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急求毕业论文《多样的昆虫》主题活动方案 里面要有主题由来 主题目标 以及五大领域的
有目标与内容 环境材料准备(环境布置收集)
了解肯定好
⑵ 有关昆虫活动的好词好句
摘要:汉语成语中涉及到白蚁、蜉蝣、蜻蜓、虱、蚤、螳螂、蝼蛄、螽斯、蟋蟀、蝉、天牛、萤、蝶、蛾、蠖、蜂、蚁、蝇、蚊、虻、蠓类等昆虫类群,以涉及蜂、蚁、蝇的成语最多。成语中有些昆虫名称现已不常用或与现在的昆虫名称意思不同,如蜩、螗、螓、蚍蜉、(蝤)蛴、蛩、醯鸡等,文中进行了解释。文章还分析了成语所反映的昆虫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某些成语不符合科学的地方。
关键词:汉语成语;昆虫;形态学;生物学;解释
昆虫在地球上所有动物中所占比例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一点从汉语成语中也可看出。目前收录汉语成语较多的词典中成语总数为2~4万个,据笔者统计,其中由昆虫的行为、习性或形态而转义生成的成语约占1%,其比例远远高于涉及其他动物的成语。本文介绍对涉及昆虫的汉语成语进行搜索、统计的结果,并对成语中的特殊的昆虫名称及昆虫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解释。
成语涉及的昆虫类群及相关成语的比例
经过对30000多条汉语成语的搜索和归纳发现,汉语成语中可考证的昆虫类群有:等翅目(白蚁);蜉蝣目;蜻蜓目;虱目;蚤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蝼蛄类、螽斯类、蟋蟀类;同翅目的蝉类;鞘翅目的萤类、天牛类;鳞翅目的蝶类、蛾类;膜翅目的蜂类、蚁类;双翅目的蝇类、蚊类、虻类、蠓类等。涉及这些类群的成语共约255个。另外,还有涉及“虫(虫)”和“蠹”的成语共约60个。
对上述255个成语,按所涉及类群统计其比例,结果如图1。(因“虫(虫)”不一定是昆虫,即使是昆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蠹”泛指“蛀虫”,也无法确定所指何类群。所以含“虫(虫)”或“蠹”的成语未统计在内。)
2 成语中特殊的昆虫名称解释
由于汉语成语多来自古语,其中有些昆虫名称与现在常用的名称不同,甚至很少为现代大众所知。现将有这一类成语中有代表性的列出来,并综合多种资料对其中的昆虫名称进行解释。
2.1 蜩螗沸羹 蜩为蝉类的别名;螗是蝉的一种,体小,背青绿色,鸣声清圆。“蜩螗沸羹” 指如蝉鸣和沸汤翻滚,表示纷扰不宁的意思。
2.2 猬锋螗斧 此成语中的“螗”与前一成语中不同,应为“螗螂”即“螳螂”的简称。“螗斧”即“螳斧”。“螳斧”即螳螂的前足,因常高举如人执斧之形,故名。“猬锋”指刺猬的刺。“猬锋螗斧”比喻渺小的力量。
2.3 螓首蛾眉 螓为蝉的一种,体小、方头广额、有花纹。“螓首蛾眉”形容女子面容之美。
2.4 蚍蜉撼树 蚍蜉为大蚂蚁。
2.5 楚腰蛴领 这里的“蛴”指“蝤蛴”即天牛幼虫。在现代“蛴”一般指蛴螬,即金龟甲之幼虫。“楚腰蛴领”形容女子体态苗条,脖子美白。
2.6 蝶怨蛩凄 “蛩”指蟋蟀或蝗虫。“蝶怨蛩凄”喻哀怨凄清的思家之情。在现代昆虫学名称中,“蛩”见于“蛩蠊目”,是一类在我国很少见的昆虫。
2.7 井蛙醯鸡 醯鸡为在酒醋或变酸的酒上活动的蠓或蚋类昆虫。“井蛙醯鸡”比喻眼界不广,见识浅薄。
2.8 蛾附蜂屯 此处“蛾”通“蚁”。“蛾附蜂屯” 指像蚂蚁和蜜蜂一样聚集,形容纷纭杂乱。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采用昆虫的形态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来转喻人或事,其中利用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成语占多数。
3.1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形态学特点
部分汉语成语明确地应用了某些昆虫的体型、体形、体色、头型、复眼、喙、触角、翅、足等部分的形态学特征。少数涉虫成语中所用何种昆虫或何部位则不够明确。兹考证、归纳如下。
3.1.1 体型 汉语成语中的昆虫多数体型较小,3.1.2 借此表示微不3.1.3 足道的人和事,3.1.4 有的还自不3.1.5 量力。如“蚍蜉撼树”、“蝇头小利”、 “蝇名3.1.6 蜗利”、“蚊虻负山”、“鹪巢蚊睫”、“蚊虻过耳”等。
