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家乐福市场调查

家乐福市场调查

发布时间:2021-03-24 11:06:55

① 沃尔玛,家乐福,大润发,之间有什么区别

大润发:新鲜、便宜、舒适、便利”
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企业各下属门店遵循统一的标准不同,为贴近市场,大润发的经营模式介于美式中央集权体系和欧式以门店为主的模式之间,采取 “均权制度”。该集权的由总部集权,该由门店做主的由门店拍板。例如商品价格、集中采购由总部集权,但又保持相对的弹性,如若竞争对手出现低价,各店总有权自己更改价格,快速决策。
这些还不是大润发最牛的,为了实时达到真正的低价,大润发每家门店都配备六七人的查价小组,每天抽出一千名顾客常购品项,针对门市方圆五公里内的竞争对手做市场调查。产品一变价,计算机系统就会自动更新该产品的毛利率,而毛利率又与采购人员的绩效挂钩。

② 家乐福开拓国际市场时考虑了那些因素

一个“空降兵”

每次家乐福进入一个新的地方,都只派1个人来开拓市场。

这第一个人就是这个地区的总经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招一位本地人做他的助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市场调查。他们会仔细地去调查当时其它商店里的有哪些本地的商品出售,哪些产品的流通量很大,然后再去与各类供应商谈判,决定哪些商品会在将来家乐福店里出现。一个庞大无比的采购链,完完全全从零开始搭建。

这种进入市场的方式粗看难以理解,但却是家乐福在世界各地开店的标准操作手法。因为一个国家的生活形态与另一个国家生活形态经常是大大不同的。所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当地,从当地组织采购本地人熟悉的产品。

十字路口的商圈

家乐福的落点注定是十字路口,因为Carrefour的法文意思就是十字路口,而家乐福的选址也不折不扣地体现这一个标准--所有的店都开在了路口,巨大的招牌500米开外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根据经典的零售学理论,一个大卖场的选址需要经过几个方面的详细测算:

第一就是商圈内的人口消费能力

有一种做法是以某个原点出发,测算5分钟的步行距离会到什么地方,然后是10分钟步行会到什么地方,最后是15分钟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有自然的分隔线,如一条铁路线,或是另一个街区有一个竞争对手,商圈的覆盖就需要依据这种边界进行调整。

然后,需要对这些区域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家乐福的做法还会更细致一些,根据这些小区的远近程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再划定重要销售区域和普通销售区域。

第二就是需要研究这片区域内的城市交通和周边的商圈的竞争情况

如果一个未来的店址周围有许多的公交车,或是道路宽敞,交通方便。那么销售辐射的半径就可以大为放大。当然未来潜在销售区域会受到很多竞争对手的挤压,所以家乐福也会将未来所有的竞争对手计算进去。

通用选址原则

(1)地理位置要求:开在十字路口。十字路口成为家乐福选址的第一准则。同时还要交通方便,满足私家车、公交车、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要素的通达。这里人口密度要相对集中;附近要有两条马路的交叉口,其一为主干道。该区域还要具备相当面积的停车场,比如在北京至少要求600个以上的停车位,非机动车停车场地2000平方米以上,免费提供家乐福公司及顾客使用。

(2)建筑要求: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以上,且最多不超过两层,总建筑面积2万-4万平方米。建筑物长宽比例10:7或10:6。

(3)3-3公里商圈半径:这是家乐福在西方选址的标准。在国内一般标准是公共汽车8公里车程,不超过20分钟的心理承受力。

(4)灵活适应当地的特点:家乐福店可开在地下室,也可开在四五层,但最佳为地面一二层或地下一层。家乐福一般占两层空间,不开三层。这种灵活选址原则,同时增强了家乐福在同类商业的竞争优势。

(5)租期要求:家乐福能够承受的租金较低,而且一般签订长期的租赁合同(通常是20年-30年)。

(6)外聘公司进行市场调查:一般需要分别选两家公司进行销售额测算,两家公司是集团之外的独立公司,以保证预测的科学和准确性。

(7)转租租户由家乐福负责管理。

这个从一个空降兵开始出发的事业,现在已经变成了20多个城市里的多家商场,转眼间将家乐福的旗帜插上中国各个消费中心城市的制高点。

③ 关于市场调研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喜欢这样的促销方式。个人觉得传统的纸媒介会更好一些,很生动的吸引潜在顾客的眼球。

④ 【急】我是大学生,参加一活动需要做市场调查,想去家乐福记录商品价格和询问销售情况他们会同意吗

这个可能会有些麻烦的,一般超市都不允许记录他们的商品价格的。
你们可以跟学校要一个介绍信之类的东西,然后到超市跟他们的负责人说明情况。还有一个重要方面,你们所做调查内容中有销售情况和消费者对调查对象的印象和评价,想来对超市也有参考价值,你们可以跟超市说明你们的调查结果可以给超市作为参考,这样一来沟通起来应该会轻松不少。
祝你们成功。

