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存在哪些缺陷
2003 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截止 2003 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区 1999 个,保护区总面积 14398 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 13975 万公顷,海域面积 603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14.4% 。与上年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了242 个,面积增加了1103.1 万公顷,增长率分别为 13.8% 和 8.3% 。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6 个,面积 8871. 3 万公顷 。 2003 年新批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
(一)
地球,是据今所知仅有的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自从地球出现人类以来,人为活动就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种变化就来得日益明显而急遽。
人类的生存原本就是以各种方式改造自然、获取大量物质财富为前提的,地球的丰富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有关重要的影响和巨大作用。然而,人类这种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力量却有着两重性,它一方面创造了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稳定、协调和平衡。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就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繁衍生息着,直至受到大自然的严酷惩罚之后,才逐步认识到自身在地球上的地位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地球属于人类"的误区回到"人类属于地球"的正确观念上来。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谆谆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虽然每次胜利开始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呈现出完全不同和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取得的效果又取消了。历史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等地由于森林被大量破坏,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凶猛地倾泻到平原上来。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了人类肆无忌惮、不加节制地攫取生物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所遭到的无情报复。地球上原有三分之二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均为森林所覆盖,而到本世纪的八十年代所余已不足28亿公顷。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从而大大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率,平均以每天消失一种的速度趋于灭绝。近200年来,濒于绝灭的已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爬行类,以及两万多种植物,比自然淘汰的灭绝速度快1000倍。
实际上,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极为丰富,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据科学家测算,地球上现存生物种大约有500-1000万种,但迄今被定名的只有143万余种,其中植物34.6万种(内有被子植物25万种),动物109万种(内有昆虫75.1万种、鸟兽13368种)。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中的几百种,其中90%的食物仅来源于20多个物种,然而却有成千上万种生物为这几百种动植物和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各种条件,满足了人类的多种需求。这些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是人类的巨大财富。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种复杂的关系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人测算,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生产1170亿吨干重的有机物,其中有800亿吨在森林中。这些物质能量的转化和贮存,主要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来,并从物种群体数量上明显地反映出来。这就是说,物种在结构上要协调,在功能上要保持平衡,自然界才能维持正常循环,进行不停地代谢与再生,生物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生存和繁衍后代。
生物对于人类,有关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存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今人类唯一明智的选择。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基本国策之一,把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对生物资源的利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由于社会、人口的发展和科学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论在量或者质的方面都在不断提高。而生物资源在提高其周围速度进行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一方面因受时间、空间因素及开发方式的制约,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率;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量也必然急剧增加。因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妥善保护生态系统中物种遗传的多样性,不仅成为保护自身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各国政府政绩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以前,美登木、三尖杉等植物的重要药用价值尚未为人知,六十年代以后才发现其含有抗癌成分。生物的某些特殊性状和功能,是在人们对它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引起重视,并开始研究和仿效某些生物的性能,以解决生产斗争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仿生学也随之兴起。如果动植物种大量先此而灭夹绝,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人与自然既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存在着可以而且必须协调的一面。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人既需要合理地改造自然,又需要有效地保护自然。然而,人类既不能单纯地为了保护自然而回到蒙昧时期,更不能为了自身的生存而破坏生物的多徉性。正确的出路,只能是科学地研究和预测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人类对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在实践中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人与自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便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效途径。
