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目前国内外饮用天然矿泉水的市场情况及发展趋势如何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地球上可供人类饮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饮用水源的污染日趋严重。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渴望获得优质饮用水,矿泉水以其天然、纯净、安全、卫生和有利健康而成为新型时尚的流通商品。欧洲自1765年开始生产瓶装矿泉水至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目前仍作为一种时尚高档饮料畅销不衰。据统计资料,世界总的矿泉水产量在逐年增加。据联合国统计年鉴资料,1996年世界矿泉水年产量已突破3000万吨,其中欧洲产量最高达2259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5%,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矿泉水的开发生产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20多年来发展得很快。我国饮用矿泉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多数是含锶和偏硅酸型的矿泉水。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勘查评价并经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认可的饮用矿泉水源地约有3000余处,生产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无论是从生产数量上还是产品的质量上都在逐年上升。但从瓶装、桶装水的整体市场来看(喝自来水的除外),矿泉水占的比例仍然很小,销量与其他品种的水比较仍上不去。据统计,1997年我国的矿泉水产量比历年高,也只有194.46万吨,现有企业的生产能力远没有发挥出来。不少矿泉水企业面临亏损、步履维艰的境地。为什么这么好的水却得不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科学饮水知识的宣传不够,半数以上消费者并不知道什么是矿泉水。
(2)与中国人的喝水习惯有关。矿泉水宜生饮,而中国人爱喝茶,喜欢热饮,要将水煮沸,矿泉水易结垢并造成感官上的缺陷。
(3)对矿泉水水源的要求很高,并受到地域限制,前期投入及生产成本都较高,使其市场受到了一定制约。
(4)目前国内的矿泉水企业都是新兴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实力差,形不成规模。水制品是薄利多销的产品,量越少,成本就越高。企业缺少知名度,没有名牌产品。还有不少企业在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主要工艺设备、质量检验能力、职工的素质等方面还程度不同地存在问题,产品的信誉还不高。因此,企业走联合或兼并之路,发展规模生产将是我国矿泉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知名品牌的饮用水企业应尽快转向矿泉水的开发,并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开发多种类型的矿泉水,以满足各种消费者的需求。
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水资源量的比例来看,我国的矿泉水资源不是多了,而是不够,矿泉水将来只能作为高档消费品进入市场。我们的企业和消费者都应加倍地珍惜现有的矿泉水资源,让它为人民造福,为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我们认为矿泉水产业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随着市场规则的不断完善、市场发育的成熟,矿泉水企业将不断走向规模化、现代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饮水观念的转变,中国矿泉水企业将有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Ⅱ 关于农村饮用水的调查报告【急】
300字很简单啊,先写调查目的,然后是方法,调查得到的数据及简单分析,300就够了
Ⅲ 关于“中国饮用水市场”的相关资料
在2000年中国饮用水产量554万吨,掀起了饮料工业第二次浪潮,取代碳酸饮料而跃居软饮料第一位。2003年我国饮用水产量达955.65万吨,继续保持软饮料行业产量第一位,比2002年增长了18.08%,2004年1-12月全国瓶(罐)装饮用水累计产量1021.26万吨,同比增长19.55%。同年,,全球的瓶装水消费达到了1540亿升,这个数字比5年前上升了一半多。根据地球政策研究所的报告,在发达国家,尽管瓶装水多数时候并不比自来水安全,但是瓶装水消耗的资源却比自来水高1万倍。
美国水市场的销售额,2005年突破到了600亿美元。中国的净水市场2002年的时候不足25亿元人民币,到了2005年,已经接近500亿元人民币。2005年我国的饮料产量突破3380万吨,同比增长24%,其中各种桶装和瓶装饮用水产量达到1386万吨,比重超过40%。2005年,上海各类桶装和瓶装饮用水产量达到89万吨,已经成为饮料消费的首要品类。据统计,美国是瓶装水的最大消费国。2004年,美国人喝掉260亿升瓶装水,大约相当于人均每天250毫升。墨西哥是第二大瓶装水消费国,其年消费量为180亿升。其次是中国和巴西,各120亿升。发展中国家对瓶装水的需求迅速增加。1999—2004年间,印度和中国的瓶装水消费量分别增加2倍和1倍以上。这在水包装方面产生巨大的费用。
2006年,我国功能瓶装水的市场零售规模可达10亿元,其发展速度将保持19%的增长率。根据预测,2007年全球功能饮料销量预计可达到130亿升。目前全球功能饮料市场销售主要是以运动饮料为主,能量饮料只占少量市场份额。而07年我国功能饮料市场销售规模可在125亿元,运动饮料市场份额可达90%。据预测未来10年,中国水市场将膨胀到上千亿元的市值。目前的市场,40%的人用地下水和自来水,55%的人用桶装水和瓶装水,5%的人用活净水。
本研究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国家经贸委、国家海关总署、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国民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全国及海外1100多种国内外相关报纸杂志的基础信息以及各省市相关统计单位等公布和提供的大量资料,对我国饮用水市场的的发展现状、竞争状况以及未来市场发展、、宏观环境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全球饮用水市场以及中国饮用水行业市场变化、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是饮用水企业、饮用水经营企业以及相关企业和单位、计划投资于饮用水的企业和个人等准确了解目前中国饮用水市场发展动态,把握水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市场策略的必备的精品!