⑤ 家乐福、沃尔玛这两大巨头哪个的东西便宜

通常来说,沃尔玛作为全球第一大零售商,他的价格会稍微低一些.但是感觉家乐福的购物环境还行,而且在国内做的更成功一些

⑥ 谁有家乐福的采购策略

W(沃尔玛)与C(家乐福)作为全球的零售业巨头,排名分别占据第一与第二位,不过实力相差却是泾渭分明。近几年沃尔玛一直保持着世界500强的头把交椅,远非处于数十名之外的家乐福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虽然一个是老大一个是老二,家乐福却只能算是小弟而已。然而在日益兴起的中国市场,就是这个小弟将情势完全掉转过来,远远地将大哥抛在了后面。

早在几年前,家乐福就已经赢利,并是进入中国市场唯一一家赢利的外资零售企业。现已经发展57家大卖场、2004年上半年在中国销售收入达70多亿元,位居中国的外资连锁店运营商之首。而沃尔玛不仅是还在为争取赢利困扰,并且在排名之中被抛出前十强,而屈居17位,真是大失面子。

家乐福何以能在中国市场远远领先沃尔玛呢?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零售市场当然也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目前仍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的政策、渠道的构成、消费者心理等因素相比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而言,何止是有特色,简直是奇特。在这样一个奇特的市场里,没有一点奇门异术是无法超越对手,赢得胜利的。而家乐福正是掌握了这门技艺,才能在中国市场战胜沃尔玛。

一、拜师学艺,沙场练兵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的巨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足以令世界各大零售业者垂涎三尺。但由于铁桶般的政策壁垒,令到众人不得其门而入,只能等待开放的时机。然而家乐福没有消极地等待,她预感到中国市场的奇特性,足以令人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在等待的时候做点什么,那就是学习。而这学习不是市场调查,不是专家研究,而是沙场练兵。作为中国特色之一的两岸三地,中国有港澳台三个地方可以作为练兵之地,而家乐福更明智地选择了台湾市场作为学习与练兵之所,不只是因为台湾市场更大些,而是台湾的社会环境、渠道的构成、消费者心理等因素更为接近大陆市场,在那里学习和练兵将更为有效。

1989年,家乐福在台湾开店,并借此为以后进军大陆做跳板。家乐福更为聪明之处在于,她选择了台湾的龙头食品企业统一集团作为合资伙伴,并在以后大陆的发展依然沿用这一模式。其实熟悉中国市场的统一何止是合资伙伴,更加是手把手的指导老师。家乐福经过在台湾市场长达6年的浸淫,充分熟悉了中国本土的消费习惯,知道怎样和中国政府打交道。在台湾的局部练兵之后,开始了向中国大陆市场的全面进军。目前在中国大陆开店的家乐福店长一级管理层大多来自台湾家乐福。不过同时也教出了一个学生,成为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好又多,不知家乐福是否始料可及。

二、激流勇进,硬拚硬闯

在中国政府开放零售市场之初,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审批是很慎重的。直至2000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业企业才不过28家。但实际进入的却不下300家。而这其中的佼佼者非家乐福莫属。

当其时,中国商业领域的开放局面可以概括为“大门紧闭、后门洞开”,表面上审批严厉,实际壁垒松散。但是也是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毫无监管。从1997年8月到1998年6月,几个主管部委全面清查了277家外资商业企业,认可42家、注销36家、其余199家限期(1998年底)整顿完毕。整顿方式主要是:补办审批手续、调整股权结构(独资改合资、外方控股改中方控股)、合资期限缩短到30年以内等。在这种环境下,沃尔玛选择了等待观望,而家乐福却是积极地激流勇进。时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市场贸易局局长黄海曾指出:“有一些公司没有经过批准或只是地方政府越权批准就开业了,这显然对其它走正规渠道的外资企业是不公平的。比如沃尔马为什么进来比较慢呢,它认为中国几个地方都批满了,没什么余地了,就想等待中国加入WTO后再进来,但看其它公司违规开张,也希望中国应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家乐福不是没有被相关部门处理过。早期她在北京的几家分店都有问题,以前工商部门就处理过了。主要是这几家没有一家是以家乐福名义注册的,都是其它名称。然而她能在激流中坚持下来,靠硬拚硬闯,并充分利用空子,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根据地。并作为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让家乐福在市场上占有了先机。

三、炮制曲线战略,极具中国特色

家乐福在其前期攻城掠地的阶段,也并非是蛮干。要不然早就触到了政策的雷区,被炸得人仰马翻,更谈不上发展。家乐福可谓对中国国情了解透彻,更学会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特色’的商业手法。在开拓新店的过程中,她采取了曲线挺进的战略,快乐地打着中国政策的擦边球。

第一步组建多个子公司。家乐福在当时与中资的中创商业公司合资注册了家创商业管理公司,而后,中创商业公司又注册了一家名为创益佳商城的商业公司。作为中创商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创益佳商城此时又把一切业务全部托管给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作为家创商业管理公司大股东的家乐福,就自然而然地介入到创益佳商城在国展中心旁的超市连锁店的业务中去了,并且打出了家乐福的招牌。第二步输出管理绕过规定。在当时,合资的商业管理公司是允许的,按照有关规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询管理,而不能投资。也就是说,家乐福只能做商业管理的输出,而不能真正注资连锁企业的经营业务,创益佳商城则可不受任何政策限制地进行商业经营活动。通过商城业务的托管,家乐福顺理成章地介入到企业的经营中,进入了广阔无边的中国零售业市场。

