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如何理解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市场中采取的“去库存、加杠杆”政策。
话说,房产产能过剩了,卖不出去了政府会受惩罚,所以要用巧妙的方式撬动快崩溃的房产,让它再度活跃起来。
我听说,是要去杠杆的,怎么还加杠杆呢?我就纳闷了,怎么会是这样呢?只能猜想是房产快不行了,,,
Ⅱ 2016年楼市去库存到底怎么去
去库存其实去的是3,4线城市的库存,1,2线城市房地产还是供不应求的,不然就不会出现年初的那番景象了,对于3,4线城市如何去库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1、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降价,市场经济社会,价格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方式,老百姓不买一个是已经有了用不着,还有就是价格太高,综合来看,目前房地产价格还是偏高,可以适当降价以吸引民众购买。
2、控制土地供应,2016年地王频现,不过这基本在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比较少,去库存顾名思义就是供应太多,所以适当控制下供应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库存。
3、积极开拓其他财政收入,目前地方政府眼中依赖土地收入,这也导致土地拍卖价居高不下,土地价格高,房子的售卖价格能不高吗,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土地价格也对最终的房地产价格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方面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去寻找其他收入,对土地依赖少了,拍卖价格自然及会下来了。
4、降税,补贴,这个目前政府已经在做了,也渠道了一定成效,三四线城市需要继续保持。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之所以房价高,就是人口多,人都离开农村来到城市,房价自然就高了,这与农村落后的基础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政府应大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了,更多人也愿意待在农村,毕竟农村的居住环境是比城市要好的,这样房价也就自然降下来了。
Ⅲ 2016楼市何去何从 “去库存”将贯穿始终
此前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缘何这次提及“化解房地产库存”,并将其与房地产业能否持续发展挂钩?如何评估楼市当前的库存及其对楼市和经济的影响?
微观上,库存是一个企业管理的概念,是指企业为销售而准备的原材料、中间品以及产成品,即所谓“库存管理”。按生产流程,库存分为原材料、中间品(半成品)和产成品三个类别的库存;宏观层上,企业库存行为是判断行业或宏观经济周期的指标,即所谓“库存周期”。如经济复苏、需求改善,但生产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带来库存的被动消耗,称为产出上行、库存下降的“被动去库存”阶段;经济由复苏转为繁荣,称为产出上升、库存上升的“主动补库存”阶段。
因此,楼市“去库存”,应该是行业“库存周期”的概念。并且,由于楼市库存去化到何种程度,关联到上游原材料和制造业(水泥、钢铁、建材等)、关联到下游消费品行业(家具建材、家电家纺、装饰装潢等)的库存行为,进而影响到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动能,因而备受各界关注。
楼市“去库存”首次提出,是在2014年7月11日住建部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新任部长陈政高就完善房地产政策提出了三点落实意见,排在首位的就是“千方百计去库存”。从那时起,“去库存”就取代“调房价”,成为楼市的新主题。可以说,近一年多来,为了“去库存”,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退出包括限购在内的行政干预、降低税费、提高杠杆,再比如打通商品房和保障房通道、公积金异地流转、停止土地供应、发展新房租赁等。
事实上,2015年以来楼市“去库存”效果是不错的。全国楼市销售面积增幅从1-2月份下滑16.9%逆转到1-10月份增长7.2%,预计全年销售规模有望探到2013年13.1亿平方米的历史最高。50个重点城市楼市库存消化周期,已从上半年的15个月回落到目前的11.4个月,一线城市库存消化周期甚至为7-9个月。进入四季度,开发商在这些区域已经从“去库存”全面转向了“补库存”,土地市场明显回升。
CREIS数据显示,10月监测的37个主要城市的成交量环比上升17.73%,库存则下降了1.8%,而三、四线城市库存严重。究其原因,首先,三、四线城市人口产业集聚能力不足,楼市有效需求跟不上;其次,三、四线城市政府财力有限,“土地换配套”是区域开发的主要形式,土地房屋联合开发的“一二级联动”模式很普遍,超级大盘比比皆是,很多项目要开发数年,甚至十几年。
因此,即便重点城市楼市持续回暖,并带动全国楼市销售量回升,但销售与库存“两张皮”始终存在。今年以来,库存仅在5月短暂减少,后续一直增加。10月底,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9月底增加2122万平方米,远大于7-9月月均仅100万平方米左右的增幅。另外,商品住房库存结束连续两个月减少态势,10月大增1180万平方米。库存大幅攀升,重灾区在三四线城市,而“金九银十”推盘增加、前期政策激励效应递减是主要原因。
