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的论文题目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大家可以珍惜这种财富
Ⅱ 希望帮完成一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今就中国传统文化做一调查以了解当今青少年的认识情况,谢谢配合.
试题部分:
1.下列哪些历史人物不是民族英雄:a b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E.林则徐
2.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汲取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a b c
A.书法 B.篆刻 C.武术 D.舞蹈
3.下列哪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a c d
A.昆曲 B.古琴 C.少林功夫 D.皮影戏
4.中医的四诊是指: a b c f
A.望 B.闻 C.问 D.声 E.脉 F.切
问卷部分:
1.你能背诵课外的中国古典诗词有多少? b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2. 你喜欢中国戏曲吗? c
A.喜欢 B.不喜欢 C.一般
3.你认为中国戏曲的生存空间有多大? a
A. 很大 B.不是很大 C.很小 D.没有
4. 对于中国四大名著,你: d
A.都没有看过 B.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
C.多次看过 D.都看过 E.部分看过
5. 你能说出十个以上中国的世界文化或自然遗产吗? a
A.能 B.不能
6. 对某一门传统艺术,如书法、国画、民族乐器(二胡、古筝等),你 b
A.精通 B.有所掌握 C.学过点皮毛 D.一点不懂
7、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a
A.很乐观 B.比较乐观 C.很难说 D.不乐观 E.很悲观
8. 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 a
A.很重要 B.有一些作用 C.可有可无 D.有消极作用 E.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
9.对于传统文化的现状,你认为: b
A.势力仍然很强大 B.还有影响 C.很难判断 D.正在消逝 E.已荡然无存
10. 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你所受的教育: b
A.自小耳濡目染 B.课外书上有看过 C.难以判断 D.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1. 对于古代经史子集,你 b
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敬而远之 D.深恶痛绝
12. 如果你在空闲时间,手边只有两本书,一本是英文书,一本是中国古文,你会选择 a
A.英文书 B.中国古文
13.你对以下哪部思想著作比较了解或认可: a d e
A.《论语》 B.《道德经》 C.《大学》 D.《中庸》 E.《孟子》 F.其他 G.一概不知
14.你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古代先哲思想吗? a
A.有 B.无 (如果你认为有必要,你__会___(会/不会)主动去学习)
15.你们学校有中国古代先哲思想的教育课程吗?(非在校人士可不填) a
A.有 B.无
提升部分:
16.___魏徵______向____李世民____提出“天人三策”。
17.“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____魏徵__向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
18.清代科举考试在通过乡试、会试后参加__殿试____,获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称_探花____.
19.无为而治是_老子__(填中国古代思想家名)的思想
Ⅲ 关于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
1、B,2、B,3、A,4、B、E,5、D,6、B,7、B,8、B,9、A;10多宣传,开展多滴关于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多滴优秀人员~~~~~~网络~`
Ⅳ 河南省驻马店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2000字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以的。、
Ⅳ 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的主体有哪些
在2009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笔者对偃师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结果让人有喜有忧。偃师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56个项目,其中“河洛大鼓”在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偃师银条的种植与烹饪”、“薛氏石刻”、“宋氏通背拳”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大王的传说”、“洛神的传说”、“玄奘信俗”、“牛心山信俗”、“二鬼扳跌”、“东蔡庄高抬故事”、“糖塑艺术”等入选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偃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不容乐观,虽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传承人每年有一定的补助经费,省、市级公布的非遗项目名录却没有具体的保护政策,传承人锐减的问题更为严重,笔者和周边县、区的非遗保护单位同志曾经在一起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同样困扰着他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保护体系,偃师市在今后的时间里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探索。观察:河洛大鼓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落寞河洛大鼓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几乎遍及整个河洛地区,那个时候河洛大鼓普及性非常强,现在的老人谈到河洛大鼓,都会饶有兴趣的品味儿时的情景,以......(本文共计2页) [继续阅读本文]
Ⅵ 社会问卷调查报告: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调查分析
搜索一下,这方面的问题不是冷门,参考资料很多的http://www..com/s?ie=gb2312&bs=%D6%D0%B9%FA%BF%D1%BB%C4%C0%FA%CA%B7&sr=&z=&cl=3&f=8&wd=%C5%A9%B4%E5%B7%C7%CE%EF%D6%CA%CE%C4%BB%AF%D2%C5%B2%FA%B1%A3%BB%A4%CF%D6%D7%B4&ct=0
这是一篇论文,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8294
标题? 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地点?调查方法?什么的自己列一下吧
Ⅶ 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样的文化,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我们知道,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这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时,要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层面进行区分,搞清楚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载体,不至于一提起传承传统文化,就仅仅想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戏曲,恢复传统节日等等,而忽视了我们传统的自然观、天人观、伦理价值观等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反之亦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之“体”,更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首先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指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把握的基础上,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发掘、阐发,使它们进入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化为我们精神的血脉,指导我们的实践生活;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使当下的人们拥有进入传统的现实渠道和方式。
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或者说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我们仅仅是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还是为了解决当今中国甚至人类世界中存在的问题而传承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传统要成为活的传统,它必须与当下生活中的问题发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生态环境危机,精神心理疾患,道德滑坡,贫富加剧等等。面对现实世界中的这些问题,我们的党先后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伟大目标,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应该考虑能否为解决或改善现实中的这些问题,能否促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启发和思路。当然,研究中国当下的“现实”,不仅指研究当下的生活世界的现实,还指研究当今中国的文化现状的现实,如果我们能够清楚地了解当今的文化现状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更好地判断我们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另外,关注文化现状的现实,也包括关注当下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在文化开发、文化保护、文化园区建设和文学经典改编中出现的一些失误等。对于这些文化现实的关注,可以避免在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中继续走一些弯路。
第三,在搞清楚了要传承什么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为什么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之后,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有很多,具体要采取哪一种途径,应依据要传承的主要是哪一层面的传统文化而定。我们前面提到,传统文化存在两个层面:即精神理念层面和形式载体层面。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这里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无论是国家和政府办的,还是私人团体或个人办的这类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虽然各种传统的文化形式都能体现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但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在不同的文化形式中的显现程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如在文化典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无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而不是像现在一些小学的《传统文化》课本那样主要以介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之类的传统文化形式为主。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最后,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美文化。而要进行文化创新,则不能仅仅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化。它需要我们站在中国当下现实的基点上,从中国问题出发,既要批判继承本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又要批判地汲取世界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相信,在以“自然”为根本,以混沌“中和”为境界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潜藏着代表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能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良性作用的文化基因,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滑入对民族文化的自炫,陷入抛弃他者视角、无视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