四、超乎彻底的本土化

今年5月,家乐福原来的“中国区总部-7个区域-门店”的三级管理架构调整为“中国区总部-4个大区-10个区域-门店”的四级管理架构。新增的4个大区——东区、中西区、南区、北区的管理机构分别设在上海、成都、广州、北京,这4个大区相比以前的7个区域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80%的事情都由上述大区主管自行决、

中国随便哪一个省都比家乐福的法国本土要大,各地的情况各有很大与很多的不同。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施荣乐对此深有体会:“中国各地气候、文化、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差别很大,设立4个管理大区更加方便管理。”

这次管理构架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家乐福本土化策略的进一步彻底化,延伸到了区域性本土化的层面。比如考虑到中国内地物流运输方面的局限性,非集中采购可以节省费用和成本。家乐福的生鲜产品都在当地采购,60%的日杂货物也靠当地供应商或者全国供应商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提供。在产品采购上不仅是关注中国制造,更是细化到了城市制造,城市区域性产品会受到家乐福格外的关注和支持。

五、以门店为中心的管理导向。

与其它零售企业把门店简单看成一个销售中心相比,门店是作为家乐福的利润中心。她赋予了门店很大的权力。家乐福的采购与运营等主要经营权限很大程度上由各个门店和区域自行掌握,充分地调动各地门店的积极性。使区域性本土管理能力得以加强,从而成为提升销售业绩的重要途径。相应地,家乐福门店经理们的权力也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管理权力,包括商品选择、定价、促销谈判、订货、商品陈列等,二是人事行政权,包括人员配置、资产统筹等。商品管理权力可以使门店经理快速响应当地市场和顾客需求,适应本土的零售市场。

六、细节致胜的管理规范。

零售业是个很讲求细节的行业,从商品陈列、POP广告、收银台设置直到停车位的设计等等环节,都需要以顾客为导向。而家乐福在运营管理中的细致不仅体现于日常工作细节,而且在门店的营运流程设计、工作内容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模式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一般零售企业最多是月底大盘,但家乐福细化到了每天盘点,通过对每个小分类进行分析,做好分品类的周期盘点计划。讲求细节会在管理上增加难度,因为零售业从业人员的普遍素质都不高,所以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家乐福的门店管理则是提倡快速执行,而不要过多讨论和提建议,先去做,如果错了,再去调整。

七、不遗余力的市场调查

家乐福对全球的每家门店每年会做三个固定的顾客调查,由专门服务于家乐福的一家法国咨询公司承担。调查包括三个内容:门店市场占有率及顾客购买行为调查、门店形象调查和商品形象调查。形成三个分析报告并提交给各门店经理,门店经理们可以清晰了解在上一个年度门店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另外,家乐福有快速反应的竞争调查系统,家乐福内部采用的价格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竞争反应流程。针对不同城市的竞争程度和消费习惯,家乐福制定了不同的价格弹性指数,以及敏感商品分类标准,并根据不同的商品敏感分类制定不同的竞争调查频率,进而保证了门店在商圈内超低的价格形象。

八、只做抓到老鼠的好猫。

对于家乐福“疯狂”地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业内人士颇有微辞。认为家乐福太过狠心,并且作为始作蛹者,带坏了中国零售市场的风气。然而商场没有所谓狠心,只有利润。在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下,家乐福收取各种费用,确实是无所不用其极。在追求薄利多销的家乐福,其赢利模式不是指望着商品的批零差价赚钱,而是靠着吃进场费、店内广告堆头费、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挣钱,甚至包括“随意”拖延账期、收了钱却不给供货商开发票、丢失商品让供货商补赔等手段。据称,在中国,家乐福几乎控制了绝大多数供应商,除了直接收取各种名目的进场费用无论是前期开店还是后期进货,家乐福在供应商方面不但可以推迟付款,还享受供应商以各种方式慷慨拿出的货物馈赠。有媒体披露,家乐福中国公司收取供应商的进场费占其整个收益额的比例高达80%以上。

和家乐福收取“进场费”的做法相比,沃尔玛是“进场费”的坚决反对者。她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过关,符合售卖要求,就可以进入卖场,而供应商只需提供商品销售总额1.5%的年度佣金和仓库佣金即可,这使其在很长时间赢得了供应商的信任。沃尔玛认为,如果收取进场费后,供货商会将成本平摊到商品上,因此消费者不可能买到便宜的东西。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各地,沃尔玛希望通过放弃进场费而降低产品价格的初衷却并未能实现,与家乐福价格相差无几。

其原因在于家乐福在与供应商合作中,通过索要更多合作费用而增加自己的利润水平,但收取较低的年底退佣。而沃尔玛通常并不收取很多合作费用,但是收取的年度退佣要远远高于家乐福,实际上算起来总体费用是相当的。主要差别则在于,家乐福对很多供应商造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九、临退不忘为对手树敌!