(二)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夏杂,环境的变化和差异很大,南北纬度相差 49度,最南部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距赤道仅400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岛屿 5000多个。全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变化很大。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占 33%,高原占 26%,盆地占1 9%,平原占12%,丘陵占10%,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形成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全国的地形地貌按高度有明见变化,从西到东分为高寒、干旱、湿润三大部分。
(1)青藏高原是新生代第三纪中期强烈隆起,急剧上升的高原,海拔 4000--5000米,由高大的山岭、台地、湖盆、谷地相间组成,气候寒冷干燥,冻裂风化作用显著,寒漠、砾漠分布面广。高山终年积雪,分布着现代冰川,是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内陆咸水湖泊有1500多个,是高寒动物及多种候鸟的栖息繁殖地。高原南部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屹立于祖国边境,在北纬 29度附近的山麓、河谷地带,如墨脱、波密,雨量充沛,分布有热带季雨林。高原东侧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高山峡谷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出现垂直气候带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分布的垂直变化十分典型。
(2)西北内陆是广阔的高原、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东部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缓和,鄂尔多斯高原多短小内陆河和盐湖,黄土高原易受冲刷和侵蚀,阿拉善高原河流稀少,高原海拔1000一2000米。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海拔 3000--5000米,形成有名的吐鲁番盆地、伊犁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全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大面积的干草原、戈壁、荒漠。少数山地有小片森林与草原相间分布,地表植被稀疏而单纯,草食性有蹄类、啮齿类动物为优势种群,内陆湖泊及水湿地是水禽候鸟的栖息繁殖地。
(3)东部是山地、丘陵、平原从北到南相间分布,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和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形成湿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十分明显;河流向东、向南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量丰富,但含沙量大,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织。在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中,形成喀斯特低山地貌。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动植物成分,生物资源种类最为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的分布,既有比较典型的地带性,又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形成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湿地、海涂、岛屹等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本部地区从北到南,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 叶阔叶林、阔叶混交林(含常绿、落 叶成分)、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此外还有竹林;其它植被有灌丛、稀树草原、草原、草甸、草本沼泽等。西部地区除阿尔泰山为寒温带针叶林外,大部属于草原、草甸、草本沼泽、荒漠等植被。
全国现有高等植物 30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个属的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白豆杉、金钱松、珙桐、钟萼木、杜仲、水青树、香果树等,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裸子植物全世界现存12个科近800种,我国就有10个科230多种,各种松树、落叶松、云杉、冷杉从我国的寒温带到热带,由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高寒地区,形成大面积天然林或混交林。被子植物是现代最为繁荣、分布广泛的植物类群,我国有25000多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资源更为丰富,如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龙脑香科植物,我国有坡垒、青梅、望天树、龙脑香、竭布罗香、婆罗双树6个属10多种。很多珍贵稀有的树种,如子京、母生、蚬木、格木、石梓、金丝李、树蕨、苏铁、樟、楠等,大都零星散生,分布范围狭窄。在各地还保存了一些栽培植物的原生种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荔枝、野苹果、野板栗、野大豆等,是良种繁育极为宝贵的种质资源。许多植物如杜仲、三尖杉、罗芙木、美登木、龙血树、木香等,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它可提取脂肪、淀粉、香料及作果品的资源也很丰富。在全国各地还保存很多天然或栽培的古木大树。
我国的陆栖脊椎动物(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分布区中分别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古北界包括蒙新、青藏、华北及东北地区;东洋界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两界的动物互相渗透,成米一个广泛的过渡地带;横断山脉地区,动物区系在整体上属于东洋界,但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古北界动物沿山脊向南延伸,成为两界动物万分混杂的地区。
全国现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2200多种,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羊、台湾猴、白鳍豚、褐马鸡、黄腹角雉、蓝腹鹇、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等100多种是举世闻名的珍稀动物。被誉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历史上分布很广,现今仅在我国的邛崃山、凉山、岷山及秦岭南坡有少量 分布。鹤类全世界有15种,我国就有丹顶鹤、黑颈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灰鹤、赤颈鹤、加拿大鹤等9种。灵长类动物,我国有长臂猿(4种)、叶猴(4种)、金丝猴(3种)、蜂猴(2种)、猕猴(6种)白臀叶猴6个属20种。几种长臂猿分布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叶猴分布于季雨林中;黑金丝猴分布于滇西北和藏东南深山区;猕猴分布很广,北到河北兴隆,西到青海、西藏,以南方数量最多。雉鸡我国有56钟,占世界雉鸡的五分之一,其中19种为我国特有,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其它有科研、经济价值的鸟兽有近300种,资源比较丰富。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堪称得天独厚,世所罕见。
