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关农村种养业变化的调查报告
一、都市农业种养模式主要类型及分布
近年来,通过贯彻《杭州市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各县(市、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引导、扶持和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种养模式,传统优质高效模式有了新的内涵,优势作物和品种更趋集中,农业产业带更趋明显。
(一)以粮油为主的传统模式面积继续减少。以粮油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是面积大幅度减少。2004年,麦—稻、稻—稻、油—稻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70余万亩,比2000年的135万亩减少了近一半。二是传统模式有了新的内涵。如荞麦—鲜玉米,荞麦—单季稻、双季鲜食玉米、鲜花生—稻等模式为传统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全市春玉米—单季稻和春大豆—单季稻面积已达到15万亩,平均亩效益932元。给传统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而且还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
(二)粮经结合型模式快速发展。2004年,粮经结合型模式应用面积51.5万亩,比2003年增加一倍以上。一是传统的粮经模式得到优化发展。稻—水生蔬菜、草莓—稻、西瓜—稻、马铃薯—鲜玉米—甘薯等传统粮经结合模式的作物品种不断优化,设施不断完善。大中棚等设施使反季节作物栽培面积不断上升,效益不断提高。如余杭区的稻—水生蔬菜面积超过1.3万亩,平均亩效益1835元;建德市草莓—稻面积1.5万亩,平均亩效益5350元,西瓜—稻面积3.1万亩,平均亩效益2259元。二是新的粮经模式迅速发展。双季鲜食大豆—大葱、鲜食大豆—日本萝卜、鲜食玉米—大葱、鲜食玉米—大白菜、单季稻—大蒜、单季稻—中药材、春鲜食大豆—秋鲜食玉米—蔬菜等模式,平均亩纯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高的达到5000元以上。又如富阳市的鲜食玉米—大葱面积超过1500亩,亩纯收入达5600元;临安市的单季稻—大蒜面积达1000亩,亩纯收入达5500元;桐庐的加工蕃薯—蔬菜面积8000亩,亩纯收入达1126元;建德市的西红花—单季稻面积3100亩,平均亩收益5080元。
(三)经作模式的规模和效益有所提高。2004年,经作型模式面积151万亩次,比2003年增加44%。一是区域特色传统高效经作模式规模提高。蔬菜、竹笋、花卉、苗木、蚕桑、水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市蔬菜面积153.2万亩,其中高山蔬菜3.4万亩,仅淳安县就达1.0万亩,比上年增加48%,亩纯收入达到3026元。竹笋面积约38万亩。二是新型高效经作模式不断涌现,苦瓜—小尖椒、草莓—西红柿(小尖椒)、草莓—苦瓜、西瓜—长瓜、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萝卜苗(多茬)—芹菜—早南瓜、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等。这些模式不但应用面广,而且效益好,亩纯收入均在5000元以上,高的超过10000元,如建德的白玉苦瓜—小尖椒应用面积达1000亩,亩产值8600元,扣除亩成本1700元,亩纯收益达6900元;富阳市苋菜—毛毛菜—芹菜(莴苣),应用面积500亩,亩产值达17000元,扣除每亩成本2200元,亩纯收入达14800元;萧山区的胡瓜—长豇豆—四季豆(日本萝卜)模式,平均亩纯收入达到5599元。三是以当地的主导产品为主的模式进一步凸现,区域优势不断扩大。3.4万亩高山蔬菜中,四季豆和小尖椒面积达到2.1万亩。这些模式平均亩收益均在3000元以上。桐庐县的蜜梨面积已超过2.8万亩,其中已经投产的面积达到2.6万亩,平均每亩产出2100元,扣除成本980元,亩纯收入达到1120元;建德市的莲子面积已经达到1万亩;余杭市的甲鱼池生态养殖面积已达到1.7万亩,按照二年一个养殖周期,一个周期平均每亩纯收入达7125元;建德市充分利用优质水源,大力发展珍珠养殖, 2003年收获珍珠23850公斤,2004年又新增珍珠养殖面积685亩,进一步扩大了优势。
(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种养模式不断涌现。猪—沼—果(鱼)、鸡—鱼(珍珠)、果(桑、茶、竹)—放养鸡(鸭、羊)、生猪—蚯蚓—甲鱼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应用面积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仅规模场应用猪—沼—果模式饲养猪24400头。如建德市的鸡—鱼模式养鸡20万羽,平均每羽鸡效益15.6元;余杭区的生猪—蚯蚓—甲鱼模式年出栏生猪12000头,每头猪效益达180元。此外,“四园”放养鸡(鸭、羊)规模达到110万羽(头),套种蔬菜、中药材、粮食模式也不断发展。这些模式的推广应用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二、都市农业种养模式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一)高效种养模式规模小、发展难度加大。尽管我市种养模式种类达到126种以上,但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型模式占大多数,而效益好的模式应用面积规模还不够大。如粮食—油菜等传统模式应用面积达55万亩,一年一熟的水田面积预计在45万亩左右。萧山区义桥镇的茄秧—叶菜—晚稻模式亩效益达到11020元,但面积只有132亩;临安高山花卉(百合)—蔬菜模式亩效益达17000元,但面积只有250亩。究其原因,这些效益很好的模式推广面积不大,既有农民的习惯因素,也有模式应用受地域限制的因素。如“四园”放养鸡(鸭、羊)等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好,但地域性很强,总规模只有110万羽,只占当年全市家禽家畜出栏数的1.9%。