作为与日本与墨西哥遭遇亏损尴尬的家乐福,选择了退出。对于家乐福出售的两项业务,沃尔玛垂涎欲滴,积极参与了竞买,但最终一无所获。相反,沃尔玛在上述两个地区最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却得到了大大加强。家乐福将其日本的八家大卖场出售给了日本零售巨头永旺集团,而家乐福的墨西哥买主Chedraui是墨西哥领先的食品零售商之一。帮助沃尔玛在当地的最大竞争对手,无疑可以削弱沃尔玛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家乐福在退出时也不忘给对手树立强敌,也算是败中求利的一个妙招。

⑦ 家乐福是怎样成为最大实力连锁店的

W(沃尔玛)与C(家乐福)作为全球的零售业巨头,排名分别占据第一与第二位,不过实力相差却是泾渭分明。近几年沃尔玛一直保持着世界500强的头把交椅,远非处于数十名之外的家乐福可同日而语的。所以虽然一个是老大一个是老二,家乐福却只能算是小弟而已。然而在日益兴起的中国市场,就是这个小弟将情势完全掉转过来,远远地将大哥抛在了后面。

早在几年前,家乐福就已经赢利,并是进入中国市场唯一一家赢利的外资零售企业。现已经发展57家大卖场、2004年上半年在中国销售收入达70多亿元,位居中国的外资连锁店运营商之首。而沃尔玛不仅是还在为争取赢利困扰,并且在排名之中被抛出前十强,而屈居17位,真是大失面子。

家乐福何以能在中国市场远远领先沃尔玛呢?

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零售市场当然也具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特别是目前仍属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关的政策、渠道的构成、消费者心理等因素相比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而言,何止是有特色,简直是奇特。在这样一个奇特的市场里,没有一点奇门异术是无法超越对手,赢得胜利的。而家乐福正是掌握了这门技艺,才能在中国市场战胜沃尔玛。

一、拜师学艺,沙场练兵

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的巨大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足以令世界各大零售业者垂涎三尺。但由于铁桶般的政策壁垒,令到众人不得其门而入,只能等待开放的时机。然而家乐福没有消极地等待,她预感到中国市场的奇特性,足以令人无所适从,所以有必要在等待的时候做点什么,那就是学习。而这学习不是市场调查,不是专家研究,而是沙场练兵。作为中国特色之一的两岸三地,中国有港澳台三个地方可以作为练兵之地,而家乐福更明智地选择了台湾市场作为学习与练兵之所,不只是因为台湾市场更大些,而是台湾的社会环境、渠道的构成、消费者心理等因素更为接近大陆市场,在那里学习和练兵将更为有效。

1989年,家乐福在台湾开店,并借此为以后进军大陆做跳板。家乐福更为聪明之处在于,她选择了台湾的龙头食品企业统一集团作为合资伙伴,并在以后大陆的发展依然沿用这一模式。其实熟悉中国市场的统一何止是合资伙伴,更加是手把手的指导老师。家乐福经过在台湾市场长达6年的浸淫,充分熟悉了中国本土的消费习惯,知道怎样和中国政府打交道。在台湾的局部练兵之后,开始了向中国大陆市场的全面进军。目前在中国大陆开店的家乐福店长一级管理层大多来自台湾家乐福。不过同时也教出了一个学生,成为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好又多,不知家乐福是否始料可及。

二、激流勇进,硬拚硬闯

在中国政府开放零售市场之初,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审批是很慎重的。直至2000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零售业企业才不过28家。但实际进入的却不下300家。而这其中的佼佼者非家乐福莫属。

当其时,中国商业领域的开放局面可以概括为“大门紧闭、后门洞开”,表面上审批严厉,实际壁垒松散。但是也是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毫无监管。从1997年8月到1998年6月,几个主管部委全面清查了277家外资商业企业,认可42家、注销36家、其余199家限期(1998年底)整顿完毕。整顿方式主要是:补办审批手续、调整股权结构(独资改合资、外方控股改中方控股)、合资期限缩短到30年以内等。在这种环境下,沃尔玛选择了等待观望,而家乐福却是积极地激流勇进。时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市场贸易局局长黄海曾指出:“有一些公司没有经过批准或只是地方政府越权批准就开业了,这显然对其它走正规渠道的外资企业是不公平的。比如沃尔马为什么进来比较慢呢,它认为中国几个地方都批满了,没什么余地了,就想等待中国加入WTO后再进来,但看其它公司违规开张,也希望中国应严格按照规定办事。”

家乐福不是没有被相关部门处理过。早期她在北京的几家分店都有问题,以前工商部门就处理过了。主要是这几家没有一家是以家乐福名义注册的,都是其它名称。然而她能在激流中坚持下来,靠硬拚硬闯,并充分利用空子,打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根据地。并作为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让家乐福在市场上占有了先机。

三、炮制曲线战略,极具中国特色

家乐福在其前期攻城掠地的阶段,也并非是蛮干。要不然早就触到了政策的雷区,被炸得人仰马翻,更谈不上发展。家乐福可谓对中国国情了解透彻,更学会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特色’的商业手法。在开拓新店的过程中,她采取了曲线挺进的战略,快乐地打着中国政策的擦边球。

