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策划 > 日产细分市场和车型定位

日产细分市场和车型定位

发布时间:2021-02-23 04:38:22

⑴ 东风日产新阳光的市场定位是什么

低端入门级三厢轿车

⑵ 丰田、本田、日产,这三家公司的市场竞争款式对应的都是哪些比如camery-accord-altima,其它的呢越全越

本来日本的老大是丰田、老二是日产,本田第三,但历史上看本田不算是日本的主流公司,日本国内主流公司还是丰田和日产。
但由于种种原因,本田现在已经超过日产成为日本第二大汽车公司,这主要得益于其海外市场的成功,尤其是北美市场。但在日本国内,丰田之后还是日产。

现在的情况是,日本国内,丰田类似于垄断,没有哪个国家是这样的了,销量占市场40%到50%,其他的几家公司分另一半市场。很多朋友爱拿本田的FIT说事,其实是很搞笑的,fit确实曾当过新车销量第一名,但看看日本汽车每个月销量排行,前20名里一般丰田13个,其余几家公司各有一个,所以当fit成为第一名时,就成了特大新闻了,不过现在的第一名已经是丰田的wish了。

日本的高级车,基本是丰田和日产,日本皇族用车是日产大总统和丰田世纪,最大的商会会长也是用这车,世纪比大总统多一些,但日本那个大家痛恨的天皇坐大总统。

日本国内的公务用车,基本就是皇冠,10年前日产有公爵王,但现在没落了,基本都是皇冠了,本田没有这个档次的车。

日本人一般认为汽车就是丰田,电器就是sony,这还因为一般日本人的从众心理很严重。

但海外市场就完全不同了,先说北美市场,在豪华车领域,应该说凌志一只独秀,连续几年北美豪华房车销量第一名,超过宝马和奔驰,但看国外的测评,其实无限并不差,上升势头也不错,而极品是最早进入美国的日本豪华车,但因为顶级级别基本没有,所以影响力差一些,但在中级豪华车方面,极有竞争力,这取决于本田的特点,没有顶级车的生产经验,但擅长于中级车。

下面就是中级车了,这方面,北美真正是丰田本田不相上下,日产就差多了,这个大家都很清楚不多说了。

然而由于本田毕竟是小公司,所以开发能力有限,在北美最喜欢的suv方面,本田和丰田就差很多了,甚至还不如日产。

在欧洲,应该说日本公司都不是主流,豪华车方面,只有凌志是被认可的,其余品牌基本都没有。日本公司在欧洲的主打是小车,丰田的yaris,日产的micra,本田的jazz都还不错,尤其yaris和micra都取得过极大的成功。补充一点的是,由于欧洲几个主流公司大众、雷诺、psa都不擅长生产suv(欧洲仅有的几款suv好像都太豪华了),所以日本的suv好像比日本的小车在欧洲还常见,主要是丰田rav4,本田crv,丰田lc系列和三菱pajero系列。

总结一下,丰田是全世界生产汽车系列和品种最多的公司,非常全面,日产原来的结构类似于丰田,但现在与雷诺合并后似乎改为生产特色汽车,本田是很有技术特色的公司,骨子里是个小公司,擅长某些车型,譬如能生产日本最顶级的跑车nsx,发动机的某些技术在日本领先,为f1提供发动机,生产的中级车雅阁畅销北美,但欠缺生产豪华车的经验。

最后说说马自达,这是一个与上面三家公司不在一个层面上的公司,属于比本田还要小得多的公司,但这个公司的产品的价位处于日本车最低水平,接近于韩国车。但这个公司其实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小跑车是日本公司里销量最大的。

也正是基于马自达生产小跑车的经验,它的m6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在欧洲。

个人观点,从公司实力和规模来看,本田和丰田是没办法比的,差太多,马自达和本田又没法比,又差了不少,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生产的汽车一定有如此的差距。

客观地说,应当是各有所长,就像奔驰似乎比大众牛多了,但奔驰生产的小型车明显不如大众生产的小型车,因为奔驰不擅长这个,我想我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

最后还想纠正大家一个偏见,认为日本车在国外很便宜,靠价格取胜,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同级别的车,日本车只比德国车便宜,在欧洲由于税的原因,价格比德国车低一点,高于法国车和意大利车。在美国,日本车基本是made in usa,比进口的德国车便宜,但比同样made in usa的美国车贵。

真正便宜的是韩国车,同级别的现代比丰田本田便宜30%,比日产便宜20%,比马自达便宜10%。除了中国,没有那个国家的人会把日韩车归为一类。

所以,那些动不动就欧洲车怎样,日韩车怎样的朋友可能确实是不懂车,或者成心的。

⑶ 在别克轿车的案例中,运用了哪些市场细分与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和新车型引进的同步加速,汽车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会中止,其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成为所有厂家面临的生死问题。

文/向寒松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汽车市场就从一个竞争最不充分的市场变成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10年前,中国还是桑塔纳、捷达、富康“老三样”一统天下。但10年之后,市场上的竞争者超过了200余个,几乎每一个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区间,都有十几款车型在竞争。正如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所感叹的那样:“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像中国这样,极度多元化、细分化。”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市场已经拥挤得无法再进一步细分了,如何寻找新的细分市场?

