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甲蓝印花布的四:现状
通州名人 文化名人
沉醉于蓝白之美——记乡村特色文化名人王振兴
发稿时间:2008-10-20 15:34:38 来源: 通州市文化局网站 作者: 邢 楠
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其实就是指蓝草。蓝草,具有防霉、防蛀的功能,用它染成的布料具有色泽纯正、牢固度稳定、久洗不易褪色之特点。
二甲镇王振兴制作的蓝印花布之所以蓝得清纯,就是因为采用了这种天然植物染料。
民间利用蓝草染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到了明代,通州地区的蓝印花布印染技术已十分普及,农民植棉纺织,自种蓝草取靛,不少人家还备有“小青缸”,可以随时染色。近些年来,靛蓝染色才逐渐被现代化学染料所代替。
为了继承这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振兴从中草药中觅得原材料。据了解,在中国,目前采用靛蓝染色的,仅王振兴一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集蓝天般的深湛、远山般的凝重、湖水般的清澈和野花般的馨香于一身的蓝印花布,早已漂洋过海,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风采。现年85岁的日本蓝印花布商人久保麻纱对王振兴设计制作的蓝印花布情有独钟,定点生产,包销日本。
美丽的花,人们只羡慕它的明艳,可是当萌芽的时候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1959年,年仅20岁的王振兴来到二甲印染厂,从此与蓝印花布结下情缘。王振兴回忆说:“那时,我常常从凌晨3点干到晚上9点,蓝印花布的所有制作流程我都经历过。当初同时进厂的100多人,最后留下的只有我一个。”由于聪明勤快,吃苦耐劳,年轻的王振兴深得师傅们的“宠爱”,都乐意将自己的“绝活”无偿传授给他。最初的机遇抓住了,以后的成功水到渠成。没几年,王振兴就迅速成长为业务骨干。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王振兴的带领下,二甲蓝印花布获“江苏省优质产品”称号并成为出口免检产品。1982年,王振兴起草了《江苏省南通市蓝印花布企业技术标准》,南通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沿用至今。
有人说,蓝印花布最经典、让人回味久远的,就是那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似天然似神迹,仿佛时间之水漫过,带来一种宁静致远的享受。王振兴在传承文明的基础上,不断开拓进取,紧扣“蓝”字做文章。经过潜心研究,在国内首创深蓝、中蓝、浅蓝三种颜色,改变了单一的蓝色格局。在蓝印花布的花型上,也从原来的10多种花型发展到200余种。既有明末清初的传统图案,也有客户来样、自主设计的现代花样。同时,王振兴的蓝印花布不仅局限于“衾幔”之用,还逐渐向美化家居的方向发展。自主设计的壁饰花样“心心相印”、“天女散花”、“春满人间”,门帘花样“福到”和“12生肖杯垫”等深受客户的喜爱。
“有没有想到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人了解二甲的蓝印花布?”每当听到这种提问,王振兴总是说:“我愿意像当年教我的师傅那样,毫无保留地把技艺传授他人,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跟我学啊?”这个话题,总让王振兴的脸上露出一副无奈的表情,“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吃不起苦,怕脏嫌累,又觉得收入低,还不如泥瓦匠。”
这些年,由于受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和市场价格的冲击,“原汁原味”正宗传统的蓝印花布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日渐萎缩。退休后,王振兴1995年开始自行生产蓝印花布,至今还是“家庭作坊式”的“小打小敲”。长子负责设计图案、制版,次子以刮浆为主,小儿子掌握蓝印花布的生命之源———养护染缸,老伴儿和三个儿媳负责其他相关的工作。全家齐上阵,一年忙到头,也只有1万米左右的产量,全家的收入也就10万元的样子。
“我和孩子们不太看重钱。每天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围坐在桌子旁,边吃饭边谈蓝印花布,很开心。可是,我们几口人势单力薄,要想把这门古老的手艺发扬光大实在太难了。孙子们还太小,虽然现在对蓝印花布感兴趣,可将来的事儿谁说得准啊……”
阳光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展示基地”的金字招牌,在王振兴家的院子里发出耀眼夺目的光,也在深深刺激着他的心,王振兴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语…… (责任编辑: 黄晓林 )
Ⅱ 蓝印花布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由蓝靛染料发展成为蓝染的工艺技法,所染出的大青、绀青等色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要颜色。
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适宜种植山蓝;山东、湖北宜种蓼蓝、菘蓝; 台湾地区以种植木蓝、山蓝为主。当时人们应用蓝草加工蓝靛,主要用于染青布(纯蓝布),还用于绞缬、夹缬的染色。
古代漏浆防染印花历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现了用镂空花版和防染剂的蓝底白花布(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北朝遗址曾出土蓝底白花毛布残片),其花纹用大小点构成,但花点互不连接,且有花版的接版现象,原称蜡缬。到了唐代盛行后又统称染缬。