3.1.7 体形 膜翅目细腰亚目中的多数蜂类胸部和腹部连接处很狭窄,3.1.8 称“细腰”,3.1.9 成语中借喻人的体态修长或细弱。如“蜂腰削背”、“蜂腰猿背”、“蜂腰鹤膝”等。
3.1.10 体色 天牛幼虫体色洁白,3.1.11 成语中用来比喻女子的脖颈美白。 如“楚腰蛴领” 。
3.1.12 头型 蝉方头广额,3.1.13 成语中用来形容女子的面容。如“螓首蛾眉”等。
3.1.14 复3.1.15 眼 胡蜂的复3.1.16 眼较突出,3.1.17 且腹末有毒刺,3.1.18 成语中借以形容人的相貌凶恶、丑陋,3.1.19 性情凶狠。如“蜂目豺声”等。
3.1.20 喙 蝉的口器为刺吸式口器,3.1.21 下唇3.1.22 特化为喙管,3.1.23 内藏上、下颚特化而3.1.24 成的口针,3.1.25 平常喙紧贴在胸部腹面,3.1.26 象古代冠带在颔下打结后的下垂部分。成语“蝉緌蟹匡”中的“蝉緌”即为此意。“蝉緌蟹匡”比喻相互矛盾或名3.1.27 不3.1.28 副实。
3.1.29 触角 成语“螓首蛾眉” 中的“蛾眉”本指3.1.30 蛾类细长弧形的触角,3.1.31 比喻女子漂亮的眉毛。
3.1.32 翅 蝉的翅轻、薄而3.1.33 透明。成语“蝉衫麟带”中的“蝉衫”指3.1.34 薄绢制成的衣衫。“蝉衫麟带”比喻飘逸华美的服3.1.35 装;“蝉翼为重,3.1.36 千钧为轻”形容是非混淆。
3.1.37 足 螳螂的前足为捕捉足,3.1.38 看上去很厉害,3.1.39 但与强大的力量相比,3.1.40 自然是相形见绌。成语“猬锋螗斧”、“蛮睫螳轮”、“螳臂挡车”中都提到螳螂的前足,3.1.41 且都比喻自不3.1.42 量力。
3.1.43 其他 成语“鹪巢蚊睫”、“虫巢蚊睫”、“蛮睫螳轮”中都有“(蚊)睫”。“蚊睫”或“睫”又称“蚊眉”。其实蚊子并没有真正的睫毛或眉毛。“鹪巢蚊睫”只是一个传说而3.1.44 已,3.1.45 “蚊睫”或 “蚊眉”只是古人杜撰出来的,3.1.46 用于比喻一种极其狭小的处所。如果一定要说有“蚊睫”或 “蚊眉”的话,3.1.47 那只能是指3.1.48 蚊复3.1.49 眼上方的刚毛丛了。
3.2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汉语成语中所用到的昆虫生物学特性有变态、食性、取食方式、群集性、趋性、筑巢、做茧、发声、发光、自卫、寿命、产卵场所和方式等。
3.2.1 变态 昆虫一生中要经过若干次蜕皮、变态。成语“金蝉脱壳”借蝉若虫蜕皮变为成虫比喻用计摆脱对手的追查;“蛛游蜩化” 借蜘蛛的游网和蝉的蜕变比喻技艺熟练。
3.2.2 食性 螳螂为著名3.2.3 的捕食性昆虫,3.2.4 “螳螂捕蝉,3.2.5 黄雀在后”等成语从侧面反映这一点;有些昆虫是腐食性的,3.2.6 因此有“物腐虫生”的成语,3.2.7 现比喻祸患的产生必有其内部原因。
3.2.8 取食方式 蚕幼虫口器为咀嚼式,3.2.9 能一点一点地咬食桑叶,3.2.10 所以成语“蚕食鲸吞”中的“蚕食”形容象蚕一样逐步侵吞别人的利益;有些昆虫如蠹类能钻蛀木头等,3.2.11 成语“鼠啮蠹蚀”等反映了这一点,3.2.12 “神奸巨蠹”则形容大奸人,3.2.13 “蠹国害民”中的“蠹”则转意为祸害国家的行为;蝉的口器属吸收式,3.2.14 只能吸进液态食物,而3.2.15 不3.2.16 能大嚼树的枝叶,3.2.17 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2.18 必定象长时间不3.2.19 吃东西的龟那样空腹细肠,3.2.20 因此用“蝉腹龟肠”比喻忍饥挨饿的穷困处境。
3.2.21 群集性 有些昆虫尤其是社会性昆虫往往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3.2.22 成语借以比喻人的聚集,3.2.23 如“猬集蚁聚”、“蜂合蚁聚”、“蚁萃螽集”等。
3.2.24 趋性 昆虫有各种趋性,3.2.25 这在汉语成语中也有所反映,3.2.26 如“如蚁附膻”、“蚁附蝇集”、“以鱼驱蝇”、“飞蛾扑火”、“逐臭之夫”、“招蜂引蝶”等。其中有些亦与昆虫食性有关。
3.2.27 筑巢 有些昆虫尤其社会性昆虫能筑巢。土栖性白蚁营巢于土中,3.2.28 能使堤 坝中产生空洞,3.2.29 危害其安全。成语“千里之堤,3.2.30 溃于蚁穴”用来比喻不3.2.31 注意小问题就会酿成大患。
3.2.32 做茧 有些昆虫能做茧,3.2.33 如蚕会吐丝作茧,3.2.34 人类自古就懂得加以利用。成语“作茧自缚”比喻人自扰自困;“剥茧抽丝”比喻喻根据顺序寻求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独茧抽丝”比喻诗文条理分明,3.2.35 脉络清晰或单方思慕。
