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刘德寰市场调查

刘德寰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21-04-25 19:28:34

① 结合市场营销的知识,谈谈对made in china 的看法(市场营销论述题)

给你推荐本书 就叫市场调查 作者是刘德寰 记得我啊我来自网题

② 如何做市场调查

..
我可能和你是一个职业的人.只是我们做的不一样..

我在网上看到的.

努力的寻找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这是真理。留意一下工业区的布局,哪里是生活附属设施,哪里是公共场所,哪里是工厂区,先对整个区域进行划分,再分析区域的特点,区域中人的需求,是否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行业收益如何,行业投资回报率达职位多少(如果不会算可以估算多长时间回本),前景如何。可能的话最好做一下实地调查,调查可以分为问卷、电话、试验等方法。还有就是有没有相关优惠政策、法规之类,如狠毒哦地方对于新型区域可以给与税收优惠或者补贴之类的,再有就是店铺的装修和选址比较重要了,其他就是看准机会,抢占市场了

实地调查结束后,即进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好已填写的调查表后,由调查人员对调查表进行逐份检查,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统一编号,以便于调查数据的统计。调查数据的统计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经Excel软件运行后,即可获得已列成表格的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统计结果,就可以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针对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

撰写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的最后一项工作内容,市场调查工作的成果将体现在最后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将提交企业决策者,做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依据。市场调查报告要按规范的格式撰写,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格式由题目.目录、概要、正文、结论和建议、附件等组成。 .

很乱.就是要你自己去整理..

③ 大家推荐几本市场调查的好书吧

1 市场调查与预测 陈一君主编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 走向营销第一步:市场调查与研究实务 汤伟伟编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市场调查与预测 蒋志华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4 市场调查 王公达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5 市场调查方法与技术 简明,金勇进,蒋妍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 市场调查与分析预测 张灿鹏, 郭砚常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6 市场调查精要:开启市场之门的金钥 刘勇等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
7 市场调查和预测 刘利兰编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
8 市场调查 刘德寰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9 市场调查与数据分析 李少华,雷培莉编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10 市场调查原理与方法 姚小远,杭爱明编著 立信会计出版社
13 市场调查与预测 韩伟东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4 市场调查宝典.公司抉择 马丁·科林翰姆(Martin Callingham)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5 市场调查宝典.问卷设计 伊恩·布雷(Ian Brace)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16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徐阳,张毅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7 市场调查与预测 林根祥,吴晔,吴现立主编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18 市场调查方法与应用:学习指导与习题 朱胜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 市场调查与市场分析 李国强,苗杰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 市场调查与预测 苏卫国[编]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1 市场调查分析 黄孝俊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2 市场调查的理论与实务 李小勤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3 市场调查与预测 冯亮能,蒋志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4 市场调查实务 郑丹,孙更杰编著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5 市场调查与预测 魏炳麒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6 市场调查与预测 郑聪建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7 市场调查实战手册 谢邦昌著 广东经济出版社
28 市场调查学 徐飚主编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9 市场调查·商情预测·经营决策 彭代武,肖宪标主编 经济管理出版社
30 市场调查教程 范伟达编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31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徐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2 市场调查与预测 唐立军主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33 市场调查与预测110方法和实例 张华等编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4 市场调查与预测 车礼,胡玉立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35 市场调查 刘德寰著 经济管理出版社
36 市场调查精要:开启市场之门的金钥 刘勇等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
37 市场调查与市场预测 徐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38 市场调查与预测 唐立军主编 中国商业出版社
39 市场调查与预测110方法和实例 张华等编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40 市场调查与预测 车礼,胡玉立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④ 社交软件行业的共性难题

社交软件行业发展前景分析------以微信为例

一、微信产生的背景及历程 QQ是一种基于熟人圈子的社交工具。

由于移动QQ继承了完整版QQ几乎所有的特点,因此可以将其看做是QQ在移动通讯工具上的变体形式。

初期的QQ尝试基于陌生人社交进行业务的开拓与壮大:陌生人的条件查询、视频用户查询、QQ群查询等方式无往不利,抢占大量的市场的同时,也为单对单的IM交流工具加入社交元素。