细分的动力:消费者碎片化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个问题:市场为何要细分?答案很简单:消费者需求开始多样化。问题到此似乎可以终止了。但从汽车营销的角度来看,这一回答过于概念化,是“正确的废话”。我们要探讨细分的真正动力,必须将汽车消费放到整个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下来考量。

按照社会学的原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整个社会将加速从传统的一元结构社会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传播的分众化,整个社会将从“多元化”向“碎片化”转型,反映在消费领域,就是消费者因价值观、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碎片”,当这些“碎片”产生购买行为时,便形成了细分市场。

可以说,目前国内汽车厂家面临的便是一个逐渐被“碎片化”的市场。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观念、审美趣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桑塔纳、捷达、夏利等传统车型的销量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兴的城市白领、小资、波普、艺术家等阶层在快速崛起,个性化的车型日渐受到他们的青睐。

打一个比方,现在的市场就像一块正在被撕裂的布,它的边缘已经被个性化的车型支解得七零八落,而中间最大的一块区域则挤满了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断地通过品牌、价格、外观、配置的差异化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导致这块最大的区域也出现了裂纹,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以市场份额最大的10~20万元的中级车市场为例,挤满了凯越、花冠、思域、标致307、福美来、宝来、速腾、高尔夫、景程、蒙迪欧、帕萨特、斯柯达明锐、马自达3、马自达6等重量级的车型。一番混战之后,这个市场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单元,一款或两三款车型通吃的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和新车型引进的同步加速,汽车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会中止,其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成为所有厂家面临的生死问题。

关于市场细分的几个误区

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家都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每一款新车型上市,厂家都会宣称它为某一个“细分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汽车厂家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以价格细分市场

纵观每款新车上市前的营销策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套路:先瞄准一款或几款主流车型,然后在价格、配置(实际上还是价格)上压倒对手。比如凯美瑞的定价紧紧咬住新雅阁,君越推新车前也把凯美瑞定为假想敌,思域的市场定位与花冠绝无两样,虽然这些车型上市前都宣称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其实走的还是价格战的路子。

以价格细分市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消费者一个很明确的定位。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赛欧通过“10万元小别克”的品牌定位成功切入原来由“老三样”把持的10万元级家庭轿车市场。但现在的市场情形是,没有一个价格区间是空白的,每一个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区间都挤满了多款车型,价格战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以2006年为例,销量前十位的车型没有一款是当年上市的新车型,清一色是老车型,表明许多新车型并没有真正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取得明显优势。
既然价格并不是细分市场的唯一武器,厂家还有哪些文章可作呢?我认为,应从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角度,通过外形、性能、品牌、服务等方面寻求差异化。以宝来为例,它定位于“驾驶者之车”,突出操控性能,从而在中级车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后续车型速腾走的也是性能的路子,喊出了“生为强者”的口号,同样赢得了那些追求速度与操控的消费者的喜爱。

误区之二:市场是可以无限细分的

从理论上讲,市场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细分市场。听起来,这种说法的确是贯彻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就有可能碰壁,为什么?因为汽车是一种规模化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产能,制造成本才能有效降低,没有一定的销量做基础,细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是上海大众推出的两门版高尔(GOL)。高尔的原型车在巴西十分畅销,它配置简单,价格便宜,适合改装,所以很受城市单身青年的欢迎。照理说,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有很多喜爱改装车的单身青年,上海大众也认为引进之后会受到欢迎。没想到推出之后,这款连空调、收音机都没有的小车被媒体讥为“裸车”,上市之后销量极差,现在处于停产状态。

同样,像标致206、雪铁龙C2等个性化小车都因为目标市场过于狭窄而叫好不叫座。所以,对市场的细分程度不能太窄,品牌定位也不能太超前,必须在保证差异化优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寻找销量最大的细分市场。

