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智慧停车市场现状怎么样
智慧停车引起资本关注
“停车难”是各大城市的通病,着力解决这一难题已成为各界共识。对此,除了新增停车位外,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盘活停车位同样至关重要。通过智能化的投入,提高停车场管理水平,优化停车位使用效率,智慧停车行业正吸引众多企业和资本关注。
利好政策出台,智慧停车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无论从政府角度出发还是从民生角度出发,智慧停车的市场都具有广大的前景,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智慧停车已成为各地政府、企业和民众多方共赢的必然选择,也是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形象、推动产业升级和促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经之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具体而言,政府层面目前已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支持、推动智慧停车的发展。例如,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在智能化停车建设方面,大力推动智慧停车系统、自动识别车牌等高新技术的应用,积极引导车位自动查询、电子自动收费通行等新型管理形态的发展,提高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智慧停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仅为14.5亿元,到2016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已增至62亿元。截止到2017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达到了80亿元。随着后期城市停车难、停车贵等问题凸显,智慧停车将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需求。预计2018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突破100亿元。未来几年,市场规模以20%左右的速度继续增加,并且预测到了2020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到154亿元。
2010-2020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统计情况及预测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五类主体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智慧停车行业主要有五类主体参与竞争:
第一类是停车设备供应商。停车场作为具有产权归属的资产,归属于所属的地产物业管理公司,而停车场设备及管理系统、后续的运营服务则由专门的停车场设备供应商提供。
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停车场设备商代表是捷顺科技,捷顺科技成立于1992年,致力于智慧停车、智慧社区和智慧商业生态环境建设,是出入口智能管理和智慧生态环境建设的开创者和引领者。截至2018年6月底,捷顺科技累计签订智慧停车车道数超1.41万条,涉及车位数超165万个,日提供停车服务超310万次;其中签订车道数较2018年初增长74%,日线上订单交易笔数超22万笔,较2018年初增长120%;实现智慧停车运营收入134.7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53.41%,占同期营收比重达0.44%。
第二类是安防设备供应商。由于在视频技术、可视化管理、门禁管理等综合能力方面比其他竞争着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也是智慧停车行业内非常强劲的竞争者。目前,包括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安防设备供应商都有意发力停车场业务。
第三类是市政交管部门。市政交管部门掌握路侧停车位及路外公共停车场,具有资源优势,同时财政雄厚,整合能力强。例如,深圳市道路交通管理事务中心通过宜停车APP收揽了各区路边停车位资源,提高了停车效率。
第四类是互联网创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切入智慧停车业务的模式多是基于智能硬件或大数据,或与物业公司、政府部门的良好关系,对接B端停车场、物业,连接C端车主,典型代表如ETCP。
ETCP成立于2012年,集团总部位于北京CBD核心商圈,在中国一二线核心城市设有分(子)公司近20家;为建立以停车为入口的商业生态体系,ETCP投资控股和参股相关企业10余家。与传统停车场相比,ETCP停车场优势很大,如通行效率高、手机实现车位预订、联网管理等。
第五类是互联网巨头。例如,蚂蚁金服便先后多次在智慧停车领域布局,2016年与ETCP达成合作,2017年在上海虹桥机场设立试点停车场,2018入股捷顺科技。
❷ 地铁附近的停车位投资分析
近年来,虽然城市道路每年都在加宽和新修,但难以匹配增速更猛的汽车保有量,堵车日渐成为普遍现象。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交通拥堵愈演愈烈。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停车场建设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机动车停车位约290万个。基本车位缺口达350万个;出行车位缺口约30万个。