但是随着互联网业务的不断发展,QQ也越来越多元化与生活化,其导致结果就是现在的QQ更多是的作为一种基本的沟通与交流工具,使得其更加趋向于熟人之间的社交方式,而弱化了陌生人社交。

从六度空间理论分析QQ——随着社会节奏加快以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虚拟社交超过现实社交成为主流的社交方式,其结果就是:

现实社交的弱化导致六度空间外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层级增加

QQ等常用即时通讯软件都是基于熟人的圈内社交方式无法起到突破空间维度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需求愈发凸显

因此,虽然QQ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使用需求,但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交需求。腾讯需要一种新的基于陌生人的社交体系,以此来满足人们突破沟通层级,进行更多社交活动的欲望。

这便是微信产生的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移动客户端的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元的方式联系。作为一款腾讯出品的免费软件,截至2012年3月29日,微信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亿。

图1展示了微信的发展历程:

图片一

二、市场概况及优势机会

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1亿,耗时433天。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截至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时间进一步缩短至5个月以内,而且仍在加速普及中。

据2013年Q3统计数据,中国移动IM累计账户数中微信占到30.3%的份额,( 数据来自艾瑞咨询 )仅次于其大哥手机QQ。2013年第3季度中国移动IM市场活跃账户数市场份额中,微信占到了35.90%的份额。据腾讯2013年Q3财报显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达到2.719亿,比上一季度增长15.3%,比去年同期增长124.3%2。

1. 优势

a.价格优势

微信吸引客户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是免费的。微信完全免费,使

用任何功能微信都不会收取费用,在使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是由网络运营商收取的。而且微信对讲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一起使用微信对讲。

微信采用云技术,如果只浏览文字、图像、视频、语音信息,而不下

载,对流量的消耗远小于手机版飞信,5元包月20M流量可以发送几千条“微信”,而“微信”好友是通过邮箱和QQ号码来登录界面的,不受运营商的限制。图片、语音和视频优化,1M可发约1000条文字信息,1000秒语音信息,约1分钟视频信息。后台运行只消耗约2.4K/小时。

b.功能优势

微信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实现平台化,即打通QQ、邮箱、手机通讯录、微博等产品,帮助用户整合和管理关系链。然后是社交的多维化,打造并管理多维度的熟人与陌生人并存的社交关系圈。另外的一个过程就是创新生活方式,主要发挥的功能包括语音对讲、LBS交友、动感表情等。

微信无论在细节还是功能方面,都具备可圈可点的亮点,正是这些产

品功能

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初期用户,这是基础。在后续的产品改进中,

每个版本的微信在品质方面,都有着杰出的创新。

c.战略优势

QQ 毫无疑问拥有一张全世界互联网公司都羡慕不已的关系网络,借助

已存

在通讯录网络,可以免去自己在培养用户的同时,再去发展一张用户之

间的关系网的成本——而直接借助这张网去辐射用户。同时,接受QQ消息、QQ邮箱WEB端的直接推荐等方式,直接推动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微信诞生时间虽然晚于米聊一个月,但这个时间也早于其他移动通讯软

件,首先在时间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而且微信在后来的版本中一直保持专注姿态,无论平台版本还是功能扩充,每个大版本都有质的变化。而其他产品,如米聊,米聊所属公司小米,此时正将精力投放于小米手机身上,从而

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杀伤力。

无论是腾讯内部的工作人员,还是外包服务的产品推广公司,对微信

的市场

推广工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工作。从此前微信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内

容、方式、创意等方面来看,腾讯公司在市场营销这一块的宣传推广,也直接促进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微信产品开发者张小龙每个礼拜都会特意搜索用户对微信的反馈信息,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和博文,都会仔细阅读;同时其在微博上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和批评,大多情况下也会亲自解决回复,所以微信在对用户了解和服务提供方面,也为日后微信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微信产品开发者张小龙每个礼拜都会特意搜索用户对微信的反馈信息,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和博文,都会仔细阅读;同时其在微博上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和批评,大多情况下也会亲自解决回复,所以微信在对用户了解和服务提供方面,也为日后微信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机会

