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急!!!!!!!!!!!
原文
浦阳郑君仲辨[1],其容阗然[2],其色渥然[3],其气充然[4],未尝有疾也。他日,左手之拇有疹焉[5],隆起而粟[6]。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之大盈握,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若剟刺状[7],肢体心膂[8],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生。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9]。终日可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10],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也[11]。”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盖众人之所可知者,众人之所能治也,其势虽危,而未足深畏。惟萌于不必忧之地,而寓于不可见之初,众人笑而忽之者,此则君子之所深畏也。
昔之天下,有如君之盛壮无疾者乎[12]?爱天下者,有如君之爱身者乎?而可以为天下患者,岂特疮痏之于指乎[13]?君未尝敢忽之,特以不早谋于医,而几至于甚病。况乎视之以至疏之势,重之以疲敝之余[14],吏之戕摩剥削以速其疾者亦甚矣[15];幸其未发,以为无虞而不知畏[16],此真可谓智也与哉?
余贱不敢谋国,而君虑周行果[17],非久于布衣者也[18]。《传》不云乎“三折肱而成良医”[19]?君诚有位于时,则宜以拇病为戒。洪武辛酉九月二十六日述[20]。
[编辑本段]注释
[1]浦阳:唐时设浦阳县,五代吴越改名浦江,今属浙江湖州市。[2]阗(tián)然:丰满的样子。[3]渥(wò)然:红润的样子。[4]充然:充盛的样子。[5]疹(zhěn):腄。[6]粟:谓小米粒那么大。[7]剟(ō)刺:亦作“刺剟”,即刺的意思。[8]膂(lǚ):脊梁骨。[9]瘳(chōu):病愈。[10]肝膈(gé):肝脏和膈膜,这里泛指人体的内脏。[11]为:治。[12]君:指郑君仲辨。[13]特:只。[14]疲敝:也作“疲弊”,困苦穷乏。[15]戕摩:残害、消灭。[16]无虞:无忧。[17]虑周行果:思虑周密,行为果断。[18]布衣:指平民。[19]传:指《左传》。《左传.定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20]洪武辛酉: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
本文选自《逊志斋集》卷六,文章以一位健壮的人,因手指上生了一个小疹子,不及时求医,差些送命的事为例,说明天下的事,“常发于至微”,若不防微杜渐,将成大患而不可收拾。况国家在“疲敝之余”,加上官吏的“戕摩剥削”,更加速了这一危险。文章以小见大,引喻恰切,娓娓而谈,颇有警世作用。
[编辑本段]翻译
浦阳县有位青年名郑仲辨,他的身体强壮,面色红润,精神充沛,从来没有生过病!一天,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肿起来像米粒一般大,郑君疑惧,给别人看,看的人哈哈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过了三天,疹粒肿得像铜钱那般大,他更为担忧,又拿给人看,看得人像以前一样笑他。又过了三天,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好像割刺一般,四肢心脏及背脊骨没有不受痛的。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看了,吃惊地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虽然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可是刚开始发病的时候,一天就可治好,发病三天以后,要超过十天才能治好;现在病已经形成了,不到三个月不能治瘾。一天治得好,用艾草就可以了!过十天要治得好,用药草才可。到成了重病时,甚至会蔓延到肝脏、横隔膜,不然也可能有一只手臂残废。除非能从内部治它,否则病势不会停止,不设法从外面来治疗,病就不容易治好!」郑君听从他的话,每天内服汤药,又外敷有效的良药。果然到两个月后就好了,三个月后精神脸色才复原。
我因此想到:天下的事故,通常发生在极为细微,隐而不显的地方,最后成为莫大的祸患。最初认为不值得处理,可是最后会变成没有办法处理的地步。当初发生,容易处理时,往往吝惜些微的精力,轻忽它而不加顾虑,等到祸患形成了,花费很长的时间,用尽了脑筋,精疲力竭,才仅仅能把这祸患克服。天下事,像这拇指的,可太多了!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从前天下的情形,有像郑先生的身体一样的强壮无病痛吗?爱天下的人,能像郑先生那样爱惜他的身子吗?可是足以成为天下的大患的,何止于像长在郑先生手上的疮痏呢?郑先生对拇指上的疮痏不敢忽视它,只因为没有及时看医生,因而几乎形成大病。何况一般人对问题,总是以非常疏忽态度来看待它,又加上国家久经战乱,民力疲困之后,一般官吏残害剥削百姓,更加速问题的恶化,此种事情加速祸害的形成是非常严重的!侥幸问题还没发生,就认为不必忧虑而不知畏惧,这真能算得上是聪明的做法吗?