(三)
我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在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和自然历史遗产。两、三千年前,燕山山地有天然森林分布;太行山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也为森林所覆盖;黄土高原植被广泛分布。野生动物也比现在丰富多样,春秋时代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中下游盛产麋鹿;明清时代,鄂西、湘西北及川东还有大熊猫分布。古代一些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保护自然资源提出过一些正确的主张,广大民众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周朝时天子、贵州都有不同范围的禁猎区,规定"天子百里,诸候40里",不许入内砍伐捕猎。据《周礼》记载,当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不仅设置了机构,而且设置了专职管理人员,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迹人"管田猎之令;"囿人"管野生动物资源。周文王的苑囿"灵台",养着鹿、鹤、鹭、鱼等多种动物;秦汉时代规模浩大的"上林苑",饲养的兽类中就有大熊猫;此后如晋代的"灵禽苑",唐代的"华清宫",元代的"琼花岛",明代的"西宛",清代的"避暑山庄"等,在客观上对一些珍稀动植物物种都起到了保护作用。其它诸多名山、庙宇、皇家陵园及少数民族的"龙山"和"风水地"以及宗教文化胜地如峨眉山、天目山、黄陵、东陵、泰山、衡山、九华山等,至今仍是层林迭翠,
古木参天。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自然保护区的雏形,也是中华民族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朴素思考。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对资源的盲目滥用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在唐代以前,川、黔、湘、鄂几省交界地区,有15个州、郡尚有犀角作为贡品,由于长期捕杀,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北宋以后遂趋于灭绝。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后,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从南方大量采运木材达数年之久。历次战争砍树、焚林、掘题、毁堰等,给自然资源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比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生物资源又肆无忌惮进行掠夺,许多珍贵物种也惨遭破坏。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才逐步发展。1956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秉志、钱崇澎等科学家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值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92号提案。这个提案由国务院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办理。同年十月,林业部制定了《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对象、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在全国15个省(区)划定40余处禁伐区方案。并在全国科技规划中,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研究工作,列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之一。此后不久,便先后在广东鼎湖山、海南尖峰岭、福建莘口、广西花坪、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勐养、勐仑、勐腊、大勐笼、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丰林等地,陆续建立了20多处自然保护区,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空白。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及林业部组织了一批专家及调查队伍,对一些边远山区,如西双版纳、梵净山、神农架、呼中、高黎贡山、花坪等地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纵使考察和森林调查,为了解和掌握我国的生物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运动资源的指示》,提出在珍稀鸟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建立禁猎区;对大熊猫等19种珍稀野生运动严禁猎捕,加以保护。1963年,全国人大代表竺可桢等科学家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建议,对于在我国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了系统发言。
"文化革命"十年浩动,使我国方兴未艾的自然保护区事业受到严重摧残,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遭到很大破坏,一些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迫下放或撤销。在1973年农林部召开的全国重点省、市、区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座谈会上统计,全国自然保护区仅存十几处。1975年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在珍贵动物主要栖息繁殖地区,要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才逐步恢复开展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各省相继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全国已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48处,面积150万公顷。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自然保护区布局合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了由林业部牵头,有关部、委参加的自然保护区专业组,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建设工作。同年10月,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八个部、委、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的通知》。1980年9月专业组在成都召开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了全国开展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的原则和步骤,这时全国已有20个省(区)建立自然保护区72处,总面积约200万公顷。会议确定以省(市、区)为单位开展自然保护区区划和考察工作,并提出在全国划定自然保护区的四条原则:
1、 具有代表各种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地区;
2、 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动物、珍稀树种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它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区;
3、 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已遭到破坏,具有重要价值而必须恢复或更替的地区;
4、 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岩溶、温泉、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区。
