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市场调查与统计陈惠源

市场调查与统计陈惠源

发布时间:2021-03-26 07:18:03

㈠ 水资源的作用

水是生命之源,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水不仅为维持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所必需,而且对环境与发展,战争与和平都具有密切相关的重要意义。刘善建在其《水的开发与利用》一书第三章“水的战略意义”中,从经济发展、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国家安危、世界和平5个方面论述了水资源的作用[10]。当然,水对生态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现结合其他文献综述如下。

1.3.1水与经济发展

1.3.1.1水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条件

从农业发展来看,水资源是一切农作物生长所依赖的基础物质。如果可供应的水量小于需要的水量,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当然,如果水量过多也可能导致洪涝、土地盐碱化等消极作用,从而影响农业生产。从工业发展来看,水是工业生产的命脉,几乎在所有工业生产过程中都需要水的参与,如洗涤、冷却等作用。随着工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加,这时,水资源对工业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决定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从城市发展来看,城市发展不但要保证居民日常正常生活用水,如淘米、洗菜、洗衣服、冲厕所等,还要为城市的商业活动、旅游、休闲娱乐活动以及美化环境提供水源。城市规模越大,人均生活用水量越大,水资源利用量越多,对水资源的压力就越大。在许多地区,水资源条件对城市发展规模、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有决定性影响[11]。以上大都从水量方面论述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其实,水能、水面(域)资源对经济发展也非常重要。如,水力资源已成为工业配置的决定因素,河流与铁路相配合组成运输网络,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水面养殖则为渔业发展提供空间;以干支流为联系纽带则沟通全流域,既促其内部物质、能量、信息交换频率的提高,也拓宽销售范畴,成为沟通境外与国际的窗口,从而带动整个流域经济发展。莱茵河和多瑙河对欧洲经济的影响巨大,欧洲的繁荣与富裕,水的功劳位于前列。中国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也同理可证。

1.3.1.2水资源量的多寡及其利用是影响地区穷富的主要因素

富在于水,穷也在于水。展开世界地图,可以明显看到,少雨缺水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正是世界最穷的国家所在。全球26个缺水国家中非洲占40%。在我国新疆,荒漠戈壁的滚滚黄沙与水旺草丰的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新疆的经济是绿洲经济,哪里有水,哪里才有绿洲,可以说水是新疆的命根子。同理,沿海城市也长期受着水量与水质的困扰,多次遭受缺水的冲击。没有引黄济青、引滦济津、引碧入连,不但没有今天青岛、天津、大连的繁荣与稳定,就是起码的生产生活也难以维持。一般的说,富水地区的用水宽松,基本不受时空不均的限制,有充分选择优化配置的余地;而贫水地区的用水常需采用调水蓄水工程措施,增加成本,降低效益,影响产值。因而,人均GDP与水资源拥有量有正向相关关系。当然,有些情况下少水不一定穷,水多也不一定富,其中原因是利用方式和效率问题。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美国西部地区干旱少雨情况类似,但是美国通过开发地下水和大规模调水进行补偿,从而取得了较高的产值,跳出了穷困的圈子。美国TVA以水能为主全面开发,综合利用推动田纳西河流域的经济振兴,是治穷致富的典型,成为流域治理的榜样,可供第三世界和我国在水利工作中借鉴。在对待水与经济发展问题上,我们过去走过弯路,即在发展经济时,要不“竭泽而渔”,要不先污染后治理,到头来可用的水越来越少,经济越发展,缺水越严重,导致恶性循环。在大力提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我们必须学会将经济发展与用水联系起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既不超采,也不超载。在缺水地区适当开源节流,改善供水条件,推动经济发展;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反过来改善水利条件,促进开源建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1.3.2水与人类健康