在城市街头、住宅小区,因为缺少停车场,日趋拥挤的马路停车成为普遍现象。目前,全国有35个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苏州、重庆、广州、杭州、郑州10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25辆私家车,北京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63辆私家车,广州、成都等大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
40辆。
由于公共停车位不足,占用道路停车成为普遍现象。“行车难、停车难”造成的交通拥堵与混乱,正成为社会关注,百姓关心,政府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图表1:中国停车场建设行业特征
根据目前中国机械式停车位与总体停车位的占比情况来看,目前机械式停车位占比最高的当属北京市,其所占比重在13%左右,而其他的城市机械式停车位占比均低于该比例,有的甚至不足1%(广州市目前仅为0.72%),因此,假设2013年保守以3%进行计算,之后每年占比逐年递增1个百分点,并到
2020年递增至占比10%左右,则由此计算,到2020年中国停车位数量达13277万个,传统式停车位数量为11949万个左右。这与达到国际水平相差仍然甚远。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中国停车场缺口依然很大,停车场建设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❸ 目前市场上,关于寻找停车位的手机软件有哪些最好有这些软件的对比分析。
口袋车位
❹ 分析客户消费行为描述主要从哪几方面
从消费者行为上来来说,消费者源消费商品的动机源于消费者本身的欲望。欲望即“需要而没有”,指一个人想要但还没有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感觉。物品之所以能成为用于交换的商品,原因在于商品恰好具有满足消费者某些需要的能力。
通常认为,欲望源于人的内在生理和心理的本性。一方面,人的欲望具有多样性,一种欲望得到满足,更高层次的欲望也会随之产生。因此,人的欲望表现为无限性,至少相对于获取满足欲望的手段而言如此。这就决定了人们在可支配的资源既定的条件下,会尽可能多地获取商品,以便使自身的欲望得到最大满足。另一方面,对特定的商品而言,人的欲望又是有限的。随着一个
人拥有或者消费某一特定商品的数量越来越多,人们想要而未得到某种东西的不足之感和求足之愿就会越来越弱。所以,人们在追求购买商品的意义的时候会将有限的资源用于不同的商品之中,以争取商品对自己意义的最大化。
❺ 停车位APP市场分析
停车位APP市场,互联网巨头下一个争夺领域
随着车辆激增,停车位紧张,到陌生的地方,不知道附近是否有停车场?如今互联网流行的移动支付,被运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乎,专门为停车缴费的App应运而生。
最近仔细研究了几款停车app,玩转停车、宜停车等,目前已经上架的app基本上是以信息展示为主,即用户到达某个地方,寻找附的停车场,app提供附近停车位信息展示,部分app资源切入较广,可以显示附近的停车位空余数量,部分提供预定功能,但是固定某车位预定。上海交管局拟开发的app相对比较先进,可以利用公交卡刷卡扣费,但前提是该车位属于交管局管理。到2015年12月为止,停车APP行业还没出现一个叫得响的“神器”,也就是说,还不能算是一个“行业”。停车是最刚性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停车难是一切城市消费的痛点。
情人节当天谣传多日的滴滴和快的合并被证实,全世界知名的两个烧钱创业项目总算结束双方的战役,这让双方的投资人可以过个安稳年,如果2016年腾讯、阿里真打算用投资滴滴、快的级别的钱构建一个汽车消费入口,停车APP无疑是首选。
其一,停车是最高频的汽车消费,无论是用户接触频率还是从支付频率看,都远远高于打车,而且车和人是合一的,没有什么汽车消费入口能像停车APP这样完美。
其二,停车是最刚性的需求,尤其是一二线大城市,停车难是一切城市消费的痛点。智能停车APP解决了刚需问题,同时如果解决了这个痛点,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其三,停车的客单价看起来不高,但从频率看,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年的客单价并不低,而停车的沉没成本是一定的,提高利用效率创造的利润非常高,而且从支付便利的角度看,车主预支付的可能性非常高,由此带来的资金沉淀的商业价值也非常可观。
其四,停车作为汽车消费入口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停车还是一切消费的入口。对于汽车社会而言,如果从停车位置还不能判定消费需求,那O2O和大数据就彻底是谎言了,顺着这个思路各位就不难知道医院、幼儿园、政府机构周边的停车场资源有多么珍贵。
其五,停车位分时共享的价值远远大于车辆分时共享,反正将来要分享汽车的人还得先找到停车位,对吧:)但是虽然这么大的金矿,关键是停车APP的门槛非常高,打车APP面对的只是出租车公司,是国有企业,而停车APP面对的则非常复杂,不仅有各类停车场产权实体,对于大量路侧停车还有政府机构。这些资源门槛决定了一般互联网创业者很难全国性复制这种服务。如果仿照滴滴打车的成功,采取车主发单加小费、车场接单的机制,这又是典型的照猫画虎。如果该模式能够成功,为什么美国没有出现停车的Uber,而是Parkme笑到最后呢。简单说一点,繁忙的车场你交了小费,就一定能停进去吗。
所以虽然停车app市场潜力巨大,但想要加入这个市场,最好与各地交管局有一定的联系,便于快速切入市场,其它的资源智能靠地推人员撒网了。
求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