在各省(区)的支持下,三年期间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2500人,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论证,编写出区划方案。1983年8月,林业部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首次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则通过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并提出在国内有典型意义、科研上有特殊价值、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56处自然保护区,报请国务院批准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时,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133处,总面积806万公顷。
目前,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已逐步健全,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人员由1983年4000人增加到13000人,建设资金已逐年增长率加,政策法规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到1993年,全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501处,面积5059万公顷。经国务院批准,将花坪、武夷山、长白山、西双版纳等77处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无论就其建设规模或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而言,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管理。1984年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年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1988年,七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务院野生运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quot;国家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工作有了确实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的一项重要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林业部门都先后建立了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目前,保护管理工作大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逐步开展规范化管理。为了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设计水平,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把保护区建设成永久性的经营实体,充分发挥保护区功能和效益,林业部于1988年颁发了《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都在边远山区或林区,周围有群众居住,为妥善解决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武夷山、桃源洞、梵净山、南滚河等许多自然保护区,采取积极措施,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开拓新的生产门路,开展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经营活动,调动群众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山区、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是一项涉及学科门类多、技术性强的工作,保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逐步增多,管理任务也随之加大,林业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教学部门,在学校或自然保护区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班,很多省(市、区)也分别举办培训班,使管理人员受到不同层次的业务、技术培训。为了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林业部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共同举办研讨会,安排部分保护区管理人员到香港或国外培训,逐步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许多保护区,如长白山、武夷山、天目山、
专院校和中小学生,前往参观访问和教学实习,增加了他们的自然保护知识,并受到了直观的现实教育;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广泛进行宣传,不断提高人闪的自然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为增强保护区的活力,在保护好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原则下,一些保护区在实验区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种值、养殖以及加工利用等多种经营,并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或效益。同时,开发利用一些有观赏价值的景观资源,开展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活动,是我国保护区建设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各种生态旅游设施具有乡土风情,朴实而富有野趣,与国内其他的风景区旅游相比,可谓别具一格,成为参观游览者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理想课堂。
许多自然保护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探索大自然的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西双版纳、武夷山、梵净山、茂兰、井冈山、梅花山、太白山、八大公山等几十处自然保护区,通过组织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鄱阳湖、庞泉沟、松山、扎龙、官山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则通过组织单项或多项专业考察,基本上摸清了保护区的本底资源,不但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还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保护区之一,经过 30多年努力,基本查清了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和濒危动植物种类,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护区,也设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区内的资源与环境进行监测和研究。