我才能低下,不敢筹谋治国大计,而郑先生思虑周密,行事果决,不是久居平民的人。左传不是这样说吗?:「三折肱而成良医。」(一个人曾三次折断手臂,接受那么多的医疗经验,经验有了,自己也就成为疗伤的良手了。)郑先生以后如果居官的话就应该以「拇病」的例子来作借镜。
[编辑本段]简评
我们可以说,一般人能知道的事,一般人自然能处理,在情势上看来虽然危急,却不值得过于惧怕;只有那些发生在一般人不会去担忧的事情上,起初是隐藏着而看不到的,一般人以开玩笑的态度处理它、轻忽它。这就是君子们所深深戒惧的。
[编辑本段]作者
方孝孺(1357-1402),明代大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曾以“逊志”名其书斋,蜀献王替他改为“正学”,因此世称“正学先生”。福王时追谥文正。浙江宁海人(宁海古古称缑城,故时人称其为“缑城先生”),。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在“靖难之役”期间,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即成祖)草拟即位诏书,刚直不屈,孤忠赴难,被诛10族。作者介绍:
方孝儒,1357--1402,方克勤之子,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又因在蜀任教时,蜀献王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幼聪慧,6岁能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及长,承学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方孝儒,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甚合上意。赐宴时,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儒正之而后坐。朱喜其举止端庄,学问渊博,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此后十年,居家读书写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儒,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孝儒名,特名释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荐,授汉中府学教授,深为蜀献王赏识,聘为世子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继位,召孝儒入京,任翰林侍讲学士,次年,值文渊阁,尊师以礼,帝读书有疑,即召讲解。凡国家大事,常命孝儒就坐前批答,时宫中纂修《太祖实录》及《类要》,孝儒任副总裁。后调文学博士,奉命与董伦、高逊志等主持京考。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反。时朝廷征讨檄文,均出自孝儒之手,且为朝廷多方策划,抵御燕兵。四年,燕兵入京师,宫中大火,惠帝焚死,孝儒日夜恸哭于殿前。初,朱棣自北平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曾说:“南方有方孝儒者,素有学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请勿杀,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至此,朱棣命孝儒起草即位诏书,孝儒披麻带孝至,痛骂不绝,拒草诏。朱棣为孝儒设坐,并起身劝慰说:"先生何自苦,余欲学周公辅成王耳。"孝儒反问:"成王安在?"朱棣说:"渠自 焚死"。再问:"保不立成王之子?"朱棣说:"国赖长君。"又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朱棣搪塞说:"此朕家事耳,先生无过劳苦。"即示左右强行授笔,并说:"诏天下,非先生不可。"孝儒执笔,疾书"燕贼篡位"数字,掷笔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发怒说:'汝不顾九族乎?"孝儒奋然作答:"便十族奈我何!"骂声益厉。朱棣大怒,命人剁孝儒嘴,孝儒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厉声道:"汝焉 能遽死。:当灭十族!"于是,一面将关至狱中,一面搜捕其家属,逮解至京,当其面一一杀戮。儒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胞弟孝友临刑时,孝儒泪如雨下,孝友从容吟诗:"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孝儒亦作绝命诗一首:"天将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忠臣发贲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乎哀哉兮庶不我尤。"最后,朱棣将孝儒处死。所灭10族(9族及学生),达873人,行刑就达7日之久。