Ⅳ 今日家乡饮用水的变化的调查报告
找出以前检测报告与现在检测报告对比,根据不同数据进行分析。
Ⅳ 谁能帮我写一份饮用水的市场营销调查报告
这种可以卖不少钱的东西恐怕没有什么人会免费帖出来吧
Ⅵ 饮用水市场市场格局矿物质水发展前景如何饮用水市场市场的消费趋势
中国饮用水工业起步较晚,目前国内饮用水行业已形成以娃哈哈、康师傅、农夫山泉、屈臣氏、雀巢和依云等为领先品牌的第一方阵,怡宝、正广和、天赐庄等为强势品牌的第二梯队,以及其他一些弱势品牌的杂牌军的布阵格局。
在饮用水行业中,瓶(桶)装水逐步发展成为水的消费主流。除去自来水,瓶(桶)装水、城市管道分质供水和净水器这三种最主要的饮用水消费,2002年-2005年,连续4年以20%以上的速度发展。桶装水和瓶装水已取代了碳酸饮料的长期垄断地位,并超过了同行业的净水器和分质供水。
瓶装水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从1996年到2001年,世界瓶装水的消费总量超过了1136亿升,年增长率达到了9.4%。2004年全球瓶装水消费达到了1540亿升。2006年,全世界消费者每年用于购买瓶装水的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
2000-2006年,中国矿泉饮料业发展迅猛,工业总产值保持持续快速上涨,年均增长率33%,复合增长率为26.23%。中国矿泉水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是中国矿泉水消费市场的最大潜力,同时也成为许多企业纷纷上马矿泉水项目的动力。中国矿泉水市场每年都以近20%的速度递增。
矿物质水从2008年12月1日正式成为我国饮用水的第六水种,虽为新水种,矿物质水却有着惊人的市场增长。到2008年底,矿物质水已经成为瓶装水的第二大品类,占整个包装水行业的28%,是过去两年中成长最快速的包装水品种。
自21世纪始,我国瓶装饮用水行业进入稳步成长阶段,目前形成了纯净水、矿物质水、矿泉水和天然水各领风骚的局面。而从整个瓶装饮用水的发展态势预测,矿物质水的加速增长模式既给行业带来了一片生机,还完全有可能成为包装饮用水的明日之星。
当前,中国饮用水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在“便捷时代”、“健康时代”之后进入“生态时代”。“便捷时代”,消费者缺乏基本的饮水安全、健康意识,消费目标多以水饮品为主。“健康时代”,消费者对饮用水的需求提升到健康的高度,饮用水行业开始向水家电、水装修、水处理等领域进行延展,技术和产品创新优势开始显现。围绕健康,形成对节能、环保、营养、服务等综合性需求,行业逐渐围绕消费者开始构建饮用水和谐生态环境,技术和产品创新动力大幅提升,同时围绕产品的服务能力和解决方案能力形成新的市场契机,作为中国饮用水发展最高阶段的“生态时代”是产业发展的又一次机遇。
中国投资资讯网2009-2012年中国饮用水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Ⅶ 关于调查身边饮用水的实验报告怎么写、、 我山东淄博的
给你个范本
实验序号 4 实验名称 水质分析
实验时间 2010年4月12 实验室 生科院实验楼综合2
一.实验预习
1.实验目的
1.1 学习和掌握测定水中溶解氧、浊度、氟化物、铁、氨氮和pH、六价铬、硫化物、钙、亚硝酸盐氮、有效氯(总氯)COD和总磷的方法。
1.2 了解这些因素在水环境中的地位及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2.实验原理、实验流程或装置示意图
2.1 实验原理:
水是水生生物生活的场所,水体洁净程度如何,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多少,是我们选用不同用途水源时的主要依据,进行水质分析已成为环境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工作不可缺少的手段。
2.1.1 溶解氧的测定:
水中溶解氧的测定一般用碘量法,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及碱性碘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锰沉淀,此时氢氧化锰性质极不稳定,迅速与水中溶解氧化合生成锰酸锰
4MnSO4 + 8NaOH → 4Mn(OH)2 ↓ (肉色沉淀) + 4Na2SO4
2Mn(OH)2 + O2 →2MnO(OH)2 ↓(棕黄色或棕色沉淀)
2H2MnO3 + 2Mn(OH)2 → 2MnMnO3↓+ 4H2O
加入浓硫酸使已化合的溶解氧(以MnMnO3的形式存在)与溶液中所加入的碘化钾发生反应而析出碘,溶解氧越多,析出的碘就越多,溶液的颜色也就越深。
4KI + 2H2SO4→ 4HI + 2K2SO4
2MnMnO3 + 4H2SO4 + 4HI→ 4MnSO4 + 2I2 + 6H2O
用移液管取一定量反应完毕的水样,以淀粉作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碘含量(碘量与溶解氧量成比例关系),计算出水样溶解氧的含量。
2.1.2 氨氮的测定:
氨与碘化汞钾在碱性溶液中生成黄色络合物,其色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在0~2.0mg/L的氨氮范围内近于直线。反应式如下:
2K2(HgI4) + 3KOH + NH3→NH2HgOI↓(黄棕色沉淀) + 7KI + 2H2O
2.1.3 亚硝酸盐测定:
测定亚硝酸盐氮,通常使用重氮比色法,此法是基于亚硝酸盐和对氨基苯磺酸起重氮化作用,再与α-萘胺起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染料,与标准液进行比色。
2.1.4 pH测定:
利用玻璃电极作指示电极,甘汞电极作参比电极,组成一个电池。在此电池中,被测溶液的氢离子随其浓度不同将产生相应的电位差。此电位与溶液的pH值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式:
E = E0 + 0.0591 log[H+] (25℃)
E = E0 – 0.0591 pH 式中,E0为常数。
2.1.5 浊度(NTU):
基于不同浊度的被测溶液对电磁辐射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比浊法。
2.1.6 铁:
Fe 2+ +二氮杂菲 →橙红色络合物
基于在pH3~9的条件下,低价态 铁离子与二氮杂菲生成稳定的橙红色络合物,对可见光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比色分析方法。
2.1.7 氟化物:
氟离子+氟试剂(硝酸镧)→ 蓝色三元络合物(F-)