手机已经成了一个无可置疑的大机会。和PC相比,手机更像是用户身

体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工具,这意味着手机能够对用户形成更高的粘性。问题在于,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极少能够有成功的移动产品。新浪微博的手机客户端用户也许同样不少,但其主要依托于PC端,而微信所有的流量都来自手机,是个纯粹的手机应用。微信对于腾讯来说是个惊喜和稻草,让这家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找到了切入手机的方式。

微信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都属于智能系统,而中

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9.3亿,智能手机普及率超过35%,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年增长率为8%。智能手机呈现猛烈增长趋势,中国城市居民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已达35%,从操作系统来看,2011年10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上,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市场据有率超过30%以上,较9月再度增长1.1%,也就是说安卓用户是9亿乘以30%=2.7亿用户。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加起来的用户接近4亿用户,

而微信目前只有1亿用户,将来会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市场前景广阔。

三、产品定位 1.微信的产品定位

作为一款定位于移动端的移动通讯软件,微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低内存、低流量

界面简洁、功能多元、平台化明显

具有国际化特点

强半熟社交,弱圈内社交

趋同性沟通趋势,同步与异步相结合

对于其特点的前两点就不做具体分析,现在简单地介绍微信特点的后两点:

a.强半熟社交,弱圈内社交

半熟社交:现实中完全陌生的群体,由于同种兴趣爱好、相同价值观,通过网络频繁互动交流的社交方式叫做半熟社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德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概念:半熟社会。他认为“移动互联网社交应用正在构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你们仿佛很熟悉,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你们交往的‘社交货币’。你们仿佛又不太熟悉,也许到老的那一天都没有见过面,也许并没有太大的见面的欲望。但他仿佛你周围的空气,通过他你印证了自己的存在。”

微信提供的社交平台,正迎合了现代社会人群的社交心理,朦胧之间,微信已经打造出一个全新的熟人与陌生人并存与转化的社交关系圈。

圈内社交:根据现实所处的社交人脉,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交圈,并且与之互动的社交方式叫做圈内社交。

QQ起初是一款基于陌生人的社交工具,但是由于整体发展趋势的必然性,渐渐地转变成为了一款基于特定圈子的社交工具,这是QQ平台化的运营模式所确定的。

当圈内社交的市场进入饱和,半熟社交必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腾讯本身也在一直在思索如何的重新打造一个基于陌生人的社交平台,从没有成功的人海网到如日中天的微信,无不是针对半熟社交,定位都是为陌生人之间提供交流的工具。

因此,由于微信本身定位于此,必然会存在侧重半熟社交,弱化或仅仅维持圈内社交的特性。

b.趋同性沟通趋势,同步与异步相结合

所谓趋同性沟通指的就是基于同种沟通媒介在未知的情况下选择沟通对象的的沟通方式。

因为用户在在沟通之前都是以自愿加入某种相同属性沟通媒介为前提——比如说同时摇动手机、同处某地同时开启LBS等——所以此种行为可以有效地减少陌生人在交流沟通当中的抵触心理。

同步异步相结合指的是微信平台中两种沟通手段,同步指的是同时做出的动作,比如同时要手机;异步指的的非同时做出的动作,比如拾取别人已经写好的漂流瓶。

微信社交的运作模式就是通过包括趋同性在内的多种预设机制(详情请见

5.2)弱化陌生人之间的抵触心理,同步与异步的多元结合丰富了社交方式与手段。

四、消费者特征及偏好

由于微信现在暂时仅存在于智能手机平台,相较于腾讯旗下的其他产品,其用户定位暂时较为高端。但在这能够代表微信将不会涉足低端手机市场吗?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其原因有三:

现阶段还未有类似微信具有LBS功能的移动客户端通讯软件涉足到低端手机市场

一二线城市用户市场饱和,三四线城市中低端用户增长将会成为左右市场份额的关键

由于资料来源有限,QQ平台对于微信的战略布局不甚明了

当然,如果微信打算布局低端手机用户市场,也会存在着低端平台技术应用、旧有平台用户流失等技术与运营层面的挑战与风险,这都是需要全盘考虑与规划的。

a.微信的用户导入版块

按照最新的微信4.0版本划分,其用户群体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如图2所示:

图片二

根据图2中所显示的数据,可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QQ好友通讯录以及手机通讯录的用户导入方式属于圈内社交

摇一摇、附近的人、漂流瓶的用户导入方式属于半熟社交

二维码导入由于其公开的平台包括QQ平台、微博平台,因此里面既有圈内社交也有半熟社交

微信是一款强半熟社交弱圈内社交的移动通讯软件,这就表明对于QQ好友以及手机通讯录,微信只是起到简单的维系、便捷的沟通互联的作用,其着力点应当是其他陌生用户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陌生人—熟人之间的转化。 那么分析这些陌生用户群体,可以发现他们有以下典型需求与特征: 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他们依赖互联网的生活方式

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交欲望

他们想要通过微信满足自己的以下几个方面:

维系已经存在的好友关系

尝试找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建立新的社交圈子

满足对陌生的好奇,获得新奇的生活乐趣

⑤ 传播学推荐书目

传播学推荐书目:

《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新华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

《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组织传播》,[美]凯瑟琳.米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非语言传播学概论》,宋昭勋著,天地出版社1999年版。

《传播学简介》,社科院新闻所世界室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

《传播学原理与应用》,戴元光、邵培仁、龚炜著,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传播学——以人为主体的图象之谜》,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传播学引论》,李彬著,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

《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未来之路》,[美]盖茨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海南出版社1996年中文版。

《信息崇拜》,[美]罗斯扎克著,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年中文版。

《网络为王》,胡泳、范海燕著,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得乐园失乐园》,李河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中文版。

拓展资料:

传播学又称传学、传意学等,是通过汇集各种观点和方法论来研究各种传播活动的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简言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它具有交叉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

⑥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保险学专业都有哪些教材,作者是谁,求给个清单,谢谢!另外这些教材在书店能买到吗