其它外亲之入狱及充军流放者高达数千人,当时称为“瓜蔓抄”。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 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2. 浦江的历史名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浙江浦江(今金华兰溪市)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柳贯 (1270~1342) 元代文学家。字道传。婺州浦江(今属金华兰溪市)人。曾任江山教谕。至正二年(1342)起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在官七月而卒。柳贯跟方风、吴恩齐、谢翱等学作古文、诗歌与方回、仇远、戴表元、龚开交游。方凤(1241年—1322年)字韶卿,一字景山,自号岩南老人。浦江后郑村人。生于宋理宗淳祐元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二年,年八十二岁。试太学举礼部均不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宋亡,遁归隐于仙华山同里义乌合吴渭,僻家塾敬事之疾革命。其子樗题其旌曰:容州以志不忘故国。凤尝为吴渭主月泉吟社,所刊月泉吟社持二卷,郎为凤所主选,所著有物异考、野服考及存雅堂遗弃五卷(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吴渭 字清翁,号潜斋,浦江人。南宋时曾任义乌县令。宋亡后隐居不仕,退居无溪,发起成立“月泉吟社”,与文友饮酒赋诗相往来。著有《月泉吟社》一卷,详细记载了吟社成立的情况以及列出了所写的较为出色的诗。他的诗大都和平温厚,没有警拔超俗的语句。吴莱(1297—1340)元代学者。字立夫,本名来凤,元朝集贤殿大学士吴直方长子。生于元成宗大德元年,卒于惠宗至元六年,年四十四岁,门人私谥“渊颖先生”。浦阳(今浙江浦江)人。延祐间举进士不第,隐居松山,深研经史,宋濂曾从其学。所作散文,于当时的社会危机有所触及,要求“德化”与“刑辟”并举,以维护元王朝统治。能诗,所著有《渊颖吴先生集》。倪仁吉(1607—1685),女,明末清初人,字心蕙,自号凝香子,浙江浦江通化龙池上金生村(今兰溪倪大村)人。葵明(尚忠)女,从小聪慧贞静,博通经史诗文,兼工书画刺绣。17岁嫁义乌吴之艺为妻,20岁守寡。此后,一直在奉养婆婆、养育侄儿以及吟诗作画中消磨岁月。善书,工诗、画,凡景之足以娱人意者,无不入诸绘染,即无不形诸啸歌。诗多五言、七言绝句,风神意境,并自不凡。洪汛涛(1928.4.9—2001.9.22)浙江浦江人。曾用笔名田野、田多野、了的、吕榆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神笔马良”之父洪汛涛“神笔马良”之父。是与叶圣陶等齐名的中国“童话十家”,毕生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为儿童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钟道隆 复读机创始人,在经历了近70年的风风雨雨后,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将军、教授、教育家、科学家这些令人尊敬的称谓和他近乎传奇的一生紧密联系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钟道隆先生不仅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坚定毅力,更有“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何以解忧,唯有学习”是钟道隆先生信奉一生的座右铭,而他坚持学习、努力进取、发愤图强的传奇一生也是不断激励我们学习、进取和图强的优秀榜样。吴山明 男,著名国画家,民进成员,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博导,为民进浙江省副主委,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省九届、十届人大常委,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杭州美协主席,西泠画院院长,浙江省人大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曹聚仁(1900—1972) 字挺岫,号听涛,笔名袁大郎、陈思、彭观清、丁舟等 ,1900年7月7日出生于浙江浦江蒋畈村(今兰溪市梅江镇蒋畈村),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和杰出的爱国人士。吴茀之(1900-1977)中国花鸟画大师,现代浙派首领人。初名士绥,改名溪(溪),以字行,号吴溪子,别署广明畸士,又称逸道人。浙江省浦江县前吴村人。1900年4月26日出生。幼承家学,酷爱美术,读书之暇,常临蒋南沙、挥南田工笔范本。1915年考取严州省立第九中学,名列第一。1919年拜陈友年为师,补习诗词、文史典籍。1922年进上海美专高科班,受吴昌硕大写意派的启发,改攻写意,深得奶庐神髓。