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别克凯越怎么样 优缺点是什么。
好多年前老的凯越我开过一阵子。那会儿那是1.6L发动机+传统自动挡。事实上在专那个时候,凯越就给属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因为凯越良好的驾驶操作性(是操作性,不是操纵性)。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方向盘很轻,却又不会显得太飘。各个踏板的位置、角度,布置的刚刚好。脚面也可以很自然舒展的放在那里。
空调的旋钮啊,各类开关啊,位置布局都很合理。这确实让我感到惊讶,当时我没想到美国品牌的车辆,居然开起来会如此轻松自在。更关键的是,当时我注意到油耗还真不高!
随着岁月的逝去,凯越终究也迎来了换代。现在的凯越,外观已经是别克品牌的家族式前脸了。新的1.3L自然吸气发动机+CVT的配置,进一步说明了它的家用省油实用小车的设计定位。
B. 别克凯越这款车怎么样
2006年3月21日,上海通用汽车为别克品牌旗下的中级车标杆产品越再添生力军?d?d全新别克三厢凯越1.6 lx-at自动挡标准型。即日起,在全国上市,市场销售价格为127,800元人民币。这是凯越三厢1.6升基本型首次推出自动挡,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凯越系列的产品阵容,也为消费者带来更具性价比的舒适选择。
别克凯越excelle以世界级的设计、融合全球的优势科技,树立了中级轿车新标准,凯越现代外观设计由意大利大师级汽车设计公司皮尼法里纳pininfarina担纲,极具雕塑感的欧洲风格和精致简练的审美元素. 内部设计
融合“双h”理念, 长达2600毫米的轴距为座舱奠定了宽敞舒适的格局。细节设计匠心独具,强调空间利用率,28项人性化设计,创造全新的驾乘体验。 凯越兼具公务商务和个人生活用途,伴随社会中坚在事业上全力以赴,在生活中全情投入。统计数据显示,继05年取得逾15万辆的骄人佳绩后,别克凯越系列在今年头两个月的总体销量达28,560辆,同级市场占有率为17.7%,风头雄劲依旧。据业内人士分析,别克凯越系列能够长时间稳居市场前列并且销量高企,一方面在于上海通用汽车准确的产品定位能力和出色的平台整合能力,不断推出新车型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目前,别克凯越旗下已经汇聚了三厢凯越轿车、两厢凯越hrv和凯越旅行车三大系列共13款车型,成为国内车型最多、细分市场覆盖最广的主流中级车品牌,更全面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需求。另一方面,经过时间的考验,别克凯越所提倡的“全情全力 志在进取”的品牌精神和“全球车”的优异品质,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加上口碑卓著的“别克关怀”带给用户的专业而高效的售后服务,这些为别克凯越在新一年的“不断超越”打下了坚实基础。专家认为,在“多品牌,全系列”战略下,上海通用汽车凭借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快速进占细分市场的雄厚实力以及背后强大支撑的全方位体系竞争力优势,还将确保别克凯越在同级车市场上继续保持强势地位。附加: 凯越1.8手动三厢油耗自测:提车时油灯已经亮.出4s店不远加油30升(店主送了15自费15),不久又去油站加油50升.两次共加80升.今天油灯又亮了,里程表显示908公里.80/908=8.8105(升)
C. 别克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营销战略分析
. 2.2产品策略
2.2.1差异化产品定位
别克在产品层面,其旗下的君威、GL8陆上公务舱、赛欧内、凯越等产品和现容刚上市不久的别克凯越HRV系列均为用户耳熟能详,并成为国产轿车各级别的主导品牌之一。
通用刚进入中国走的是高端路线。在当时的中国轿车市场上,桑塔纳、捷达和雪铁龙富康已经占据中档车的主要市场,经济型轿车的竞争也比较激烈,只有中高档轿车市场还是以进口车为主,市场存在较大的空间。于是通用把旗下成熟的别克车型引进中国市场,与全球同步上市的别克的登场亮相,给了中国汽车市场耳目一新的感觉,1998年第一辆别克新世纪轿车下线,配以世界级水平的2.98升六缸电控多点燃油喷射发动机和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脱胎于北美别克的上海别克,保持了母体车的舒适性、安全性、易操纵和低排放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同时又加以特别设计。
D. 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如何进行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
(期中的一部分,仅供参考)市场细分概述:市场细分化就是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消费者的需求,购买习惯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个市场细分成若干部分或亚市场的过程 。每一个市场或亚市场部分,即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一个有相似的欲望和需求的消费者群体,而分属不同细分市场的消费者的欲望和需求汽车市场细分的标准与原则。