参考书:一、基础书目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基础读本。甚至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华传媒网的精编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框架。我觉得精编做框架更好一点儿。先看郭的书,然后看别的书,每看一点知识就想:可以补充到哪个章节,慢慢地传播学的大网就越织越密了。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李老师的文采大赞!今年的考题中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functionalism)本书涉及到了。3、《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2010年有两道原题。但是2011年没怎么涉及到。事实上这本书有几处错误,特别是传播方法那一块。(我自己认为的)不管怎么样,把这本书细小的知识点都扣到位是正确的选择。临上考场前,我还看到研友抱着这本书在啃。许老师的书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补充到郭书里。小群体传播值得注意一下。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著可能是给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节和别的书一样。5、《传播学概论》周庆山著和其他的概论书差不多。没时间的话不读。注:因为我对自己的基础很不自信。所以,概论书目看了一共六七本。其实我觉得,一般的同学看前三本就可以。后面的不用看了。二、基础中的提高书目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这个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这本书。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透析》可能每个人的知识补充来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学的热点分析来自这本书。我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时事热点我主要是通过网上评论和学术论文补充的。我同学的反映也是,觉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实用(可能之前对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来了没。看看还是不错的。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论深度。绝对值得扎实地看好几遍。考北大,广度与深度并行。不过别放在最前面读。三、必读书目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沃纳·赛佛林(著)郭镇之、孟颖(译)华夏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也很好。不过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地很差劲。其实,考研的我们还到不了做学问的深度。翻译地再不好,这本书对我们知识的补充还是有用的。我们毕竟没有到达对它的翻译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论新发展的介绍还是不错的。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RaranS.J.)(美)戴维斯(DavisD.K.)著曹书乐(译)清华大学出版社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遍吧。传播学的理论会有个清晰的轮廓。3、《人类传播理论》李特约翰非常好的一本书。建议好好读一下,我当时时间不够了,所以我从第三章开始看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必读书目中,如果时间实在不够了,放弃也行。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北大对于史学来讲涉及得不是很多。这本书看的话是当作闲暇时间消遣看的。可以对传播学的过程有个梳理。不要奢望在里面找一些答题的论据之类的。不要放在前面读。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传播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5、《传播学简史》阿芒·马特拉如果不想看《传播学史》的话可以用这本代替。但是最好别代替。上一本好。6、《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如果实在没时间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后会对每个假设的来源有个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会涉及得这么清楚。7、《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这本书我看得不深,因为我放在后期看的,我觉得对我知识的补充作用不是很大。四、研究方法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经典的教材。其实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过今年考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超出了这个范围。让人很郁闷。控制实验和滚雪球抽样都可以找到。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著这本书比袁方的书更通俗一些。但是两者分的章节不一样。袁方的书是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分的类,风的书是根据四种研究法分的类。我只看前十章。关于那个超出这个范围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我也不知道这是趋势还是偶然。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著这本书是硕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话如果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题中访问法和问卷法的比较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4、《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这两本书补充定性研究。注: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点。一定要重视。我个人认为方法的书,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实实看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不放心的话,用风笑天的再巩固一遍,反正两者几乎是一个体系。其实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书我都看过,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只有袁和风的实用一些。如果想补充定性研究的话,用李琨老师和陈阳老师的就可以。看方法的书,最好记住例子。不要单纯看文字理论,很枯燥。总觉得量表、指标那一章会考。五、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1、《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一定要看。感觉“互文”“唤询”等名词应该会考名词解释,但一直都没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历年出来很多题,例如再现,类型片,公共服务广播等。其实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电影的。2、《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因为李彬的《符号透视》我各大网站、书店都找不到,所以用这本书补充。对迷思,神话的论述很到位。3、《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著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对一些文化研究的现象豁然开朗。但是,有很多冗余的东西,需要过滤掉。所以,别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以后再看。4、《单向度超真实内爆》作/译者:石义彬著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对批判学派有很详细的论述。今年的真题hegemony这本书就有。其实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都有,郭庆光的书也有。5、《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虽然有网上有很多言论批判这本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对批判学派的论述还可以。它将传播分为文化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戏的世界。这本书和《文化研究导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题hegemony在这本书论述得比较好。6、《传媒文化研究》陈龙著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如果热爱文化研究或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很弱的话,可以看看。注:今年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领导权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中都可以找的到。因为这两个太经典了。另外,还有韦伯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产意义”,德赛图的“租房子”理论(房东主宰不了你对房间风格的驾驭)等来解释。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网络传播这一块自己到书店找一两本最新的书,补充一下就可以。因为我对网传很感兴趣才搜了这么多出来。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知识点,我都是在网上直接用论文补充的,书的意义不大。当然有几本很重要。新媒体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网站,还有大众传媒麻醉负功能在新媒体的表现,以及偷菜游戏等。我觉得新媒体的书作用主要是给学生理出新媒体的框架,关于具体知识点大部分都需要在论文中补充。1、《众声喧哗》胡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本书如果能找到的话,一定要看。对网络公共领域和共有媒体有很详尽的论述。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讲网络文化的新媒体书视角不太一样。本书提供的只是分析视角,不要想今年真题“微博”等新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2、《手机媒体概论》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旧了。到书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手机的书补充这块知识点吧。3、《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谢新洲因为是北大老师的书,所以需要看。特别是一些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主要是本书论述的。我复试的第二题就是“谈谈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这个题已经考了n年了。我准备复试的时候还觉得这么老的题应该不会考了,可是却真真实实被我抽到了。Orz……4、《网络传播概论》彭兰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七、老师其他的书:1、《全球化:起源、方法与影响》这本书我很喜欢。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国,这本书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但最后考题没涉及。但是专一最后一道论述题“举例分析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就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角度,就是电话等等媒体出现之后,社区逐渐解体。后来广播电视出现,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专二论述第一题“文化全球化”本书也涉及了一点。2、《舆论学》许静老师的书,能弄到的话看看。如果没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读书。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一定要看。涵盖了北大老师的重要论文。大传方向的也不用全看。好像有第5辑了,第5辑是和新闻有关的。考传播的不用关注。八、学术专著学术专著在初试的时候不用太关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抽一道英文题是关于学术专著的。提醒大家,选学术专著尽量避开《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这两本。因为这两本准备的人太多了。自己还是找一本独特的比较好。例如《身份与暴力》《乌合之众》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抛弃《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两本。