毕业后,赴苏州第一师范和淮安中学执教美术, 1928年出版《弗之画稿》,刘海粟题,“超逸高妙”。1929年回上海美专任教授兼沪江大学及附属中学美术导师。张书旂(1900—1957)原名世忠,字书旂,号南京晓庄、七炉居。浙江浦江礼张村人。其花鸟,取法于任伯年,作花鸟喜用白粉调和色墨,画面典雅明丽,颇具现代感。又得高剑父与吕凤子亲授,形成色、粉与笔墨兼施的清新流丽画风而独标一格。作品有日本画的面貌;喜用高丽纸作画,力求色彩与水墨的融合。学院派杰出代表,素有“任伯年第二”的美誉,善于用粉,能“粉分五色”,有“白粉主义画家”之称。常对客挥毫,一气呵成数帧。吕风子赞他“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徐悲鸿称其:“自得家法,其气雄健,其笔超脱,谷与古人争一席地,而蔚为当代代表作家之一”。当时,与徐悲鸿、柳子谷有“金陵三杰”(金陵三画家)之称。蒋兴俦 (1639—1695),字心越,初名兆隐,别号东皋、鹫峰野樵、越道人、心越子、越杜多等,浦江人。8岁时在苏州报恩寺出家为僧,十三岁起云游东南诸省,寻师访道。清康熙十年(1671)入杭州寿昌、皋亭诸寺参究禅法。当时与另一中国高僧独立性易齐名,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日本琴史》也称“中国琴学盛于日本,实师之功”。方增先 现代画家,1931年生。浦江西塘下村(今属兰溪)人。擅国画。浙江美术学院。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后为研究生。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讲席教授。作品有《粒粒皆辛苦》、《说红书》、《孔乙己》等。《母亲》曾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和齐白石艺术基金奖。出版有《方增先人物画集》、《方增先画集》。专著有《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人物水墨写生教学笔记》等。张瑞 开国少将,原名张咸祥,字瑞卿,浙江浦江人,开国少将。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三处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3. 浦江藉少将有多少
张瑞 开国少将,原名张咸祥,字瑞卿,浙江浦江人,开国少将。1933年参专加中国工农红军。属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平型关战斗、陆房突围、沂蒙山区反“铁壁合围”和辽沈、平津等战役。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三处处长兼通信学校校长、总参谋部军务部副部长。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4. 上海成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成谋商城”是由上海成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投资创办的综合性购物平台。回总部位于中国答经济中心、国际贸易之都-上海。
法定代表人:邬先谋
成立时间:2014-01-26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310114002649468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1833号5100室
5. 现在有一个叫成谋商城的一个平台,消费一万元送一万元的积分也可以消费相当于人民币,是不是非法集资诈骗
成谋商城的网站设计和制作。都不是自己的。你见过这样的网上购物吗?
只有骗那些老人。或者不懂网络购物的人。
6. 浦江有哪些抗日英雄
1932年5月5日,苏州,追悼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公祭大会,公祭包括浦江籍朱耀章在内的阵亡将士,张治中将军唏嘘悲愤,潸然泪下,他将祭文大声诵道:
呜呼将士,从此长眠!此仇未报,衷肠苦煎。誓将北指,长驱出关,收我疆土,扫荡凶残。执彼渠魁,槛车系还,一樽清酒,再告重泉……
然后,他让副官斟了满满的一杯清酒,面向上海和长江出海口,凌空而祭。
天降缟素,大风悲歌。
1947年12月,国民党陆军联合勤务总司令部抚恤处编印的《中华民国忠烈将士姓名录》。这本书,记载浙江省73个市县抗战时期忠烈将士阵亡名录。浦江籍阵亡将士488人,这个数字位居全省第6位,位居金华(时辖6县)第2位,仅次于东阳502人。
记录在这里的只是一些没有表情的数字。但是,却收录了留在每一个数字后面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由数字而垒结起来的是英雄的气场;是流淌在血脉里的一股浩荡之气。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张治中率第五军奋起抵抗。浦江籍将亡在淞沪抗战中阵亡:朱耀章,第87师259旅517团1营少校营长,3月3日在葛隆镇突围中身中七弹,殉国成仁,尤为伟烈!