1.3.2.1人均水资源用量与健康指标有关

在中亚地区,由于阿姆河和锡尔河的大部分改道,使流入咸海的年水量从600亿m3减至20亿m3,大大低于最低平衡水量350m3。咸海的面积从6.9万km2降至2.9万km2,容积减少3/4,一些地方的海岸线后退150km。水量的减少和化肥农药的流入,也导致污染程度的增加,从而造成周围350万人的贫血、癌症和呼吸器官疾病的发病率迅速上升,婴儿死亡率远远超过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的平均水平。在我国西南山区,山高水低,缺少引水提水工程;西北高原干旱少雨,水源短缺。虽然历经40多年的治山治水,当前仍有6000万人饮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媒体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组镜头:有时人们为了一担水,翻山越岭,跋涉数十里;有的地方为了一桶水,依井而眠,昼夜排队等候;更有甚者,不少地方水量不多却伴随着水质低劣。据卫生年鉴统计,全国大部分山丘缺水地带,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口死亡率高达2%,24种传染病的发病率高出全国平均数的170%,人均平均寿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5%。美国及南非专家在“农村生活用水对社会影响的报告”中说,当前世界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用水12L,最高可达25L。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医疗保健年费用与用水量成反比。以每人每天12L计,年均费用15美元。如果日均用水25L,正常的医疗费用为1,则用水20L、15L、10L、5L时的相应费用分别为2.5、4.5、7.5和12.5。随着用水量的减少,医疗保健费用迅速增加,不但给个人增加负担,同时也给国家物资造成损失。

1.3.2.2水源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有关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5亿人因受环境污染和非清洁供水中的病原体和化学有毒物质的影响而患流行性疾病。在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每年因疟疾、霍乱和伤寒等而死亡的达2500万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3。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在人口密集接近城市的河流水体除了传播微生物以外,还传播工业疾病,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物质,如化肥中的硝酸盐,家庭洗涤剂中的磷酸盐,使水中的化学合成物质越来越多,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我国淮河流域自1979年以来,干支流年均发生污染事故十多次,不少支流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有的河段泡沫密布,鱼虾绝迹。居民经常出现恶心、腹泻、呕吐等症状,导致健康受损,流行性疾病有所增加,影响深远。

1.3.3水与生态环境[12]

1.3.3.1水在环境中的两重性

水一方面造成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例如为人类提供休养生息的条件,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不可缺;而另一方面水有时又会带给人类自然灾害的困扰,如洪、涝、旱灾害,水致疾病传播等。当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类逐渐学会通过工程和其他措施来改造水环境,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方向转化,但也在一些问题上由于认识上的不够全面,违背了自然规律,因而有时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时,应当对天然条件下的和经过人类对水资源治理开发后的,以及为进一步适应用水增长要求,拟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远景条件下的水环境质量予以评价。

因水引起的自然和人为灾害有两类:一类是因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及水和地面作用所引起的洪、涝、渍、旱、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水工程失事、溃决等灾害;而另一类是以水为媒体传播的疾病,或因水质所引起的地方病等。调查因水引起的自然的和人为的灾害,是为了通过治理来改善水环境。

1.3.3.2水资源治理开发事关环境建设成败

水资源治理开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减灾兴利,这是因为天然状态下的水资源有致灾的作用,也有虽能为人所利用但又不能完全适应人的需要的一面。减灾即在于减少因洪、涝、旱及水土流失等灾害带给人类社会的损失,兴利即改善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用水条件,防治由水引起的疾病等。总起来说,在于改善水环境使之向有利于人类社会当前及长远利益的方向转化。水环境也涉及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方面。因水引起的自然灾害属水对自然环境不利的一面,此外水对自然环境的有利方面也是很多的。例如通过水文循环的作用,给世界带来每年不断更新的淡水,这是陆面生物的主要生存要素,从而使地球上的动植物不断繁衍进化,并出现了人类。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对地球表面气温起了很大调节作用,从而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并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种群及其生态体系。人类社会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也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增长,而自然界的水由于天然存在有时空分布上的差异,因而出现了不同时间或地点自然界的水与人类社会的各类用水要求不完全适应的情况,以致在某些地区出现了用水危机,从而影响到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安定,出现水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倾向,这都需要通过对水资源的治理开发来解决这一矛盾。但是,人们在治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对水资源客观规律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或对于人与水的关系、水和其他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还认识不足,因而所采取的工程的、非工程的种种治水措施,虽然按照人们预期的效果会在改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各方面起到一定的,有时是很大的正面作用,但有时也会同时带来一些副作用甚至副作用,如因水资源的分配不当,造成效益搬家或灾害转让,以及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挡水建筑物溃决造成人为灾害事故,工程拦蓄河水致河道、水库淤积,水库及渠道周边的次生盐碱化及涝渍等;因工农业及生活用水增加而致废污水排放量的增加,恶化环境并导致人民健康受到影响,以及地下水超采带来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灾害。