⑦ 北京大学研究生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专业的指定书目是哪些

首先,北大专业课官方是不指定参考书目的。。
招生专业:传播学 (050302) 人数:25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03.新媒体与网络传播
04.广告学
05.媒体经营管理
06.编辑出版学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15传播学综合知识
(传播学理论与方法)
847大众传播 、848广告学与媒体经营管理

其实,每个考上北大传播学的同学,参考书目都不一样,甚至相差很大。但核心的几本,都是有的。以下是核心的几本,供你参考吧(PS:借鉴成功人士的):
一、基础书目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最经典的基础读本。甚至有的同学都看了七八遍。它和中华传媒网的精编都可以作为传播学的框架。我觉得精编做框架更好一点儿。先看郭的书,然后看别的书,每看一点知识就想:可以补充到哪个章节,慢慢地传播学的大网就越织越密了。
2.《传播学引论》增补版 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通俗易懂,可以作为入门的读物。李老师的文采大赞!今年的考题中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本书涉及到了。
3、《传播学概论》许静 北京交通大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考北大的必读书目。2010年有两道原题。但是2011年没怎么涉及到。事实上这本书有几处错误,特别是传播方法那一块。(我自己认为的)
不管怎么样,把这本书细小的知识点都扣到位是正确的选择。临上考场前,我还看到研友抱着这本书在啃。许老师的书有很多新的东西,可以补充到郭书里。
4、《传播学概论》吴文虎 著
可能是给自考生的,有大段的章节和别的书一样。
5、《传播学概论》周庆山 著
和其他的概论书差不多。没时间的话不读。
二、基础中的提高书目
1、《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专题精编·传播学》
这个我想大家都比较熟悉吧。我的框架用的是这本书。
2、《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重点热点难点50题透析》
可能每个人的知识补充来源不同吧。有很多同学的热点分析来自这本书。我没有把这本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时事热点我主要是通过网上评论和学术论文补充的。我同学的反映也是,觉得不像想象中那么实用(可能之前对它的期待太高了)。我不知道最新版的出来了没。看看还是不错的。
3、《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刘海龙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可以很好地提高理论深度。绝对值得扎实地看好几遍。考北大,广度与深度并行。不过别放在最前面读。
三、必读书目
1、《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沃纳·赛佛林(著) 郭镇之、孟颖(译)华夏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也很好。不过有人说这本书翻译地很差劲。其实,考研的我们还到不了做学问的深度。翻译地再不好,这本书对我们知识的补充还是有用的。我们毕竟没有到达对它的翻译吹毛求疵的水平。理论新发展的介绍还是不错的。
2、《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美)巴兰(Raran S.J.)(美)戴维斯(Davis D.K.)著曹书乐 (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也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有时间的话多读几遍吧。传播学的理论会有个清晰的轮廓。
3、《人类传播理论》 李特约翰
非常好的一本书。建议好好读一下,我当时时间不够了,所以我从第三章开始看的。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还是有帮助的。但是,在必读书目中,如果时间实在不够了,放弃也行。
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 殷晓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北大对于史学来讲涉及得不是很多。这本书看的话是当作闲暇时间消遣看的。可以对传播学的过程有个梳理。不要奢望在里面找一些答题的论据之类的。不要放在前面读。等到你了解了很多传播学理论之后再回过头看这本书,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5、《传播学简史》 阿芒·马特拉
如果不想看《传播学史》的话可以用这本代替。但是最好别代替。上一本好。
6、《大众传播效果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如果实在没时间就不用看了。看了之后会对每个假设的来源有个清楚的了解,但考研不会涉及得这么清楚。
7、《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麦奎尔(著) 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看得不深,因为我放在后期看的,我觉得对我知识的补充作用不是很大。
四、研究方法
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考北大研究方法最经典的教材。其实只看前十三章就可以了。不过今年考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超出了这个范围。让人很郁闷。控制实验和滚雪球抽样都可以找到。
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 著
这本书比袁方的书更通俗一些。但是两者分的章节不一样。袁方的书是根据资料收集方法分的类,风的书是根据四种研究法分的类。我只看前十章。关于那个超出这个范围的调节变量和中介变量,我也不知道这是趋势还是偶然。
3、《现代市场研究》刘德寰 著
这本书是硕士生的教材。考研的话如果时间不够就不用看了。有一年真题中访问法和问卷法的比较在本书中可以找到答案。
