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前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培养节奏感的方法有哪些
节奏训练作为音乐教育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已逐渐高度重视起幼儿节奏感的培养。因为它不仅在音乐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培养人格素质方面也存在一定价值。什么是节奏感?如何培养?本文以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展开,在生活中引导幼儿细心观察,以熟悉的环境与事物着手,加以诱导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探索各种方法,循序渐进,以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理,与孩子们一起“玩转节奏”。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 幼儿 节奏感 培养
“节奏”一词,或许大家听到它,都会情不自禁与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实,广义的节奏可以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规则以及各类变异形态的节奏[1]。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日落日出、呼吸、脉搏、钟表等。在音乐中,长短相同或不同的音符(或休止符),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称为“节奏”[2]。它是音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形容为音乐的骨架。一首音乐,若是没有了节奏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变得散乱无章。
那“节奏感”又是指什么?从字面上理解:人对于节奏的感觉。通过对节奏掌握的精准度,表现于外在的行为和能力。比如:欢快的节奏让人产生愉悦、兴奋的情绪;柔和、缓慢的节奏使人心态平和,情绪稳定等;不管是唱歌、跳舞还是乐器演奏都离不开节奏感。在音乐教育中,节奏教学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增强音乐记忆力、发展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等。在人格素质培养方面:可以促进身心平衡发展;培养幼儿的创造及自控把握能力、反应能力等。
每个人都有节奏感,但每个人的节奏感又不尽相同,不过根据练习与感觉,节奏感是可以训练提升的。那么,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呢?在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孩子年龄段的认知与身心发展特点,不可按部就班硬教,要善于创新,从孩子们熟悉的环境与事物入手。
一、善于引导、发现生活中的节奏。
1、感知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
节奏无处不在。节奏存在于大自然:月亮盈缺、潮汐涨落、雨点落下、鸟儿鸣叫等。节奏存在于生活中:火车的行驶、奔驰的马蹄声等,甚至于人走路的声音……只要我们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加以诱导教育,便能进而为音乐所用。
2、语言入手,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节奏。
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与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是最基础的。利用语言作为培养节奏感的起步,无需经过专门的训练与技能技巧的准备,从而使孩子们感到非常熟悉、亲切;自然在学习中就减少了心理障碍,学起来轻松自如。跟人打招呼、朗诵姓名、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动物名、食物名、交通工具等,各种熟悉的词、短句都可以进行节奏练习。如:
| | 或 | | ||
早上 好! (姓 名), 早上 好!
回应者根据打招呼者的语言节奏进行回应。节奏可根据个人的需要进行灵活改变,亦可:| | 或 | | ||。无论哪种节奏型,拍子都要稳定且准确。简单的节奏型幼儿容易掌握;稍微长点或难点的节奏型幼儿较难掌握怎么办?可在念语言节奏时加入拍手或拍膝等其他身体部位,跟着边拍边念(拍手时,建议左手固定位置,右手拍,这样有助于帮助孩子稳定节奏)。节奏型选择的难易程度要视孩子掌握情况而定。也可以用唱歌的方式,用一个八度内的音阶即兴创造出简单易哼的旋律打招呼,如:
A:| 1 2 3 4 | 5 — ||
×× ×你 好 !
B:| 6 5 6 5 | 5 4 3 2 | 1 — ||
你好,你好! × × × 你 好 !
或: A:5 ⅰ| 5 5 3 |
早 安 X X X!
B:| 5 ⅰ | 5 5 3 ||
早 安 X X X!
前面以打招呼为例,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如:
| |、 | |、| |
小 狗 、 薯条 可乐 木棉 花
这些由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拼成的最小节奏单元称为“节奏基石”。而节奏短句也可由字词的几种小节奏型加以各种组合[3],如:
| | ||、 | | ||
小 鸟 飞走 了 。 游 乐园 真好 玩。
| | ||
小鸭 子 嘎嘎嘎嘎 嘎 !