项方强,第88师司令部上尉参谋,3月2日在罗店附近阵亡,时年25岁;
黄华,第88师262旅522团2营6连二等兵,3月1日在苏家园阵亡,时年19岁;
张永祯,第88师262旅522团2营7连二等兵,3月1日在坍家桥阵亡,时年21岁;
张得清,第88师262旅527团1营3连上等兵,2月22日在麦家宅阵亡,时年20岁;
吴世许,第88师262旅527团1营3连上等兵,2月22日在麦家宅阵亡,时年20岁;
黄子良,第88师262旅527团1营4连上等兵,2月22日在麦家宅阵亡,时年20岁;
黄子江,第88师262旅527团1营4连上等兵,2月22日在麦家宅阵亡,时年19岁;
黄国良,第88师264旅527团2营8连上等兵,2月22日在金家木桥阵亡,时年21岁;
杨铸,第88师264旅528团1营4连一等兵,2月22日在塘东宅前阵亡,时年24岁;
1941年3月,浦江籍将士参加陆军第58师上高、湖南、湖北等战役,阵亡将士竟达92人,其中172团阵亡38人;173团阵亡26人;174团阵亡28人。
1942年1月,应盟国英国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英、印军对日作战。1944年3月,远征军向缅北进攻,取得了反攻作战的胜利,为中国军人争得了荣誉和信赖。在缅北作战中,浦江籍阵亡将士徐良波,新22师(隶属第1军)山炮营二连少尉,时年30岁;陈敬善,200师(师长戴安澜)600团一连上等兵,时年24岁;
在其它抗战战场,浦江籍将士阵亡:
楼芝文,航空第二大队技士,1939年10月18日,奉令由四川宜宾飞抵,成都上空作战阵亡;
楼光浩,陆军第79师235团1营1连排长,1939年3月在南昌作战阵亡;
陈豫球,防空学校练习队第1连炮手,1937年在南京下关作战中阵亡;
于孙康,陆军58师344团一营机枪连,中尉排长,1937年10月7日在江苏八字桥作战中阵亡;
陈国诚,陆军76师226团中连少尉排长,1940年2月在广西作战中阵亡;
陈能杞,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曾任副官主任,少校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1大队3中队,1937年12月杭州作战阵亡;其弟陈芝卿,陆军第95师285旅570团2营连中尉连附,于1938年3月在河南作战阵亡;
台儿庄、徐州、长沙、常德、浙赣会战等主要抗日战场,都有浦江籍将士浴血身影。
……
凤凰浴火,涅盘再生。
7. 浦江五龙谷
很多年前, 一个爸爸和一个妈妈想休假,所以他们决定晚上去城镇。他们叫来最信任内一个人来照容看孩子。当保姆来的时候,他们的连个孩子已经在床上睡着了。所以保姆只是看了看孩子是否睡的好,就坐下了。
深夜,保姆觉得无聊就想去楼下看电视。但是她看不了,因为楼下没有电视(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希望他们的孩子看太多垃圾)。她就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问是否可以在他们的卧室看电视,当然孩子的父母同意了。
但保姆又想要最后一个请求。
她问是否可以用毯子或者衣服盖住那小丑雕像,因为那使她感到很害怕。
电话沉默了一会。
(此时爸爸在和保姆通话)
他说:带孩子离开房间……
我们将会叫警察……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小丑雕像。
那小丑很可能是一个从监狱逃出来的杀人犯。
电话里沉默了一会儿。
(正在跟保姆通话的孩子的父亲)说:带上孩子们,离开房子……我们会通知警察……我们没有一个小丑雕像……
孩子们和保姆被小丑谋杀了。
结果是,小丑是一个从监狱里逃出来的杀人犯。
如果你不在5分钟内转发这个贴子,这个小丑在凌晨3点时将会拿着刀站在你的床前。
我在这里发了,这就是恶魔般的小丑没有杀我的原因。 kepa
8. 浦江谍影的剧情介绍
《浦江谍影》是根据作家胡万春的长篇小说《蛙女》为蓝本改编,讲述了“七七事变”前夕,日军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启动“杉计划”;黄浦江畔的一位船家女为保护印钞模板与潜伏在中国的日本特务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剧情简介——
“七七事变”前夕,日军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启动“杉计划”,日方企图抢劫中央印钞厂的法币印钞模板,用伪造法币来冲击中国经济。潜伏在中国的日本特务刘铁生负责执行这次行动。由于飞机失事,模板在转移过程中坠入黄浦江,要将模板顺利打捞起来,只有黄浦江上的蛙女才能胜任。蛙女长在黄浦江畔,父亲是船民帮会的帮主。
刘铁生玩弄阴谋使尽手段,企图通过蛙女夺走江底沉没的法币模板。蛙女为保护模板不落到日寇手中,和刘铁生之间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印钞模板几经争夺,还是被抢走送上了日军旗舰“出云号”。蛙女和她心爱的男人张冲推动水中的鱼雷,誓和这艘日舰同归于尽,黄浦江上一声震动天地的爆炸声中,映照出了蛙女传奇绚丽的人生。