3.2.36 发声 有些昆虫能发出鸣声。成语“蝶怨蛩凄”、“噤若寒蝉”、“仗马寒蝉”、“蜩螗沸羹”、“蛙鸣蝉噪”、“蝉喘雷乾”等用昆虫不同3.2.37 的鸣声或停止鸣叫比喻人的不同3.2.38 心情和情态或环境;“聚蚊成雷”比喻众口嚣喧,3.2.39 积小成大。
3.2.40 发光 有些昆虫能发光,3.2.41 如“映雪囊萤”中的萤火虫。
3.2.42 自卫 有些昆虫有自卫本领,3.2.43 如胡蜂用产卵器变成的毒针蜇3.2.44 刺敌人。成语中多转意为狠毒,3.2.45 不3.2.46 可小视。如“狼猛蜂毒”、“蜂虿有毒”、“撩蜂吃螫”等。
3.2.47 寿命 有些昆虫看上去寿命很短,3.2.48 如古人认为蜉蝣寿命很短,3.2.49 一般只有不3.2.50 到1天,3.2.51 最长不3.2.52 过3天。汉语成语“朝生暮死”借以比喻某些事物的短命。
3.2.53 产卵场所和方式 蜻蜓在飞行过程中产卵于水面物体上。成语“蜻蜓点水”比喻做事不3.2.54 深入。
3.2.55 排便 苍蝇能一边舐食半流质食物,3.2.56 一边排出黑色的粪便,3.2.57 会污染洁白的物体。成语“青蝇染白”、“青蝇点玉(璧)” 等借此比喻小人用谗言污蔑别人。
3.3 汉语成语中昆虫的生态学特性
某些成语从侧面反映了一些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蝼)”、“ 噤若寒蝉”等。“户枢不蠹(蝼)” 字面上的意思是经常转动的门轴不易生蛀虫;“ 噤若寒蝉”中的“寒蝉 ”指晚秋的蝉,因天寒而不发出鸣声。
几个不符合科学的涉虫成语
由于成语多来自古语,而古人对昆虫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而成语中对昆虫的描述有一些不符合科学的地方。现列举若干例:
3.4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3.5 把自己包在里面,3.6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3.7 望于自己有利,3.8 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3.9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其实蚕作茧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3.10 是用来保护不3.11 能爬也不3.12 能飞的蛹。
3.13 飞蛾扑火 这个成语源自《梁书·到溉传》:“如飞蛾之赴火,3.14 岂焚身之可吝”。原是赞赏献身精神的意思。现在一般比喻自寻死路,3.15 自取灭亡。其实飞蛾扑火,3.16 并非奉献,3.17 也非寻死,而3.18 是因为蛾类多有趋光性。人们利用该习性,3.19 用黑光灯(其波长更适合昆虫的视觉)来引诱蛾类,3.20 既可用来调查害虫种类和数量,3.21 也可捕杀害虫或采集蛾类标3.22 本。
3.23 朝生暮死 古人认为蜉蝣“朝生暮死”,3.24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蜉蝣的幼虫(稚虫)要在水中生活一到三年甚至五、六年,3.25 然后才变为成虫飞出水面。当然它的成虫寿命是很短的,3.26 最短的只有几小时,3.27 长的最多也就六、七天。可能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3.28 古人只注意到蜉蝣的成虫阶段,3.29 因而3.30 认为蜉蝣是“朝生暮死”。
3.31 蝉腹龟肠 用成语“蝉腹龟肠” 比喻穷困的处境,3.32 是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3.33 必定腹中空空。其实蝉并非靠饮露水为生,而3.34 是用刺吸式口器刺进树的嫩枝,3.35 吸食树的汁液,3.36 因此是树木的“吸血鬼”。
⑶ 三种昆虫活动的时间
蚂蚁一天到晚忙个不停,蜜蜂白天忙,晚上在蜂巢里忙,或者睡觉,苍蝇白天忙,晚上休息,蝴蝶白天飞舞,晚上睡觉,蟑螂晚上活动多,白天休息。
螳螂一周上5天班,周末参加群英比武大赛。
⑷ 昆虫的活动特点有哪些呢
昆虫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每部分都由若干环节组成.头部由6个环节愈合而成,成体已无节的痕迹.胸部由前胸、中胸、后胸三节组成.腹部由3~12个环节组成,大多数为10~11节.
