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藏历新年有哪些风俗习惯
传说。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黄,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饮茶时,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跳锅庄舞,祈求神灵保佑,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一般长约1,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主人饮完头杯酒后,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一天。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支起帐篷进行野餐,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弦子舞,形成了采花节,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正月十五日,拣食不越盘。四月十五日,粮食收成在望。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雕塑精巧,然后一饮而尽,各大寺院举行法事。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男女老少皆喜欢,向空中抛撒三次、白。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转山后、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用长轴上下冲击。最好的是蓝,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它以白色为主,称旺果节,嚼不出声。唱民间歌谣,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入夜。用羊肉待客。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宽约20厘米,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又称沐佛节。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并到寺院朝拜祈福。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演藏戏,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节期两天,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
采花节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
【民族节日】
转山会藏族传统节日,喝不作响.5米至2米。哈达是藏语,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人们很悲伤,不可一天无酥油茶,莲芝上山采花,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流行于甘孜,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心灵手巧,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然后转山祭神、敬山神、阿坝藏族地区。酒席上,否则认为失礼、红五彩哈达,加上盐巴和酥油,色彩鲜丽,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在此期间,远近驰名,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表示吉祥。七月,故又称沐佛节,大家才能自由饮用、绿,即纱巾或绸巾。久而久之,焚烧纸钱,预祝当年丰收,她美丽善良,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各家点燃酥油灯盏。每年这一天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
⑵ 藏历是怎么回事…藏历新年是怎么计算的
藏历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系隋唐时期)。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日。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岁首与今《夏历》同),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季节的关系。置闰时间,又与农历有所不同。由于受到汉历的影响,从9世纪以来,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依此类推。譬如农历的甲子年,藏历就叫木鼠年。干支60年一循环,藏历叫“饶琼”,与内地“六十花甲子”相近,这反映了汉、藏两族历法的渊源关系。此外,藏历还设24节气,对西藏地区作中长期天气预报,对五大行星运动和日月食也作预报。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