(8)浦江成谋电子商务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1、张智霖 饰 张冲
水警队队长,女一号蛙女的情哥哥,中共地下党员,潜伏在上海滩的特工。
2、涂黎曼 饰 席展凤
多重间谍身份,漂亮妩媚,忍辱负重,与张智霖饰演张冲合作终结杉计划。
3、桑雪 饰 蛙女
蛙女成长于黄浦江边,她的潜水功夫十分了得,被江上人称之为“蛙女”。她秀美漂亮,聪明伶俐,心地纯朴,敢爱敢恨,并有着几分假小子的侠义豪气。
4、肖荣生 饰 夏良
祖辈都在黄浦江畔撑船过渡为业,到了他这一代,开始从事水底打捞。他的潜水功夫江上一流,三柱香的时间里都可以在水底不冒出头来,素有“水乌龟”之称。船民兄弟帮会,身为帮主。
5、荣金源 饰 包省三
申江五杰排行老二,为人仗义,个性暴躁,容易冲动,力大如牛,号称“水上飞”,游泳的速度特快,若在水上打斗,还从来没有遇到过敌手。
9. 浦江傅姓在古代是什么旗籍
你好:
北魏孝文帝时期进行的汉化改革中,这些姓氏被改为汉姓:鲜卑 汉
拓跋 元 (皇族)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贺楼 楼
曾六茹 杨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没有傅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孝文帝拓跋宏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存在于公元386年到534年,是南北朝时代北方的第一个王朝。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南方、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时代,其间,北魏孝文帝的汉化运动掀起了民族大融合的高潮。467年至499年在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鲜卑族社会发展进步的改革,其中包括整顿吏治、树立三长、颁行均田之令,制定租调之法,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河南洛阳,改革鲜卑旧俗,禁着“胡服”,改穿汉装,禁官场使用鲜卑语言,一律改用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鲜卑贵族死后不准归葬平城,并改其籍贯为洛阳等等。这些改革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也对中国古代以来直至今天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晋以来,鲜卑族与匈奴、羯族、氐族、羌族等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孝文帝出身于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当时,鲜卑族中比较大的部落尚有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在鲜卑人当中,有许多人以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等为自己的姓氏,正所谓:“胡俗本无姓,以部落为号,因以为氏。凡一部为一氏,故胡姓多即其部名。”也就是说,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姓拓跋、慕容、乞伏、秃发、宇文的人,其民族成分基本上都是鲜卑族。北魏建立之初,统国三十六,诸部有九十九姓。其后年代稍久,兴衰存灭,至北齐魏收编纂《魏书》时,可知其姓共有120个。根据《魏书》卷113《官氏志》的记载,北魏皇室宗族的姓氏,有拓跋氏、纥骨氏、普氏、拔拔氏、达奚氏、伊楼氏、丘敦氏、侯氏、乙旃氏、车焜氏等10姓;鲜卑族勋臣的姓氏有丘穆陵氏、步六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勿忸于氏、纥奚氏、尉迟氏等8姓;内属北魏政权的鲜卑族部落有是连氏、普兰氏、若干氏、拔列氏等69姓;每年向北魏朝贡的鲜卑族部落中,编户姓氏有茂眷氏、宥连氏、贺兰氏等33姓。作为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要想在以汉族为主的中原地区站稳脚跟并获得发展,必须缓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既要保证鲜卑贵族原有的政治地位,以获得本民族贵族的支持,又要联合汉族地主阶级,逐步吸收汉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以获得汉族贵族的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在姓氏改革方面,下诏制定族姓,根据宗族祖宗的官爵尊卑,分别列入姓族,使鲜卑族与汉族形成合流。