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今年双十一的促销手段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1、打折
双十一最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就是限时或者限量打折,限时限量的目的主要是增加买家的紧迫感和购买乐趣,双十一活动当天,拿出一部分商品来做限时限量打折抢购的活动,当然也可以做一些折上折的活动。
2、包邮
包邮作为最为常见的优惠活动方式,为消费者省去邮费的烦恼;许多消费者宁愿商品价格贵10块钱也不愿意付10块钱的邮费。在双十一活动期间,满多少的消费者,X年内送包邮卡。
3、送礼
双11预热期间可以使用收藏有礼的手段来提升商品权重。提前预告双十一活动将赠送购买金额最高的用户活动一份礼物(最好把实际礼物和金额标出以吸引消费者注意)。
4、满减
满减在店铺日常运营中的作用是提升客单价和商品的连带销售率。作为买家来说,也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优惠。如双十一当天满减活动可以设计成:折后满499减100、满899减200、满1299减300等。
5、满送
满就送在双十一活动当天,设定几个满松几个的活动。
6、优惠券
在消费者购买时,每消费一定数额或次数,给用户给优惠券,会促使用户下一次来你这里消费,当然也达到了促销的目的。从十月份到双十一预热阶段需要提前发放双十一当天使用的优惠,可以设置成三个等级,20元不限额、50元、100元限额使用。
不同的时间节点,使用的活动方式也是有一定的区别,比如,10月份和预热期间,除了满减,打折之外,优惠券和试用比较符合这个阶段。
7、VIP活动
VIP活动有两大目的,一是新会员招募,二是老会员回馈,其实这两种方式的最终目的是带来新会员,激活老会员,沉淀忠实会员。在十月份和双十一预热期间,VIP活动要不断是进行,如果会员基数比较大的店铺,除了新会员招募之外,重点应该放在老会员激活方面。
8、试用
试用一般适用于新品上市,维护商品口碑。双十一商品重点新款上线后,为了维护商品的评价和评分,除了参加官方试用平台活动之外,自己在店铺里面针对老用户也可以发起试用活动。这个活动在十月份可以持续进行。
9、抽奖
抽奖促销也是淘宝卖家常用的方法,抽奖时要注意公开公正公平,奖品要对大家有吸引力,这样才会有更多的用户对促销活动感兴趣。
『贰』 双十一营销策略分析
从2009年到2016年的八年中,淘宝在“双十一”这一天的成交额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使淘宝“双十一”成了当之无愧的“网络购物狂欢节”。淘宝“双十一”之所以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与其在活动中所采用的营销策略有密切的关系。本文通过对淘宝“双十一”营销的现状进行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推进互联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使得我国的互联网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与此同时,不断扩大的网络购物用户规模以及不断攀升的网购交易额,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电商领域,电商平台的竞争日益加剧。在众多的电商平台中,淘宝商城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平台。从创办“双十一”八年来,淘宝营业额从2009年的5?200万元到2016年的1?027亿元,呈现了井喷式增长,销售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数多达235个,创造了众多的营销神话。在这场购物狂欢节中,淘宝的营销策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淘宝“双十一”营销策略分析
(一)活动前期的营销策略。
1、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
活动前期的广告宣传包括硬广、软广两个方面。硬广就是指出现在各大网站、各大城市的地铁站以及公交站、候车室的各种宣传图、宣传语,还包括电视、视频网站上的各种广告宣传视频。软广主要表现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站进行舆论的宣传推广,比如推广的“双十一”抢购攻略、“双十一”购物清单等相关软文。淘宝还会在各大论坛开展有关“双十一”的话题讨论。从独立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尼尔森获得的数据表明,在2016年的11月3日14时到11月4日13时59分共24小时的时间,天猫“双十一”活动在微博上的提及量达到了2?250?535次。此外,还包括在淘宝本身页面进行改版宣传以及各店铺提前放出促销信息等。前期广告宣传的核心就是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即获得大量的优惠,使“双十一”购物划算的观点深入人心,让消费者认识到这是有利可图的,从而提高其对“双十一”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提前发放大量红包,开展抢红包活动。
抢红包活动是淘宝“双十一”营销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一大亮点。淘宝“双十一”抢红包热最早出现于2012年,当时红包类型还比较单一,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天猫所有数码家电商品在11月11日这一天累计满返红包。第二种是双十一充值抢现金红包。如消费者在淘宝网站上充值150元可以抢50元现金红包,充值300元可以抢150元现金红包。充值抢现金红包的活动时间是11月5日到11月10日。在活动的开展期间,淘宝最高送出了40万个现金红包。淘宝“双十一”的抢红包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求利心理,而且还颇具趣味性,所以抢红包活动在以后的每一年淘宝“双十一”宣传推广中都精心设计且声势越来越大。这种促销活动给消费者一种“红包不用也是亏损”的心理暗示,提高了消费者对“双十一”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3、举办天猫“双十一”晚会。