为抢救、保护我国珍稀、特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如大熊猫、华南虎、褐马鸡、鹤、扬子鳄以及银杉、珙桐、金花茶、白豆杉等,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许多考察、研究项目,如扬子锷繁殖研究、大熊猫野外生态研究以及茂兰、牯牛降、松山自然保护区考察等,都分别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同行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近些年来,我国在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中,与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先后参加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匀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我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在卧龙建立了大熊猫研究中心,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野外生态及繁殖进行了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对热带雨林、华南虎、雪豹的野外凋查和湿地保护及黑嘴鸥繁殖调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合作引进麋鹿,使之重返故乡;与世界鹤类基金会(ICF)合作,对丹顶鹤、白鹤、黑颈鹤等进行研究。我国的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鼎湖山、锡林郭勒、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保护区网;扎龙、向海、东洞庭湖、鄱阳湖、鸟岛、东寨港 6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另外,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有关部门在自然保护区领域,进行了合作与交流。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成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当。
如今,建立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生态系统地区,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的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各个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林以及珍贵树种得以保存、繁衍;一些濒于灭绝的物种逐渐得到恢复,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
按照国家的要求,到本世纪末,全固将建立自然保护区1000处,总面积将占国士面积的10%左右,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区建设也将走向管理科学化、建设标准化、科学研究系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从而为人类保存一批巨大的自然财富。
回答时间:2006-2-17
Ⅱ 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
保护区始终坚持通过科学研究指导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工作,坚持通过环境教育积极提高公众意识,坚持保护和发展协调并进。20年多来,组织科研人员攻关,发表了论文100余篇,完成了资料本底调查,开展了越冬地丹顶鹤、獐、黑嘴鸥等研究、驯养和繁殖、以及GIS在保护区管理中的运用等课题三十多项;筹资恢复湿地,建设了万亩芦苇、万亩湿地,使鹤类和水禽有了良好的栖息场所,使越冬种群逐年增多;开展了国际合作和交流,配合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举行了六次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培训班,并同全球环境基金、保护国际、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丹顶鹤保护国际网络、亚洲湿地局及香港、台湾等地区和组织开展了众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大大提高了盐城保护区在国际上的影响;组织了精干的管理队伍,年年巡护在保护区辽阔的地域上,多年来共收缴各类非法狩猎枪支280余支,查处非法狩猎案件60余起,制止了多起破坏环境、破坏鹤类栖息地的事件;成功地利用物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生态旅游,先后接待来自美、英、法、德及香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和游客以及国内游客数十万人。
Ⅲ 自然保护区员工的培训方式及发展思路研究,论文
自然保护区员工的培训方式及发展思路研究
多少个字数?
毕业论文内容及要求
毕业论文应包括以下项目:(1)封面;(2)论文评语页;(3)作者声明;(4)论文题目及署名;(5)中文摘要及关键词;(6)目录;(7)正文;(8)注释;(9)主要参考文献;(10)附录(非必选项);(11)后记(非必选项)。以上各项目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如下:
封面
封面信息。封面信息包括学校名称与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全称、毕业论文标题、学生个人信息、指导老师信息,以及论文完成时间等。
封面格式。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设计。封面上的题目、姓名、学号、年级、专业、站点、指导教师姓名等内容,以及论文完成时间。封面最好是打印填列,所有项目填列的内容均须排列整齐、美观。
论文评语
内容:用于指导教师对本论文的评语和评定意见
作者声明
声明内容。作者声明是论文的著作权人对论文形成的知识产权与使用的知识产权,以及可能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所做的公开表述和承诺,其内容包括声明文本和作者个人信息(专业、学号、姓名、时间)等。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
声明格式。作者声明应另起页,“作者声明”字样占一行,二号宋体,加粗,居中,段前段后各空一行(提倡用word软件下“格式”——“段落”——“间距”——“段前和段后”定义,不宜用空行回车方式,下同),结尾处无标点符号。作者声明的内容由学校统一拟定,四号宋体。
声明生效。须由论文作者在作者签名处用中文手写签字,声明方才有效。时间最好手写。
Ⅳ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每年几月几日开展一次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每五到十年开展一次。
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自版然保护区的管理基础权、管理措施、管理保障、管理成效及负面影响。其中,管理基础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功能区划和保护对象信息。
管理措施包括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编制与实施、资源调查、动态监测、日常管护、巡护执法、科研能力和宣传教育。管理保障包括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制度、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专业技术能力、专门执法机构、资金和管护设施。
管理成效包括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变化和社区参与;负面影响包括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建设活动影响。
(4)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方式:
中国人口众多,自然植被少。保护区不能像有些国家采用原封不动、任其自然发展的纯保护方式,而应采取保护、科研教育、生产相结合的方式,而且在不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的前提下,还可以和旅游业相结合。因此,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部大多划分成核心区、缓冲区和外围区3个部分。
核心区是保护区内未经或很少经人为干扰过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所在,或者是虽然遭受过破坏,但有希望逐步恢复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区。该区以保护种源为主,又是取得自然本底信息的所在地,而且还是为保护和监测环境提供评价的来源地。核心区内严禁一切干扰。
Ⅳ 《自然保护区》是如何分级、分区的