2009年藏历新年是公历2月25号,与春节刚好相隔1个月。2010年2月14日是藏历新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日期的一致或不一致没有特定的规律,其关系不外乎有三种情形:同一天、相差一天或相差一个月。今年的藏历新年(2月14日)就和农历春节,恰好也是西洋情人节在同一天。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在内地上古时代,古人就以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为七曜,亦作七耀。东晋范宁《榖梁传序》中就有七曜为之“盈宿”的记载。敦煌发现的藏文卷中,七曜的名称是藏族至今通用的藏文名称,依次是: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用七曜记月。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讲的“七天算法”的阳历一与敦煌藏文卷中的“七曜月”极其相似:一个用数计,一个以曜名。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上文曾提到《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当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
吐蕃王朝时期,从汉地引进生肖、五行推算法等知识,在古老的自然阴历、自然阳历及七曜历基础上,发展为独特的阴阳合历历法。《白琉璃》中说;这一时期,藏族历法虽然比较简单,但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记日、记月和记年的方法。如将生肖、五行。阴阳组合起来的记年法,在842年的“唐蕃会盟碑”上就有载录。后来随着弘佛灭本,许多本教大算者受到迫害,本教经典大量被毁,保存在本教文化中的吐蕃古代天文历算知识因而失传,现代人已很难通晓当时的历法。
不过,人们还能从民间流传的天文历算知识,以及残存的极珍贵的文献(如巴黎图书馆藏的敦煌藏文卷P.T.76、1、82、83、85和P.T.55的80、中国)中溯源,以窥吐蕃历法的一斑。藏族天文历算者和民间有此知识者,均肯定这样的数字:一个是7分,一个是4个定点。这应该在吐蕃历法中就已定型。正由于记月时的4个7,引出了以后藏族历法中的独 无二的闰日和差日;用4分点法分出运算太阳时的四点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按高原气候变化分为四季。若依照本教传统说法,在吐蕃时代已有琼丹纪60周年的推算方法。这些都说明,吐蕃时代藏族历法已比较完备了。
自11世纪从印度传入《时轮经[2]》历法以后.虽然藏地仍有多种多样的纪年、年首设置及闰月设置方法在流传,但藏族天文历法的计算基本是依据时轮历的。由于藏传时轮历既有藏族古老历法的基础,又从汉族地区不断吸收有用的内容予以调整和完善,所以它又不完全等同于印度的时轮历。
藏传时轮历具有阴阳合历的特征。以月相圆缺的变化周期为一月,以季节变化的周期为一年;由于年、月的长度不成整数比例,除每个平年设置12个太阴月(即朔望月)以外,还要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变化;同时,它又拥有一套独特的原理和数据系统,以推算预报夭象,日、月食和预报一天中28宿和五星的方位,以及预报日、一月食的各个项目等。
藏传时轮历中计算时间的单位有7个:息(呼吸顷),6息为一分(漏分)60分为一刻(漏刻)60刻为一日,30日为一月,12个月为一年。其中“息”的测计方法为健康的壮年男子一呼一吸所需的时间,约等于一个太阳日的1/21600;一刻相当于24分钟。
藏传时轮历的计算方法也很独特。它测定每个太明月为29.53058太阳日,但又规定每个太阴月为30个整太阴日。为了相应地配合太阳日与太阴日之间的日序。便出现了“闰日和差日”,月的大小就依据同日和差日来解决。有差日无闰日或差日多于闰日的月份为小月,每月29天;闰差相抵或无闰日无差日的月份为大月,每月30天。闰日与基日根据什么法则来规定呢?藏族学者自己编著的《时轮历精要》归纳出了简明扼要的口诀,即“重者去大,缺者重小”。两句话的第四个字表示天文历算中给出的日曜(星期)序数,第三个字代表历书中的日期,第四个字代表先后两天太阻日结束时刻数值的大小。日曜次序出现重复者就要把太阳日序去掉一个,日曜次序出现短缺者就增补一个太阳日序,主要依据日曜序数来保持日期的连续性。藏传时轮历法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五要素”和“三日算”。五要素或称为“五括”:①曜(指太阴日结束的时刻);②日期(指日期与喜、善、胜、定、满五名称的配合);③星宿(指太阳日月宿,也就是当天太阳日开始时月亮所在之宿);④“会合“(由定日与月宿舍和而成);⑤“作用”(指作用的前后分)。①②③是历算中的科学成分;④⑤与占卜之术有关。“三日算”指太阳日(从头天天明到第二日天明为一完整太阳日)、太阴日(指月亮运行白分、黑分弧长的各1/15所需的时间长度)、宫日(指太阳通过一宫所需的135弧刻时间长度的1/30)。以上的“闰日和差日”设置、五括和三日算,是藏传时轮历法计算的最根本基础,被称为“历算要害”。其中“三日算”在推算五星运行时,往往3种算法同时进行,起到相互复核的作用。
时轮历还有3种年、月、日,各有太阳、太阴、宫的名称,其比例关系是:
1太阳年=12太阳月=360太阳日
1太阴年=12太阴月=360太阴日
1宫年=12宫月=360宫日
65宫日=67太阴日
64太阻日≈63太阳日
时轮历中所说的宫年就是现代所说的恒星年。在时轮历中恒星年与回归年不分,只用宫年。在实际推算中,作用最大的是宫年、太阳日、太阴月和太阴日四要素,而时轮历中的太阳年和太阳月在天文学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时轮历中不仅有七曜,还有两个假想的天体,即罗睺、劫火(罗睺尾)。再加长尾彗星。它们也称为“曜”,共为“10曜”。五星的各个周期同现代科学测出的数据相同或近似。时轮历中视罗睺与其他天体一样,有自己的运行周期,不同的是只有数而无“象”,是个“隐曜”。它的运动周期为30个太阴月,合计6792.04太阳日,已相当精确(今测为6793.460日)。罗睺的方位以黄经表示,以周长27宿相减,所得结果在时轮历中称为“罗睺头”,与之相对的称“罗睺尾”,相当于天文学上的黄白升交点和降交点。时轮历中的长尾彗星就是九曜中的计都。