淘宝在2015年首次试办天猫“双十一”晚会,就获得了收视与关注的双赢,同时也制造出了电视购物晚会这种新型电视节目。“电商+电视+网络”的传播策略使淘宝“双十一”引爆全民聚焦。由第三方收视率监测公司酷云发布的数据显现,在北京水立方现场直播的湖南卫视2015年“天猫双11狂欢夜”市场占有率高达28.386%,占有全国同时段播出得一切节目内容的第一位。如此之高的收视率,带来了数百万观众的互动,新增用户注册数是平时的20倍以上,31分钟交易额就已经达到190亿,相当于2012年全天的交易额。2016年,“天猫双11狂欢夜”晚会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又一热点,晚会云集了包括贝克汉姆夫妇、科比、穆勒、斯嘉丽、陈奕迅、梁朝伟等在内的全球各大文体明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注度。同时,在微博的话题榜上其同名话题雄踞热搜榜、话题总榜前列,且毫无悬念地荣登当晚收视率冠军宝座。
活动当中的营销策略1、分时段抢购。
因为淘宝“双十一”的活动会持续一整天,为了防止消费者在活动的第一时间就将价格低廉的商品抢购一空,淘宝采取了分时段的抢购活动。一方面让消费者不会错过对价格低廉的商品的抢购,另一方面也不断维持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增强消费者的参与程度,维持“双十一”的活动人气。
2、更新销售信息,直播销售数据。
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对“双十一”信息进行实时更新,扩大活动影响力,让人们产生一种购物时间上的紧张感。就淘宝“双十一”的报道而言,其侧重点是分析相关的数据,重点突出时间、交易量等,尤其是在双十一开始的前几个小时,同时注重于与上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大概的形式为“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016年)淘宝“双十一”交易额突破10亿元只用了55秒。6分58秒之后,交易额破百亿,而在去年,阿里巴巴是在12分28秒破百亿”。淘宝“双十一”这类新闻的报道,不仅是对自己本身的一种积极正面宣传,同时也会调动还未参与活动的消费者的好奇心,使其产生盲从、凑热闹的心理,进而扩大活动影响力以及消费者的参与度。
3、开展一系列趣味性活动。
趣味性活动的设置一般是在整点时间,对于消费者而言价格始终是购买行为是否发生的敏感点。通过在每个整点阶时间段设置“一元秒杀”等活动,会不断调动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维持活动的氛围。除在正点设置活动外,淘宝也会在几个比较特别的时间点上设置如“抢红包,捉猫猫”等相关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使消费者占到一些便宜,同时也对淘宝“双十一”活动本身起到了很大的宣传推广作用,所以备受大家青睐。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些活动的趣味性把淘宝“双十一”气氛推向了高潮。
活动后期的营销策略1、优惠活动持续推广。
活动结束后的一系列继续推广的折扣行为,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在活动期间没来得及购买的这批消费者,让他们仍能享受到折扣。对于商家来说,这种活动也能让他们重新处理库存,制定出新的有利于增加销售额的措施。这种活动的开展也会延长淘宝“双十一”的影响力,有利于淘宝“双十一”活动的下一次举办。
2、不断地炒作造势。
淘宝“双十一”结束后,在淘宝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站发起晒照等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消费者将自己在活动期间的抢购成果晒出去。这种活动的开展为淘宝“双十一”进行了舆论方面的造势。晒照的行为一方面给予了淘宝“双十一”期间的折扣活动的真实性证明,另一方面也使活动的影响力不断持续深入人心。
淘宝“双十一”营销存在的问题
信息轰炸导致用户疲劳。
随着淘宝“双十一”销售额的不断增加,加入到“购物狂欢节”的电商平台也越来越多了,进而使得11月11日这一天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双十一”前的宣传促销对于淘宝网站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群发短信、滥发短信的宣传手段愈演愈烈。每天几十条促销短信,会打扰到消费者的正常生活,引起消费者的不满。过于频繁的促销信息传播与轰炸,会使消费者感到身心疲惫,对淘宝“双十一”活动产生不满和抗拒,也不利于淘宝“双十一”活动的口碑传播。
网络系统不完善,用户体验下降。
在零点秒杀时间段,有很多消费者会遇到网站卡顿等问题。这使得一部分消费者连网站主页都无法进入,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心情,降低了消费者的购物期望值。消费者下单后,系统会显示工作繁忙正在排队,出现这种情况一般会导致消费者无法进行支付行为。等支付页面终于正常恢复可以使用时,却又会因为下单时间过长已超时而将消费者的订单取消。面对这种情况,消费者没有办法只能重新进行下单,结果是又要排起长队等候系统处理。这种因为下单后的付款不顺,导致消费者“空欢喜”的例子在淘宝“双十一”期间是比较常见的。“秒杀”落空、网站卡顿等情况的出现,会使消费者的用户体验度下降。