另外,从库存概念看,除了常说的待售库存,即产成品库存外,还包括在建库存(半成品)和已批未建库存(原材料)。前者是显性库存,规模不大,业内匡算的消化周期多在24个月左右;后两者是隐性库存,规模非常大。中信证券(600030,股吧)估计,按规划建筑面积,目前已批未建库存70.9亿平方米、在建库存55.3亿平方米、待售库存6.6亿平方米,全国整体库存达到132.8亿平方米。若按2013年13亿平方米的历史最高销售计算,即便未来不增加土地供应,也要10年才能消化完。
当前,尽管资金面全面好转,但开发商新开工和拿地积极性并不高,库存制约是首要原因。三、四线城市开发投资、新开工和库存分别占全国的45%、60%和70%,所以就不难理解缘何今年以来楼市“先行指标”(新开工、拿地、开发投资)始终疲软,这也是今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的原因。尽管楼市库存成本比较低,但关键是,若三、四线城市库存不消化,全国楼市开发投资、上下游制造业产能过剩,进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疲软的格局就无法化解。
因此,去库存仍将贯穿2016年。在政策上,针对既有政策边际效应减退,新一轮政策呼之欲出,如首套房贷款首付和交易税负降低、推进公积金异地流转、保障房(包括棚改)供给全面货币化、国家住房银行、资产证券化等。另外,以加速新型城镇化为契机,以户籍改革和传统产业转移为抓手,大力夯实返乡置业,可能成为政策重点,意在让“需求跟着人走、人跟着就业走、就业跟着产业走”,实现外来人口在城镇化成本较低的三、四线城市“扎根”、让产业在三、四线城市集聚,从而实现“楼市、人口、产业”发展的顺循环。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12-03,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全面及时的楼盘信息,点击查看
Ⅳ 去去库存是什么意思
“库存”,是仓库中实际储存的货物的意思。其中,这里货物可以是实际货物,比如冷库库存中的水果,粮库存储的粮食等等食物。同时也可以是虚拟货物,比如电脑游戏中库存的游戏点卡,电脑游戏币等等虚拟货物。
“去”,即使是消去的意思。
所以去去库存,综合上述就是消去仓库中储存的货物的意思。
Ⅳ 去库存是什么 为何要去库存
以楼市为例:
去库存的意思就是消化现在固有住房,目前市场上凡是在售的楼盘都属于库存。
核心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其中,去库存主要是指解决楼市库存。那么,去库存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个企业生产的商品需要去库存,说明它的产品积压卖不出去,其中原因无外乎几种:供大于求、价格过高、质量低劣,或者企业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急于将库存出清换取现金。去库存需要拉动需求,最直接、最有效和最通行的方法就是降价倾销,尽快回笼资金。
当前的中国房地产供大于求、价格过高以及地产企业面临负债压力令资金困难,这些都显而易见。按照正常的规律,房地产去库存的第1个选择就是降价提质,让更多的“刚需”释放。然而,伴随着中国的房地产的去库存出现的却是房价飞上了天!
不仅是在一线城市,事实上二、三线城市房价也在上涨。
此前过于依赖房地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导致全国多地城市发展不均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地区人口密集,资源紧张,房源紧销,房价高企,许多在城市务工、从商的居民都只能望房兴叹,没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要么背负沉重的房贷,活得没有尊严,没有质量,没有欢乐;要么蜗居在出租屋里,活得不踏实,不安全,不满意。
他们很可能不堪重负居高不下的房价,从而对社会怨声载道,但也无可奈何,这就使得中国这群原本应该比较具有创造力、开拓力、发展力的中青年群体,变得畏手畏脚,过于求稳,失去工作的冲劲、干劲和心劲,一味只想着 “脚踏实地“,以保住目前的铁饭碗为根本,不敢越雷池半步,以避免创业失败、工作过于激进或跳槽不顺所可能引起的在经济上的不稳定,从而导致房贷(房租)断供。
其他三四五线城市,则忍受着人口外流、产业萎缩、经济落后的痛苦,过去仅仅依靠出让大量土地获得财政收入的模式,不但造就了大量的空城、鬼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更使得地方政府变得慵懒,缺乏创造力,因为仅靠土地出让,政府就能过上好日子,那么城市规划、社会创新、制度改革等,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Ⅵ 为什么说去库存导致房地产市场透支未来
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货币化安置大大提高了居民的住房购买能力,提高了普通居民的居住水平,但其中蕴含的金融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在这些城市的购房者中有不少是农村居民和工矿企业的职工,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且不稳定,贷款的偿还能力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Ⅶ 去产能去库存是影响需求还是影响供给哇,对价格又有什么样的影响,急急急
1、商品市场中,存在着产能、库存和需求的不可能三角
在传统的经济学当中,商品价格是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共同决定,而在商品市场中,供给端又可以被拆分为产能和库存两部分,前者是未来的供给能力,后者是历史产出的累积,二者均是供给端的重要影响因素。