其中还包括绞缬和夹缬,夹缬工艺是用特定木板缕刻而成,然后把布匹对折夹在两片刻有同样花纹的木板中间,捆扎后注入需要的颜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夹板后,便显出蓝底白花图纹。因夹缬工艺较为复杂,所刻花版费工费时且容易变形。南宋时代有人把此法加以改进,用于印染蓝花布,又名为“药斑布”。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公元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斑布中“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
元代女纺织技术专家黄道婆,系江苏松江乌泥镇人(1958年划归上海市),幼为童养媳,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虐待,逃到崖州。在海南居住30年,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制成捍、弹、纺、织等一整套生产工具,传授错纱、配色、棕线、挈花等纺织技术,促进了松江一带棉纺业的发展。元、明以后,棉花广为种植,并“纺之为纱,织之为布”,松江及南通地区纺纱织布,已是“家户习为恒业”。明代中叶,已发展为棉纺织品的集散地,该地区濒江临海,土质气候适宜棉花种植,所产棉花不仅量多而且质地好,为手工纺织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地的农民家家以此为副业,所产的布匹不仅满足了生活,还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欧洲。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成为农家主要日用品。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的“药斑布”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药斑布的纹样。
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据老师傅讲,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这种上门印花便利的服务,深得农家的欢迎。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据南通市任港乡城港村陈玉田老人回忆,他家祖祖辈辈以种蓝草、蔬菜为生,每年农历二月开始种植小蓝(品种为蓼蓝草)。
五月份收割头蓝,大暑季节收割二蓝,每逢收割季节都要请亲戚朋友帮忙,割蓝当日大家清晨3点起床,所收割的蓝草必须在日出前完成,这样的蓝草出靛率最高。收割下来后,把蓝草捆成小捆,头向下放到1米多深的大坑里,打满水,等出蓝后把茎叶捞出,并加适量石灰水使蓝靛下沉,最后把通向蓝草大坑的另一坑中的通道口塞子拿掉,使蓝靛上多余的水流向小坑,待成泥状土靛后装于陶制的坛中,留作自用或出售给附近染坊。制蓝方法同历史上记载大致相仿。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山东、山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东北各省先后都开设了蓝印花布作坊;各地的民间艺人又结合本地民风民情,创作符合当地审美情趣的蓝印花布纹样,从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各种图案。东北称蓝印花布为“麻花布”;由于原料中用了黄豆,湖北称为“豆染布”;蓝印花布工艺上需刻制花版,福建称之为“型染”;而在山东等地区至今仍称蓝印花布为“苏印”(因江苏是蓝印花布的发源地而得名)。
Ⅲ 南通蓝印花布欣赏评价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Ⅳ 关于蓝印花布的详细资料
关于蓝印花布的详细资料
有制作画布的过程和悠久历史!
关于蓝印花布的详细资料
查看全部2个回答
我来答有奖励
写回答 有奖励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匿名用户
2013-11-04
一、工艺简介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二、工艺操作具体操作: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三、工艺分类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编辑本段]四、历史演变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编辑本段]五、题材内容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编辑本段]六、来历传说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编辑本段]七、南通蓝印花布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八、余西镇染坊园乃蓝印花布发祥地。
元末明初,余西场先民为避兵火,携家谱、典籍举族自江南群体迁来,夹雄厚财力,同时,也带来篮印花布传统工艺。城南染坊园蓝印花布染坊最多。
解放后,余西镇区,主要蓝印花布染坊有:王子标染坊,季长春染坊,冯家染坊,衙门口染坊。公私合营时,季长春染坊合营至南通城;冯家染坊合红营至余西区二甲镇,该企业体制几度变迁延续至今,蓝印花布工艺也从余西古镇传至余西区二甲镇,再在南通市名扬海内外。
余西古镇正在参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1
下一条回答
宁波数码印花_印花面料_专业生产厂家
为提供高品质面料,数码印花产品,愿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同创造辉煌!欢迎您的来电..
sx-zsfz.com广告
瑞盛纺织印花布一站式服务平台全网底价
根据文中提到的蓝印花布为您推荐
qianhu.wejianzhan.com广告
面料数码印花 9年生产加工厂家 牢度4级以上
数码印花 日晒牢度4级Under Disney授权印花厂 打印速度130米/小时数码印花 免费设计 ..
smyhc.cn广告
为您推荐
宁波数码印花_外贸印花广告
为提供高品质面料,数码印花产品,愿与各界朋友真诚合作,共同创造辉煌!欢迎您的来电咨询!
57 2020-07-28
谁有南通蓝印花布的详细资料的?