市场细分:(1)地理细分 (2)人口细分 (3)心理细分 (4)行为细分
市场细分原则:(1)可衡量性 (2)可进入性 (3)有效性 (4)对营销策略反应的差异性
汽车市场细分方法:
细分汽车市场的标准。
① 按汽车产品大类的划分标准,汽车市场可以分为轿车市场、商用汽车市场。
② 按我国汽车产品类型的传统划分标准,汽车市场可以分为载货汽车市场、越野汽车市场、自卸车市场、专用车市场、特种汽车市场、客车市场、轿车市场。
③ 按汽车产品的性能特点,汽车市场可以分为重型汽车市场、中性汽车市场、轻型汽车市场、微型汽车市场。
④ 按汽车产品的完整性,汽车市场可以分为整车市场、部件市场、配件市场。
⑤ 按汽车燃料,汽车市场可以分为汽油车市场和柴油车市场。
⑥ 根据汽车销售时的新旧程度,汽车市场可以分为新车市场、旧车市场、拆车市场。
此外,还可以按照地理、气候、地域、用途等细分汽车市场
上海通用汽车各品牌汽车的细分市场
凯迪拉克 豪华车细分市场
别克、萨博 中高档车细分市场
雪佛来 中低档车细分市场
上海通用汽车--目标市场定位
凯迪拉克:“敢为天下先”
品牌定位:“美国派”豪华车
消费群体:具有胆识、远见、开拓领先的高收入阶层
别克:“大气成稳,激情进取”
品牌定位:凯越和君威,新赛欧和景程
消费群体:以事业为重或以家庭为重,希望稳中求进的消费者
萨博:强调个性且崇尚内敛
品牌定位:个性化产品
消费群体:低调的成功人士,为高档进口车消费者群中崇尚内敛生活方式的消费者
雪佛来:打造大众化的国际品牌
品牌定位:适合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值得信赖的大众化的国际品牌
消费群体:买得起车的人群
E. 别克凯越怎么样
别克凯越很不错的。
凯越的原型车为通用汽车最新开发的全球化中级轿车,由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GMDAT)主导设计和开发。
内饰方面,新车延续别克家族360度环抱一体式设计,整体采用轻薄化设计元素,中控面板以一体化高亮黑与镀铬条形成高对比度的视觉效果,座椅则采用了同级少见的麂皮绒材质。
全新一代别克凯越搭载有eConnect智能互联技术,支持Apple CarPlay和网络CarLife手机映射功能,同时具备OTA远程升级功能。全系标配安吉星OnStar全时在线助理,自带车载4G LTE移动WiFi热点功能,并提供基础服务五年免费的尊享礼遇 。
F. 别克凯越轿车怎么样好吗
老款别克凯越的质量很好,平时的小毛病不多。别克凯越正式引入国内是专内在2003年,正式停产于属容2016年,在国内的历史13年。这13年期间,凯越的累计销量突破了268万辆。也就意味着,在这13年当中,凯越平均每个月都能售出约17179辆的成绩。
就在2016年8月份凯越即将停产之际,它在上半年仍能保持着月均销量1万+的水平,这就足以见得消费者对它的接受度到底有多高。
意大利著名设计团队为其打造的外形、霍顿调校的动力、欧宝和莲花参与的底盘调校。而且,在引入国内前,上汽通用还利用泛亚技术中心的产品工程优势,针对中国消费者的喜好进行了本土化的优化和改进。
(6)别克凯越市场定位扩展阅读
13年来,凯越也并非紧靠着当年的些许优势吃老本。反倒是也一直在跟随着市场变化不断进行改动。初期的凯越三厢版只提供1.8L自然吸气发动机,伴随着人们对有燃油经济性要求的提升,凯越逐渐开始提供1.6L、1.8L两个版本,后来开始普及1.6L发动机取消1.8L排量,一直到最后的全系标配1.5L发动机。
而且在配置上,凯越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更新,到后期的凯越譬如蓝牙电话、电动天窗、真皮座椅已经成为了中高配车型的标准配置。
G. 在别克轿车的案例中,运用了哪些市场细分与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和新车型引进的同步加速,汽车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会中止,其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成为所有厂家面临的生死问题。
文/向寒松
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中国汽车市场就从一个竞争最不充分的市场变成了竞争最激烈的市场。10年前,中国还是桑塔纳、捷达、富康“老三样”一统天下。但10年之后,市场上的竞争者超过了200余个,几乎每一个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区间,都有十几款车型在竞争。正如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所感叹的那样:“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像中国这样,极度多元化、细分化。”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市场已经拥挤得无法再进一步细分了,如何寻找新的细分市场?