《自然保护区》分级: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全国或全球具有极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并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2、省(自治区、直辖市)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本辖区或所属生物地理省内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以及休息、娱乐、观赏价值,并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3、市(自治州)级和县(自治县、旗、县级市)级自然保护区,是指在本辖区或本地区内具有较为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以及娱乐、休息、观赏的价值,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分区:
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是指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一类自然保护区,下分5个类型。
2、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3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所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4、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荒漠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5、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共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6、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7、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野生植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植物和重要经济植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8、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野生动物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动物和重要经济动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9、古生物遣迹类型生然保护区,是指以古人类、古生物化石产地和活动遣迹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0、地质遣迹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特殊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奇特地质景观、珍稀矿物、奇泉、瀑布、地质灾害遣迹等作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5)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国家级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其生态系统在全球或在国内所属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高度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2、其生态系统中具有在全球稀有、在国内仅有的生物群或生境类型;
3、其生态系统被认为在国内所属生物气候带中具有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4、其生态系统尚未遭到人为破坏或破坏很轻,保持着良好的自然性;
5 、其生态系统完整或基本完整,保护区拥有足以维持这种完整性所需的面积,包括具备 1000公顷以上面积的核心区和相应面积的缓冲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Ⅵ 怎样建立一个自然保护区
在城区或周围规划建立自然保护区
城区保存的原生生态系统绝对不应破坏,要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各城市应该利用旧城区改造的机会,争取扩大城市的绿地空间,另外还应该建设城市公园,并在工厂空地、学校校园建立绿地和种植植物。城市中的自然生境斑块应该划为保护区,开展有效管理,维护其自然过程,发挥其保护、科研、教育与培训、资源开发和生态旅游等多功能的作用。目前,国外许多城市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例如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在湖滨建立了禁猎区,摄政公园建立了禁猎的苍鹭栖息地。美国的旧金山、洛杉矶、迈阿密,加拿大的温哥华、蒙特利尔,澳大利亚的悉尼、堪培拉,俄罗斯的莫斯科,波兰的克拉科夫,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雅加达,巴西的巴西利亚,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等城市都进行了类似的自然保护工作[12]。
(1)保护区的规划原则
在建立保护区的过程中,规划者最为关心的主要问题有[13]:①保护物种所需要的保护区面积至少应是多少?②建立一个大型的保护区还是多个小型的自然保护区好?③一个濒危物种的多少个个体在保护区中得到保护才可以使它免于灭绝?④保护区最好的形状是什么?⑤如果要建立多个自然保护区,应该相互靠近一些,还是互相远离?它们应该相互隔离还是应该由廊道互相连通?针对上述问题,许多学者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自然保护区规划的一般原则(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原则
较差 较好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生态系统的部分得到保护
小的保护区
保护区破碎化
保护区较少
保护区彼此隔离
保护区彼此隔离
保护区是同质的生境
保护区的形状不规则
仅有大的保护区
每个保护区各自管理
人不准进入 生态系统得到完全保护
大的保护区
保护区未破碎化
保护区较多
保护区之间具有通道相连接
保护区之间具有“踏脚石”(stepping-stone)
多样化的生境(如山、湖泊、森林)被保护
保护区接近圆形(边缘效应较少)
大小保护区相结合
区域内的保护区统一管理
具有人能进入的缓冲区
(2)保护区的功能分区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和生物圈计划(MAB)”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生物圈保护区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一个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区应该包括由内至外的3个功能区:①核心区:该区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受到绝对的保护,禁止一切人类的干扰活动;但可以有限度地进行以保护核心区质量为目的,或无替代场所的科研活动;②缓冲区:该区围绕核心区,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科学活动和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还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③过渡区:该区位于最外围,区内可进行某些持续开发利用,某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并进行一些科研和人类经济活动。这种功能分区方法对各类城市群(区域水平上)的自然保护区规划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3)规划建设生境廊道
