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便利店十大品牌都有哪些
7-ELEVEN(010-84060177,始于1927年,便利店十大品牌,总部设于日本的千代田区,世界著名的连锁便利商店,柒一拾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FamilyMart全家(4008-7676-77,始于1972年日本,亚洲大型国际连锁便利店,亚洲较早发起进入美国市场的便利店企业,上海福满家便利有限公司
快客便利(021-65402688,始于1991年,全国最齐全连锁超市公司之一,上市公司,上海市著名商标,具影响力特许品牌,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
美宜佳(400-887-1133,广东省著名商标,致力于为社区居民打造便利生活的专业连锁企业,东莞市糖酒集团美宜佳便利店有限公司
好德/可的(021-52101761,农工商超市集团旗下,上海便利店知名品牌,便利店行业较具规模型企业,极具竞争力品牌,上海可的便利店有限公司
LAWSON罗森(400-820-5888,始于1939年,亚洲较大国际连锁便利店,十大便利店品牌,百联集团与日本罗森株式会社合资组建,上海华联罗森有限公司
喜士多C-store(021-51060018,便利店行业知名品牌,便利连锁行业后起之秀,便利店行业具有影响力品牌,上海喜士多便利连锁有限公司
上好便利店(400-716-5668,首批获得本土风投青睐的连锁便利店品牌,国内城镇社区便民店知名品牌,便利店行业具影响力品牌,广东上好便利店有限公司
红旗连锁(028-87877333,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的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商业连锁企业,上市公司,成都红旗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天福(0769-22990909,以便利店经营管理为主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国内连锁便利店系统知名品牌,广东天福连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
❷ 为什么电商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发展不起来呢
电商在我国这两年发展迅速,但是为什么电商在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发展不起来呢,因为电商并不比实体店先进,电商的成本并不比实体店低,电商的成功是建立在巨大的流量之上的,流量小的电商平台只有倒闭,我国至少有20万家电商创业平台,最后剩下的只有几家,所以,电商倒闭的概率远远高于实体店。
在美国,大型电商的发展,受到较多的限制。去年,纽约长岛的居民,投票反对亚马逊在长岛建立区域总部,就是一个例子。人们认为,亚马逊的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拿走了大部分的好处,又认为,会对长岛的传统商业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❸ 国内外连锁便利店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可行性有多大
我觉得这个可能性非常大。线上线下的结合,本来就是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❹ 为什么在国外电商干不过实体店,而在中国却直呼马云爸爸
以此一起,咱们淘宝网店转让却发现美国的电商居然会被实体店完爆了,而我国却彻底倒过来的?美国网络零售额在总零售额中占比还不到10%。至今沃尔玛的线下零售的控制位置无人能撼动,亚马逊电商干了这么多年,干不过沃尔玛,仅仅只是沃尔玛的五分之一。要知道,美国确实与咱们有许多不一样,几个因素让你知道为何美国的实体店完爆电商。
当然,美国电商的发展快递费和税收也是一大阻止。美国地广人稀并不像咱们那样城市住宅会集,快递费天然对比贵,一般要5美元起价,略微重一点的就要10美元以上了。并且在美国网购要缴税,有些州网购的税比实体店的还要高。
不管是房钱疑问压死了我国实体店,仍是我国将来的电商势不可挡。实体经济终将不能被抛弃,将来的发展电商与实体店应该是彼此交融,而不是争锋相对。
❺ 分析:国外是如何玩生鲜电商的社区配送 电子商务研究