4、《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 著
这两本书补充定性研究。
注:研究方法是北大的重点。一定要重视。我个人认为方法的书,只要把袁方的扎扎实实看几遍应该就没问题了。不放心的话,用风笑天的再巩固一遍,反正两者几乎是一个体系。其实巴比的,安德森的方法书我都看过,比较了一下,还是觉得只有袁和风的实用一些。如果想补充定性研究的话,用李琨老师和陈阳老师的就可以。
看方法的书,最好记住例子。不要单纯看文字理论,很枯燥。总觉得量表、指标那一章会考。
五、批判学派与文化研究
1、《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利萨.泰勒(著);吴靖、黄佩(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一定要看。感觉“互文”“唤询”等名词应该会考名词解释,但一直都没考,所以大家要注意。这本书历年出来很多题,例如再现,类型片,公共服务广播等。其实这本书很多观点都可以用来分析电影的。
2、《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许静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因为李彬的《符号透视》我各大网站、书店都找不到,所以用这本书补充。对迷思,神话的论述很到位。
3、《文化研究导论》陆扬、王毅著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看完之后对一些文化研究的现象豁然开朗。但是,有很多冗余的东西,需要过滤掉。所以,别放在前面看。等到文化研究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以后再看。
4、《单向度 超真实 内爆》 作/译者:石义彬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对批判学派有很详细的论述。今年的真题hegemony这本书就有。其实hegemony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都有,郭庆光的书也有。
5、《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 林玮著
虽然有网上有很多言论批判这本书。但我认为这本书对批判学派的论述还可以。它将传播分为文化的世界、权力的世界、文本的世界、游戏的世界。这本书和《文化研究导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今年的真题hegemony在这本书论述得比较好。
6、《传媒文化研究》 陈龙著
也是一本文化研究的书,如果热爱文化研究或觉得自己在这一块很弱的话,可以看看。
注:今年考的法兰克福学派和文化领导权只要是涉及到批判学派的书中都可以找的到。因为这两个太经典了。另外,还有韦伯的“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制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也可用文化研究中“自己生产意义”,德赛图的“租房子”理论(房东主宰不了你对房间风格的驾驭)等来解释。
六、网络传播与新媒体:
网络传播这一块自己到书店找一两本最新的书,补充一下就可以。因为我对网传很感兴趣才搜了这么多出来。事实上网络媒体的知识点,我都是在网上直接用论文补充的,书的意义不大。当然有几本很重要。新媒体今年考的很多。例如微博,社交网站,还有大众传媒麻醉负功能在新媒体的表现,以及偷菜游戏等。我觉得新媒体的书作用主要是给学生理出新媒体的框架,关于具体知识点大部分都需要在论文中补充。
1、《众声喧哗》胡泳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如果能找到的话,一定要看。对网络公共领域和共有媒体有很详尽的论述。同时这本书和其他讲网络文化的新媒体书视角不太一样。本书提供的只是分析视角,不要想今年真题“微博”等新词会在这里找到答案。
2、《手机媒体概论》我看的是匡文波的,不过我觉得这本书有点儿旧了。到书店去找一本最新出版的关于手机的书补充这块知识点吧。
3、《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 谢新洲
因为是北大老师的书,所以需要看。特别是一些理论在网络环境下的新发展主要是本书论述的。我复试的第二题就是“谈谈沉默的螺旋在网络环境下是否适用”,这个题已经考了n年了。我准备复试的时候还觉得这么老的题应该不会考了,可是却真真实实被我抽到了。Orz……
4、《网络传播概论》 彭兰 如果有新版,就不要看2001版的,太老了。
七、老师其他的书:
1、《全球化:起源、方法与影响》
这本书我很喜欢。2010年的谷歌退出中国,这本书就涉及到很多知识点,但最后考题没涉及。但是专一最后一道论述题“举例分析媒介对社会变迁的影响”,就可以从本书中找到一个角度,就是电话等等媒体出现之后,社区逐渐解体。后来广播电视出现,消费社会逐渐形成。专二论述第一题“文化全球化”本书也涉及了一点。
2、《舆论学》许静老师的书,能弄到的话看看。如果没有就不用看了。不是必读书。
3、《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1-4辑)
一定要看。涵盖了北大老师的重要论文。大传方向的也不用全看。
好像有第5辑了,第5辑是和新闻有关的。考传播的不用关注。
八、学术专著
学术专著在初试的时候不用太关注。复试的时候可能会抽一道英文题是关于学术专著的。提醒大家,选学术专著尽量避开《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这两本。因为这两本准备的人太多了。自己还是找一本独特的比较好。例如《身份与暴力》《乌合之众》等等都可以。一定要抛弃《童年的消逝》和《娱乐至死》这两本。
期刊:
不要担心,这么多期刊肯定看不完。其实一本期刊能挑出几篇文章对我们有用的就够多了。挑出论文的核心观点,剩下的可以略看。
1、《国际新闻界》月刊,只看传播部分的,新闻的不用关注。
2、《现代传播》双月刊,一些影像之类的实务不用关注。今年的真题有个名词解释是三网融合,其中现代传播有一期专题。
3、《新闻大学》复旦的,季刊,很好。也需要过滤掉一些没用的。
4、《新闻与传播研究》社科院的, 双月刊,每期文章不多,可是每篇文章都很长。
我当时不想跑图书馆去看,而且图书馆期刊更新超慢,所以期刊论文我全是在cnki(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不过这得分人,我有个同学说,在网上看电子论文效果没有看纸质的效果好,所以她只看实体期刊。我觉得效果差不多,所以,我就在网上下载。大家按照自己的情况来吧。
时间充裕的话,拿着老师的名单到cnki上逐一搜论文。但一般的人没这个时间。