由于城市化造成城市自然生境的破碎化,由这些破碎的生境斑块形成的保护区远远不能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了减少它们对物种的限制和隔离,增加被保护物种之间及其与野生群体之间的联系与交换十分必要。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合理的生境廊道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连接城市各绿地、公园或乡村生境的植被廊道(如林荫道、树篱、防护林带)、河流与溪流廊道对维持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十分重要的,它们将城市中分散的动植物生境与区域景观中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联系起来,将不同地方的保护区构成保护区网,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增强保护物种和野外物种的交换,从而增强整个城市生物群体的生存能力。例如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城市中的自然溪谷和林荫道已经作为公园之间生物迁移的廊道被保护起来[14]。在美国华盛顿进行的城市规划中,通过溪流廊道将城市中零散分布的动植物园与野外的天然生物群落区直接联系起来,使野生水禽可以进入城市公园区,同时公园内的水生生物也可以进入野外的自然栖息地,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5]
Ⅶ 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状况
保护区总面积108700公顷,其中:核心区50536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6.5%;缓冲区40571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7.3%;实验区17593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6.2%.另外根据东北虎、豹野生种群活动范围较大的特点,在保护区外围设立外围保护带41778公顷。
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林业管理局,上级主管部门为吉林省林业厅。保护局下设野生资源保护处、湿地保护处、综合处、宣教中心、救护中心、科研繁育中心等6个管理部门、6个基层保护站和1个生态保护警察大队,现有管理人员57人。
保护区2001年成立。国家林业局为该保护区批复一期工程建设资金643万元,其中,国债资金514万元,地方配套129万元。保护区管理局利用此项资金,先后建设了春化、马滴达、敬信等保护站的建设,购置了常规的巡护、监测和宣教设备,逐步完成了勘界立桩的工作,并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立宣传警示标牌14块,促进了保护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 ①保护区管理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专家和学者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并组织中层领导干部到其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学习,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②通过设立虎豹监测热线电话、奖励信息提供奖励机制及借助边防巡逻和森林警察强化巡护工作等形式,积极做好虎豹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分析出其个体的差异及活动范围。
③联合公安、工商、渔政等管理部门,在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的同时,定期不定期地对宾馆、饭店、市场等可能经销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场所进行检查。并且从严从快查处滥捕滥猎野生动物的违法活动。
④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全国20多家新闻媒体,对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及不同时期的工作进行报道。同电视台合作制作完成了《虎殇》、《东北虎的家园》专题片两部。
⑤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举办召开了“建立图们江下游地区跨国界生物圈保护区国际研讨会”、“图们江下游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国界合作研讨会”、“中国东北虎野外种群恢复工程建设进程国际研讨会”、“东北虎野生种群及其被捕食猎物(有蹄类)监测技术国际研讨班”等会议,就实施东北虎、豹野生种群的保护及建立图们江下游地区跨国界生物圈保护区等问题。与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设立了“中国吉林虎豹保护项目办公室”,在资金、技术与培训等方面赢得了支持与帮助。
Ⅷ 200分!200分!求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工作条件/巡护工作规划”
贵州省实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细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不同自然地带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林区、天然亚热带季雨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林区的自然保护区。
第三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地方自然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按《办法》管理,地方自然保护区分别由省、地、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
第四条
地方自然保护区区划由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建立地方自然保护区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省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方案,征求有关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地、州、市级自然保护区由地、州、市林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方案,征求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后,报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县级自然保护区由县林业主管部门提出规划方案,征求有关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环境保护部门的意见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五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
(一)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地区;
(二)珍贵稀有或者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动植物种的主要生存繁殖地区,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珍贵树种和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候鸟的主要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野生生物模式标本的集中产地;
(三)其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
第六条
自然保护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编制,分别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方案内容:
(一)资源概况和保护对象;
(二)面积;
(三)核心区和实验区范围;
(四)基本建设投资规划;
(五)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经费的规划;
(六)科学研究工作规划;
(七)旅游小区规划;
(八)其它项目的规划。
第七条