虚假销售,失信于消费者。
淘宝“双十一”期间各商家都会开展各种各样的促销优惠活动,但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促销活动似乎并没有商家说的那么好。虽然有很多的商家会在“双十一”打出“骨折价”等相关口号,但消费者发现很多商品的价格并没有像商家宣传的那样便宜,甚至有一些商家先将商品的原价按比例进行一定程度的增高上调,在价格上隐瞒欺诈消费者。淘宝“双十一”宣传的口号是“半价免邮”,然而部分卖家在活动期间却拒绝参加半价免邮活动。淘宝“双十一”一直以低价作为促销的核心,但众商家面对激烈的竞争,会不断地降低商品售价,结果恶性竞争导致产品的质量得不到保障,与消费者的期望值不符,使消费者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进而感到失望。
物流拥堵导致消费者满意度降低。
淘宝“双十一”的物流拥堵问题一直是消费者所诟病的。随着淘宝“双十一”期间交易额的不断升高,产品订单量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如2016年快递数超10亿件。面对如此庞大的快递数量,物流压力空前增大。物流公司负载过大甚至瘫痪,部分物流公司由于不堪重负而停止揽件,消费者的收货日期超过半个月,系统在发货后的10天会自动确认收货,导致买家没有收到货物而自动默认好评,引起消费者强烈的不满情绪,降低了购物节的消费体验与客户满意度,从而打压了消费者在“双十一”期间的购物热情。
淘宝“双十一”营销问题的应对策略
使信息传播更具针对性。
淘宝“双十一”过于频繁的促销信息传播与轰炸,会使消费者感到身心疲惫。为此,淘宝应设置正确的宣传话题,采取更具针对性的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模式。对于宣传话题要结合当下社会最关注的热点、受众最关心的事件来进行选择与设置。话题应具有新颖性、时效性、重要性等特点,要有针对性地抓住消费者的兴趣点,把握消费者的偏好。对于宣传信息传播方式的选择方面,淘宝应针对不同的信息受众选择更有效直接的方式传播促销信息,注重个性化传播,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如对于年纪较大的消费者,淘宝可选择手机短信的方式进行信息宣传,而对于较年轻的消费者,淘宝可在一些新兴社交论坛如微薄、微信等平台进行更具针对性的广告宣传。总之,淘宝“双十一”应避免采用狂轰滥炸式的信息传播以及毫无节制的发送短信,否则会使消费者对淘宝“双十一”产生逆反心理。
优化系统平台。
淘宝“双十一”期间集中爆发的购买支付需求对支付系统的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虽然淘宝近几年也做了一些改进,但面对逐年扩大的购买规模,淘宝平台系统仍需优化和完善。在“双十一”前期,淘宝应当对消费者预热时期的各相关浏览、收藏、加入购物车、关注等信息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进而对参与“双十一”活动的用户数量、销售情况进行预估,并基于此制定一系列的应急方案与措施。此外,还应设计更为详尽的商品信息网页,优化支付流程与平台,提高消费者在“双十一”时期购物的畅通性以及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度。淘宝2014年开始推广的“提前预售”环节对于缓解系统压力就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淘宝“双十一”预售是指消费者提前付定金到“双十一”当天再付尾款。在淘宝“双十一”刚刚开始的几分钟里会有大量的交易同时发生,而预售可以将下单时间进行分散,将系统的峰值压力降低。
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淘宝“双十一”期间的虚假销售问题一直为人诟病,商家在折扣、产品价格方面的不诚信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对此淘宝应倡导保护消费者网购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在过去的几年里,虽然淘宝已经对此采取了“打假”等相关活动,但虚假销售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淘宝应持续开展“打假”活动,对可能出现在淘宝市场中的假冒伪劣品开展全方位的打击,坚决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所以淘宝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设置相关标准对电商行为进行约束,使其制定合适的促销折扣,并注重对电商的监督,保障折扣宣传的真实,提高商家诚信。
提高物流配送效率。
淘宝“双十一”的海量订单,使物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当前“菜鸟”网络的基础之上,如何满足消费者在物流方面的高效要求,是淘宝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是淘宝应加强与仓储物流公司、快递公司的合作,制定出适用于“双十一”期间的物流应急方案。二是淘宝应注重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不断挖掘数据,加强订单等数据信息的共享,实现物流配送的规模化。在“双十一”期间,淘宝也应与交通、运输等部门达成相关协议,为商品配送保驾护航。
『叁』 为什么各大电商都要在双11搞活动
11月份比较适合做一个购物节,因为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由秋入冬,消费者需要采内购一大批生活用品,容诸如衣物、鞋子、被子等等;另外,历数全年,唯独11月没有大的节假日,购物节可以给人一个缓解放松的契机。