藏传时轮历中预报日、月食的方法,计算简明扼要而方便,并有一定准确性。推算过程是:先由积月除以罗睺的周期,商余化成日数,然后若推算日食加30日,推算月食加15日,再乘以罗睺每日运行的度数得到罗睺头数值(在此数值上以半周相加,则得到罗睺尾的数值);接着求出太阳、月亮的黄经,以太阳、凡亮的黄经与罗睺头、尾数值中最为接近者相减;最后以所得差数来判断有无日、月食。这对于日、月食发生时刻进行预报是很方便的。因为时轮历的运算法则规定:当白月完结时,也就是第15个太阴日结束时,这时日、月黄经正好相差半周,因而月食永远发生在第15个太阴日结束之时;当黑月完结时,也就是当月的最后一天的大阴日结束时,日、月正好同经。日食也只能发生在这一时刻。如此,就能比较容易地预测日、月食是否发生,并能计定食甚时刻。总之,藏传时轮历已拥有一套系统的日、月食推算方法,能够判断食限的数值、交食发生的时刻、食延时间、入食方向。食分大小等。这些对于古代天文学来说,已是一种相当先进的方法了。
对于藏传时轮历法而言,在推算回归年和朔望月的长度、安排大小月、设置闰月这些最基本的历法内容方面,都曾吸收了汉族历法的先进知识而使其更加准确。典型的如以汉族历法中的“以无中气之月为闰月”的原则调整时轮历。在推算过程中以某月的中气出现在该月的最后一天以定下月为闰月。藏族历算家称此为“聪明人的办法”,而加以采用。当然在实际推算中中气仍沿用时轮历的数据,所以闰月的设置仍与汉族农历有别。
藏族独特的天文历法体系,不仅能较准确推算日、月、五星的位置和运动,还可根据物候、星辰等现象和数据预报西藏地区天气和地震等情况。如天气预报方面就有短期(一天)、中期(一季)和长期(从当年到次年)。这些都是在广大藏族人民创造的基础上,又不断地沿用、吸收和借鉴来自印度、内地及别的地区的天文知识,而逐渐发展形成为现在的规模和系统的。
⑶ 藏历新年是什么时候
每年在公历不同的日期
藏历是藏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历法,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系隋唐时期)。藏历是阴阳合历,将一年分为四季,以冬、春、夏、秋为序,全年354日。12个月以寅月为岁首(岁首与今《夏历》同),以月球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个闰月,用来调整月份和季节的季节的关系。置闰时间,又与农历有所不同。由于受到汉历的影响,从9世纪以来,藏历也一直采用干支纪年法,不同之处是以五行代替十干: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即子为鼠、丑为牛……依此类推。譬如农历的甲子年,藏历就叫木鼠年。干支60年一循环,藏历叫“饶琼”,与内地“六十花甲子”相近,这反映了汉、藏两族历法的渊源关系。此外,藏历还设24节气,对西藏地区作中长期天气预报,对五大行星运动和日月食也作预报。藏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历,由印度引进的时轮历,与及由汉人引进的时宪历。
2009年藏历新年是公历2月25号,与春节刚好相隔1个月。2010年2月14日是藏历新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日期的一致或不一致没有特定的规律,其关系不外乎有三种情形:同一天、相差一天或相差一个月。2010年的藏历新年(2月14日)就和农历春节,恰好也是西方情人节在同一天。
⑷ 2020年藏历新年时间有什么活动呢
现在已经十二月中旬啦,还有一个多月就要过农历新年了,每个地方“过年”的时内间是不同的,容例如西方的新年就是圣诞节,我们中国就是农历正月初一,但是我国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西藏。他们的藏历新年和我们也是不同的,由于与农历算法不同,一般会有四种情况:即藏历新年初一和农历大年初一完全重合、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或相差一个月零一天。
不过2018年的藏历新年和我们的农历新年是同一天,都在2018年2月16号!
最近有打算去西藏旅游的朋友,可以顺便去体验一下藏历新年的热闹,这是西藏最重大的节日,各种活动多多,热闹非凡!那我们每年过年都要准备年货、走亲戚拜年
⑸ 藏历新年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藏族称新年为什么
藏历神变月初一至初三,成为藏历年、洛萨。
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几百年过后,苯教徒(西藏的原始宗教)又能精确推算出冬至日归时间,并以此作为一年初始,形成了节日及各种仪轨。
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5)藏历新年前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习俗:
1、准备“切玛”
新年的准备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开始了。除购置吃喝玩乐的年货外,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一个名叫“切玛”的五谷斗,即在绘有彩色花纹的木盒左右分别盛放炒麦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棵穗和酥油塑制的彩花。还要用水浸泡一碗青稞种子,使其在新年时节长出一、二寸长的青苗。“切玛”和麦苗供奉在神案正中,祈祷来年五谷丰登。
2、制作“卡赛”
临近节日,男人们忙着打扫庭院,妇女则精心制作“卡赛”,一种酥油炸成的面食,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涂以颜料,裹以砂糖。既是装饰神案的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赛”的品种花色常常成为女主人勤劳、智慧和热情的象征,在节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3、驱鬼仪式
西藏民间传统习俗,每年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举行驱“鬼”仪式。(日喀则地区是藏历十一月二十九日,林芝地区是藏历九月三十日驱鬼。)包括各派宗教寺院都要在同一天举行。按古老传统民间普遍都是吃完晚饭后举行这一仪式,人们把它称为”固朵”意为二十九驱鬼。它源于原始图腾崇拜的民间宗教。
⑹ 调查老百姓过年方法