误区之三:细分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既然汽车市场已经被各种车型挤得密不透风,再也无法细分,有的厂家便另辟蹊径,创造一个新的细分市场,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寻找蓝海”。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实践下来的结果却往往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细分市场并没有真正的需求作为支撑,从而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厂家声称要针对同性恋者专门开发一种汽车。乍一听,似乎很有市场,因为美国的同性恋者至少有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这个细分市场岂不是很大?但我们看到的是,这种车型至今还没有上市。很显然,同性恋者和普通消费者在购车、用车方面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偏好,这个细分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中国也有这样的案例。2006年,华普汽车推出一款号称“中国第一款女性车”的“海炫”,从概念上看,这个细分市场可真够大的,因为几乎一半的消费者是女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和男性消费者一样复杂,不同收入、年龄、文化的女性对汽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华普汽车企图以“海炫”一款车来满足所有女性的需求,只能说是一种天真的幻想,销量不佳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细分而细分,细分必须建立在现实的需求上。然而,目前许多厂家仍然期望通过一个另类的概念来创造一个细分市场,“CUV”、“NCV”、“MBV”各种概念满天飞,让消费者摸不清方向,结果自己也迷失了方向。

如何应对细分化趋势?

市场的极度细分化,给汽车厂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过去,一个厂家只需要拥有一两款有竞争力的主力车型,就可以支撑起大部分销量。但现在,大部分汽车厂家都被迫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四面出击,全面开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设计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从国际汽车界的经验来看,各大跨国汽车巨头为了应对细分化趋势,采取了以下策略,对我国汽车企业或许会有所启发。

■平台战略

汽车的平台战略,就是指在汽车研发、制造过程中,几个车型共用一个技术平台,生产出来的车型在外形、功能方面可能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底盘、发动机技术和车身结构等。平台战略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研发费用,同时也加强了制造系统的柔性,使得几款车型在同一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也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更重要的是,同一平台可以演化出不同外形和配置的车型,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目前,几大跨国巨头都采用了平台战略。比如德国大众推出PQ35平台,速腾、迈腾、途安、高尔夫、奥迪TT等车型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开发,福特福克斯、VOLVO S40、马自达3这三款车也共用同一技术平台,丰田的皇冠和锐志也共用一个平台。

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厂家几年前车型较少,并没有产品平台的概念,随着产能的扩大,像奇瑞、吉利等厂家也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产品平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多品牌战略

虽然平台战略解决了用不同车型攻占不同细分市场的问题,但当所有的厂家都在搞平台战略的时候,产品的同质化依然不可避免。为了寻求新的差异化优势,厂家不得不祭出多品牌这个武器,期望通过品牌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理念的不同,来有效区隔消费心理,为消费者创造新的购买理由。

现在大型的跨国汽车巨头如通用、丰田、福特、大众、日产、本田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品牌战略,连奔驰也为了攻占年轻人市场而创造出SMART品牌,宝马则收购了MINI、劳斯莱斯等品牌。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品牌之间也可以共享一些技术平台,比如帕萨特和奥迪A6的共用零件比例相当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国内多品牌战略运用最典型的当数上海通用,国产凯迪拉克主攻豪华车市场,进口萨博(SAAB)比凯迪拉克档次稍低一点,别克则定位于公商务轿车,雪佛兰主攻家庭轿车市场,从而实现了对大部分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其余像上海大众引进了斯柯达品牌,一汽大众拥有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神龙汽车则有标致和雪铁龙两个品牌,长安福特也拥有福特、马自达和VOVLO三个品牌。

Cross战略

在国际汽车界,Cross是近年来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国内一般翻译成“交叉车”或“跨界车”,意思是融合了多种车型设计元素的车型,也就是一辆汽车拥有几辆车的功能。像SUV就是典型的Cross车型,它既有越野车的越野性能,又有轿车的乘座舒适性,满足了城市越野爱好者的需求。MPV则综合了轿车和轻型客车的优势,被称为“多功能轿车”。

近几年,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推出Cross车型,Cross也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市场。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上海大众推出了Crosspolo,它在POLO的车顶上安装了行李架,配以动感十足的大包围和轮毂,风格强悍,具有明显的越野休闲风格。奇瑞的东方之子也推出了Cross版本。

Cross的本质,有点接近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创造细分市场,由于它融合的是两个以上细分市场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所以在销量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从而成为国际汽车设计的一个方向。

市场细分程度是衡量一个汽车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汽车企业制定品牌、车型战略的基础条件。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汽车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也带来了市场的极度细分。

“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像中国这样,极度多元化、极度细分。”广州车展期间,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对国内汽车市场的独特性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比如,从产品来源和派系看,与欧洲消费者偏好本地车,北美市场美系、日系车占主导不同,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包容度极高,欧系、美系、日系、韩系,几乎世界所有国家的汽车品牌和产品,在中国都有生存空间。从车型类别看,无论是新近发布的奥迪Q7、凯迪拉克凯雷德等上百万身价的豪华车,还是QQ、吉利等两三万元的入门级车,在中国都有市场。而从车型年代看,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同步车型争相引入中国;而另一边,20年前的桑塔纳、捷达以及稍晚一点的夏利,依然在上半年的轿车品牌销量排行榜前五名中,牢牢占据着三个席位。