细分的动力:消费者碎片化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研究一个问题:市场为何要细分?答案很简单:消费者需求开始多样化。问题到此似乎可以终止了。但从汽车营销的角度来看,这一回答过于概念化,是“正确的废话”。我们要探讨细分的真正动力,必须将汽车消费放到整个社会转型的宏观视野下来考量。
按照社会学的原理,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间时,整个社会将加速从传统的一元结构社会向多元化的现代社会转型。而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传播的分众化,整个社会将从“多元化”向“碎片化”转型,反映在消费领域,就是消费者因价值观、审美需求等方面的差异而被分割成一个一个“碎片”,当这些“碎片”产生购买行为时,便形成了细分市场。
可以说,目前国内汽车厂家面临的便是一个逐渐被“碎片化”的市场。一方面,传统的消费观念、审美趣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反映在市场上就是桑塔纳、捷达、夏利等传统车型的销量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新兴的城市白领、小资、波普、艺术家等阶层在快速崛起,个性化的车型日渐受到他们的青睐。
打一个比方,现在的市场就像一块正在被撕裂的布,它的边缘已经被个性化的车型支解得七零八落,而中间最大的一块区域则挤满了竞争者,这些竞争者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断地通过品牌、价格、外观、配置的差异化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导致这块最大的区域也出现了裂纹,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以市场份额最大的10~20万元的中级车市场为例,挤满了凯越、花冠、思域、标致307、福美来、宝来、速腾、高尔夫、景程、蒙迪欧、帕萨特、斯柯达明锐、马自达3、马自达6等重量级的车型。一番混战之后,这个市场也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单元,一款或两三款车型通吃的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消费者碎片化和新车型引进的同步加速,汽车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会中止,其步伐只会越来越快。如何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细分市场,成为所有厂家面临的生死问题。
关于市场细分的几个误区
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家都认识到细分市场的重要性,每一款新车型上市,厂家都会宣称它为某一个“细分市场”树立了新的标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汽车厂家仍然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以价格细分市场
纵观每款新车上市前的营销策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基本的套路:先瞄准一款或几款主流车型,然后在价格、配置(实际上还是价格)上压倒对手。比如凯美瑞的定价紧紧咬住新雅阁,君越推新车前也把凯美瑞定为假想敌,思域的市场定位与花冠绝无两样,虽然这些车型上市前都宣称自己开辟了一个新的细分市场,其实走的还是价格战的路子。
以价格细分市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给消费者一个很明确的定位。这方面也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如赛欧通过“10万元小别克”的品牌定位成功切入原来由“老三样”把持的10万元级家庭轿车市场。但现在的市场情形是,没有一个价格区间是空白的,每一个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区间都挤满了多款车型,价格战所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以2006年为例,销量前十位的车型没有一款是当年上市的新车型,清一色是老车型,表明许多新车型并没有真正在各自的细分市场上取得明显优势。
既然价格并不是细分市场的唯一武器,厂家还有哪些文章可作呢?我认为,应从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角度,通过外形、性能、品牌、服务等方面寻求差异化。以宝来为例,它定位于“驾驶者之车”,突出操控性能,从而在中级车市场上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其后续车型速腾走的也是性能的路子,喊出了“生为强者”的口号,同样赢得了那些追求速度与操控的消费者的喜爱。