(二)综合集成配套技术应用程度偏低。总体上看,大多数种养模式技术配套集成率不高,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和效益。如建德市1月份播种的大棚小西瓜,聘请温岭市种植师傅利用微滴灌技术,一年共采收五批西瓜,25亩西瓜净利润8万元。但建德农民自己种植同类小西瓜每年最多只能收到四批,而在温岭则可以收到七批,同样的品种和种植方法,差不多的气候条件,产量和效益相差很大。说明我市在这一模式上先进技术应用率不高,技术的集成配套应用还大有潜力。同样,许多套种和套养模式的增产和增效还有很大的潜力,如淳安县的高山小尖椒,同样的品种和自然环境,高效田块亩纯收入达到4000元,低的田块不到2000元。这也表明病、虫、草防治及肥、水管理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作物连作的制约。调查中发现,有些模式虽然效益很好,应用规模也较大,但由于同种作物的长时间种植而带来菌、病毒、虫等的严重危害,影响了模式的推广应用。其中,茄科和葫芦科的蔬菜品种连作障碍最为严重。如临安的高山蔬菜种植老区蕃茄和小尖椒等病虫危害特别严重,有的田块亩收入只有正常田块的1/4。建德为了克服草莓连作病虫害的影响,虽用药剂防治、夏季高温消毒等方法,但效果不明显,目前不少农户用氯化苦进行杀菌消毒,但每亩成本达600元以上,许多农户难以承受。
(四)土地流转机制不顺影响。具有区域优势产品的发展需要以数量、质量及市场知名度等产销要素为依托,否则只能局限于小规模的生产和营销。如稻—鸭共育模式,对稻区特别是低洼田有突出的增效作用,但必需具有一定的种养规模,如果土地无法集中到大户手中,这一模式就很难实施。此外,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模式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土地流转机制不顺的制约。
(五)产业化程度不高影响模式发展。许多模式虽然效益很好,但多为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形式,产业化程度不高。如建德市的西红花—稻模式,每亩效益5000元以上,好的年份可达到8000元以上,但由于花丝销路单一,农户自己又无力加工,因此,虽发展了十余年,至今仍只有3100亩的种植规模。有些产业虽有了农业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的加工能力与农产品的生产量还有不小差距,农户和企业之间也基本上属松散型合作形式,没有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个别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压级压价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农户不履行订单现象也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都市农业的发展。
(六)服务工作滞后。从领导上看,基层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中,对于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政绩不明显的农业工作重视和扶持力度不够。从技术上看,面对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千差万别的新产业,原有的农技人员因专业型人才多、综合型人才少,常规服务手段和技术素质已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各种植模式发展的需要。从农资供应看,从市场需求出发从事养殖和加工新、奇、特品种的农户大量增加,对各类特种饲料、特种肥药、特种设备的需求量小而面大,而农资经销部门又怕进货多销不掉而亏本,难以满足农户需求。
三、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推动区域优势种养模式的发展。要在实地调查、摸清本地区现有优势种养模式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学者和种养业大户,对本地区产业模式进行科学的论证和定位,明确重点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作出科学规划。规划应包括重点产业模式的项目、布局、建设内容及保护措施,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在确定园区建设、低产田改造等农业项目时,要向重点模式倾斜,安排资金对本地区重点发展模式予以支持,使之逐步巩固、完善和提高。
(二)讲求实效,把科技兴农落到实处。要以种子工程为突破口,加快科学技术在都市农业种养模式中的应用,不断提高技术的综合集成配套。有针对性地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试验示范开发力度。对适用本地实际、能提高农产品规模、质量和效益的技术,要通过送科技下乡、开展技术培训和鼓励科技人员下田、下车间进行技术承包等方法加快应用和推广。尤其要重视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模式和标准化配套。