经过阿里的大力运营,加上国内外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双十一”影响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购物节,也成功为消费者设置了消费议程——提示消费者在每年11月11日这天,所有商家均会推出大幅度折扣,消费者应该在这个时段出手购物最划算。
(3)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分析扩展阅读
从近年来国内主要网购平台开展“双十一”促销活动情况来看,部分网络经营者涉嫌价格欺诈、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因此部分消费者逐渐看清个中猫腻,进而更趋向于理性购物。
一定要小心骗子冒充卖家,众多消费者在“双十一”疯狂血拼的时候,骗子们也在摩拳擦掌。警方根据此前的网购骗局,提出公众最容易上当的环节:一旦遇到网购异常需重新付款或者退款、网店异常无法付款等情况,不要轻信所谓的客服,更不能直接按照对方要求转账汇款。
『肆』 分析2018年双十一购物狂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8年“双十一”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
2018年“双十一”当天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7%,再创历史新高。“双十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呈现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配送效率进一步提升等特点。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零售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11月11日24时,随着最终数字的定格,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全天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人民币,下同)大关,达到2135亿元,相比去年增长约27%。相比于2009年的0.5亿元成交额,增长超过4200倍。同时,今年天猫双11全天物流订单量达到10.42亿,再创新纪录,进入1天10亿包裹的时代。2018年“双十一”期间,全网最终销售额达3143亿元,同比增长23.8%。
2009-2018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统计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双十一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六大特点
1、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11月1日至11日,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销售额超过300亿元,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位列进口来源国的前5位,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一家就引入7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9万个海外品牌商品参与促销。同时,有200多万海外消费者在我国电商平台上消费近30亿元。
2、消费向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居民延伸。新增的网购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居民,80后、90后年轻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成为此次消费的主力军。
3、品牌消费趋势明显。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知名品牌商品,其中国产品牌更加受到青睐,“双十一”销售额前10名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了6个;销售量前10名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8个。中华老字号的销量超过28亿元。
4、业态模式更活。除了传统电商平台外,社交电商成为市场的新增量,更好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5、配送效率进一步提升。凭借大数据、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年“双十一”电商物流效率进一步提升,配送时效由以天为单位向以小时和分钟为单位迈进,物流配送更加高效、精准。
6、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数百万家线下实体店参与了此次“双十一”的促销活动,各大电商平台也大力发展线下业务,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渠道购物。
『伍』 分析双十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直播是今年最火的营销方式。从10月21日到11月11日,天猫将组织6万场直播,杨洋、杨幂、张艺兴等100多位娱乐明星,50位体育明星和300位网红达人将在直播中推动消费者“边看边买”。
1、分析双十一的影响
“双十一”从电商催生的回馈用户促销活动,发展成线上线下集体狂欢的购物节,甚至于走向全球市场,实现全球买、全球卖的大目标。“双十一”的成交量也逐年快速增长,去年离千亿大关一步之遥,看今年的趋势创新高势在必行。而且,现在“双十一”活动并不局限于一天,周期逐渐被拉长,今年天猫的“双十一”周期就被确定为24天,并在全球推进eWTP,显示“双十一”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不再是单纯的“网购狂欢节”了。