市场极度细分,给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过去,一家企业拥有一两款有竞争力的主打车型,就可以支撑起大部分产能。如今,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同一细分市场车型的扎堆竞争,大大削减了这种一枝独秀的可能性。要想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就必须在多个细分市场上“全面开花”。

需要指出的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应对市场细分,并不是将众多新老产品排列在一起那么简单。虽然,新产品上市后老产品暂不退市已经被市场所接受。但是,在同一品牌下,新老产品同台竞技,还是会对品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容易给消费者的品牌识别带来干扰。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以平衡新老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避免1+1<2的情况出现,同样考验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⑷ 尼桑汽车产品定位

中高档,还有皮卡、商务车系列
尼桑旗下还有个牌子------英菲尼迪

⑸ 东风日产有哪些型号车

轩逸、奇骏、逍客、骊威、蓝鸟等。

1、轩逸

轩逸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在1959年推出的一个轿车系列。在战后经济复苏的日本,蓝鸟很快成为市场上热销车型之一,日产蓝鸟和丰田光冠、花冠系列一样,成为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市场的主力军,也是日产历史上生产周期最长、累计生产数量最多的车型系列。

2、奇骏

奇骏(日产X-TRAIL) 是 2000年底在日本推出的一款车型,是一款非常经典的SUV。直指同级对手丰田rav4和本田crv。奇骏的设计理念定位在“城市四驱车“,可以说是日产对市场不断细分进行的调整,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款车是对市场的妥协。

3、逍客

逍客(Qashqai),寓意为“城市游牧民”。逍客是日产欧洲设计中心成立以来的第一款作品,他的定位介于紧凑型SUV与掀背轿车之间。但是与那些直接在轿车平台上生产的Crossover不同,逍客是日产专门为这个独特细分市场而特别设计的产品。

4、骊威

骊威(LIVINA)是东风日产利用平台针对10万元以下的紧凑型轿车市场推出的一款小车,将竞争对手锁定在了POLO、飞度、天语SX4等车型上。与其竞争对手不同的是,骊威最大的卖点是将车型定位为一台注重功能性的两厢轿车。

5、蓝鸟

蓝鸟(Bluebird)是日产汽车在1959年推出的一个轿车系列。日产蓝鸟和丰田皇冠、花冠系列一样,成为日本汽车进军美国市场的主力军,也是日产历史上生产周期最长、累计生产数量最多的车型系列。风神蓝鸟是日产车系在中国投产的第一款车。

⑹ 懂车的进(问一款日产车)

Silvia车系是日产车厂中一个非常知名的车系,因为它从第一代的S10以来,就一直坚持着使用前置引擎后轮驱动的形式以强化操控能力,这种坚持一直延续至2001年车系停产,虽然时至四年后的今天仍没有接替其产品线的车系诞生,或者可以预见或憧憬,在将来某个合适的时候,Silvia这款FR车型将有其新的再生。

理论上Silvia车系的第一代车型是S10,但其推出之前就曾有一款独立的车系为其拉开序幕,那就是代号SCP311的DATSUN SILVIA车型,当时配用一台96匹1.6L化油器引擎,FR布局下,加上由当时BMW 507设计师所勾勒的外形设计,一下子成为了当时广受欢迎的年轻人座驾,从1964年一直至1974年间,其风头可算是一时无两的。接下来才真正推出了以正式SILVIA命名的车型S10,装备一台代号L20B的2000cc引擎,马力输出105匹;之后的S110、S12、S13、S14再到S15,马力逐代的强化下,体形也越来越大,重量也越来越重。S15则将这些演变发展至极端,轻量化,大马力的操控名车或者也被盛名所湮没。S15配备一台代号SR20DET的高性能涡轮增压引擎,在0.7 Bar的增压值下发出250匹的最大马力,但车重也从第一代的978公斤暴增至1460公斤。

Silvia ES13 面世于1988年年末,使用CA18DET引擎,峰值马175hp。是前辈S12的换代车型。虽说是S12的接替版,但马力输出不增反减。究其原因,其时的S13前碟后鼓制动系统工作效率不彰,车厂设计时还是以安全为大前提出发。具体做法是以尽量不削弱驾控乐趣为框架,用减小马力输出的办法来进行有限度的抑制甩尾幅度,让未甚熟悉其脾性的驾驶者也更容易驾驭。