氟离子在pH4.1 的乙酸盐缓冲介质中与氟试剂及硝酸镧反应生成蓝色三元络合物颜色的强度与氟离子浓度成正比在620nm 波长处定量测定氟化物(F-)。
2.1.8 钙:
钙离子+EDTA 溶液→ 红色络合物
在pH 12~13 条件下用EDTA 溶液络合滴定钙离子以钙羧酸为指示剂与钙形成红色络合物。
2.1.9 硫化物:
在酸性条件下,硫化物与过量的碘作用,剩余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滴定。由硫代硫酸钠溶液所消耗的量,间接求出硫化物的含量。
2.1.10 COD的测定: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越大,说明水体受有机物的污染越严重。在强酸性溶液中,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用分光光度法检测消化显色后的溶液的吸光值,求出水样的CODCr值。
2.1.11 总磷:
在高温加热条件下使试样消解,将水样中所含磷全部氧化为正磷酸盐。在酸性介质中,正磷酸盐与试剂反应生成蓝色的络合物,通过测定其吸光度,即可得出水样的总磷含量。
3. 实验设备及材料
3.1 器材:SG6溶氧测定仪、 GDYS-101M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烧杯
3.2 药品:蒸馏水、各种相关试剂
3.3 样品:地下水
4.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4.1 实验步骤:
4.1.1用烧杯采集地下水的水样;
4.1.2用SG6溶氧测定仪测定水样溶解氧量;
4.1.3按照下表加入相关试剂并进行实验处理
样品量(mL) 试剂(一) 试剂(二) 试剂(三) 显色时间(min)
氟化物 6 试剂一:二 = 7:3(混匀)4.0 30
铁 10 0.5 一支 一支 15
氨氮 10 0.2 一支 10
COD 2 1 3mL(150℃消解15min)
亚硝酸盐 10 0.2 一支 20
硫化物 10 0.4 0.2 10
钙 10 0.2 0.2 5
总磷 5 0.8mL(120℃消解30min) 0.2mL 0.4mL(30s) 15(避光)
4.1.4待相关反应完成后,用GDYS-101M多参数水质分析仪检测分析水样,并记录下数据。
4.2 注意事项:
4.2.1移液器使用规范,注意量程;
4.2.2试剂具有一定腐蚀性,使用时严禁打闹,试剂粘到手脸应立即清洗;
4.2.3 COD试剂(二)加入会放出大量的热,操作时应小心,每次按键操作应间隔10秒;
4.2.4恒温消解器使用时,一定要加盖消解管塑料保护罩,避免液体喷溅发生意外。
二.实验内容
1.实验现象与结果
表1 溶解氧量记录表
水样 溶解氧量(mg/L)
蒸馏水 5.96 5.93 5.92 5.91 5.91 5.90
地下水 5.97 5.98 5.97 5.96 5.95 5.91
氟化物:3.22mg/L 氨氮:0.11mg/L Fe2+:0.04mg/L
硫化物:0.01mg/L 亚硝酸盐:0.03mg/L Ca2+:0.69mg/L
浊度(NTU):3.4度 总磷:0mg/L COD:0mg/L
溶氧mg/l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总体平均数
地下水 6.25 5.97 6.67 5.55 6.78
6.21 5.98 6.78 5.55 6.74
6.21 5.97 6.79 5.53 6.71
6.13 5.96 6.79 5.51 6.71
6.13 5.95 6.79 5.52 6.72
6.12 5.91 6.78 5.52 6.71
平均数 6.175 5.956667 6.766667 5.53 6.728333 6.231333
蒸馏水 6.19 5.96 6.02 4.97 6.34
6.16 5.93 5.98 4.98 6.32
6.12 5.92 5.97 4.97 6.32
6.12 5.91 5.96 4.94 6.3
6.11 5.91 5.95 4.94 6.3
6.15 5.9 5.95 4.92 6.3
平均数 6.141667 5.921667 5.971667 4.953333 6.313333 5.860333
2.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的分析及其结论: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表1 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浊度(度) ≤3 ≤3 ≤3 ≤10 >10
铁(Fe)(mg/L) ≤0.1 ≤0.2 ≤0.3 ≤1.5 >1.5
氨氮(NH4)(mg/L) ≤0.02 ≤0.02 ≤0.2 ≤0.5 >0.5
氟化物(mg/L) ≤1.0 ≤1.0 ≤1.0 ≤2.0 >2.0
亚硝酸盐(mg/L) ≤0.001 ≤0.01 ≤0.02 ≤0.1 >0.1
Ca(mg/L) ≤0.15 ≤0.30 ≤0.45 ≤0.55 >0.55
硫化物(mg/L) ≤0.005 ≤0.015 ≤0.025 ≤0.035 >0.035
COD(mg/L) ≤3 >3,≤5 >5
溶氧量(mg/L) >6.5 4.6~6.5 2.0~4.5 <2.0
根据上述关于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并结合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对实验水样进行分析比较:
所测地下水水样的溶氧量平均值(5.96mg/L)与作为对照的蒸馏水溶氧量平均值(5.92mg/L)大致相符,这一平均值在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中处于地下水Ⅱ类水质范围;地下水总磷及COD测得数据为0,表示该地下水水样并未受到磷污染,化学耗氧反应并不强烈,表明在总磷和COD两个指标上,该地下水水样均达到饮用水标准;水样浊度为3.4度,而饮用水浊度标准上限为3.0,相差并不大,说明该地下水水样在浊度上基本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范围。
与地下水质量分类标准相比较,水样中氟化物含量(3.22mg/L)超标,属于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不宜饮用;氨氮含量(0.11mg/L)达到地下水Ⅲ类水质标准;Fe2+含量(0.04mg/L)达到地下水Ⅰ类水质标准;硫化物含量(0.01mg/L)达到地下水Ⅱ类水质标准;亚硝酸盐含量(0.03mg/L)达到地下水Ⅳ类标准;Ca2+含量(0.69mg/L)超标,属于地下水Ⅴ类水质标准,不宜饮用。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地下水水样在所检测项目中多数均已达到地下水质量Ⅰ类、Ⅱ类、Ⅲ类,属于可饮用范围,但由于水样中检测到氟化物含量(3.22mg/L)及Ca2+含量(0.69mg/L)超标,因此,该地下水水样仍未达到饮用水标准,故而不宜作为饮用水使用,可依据使用目的选用为其他用水。