1.3.4水与社会稳定

1.3.4.1水旱灾害是社会动乱的主要根源

翻开中国的历史,水旱灾害造成社会动乱的例子不胜枚举。公元295~298年,公元107~109年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连续几年大水大旱,灾害所及“民不聊生,老幼相携,流民数万”“百姓流殍,相聚为盗,所在蜂起”;公元400~500年间,陕甘宁蒙边区处于前所未有的灾害天气,干旱少雨,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农民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先在榆林、延安一带,继而漫延到天水、固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达数十年之久。公元1628~1644年明末清初,陇东陕北和山西西北部几乎年年有灾,灾情十分严重,大旱之年颗粒无收“民饥者十之八九”“饿殍载道,人相食”。就全球而言,灾情严重的还是在非洲。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撒哈拉以南有40%的人口终年挣扎在饥饿线上。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那里经历了最为严重的旱情,1800万人期待着外界食品的援助,灾民到处流窜,居无定所,引起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地区与地区之间你争我夺,干戈不止,动乱难停,天灾人祸相互影响,似无宁日。号称“非洲水塔”的埃塞俄比亚人,有水尚未开发,水浇地只占耕地的5%,根本抵不住旱魔的袭击,800万人民面临饥饿和灾害的威胁。近10年来连续干旱,饿死者约达100万人,1996年大水15万人背井离乡,社会动荡,动乱频繁。

1.3.4.2水资源的供需紧张也会引起社会动乱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又从另一个方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安宁。1990年印度马德拉斯,因长期缺水,住居室内水龙头都已生锈,公共供水站的供水时间为每天清晨4~6点,因此每天必须半夜三更起床排队取水,否则一天的饮水就无着落,人心惶惶,不可终日。1993年夏季,缺水的吉布提人,数千难民成群结队逃亡埃塞俄比亚,虽有世界红十字会,从5000km外利用水罐车为其送水,但人心浮动,边界骚乱,影响匪浅。中国缺水城市约占全部城市的1/2,在农村某些干旱季节与干旱地区为抢水争水造成械斗,甚至流血事件时有所闻。苏浙沪三省市和南四湖苏鲁两省群众,因地处太湖、淮河流域和沂沭河流域上下游,他们之间利害不一,洪水期上游要泄,下游要堵;枯水期上游要堵,下游要泄,因而边界控制左右为难。

1.3.5水与国家安危

1.3.5.1水资源丰歉程度影响国家强弱

我国历代王朝的盛衰,莫不与水利有关。如秦王朝国富粮丰,称霸关中,威震中华,歼灭六国,扫除群雄,郑国渠的开凿,农田水利的发展,显示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刘备侵占西川,结束了居无定所的局面,建立了巩固基地,抗衡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都江堰的伟大工程,成都平原水丰土肥占有重要地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国外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以色列虽然国富兵强,但人多水少,至少有1/4依靠境外供应,在民族、宗教、能源矛盾重重的阿拉伯半岛,互欠信任,争端频繁,心情可以理解。土耳其水资源总量和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阿拉伯半岛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以南以色列、沙特等10国总量的2.5倍和10倍。土耳其地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上游,以其特有的水源优势,即可在水的问题上对邻国进行威胁施压;又可以慷慨解囊,缓解别国水的危机,创造地区和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天然条件奠定了它在中东地区的作用与地位,与以色列形成鲜明对比。

1.3.5.2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影响综合国力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紧密相关,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先进工业国家水能开发程度达到80%以上,水量利用超过可利用量的50%;反之,第三世界有些国家水的开发利用还刚刚起步,目前对经济发展与国力盛衰虽有影响,但蕴藏着潜力,富有后劲,不可小视。修坝建库弥补水量的时间分布不均;跨流域地区调水弥补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增强应变能力,减少风险程度,可以更好地发挥水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用好管好水资源是水资源能否持续利用和发展的关键。长期的粗放经营,工程设备年久失修,效益与效率江河日下,供水与用水脱节,导致供需失调,浪费与紧张共存;利用与保护分离,开发越多,破坏越烈,环境恶化,灾害增加,正负作用并驾齐驱,利害得失难以衡量。如此一来,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波动。