⑧ 刘德寰的论文

共30余篇,主要有:
1、关于问卷的题型设计1995年,《社会学研究》;
2、中国企业组织的传统特征1995年,《社会学研究》;
3、改革开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1990年《青年研究》(合著);
4、传统中国社会结构1991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
5、农村组织与社区发展1993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
6、'一家两制':现状、对策及原因收入《转型中的中国家庭》1998年,广角镜出版社;
7、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研究1998年,《经济参考》;
8、高档小区消费行为研究1998年,《中国经营报》;
9、中国企业家:来源、激励与流动收入《中国当代企业制度与企业家》1999年,中国社会 出版社(合作);
10、'飘一代'调查综述2000年,《新周刊》(合著);
11、中国民航研究2000年,《新周刊》(合著);
12、两难的选择:女大学生分配研究1988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
13、学潮原因探析1988年,《社会学与社会调查》;
14、86年学潮探析1988年,《青年研究》;
15、思潮结构研究1986年,《北京大学校刊》;
16、北京报业零购市场研究2001年《国际广告》。
17、“年龄变量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2001《市场研究》

⑨ 求论文―――员工满意度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肖明超.零点&前进新主张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236-249。
[2] 刘德寰.市场研究与应用[J].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3
[3]张鹤 .精神薪酬:提升员工满意度的管理策略[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2-01

[4] 冉斌.员工满意度测量手册[J].海天出版社,2002-02-01。
[5] 龙文元编著。以人为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美〕马克斯·迈斯玛著刘国平齐艳华卓维维卓小芬杜芳金慧莉吴小
婷译。激励员工。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7

阅读全文

与刘德寰市场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9年扶贫工作培训方案 浏览:11
志愿市场营销 浏览:141
元旦文艺趣味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56
工行对公旺季营销方案 浏览:603
中华文化主题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41
网络营销及案例分析课程教案 浏览:131
企业微信营销执行方案 浏览:905
新闻骨干培训班实施方案 浏览:339
校园团购策划方案 浏览:663
广西君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600
春节主题报道策划方案 浏览:800
高端媒体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86
市场营销学第03在线测试 浏览:537
贵州电子商务的发展路径与阿里 浏览:327
市场营销制作app 浏览:6
市场营销存在哪些风险 浏览:938
重庆电子商务政策 浏览:358
旅游电子商务外文文献 浏览:536
网络营销推广英语作文 浏览:827
微信在移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浏览: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