Nissan Silvia S13从1988年年末发售,直到93年停产换代。可细分为前期型,中期型与后期型。其中的一些小改动根据销售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这里不作详述。总的来说S13可分为前期与后期2大版本。88~90年前期版,使用CA18引擎。90~93为后期,使用SR20引擎。2款引擎都属于Nissan当时的高性能引擎,其turbo版0-400M为15秒及14.5秒。SR20在中段拥有更强的扭力,但2款引擎差别并不很大。

不过仅仅拥有一具大马力引擎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一幅调教出色的底盘技术,才能成就一辆出色的战车。Silvia的车身重量优势在其他后驱车之中非常明显,使Silvia驾驶起来十分灵敏。前车桥部分则以麦花臣式悬挂支撑起车架,车身对此种悬挂运动轨迹干涉最大,亦即是说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车身会有可能强行将前轮拉转一个角度。而车辆的行驶循迹性又取决于后轮推进线,方向盘只起修正作用。Silvia后轮采用多连杆式悬挂,这种方式的好处不可否认,特别是直线加速时,转动的轮胎能够为承载式车身提供及时而有力的驱动。但自由活动空间少也伴随而至的问题,车轮在惯性力作用下拉动车身的力量也大。

而形成Silvia容易甩尾的结晶就在于其1465/1460的前、后轮距比例。理论上,应该后轮距比前轮距大,车辆才会平稳行驶。可它反过来做,目的是让后轮转得更快。当然了,这对一般行车影响不大。但用于玩飘移时刻意的急刹车、急踩油门只须配合掌握得恰到好处的方向盘,首先失去抓地力的会是后轮,利用后轮推进角度的改变,从而改变前轮的运动轨迹,可造就一连串华美的飘移动作。

S13的选装设备包括HICAS 4轮转向系统,ABS刹车以及Viscous LSD。

1989年在日本发表的180sx, 是以低价FR为市场定位,并为当时s13车系中之hatchback车款设定。与一般s13双门款最大差别在于翻盖头灯的采用。 180sx车名典故为发表初期搭载的1.8L CA18DET,sx则为日产海外输出版本的定称。唯当时北美较高任期的设定为搭载2.4升引擎之240sx,而NZ/AUS版都叫200sx。说到180sx的沿革,其实当时厂方有考量将180sx并入s13车系,因着眼与北美时常的稳定,而毅然决定与1991年180sx全2.0 化后正式与Silvia分家,当初仅有的1.8 L turbo版(Type I/ Type II) ,在1992年Silvia S14 推出后,180sx追加2.0L turbo版本。1996年一反往常设定,2.0 NA版的Type S面市,1997年10月最终版本Type G上市后,宣告生产结束。180sx跟大家熟识的AE86,Silvia,同为廉价甩尾的人气车种,SR20DET这颗Nissan4缸名机,加上1200kg车重与极富乐趣的FR设计,让停产近8年的它目前人气仍居高不下,许多知名的日本现役漂移好手,如古口美范,熊久保信重等都是以180sx为战车,乐趣与潜力之高,众所周知。

180sx是第5代Silvia眼生出的独立车系,首次登场在89年初。由于180sx与Silvia间的双生关系,这部车无论在车身尺码方面,甚至底盘设计,动力系统配置,都与Silvia有密不可分的血脉。

1999年1月,Nissan发布了第7代Silvia S15。S15是一部性能优异的后驱跑车,其Spec R版本拥有250hp的马力以及28公斤的扭力输出。2000年7月,AUTECH推出S15的敞蓬版本,代号为Varietta。

引擎方面,S15大体分为Spec S与 Spec R两大版本。Spec S配备SR20DE,一部2.0L NA引擎,输出马力扭力为165hp/19.6kg-m。而Spec R版本配备SR20DET, 2.0L turbo intercooler引擎。日本本土版马力为250hp, 而海外版马力缩小为225hp,扭力28kg-m。而Spec R更配备有6速密齿拨箱,使S15在各个阶段的马力输出更为平顺。S15改善了前后悬挂系统使驾驶者在把握方向盘时能更精准的得到反馈的车身信息。刹车方面S15使用4 pot刹车卡钳,敏感的ABS刹车系统以及更大的刹车盘。原厂的Spec R装配有52mm的boost gauage,而Spec S的Aero版本则配备油压表,充分体现出此车的跑味。

在漂移高手们眼中,S15是最好的漂移机械,其完美的车身前后比重,250hp 的马力以及它巨大的改装潜力令许多漂移爱好者将目光转向它。日本当红的D1选手风间以及古口都驾驶S15参加比赛并取得多次分站冠军。