第一步组建多个子公司。家乐福在当时与中资的中创商业公司合资注册了家创商业管理公司,而后,中创商业公司又注册了一家名为创益佳商城的商业公司。作为中创商业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创益佳商城此时又把一切业务全部托管给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作为家创商业管理公司大股东的家乐福,就自然而然地介入到创益佳商城在国展中心旁的超市连锁店的业务中去了,并且打出了家乐福的招牌。第二步输出管理绕过规定。在当时,合资的商业管理公司是允许的,按照有关规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询管理,而不能投资。也就是说,家乐福只能做商业管理的输出,而不能真正注资连锁企业的经营业务,创益佳商城则可不受任何政策限制地进行商业经营活动。通过商城业务的托管,家乐福顺理成章地介入到企业的经营中,进入了广阔无边的中国零售业市场。

四、超乎彻底的本土化

今年5月,家乐福原来的“中国区总部-7个区域-门店”的三级管理架构调整为“中国区总部-4个大区-10个区域-门店”的四级管理架构。新增的4个大区——东区、中西区、南区、北区的管理机构分别设在上海、成都、广州、北京,这4个大区相比以前的7个区域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80%的事情都由上述大区主管自行决、

中国随便哪一个省都比家乐福的法国本土要大,各地的情况各有很大与很多的不同。家乐福中国区总裁施荣乐对此深有体会:“中国各地气候、文化、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差别很大,设立4个管理大区更加方便管理。”

这次管理构架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家乐福本土化策略的进一步彻底化,延伸到了区域性本土化的层面。比如考虑到中国内地物流运输方面的局限性,非集中采购可以节省费用和成本。家乐福的生鲜产品都在当地采购,60%的日杂货物也靠当地供应商或者全国供应商在当地的分支机构提供。在产品采购上不仅是关注中国制造,更是细化到了城市制造,城市区域性产品会受到家乐福格外的关注和支持。

五、以门店为中心的管理导向。

与其它零售企业把门店简单看成一个销售中心相比,门店是作为家乐福的利润中心。她赋予了门店很大的权力。家乐福的采购与运营等主要经营权限很大程度上由各个门店和区域自行掌握,充分地调动各地门店的积极性。使区域性本土管理能力得以加强,从而成为提升销售业绩的重要途径。相应地,家乐福门店经理们的权力也很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管理权力,包括商品选择、定价、促销谈判、订货、商品陈列等,二是人事行政权,包括人员配置、资产统筹等。商品管理权力可以使门店经理快速响应当地市场和顾客需求,适应本土的零售市场。

六、细节致胜的管理规范。

零售业是个很讲求细节的行业,从商品陈列、POP广告、收银台设置直到停车位的设计等等环节,都需要以顾客为导向。而家乐福在运营管理中的细致不仅体现于日常工作细节,而且在门店的营运流程设计、工作内容设计、组织结构设计、工作模式等各方面都有所体现。比如,一般零售企业最多是月底大盘,但家乐福细化到了每天盘点,通过对每个小分类进行分析,做好分品类的周期盘点计划。讲求细节会在管理上增加难度,因为零售业从业人员的普遍素质都不高,所以需要很强的执行力。家乐福的门店管理则是提倡快速执行,而不要过多讨论和提建议,先去做,如果错了,再去调整。

七、不遗余力的市场调查

家乐福对全球的每家门店每年会做三个固定的顾客调查,由专门服务于家乐福的一家法国咨询公司承担。调查包括三个内容:门店市场占有率及顾客购买行为调查、门店形象调查和商品形象调查。形成三个分析报告并提交给各门店经理,门店经理们可以清晰了解在上一个年度门店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另外,家乐福有快速反应的竞争调查系统,家乐福内部采用的价格政策,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竞争反应流程。针对不同城市的竞争程度和消费习惯,家乐福制定了不同的价格弹性指数,以及敏感商品分类标准,并根据不同的商品敏感分类制定不同的竞争调查频率,进而保证了门店在商圈内超低的价格形象。

八、只做抓到老鼠的好猫。

对于家乐福“疯狂”地向供应商收取各种费用,业内人士颇有微辞。认为家乐福太过狠心,并且作为始作蛹者,带坏了中国零售市场的风气。然而商场没有所谓狠心,只有利润。在没有违法违规的情况下,家乐福收取各种费用,确实是无所不用其极。在追求薄利多销的家乐福,其赢利模式不是指望着商品的批零差价赚钱,而是靠着吃进场费、店内广告堆头费、以及其他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挣钱,甚至包括“随意”拖延账期、收了钱却不给供货商开发票、丢失商品让供货商补赔等手段。据称,在中国,家乐福几乎控制了绝大多数供应商,除了直接收取各种名目的进场费用无论是前期开店还是后期进货,家乐福在供应商方面不但可以推迟付款,还享受供应商以各种方式慷慨拿出的货物馈赠。有媒体披露,家乐福中国公司收取供应商的进场费占其整个收益额的比例高达80%以上。