要注意所创编的短句要念得顺口,句子结尾要有结束感。语言节奏练习的词、句的长短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进行适当调整,适度的简化和增加难度是允许的。
3、随机发现,“即兴”创作。
“即兴”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最吸引、最具魅力的地方。在日常中培养节奏感的优势是:没有过多的局限性,只要善于观察发现,可以随机进行。充分发挥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中的即兴(创造)性。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大都可以去挖掘、创作、发挥想像力。杯、碗、筷子、报纸等都能代替音乐进行节奏训练或演奏。如:准备若干碗、筷子。一只碗表示(四分音符,念法:ta);两支筷子表示(八分音符,念法:titi);没有表示休止。摆放一个四拍节奏型(常用)。例:
1) | :||
念法: 碗 碗 碗 碗
2) | :||
碗 筷子 碗 筷子
3) | :||
筷子 筷子(休止) 碗
除用语言节奏外,还可让孩子用拍手等肢体动作表现节奏。要注意的是:在节奏练习中,“休止部分”孩子较难掌握,要让其知道节奏型中空白或有休止符的地方表示休息(停止),不能发出声音,可以用握拳、点头等无声动作替代。教师在摆放节奏型时尽量不要把休止部分放在开头第一个,幼儿会较难控制拍子的稳定性。
上面例子中是指定一种物品代表一种时值。如都是同一物品,最好有记号、标志将其区分不同时值或进行摆放区分。在节奏型摆放中,通常先摆放时值,逐步加入、常用的四分休止符、甚至是(十六分音符,念法:tiri-tiri或tivi-tivi)时值,从易到难,视情况作调整变化。
以上方法可变化出各种节奏型(也称基石)。无论哪种基石都应反复多次,基本找到感觉再进行下一项。在练习中,从一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孩子正确的节奏感,稳定的拍率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丰富节奏教学形式,玩转节奏。
形式单一的节奏训练枯燥乏味,无法在教学上吸引孩子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节奏感培养。怎样让节奏训练“活”起来呢?
1、“生动”的言语,“活跃”了节奏。语言进入教学可以说是奥尔夫主张的“适于开端”的教育观念的体现[4]。在教学活动中,语言中的语调、语气在某种程度上跟音乐要素中的音长、音色、音量等都是相通的,甚至可以用这些要素进行创造音乐作品。比如前面提到的语言节奏,在朗诵时可以适当变换音色、音量、速度等,如:模仿老爷爷的声音、妈妈的声音、小弟弟的声音念出等。甚至还可以演变成两个或三个声部进行朗诵,丰富的形式会增加幼儿参与的兴趣。
2. 如何运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
随着社会的进步,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国外多种类型音乐教学法进行了研究,其中“奥尔夫教学法”引起了的人们极大关注,很多音乐教师已将其试用于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法有着极大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及教法
德国当代伟大的音乐家、指挥家和教育家卡尔.奥尔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于
20世纪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纪中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
体系。它赋予音乐教育以全新的反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已经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包括了五种教学方法,分别是:节奏朗读教学法、律
动教学法、声势教学法、器乐表演教学法、创作教学法,其中声势教学法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教学法之一。
二、声势教学法及内容
声
势教学法是奥尔夫教学体系中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用简单而原始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手、拍腿、跺脚等方式进行节
奏练习。这种声势教学法对学生的听辨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节奏感以及对学生进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大的意义。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
实践内容有:
1、节奏模仿。可以是师生间的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模仿的节奏可重复做,标准是学生对节奏是否掌握。模仿的节奏也是有见到到复杂,慢速到快速,要适时为止,时间不要过长,否则学生的兴趣减弱,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2、接龙游戏。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节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最能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和即兴创作能力。练习时学生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也可以自由创作。
3、节奏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创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节奏词汇时,这一练习是很容易达到的。学生能够创作出多种声势节奏型,但教师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搭配,避免出现小组之间过大的差距而影响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4、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声部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这种训练方法应用最自然,最能体现音乐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培养了学生学生自身的身体协调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对多声部音乐的参与理解能力。
本文通过对歌曲《其多列》的分析,从而更直观,更透彻,更深入的去领略和探讨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三、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在《其多列》 中的运用