Ⅷ 2015年大连饮用水市场调查报告
你这个范围不是太广,一般也不会有人做专门的调研。必须找专门的机构做调研定制。给你找了点整个中国行业范围的报告,你可以参考一下。
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需求与战略投资分析报告》
第1章:中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发展综述
1.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定义及分类
1.1.1 行业概念及定义
1.1.2 行业主要产品大类
1.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统计标准
1.2.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统计部门和统计口径
1.2.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统计方法
1.2.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数据种类
1.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供应链分析
1.3.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上下游产业供应链简介
1.3.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下游产业链分析
(1)人口总量及结构特征
(2)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
1.3.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上游产业供应链分析
(1)淡水资源
(2)饮用水用瓶市场
1)PE(聚乙烯)
2)PVC(聚氯乙烯):
(3)塑料瓶盖
第2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 中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2.1.1 中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2.1.2 中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发展主要特点
2.1.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发展状况
2.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2.2.1 主要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2.2.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经济指标分析
2.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3.1 全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成品分析
2.3.2 各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成品分析
(1)产成品居前的12个地区产成品分析
(2)产成品排名靠后的12个地区产成品分析
2.3.3 全国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品销售情况分析
2.3.4 各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品销售收入状况分析
(1)销售收入居前的12个地区销售收入分析
(2)销售收入排名靠后的12个地区销售收入分析
第3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3.1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3.1.1 行业相关政策动向
(1)新劳动法
(2)水桶新标准
(3)水质新标准
(4)政府监管条例
3.1.2 行业相关标准动向
(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2)瓶装饮用纯净水卫生标准
(3)饮用天然矿泉水水质标准
(4)饮用天然矿泉水开采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3.1.3 行业发展规划
3.2 行业经济环境分析
3.2.1 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2.2 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3 行业需求环境分析
3.3.1 行业需求特征分析
3.3.2 行业需求趋势分析
3.4 行业贸易环境分析
3.4.1 行业贸易环境发展现状
3.4.2 行业贸易环境发展趋势
3.5 行业社会环境分析
3.5.1 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协调
3.5.2 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保护问题
3.5.3 行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3.5.4 新劳动法对行业的影响分析
第4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1 行业总体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2 行业国际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2.1 国际瓶(罐)装饮用水市场发展状况
4.2.2 国际瓶(罐)装饮用水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2.3 国际瓶(罐)装饮用水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4.2.4 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布局
(1)法国达能公司