和家乐福收取“进场费”的做法相比,沃尔玛是“进场费”的坚决反对者。她认为只要产品质量过关,符合售卖要求,就可以进入卖场,而供应商只需提供商品销售总额1.5%的年度佣金和仓库佣金即可,这使其在很长时间赢得了供应商的信任。沃尔玛认为,如果收取进场费后,供货商会将成本平摊到商品上,因此消费者不可能买到便宜的东西。 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各地,沃尔玛希望通过放弃进场费而降低产品价格的初衷却并未能实现,与家乐福价格相差无几。

其原因在于家乐福在与供应商合作中,通过索要更多合作费用而增加自己的利润水平,但收取较低的年底退佣。而沃尔玛通常并不收取很多合作费用,但是收取的年度退佣要远远高于家乐福,实际上算起来总体费用是相当的。主要差别则在于,家乐福对很多供应商造成了巨大的现金流压力。

九、临退不忘为对手树敌!

作为与日本与墨西哥遭遇亏损尴尬的家乐福,选择了退出。对于家乐福出售的两项业务,沃尔玛垂涎欲滴,积极参与了竞买,但最终一无所获。相反,沃尔玛在上述两个地区最主要竞争对手的实力却得到了大大加强。家乐福将其日本的八家大卖场出售给了日本零售巨头永旺集团,而家乐福的墨西哥买主Chedraui是墨西哥领先的食品零售商之一。帮助沃尔玛在当地的最大竞争对手,无疑可以削弱沃尔玛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家乐福在退出时也不忘给对手树立强敌,也算是败中求利的一个妙招。

⑧ 家乐福、沃尔玛在我国2007年的年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多少

虽然当事方行事低调,但因为全部金额可能涉及10亿美元,所以此事还是被誉为“中国零售业的第一大并购案”,引起了业界的众多关注。

业界人士担心,沃尔玛——好又多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零售实体,尽管短期内在营业规模方面还不至于占据国内零售业主导地位,但很有可能掌握零售行业采购价格的话语权。在外资大鳄布局中国的趋势日益明显的形势下,国内有关部门不能再“心中无数、研究不够、调控乏力”,亟须建立符合国情的并购行为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尽快出台《反垄断法》,约束大零售商可能的垄断行为。

零售业并购战已日趋白热化

“没有一个国际零售企业会忽视或轻视中国这个巨大市场。”法国家乐福华东区公共事务总监于剑这样评价中国市场在零售商心目中的地位。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零售业经营额增长幅度达到16%以上,位居十大流通业之首。商务部预计,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十年来最大增幅,2007年可能再增长13%,消费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8.6万亿元。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春节黄金周,中国消费市场再创纪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0亿元,同比再增15%。中国市场消费力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生长,“80后”一代将成为支撑中国未来几十年消费规模扩张的重要群体。受此激励,中外资零售业为争夺市场资源而展开的兼并扩张,也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

2005年7月,控制着百安居的英国翠丰集团宣布收购全球第四大建材零售商“欧倍德”的中国业务,拉开新一轮密集的外资抢滩零售市场大战。

此后的2006年,并购大战风起云涌:1月,法国家乐福与中国台湾“乐购”接手刘永好旗下的“乐客多”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黄金地段的7家门店;5月,北美最大的消费电子零售商“百思买”,以1.8亿美元收购国内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51%的股权;12月,美国“家得宝”1亿美元收购国内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几乎同时,英国TESCO以3.5亿美元增持“乐购”40%股权,从而达到了对“乐购”90%的绝对控股……

2006年内资零售巨头也不甘其后,在资本积累初步完成的同时,并购与拓展也开始提速。典型的案例是北京零售商物美集团贯穿全年的收购步伐:去年2月,“物美”斥资3.7亿元收购北京超市连锁企业美廉美。两个月后,“物美”重拳出击西部,以1.7亿元收购西北上市零售企业新华百货( 23.00,0.45,2.00%)。9月,“物美”再斥资12亿元收购江苏时代超市50%股权。至此,物美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增加近100家。

一份来自安永的最新分析报告称:中国零售业并购浪潮将5年不退。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零售业整合度仅有20%,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中国零售10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0%,市场呈严重分散状态,需要强大的整合力度。

然而,简单的规模扩张远不是零售商健康发展的全部内容。在中外资零售业大举并购、拓店的同时,零售商亏损、关店的消息也随之传来,业内人士对零售业发展的隐忧浮出水面。

业内人士预测,沃尔玛收购好又多35%股权,势必引发新一轮的兼并扩张浪潮。就在沃尔玛宣布收购好又多的同时,来自马来西亚的零售品牌百盛商业称,2007年将于中国市场再开五家大型购物中心,“为实现经济增长平衡,中国经济重心将进一步从投资及出口向国内消费转移,特别在可支配收入急增的情况下,零售业将成为强劲经济表现的主要受惠者。”百盛集团称。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全球化不是你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你什么时候要的问题”。对内地的零售企业而言,今天零售业的全球化浪潮也不是本土企业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正视如何应对的问题。