㈡ 谁能帮我写个关于蔬菜深加工项目调研报告
___县是蔬菜生产大县,是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先进县。近年来,该县把发展蔬菜加工业作为振×××域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来抓,通过建基地、扶龙头、抓机制、促共赢,加快了蔬菜加工业发展。目前,全县年产值30xxxx元以上蔬菜加工企业1xxxx,年实现产值1.5亿元,出口创汇68xxxx美元,带动生产基地xxxx多亩。嘉谊、绿源缘产品打入日、韩等国市场,鸡笼山牌辣椒、金东海牌酱菜等xxxx系列32种产品进入麦德隆、苏果、家乐福等大型超市___连锁店;__益___与南京“小菜一碟”,皖江大市场与上海济洪、南京伟伟,嘉谊食品与日本鹏达株式会社等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台资齐善食品、浙江晶晶食品、南京竹园果蔬汁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签约、建设。一个生产大县正阔步向加工大县迈进。 ——加强基地建设。从“八五”起,该县连续三个五年计划实施蔬菜“二次创业”工程,制定了5-15年蔬菜产业发展近远期规划。1998年起,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在全省首家制定了3xxxx蔬菜生产地方性技术规程,实行“十户联保”创建制度,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创建。2001年该县成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2002、2003年评为全国示范基地先进县,2004、2005又连续两年举办了蔬菜博览会,共引进新技术10xxxx项,推广、示范新品种11xxxx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4xxxx亩、总产量8xxxx万吨,3xxxx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认证,为发展蔬菜精深加工奠定了产业基础。——培育龙头发展。产业要做大,关键在龙头。几年来,该县通过抓好现有的、培育新上的、盘活闲置的、鼓励开发的等多种途径,大力培育龙头加工企业发展。以资产对接资本,通过企业改制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张家集、沈巷外贸冷冻厂改制为绿源缘、嘉谊两家公司,两公司投入103xxxx元___170xxxx元技改后,生产能力提高一倍多,现建立原料基地xxxx多亩,解决就业60xxxx人,年出口创汇近60xxxx美元。实施“凤还巢”工程,引进南京金箔集团投资120xxxx万元,新上了金东海白桥、五显两个酱菜厂,年加工各类酱菜1200吨;吸引创业青年回乡投资170xxxx元,新建飞翔食品,一期投资86xxxx元冬瓜深加工生产线xxxx月建成投产,日加工冬瓜10吨,年产值80xxxx元。以资源对接资本,引进上海济洪公司一期投资80xxxx元,建立蔬菜生产基地xxxx亩(主要是直销配送),二期投资250xxxx元冷库、净菜加工项目正在实施。齐善食品、晶晶食品、竹园果蔬汁等一批蔬菜深加工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以质量求发展,__益___凭借良好的商业信誉___过硬的产品质量,成功加盟南京“小菜一碟”,产品进入苏果、家乐福等大型超市。以品牌占市场,鸡笼山牌辣椒多次获得省著名商标___省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市场畅销品牌。鼓励企业开发蔬菜加工产品,华安粮油投资100xxxx元番茄素红麻油项目,即将启动实施。——建立共赢机制。通过政府引导,嘉谊、绿源缘、金东海、鸡笼山辣椒、益___等企业,采取合同管理、定单生产,市场调节、保护价收购方式,在沈巷、香泉、善厚、__等地建立山芋、辣椒、萝卜、莴笋等生产基地。飞翔食品今年还投资1.xxxx元,为农户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明年,该公司将投资1xxxx元发展冬瓜基地100xxxx。目前全县建立“公司 农户”型蔬菜生产基地xxxx多亩,直接增加农民收入120xxxx万元。虽然,___县蔬菜加工业发展较快,但与打造加工大县、建设长三角地区蔬菜食品加工基地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适宜深加工蔬菜品种较少。在上百个蔬菜品种中适宜深加工的仅有1/5左右。二是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滞后。除山芋、辣椒、萝卜、莴笋、冬瓜基本能满足加工需求外,荷兰豆、青刀豆、蒜苗、菌菇、生姜、蒜头、乳瓜等基地建设不够,90左右需从外地选购。三是企业整体实力不强。规模以上仅有xxxx,市级龙头企业xxxx,省级没有。除嘉谊、绿源缘、飞翔食品以煮熟等工艺进行深度加工外,其余企业主要以作坊式晒干、浸泡、腌制、酱制为主,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农民不愿卖、企业不愿买的矛盾始终交错,影响了企业___基地发展。为进一步发挥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做大蔬菜加工产业,该县将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快生产大县向加工大县进军步伐。第一,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科学发展。按照建设加工大县、打造蔬菜加工基地的目标,把发展蔬菜加工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从基地建设 改改就行,老姐。
㈢ 蔬菜种植发展过程