因为驾驶方向和调教方面的原因,S15一直没有出口过如中国这样的左驾国家,但前代车型却推出过,国内也曾进口过为数不多的美版S14。所以真正进口过国内的S15几乎全部是右驾形式的

⑺ 丰田市场定位如何

丰田如何区分广州丰田与一汽丰田的市场定位?”记者问。

“我想广州丰田的产品更加个性化,而一汽丰田的产品更加贴近家庭使用。”丰田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矶贝匡志思忖片刻,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或者矶贝对于答案也并不确定,面对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现状,他只能给出一个大约的划分。

事实上,丰田这个以“精益生产”著称于世的高效企业,从未面临如中国市场一般的尴尬:两个合资企业,各自不同的销售渠道,看来似乎雷同的产品定位,以及由此而来的资源配置的重合。

这几乎是丰田文化不能容忍的结果,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丰田将如何化解这些“中国式”矛盾?

博弈:南北丰田

丰田在全球的合资工厂仅有四家,中国的一汽丰田、广州丰田,美国的通用丰田,此外还有捷克丰田。

与美国和捷克的工厂不同,中国的两个合资工厂的格局与所有其他的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布局原因相同:按照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汽车合资企业中方必须占据至少50%的股份。

2000年,在一汽并购天津汽车之后,与天津汽车一直存在合作的丰田得以通过天津汽车与一汽正式完成合资计划。合资之后的一汽丰田先后引入了威驰、花冠、皇冠与锐志四款产品,这四款产品由入门级的威驰到豪华级的皇冠,都是丰田在全球的畅销车型。

五年之后,日产与本田在广州奠定了日系车在中国的制造基地,零部件配套体系完善,而华南市场对于汽车的消费内需亦充满进一步释放的潜力,丰田在广州建立了另一家合资企业广州丰田。

业界普遍认为,丰田在广州成立第二家合资企业的目的在于,通过广汽牵制一汽,以两家合资企业分别作为针对两个中方的砝码,以便为丰田谋取更多的利益。

此后,丰田将全球畅销的王牌车型凯美瑞引入广州丰田,凯美瑞在中级车市场的表现势如破竹,一举奠定了广州丰田在业内的地位。而另一款即将引入中国市场的小型车YARIS,目前全球销量已经超过300万辆,其前身是一汽丰田曾经通过技术引进方式引入中国的夏利2000和威姿。

在一汽丰田销售公司中,一汽通过天津一汽与四川一汽实际持股量为51%,一汽虽然希望畅销车型凯美瑞加入一汽丰田销售渠道。但对于广汽而言,即使插足进入一汽丰田销售公司,也无法改变一汽主导销售渠道的事实。

因此,广州丰田坚持铺设独立的销售渠道。于是,丰田的车型不得不在不同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这便意味着,当一个打算购买凯美瑞的顾客走入一家丰田的4S店,销售代表可能对他说,“先生,您走错了,这里是一汽丰田的4S店,没有凯美瑞。”

而这个顾客也可能说,“好吧,那么我看看锐志。”在丰田这个品牌之下,凯美瑞与锐志有太多相重的市场定位。

产品:定位相似

2005年10月,锐志高调入市,其产品定位低于丰田皇冠,而高于凯美瑞。初期,凭借张扬而特别的外形与后驱轿车概念,锐志两个月的销量曾突破1.5万辆。但此后,锐志销量锐减至每月3500辆左右,并在此后一直维持了这样的基本销量。至2007年9月,锐志2007年度总销量为34475辆,平均月销量在4000辆以下。

在凯美瑞的营销策略中,丰田将其定义为“高于雅阁的一款中高级轿车”,这样的定义诠释来自于凯美瑞与雅阁在北美市场的细分结果。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在这一区间选择车型时,都不会注意锐志和凯美瑞在市场定位上是否高于竞争对手。”汽车分析师郭宇如是说。

然而,对于购买丰田品牌的消费者而言,凯美瑞高于雅阁的市场定位,使其与锐志的市场定位越发接近。

锐志主推的2.5升车型定价在21.60万元到28万元区间,凯美瑞主推的2.4升车型定价在22.98万元到26.98万元区间,两款车在价格上亦十分接近。

此外,凯美瑞的整个车体明显大于锐志,其长、宽、高分别为4825毫米、1820毫米、1485毫米,而锐志的长、宽、高分别为4735毫米、1775毫米和1450毫米,明显比凯美瑞“小一圈”,尽管它在市场定位上仍然比凯美瑞要“高一级”。

凯美瑞入市之后,雅阁、领域的销量相应下降,这样的市场挤压效应也波及到了锐志,2006年初曾因货源紧张而“一车难求”加价销售,12月,其销量锐减至3069辆。

如今,即将发生碰撞是一汽丰田新威驰与明年广州丰田即将上市YARIS.尽管矶贝将新威驰划入了“家庭轿车”导向的车型。但新威驰“简酷风潮”的宣传攻势却暴露了一汽丰田要将这款车打造成年轻人的个性化车型。