误区之二:市场是可以无限细分的
从理论上讲,市场是可以无限细分的,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什么样的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细分市场。听起来,这种说法的确是贯彻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就有可能碰壁,为什么?因为汽车是一种规模化产业,只有达到一定的产能,制造成本才能有效降低,没有一定的销量做基础,细分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最典型的反面案例是上海大众推出的两门版高尔(GOL)。高尔的原型车在巴西十分畅销,它配置简单,价格便宜,适合改装,所以很受城市单身青年的欢迎。照理说,中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有很多喜爱改装车的单身青年,上海大众也认为引进之后会受到欢迎。没想到推出之后,这款连空调、收音机都没有的小车被媒体讥为“裸车”,上市之后销量极差,现在处于停产状态。
同样,像标致206、雪铁龙C2等个性化小车都因为目标市场过于狭窄而叫好不叫座。所以,对市场的细分程度不能太窄,品牌定位也不能太超前,必须在保证差异化优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寻找销量最大的细分市场。
误区之三:细分市场是可以创造的
既然汽车市场已经被各种车型挤得密不透风,再也无法细分,有的厂家便另辟蹊径,创造一个新的细分市场,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寻找蓝海”。这种思路是正确的,但实践下来的结果却往往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细分市场并没有真正的需求作为支撑,从而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
在美国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厂家声称要针对同性恋者专门开发一种汽车。乍一听,似乎很有市场,因为美国的同性恋者至少有几十万人甚至上百万人,这个细分市场岂不是很大?但我们看到的是,这种车型至今还没有上市。很显然,同性恋者和普通消费者在购车、用车方面并没有什么很特殊的偏好,这个细分市场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中国也有这样的案例。2006年,华普汽车推出一款号称“中国第一款女性车”的“海炫”,从概念上看,这个细分市场可真够大的,因为几乎一半的消费者是女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女性消费者的需求其实和男性消费者一样复杂,不同收入、年龄、文化的女性对汽车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华普汽车企图以“海炫”一款车来满足所有女性的需求,只能说是一种天真的幻想,销量不佳也就是必然的了。
所以,我们不能为了细分而细分,细分必须建立在现实的需求上。然而,目前许多厂家仍然期望通过一个另类的概念来创造一个细分市场,“CUV”、“NCV”、“MBV”各种概念满天飞,让消费者摸不清方向,结果自己也迷失了方向。
如何应对细分化趋势?
市场的极度细分化,给汽车厂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过去,一个厂家只需要拥有一两款有竞争力的主力车型,就可以支撑起大部分销量。但现在,大部分汽车厂家都被迫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四面出击,全面开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设计制造成本和营销成本急剧上升,利润率急剧下降。从国际汽车界的经验来看,各大跨国汽车巨头为了应对细分化趋势,采取了以下策略,对我国汽车企业或许会有所启发。
■平台战略
汽车的平台战略,就是指在汽车研发、制造过程中,几个车型共用一个技术平台,生产出来的车型在外形、功能方面可能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底盘、发动机技术和车身结构等。平台战略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研发费用,同时也加强了制造系统的柔性,使得几款车型在同一生产线上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也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更重要的是,同一平台可以演化出不同外形和配置的车型,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