(2)雀巢公司
(3)可口可乐公司
4.2.5 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策略分析
4.3 国内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4.3.1 国内瓶(罐)装饮用水行业行业竞争现状分析
4.3.2 国内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4.3.3 国内瓶(罐)装饮用水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4.3.4 国内瓶(罐)装饮用水行业潜在威胁分析
4.4 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分析
4.4.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概况
4.4.2 外资瓶(罐)装饮用水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
4.4.3 国内瓶(罐)装饮用水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
4.4.4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投资兼并与重组整合动向
第5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主要产品分析
5.1 行业主要产品结构特征
5.1.1 行业产品结构特征分析
5.1.2 行业产品市场发展状况
5.2 行业主要产品市场分析
5.2.1 纯净水市场分析
5.2.2 天然矿泉水市场分析
5.2.3 矿物质水市场分析
5.2.4 山泉水市场分析
5.2.5 蒸馏水市场分析
5.2.6 其他类型水市场分析
5.3 一级替代品(饮料业)发展状况分析
5.3.1 碳酸饮料市场分析
5.3.2 果汁及果汁饮料市场分析
5.3.3 茶饮料市场分析
5.3.4 功能性饮料市场分析
5.3.5 含乳饮料及植物蛋白饮料市场
5.4 二级替代品(设备业)发展状况分析
5.4.1 管道直饮水系统
5.4.2 家用净水器
5.4.3 家用过滤器
第6章: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行为及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6.1 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行为分析
6.1.1 瓶(罐)装饮用水市场消费品牌分析
6.1.2 影响消费者瓶装水消费的因素
6.1.3 瓶(罐)装饮用水购买包装爱好
6.1.4 瓶(罐)装饮用水购买场所分析
6.1.5 不同品牌瓶装水了解渠道分析
6.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分地区品牌市场分析
6.2.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分地区基本市场状况
(1)瓶(罐)装饮用水分地区总体市场与需求状况
(2)不同类型瓶(罐)装饮用水分地区市场与需求状况
6.2.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主要产品品牌分地区基本市场状况
(1)分地区品牌渗透率
(2)分地区品牌最经常饮用比例
1)华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2)东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3)华东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4)华中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5)华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6)西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7)西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品牌饮用比例前十名
6.2.3 各类瓶(罐)装饮用水重度消费者的人口构成及其分布比例
(1)矿泉水重度消费者的人口构成及其分布比例
(2)纯净水重度消费者的人口构成及其分布比例
(3)蒸馏水重度消费者的人口构成及其分布比例
6.2.4 瓶(罐)装饮用水主要产品品牌分人口组别基本市场指标分析
(1)品牌渗透率与消费者人口构成(前十品牌)
1)前十品牌渗透率的消费者人口构成
2)前十品牌在特定人群中的品牌渗透率
(2)品牌饮用比例与消费者人口构成(前十品牌)
1)前十品牌饮用比例的消费者人口构成
2)前十品牌在特定人群中的品牌饮用比例
6.2.5 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生活态度
(1)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品牌观比较
(2)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广告观比较
(3)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购物投资观比较
(4)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饮食生活观比较
(5)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个性时尚观比较
(6)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工作成就观比较
(7)30城市总体与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科技环保观比较
6.2.6 瓶罐装饮用水消费者的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
(1)参加体育运动比例
(2)日常休闲活动比例
6.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6.3.1 瓶(罐)装饮用水市场营销特性分析
6.3.2 瓶(罐)装饮用水产品营销渠道分析
6.3.3 娃哈哈、农夫山泉和康师傅的营销策略比较
第7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进出口市场分析
7.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进出口状况综述