(2)成虫有三对分节的足,分别长在三个胸节上.(少于三对或多于三对足的动物都不是昆虫,这是鉴定昆虫最明显的标志.)
(3)大多数昆虫的成虫胸部都长着两对翅,也有一些种类的昆虫演化为只有一对翅(如蚊、蝇),还有一些种类的昆虫翅完全退化了(如蚤、虱).
(4)昆虫的头上长着一对分节的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用来探路、寻食、辨别方向和求偶.
(5)昆虫体内没有骨骼,成虫体表长有一层外壳,称为“外骨骼”.
昆虫的习性
昆虫具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习性,包括它们的活动和行为,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趋性
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刺激所表现出来的定向活动.最常见的趋性有:
趋光性:大多数夜出性的昆虫对短波光有强烈的趋性.因此,我们常用黑光灯进行诱集;蚜虫对黄色的光有趋性,所以在菜田中可用黄板进行诱杀.
趋化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化学物质具有趋性.在菜田中,你看菜粉蝶总是在甘兰菜上飞来飞去,原来它们对十字花科蔬菜中含有的芥子油有强烈的趋性.近年来科学家们根据雄虫能在很远的地方闻到雌虫所散发出的性外激素气味的道理,研制出很多害虫的性诱剂,利用雄虫的这种趋性来引诱和消灭它们.
二、食性
昆虫取食的习性叫食性.昆虫的食性可有两种不同的分法.如果按昆虫取食食物的性质将它们分为:
植食性:以植物的各部分为食物的昆虫,这类昆虫约占全部昆虫的40~50%,如:粘虫、棉铃虫、麦蚜等.
肉食性:以其它动物为食物的昆虫,如:瓢虫、草蛉、各种寄生蜂等.
腐食性:以动物的尸体、粪便、腐败的植物为食料的昆虫,如苍蝇、屎克郎等.
杂食性:是指象蟑螂一样既吃植物性食物,又吃动物性食物的昆虫.
食性
如果按昆虫取食食物范围的广狭来划分,可将昆虫分为:
多食性:可在不同科的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如棉铃虫可为害几十个科的200多种植物.
寡食性:只在一科植物上取食的昆虫,如菜粉蝶和小菜蛾只在十字花科不同属的植物上生活.
单食性:而只能在一种植物上或者与它亲缘关系很近的几个种上取食的昆虫,例如梨大食心虫,只在梨属的植物上取食为害,绿豆象只为害绿豆,豌豆象只为害豌豆等.
三、假死性
有些昆虫,例如很多甲虫,当受到震动时,立即呈麻痹状态,从树上掉到地下,这种习性叫假死性.在害虫防治中,人们常常利用它们的假死习性,将它们集中消灭.
四、群集性和迁飞性
一种昆虫的大量个体聚集在一起的现象叫群集性.
昆虫群集在一起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临时性的,象舟形毛虫从卵块中刚刚孵化出来的低龄幼虫,群集生活,高龄以后四散为害.另一种是持久性的.例如东亚飞蝗,它们的群集性是受遗传基因控制的,从小到大,它们总是生活在一起.
还有的昆虫,象燕子一样有规律的飞来飞去,叫迁飞性昆虫.如粘虫,每年秋天飞到南方越冬,第二年春天再飞回北方,周而复始.在我国,许多农林害虫都具有迁飞性.例如,为害水稻的稻纵卷叶螟,为害作物根颈的小地老虎等等.