沃尔玛与好又多渐进式姻缘

在白热化的零售业并购浪潮中,沃尔玛与好又多的“联姻”传闻已有3年之久。然而,到2006年底,当时双方的有关部门仍然低调回应,解释“这只是传言”。

好又多的主要股东诚达集团是首批到大陆投资的台资企业,在内地的投资总额现已超过2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塑胶、电子等行业,投资好又多超市只是其中的一个多元化产业。

业内人士指出,诚达集团投资“好又多”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要“卖”的结局。初期,为了抢占网点资源,“好又多”自1997年在广州开设第一家店以来,在国内34个城市“跑马圈地”共开设了107家门店,拥有员工31000多名。根据商务部公布的2005年连锁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表,“好又多”位居第十五名,年销售总额132亿元,成为内地连锁分店数量最多的外资商业企业。但由于“好又多”开店初期就一味追求数量,造成门店面积有大有小、经营质量参差不齐、产权关系复杂等问题,门店数量虽然最多,但利润却相对较差。

知情人声称,好又多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在中国内地迅速开店,占据有利的商业旺地,然后寻求被并购后获利退出。“这在整个零售业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虽然好又多董事长于曰江曾一再表示“在内地的投资是为了做一番事业”,但业内人士的分析也趋同于前述内部人士观点,他认为,投资连锁卖场是台湾人在新兴市场培育的一颗“金蛋”。“他们先进入内地开设连锁超市,等到市场成熟后,再把大规模连锁超市网络高价出售给外资巨头,以赚取丰厚的利润。”这位分析人士说。

早在2002年末,业内就曾传出家乐福将收购好又多的消息。到2003年初,更有消息称,好又多销售队伍可能与家乐福销售队伍合并。其时,关于好又多将被家乐福收购的传闻一度闹得沸沸扬扬,成为2003年零售行业的一大看点。

到2004年底的“出售”版本中,主角从家乐福换成了沃尔玛,有传言称,沃尔玛与好又多有买店协议。双方约定,一旦好又多开满100家门店,便进行整体收购。

事实上,从首次曝出收购传闻之际,“好又多”方面对外界就从没有承认过自己要出售的消息。不过,有意思的是,否认得越厉害,传闻反而越多,媒体的兴趣也越大。而且,几乎是每隔一段时间,有关“好又多”将被并购的消息就会周期性地“喧嚣”一阵。

据介绍,沃尔玛前期提出第一阶段只是收购好又多31家直营店,而这是好又多最优良的资产,剩下的门店将会使好又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最终的结果使双方陷入谈判的僵局。

从今天的结果看,沃尔玛看似做出了巨大的让步,事实上它使用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该策略既是其“渐进式策略”的延伸,同时又保证了“进可攻,退可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既然好又多不愿单独出售状况好的门店、沃尔玛又不可能收购产权不清的门店,那么沃尔玛暂不提收购门店,以收购股权的方式同样可以达到终极目的,至少可以保证好又多不可能落入他人之手。其二,“好又多”必须对其非直营店的产权进行清理、整改,清理整改完成后,沃尔玛才会增持至控股或100%收购。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好又多”的整改成果必须得到沃尔玛的认可;其次,沃尔玛可能全部收购,也有可能只是增持到控股。其三,沃尔玛第一阶段只是收购了“好又多”35%的股权,后续收购期有3年之久,如果出现意外,沃尔玛即使退出也不至于遭受太大的损失。

沃尔玛一位人士透露,股权转让完成后,“好又多”将保持名称不变。双方合作后的第一步,是成立一个团队对“好又多”的各个门店进行评估,探讨资源优化的具体方案,包括门店协同,在商品采购、物流配送等方面进行整合等。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由沃尔玛首席行政长官孟永明领衔的一支评估团队已经进驻“好又多”,并由孟永明担任“好又多”首席运营官。但目前尚未有“好又多”人员参与到沃尔玛的团队中。

好又多集团董事长助理、新闻发言人何德来拒绝向记者透露收购金额和未来增持的时间表。而此前《华尔街日报》等媒体报道,沃尔玛的出价在10亿美元左右,最终将在3年内100%控股。

业界认为,这项并购对双方都是“各取所需”。在去年年底之前,沃尔玛新开店铺仍受到相关政策约束,收购“好又多”将获得优质网络资源,扩大市场份额,使其在华门店数量一举超过长期领先的最大对手家乐福。

沃尔玛中国十年谋变

沃尔玛无疑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公司,据2007年4月27日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2006年全世界零售业调查报告指出,沃尔玛(Wal-Mart)2004年到2005年的营业额是2870亿美元,业务规模是最接近竞争对手法国超市集团家乐福(Carrefour)的3倍。

在更加细分的行业:普通商品和杂货零售,沃尔玛的销售额超过了其主要竞争对手Target、Sears、 Kmart、 J.C. Penney、Safeway和Kroger销售额的总和。

然而,近年来沃尔玛在亚洲市场的情形不容乐观,先后退出了日本、韩国、印尼、香港等市场。因此,德勤的报道还指出,在中国、印度和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市场的业务是否成功,将直接挑战沃尔玛的领导地位。