7.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出口分析
7.2.1 行业出口市场总体状况分析
7.2.2 行业出口产品结构特征分析
7.2.3 出口运输方式特征与出口量
7.2.4 国内行业出口主要地区分布
7.2.5 主要出口贸易方式及特征
7.2.6 行业出口国别特征分析
7.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进口分析
7.3.1 行业进口产品市场总体状况分析
7.3.2 行业进口产品结构特征分析
7.3.3 进口运输方式特征与进口量
7.3.4 主要进口贸易方式及特征
7.3.5 产品进口国别分布情况
7.3.6 进口产品主要国内地区分布
7.4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进出口前景及建议
7.4.1 行业出口前景预测
7.4.2 行业进口前景预测
第8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重点区域市场分析
8.1 行业总体区域结构特征分析
8.1.1 行业区域结构总体特征
8.1.2 行业区域集中度分析
8.2 行业重点区域产销情况分析
8.2.1 华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北京市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天津市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河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4)内蒙古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8.2.2 华东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上海市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江苏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浙江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4)山东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5)福建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6)江西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7)安徽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8.2.3 华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广东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广西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海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8.2.4 华中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湖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湖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河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8.2.5 西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重庆市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四川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贵州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4)云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5)西藏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8.2.6 西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陕西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甘肃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青海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8.2.7 东北地区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1)吉林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2)辽宁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3)黑龙江省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产销情况分析
第9章: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主要企业生产经营分析
9.1 瓶(罐)装饮用水企业发展总体状况分析
9.1.1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企业规模
9.1.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工业产值状况
9.1.3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
9.1.4 主要瓶(罐)装饮用水企业创新能力分析
9.1.5 主要瓶(罐)装饮用水企业出口能力分析
9.2 瓶(罐)装饮用水行业领先企业个案分析
9.3 瓶(罐)装饮用水领先企业个案分析
9.3.1 天津顶津食品有限公司经营情况分析
(1)企业发展简况分析
(2)企业经营情况分析
(3)企业销售渠道与网络
(4)企业经营状况SWOT分析
(5)企业投资兼并与重组分析
(6)企业最新发展动向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