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分工定位

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分工定位

发布时间:2021-04-16 08:54:45

A. 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一、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为国民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进出口规模持续增长,贸易顺差继续增加
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延续了2002年以来快速增长的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14221.2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了2倍。由于世界经济稳步增长、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出口额7620亿美元,增长28.4%。随着宏观调控措施效果的逐步显现,国内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抑制,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全年进口额6601.2亿美元,增长17.6%,增幅低于2004年18.4个百分点。虽然顺差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不高,为7.2%,但顺差规模仍然达到1018.8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698亿美元。
(二)加工贸易增速继续保持强劲,一般贸易进口增速下滑
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6905.1亿美元,增长25.6%。其中,出口4164.8亿美元,增长27.0%;进口2740.3亿美元,增长23.6%。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到5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进出口额5948.1亿美元,增长21%。其中,出口3150.9亿美元,增长29.3%,自2001年以来首次高于出口总体增幅;进口2797.2亿美元,增长12.7%,增幅比上年回落19.5个百分点。由于进口增长放缓,一般贸易在连续两年的逆差后,出现了353.7亿美元的顺差。
(三)民营企业进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平稳增长
2005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2243.9亿美元,增长38.9%,占进出口总额的15.8%。其中出口1489.8亿美元,增长47.3%,占总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17%上升到19.6%;进口754.1亿美元,增长24.8%。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达到8317.2亿美元,增长25.4%,占进出口总额的58.5%。其中出口4442.1亿美元,增长31.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57.1%提高到58.3%;进口3875.1亿美元,增长19.4%,增幅比上年回落20.6个百分点。
(四)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回落
2005年,我国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快速增长,机电产品进出口额达7771.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额达4159.6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到54.6%和29.2%,比2000年分别提高10.7和10.3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出口4267.5亿美元,增长32%;进口3503.8亿美元,增长1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182.5亿美元,增长31.8%,进口1977.1亿美元,增长22.5%,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0%。通过采取禁止加工贸易、下调出口退税率、征收出口关税等措施,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商品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抑制。其中,未锻轧铝出口量由上半年的增长21.5%转为下降21.7%;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增幅由上半年的2.6倍回落到16.7%;钢材出口量增幅由1.5倍回落到44.2%。中欧、中美分别达成纺织品贸易协议,改善了纺织品贸易环境,全年纺织品出口1150.1亿美元,增长20.9%。
(五)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全面增长,中日贸易增幅回落较大
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其中,对欧美出口分别增长34.1%和30.4%,自欧美进口分别增长5%和9.1%,对欧美贸易顺差分别达到701.2亿美元和1141.7亿美元。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比2004年回落了15.8个百分点,与中欧、中美双边贸易的差距拉大。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东盟等周边地区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7.1%、24.3%和23.1%。中国与非洲、拉美贸易发展迅速,中非贸易额增长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26.1%,高于进出口总体增幅2.9个百分点。
二、2006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
2006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快速发展的态势。进出口总额达到3713亿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25.8%。进出口结构有所改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主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均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一)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进口增速有所回升
2006年一季度,我国出口额达到1973亿美元,同比增长26.6%,增幅回落8.3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长24.4%,增幅回落17.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增长27.3%,增幅回落2.3个百分点。进口额1740亿美元,增长24.8%,增幅回升12.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进口增长22.3%,回升18.5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口增长26.5%,回升4.5个百分点。
(二)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加快,“两高一资”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
2006年一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145.8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592.7亿美元,分别增长34.2%和35.8%,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达58.1%和30%,同比提高3.3和2个百分点。集成电路、手持无线电话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出口均实现了较快增长。机电产品进口937.3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37.3亿美元,分别增长30.8%和33.2%,分别加快21和12.8个百分点。汽车和飞机进口额分别增长1.1倍和2.1倍。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进一步下降,钢坯及粗锻件出口量下降68.6%,未锻轧铝下降23.9%,焦炭下降23.4%,煤下降16.4%,成品油下降6%。
(三)对日出口回落较大,自欧美日进口全面回升。
2006年一季度,中欧、中美、中日双边贸易额分别达到571.1亿美元、556.2亿美元和459.7亿美元,分别增长21.1%、27.6%和11.6%。中国对欧美出口稳定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0.8%和29.5%;对日本出口仅增长9.2%,低于2005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中国自欧盟、日本进口分别增长21.5%和13.6%,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8.1和9.6个百分点;中国自美国进口则由上年同期的下降2.1%转为增长21.8%。中国与韩国、东盟、台湾地区、俄罗斯等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增幅均超过20%,增幅分别为20.2%、25.7%、24.2%和29.4%。
(四)国有企业出口增速持续回落,外资和民营企业进出口快速增长
2006年一季度,我国有企业进出口920.4亿美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5.3%;其中出口增长8.4%,增速低于2005年同期13.6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全年1.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2191.7亿美元,增长28.3%;其中出口增长30.5%,进口增长25.8%。民营企业进出口600.9亿美元,增长35%,其中出口增长37.9%,进口增长29.7%。
三、当前中国对外贸易运行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贸易平衡的压力较大
2006年一季度,尽管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回升,出口增速仍然高于进口增速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达到233.1亿美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对美国顺差达286亿美元,对欧盟顺差达181.5亿美元。由于外汇收支仍然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大幅增加,3月末已达8751亿美元,比2005年底增加562亿美元。中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美欧消费、亚洲加工”的全球贸易格局,短期内迅速调整、实现贸易平衡的难度很大。
(二)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
2006年一季度,主要经济体相继提高利率,全球货币政策趋于收缩。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强劲,能源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加大了通胀压力,3月28日,美联储连续第15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提高到4.75%,并暗示会进一步加息。2006年3月2日欧洲中央银行宣布再次加息,欧元区主导利率由2.25%提高到2.5%。3月9日,日本银行宣布结束超宽松利率政策,引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提高。主要经济体提高利率一方面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防止全球经济过热;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全球资金低成本时代即将结束,国际资本将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美欧等市场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可能因利率提高而减弱,我国出口增幅可能回落。资金向发达国家回流也可能对我国吸收外资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增长。
(三)国际市场石油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2006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曾一度趋稳,但最近受伊朗核计划和尼日利亚武装袭击等事件影响,国际油价再次大幅攀升,连创历史新高。据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发布的石油市场指标,2006年一季度,国际市场一篮子石油均价比2005年全年均价高出13.9%。从需求方来看,石油需求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据国际能源署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将增长1.7%,高于2005年增幅,将加剧国际原油市场紧张状况。从供给方来看,目前世界石油供给已难以满足需求,OPEC数据表明,2006年一季度世界石油供给缺口为每天20万桶,地缘政治和突发事件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对市场造成重大影响。尼日利亚的动乱使其石油产量明显下降,伊朗核计划前景不明,这两国原油产量占OPEC总产量的20%左右,若尼日利亚局势和伊朗与美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则难免对世界石油供给形成大冲击。
由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强劲,除石油外,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也继续上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初级商品价格指数显示,2006年一季度,非能源初级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4.4%,其中食物类商品价格指数上涨4.4%,工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上涨22.2%。据世界银行对商品价格的统计,2006年一季度铝均价同比上涨27.5%,铜均价上涨51.2%,锌均价上涨70.5%。石油和其他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加大我国企业进口和生产成本,挤压企业利润,降低部分对能源资源依赖较重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对外贸易收益,影响对外贸易发展。
四、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展望2006年全年,从国际环境看,尽管存在很多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世界经济贸易仍然处于新一轮扩张周期,将延续2005年的较快增长势头。根据IMF的最新预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4.9%。美国消费需求旺盛,就业稳定,全年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3.3%;欧元区经济有望恢复活力,经济增长率有望从上年的1.3%升至2%;日本企业赢利增加,个人消费上升,经济景气复苏加快,全年增长率有望达到2.8%。跨国公司赢利能力提高将促进跨国并购的发展,全球直接投资有望进一步回升。世界贸易有望继续较快增长,IMF预计全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8%,世贸组织预计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均高于2005年的实际增长水平。从国内环境看,煤电油运供应增加较快、瓶颈约束有所缓解,设备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主要产品产能和出口供给能力充裕,出口有望保持稳定增长。国内投资增长较快,消费平稳增长,对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口需求将稳步上升。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所需的先进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有望继续增加。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06年我国商品进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6万亿美元,增长速度有望超过15%。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发展中努力减少过大的贸易顺差,是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任务。