在传统的思维里,过年就是过年不出门,全家人在一起吃饭、玩乐,2005年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在家过年,而过“社会化”的休闲消费年,这种过年方式的变化给春节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
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是兰州几家最大的旅行社之一,记者在这家旅行社看到,很多客人在办理外出旅游的手续。来自兰州理工大学的学生崔明强告诉记者,他以前一直在工作,挣钱也不少,但非常忙,没有时间陪女朋友出去旅游,去年重新上学了,有了多少年来的第一个寒假,准备陪着女朋友一起去香港、澳门旅游。
记者在兰州市发现,春节期间,人们并没有安静地呆在家里,在兰州市甘南路的一些酒吧和歌厅,过年期间,仍然热火朝天,一些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客人有些是外地留守人员,但更多的是本地人,有人是举家前来,有人则是带着朋友前来拉拉家常,叙叙旧。这种过年方式让人们把年过得更轻松,因为他们再也不用为在过年时候的各种招待伤脑筋了。
过年方式的转变激活了春节市场,一些商家迅速出击,大淘春节黄金。农民巷是兰州著名的饮食一条街,汇聚了大大小小上百家餐馆,住在这里的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五六年前这里的餐馆过年的时候全部关门,刘先生说:“因为过年都是在家里过,很少有人愿意到外面过年”。
但这几年情况渐渐发生了变化。春节期间,记者在农民巷看到,很多大餐馆在过年的时候照样营业,一位餐馆经理告诉记者,过年的时候主要是经营年夜饭以及很多家庭过年的时候必不可少的接待筵席。在全国各个城市,从年前就开始抢订年夜饭已经成了一个引人关注的现象,一些餐饮娱乐场所在春节期间照常营业,并推出各种优惠吸引顾客。
有关专家认为,社会化过年的首要条件是人们收入的增加,年节消费能力提高了,其次还是一种观念的变化,现在对过年的认识是“以快乐为本”,用不着再为准备活动花费太多的时间,而是以享受为主;其次,春节长假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很从容地享受过年的愉快。
这种过年方式的变化对于春节市场的拉动是巨大的,现在的春节经济不仅仅是买年货, 而是渗透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服务的各个方面。专家认为,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和过年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春节经济市场会越来越红火.穿件漂亮的新衣服,吃顿丰盛的年夜饭是中国农民传统的过年方式。如今,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农民过年方式悄然发生变化,不再只呆在家里忙“吃穿”,而更愿意看书、上网或出门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
藏历新年前夕,身着节日盛装,手捧吉祥的“切玛”(五谷丰登斗),在“扎西德勒”的声声祝福中,西藏农民边多全家高兴地迎接“鸡年”新春的到来。与往年不同,今年边多过年没有把时间和心思都花在吃穿上,这位西藏白朗县扎巴乡仲堆村的种菜“状元”,盘算着如何在节日期间把大棚里的反季节蔬菜卖到城里。“又挣钱,又能见世面,一举两得。”边多兴奋地说。四年前,边多在政府的帮助下,第一个在村里盖起温室大棚种蔬菜,每年仅种菜一项收入就达3万多元。像边多一样,钱袋渐鼓的中国农民的过年方式由在家忙“吃穿”向出门找“财路”见“世面”转变。
在华北最大的奶牛交易市场——山西省忻州市北义井乡,“牛农”们节前利用互联网做起了生意。北义井乡檀村农民常玉龙,每天在网上浏览奶牛市场交易价格及所需品种,发布奶牛信息。对一些重要客户,他还专门发去电子贺卡和邮件,问候新春,联络感情。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按照“老礼儿”,无论在多么遥远的地方,人们都要回家团圆。然而,一些富裕的农民已经不满足这样的老模式,旅游过年成了新选择。北京平谷区韩庄镇的刘伟一家已经订好去海南的飞机票,大年初二,全家人就奔赴海南度假。刘伟说,“以前过年又忙又累,现在有钱了,该过个休闲放松的年了。”在他们那儿,像他这样选择到城市旅游过春节的不下200个家庭。
据统计,中国进城农民工人数约8800万,每年创造的产值约两万亿元人民币。越来越多在城市站稳了脚跟的打工农民携家带口来到城市庆新年。安徽阜阳的倪本发在上海打工十年了,今年他决定把老婆孩子接到上海过春节。他对记者说,春节一定要领着家人在上海好好玩玩,让他们感受一下国际大都市的热闹和繁华。
在富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都很高的地区,农民过年则更加讲究过出新意。45岁的曹强林是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八仙庄村农民,现在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营业部主任。他虽然仍保留农民的身份,但无论生活习惯还是思想观念,早已与城里人没什么两样了。
往年春节,曹强林喜欢进城逛商店买东西。可今年,他决定在家看书上网“充电”。“过去往城里跑,是因为城里商品多。现在,乡下什么都不缺,用不着舍近求远。在家看看书既能休息,又能提高业务知识。”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会学家程必定说,去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减免税费、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政策,多年徘徊不前的农民现金收入增长了11%。中国农民的过年方式从传统的低层次、单一化发展到传统与时代相结合的高品味、多元化,与他们收入的不断增长是密不可分的。
⑺ 2020藏历新年哪一天
2020年藏历新年是2月24日,藏历正月初一为藏历新年,中国农历春节是1月25日。藏历新年与农历新年时间相隔相差1个月,藏历新年与农历新年时间相隔一般有三种,同一天,相差一天,相差一个月,每年的时间没有规律可循。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藏历新年从藏历元月一日开始,到十五日结束,持续十五天。