改款的新威驰借鉴了丰田的Belta.这款早在2005年11月份就已经在日本发布的小型三厢车,在丰田车系里,这款车实际上属于新款Yaris的三厢版本。

而YARIS的市场定位与新威驰显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合的嫌疑,无论“时尚个性”、“活力动感”或者“运动性”,这些市场定位亦同样适用于新威驰。

矶贝透露,YARIS上市之后在中国的销量将达到每年8万辆,而新威驰与YARIS的总销量将达到10万-15万辆。矶贝在测算这个数字时显然为新威驰预留了一个巨大的销量伸缩空间,即如若YARIS的销量为8万,则新威驰的销量可能由于连锁挤压效应维持在2万-7万辆之间。

秘密:矛盾求生

与丰田在产品与渠道中的矛盾效应最为相似的另一家汽车巨头是大众。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亦各有不同的销售渠道,上海大众的领域、明锐与一汽大众的迈腾、速腾分别在中级、A级高端市场针锋相对。

即使不存在两个合资公司销售渠道互相博弈的情况,福特旗下的产品福克斯与马自达3、蒙迪欧与马自达6、新嘉年华与马自达2亦存在同样的竞争关系。事实上,在华所有的汽车合资企业中,对于产品定位划分最为清晰、产品彼此竞争关系最弱的企业是上海通用。即使如此,其旗下的乐风与新赛欧亦存在竞争关系。

这样的产品布局现实为媒体创造了炒作的噱头,“同一品牌车型存在竞争关系”在多数人看来显然属于“非正常”生态现象,以丰田为代表的汽车巨头们因何“手足相残”?

“对于丰田而言,定位相若的车型主要是为了引入竞争机制,从而达到产品的最优化配置。”丰田中国公关室长杨红坚对本报说,“丰田的车型超过150款,定位雷同的车型很多,但像花冠、凯美瑞这样全球畅销的车型还是很少,这正是产品市场选择的结果。”

在杨看来,几个销售渠道同时并存也未必不好,只要有足够的车型支撑,不同的销售渠道有助于扩大市场范围,同时,有助于售后服务的竞争与服务质量的提升。

“两家合资公司之间完全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要想把两家公司的产品线划分得一清二楚是不现实的,只能说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使二者的产品线能够互相补充。有竞争是好事,包括与其他公司的竞争。只有存在竞争,才能互相提高。”丰田中国总代表服部悦雄对于这样的竞争关系看来颇为乐观。

郭宇认为,对于丰田、大众、福特、通用等汽车巨头而言,虽然车型研发投入成本巨大,但从整个企业层面来看,内部的优胜劣汰是其长期能够保持活力必须的机制。“虽然存在竞争,但其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不变的,如丰田,虽然存在矛盾,但仍然‘精益’。”郭宇说。

丰田社长渡边捷昭一直强调丰田的精益模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非程序”,“所谓精益,就是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杜绝不必要的浪费”。杨红坚这样理解丰田“精益”的概念。

丰田一直强调零库存,但其在中国市场却一改此“核心作为”。

在中国市场,丰田发现零库存会使生产进程发生中断。之后丰田在中国市场强调适量库存,以保障对生产线的持续供货。但库存量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在天津厂,各个供货区和生产环节之间距离较远,丰田便提倡圆周型的运输路线,运输车经过所有的供货区后集中送到生产线,这便需要较高的库存。而对于在成都和西安的其他工厂,供货区离生产线近,便采取星型路线进行供货,这样需要较少的库存。

产品、渠道等矛盾是丰田内部优化的利器,而生产因地制宜的精益化调整则是其产品能够在市场制胜的核心。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精益生产与矛盾,都是丰田精益内涵的延伸。“而这个法则,适用于所有的成熟企业,矛盾能够使其保持活力,占据市场先机。”郭宇说。

