么调查古建筑知识
调查古建筑可以了解历史文化。
历史建筑的调研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着手:
建筑的建造年代(包括初建和历次改建、拆建的情况),赞助者和使用者的相关背景,建筑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关系。
建筑在规模、布局和使用功能上的延续与改变、建筑当前的保存状况。
建筑的设计者和建造者,以及能够体现其设计与建造水准的各个方面(如风格、设计水平、细部、结构材料)。
⑸ 求2011-2015年中国古建筑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已发Q来领积分
⑹ 求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全文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梁思成
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
著名的建筑学家
建筑史学家
建筑教育家
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
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
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
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
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72.1.9 逝世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主要论著:
1 《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1期,1932.3
2 《蓟县独乐寺山门考》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3 《宝坻县广济寺三大寺殿》 营造学社汇刊3卷2期,1932.6
4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4
5 《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6 《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3.12
7 《赵县大石桥》 营造学社汇刊5卷1期,1934.3
8 《修理故宫景山万寿亭计划》(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9 《汉代建筑式样与装饰》(与刘敦桢、鲍鼎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4
10 《清式营造则例》(单行本) 1934
11 《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5卷3期,1935.3
12 《清故宫文渊阁实测图说》(与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3 《故宫文渊阁楼面修理计划》(与蔡文荫、刘敦桢合写) 营造学社汇刊4卷,1935
14 《曲阜孔庙之建筑及修葺计划》 营造学社汇刊6卷1期,1935.9
15 《建筑设计参考图叙述》 营造学社汇刊6卷2期,1935.12
16 《建筑设计参考图集简说及(一)台基,(二)台栏杆,(三)店面,(四)斗拱(元明清)》 营造学社特刊,1935.12
17 《中国建筑史》(单行本) 1945
18 《中国建筑和艺术》(英文稿) 为美国网络全书作, 1946
19 《城市计划大纲序》(单行本) 1951
20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文物2卷5期,1952.21
21 《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 文物,1953.(10)
22 《中国建筑的特征》 建筑学报,1954.(1)
23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林徽因、莫宗江合写) 建筑学报,1954.(2)
24 《东亚城市建设与改造》 在国际建筑协会会议上的报告,1958
25 《建筑创造的几个重要问题》 建筑学报,1961.(7)
26 《中国的佛教建筑》 清华大学学报,1961
27 《广西容县武真阁的杠杆结构》 建筑学报,1962.(7)
28 《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 文物,1963.(7)
29 《日本唐招提寺与中国唐代建筑》 鉴真纪念集,1963
30 《营造法式注释(上)》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1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MIT PRESS,U.S.A,1984
32 《图像中国建筑史(汉英双语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3 《图说中国建筑史》 都市改革派出版社(台湾),1991
⑺ 寻:梁思成 《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
在正定古文化研究会编的2003年卷《古圃》中。此书为正定历史文化研究丛书。
⑻ 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 就业前景怎样
古建筑工程,一般做的是古建筑维护修缮工作(也有做现代设计的),也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做的事,现在急需这个方面的人才,但是工资待遇没有一般工程师好。但是工作比较有趣而且环境比较舒服,没有一般工程队里的压力。就业主要面向遗址公园、园林修复等。
⑼ 中国古建筑主要研究哪几方面
中国古建筑
1、主要形式:殿、堂、亭、台、楼、榭、轩、阁、枋、廊。
2、主要样式: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卷棚、盔顶、录顶等。
3、主要特点:
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
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北京故宫保和殿台基上的一块陛石,雕刻着精美的龙凤花纹,重达200吨。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