中国人利用蓝草的色素染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后期的大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
24 浏览2798
蓝印花布 起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现代所
1 浏览4216
蓝印花布代表的品质
蓝印花布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品之一,格调朴素,高雅,蕴涵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 宋代
14 浏览1372
兰衣花布的资料。
正在打
浏览12
蓝印花布用的是什么蓝
你好~蓝印花布分为两种 一种是广义上的 包括扎染、蜡
正在加载
Ⅳ 蓝印花布的外部特征.价值和用途
蓝印花布是我国传统民间工艺。蓝印花布采用全棉纺织,以保健植物为染料,不含有任何化学成分,手工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制而成。蓝印花布“以布抹灰药而青,候干,去灰药,则蓝白相间”。其工艺大致为:
割蓝草入缸或灰坑,按比例在蓝草中加石灰泡浸,蓝草腐烂后,去梗,以木把打菁,沉淀后去清水,即成蓝靛。
以纸版刻所需图案,刻好后以桐油喷透,再以豆粉加石灰和成灰浆,将油纸版平铺在白布上,以粉浆漏印其上,风干后,将布放入蓝靛缸泡浸数遍。
布晒干后,刮去灰浆,放入溪流中漂洗,晒干后就成了蓝印花布。
安溪蓝印布的特点是绿色、健康、环保,蓝印花布的染料、防染剂等,都是天然的、能消毒的植物。
民间以蓝靛治疗腮腺、治毒疮、清热解毒、驱蚊,因此,人们穿上蓝印花布衣服、制成蓝印花布的帐帘、棉被、带上蓝布头巾、包袱皮、手帕,小孩子玩蓝印花布制成的玩具,都能起到消毒作用。
千百年历史的蓝印花布,之所以能够不断延续,衣被天下,除了其药用功能外,还在于内容上所表现的艺术美和浓郁乡土气息,蓝印花布向来以质朴素净为美,在题材和内容上有以形寓意、以音寓意和借用民间传说故事来表达思想情感、以传统的几何图案来象征吉祥等,还有“百子图”、“百寿图”、“百福图”这些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在蓝印花布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向往。
进入20世纪,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民间工艺随时都将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科技越发达,人们越怀旧。蓝印花布这种古老传统工艺,将成为人们怀旧的依托,带给人们美好的回忆,开发蓝印花布有较好的市场。
Ⅵ 蓝印花布 起源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
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南通为中国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南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棉花产地之一,这里又盛产一种可以制作颜料的蓝草,制靛业发达,因此南通地区基本上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户人家都能染蓝布。
南通蓝印花布的历史可追述至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当时油纸伞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印染艺人用聪明和智慧,巧妙地把油纸和刻花版结合在一起,由黄豆粉加石灰、米糠等作防染浆料发明新的印染制作技艺,推动了油纸版漏浆防染印花业的发展。
随着元末明初棉纺织业的发展,南通蓝印花布染纱、染布的技术逐步形成的。当时所用的染料以蓝色为主,其次为黑色及红色,都是天然染料。染蓝色的为靛蓝,据记载,明代的南通地区已有蓝靛出产,由于土布需要染色,而染料的销售对象不只是染坊,织户、农民都是染料的消费者。
相传在明朝末年,南通已有专门运销染料的商店,称为“靛行”,并在当地物产中作为主要的贡品上缴朝廷。清《光绪通州志》中,还专门记载了南通地区蓝印花布制靛的过程。
(6)中国蓝印花布服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扩展阅读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蓝底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底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为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
另一种印制白底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Ⅶ 日本的蓝印花布和中国的蓝印花布哪个好
蓝印
花布
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
防染印花
,又称靛
蓝花
布,俗称“药
斑布
”、“
浇花
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
蓝草
为染料印染而成。蓝
印花布
用石灰、
豆粉
合成
灰浆
烤蓝
,采用
全棉
、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二、工艺操作
[编辑本段]
具体操作:从
蓼蓝草
中提取蓝作染料(
靛蓝
),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
漏印
在布面上,干后放入
染缸
,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
浆粉
,即显现
出蓝
白花纹。因为是全
手工印染
,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
蓝印花布
特有的魅力----
冰裂纹
,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
蓝白
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
传统技艺
的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
平民百姓
所喜闻乐见。
三、工艺分类
[编辑本段]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
白地
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
套印
,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
每处
连接,刻好后用胶和
漆将
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
衬底
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
拷贝桌
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
于江南
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Ⅷ 关于蓝印花布
一、工艺简介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
二、工艺操作
具体操作:从蓼蓝草中提取蓝作染料(靛蓝),把镂空花版铺在白布上,用刮浆板把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干后放入染缸,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至8次反复染色,使其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因为是全手工印染,干后的浆不免会有裂纹,形成了手工蓝印花布特有的魅力----冰裂纹,而现在的机印花布或没有采用传统的技艺的蓝印花布则蓝白分明,毫无手工的痕迹,因此对传统技艺的保护迫在眉睫!蓝印花布的图案吉祥喜庆、为近世三百年来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三、工艺分类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四、历史演变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五、题材内容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六、来历传说