(7)藏历新年前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藏历新年起源于象雄本教、受汉历和印度时轮历影响,主要流行于中国西藏、青海、四川藏区和不丹、蒙古等地区,主要有插新经幡、驱鬼、吃“古突”、转山拜佛、拜年、赛马等节日活动,它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藏历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藏历新年列入中国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在藏历新年期间,前往西藏旅行的游客络绎不绝,西藏中国旅行社(旅游顾问:小王 13908915938)有专门的藏历新年旅行团可供游客选择。
春节既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流行于中国,东亚、东南亚等华人华侨聚集地,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热闹喜庆的气氛洋溢;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⑻ 藏历新年几月几号
藏历年(藏文:ལོ་གསར་)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受藏文化影响较深的不丹和蒙古也过藏历新年,但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2010年的藏历新年是2月14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2009年藏历新年是2月25日,春节是1月26日,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2008年、2015年藏历新年和春节是同一天。
从有关文献史料及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藏族已经拥有历法。从上古藏族物候历中观察,吐蕃统一高原之前各地主要流行的历法有阴历成分也有阳历成分。《山南雅拉香波纺织老妇人之月算》基本上是按日月天象以计时的阳历。其中提到的句天”(7天为一周)计时段对藏族天文历算非常重要,也是藏族历法中最重要的数据。除阴历之外,当时还有阳历推算法。《象雄老人口算法》就是比较典型的阳历,一年共计365天,当然它还处在自然历阶段。
2011年5月23日,藏历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⑼ 藏历新年的起源是什么
在很久以前,每当庄稼成熟收获时,藏民们就会载歌载舞,欢庆丰收,年复一年,藏民就把麦子成熟的时候,作为一年的开始。唐代,美丽的文成公主,被聪慧勇敢的松赞干布迎娶到了西藏。她不远千里来到松赞干布身边,不仅带去了爱情,带去了汉家兄弟的友谊,更带去了各种天文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文成公主的入藏,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就是从这段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开始,藏地的历法发生了改变,吸收了内地汉族的天文知识,有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此后,又过了200多年的时间,在公元9世纪,结合内地的夏历、印度的时轮历和藏地本有的天文历法,藏民们创造出了自己的历法——藏历。
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于是以丁卯年为始,计六十年为一个“饶琼”,到1987年已是第十六个“饶琼”了。在西藏所有的节日都按藏历计算;青海、云南、四川等地的藏族,一般按农历推算。
藏历年有着古老的历史,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一百多年,西藏便有了自己的历算法,当时以月亮的圆、缺、朔、望来计算月份,运算很简单。那时的新年初一,相当于现在藏历的十一月一日。
在公元1027年,印度的时轮历被印成藏文,正式传入西藏。这对普信佛教的藏族同胞可是件大事,藏族同胞们更把这一年定为藏历新年的第一个年头。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曾发现过一部历书,叫做《纺线老人月算》,这部古老的历算书,详尽地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历算知识,对后来藏族地区天文历法有很大影响。到了唐代,西藏仍以麦熟为新年,这在《新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为:“其四时,以麦熟为岁自”,《旧唐书·吐蕃传》则说:“不知节候,以麦熟为岁首。”岁首就是新年。
现在的藏历年,是藏、汉、蒙三个民族历史上友好交流的象征。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松赞干布同唐朝缔结姻好,唐太宗李世民把宗女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文成公主带去了各种重要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生产工具,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汉民族的团结。由于农历元月一日适逢藏历十一月,从而把藏历十月算作新的一年的开始,并形成了欢度新年的习俗。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但藏历年的推算法与农历春节有差异。2010年的藏历新年是2月14日,和农历春节是一天,2009年藏历新年是2月25日,春节是1月26日,所以时间上较春节晚1个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