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项目经营的业态定位”是什么意思
商业业态,指的是经营者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经营模式或营业形态。购物中心的商业业态规划,则是充分利用各种商业资源,为实现成功招商、销售和日后的成功营运,而对商业项目各功能分区和各楼层营业项目所进行的规划。商业业态规划是一个购物中心整体性的、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商业组合,它综合反映了该购物中心的整体定位和特色。合理的商业业态规划能为项目的招商提供方向性的指导,促进项目招商的进度;同时也能在项目的营运过程中为个体商家创造利润,更能通过整体的效应扩大项目的商业影响力,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顾客,增加购物中心的内在价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为项目的长期繁荣奠定基础。因此在集团商业地产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业态规划的综合考虑因素有着现实的应用意义。
一、购物中心业态规划的宏观考虑因素
1、项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丰富的业种、业态组合是购物中心项目发展所需要的,但是这种组合不是没有原则的“堆砌”,一定要有市场作为支撑,一定要考虑与项目定位和目标市场的一致性,这是购物中心空间资源充分利用、租金回报稳定上升的先决条件。
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了这个城市消费能力的强弱。一个成功的购物中心必须与城市发展的相吻合,匹配,同时必须主动顺应城市的发展的需要,主动为城市发展的服务。只有这样,才不会说与城市的发展脱节。购物中心要生存,就必然适应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符合当地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在面临竞争的情况下,如果购物中心项目不能满足目标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就会流失,即转移到其它能够提供较好的商品、价格、服务的购物中心,这样一来势必降低项目的客流量,而其它地区的卖场却扩大了市场范围。因此,购物中心的业态规划也应适应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符合项目当地的消费发展情况。
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直接决定了购物中心业态规划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个购物中心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当地的消费习惯,在进行业态规划时,在参考当地的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可以保持适度超前的规划,但不能和当地的消费情况偏离太远。否则就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局面,导致购物中心的经营失败。
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业态规划创新的一个保证。购物中心的准确市场定位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项目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当地经济发展潜力的充分分析有利于业态规划准确的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业态的组合的创新,并形成一整套经营管理系统的支持与配合,否则就容易盲目跟风变换业态规划,把握不住市场定位,很难保证在业态创新上取得成功。
2、项目当地的商家资源
项目当地的商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项目日后招商的资源和方向。
在进行业态规划时,应对项目所在地的商业资源情况进行市场调研。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汇总当地的商家资源情况,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各分类项目的比例。一般来说,商家资源的分类可以分为购物、餐饮、娱乐三大类。进行市调商业分类的目的在于分析当地的商业发展情况,把握项目当地商业发展的情况,为商业经营规划提供依据。
在分析市场调研的结果的基础上,依据项目的自身体量面积,参考项目当地商业发展的情况针对各业态的经营面积作出预估。同时可以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成功的规划经验,比如目前常用的规划黄金比例,即一个购物中心中购物、餐饮、娱乐的面积比为52:18:30。预估所需经营面积时应把经营的类别和商店种类的面积进行分类列出,这样有利于从整体上对招商面积进行控制。
进行面积的预估后,还应根据项目当地的情况进行市场需求的核实。核实市场需求的目的在于核实所有规划面积/店铺的需求是否存在。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如果当地的需要不存在或者说市场的需求不充足,那就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整。如果整个的规划与项目当地市场的需求相差太远,那将对后期的招商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也脱离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将来的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B. 如何策划一个15000平方米的大型商场的业态定位
1、行业定位:首先要定位这个大型商场是定位在什么行业。高档品牌旗舰广场?中版档品牌权工薪广场?还时候低档品牌消费广场?还是中高挡?还是中低档?还是综合广场?2、用户定位:分析周边用户群体成分、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用户群体定位。3、周边环境定位:周边有没有类似的商业广场,他们的定位如何?4、广场内容定位:商业广场应该划分几个区域,每个区域主打什么产品?5、风格定位:商业广场装修风格定位。
C. 关于商业地产的定位和业态
商业定位很关键复,要先搞明白是服务制于本小区的?是辐射周边的?还是服务于全市的?如果是服务于本小区的,那么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有了,就没什么问题;如果是服务于全市的,那么差异化经营就显得非常重要。大家共同选择某商场,该商场一定是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业态是指细分市场面向某类目标顾客购买水平与习惯的商店营业形态,特征是“怎么变”。目前中国有10多种零售业态,日本20多种,美国40多种。
目前,商业地产的业态重复现象已经非常明显。这不仅表现在宏观大市场中各卖场的定位雷同,还表现在一个卖场中的商品也大同小异。雷同的定位,难以真正实施错位经营,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争取消费者,只能“开打”价格战。长此以往,客流稀疏,商铺往往是几败俱伤。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定位不准是目前不少商业地产经营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商业地产一定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市场细分才是商业地产发展的前提。