蓝印花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印染制品。传说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但人们看到后却很喜欢,然后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他俩就专门从事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不小心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板蓝根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想这奥秘肯定在这个草上,此后,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梅葛两位先生也就成为了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七、南通蓝印花布
江苏南通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东临黄海,南倚长江,气候温宜,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素有“崇川福地”之称。南通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吴越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在此融汇,形成了江海平原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风情。在千余年的历史中,南通人民创造并发展了丰富多彩、名噪四方的民间工艺。诸如扎染、彩锦绣、哨口风筝(板鹞)、木版印画、工艺葫芦等。
南通蓝印花布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间工艺品之一。由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也被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这些荣誉称号 与吴元新30多年来默默的在蓝印花布领域不断研究,坚持将传统传承了下来是分不开的.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始于明代,流传至今。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尤其是当代民间工艺家的不懈努力,从单一的土布制品走向多种面料的制品,从生活实用型走向实用、装饰多种类型、从田野阡陌走向城市都会,达到了它前所未有的辉煌。
Ⅸ 南通蓝印花布为什么要选择蓝白两色而不是其他颜色他又有什么寓意呢
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蓝印花布的纹样图案都来自于民间,反映了百姓的喜闻乐见,寄托着她们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朴素的审美情趣,在题材和内容上,老百姓那种健康和质朴的心灵,在民间蓝印花布上得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因而蓝印花布确实真实地反映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和艺术积淀。
蓝印花布的图案取材于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戏剧人物,但更多的是由动植物和花鸟组合成的吉祥纹样,采用暗喻、谐音,类比等手法尽情抒发了民间百姓憧憬美好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上,蓝印花布占有相当位置。以前,女儿出嫁时一定要带上母亲早已准备好的一条用靛蓝布做成的饭单,这样的习俗是显示女儿嫁到男家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的治理家政能力。姑娘出嫁时的衣被箱里必定会有一、二条蓝印花布被面,大都是龙凤呈祥,凤戏牡丹图案的“龙凤被”,称之为“压箱布”。可见在当时蓝印花布是老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蓝白的世界,很美!
江浙一带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就在江苏的南通地区。明清以来,江苏南通是中国棉纺织基地,所印制的蓝印花布"衣被天下",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以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自然,清新。南通是全国研究开发和生产民间蓝印花布的重点地区,被誉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蓝印花布源于秦汉,兴盛于商业发达的唐宋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 典雅朴素。染青,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充衾幔之用。”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之际,药斑布已普遍流行于民间,所以《古今图书集成》物产考曰:“药斑布俗名浇花布,今所在皆有之。”《光绪通州志》记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
现代所见蓝印花布的样式,多数为明清一代的作品。这些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蚊帐、被面、包袱、头巾、门帘等生活用品,朴素大方、色调清新明快,图案淳朴典丽,曾深受欢迎。因此,染坊业一度成为地方上的显业。史载宋元之际桐乡蓝印花布极为繁荣,形成了:织机遍地,染坊连街、河上布船如织的壮观景象,其中,石门(古称玉溪)的“丰同裕”、“泰森”等染坊店一时成为行业中的翘楚。所制“瑞鹤鸣祥”、“岁寒三友”“梅开五富”、“榴开百子”等久负盛名。
蓝印花布一般可分为蓝地白花和白地蓝花两种形式。蓝地白花布只需用一块花版印花,构成纹样的斑点互不连接,例如:梅、兰、竹、菊。白地蓝花布的制作方法,常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遍的叫“花版”,印第二遍的叫“盖版”。盖版的作用是把花版的连接点和需留白地之处遮盖起来,更清楚地衬托出蓝色花纹印花。另一种印制白地蓝花的方法,是以一块单独的印花版衬以网状物,花版的纹样无需每处连接,刻好后用胶和漆将花版粘牢在大面积的网状物衬底上,然后再刮印浆料。有的蓝印花布还是双面的,这就需要在正面刮浆干透后,利用拷贝桌在反面对准正面纹样再刮浆一次,这样染后就可得到双面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Ⅹ 怎样辨别蜡染布和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称“药斑布”,“拷花布”,“蓝花布”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行于江南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她那朴拙幽雅的文化韵味,在我国民间艺术中堪称独树一帜,千载之下散发着东方文化魅人的芳香。 蓝印花布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全天然植物染料(蓝草),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心制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不仅蓝白分明,而且质地纯朴,品格高雅,花布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蜡染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激进纺织染制手工艺。古称蜡,答:蜡染。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 ” 尤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