自然保护区的四至界线,须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由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发给山林权属证书。自然保护区的面积、界线一经划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变更。因特殊情况确需变更的,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法规和政策,开展保护自然资源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开展地质、土壤、气候、植被、生态等科学考察,探索自然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再生资源的途径;
(三)对珍稀动植物进行生态观察、研究以及引种、驯化,保护和发展珍稀动植物资源;
(四)设置永久性四至标志;
(五)建立并管理资源档案;
(六)负责自然保护区的行政管理。
第九条
自然保护区利用可再生资源,必须编制经营方案,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经营利用,其林政管理费、育林基金、更改资金、资源管理费全部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资源的恢复。
第十条
在自然保护区内,因特殊情况需要采伐林木、捕捉、采集野生动植物标本的,必须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并按规定交纳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费。
第十一条
在确保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经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可在指定的范围内开展旅游活动,但必须遵守以下规定:
(一)旅游业务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
(二)有关部门投资或与自然保护区联合兴办的旅游建筑和设施,产权归自然保护区,所得收益在一定时期内按比例分成,但不得改变自然保护区隶属关系;
(三)对旅游区必须进行规划设计,确定合适的旅游点和旅游路线;
(四)旅游点的建筑和设施要体现民族风格,同自然景观和谐一致;
(五)根据旅游需要和接待条件制订年度接待计划,按隶属关系报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有组织地开展旅游;
(六)设置防火、卫生等设施,实行严格的巡护检查,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第十二条
凡需进入自然保护区从事科研、教学、考察、拍摄影视片的,必须经自然保护区同意,报省林业主管部门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同国外、境外地区签署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协议,或者安排接待其人员到自然保护区从事有关活动,必须征得省林业主管部门的同意。经批准进入自然保护区的人员,在核心区只能进行观察研究活动,在实验区可以进行科学实验、考察、教学实习。进入自然保护区,应向其管理机构交纳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费。
第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设施,未经批准不得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机构和修筑设施。因国家建设需要在自然保护区内兴建工程项目的,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地等审批手续。建设单位必须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兴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设施,并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交纳自然资源损失补偿费。
第十四条
自然资源保护管理费和自然资源损失补偿费收取标准和办法,由省林业、财政、物价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
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种植业、养殖业、商业、服务业等多种经营,所得收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建设。
第十六条
对执行细则,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和个人,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对自然保护区的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有突出贡献的;
(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促进自然保护,成绩显著的;
(三)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
第十七条
违反本细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予以警告,责令其离开自然保护区限期拆除非法建筑物;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细则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规定的;
(二)破坏自然保护区内设施或擅自移动界标的;
(三)阻碍管理人员进行正常管理工作的。
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管理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本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Ⅸ 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业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1、全面规划,有序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
2、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尤其是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开发更不得以破坏资源和环境为代价。
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针对目前生态旅游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重开发、轻宣传教育的问题,必须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4、加强生态旅游的科学研究和生态监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时间短、发展速度快,许多技术难题尚未得到较好的解决。
5、严格控制规模,避免城市化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必须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
6、科学解决能源问题,对大自然能源的消耗要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坚持“最小消耗”的原则,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设“环保型”设施。
(9)自然保护区管理培训方案扩展阅读:
文化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文化、旅游、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沟通与交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宏观掌控、精准“把脉”,制订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使文化旅游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平台并完善相关机制,为企业建设旅游文化项目做好指导。
避免项目的重复建设;禁止在景区范围内大兴土木,兴建各种楼、堂、馆、所和旅游饭店,使景区环境免受不必要的污染;加强文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的执法力度,设置不得触碰的“高压线”。
对破坏文化资源和在文化旅游建设中破坏周边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惩,对违反法律的企业交有关部门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