D. 专业市场的运营策略
随着专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壮大,市场对交易场所和交易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必须开辟新平台,加强市场的网络建设。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作为中国传统专业市场的领先者,起步较早,但随着其不断发展壮大,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交易平台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呼之欲出。正是得益于新型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产品足迹几乎已经遍布全球。据统计,在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里,开展电子商务的摊位占60%。义乌小商品城的成功,与他们不断创新开拓交易平台,靠多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是密不可分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把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完全提升到基本制度层面.长期从事专业市场电商服务的咨询机构亿云通给我们列出了新形势下的一些问题。例如,专业批发市场作为市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和力量,与市场经济的演变和发育成长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发展和完善市场体系,专业批发市场有哪些职能和使命?现代专业批发市场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展贸经济以及国际采购等是一种什么样的产业生态关系?专业批发市场与工业化、市场化等有怎样的逻辑关系等等, 专业(批发)市场是商业地产中的一类目标产品。既然是产品,就需要有市场基础。以专业市场为目标产品的市场基础有两个:
一是立地条件。从地产角度理解就是“商业选址”。商业各业态都有自己的选址标准,一般是人流、交通等等。有些业态也会选址在一些商业网点不足地区,看中的是未来的发展和人流。但专业市场不同,尤其是专业批发市场不同,它不再是市场的空白点。新的专业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原有专业市场在若干年的发展中所培养起的商圈氛围,离开这些成熟商圈去打造新的专业市场大多命运多舛。
二是产业条件。一般中小型专业(批发)市场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对产业加工条件要求不高,但是,随着专业(批发)市场这个业态的成熟,同样面临一个再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是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硬件不断升级。商圈内部扩张的同时,需要辐射的半径也就更大。但随着资源和空间的受限,这个扩大总会遇到瓶颈。从外部环境和内部发展的需要,专业 (批发)市场对产业加工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没有产业支撑,或集中产业区距离市场较远时,信息成本、物流成本、时间成本的增加,都会带来经营成本的增加。产业条件不足的市场或者商圈就会在竞争中落伍或者被淘汰出局。
中关村IT市场的生存和发展就很好地说明这一点,她的发展基础是周边众多高校、科研院所而形成研发条件。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成功也有赖于周边温州、台州等小商品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 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壮大往往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批发市场的交易额较大,是政府税收的重要一块,各地政府较为重视其发展。另一方面,专业市场在发展中需要政府在政策、交通、配套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这些支持是市场手段替代不了的。另外,专业(批发)市场的生存也常常受到城市发展和区域产业政策的影响,产业政策的调整对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往往是致命的。
新专业(批发)市场的开发与运作,如果没有当地政府支持,前景令人担心。 专业(批发)市场商品的流动性强、量大,对物流环节有着较高的要求。
以批发为主的专业市场大都离长途客运站或火车站较近。木樨园商圈的发展和马连道茶业市场没有周边众多的长途客运站为依托,很难发展到今天。西直门商圈也是如此。而零售比重较大的万通市场、天意市场、秀水市场、雅秀市场无一不是在城市主干道边。
早期在城市中心发展起来的专业市场,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多和交通环境的恶化、物流成本在不断增加,迁址是很多在城市中心区专业市场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新开发的专业市场选址不宜选在城市中心区,更不宜选在物流交通条件不好的地方。 目前,在一些三线城市,专业市场的空白点也已不多,那种一个大棚子或简易加盖子的时期已过。升级的专业(批发)市场对软硬件如电梯、停车、空调、防火等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专业(批发)市场业态性质所决定,以摊档为主,人流动线的要求也较高,在建筑产品的规划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另外,随着以人为本的观念的深入,批发市场还要在配套服务如餐饮、休闲、酒店住宿等方面加强。
最后一点,为适应商业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趋势要求,新建专业(批发)市场的宽带配套也是必不可少的。 统一的经营、良好的管理同样是成功打造专业(批发)市场,并可持续经营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专业市场更需要专业化的运作,首先需要专业化的开发。专业化开发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定位之初的专业化研究。专业化研究是要走出地产圈里的人在地产圈里研究商业的误区。最好在拿地之前就已完成市场研究并有了清晰的定位;第二阶段是规划设计。这个阶段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变化修正定位,一方面要根据定位正确规划和设计建筑产品;第三阶段是研究销售对后期经营的影响,当然最好是不售。这三个阶段要强调的是,开发商一定要走出地产圈子,请真正有商业经验的专家人士或机构支持,如实现定单式开发最好。走完这三个阶段,也只是在商业地产的地产这一段完成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就是商业行业里的事了,即商业招商和经营管理。
进入商业运作阶段想不找商业圈里的专业机构和人才都不行了。开发商再想自己把这后面的事情做起来就涉及跨行业发展,多半会失败。专业市场对经营管理的要求非常高,即使前面四项因素解决得好,也不一定就能长期经营。管理不行,租金上不去,商家照样走人。