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并定下了在中国实现1000亿美元的销售目标,同年第一家沃尔玛购物广场以及山姆会员店在深圳开张。以后,沃尔玛立足于深圳,坚持郊区化的发展战略,以强大而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统为支撑,交叉发展沃尔玛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社区店三种业态。但因过于谨慎,使其长期以来禁锢于华南市场,始终未能完成全国的扩张布点。相比同期进入中国的家乐福,依据上海的有利地理为中心,以合资、租借等方式灵活地向全国进行布局,截至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国布局,分店达到53家,而沃尔玛分店仅有39家。

销售业绩方面,2004年沃尔玛以76.3亿元的销售额,名列中国零售榜第20位;同期家乐福却以162.4亿元的销售额高居外资零售企业榜首。此外, 2005年上半年销售业绩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家乐福上半年销售额为102.3亿元,沃尔玛仅为47.3亿元,不及前者销售收入的一半。这对于连续四年作为全球第一大企业的沃尔玛、2004年2800多亿美元的全球销售额明显不相称。

沃尔玛进入中国市场10年,但错失许多发展良机。2005年之前,出于对民族零售业健康发展的保护需要,中国政府曾经对于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在股权、地域和数量三个方面进行了严格限制。2005年起,外资零售企业的扩张速度加快,截至2007年年初,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拥有的门店增至73家,其中68家购物广场、3家山姆会员店和2家社区店,但这一数据远远低于其竞争宿敌家乐福在中国的93家门店。加之零售业的优质网点资源日益稀缺,使得沃尔玛在中国市场乃至亚洲市场的战略目标实现显得遥遥无期。

业内人士认为,沃尔玛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与它世界五百强之首的地位不太相称,如果说,早期沃尔玛的中国战略还比较谨慎,那么,在中国这个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零售市场面前,选择并购这一更为灵活的方式来加快扩张速度是明智的举措。

分析沃尔玛进入中国10年的路线,业内专家认为,沃尔玛在中国开店的策略正在做新一阶段的调整,之前是以商业地产的模式进行,比如在北方和大连万达合作开发,而在深圳和深投资联合开发项目,这种推进模式是国外成熟商业地产的操作手法,但是发展速度慢。

所以,进入新一阶段,沃尔玛首要解决的就是店面覆盖面的问题,而收购成熟的店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这从沃尔玛更换中国区总裁已经透露了这个信号。分析好又多107家店的店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好又多开店最多的广州和成都,正是沃尔玛中国开店版图的空白处。

“网点布局是超市品牌在中国市场赢利的最重要影响要素。” 商业地产及商业运营分析师林戈称,这不仅体现在商业氛围和消费水平的支持上,也体现在市场占有率对供应商的吸引力上。“家乐福在上海古北、碧云、世纪公园和陆家嘴( 26.47,2.01,8.22%)四大消费中心拥有三家分店,为其在上海的收益做出了巨大贡献。相比之下,沃尔玛上海布局远没有这样成功。”一位商业分析人士介绍,“这和两大品牌进入市场的时间有关。”

另外,因渠道占领的程度不同,超市品牌与供应商的博弈也形势各异。“目前,超市盈利的重头除了销售收益外,还有供应商进场费,甚至供应商货物占款。这意味着网点越多,供应商对其依赖性越强,进场费越高。”林戈介绍。“多种因素推动下,在中国市场网点优势不强的沃尔玛很可能通过收购现有超市品牌的方式接手现成物业,快速达到扩张网点布局的目的。”

沃尔玛第一阶段收购好又多35%的股权,据悉收购金额约2亿美元,按照这样的比例估算,好又多全部交易价格才不到6亿美元。总之,不论后期结果发展如何,沃尔玛以2亿美元获得好又多1/ 3以上的股权,占到了资金上的优势。

时间上,沃尔玛获得了35%的股权,暂时至少可以稳住好又多,但在外界看来,好又多已经贴上了沃尔玛的标签,以后除了卖给沃尔玛,好又多不可能再卖与他人;另外,只要好又多一天不整改到沃尔玛收购的要求,沃尔玛就不会履行其收购剩余股份的义务,时间一久,好又多是不卖也得卖给沃尔玛。至于后期的交易金额,恐怕还有待商量。

阅读全文

与家乐福市场调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劳务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529
教师队伍梯次发展培训方案 浏览:768
公司随手拍摄影大赛策划方案 浏览:926
公司开年培训活动方案 浏览:202
有趣的动手策划方案 浏览:886
设备培训方案模板 浏览:613
夏季健身促销活动 浏览:959
北京好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881
2018纪检干部培训方案 浏览:96
2018年餐饮促销活动案例 浏览:549
培训项目开展实施方案 浏览:578
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 浏览:236
幼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412
委员提案培训方案 浏览:534
b2c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架构研究 浏览:491
徒步活动策划方案流程表 浏览:386
居委会队伍培训方案 浏览:858
贵州发展电子商务的优势 浏览:902
电子商务会计影响 浏览:898
杭州心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