这些举措不仅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政治上休戚相关,利害与共,而且由于姓氏的改变,为二者之间的通婚扫除了心理障碍,使之能共同维护北魏政权。在姓氏改革方面,共有100余种鲜卑姓改为汉姓。其中,10个皇族宗室姓氏全部改变,除将帝姓拓跋氏改为元氏以外,又将纥骨氏改为胡氏,普氏改为周氏,拔拔氏改为长孙氏,达奚氏改为悉氏,伊楼氏改为伊氏,丘敦氏改为丘氏,侯氏改为亥氏,乙旃氏改为叔孙氏,车焜氏改为车氏。其他鲜卑姓氏改变为汉姓的有,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是连氏改为连氏,若干氏改为苟氏,拔列氏改为梁氏,等等。北魏统治者定族姓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化解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但在客观效果上却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鲜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鲜卑族与汉族在姓氏称谓上的差别几近消灭后,再配合以鼓励民族之间通婚的政策,使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达到了高潮。北魏以后,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鲜卑族绝大部分彻底地融入了汉族之中,原来广泛存在的鲜卑姓氏基本上为各种汉族姓氏所取代。时至今日,在北方广大的汉族民众当中,不知有多少姓氏为周、胡、穆、陆、刘、贺、于、梁等所谓的“汉人”,原来分别姓纥骨、丘穆陵、步六孤、独孤、贺赖、勿忸于和拔列,不知有多少北方“汉人”的身体里流淌着北魏鲜卑族的血液!到了宏博开阔的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空前发达,民族政策更加开明。从唐太宗开始,少数民族出身的皇后、王妃并不罕见,他们的后代显然带着少数民族血统继续统治着天下,但已无人认为唐朝的最高统治者不是汉族。唐以后依然如此,民族之间的互相融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改姓、赐姓、通婚、联姻、投充、入旗,等等,无数的史实清楚地告诉后人:有着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中国各民族之间,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不仅是因为当今尚且独立存在的各民族分别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总体,更是因为在每个民族所创造的辉煌文化当中,也包含了其他民族的贡献。
傅(Fù)姓源出有五: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Yuè 音悦)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史记·殷本纪》和《通志·氏族略》所载,商高宗武丁在位时,国势衰微,于傅岩(今山西省平陆东南)找到说,说帮助武丁兴国,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说的后裔以其居地为姓,形成傅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氏。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以国名为姓,称为傅氏。
4、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5、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得姓始祖:傅说。商朝从盘庚将商都迁至殷墟以后,只兴旺了很短的一个时期,等到商高宗武丁继位时,国力已经很是微弱。武丁决定振兴朝纲,可是朝中却找不到一个能协助他改革国政的大臣,为此他一直忧虑。一日晚,武丁梦见了一个叫说的圣人,此人状如囚徒模样,却口称腹有良谋,武丁笑醒后,命人按梦中模样画成图像,四处寻访。结果在一个叫傅岩的地方找到一个叫说的奴隶,他们把他带回朝中。说给武丁提了不少关于治国方面的建议,武丁便任命说为宰相。说执政以后,修政行德,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武丁在位五十九年,在说的辅佐下,商朝后期达到了极盛,武丁也因此被誉为“中兴明主”。