B.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分析怎么写

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及意义

国际分工格局事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定位,其演进趋势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已有不少文献对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变动做出了分析。事实上,当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工体系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1.传统的垂直型分工正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产业间分工。国际分工在不同产业间进行,主要特征是发展中国家从事资源类初级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制成品的生产;或者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玩具、鞋帽等,属于制造业的低端产品;发达国家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如机械、电子等,属于制造业的高端产品。在这种分工格局中,产业边界是清晰的,形成以垂直分工为特征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

产业内分工。国际分工依据同一产业内部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来进行,具体而言,产业链条可以分为三大环节:一是技术环节,包括研究与开发、创意设计、生产及加工技术的提高和技术培训等分环节;二是生产环节,包括后勤采购、母板生产、系统生产、终端加工、测试、质量控制、包装和库存管理等分环节;三是营销环节,包括分销物流、批发及零售、广告、品牌管理及售后服务等分环节。经历了多年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发达国家逐渐着力于研发和品牌营销,控制核心技术和经营技巧,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出去,生产结构呈现出典型的“哑铃”型;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全球价值链条中,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承接着这种产业环节转移,着力于加工制造环节。如耐克公司是一个典型的微观案例。耐克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越南、中国等国外生产厂商按其产品规格、技术标准生产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进行产品的广告宣传与销售及提供售后服务。