五、保护色和拟态
昆虫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危机四伏的世界.为了能够生存下去,昆虫在漫长的演化道路上进化了一些其它保护自己的绝招,其中的一项就是具有保护色.在生长季节草地上的蚂蚱是绿色的,而当草叶枯黄后,蚂蚱的颜色也随之改变成与枯草一样的枯黄色.还有的昆虫,既有保护色,又能配合自己的体型和环境背景来保护自己.如尺蛾的幼虫、枯叶蝶的成虫、竹节虫等 .
有些昆虫既有保护色,又有与背景形成鲜明对照的体色,叫警戒色.当有敌害时,突然展开吓它一跳,可以吓跑胆小的敌人.
昆虫有时也可以"模拟"其它动物的姿态来保护自己,这种现象叫"拟态".这是一只食蚜蝇,它的外形与蜜蜂非常相像,虽然它没有螫针来保护自己,但那些领教过蜜蜂厉害的动物一见到它,马上想起了蜜蜂,远远地躲开了.在昆虫世界中,并不是食蚜蝇有意要学蜜蜂的样子,而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在自然选择下,它们朝着有利的特征发展的结果.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⑸ 幼儿园大班主题什么是昆虫
一、主题来源 昆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多的一类,凡是有动物存在的地方都能看到昆虫,它们广泛地分布于空中、水中活动,乃至地表、土壤、动植物的体内及体表。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围成一圈,或趴在地上看蚂蚁搬食,或看蜜蜂蝴蝶采花蜜,他们瞪着可爱的眼睛仿佛怕看漏了什么,这些小小虫儿对孩子们有着一种吸引力,讨论虫子的话题更是孩子们的乐趣。从幼儿对昆虫的兴趣,由此引出主题活动:你知道多少有关昆虫的知识?那么,本次探索性主题活动,我就试着让孩子们从"昆虫"这个知识点出发,在观察和探索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昆虫世界的乐趣。 二、主题总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常见的昆虫种类、身体结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激发幼儿对大自然事物观察和探索的兴趣,体验分享交流的快乐。 2、学习用折、捏、粘、搓、剪、画等方法,利用不同的废旧材料制作昆虫,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交往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表演,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⑹ 怎样增加卖场的活动气氛策划方案
卖场促销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卖场布置. 简而言之就是海陆空的综合布置.海指的是商品,陆指的是动线,空指的是卖场空间,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一是季节的气氛布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大主题贯穿卖场,相应的主题吊卡必不可少,春节换季大减价周年庆中秋几大活动主题也应设计独立吊卡来烘托气氛.吊卡的布置应选择大门橱窗主动线去布置.颜色方面也是根据季节及节庆的特色来选择. 二是相关饰物的布置.春天来了,用几只风筝,几条柳树枝及小昆虫布置一下橱窗,天井,以及专柜内等地方,夏天到了,用一些夏季专门的商品来进行布置,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枫叶谷物的布置可以表现出形势一片大好的丰收景象.冬季来临,白雪皑皑的景象再加上几个用泡沫板做的雪人又使人觉得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令人向往不已.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春节的礼品及漫天盖地的福字,都是卖场常用的装饰物. 一个活动要做,可以不花很多钱做广告,但是活动的主题宣传内容必须要在卖场内充分表现出来,这样对顾客才有着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才有着冲动去花大把的银子购物,不管是该买的还是不该买的.根据权威研究,顾客到商场里面购物,70%以上的决定是在卖场里面决定的,也就是说冲动购物占了大部分的比例.玛氏就有这专门的研究案例.那么,做为卖场的活动气氛布置对于销售的贡献作用非凡. 动线上,可以在地面布置一些地贴,把活动的主题在通道上体现出来,对于习惯埋头走路的人是一种非常好的提醒. 商品及专柜的布置,打折条,POP,装饰品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活动所宣传的主题商品,还应该重点布置.比方五一来临,结婚的人特别多,对于黄金珠宝专柜,床用专柜,洗化用品等就要重点布置,远远的就能吸引顾客的注意. 卖场空间,吊卡气氛海报最常用,一个精美的主题海报能让人回味无穷.把卖场热闹起来,就是气氛布置的使命!
⑺ 昆虫社可以组织什么活动
野采 标本制作 饲养
⑻ 凌晨六点有什么昆虫在活动呢
蛾类的部分种类(夜蛾、大蚕蛾、罗纹蛾)、萤科的昆虫、双翅目的部分种类、蟑螂(这个很规律,基本都是夜里,23个小时多少分钟活动一次)、草蛉、螳蛉、蛇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