目前,几大跨国巨头都采用了平台战略。比如德国大众推出PQ35平台,速腾、迈腾、途安、高尔夫、奥迪TT等车型都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开发,福特福克斯、VOLVO S40、马自达3这三款车也共用同一技术平台,丰田的皇冠和锐志也共用一个平台。
国内的一些自主品牌汽车厂家几年前车型较少,并没有产品平台的概念,随着产能的扩大,像奇瑞、吉利等厂家也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产品平台,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多品牌战略
虽然平台战略解决了用不同车型攻占不同细分市场的问题,但当所有的厂家都在搞平台战略的时候,产品的同质化依然不可避免。为了寻求新的差异化优势,厂家不得不祭出多品牌这个武器,期望通过品牌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理念的不同,来有效区隔消费心理,为消费者创造新的购买理由。
现在大型的跨国汽车巨头如通用、丰田、福特、大众、日产、本田基本上都采用了多品牌战略,连奔驰也为了攻占年轻人市场而创造出SMART品牌,宝马则收购了MINI、劳斯莱斯等品牌。在同一公司内部,不同品牌之间也可以共享一些技术平台,比如帕萨特和奥迪A6的共用零件比例相当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国内多品牌战略运用最典型的当数上海通用,国产凯迪拉克主攻豪华车市场,进口萨博(SAAB)比凯迪拉克档次稍低一点,别克则定位于公商务轿车,雪佛兰主攻家庭轿车市场,从而实现了对大部分细分市场的全面覆盖。其余像上海大众引进了斯柯达品牌,一汽大众拥有大众和奥迪两个品牌,神龙汽车则有标致和雪铁龙两个品牌,长安福特也拥有福特、马自达和VOVLO三个品牌。
Cross战略
在国际汽车界,Cross是近年来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国内一般翻译成“交叉车”或“跨界车”,意思是融合了多种车型设计元素的车型,也就是一辆汽车拥有几辆车的功能。像SUV就是典型的Cross车型,它既有越野车的越野性能,又有轿车的乘座舒适性,满足了城市越野爱好者的需求。MPV则综合了轿车和轻型客车的优势,被称为“多功能轿车”。
近几年,各大汽车公司纷纷推出Cross车型,Cross也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细分市场。今年的上海车展上,上海大众推出了Crosspolo,它在POLO的车顶上安装了行李架,配以动感十足的大包围和轮毂,风格强悍,具有明显的越野休闲风格。奇瑞的东方之子也推出了Cross版本。
Cross的本质,有点接近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创造细分市场,由于它融合的是两个以上细分市场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所以在销量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从而成为国际汽车设计的一个方向。
市场细分程度是衡量一个汽车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也是汽车企业制定品牌、车型战略的基础条件。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汽车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差异化,也带来了市场的极度细分。
“没有哪个国家的消费者像中国这样,有如此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市场像中国这样,极度多元化、极度细分。”广州车展期间,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对国内汽车市场的独特性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比如,从产品来源和派系看,与欧洲消费者偏好本地车,北美市场美系、日系车占主导不同,中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包容度极高,欧系、美系、日系、韩系,几乎世界所有国家的汽车品牌和产品,在中国都有生存空间。从车型类别看,无论是新近发布的奥迪Q7、凯迪拉克凯雷德等上百万身价的豪华车,还是QQ、吉利等两三万元的入门级车,在中国都有市场。而从车型年代看,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国际同步车型争相引入中国;而另一边,20年前的桑塔纳、捷达以及稍晚一点的夏利,依然在上半年的轿车品牌销量排行榜前五名中,牢牢占据着三个席位。
市场极度细分,给汽车企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过去,一家企业拥有一两款有竞争力的主打车型,就可以支撑起大部分产能。如今,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同一细分市场车型的扎堆竞争,大大削减了这种一枝独秀的可能性。要想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就必须在多个细分市场上“全面开花”。