奥尔夫教学法明确指出:“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学过程。当老师给学生某个任务的时候,他怎么做并不重要,尽可能让他们按照各自的条件,方式,意愿做。这样才能学得主动,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么做,做得好不好那到无关紧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学的失败。”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让孩子都参与到音乐中去。 结合教材对歌曲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前,我们都要对歌曲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
歌曲《其多列》是人音版一年级上册音乐第二单元“快乐的一天”中的演唱歌曲,是一首云南哈尼族民歌,歌曲为五声羽调式,2/4拍,全曲由两个乐句构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个音为主。歌曲短小,精练,音乐形式鲜明,旋律多为级进,节奏变化不大,简单上口,便于演唱。歌中通过对哈尼族儿童“上山捡竹叶”、“砍竹筒”、“背上彩色书包去上学”等劳动、学习生活的描述,表现了哈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活泼性格。
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学生从整体水平上看相差不是特别明显,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但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校,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音乐素质相对较弱,学生对音准、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不强,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将奥尔夫声势教学法运用到音乐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接受音乐的美感与音乐知识。
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练,节奏感强,且简单易学。在学唱歌曲之前,教师可让学生模仿我们打出歌曲的节奏,学生通过模仿,都会打《其多列》的节奏后,教师可将速度加快,由简单到复杂: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
学生完全掌握节奏后,教师可在模仿训练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节奏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的速度进行节奏连接,学生可以模仿教师的节奏,变换不同的动作,可加入拍手或跺脚等动作:
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 哒哒/哒哒 哒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 哒/哒哒 哒/
在学生充满学习热情的同时,将歌词带入,用手打出节奏并更着节奏念出歌词: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捡竹 叶,带上 长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大路 旁的 小树 叶,随风 吹动 随风 扬,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彩色 书包 背身 上,高高 兴兴 上学 去,其多列,其多列。
最后再加入旋律。当学生能够正确的演唱歌曲后,就可以将奥尔夫声势教学法中的节奏创作和用声势为音乐旋律伴奏加入其中对歌曲进行创编。如:
旋律x x 0 /x x 0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 0 /(拍手)
0 0/ 0 0/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0 0/0 0/(拍腿)
0 x / 0 x /0 0 / 0 0 /0 0 / 0 0 /0 x / 0 x / (跺脚)
歌词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捡竹 叶,带上 长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奥尔夫强调体感,以人的自然性为出发点,发掘人体内的音乐性。他说:“要以身体奏乐,并把音乐移置于躯体之中。”他认为: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他
从孩子们自发的音乐活动中发现音乐与动作是不可分离开来的领域。因此,他教材的形式有配乐游戏,舞蹈等联系儿童的体验,我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大幅度地夸
张的表演他们有点难为情,但是做一些简单的律动,声势,音乐游戏,他们还是特别喜欢的。音乐教学不可避免要进行技能训练,要有操作。奥尔夫声势教学法可以
更有效的帮助我们使这些内容的教学有乐趣、有创造性,并真正具有音乐性,这也是音乐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总之,奥尔夫声势教学法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学习了音乐,更是通过音乐,开发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潜能。
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奥尔夫的动作训练从人类最常见、最普通的走跑开始,从通过动作进行节奏训练起步。听鼓声做动作练习听教师的鼓声“走”(一拍节奏)、“跑”(半拍节奏),开始是自由的走、跑,也可用围成一或两个圆圈活动,这里关键的是动作要与鼓声相结合,能走在点上,迅速反应鼓声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可加上音量、速度的变化,前后转向的变化;开始与停止的训练等等,还可以在停止时下一个动作口令;训练反应能力。
4. 哪里有奥尔夫音乐教师培训的
littlesun的是专业的 价格也合理~
5. 奥尔夫音乐教育老师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更吸
《奥尔夫音乐教育老师具备的素质》网络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奥尔夫音乐教师应指导婴幼儿从音乐、图画、舞蹈、戏剧、文学等艺术活动中,通过听、说、唱、跳、奏、玩等各种不同形式表现出各自的天性,让婴幼儿从各种音乐元素中,得到身体机能、思维、人际、自我认知、空间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