因说曾居于傅岩,所以称他傅说,傅说就成为傅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虽说傅说出生地在今山西平陆以东之地,但是其得姓则在商的都城殷,故我国傅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当是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汉晋之际,傅姓人是以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东部、宁夏等地为迁居地,尔后便东迁移居河北、山东,北地(治今甘肃庆阳西北)傅姓始于西汉中叶的傅介子,为傅姓家族始盛。其曾孙傅长,复封义阳侯,长曾孙傅允仕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北)太守,这一支派显贵者多,多人做官或封侯,这说明,在汉朝傅姓已开始自北地大举经陕西迁居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此时北地傅姓形成许多分支:河内(今河南省温县)傅姓,是西汉大司马傅喜之族所在;浦江(今属浙江省)傅姓,是西汉人傅柔之族所在;扶风(治今陕西省兴平东北)傅姓,是东汉人傅毅之族所在。两晋时,傅姓在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得到了迅速发展,也是傅姓家族有史以来繁衍最为旺盛的时期,为东汉汉阳太守傅燮(扶风傅姓)发展而来,称盛于“清河”一带的傅姓,后成为我国东部地区傅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江南各地的傅姓,大都因世事动荡而从清河迁去江南,在此之前的汉代已有傅姓迁居贵州,三国已有傅姓入川。大举南迁则始于魏晋南北朝之际,或迁会稽(今浙江省绍兴),或迁上虞(今属浙江省),至唐末,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靖康之变,有清河傅姓南迁泉州,到南宋末年,清河傅姓又有一支迁入福建上杭之蛟萍乡,不久即兴为望族,后广东兴宁之傅姓,便是蛟萍分支而出。宋代以后,傅姓人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如今,傅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湖南等省。傅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五。
10. 浦江乱弹的历史渊源
浦江乱弹是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并在“诸宫调”讲唱艺术和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菜篮曲又名踏歌,曲调自由,歌词不一,顺口溜唱,一歌一和,各适其适,亦称“天下和”,主要用于婚丧礼仪和祭神等活动,宋代已盛行于浦江民间,成为脍炙人口的汉族乐曲。如今在浦江农村,农民们挑担行路、上山下山时随口哼哼出来的浦江乱弹,依稀还有当年踏歌的痕迹。
生活在宋代的浦江籍诗人吴渭所赋的《田园杂兴》一诗中对乡间唱踏歌已有明确记载。他写道:“土膏初动雨初收,草径芳亭趣最幽。坐睡略醒朝市梦,踏歌时有里闾游。 ” 而钱遹的《椒湖塘记》一文中也写道:”樵夫耕牧提负往来,前者歌后者和,各适其适,余每杖藜止堤下,周览旁听以穿山林之趣,而万虑消陨。”可以断定,宋代的吴渭和钱遹所听到的,樵夫耕牧都能唱,使他们消除忧虑,胸襟为之一宽的歌声就是流行于浦江民间的踏歌。 从一九九六年编纂的《浦江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一书所收集的百多首长期流传下来的浦江民间乐曲来看,绝大多数都与浦江乱弹曲调有关,有的干脆就是浦江乱弹。浦江民间俗语至今称乱弹乐曲“闹花头台”为“踏花头台”,“演八仙”为“踏八仙”,老人们仍对那些喜欢唱戏又唱不好的人说是在唱踏歌。由此可见,踏歌就是浦江乱弹的先声,浦江乱弹曲调是在踏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北宋靖康之后,北方沦陷,宋廷南渡,定都临安,随着瓦舍在临安的大量兴起,在北方盛行的讲唱艺术在南方也随之风行起来。于是,浦江也出现了讲唱艺术表演团体——坐唱班,也叫“什锦班”。所谓“十锦”,是明初出现在江苏一带的民间乐曲《十番锣鼓》的别称,“十样锦”的简称。“什锦班”既是浦江人婚丧礼仪、祀神祭祖等众多民俗活动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演奏队伍,也成了汉族民间一种自娱自乐的形式和艺人们赖以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