产品内分工。国际分工按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技能含量高的工序、附加值高的部件一般由发达国家来完成,发展中国家承担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或者是主要部件依靠进口、承担最后加工装配的工序,其结果是“万国牌”产品的大量出现。例如我国的上海、西安、成都和沈阳四大飞机制造公司就承担了波音737的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和CFM 航空发动机的制造。

在这种多层次的产业分工格局中,分工不仅表现为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垂直分工,还表现为同一产业、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之间的水平分工。迄今,由于仍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未能从初级产品中脱身,他们仍以垂直分工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因而垂直分工仍在发挥着作用。但应该说,水平分工更适应了生产全球化的大背景,正日益显示出它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传统的国际间产业转移正相应地演进为产业链条、产品工序的分解与全球化配置如在东亚地区,传统的分工格局是日本将国内进入衰退阶段的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纺织、服装,80年代的家用电器等)先后转移到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然后再转移到中国沿海地区,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的特征。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的经济、产业各处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以日本为“领头雁”的雁行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工格局。但随着国际分工格局的演进,国际分工的边界正从产业层次转换为价值链层次,一国的竞争优势也随之不再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而是体现为在产业链条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上,因为从产业链细分的角度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它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高科技产品的加工装配环节),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它的知识技术密集环节(如服装产业的服装设计环节)。在价值链分解的基础上,每一个企业只能根据自己的核心能力和优势资源,收缩自己的业务领域,从事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工序。任何企业,也只有融入某一价值链并在价值链中准确定位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对发达国家而言,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它们必然寻求在成本最低的国家或地区去组织生产,由于劳动成本方面较大的区位差异,不仅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在内的海外转移是势所必然,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介入新兴产业、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3.在新型国际分工格局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在新型的国际分工体系中,一个国家或地区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不仅表现为产业层次的高度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递进,还表现为在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所处地位及增值能力的提升上。因为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产业边界在弱化,产业链条或产品工序的作用在提升。具体而言,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而生产环节又可细分为上游生产(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像电脑中的芯片、微波炉的磁控管等)和下游生产(终端的加工组装),越接近于上游的生产其技术含量越高,附加值越大;越接近于下游的生产其知识技能的要求越低,附加值也越小。所以在生产环节中,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的递进也一样意味着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C. 中国在世界价值链的分工定位是什么

目前中国在世界价值链的分工定位还是微笑曲线(获得利益)的中下游,主要通过中国众多的廉价劳动力组装生产中低端商品,这也是中国希望生产升级导致和美国发生贸易冲突的原因。
目前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主要体现在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端和营销服务端延伸。这将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加快改造提升制造业步伐,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D. 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什么地位

如果你看过郎咸平的《产业链阴谋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和《产业链阴谋Ⅱ—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的话,就可以知道中国造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最低端。

E. 如何提升中国在生产国际化和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首先需要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之后需要挤压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

F. 中国纺织品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及如何发挥更大优势案例分析

1.中国的纺织工业都是大规模的 Economic Scale,上游纺/织/漂/染/印/后处理可以直接输出产品布料,让下游制衣工业由相对落后又具有人工成本优势的国家负责生产输出,同时可以减少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出超,而又无需与落后国家竞争而引起怨言。
2.服装制衣向高附加价值的高端产品发展,避开与有成本优势国家的廉价产品竞争。同时扩展内销市场,因为国民的消费已经向着中高档产品转移,这样也有利于减少对发达国家的贸易出超。

G. 如何提高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以前,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一直充当着着劳动密集产业的产品角色。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劳动力比较优势在发展制造业中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以较低层次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国际市场的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
为此,结合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在继续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的同时,要使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逐步过渡到劳动资本密集型、劳动技术密集型等附加值高的形态,要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兴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并加快传统非劳动密集型重工业的改造和升级。

H. 中国在目前世界上的定位

与前几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欢天喜地大不相同,近些年国人对国际商业游戏规则更多了几分冷静的思考。中国十几年的“入世(复关)”谈判是为了什么?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增加出口贸易,其中一个重要动机就是要参与到制定国际商业的游戏中去,去争得修改制定国际商业规则的权力。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问题,就像一根绳索勒在中国人的脖子上,动不动就收紧一下,逼着中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让步。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大国之一,按理说应该有了更多的对国际商业规则的话语权,但仔细审视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情况并不容乐观。