E. 房地产开发商业业态的分布有哪些种及各种业态的市场定位如果自持和出售有何区别!
业态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向顾问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功能和形态。每个做商业地产的人对业态的理解都不同,分类也不同,目前国际上主要依据零售店的选址、规模、目标顾客、商品结构、店堂设施、经营方式、营业时间、服务功能、价格策略等确定,但个人认为作为商业地产业态,只对于各种商业地产开发模式的一种区分。下面列举的只是商业地产开发的几种模式,购物中心、写字楼、百货、超市、专业市场、仓储式会员店、城市综合体、酒店、餐饮、休闲娱乐、旅游、商业街、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奥特莱斯。
每种业态都有各自特点,可以随意组合,也可单独开发,例如购物中心就包含了超市、百货、休闲娱乐、餐饮等业态,城市综合体覆盖面更广,包含了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餐饮等业态。所以说市场定场定位跟你的项目的选址、开发规模、规划设计、商圈辐射区域、城市发展、竞争对手、人均收入、交通位置等因素而定的,应先做市场定位,才能确定项目的业态定位。
自持和出售是开发商根据自身的回款需求即资金流而制定的战略需求,不管是自持或出售,前提是必须统一管理、统一招商、统一运营。所以出售的项目开发商都要求售后返租。如果做好售后返租,个人认为自持和出售对今后的招商和运营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你问的问题有点太大了,这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建议你多看看商业地产策划的案例,里面有市场定位报告和招商定位报告,看几个就知道了!
F. 商业项目定位与业态组合如何规划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城市商业现代化作为商业产业,起到了明显的拉动和促进城市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涉及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四流”的运动能够达到畅通、高效的目的。因此,像商品交易模式的革新(商业业态革命),便成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商业现代化的标志。
目前我国正在爆发一场业态革命,出现了新型零售业态不断被引入、传统零售业态向新型零售业态转型和主导业态大胆尝试和创新。
一个商业项目要在经营上取得成功,无疑需要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工作,就这一话题探讨一下商业项目的定位及业态的组合规划。
一、项目市场定位规划
准确的商业环境调研和科学分析、掌握影响购物中心发展的静态和动态变量,是做好成功商业规划的前提……
现代商业地产开发实际表明,购物中心的市场定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将比选择地段更重要。详细的调研,清晰的判断,宏观的统筹,果断的决策,是准确定位的要件,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脉搏,确定不同类别的经营模式,避免同质性,创造最大差异化,从而引领市场。
(一)整体商业定位细分、确定目标客户群、把握主体服务对象
1、 定位内容:明确主体服务对象,确定目标客户群。
2、 定位原则:以目标消费者的真实、持久需求定位(参考年龄段、性别比、收入层次、文化层次、消费层次、消费倾向等调研数据)。
3、定位过程:通过商业环境调查等不同方式的调查,汇总分析得到不同消费群的构成:
A、核心消费群:商圈半径2公里范围内,约10万消费能力较强的高层收入固定居民消费群;主要需求的消费特征:
业态需求——求综合型、一站式消费场所;
业种需求——百货、食品、家电、服装、鞋类、箱包、化妆品、家私、珠宝首饰、书籍酒吧、茶坊、美容等;
功能要求—— 购物、娱乐、休闲、运动、美食、观光等;
消费者结构— 收入稳定、消费意识超前的上层工薪族和生意人。
B、中心消费群:商圈半径5公里范围内,除核心消费群以外约20万的中高层消费人群;主要需求的消费特征:
业态需求——综合型、一站式消费场所;
业种需求——百货、家电、服装、鞋类、箱包、化妆品、珠宝首饰;
功能要求——购物、娱乐、休闲、运动、美食、观光等;
消费者结构—收入稳定、消费意识较高的中高层收入的消费群。
C、辐射消费群:商圈半径5-10公里范围以内的中高层居民人群消费和外来的旅游客源消费;主要需求的消费特征:
业态需求——综合型、一站式消费场所;
业种需求——百货、服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特色土特产;
功能要求——购物、娱乐、休闲、美食、观光等;
消费者结构—消费意识较高的中高层收入的市内及周边县市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