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方案大全 > 能工巧匠培训方案

能工巧匠培训方案

发布时间:2021-02-11 15:27:04

① 如何通过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来培育工匠精神

把“工匠精神”融入企业之中,把“工匠精神”奉为产业灵魂。
1、注重工匠培养。
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工匠精神”。工匠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注重工匠培养,也就是注重人才培养。建筑行业专业门类众多、人才需求量大,培养工匠的条件优越、潜力巨大,企业应根据阶段性目标和长远发展目标,着力打破业内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难、产业技术工人匮乏、缺乏职业经理人和专业管理团队的“瓶颈”,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在广揽人才的同时,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骨干到高等院校、知名企业集中学习、培训,造就一批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精明能干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注重培养一批高学历、高职称的技术型、科研开发型高级人才。可以预见,通过大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引领,建筑业必将迎来工匠云集的黄金时代,实现行业发展水平的大提升。
2、注重精神培养。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一种用心、踏实、专注的气质和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态度。不可否认,在建筑行业,一些企业对“工匠精神”认识有缺失、有偏颇,在工程建设中急功近利、缺乏对质量细节的追求和把控,片面追求速度和效率,导致建筑工程存在质量缺陷,甚至一些常见的质量通病也消而不除,损害了行业形象,让“工匠精神”回归成了行业在这个时代最迫切的呼唤。因此,要加强“工匠精神”的培养,提高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重视,让行业从业人员意识到“工匠精神”的可贵,切实转变观念,把事业当作责任、把职业看成是“天职”,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认真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质精品。只有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一丝不苟、对完美孜孜追求,建筑施工企业和建筑工人才会在建筑事业的天地中,有劳动成就和人生价值的获得感。
3、注重能力培养。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创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应该认识到,提倡开放、创新、创造的互联网思维,就是“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结合。建筑施工企业要紧随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全力驱动创新,走在前列。在创新过程中,高度重视、建立和发挥好技术中心的作用,推进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研究开发关键性、前沿性技术,加大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建立健全技术创新长效机制,推动建筑业向产业现代化、施工绿色化、建筑工业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和人才队伍专业化发展。
4、注重环境培养。
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工匠的沃土。
一是在生产一线鼓励技术工人总结实践经验,发明劳动小工具、钻研施工小窍门等,营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氛围;
二是重塑和推广“师带徒”的传统育人模式,通过师徒传习将优良品行和精湛技术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使事业后继有人;
三是要通过技能比武、技工家庭评选等活动,挖掘和发现建筑业技术匠人,并扩大培养教育的范围,造就大批能工巧匠;
四是健全和完善技术工人专业培训、等级认定、业绩考核的长效保障机制,使工匠在企业安心乐业;
五是不断改善和提高技术工人薪酬福利待遇和奖励措施,真正使技术工人在企业受到尊重。

② 如何加强职业教育,培养大国工匠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这应该从职业教育着手开始着专手,主要两个层面:学校和社会属。
首先,学校层面首先应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第二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要通过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第三是在公共课、专业课和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的内容。首先在公共课里面,要改革课程模式,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他们自信心和责任感,这也是工匠精神所要求的。专业课里面,要重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对精湛技艺追求精神的培养,开展一些课程当中设置工匠精神的考核点来考核学生的工匠精神,也可以让学生走进我们校企合作的企业,现场感受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工人对工作、对岗位的那种执着追求精神。在校园文化里,可以营造一些崇尚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氛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积淀出工匠精神。

③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人才队伍

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队伍的建议:

一、加大弘扬“工匠精神”力度

在全社会加强舆论导向,确立工匠精神的价值观,转变“重装备、轻技工,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的观念,要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乐奉献、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同时全社会要尊重技术人才,特别要尊重一线技术工人,让他们在一线工作有希望、有尊严。让越来越多的“精工巧匠”、“匠心青年”能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广大青少年追捧的“明星”和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

二、加快建立校企合作平台

通过发挥校企各自优势,互相支持、 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引导和促进,让企业进学校,让学校专家进企业,帮助企业提升理论知识,通过系统的、专业的、全方位的学习、员工培训,使之真正成为能做事、会做事的人才队伍,致力于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工匠”型人才。

另外,学生在校期 间,学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操守的教育培 训,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和本领;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兴办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基础是院校,职业教育的摇篮在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是科技兴区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亦是服务地方 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


三、努力塑造匠人标杆

一是相关联系部门可牵头组织开展技能大赛。建议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制度,支持院校或有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技能大赛实训基地,使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通过各级、各类大赛脱颖而出。

二是对获得技能大赛金牌的选手,可晋升为高级技师并破格认定为当年度首席技师;对获得技能大赛优异成绩的选手,以及为获奖选手提供指导和帮助的技术指导专家、教 练。

按照国家奖励标准分别给予奖励;对选送单位、院校,给予一次性物资奖励: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师徒制”培养新模式,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试点的单位由财政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三是给企业更多的人才评价自主权,根据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和用人单位岗位要求,让部分院校、企业成为职业资格过程化考核鉴定 试点。比如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企业或行业协会可 以在国家职业标准框架内,结合企业或行业的生产服务实际,实施自主评价体系。