在目前世界上通行的贸易规则面前,初来乍到的中国人确实还是个学生,当这个学生亦步亦趋地向先生们学习时,却发现自己无论怎么做都无法改变自己尴尬的地位。

当年周恩来总理身边连一台复印机都没有的时候,发达国家要求中国开放自己的市场,输出资源性商品;但当中国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世界上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时,却又成了世界上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人制造的商品技术含量太低”,有先生这样指责我们,可当中国人努力想掌握高新技术时,却又遇到了“知识产权”这座无法逾越的冰山。当我们输出资源性商品时,工业制品贵得惊人;当我们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需要进口资源性产品时,情况却正好相反。中国现在成了最大的资源性商品进口国之一,却在许多大宗矿产品上不能掌握定价权。

二战以后,世界贸易规则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起初,美国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品生产国,商品贸易是他们最为关心的事情。所以当时制定世界贸易规则的努力方向是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促进自由贸易;但后来随着发达国家产业升级,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国际商业规则就开始向知识产权、资本流动方向倾斜。

规则一定是随着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的。按照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国就应该定位为跨国公司的加工车间。也就是施振荣先生所说的“笑脸定律”的最低端。这样,我们用几亿件衬衣换一架波音飞机才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样,中国也不需要什么“自主品牌”、“自主的核心技术”,有跨国公司在你这缴些税,解决点儿就业问题(其实并非如此,国有企业合资后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裁员)就可以了。

即使是这样,中国人也不会成为“好学生”,当发达国家国内政治需要时,随时可以举起反倾销的大棒,随时会抽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利剑,还有不胜枚举的安全标准、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卫生标准、员工福利标准等等。随时可用这些“规则”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也许会有人说,这些“规则”都是合理的,可如果中国企业按照这些规则一步步走下去会是一种什么情况?谁也说不清楚。诚如此次争论中一位读者所言:中国在履行这些规则时还有很多“利益盲区”。就如同目前有关“人民币升值”的争论,如果按此规则行事,到底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实在要加十二分的小心。

没有规则是不行的,但如果以为现有的规则就是一切,也是一种幼稚。发达国家在其国内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有毒有害垃圾运往中国(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毒有害垃圾销纳地)。因为他们没有制定这种有益于别国的规则。中国现在是一个数量级的经济大国,但不是质量级的经济大国,更不是掌握标准和规则话语权的经济大国。现有的一些所谓“规则”并不利于和谐世界的建立,中国人民要有更好的生存环境,就要争取更好的规则环境,而不能掉进规则的陷阱。

尊重规则,但不能迷信规则,学习规则,更要认清规则后面的利益。真正对中国人民有利的规则不是顶礼膜拜得来的,而是通过艰苦谈判斗争得来的。当年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的谈判,面对美国的高压,中国人敢争敢斗。美国人开出10亿美元的报复清单,中国政府马上开出12亿美元的反报复清单,美国人开出30亿美元报复清单,中国人就开出30多亿美元反报复清单。有理,有利,有节,终于赢得了对中国人民比较有利的谈判结果,为中美贸易定下了新规则。这些斗争丝毫不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反而有西方媒体称“狮子终于怒吼了”。法国人说:“法国不伟大,就灭亡。”中国人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有敢于争夺修改世界商业规则话语权的气魄。就像吴仪同志所说:“更多地参与国际经贸立法活动,使我国在国际社会制定多边经贸规则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I. 中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是什么

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主要体现在延伸价值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分工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端和营销服务端延伸。这将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要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新变化和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加快改造提升制造业步伐,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J. 我国现阶段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我国还是处于国际分工的底端,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西方发达国家把大量的资本投入我国主要还是由于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制造业生产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我国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而且还在不断提高;困扰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障碍目前已经基本消除;我国工业配套能力较强;我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我国社会与政治环境稳定。 但是,我国制造业本身也存在很多劣势:很少有属于中国的世界知名品牌,物流成本高,物流企业分散,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结构不合理。与工业先进国家相比,也存在着规模和质量上的显著差距。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形成自己的,完整的,在世界范围内站得住脚的工业制造业体系。在一定时期不能占领价值链生产的高端的情况下,就不得不继续凭借其廉价劳动力等资源,进入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生产体。

阅读全文

与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分工定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花店促销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959
车行车展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279
企业如何做系统的培训方案设计 浏览:680
网络营销实训背景是什么意思 浏览:695
国际市场营销组织结构的主要类型 浏览:869
长安汽车的市场营销案例 浏览:908
北京优一网科电子商务 浏览:555
娃哈哈广告视频策划方案 浏览:956
广告策划公司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882
上海苏醒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83
熊来了电子商务 浏览:46
大学生植树节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42
98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255
市场营销求职应聘技巧 浏览:104
洗衣液超市的促销方案 浏览:749
刮痧比赛策划方案 浏览:717
市场营销热门行业 浏览:47
地理新教师上岗培训方案 浏览:854
对网络营销主体的认识 浏览:930
各级各类小学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