1.3.6水与世界和平

1.3.6.1全球水荒威胁世界和平

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性用水危机。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0%的人口在供水不足的情况下生活。在非洲东北部,埃及人由于人口巨增的压力亟待扩大水源,既担心西部利比亚从努比亚沙石层中取水对其产生不利影响;又计划使尼罗河改道,修建360km的水渠绕过苏丹大片沼泽地带,直接流入埃及国内,这不但破坏生态平衡,缩小3万多km2沼泽资源,还将引起鱼类、鸟类和其他动植物的物种变化,危及40万人的生命;特别是埃及和苏丹协议将90%的尼罗河水在他们之间分配,而该河80%的水量来自埃塞俄比亚。种种问题必将使埃及、苏丹和埃塞俄比亚三国之间的“水战”难以避免。在中东,无论是政治上的争吵、军事上的冲突,以及社会上的动乱都离不开水的问题。

1.3.6.2用水协议促进世界和平

根据联合国和有关部门统计,全球至少有240条河流流经多个国家,全球约有40%的人口生活在国际河流流域里。一般来说,生活在国际河流范围内的国家和人民对江河的兴利除害,都具有无可争议的共同利益,充分权衡利害得失,求大同存小异,本着局部服从整体,整体照顾局部,互谅与互让的精神,总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取得共识,找到途径,签订协议,缓解危机。20世纪60年代印巴之间就印度河签订的分水协议,美加之间就哥伦比亚河签订的国际条约,前者在两个欠友好的国家间取得了长期稳定,后者双方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了电力与防洪效益,均成为世界上的典型范例。据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有关江河的国际协议超过300多个,其中欧洲部分国际河流不是全球的1/5,国际协议达到全球的1/2以上,发达的地区更加善于利用这一解决矛盾的有效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措施利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利用的条件更为成熟。湄公河的开发计划已在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之间初步形成,深受国际水利界的赞誉。

参考文献

[1]翁文斌,王忠静,赵建世.现代水资源规划一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2]王浩,王建华,秦大庸等.现代水资源评价及水资源学学科体系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2):12~17

[3]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4

[4]成立,刘昌明.水资源及其内涵的研究现状和时间维的探讨[J].水科学进展,2000,(11)2:153~158

[5]陈惠源,万俊.水资源开发利用[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

[6]林洪孝主编.水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4~9

[7]王国新主编.水资源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2~5

[8]刘昌明,王红瑞.浅析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关系[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635~644

[9]陈家琦,钱正英.关于水资源评价和人均水资源量指标的一些问题[J].中国水利,2003,(11):42~44,7

[10]刘善建.水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34~45

[11]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56

[12]陈家琦,王浩,杨小柳.水资源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93~95

㈡ 请问华北电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考研专业课的内容

首先是你考的是电力电子还电力系统呢?个人建议你到考研论坛里去看看,里面的考研资料很多。http://bbs.kaoyan.com/forum-20-1.html这是电气板块。在置顶的帖子里搜集了很多学校的考研真题以及复习资料,还有很多有用的电气知识。http://bbs.kaoyan.com/index.php这是论坛地址http://bbs.kaoyan.com/index.php
强烈推荐,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全文

与市场调查与统计陈惠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幼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412
委员提案培训方案 浏览:534
b2c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架构研究 浏览:491
徒步活动策划方案流程表 浏览:386
居委会队伍培训方案 浏览:858
贵州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浏览:902
电子商务会计影响 浏览:898
杭州心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734
植树节活动策划方案PPT模板 浏览:781
南京东之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474
网易产品推广方案 浏览:187
黄冈市电子商务协会 浏览:214
超市促销活动策划 浏览:114
胡家庙实用技术培训方案 浏览:193
小学教育教学技能培训方案 浏览:131
急诊急救人员培训方案 浏览:120
企业培训方案考虑问题点 浏览:895
风机高空逃生培训演练方案 浏览:507
开业活动策划方案背景 浏览:575
举办财务培训班实施方案 浏览: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