四、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任用

坚持“不唯学历唯能力”。吸引更多技艺精湛的优秀高技能 人才到技工院校任实习指导教师,具有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的人员,不受学历、教师资格证等条件限制,可直接应聘相应等级实习指导 教师岗位。

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符合条 件的职业院校教师可评为“实训教授”。在对待学生方面,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成长通道中的“天花板”和“隔离墙”。

取得高级工、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的全日制毕业生,在参加公务员招考、企事业单位招聘、确定工资起点标准和职称评聘等方面,按照相应的全日制高职(大专)或本科毕业生 享受相应政策待遇。

普通技工学校毕业生,按照普通中等学历教 育毕业生享受相应政策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树立典型、评选劳动模范,每年可组织优秀高技能人才开展带薪外出学 习、考察和疗养等活动。鼓励企业在制定薪酬制度时向高技能人 才倾斜。


五、加强能工巧匠的培育机制建设

建议在政府的领导下,有计 划,有组织地引进一批技术能手,以此带动本土匠人们快速提升。同时,邀请国内外行业人才组织开展各大行业相关大型论坛、小型沙龙等活动,使大家在这些活动中可各显其才、取长补短。

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来传授经验,进一步提升技能操作水平。也可组织一批技术人才走出去,分行业、分级别开展组织交流和培训,让每位同志学有所获得。

总之,通过交流学习培 训,让我们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良精品;我们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我们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期望“工匠精神”引领出“江津智造”。

④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的内涵有来三个关键源词:敬业、精业、奉献。这三者是互相联系、有机结合的。敬业反映的是职业精神,是前提;精业反映的是职业水准,是核心;奉献反映的是个人品德,是保障。可以说,新时期的工匠精神,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的重要体现。工匠精神,不仅限于企业生产,而是包括政府机关在内的各行各业,都有一个敬业、精业、奉献的问题。

⑤ 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学生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核心在践行,关键在要明了和锁定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目标维度。只有首先确立要达到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才会有方向、有定位、有远方,才能瞄准标高,凝心聚力,逐梦前行。这样的目标就是怀匠心、铸匠魂、守匠情、践匠行。

怀匠心。匠心,即能工巧匠之心,它是指精巧、精妙的心思,本质上就是创新之心。成语中的匠心独运或独具匠心,指的就是这样的灵明独到之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第一位要素,是工匠精神的核心价值和灵魂。因为心是精神之宅、智慧之府、载体之本。古人强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可见,心是神明,心是主宰。反之,失却匠心,工匠就沦为庸匠,精神也就随之贬值,沦为低阶的、不足为道的存在。换言之,工匠精神如果抽掉了匠心的内涵,只剩下形而下的操作,恐怕离匠气也就不远了。所以培育学生怀持匠心,生成匠意、匠思、匠智,亦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首要任务。

铸匠魂。什么是工匠之魂?是德,是人的品德、品行、品格。德是工匠精神的支柱。古人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可见,工匠之才是由工匠之德统领的。有学者强调:“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德,就是工匠精神的统领与根本,是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因而培养工匠精神必须铸匠魂、立匠德。人有了德之魂,才能立世生存、行之久远。职业教育必须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铸魂”工程,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要搜集和整理具有育人效应的大国工匠、大师劳模们的成长案例,融入到德育课程中,让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眼中有标杆、心中有榜样、效学有依托,真正成为追寻大师、德技双修的人。

守匠情。匠情之情是情怀之意,是人们对事物怀持的或投射在事物之上的积极、崇高、富有正能量的情感与态度的总和。守匠情,即怀持和坚守工匠情怀,这种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的价值取向和职业态度,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情怀包括热爱情怀、敬畏情怀、家国情怀、担当情怀、卓越情怀等。这些情怀在大国工匠、非遗大师身上都有突出体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培养他们崇高的家国情怀、职业的敬畏情怀、负责的担当情怀、精益的卓越情怀,学习大国工匠身上的这些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得大师真传、汲精神滋养,将自己磨砺锻造成大写的人。

践匠行。匠行是指工匠们做事的行为和行动。培养工匠精神不是因为它是热点和时尚,为了蹭热点、追时尚、贴标签才随之起舞。它是需要真抓实做、大力践行的。践匠行需要明了匠行基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生成的独到的行为特征:执着、精技、崇德、求新等。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要按照这样的准则和标高,去培养学生脚踏实地专注做事的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养学生遵道守德、无私敬业的品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德润身、技立世、品高端的深受欢迎的人才。

阅读全文

与能工巧匠培训方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何让避免跨界电子商务逃税 浏览:141
非公党建外出培训班培训方案 浏览:231
安全培训方案模板下载 浏览:489
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67
移动开门红营销方案 浏览:814
零食促销方案范文 浏览:765
季度促销活动奖励方案 浏览:108
花店网络营销 浏览:684
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 浏览:91
人工智能沙龙策划方案 浏览:591
雅诗兰黛集团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浏览:159
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有哪些因素 浏览:107
苏州网络营销建设 浏览:678
我国电子商务税收流失的估算规模 浏览:766
电子商务安全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浏览:765
电子商务的快递物流 浏览:729
春季活动促销语 浏览:415
河南省民生实事培训方案 浏览:721
电子商务物流构成要素包括哪些 浏览:274
网络营销期末考试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