需要指出的是,实施差异化战略,应对市场细分,并不是将众多新老产品排列在一起那么简单。虽然,新产品上市后老产品暂不退市已经被市场所接受。但是,在同一品牌下,新老产品同台竞技,还是会对品牌形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容易给消费者的品牌识别带来干扰。更重要的是,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价格定位,以平衡新老产品之间的竞争关系,避免1+1<2的情况出现,同样考验着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H. 别克凯越这款车怎么样
凯越的前身是韩国大宇,大宇被通用收购后,通用集团下的日本铃木也参股了大宇15%左右。而通用是一个“兼容并蓄、拿来主义”的高手,所以进行改造时算是真正的“全球车”:韩国出身、欧洲设计(三厢为宾西法尼压,两厢为乔治亚罗)、澳大利亚霍顿发动机、在欧洲使用雪佛兰品牌、在美国三厢用铃木品牌、,在中国则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牌别克凯越。这么复杂的出身,也难怪国外有汽车评论员说,“两厢凯越的身世比伊利莎白女王还复杂
接下来说说我的看法:
凯越是一个通用汽车全球投放的车型,作为一个国际化大企业,它的商业风险评估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不否认也会出错,但比起国内一些企业以老总为中心,拍一下脑袋就能决定新产品的生死更有些科学性。
作为一家多年从事汽车生产并拥有世界级市场的企业,它推出的每一款全球车型都会对市场细分和作出相应调整,这也就造成了凯越在全球三大汽车市场分别以不同品牌出现的原因。
在北美市场,凯越从车型、排量还是内饰与其他北美车系相比都算不上中高档车,要是挂上别克的牌子肯定是要连累别克这种中产阶级比较关注的品牌的,由于日本车在美国的定位从打进美国市场开始就已经戴上了与生俱来的“经济车型”的帽子,所以在北美市场上凯越就成了顶着铃木商标的“日系”经济车型(其实铃木也已经是通用的子公司了)
到了欧洲,那里名车如云,日本车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得到过欧洲市场的承认,所以连个“经济车型”的价廉物美的帽子也戴不上,通用只好祭起自家的经济车型的法宝“雪佛兰”,从国内的雪佛兰广告语——“条条大路雪佛兰”就可以看出通用旗下的这个品牌的定位是经济实用,产量大,人人买得起。所以用雪佛兰作为凯越在欧洲的品牌就是走的亲民路线,以价廉物美,量多实用作为最大卖点。
而到了中国,唉!不得不承认我们总体的阶级等级要低欧美一个数量级,国内认为的种中产阶级,也就是所谓的小白领或小业主,他们的收入水平充其量是欧美国家平民的水平(没惨到“贫民”已经是万幸了!)而国内的社会保障和教育投入有比欧美大多数国家稍稍差了一点,小白领们背着房子,背着双方的四位老人,还背负着对下一代相当可观的教育储备,抽出来买车的钱能有多少?通用市场分析的结果就是:在品牌上稍稍满足一下这些在中国尚属中产的人群,于是凯越就挂上了标准的美国中产阶级品牌
至此是否可以解释一些朋友关于为何看到过这么多品牌的凯越而产生的疑惑吧!
至于是不是韩国滥车,相信通用也不是傻子,没有必要非找一款注定要砸自己牌子的“滥车”来做全球车型,而且,为了表示通用对凯越系列的重视,已经将凯越赛车改进版作为FIA国际汽车耐力锦标赛的参赛车型,将由法国选手驾驶参加比赛。
综上所述,凯越是一部通用于2002年全球推出的比较主流的经济车型,并且四年过去了尚没有表露出打算用新车系替换或淘汰的迹象,倒是有将“经济”进行到底的打算(送其同型改装车参加国际大赛),所以:
买了凯越的诸位,不用后悔,如果你们选择错了,可能全球有上百万人加上通用的管理高层都跟着你错了!
想买凯越的您,心里价位合适了,就不要犹豫了,它确实是一款价钱便宜量又足而且还能给您带来几分面子的经济车型(仅限国内)。
I. 凯越这车到底怎么样
好多年来前老的凯越我开过一自阵子。那会儿那是1.6L发动机+传统自动挡。事实上在那个时候,凯越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是因为凯越良好的驾驶操作性(是操作性,不是操纵性)。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方向盘很轻,却又不会显得太飘。各个踏板的位置、角度,布置的刚刚好。脚面也可以很自然舒展的放在那里。
空调的旋钮啊,各类开关啊,位置布局都很合理。这确实让我感到惊讶,当时我没想到美国品牌的车辆,居然开起来会如此轻松自在。更关键的是,当时我注意到油耗还真不高!
随着岁月的逝去,凯越终究也迎来了换代。现在的凯越,外观已经是别克品牌的家族式前脸了。新的1.3L自然吸气发动机+CVT的配置,进一步说明了它的家用省油实用小车的设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