、发展蔬菜种植,优化农业产业结构2006年,果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狠抓工作创新,统筹协调发展格局。村两委班子结合本村实际,多次召开两委会、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会,正式确定了以“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为方向,以芹菜为主打品牌的产业,并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作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启发思想,鼓励带动,引导农民建棚种菜。经过几年的努力,果村蔬菜种植业逐渐形成规模,以芹菜种植为主,仅09年上半年,芹菜长势良好,菜价喜人,按每斤1元计算,果村100个芹菜大棚平均产量为12000斤,蔬菜大棚总收入为120万元。露天芹菜产量达到200万斤,实现收入140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果村255户菜农户均增收1万元。二、创新管理模式,解决菜农发展难题为解决菜农们在生产和购销过程中的资金不足的问题,2007年4月27日,在党支部积极协调下,成立了北京市首家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互助会共吸纳社员互助金13万余元。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菜农们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促进了全村蔬菜产业的积极发展。为了进一步规范资金互助会的运作,增强互助金的安全高效周转,在通州区农委的大力帮助下,2009年,果村蔬菜合作社资金互助会作为通州区第一家试点单位安装了通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资金管理系统。这一系统不仅可以有效的强化互助资金的管理,而且可以使资金互助会更加顺畅、高效的运作,把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不可估量的作用,最大程度的解决菜农资金问题,推动果村蔬菜产业更快的发展,加快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三、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致富增收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大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产业优势,关键是培养新型农民。果村成立了“无公害芹菜农民田间学校”,针对芹菜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州区植保站的专家从种植栽培管理、植物保护、化肥施用、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菜农们传授相关技术知识。田间学校一改过去先在课堂上讲授,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传统培训方式。先从田间地头开始,进行田间鉴别讨论,然后再根据书本上的知识,对农作物进行调节,对病虫害加以防治。培训班每周开课1-2 次,固定学员32名,前来旁听的流动学员达近百人。这一举措全面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把农民培养成为生产能手和农业专家。提高农民的自信心和科学决策能力。三、改善生产条件,为村民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为了改善村民生产条件,更快地推动蔬菜产业的发展,果村实施农田路硬化工程,硬化村外农田主路3500延米,合计达25000㎡,次路采用渣石路面,共硬化19188㎡;修建进地管桥40余座,铺设浇灌管道2000亩,打井5眼,共计解决200亩菜田灌溉问题。这些民心工程的实施让村民们坚定了发展蔬菜种植的信心,看到致富增收的新希望。为了响应国家关于节水的政策号召,并且提高农田灌溉的效率,果村村积极采用农业生产中滴灌节水新技术,为大棚统一安装了农田滴灌设备,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菜农的劳动量,还有效减少了农田灌溉的用水量,并同时提高了大棚灌溉的效果。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果村党支部集中全体村民智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村庄发展思路。在发展芹菜种植中,将进一步发挥蔬菜专业合作社内部的资金互助作用,通过增加入会资金数额和借出资金额度,满足社员扩大生产、增加种植面积资金之需,进一步促进蔬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全面推动果村蔬菜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