“管理过程中的量化流程是西方的东西,我们更强调一种思维,即持续研究和创新的思维。如果丰田模式仅停留于生产过程,可能早已经过时了。”渡边近期访华时说。

⑻ 日产天籁的市场定位

从配置上来看,中国市场的天籁3.5加大了后座空间,后排座做了额外的防噪声处理,空调和音响的控制加装在后排座上,后排座椅还有按摩装置。这就不难理解东风日产为什么在价格定位上直指奥迪a6,后者正是中国市场上“高档商务车”的代表。此时的东风日产还徘徊在“高档商务车”和“个性私家车”这两个客户群之间,或者希望二者兼顾。事实上天籁位于一个有趣的市场空白点:它比本田雅阁和佳美高一个档次,同时又将直接威胁到奥迪a6,处在29万到35万元这一市场空白区间,天籁的竞争车型将主要是奥迪的低端产品和别克君威、丰田佳美、本田雅阁的高端产品。日产对天籁寄予了“重新定义国内豪华轿车市场”的希望。
奔驰和宝马两个豪华品牌在中国几乎妇孺皆知。两个品牌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市场也打拼了十几年。而日产的天籁2003年才在日本诞生。
一向以生产中档车著名的德国大众公司,在2002年也推出了豪华车辉腾。大众美国的副总裁兰‧亨特曾经说:“辉腾成功与否,应该在三代人以后再做评论。在美国,辉腾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比收回成本的作用更大一些。”
但是天籁对于日产来说,显然不仅仅担负着提升品牌形象的作用,也不会有耐心等上“三代人”的时间。因此,如何用最有效的方式让中国消费者了解日产的这个“新加入者”,是摆在东风日产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设计理念
“以往的汽车制造一般都是从外观开始的。TEANA与其背道而驰,首先是从内饰开始的。”天籁的首席设计师中岛敬先生揭示了天籁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
这是新一代的高级轿车,这是新一代的生活理念。当某一事物外在的、记号性的要素再也满足不了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时,自身的舒适感成为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标志。简约而不简单,安逸而不张扬,注重细节而不矫揉造作,这些元素不仅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家居设计当中,也成就了天籁这款车独具品位的风格。
木料和金属的绝妙组合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空间,极其简练,却又不经意间流露出其上乘的品质。中控台到仪表板一气呵成,没有任何花哨的装饰,一如自家精心制作的橱柜,座椅选择的是柔软细腻的面料并尽量减少了缝制针脚的数量,能够充分满足乘坐者视觉上的惬意,增加乘坐时的舒适度,加上动感十足的变速杆和周围独特的木纹板,天籁的内部空间为每一位乘坐者带来了平谐的心境和高涨的兴致。让日常生活快乐起来,天籁的高品位的设计、方便的使用功能和驾驶的愉悦感,充满是对乘坐者的关怀,坐进车内,握住方向盘,将至爱的亲友或重要的客人邀请至车内,自车门关闭的一刹那,整个空间顿时荡漾着自然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天籁设计的魅力所在。

⑼ 日产逍客应如何进行市场定位

抓住产品的特点,在跨界文化上做文章!

⑽ 东风日产的几款车型区别

从小到大来 玛驰 阳光 骐达 骊威源 轩逸 天籁 逍客 奇骏 楼兰
玛驰1.5排量四款车型 性价比不是很高 市场保有量不是很高
阳光1.5排量六款车型 自动档CVT在同级车中有一定的优势 但蓄电池的容量很小 日本车的偷工减料可见一斑
骐达1.6排量 目前新增了1.6T的车型 1.6自然吸气是目前东风日产里的主打车型 也是卖的最好的车型 在车门部分进行了加强 这也是在日系车上少有的 1.6T销量不大
骊威1.6排量 个人觉得是一款不怎么样的车 价位可以让大多数人接受 尤其空间 至少可以当一台微型用
轩逸1.6和2.0两个排量供选择 2.0的销量相对少些 但此车的设计风格重商务 有小天籁之称
天籁 没的说 2.0 2.5 3.5三个排量 加上在中级车市场上的良好口碑让它一直站在中级车市场的前列
逍客1.6和2.0两个排量风火雷虎龙几款车从气势上让人大吃一惊 但如果真的作为一款SUV的话 还有很多路要走
奇骏同级的SUV里能称的上SUV中的一员 SUV底盘加上出色的越野性能让它在SUV市场里占有了一席之地 虽然前一段的召回影响到了它 但也不能否定他的地位

阅读全文

与日产细分市场和车型定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阿古电子商务 浏览:160
啤酒策划公关活动方案 浏览:626
数字城管培训计划方案 浏览:751
学校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浏览:513
酒水促销方案范文 浏览:723
一日导游培训方案 浏览:137
微信公众号周边推广方案 浏览:787
药品的的推广方案 浏览:363
园林养护人员培训方案 浏览:808
培训项目方案策划书 浏览:275
杭州英能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732
幼儿园元旦做蛋糕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920
常熟中服电子商务产业园有限公司 浏览:594
女人节内衣促销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76
歌星校园演唱会策划方案 浏览:851
苏州善资妙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05
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协同 浏览:590
农村春节文艺晚会策划方案 浏览:649
药品的营销方案 浏览:60
黛佐电子商务怎么样 浏览: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