我们认为,商品市场中,存在着产能、库存和需求的不可能三角。一个库存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被动去库存、主动补库存、被动补库存和主动去库存。被动去库存阶段,需求回升,经济开始边际转暖,但企业产能由于投资达产的时滞尚未提高,库存从而随销售增加而被动走低;主动补库存阶段,需求保持向好,经济明显转暖,企业前期投资也开始运营生产,产能变高,库存也由于企业的积极预期而走高;被动补库存阶段,需求开始下降,经济边际变差,企业的产能由于时滞无法及时关停,库存也高企;主动去库存阶段,企业主动压缩产能以应对需求疲软的市场,库存届时也会变低。
总体看来,在整个周期当中,无论需求如何,被动还是主动,产能和库存其实一直保持一个同向变动。,不可能出现库存或者产能出现与其他三者的背离和分歧。基于此,我们称产能、库存和需求三者,为商品市场的不可能三角。
但近期以来,由于供给侧+环保去产能,出现了产能压缩,但库存依然不减的异常状态,是很难长期持续的。……
2、供给侧+环保去产能是本轮商品上涨的核心
原因在本轮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上游原材料的去产能是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供给侧的压缩过剩产能从钢铁和煤炭行业开始,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相比于供给侧因素,需求侧变化才是更为关键的因素。下游制造业是经济复苏的核心。……
3、上游价格上涨冲击下游行业,利润仅在产业链间转移
经历供改之后,上游企业财务负累减轻,盈利水平迈上新高度。在产能结构改善之后,不合规、污染高的小型钢企纷纷停业,留在行业中的企业一方面面临恶性竞争减少,注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减去企业债务负担;另一方面,供给收缩带来的价格上涨激发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上游企业业绩改善,背后是中下游分担上游涨价带来的成本,中上游分享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利润。因此,在基本面复苏的证据缺乏的背景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不会引发上游涨价向下游最后传导到通胀的情况,对债市来说构成的压力并不大。以上供参考。
Ⅷ 去库存是什么意思
去库存化分成两类,即狭义库存和广义库存,相应地有狭义去库存化和广义去库存化。
狭义去库存化仅指降低产品库存水平,比如现在房地产行业出现盖了大量房子,没有人买/住,去库存就是想办法把这些现有的房子卖出去,去掉这些大量的存量。
广义去库存化,即消化过剩产能的过程不会很快结束,投资过度和消费不足,使得消化过剩产能要比狭义的去库存化更长期、更痛苦。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时间与实践,使得产能与消耗达到一个动态平衡。
(8)去库存市场调查扩展阅读:
狭义去库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不能过分夸大的原因:
一是中国过去亦经历过了狭义去库存化,譬如2005年企业降低库存水平,但期间并未使得经济大幅下滑,GDP增速仍节节攀升;
二是中国的库存变动占GDP的比重,自2000年之后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大幅下降至2.1%左右,远低于2000年之前1980年至1990年代6.1%的水平,反映了科技进步使得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高,这一趋势也降低了去库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因此,简单的将目前的经济下滑完全归咎于去库存化是不合适的。
中金报告指出,中国近年来多数工业品产能扩张了数倍,且2007年至2008年的在建产能仍规模巨大,将于未来逐渐释放,这一产能过剩的严重性从宏观层面的投资与消费失衡局面就可见一斑。
中国投资率(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近几年不断高企达到43%,不仅远高于中国自身过去多年38%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峰值水平;与此相反,中国消费率则不断降低,从过去多年的平均水平59%降至目前的50%左右,更低于其他国家的正常水平(70%左右)。
化解去库存的措施:
一是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企业恢复活力,去库存压力自然变小;
二是去行政化,这有利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三是取消一些过时的限制性措施等。
Ⅸ 去库存具体有哪些措施 不同去库存措施各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应该要知道,为何去库存,而去库存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就我的研究中发现去库存最简单就是压低产能,通过供需的手段达到目的,但是这些手段一般在国内的垄断行业影响并不是太大,因为在目前的结果当中,去库存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减慢去库存的力度,供应不足导致部分地方企业囤货抬价,所以你会发现国家最近是多次禁止抬价手段,但是成效很低。除了压低产能外,还有其他方式,那就是定一个产能标准,若你打不到,那麻烦倒闭,不要抢市场的份额。这表面有两个好处,1,淘汰不好的剩下就是好的,2生产的企业少了,供给就更少,产能端就更集中更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