在过去三年间,双十一的全球化是阿里巴巴逐步推进的过程。2014年开始,阿里巴巴就将全球化的概念带入双十一,阿里巴巴当时开启全球化,既想让国内消费者买到喜欢的国际品牌产品,又想帮助中国优质商品走向全球。
2015年被视为双十一全球化元年,更加强调“全球买”。据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双十一,有4万多个商家、3万多个品牌和600万种货品参与,包括了来自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个海外大牌。当天全球产生成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5个,其中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成为进口成交TOP5国家。
2、浅谈十一的利弊
事实上,经历过这些年“双十一”的狂飙突进后,消费者也从最初的疯狂“买买买”,逐渐清醒理性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能单纯被低价和商家广告诱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管住手”选择性购买商品。而且,“双十一”潜藏的各种猫腻太多,诸如虚假打折、明降实涨、刷单、快递延误、高退货率等,均给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再轻易相信商家。
时过境迁,每年的双十一,总会有部分供应商推出一些惊爆人眼球的价格,就算是淘宝不主导,那些供应商还是按捺不出销售量猛增的诱惑。所以每年的双十一依然是轰轰烈烈,于是每年的双十一之前,那些物流企业就开始全面备战,到了今年,虽然备战继续,可是却出现了招工瓶颈,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在双十一加入物流公司,给出的原因,一方面太累,另一方面,双十一过后,由于没有响应的加班,那个工资也就会越低,最终的结果就是稳定性没保障
『陆』 分析2021百草味双十一促销活动的特点,分析力度,频率,使用媒介以及取得的效果
摘要 百草味的“年味”营销密码
『柒』 如何看待2020年双十一提前开始,和往年相比会有什么不同
相比以往双十一提前几天看看11.11日当天就好,今年玩法大有不同。借用8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在阿里妈妈M峰会上说的——“两次爆发,双倍快乐”。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当时参与的商家数量和促销力度有限,但营业额远超预想的效果,于是11月11日成为天猫举办大规模促销活动的固定日期。
社会评价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汹涌客流和极为庞大的单日成交量显示了老百姓较强的消费意愿和较高的消费能力,这对拉动内需无疑是个积极信号。电子商务需求的逆势“井喷”,透露出中国网上消费的巨大潜力,是传统零售业态与新零售业态的的交锋。
阿里巴巴集团CEO马云认为“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是新的营销模式的大战对传统营销模式的大战。分析人士表示,随着100亿节点的成功突破,中国的零售业态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线上交易形式已经由之前的作为零售产业的补充渠道之一,转型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主流形式,由此开始全面倒逼传统零售业态升级。(华西都市报评)
『捌』 分析双十一的消费心理
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买买买”?双十一消费心理解析来啦
多彩贵州网讯(记者 陈李育 张嘉伦 李曜)双十一你买了吗?购物券、满减优惠、店铺优惠……看到这么多优惠,是不是觉得不买就亏了?进入直播间后,看见大家买,你也忍不住地按下了购买键?这个双十一,多彩贵州网邀请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身科李莎莎副主任医师,为你解析“买买买”背后的消费心理。
问题一:为什么看直播更容易“买买买”?
直播当中产生的购物冲动,与心理学上的时间压力效应有关系。时间压力效应是指在快速消费的时候,非理性思维带来的一种冲动性。此外也与从众心理有关,从众心理就是跟随群体的选择去做自己的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人也是没有办法理性思维的。
问题二:“不买就亏了”,从心理学上怎么解释?
人有一个心理叫做心理定势效应,就是我们会由之前产生的印象,来决定之后选择的行为。如果说之前已经形成了“这个双十一不买的话,会错过很多优惠”的概念,就很难转变这个思维。另外还有门槛效应,就是说如果前期得到了一些优惠券,如果觉得已经到手的优惠不用的话,就会很亏,种种因素叠加起来,就会造成一种“不买就亏了”的心理。
问题三:“买东西”真的能缓解人内心的焦虑吗?
买东西确实能让很多人拥有满足感、成就感,甚至在购物的行为中,有一种控制感。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因为缺少这个物质去购物,只是享受购物这个过程的愉快感。
问题四:如何避免过度消费?
如果购物行为已经造成了自己或者家人很严重的经济负担,或者造成主观很严重的痛苦体验,那么这种行为就是过度了,这样的过度行为是需要去控制。可以给自己列一些清单,看看什么东西是需要的,什么东西是不需要的。其次可以记账,通过记账能够清楚的了解自己购物的能力,或者说购物的现况。如果过度的购物行为自己不能控制的话,建议到专业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