生鲜电商作为新兴的市场蓝海,在物流配送方面一直面临着诸多难题,尤其是“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配送。现在社区配送成为一种趋势,包括便利店和社区物业都成为配送的着力点,最近还有家公司专门雇佣社区保安进行生鲜配送,虽然不如想象的那样美好,但也是一种别样的尝试。不同于可以自建物流体系,自有业务员配送的大型电商平台,中小生鲜电商必然面对配送的障碍,社区配送是物流供应链的末端,涉及到生鲜的多重属性(包括并不限于重量、温度、时效、新鲜度)。欧美发达国家电子商务市场的各类企业也做过尝试,围绕提升社区配送水准,也实施过不同的方案。其中比较有效的是电商企业主导的社区门店自提和就近配送模式。简言之,就是把仓库由大仓库转为小批量配送,让库存更加接近终端消费者。目前,国内主要采用干线冷链的方式,支线上的冷链物流还发育的不很完整,这也是当前的困境。电商企业可以主动延伸其供应链,让顾客就近选择门店自提或就近配送。作为英国最成功的电商,阿戈斯采用的经营模式是通过移动在线购物、门店体验购物和目录式营销三种购物方式,充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购物需求。阿戈斯的客户通过到门店或在家里查询商品目录,选定商品、付款,订单由门店后台巨大仓库出库统一配送。不过,这种配送会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多数用户需通过预约取货的方式到自家社区附近的门店提取预订的商品。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的在线购物都做的比较好,门店体验购物在顺丰嘿店等也做过尝试。但是,社区门店自提方式并不意味着任何区域都能实现高效运营,社区门店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半径是影响社区门店运营的关键因素。另外,零售电商还需要培养居民前往社区门店自提的购物习惯。便利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存量资源,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作为快递的寄存点,不需要电商物流企业过多的成本投入。从国外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配送的实际情况更加复杂一些,根据不同社区配送模式的服务辐射范围,可以将其划分为社区内部范围、社区临近范围和动态范围三类。24小时自助取件模式有三种:社区配送公共设施模式、智能自提柜模式和房联网模式。根据取件的方式还可分为自提与配送两类。各种国际社区配送形式在国内大多有过或正在进行尝试,如顺丰的社区嘿客门店、电商企业京东与社区便利店的合作,一些企业的社区手机应用(APP)和社区智能快递柜等。虽然看起来很美,但这些APP线下的推广成本过高,而且需要培养消费者习惯,实际运行起来遇到了不少问题。消费者接受社区配送服务是因为够快够方便,年轻消费群体最看重这一点。送得快,关键在于物流配送环节。每家电商的配送方式各不相同,例如京东是自建仓储进行配送,社区001是与超市合作配送,唯快科技请专门买手跑腿,500mi选择让便利店自行配送。如果碰到交通高峰期或是订单密集的情况,“一小时到户”的承诺可能就无法保证。再比如,小区夫妻店觉得订单金额小而推迟送货,平台方也难及时解决,这是让便利店参与配送的最大弊病。在电商平台和便利店之间,缺乏的是约束力。相比之下,像京东那样自建物流团队或请第三方配送团队,就显得专业多了,但如此一来,社区电商企业会承受很大成本压力。对社区电商平台来说,目前唯一的盈利点在于收取供应商的佣金。它们大多不愿意承担高额物流费,这显然是一笔亏本的买卖。生鲜社区电商有两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一是与小区周边商超合作,由供应商供应生鲜,然后由平台方进行运营;二是配送非常及时。对于平台方来说,这是一种轻资产运营,没有囤货、备货的压力;对于消费者来说,这是对购物方式的减压。电商平台,一是需要建立针对消费者端的“云超市”,二是拓展针对便利店的“批发站”。
❻ 有没有人知道关于日本便利店对于日本电子商务的影响的日语书呢
去日本东京的纪伊国屋书店,那里有关于,日本最有代表性的便利店7-11的创业史,和电子商务的书籍,应该可以找到,二者关联的日语书籍。
❼ 日本便利店的销售额凭什么超过中国任何一家的便利店的七倍以上
日本人将便利店视为早餐的首选,但中国人不会。中国人的传统早餐因地区而异,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消费习惯。现在消费已经升级,城市消费者越来越能够适应:面包和牛奶,或者煎饼和豆奶快速早餐。只有一些上班族会在上班的路上去便利店买早餐,普通消费者很少把便利店作为早餐的首选。这与便利店食物种类少、味道差以及大量路边餐馆和饮食习惯有关。如果便利店能成为早餐的首选,性能将会大大提高。
在中国当地城市开店也面临着来自当地连锁便利店和超市的竞争压力。对于小城市的居民来说,当地的品牌连锁店早已为人所熟知并广受欢迎。日本便利店要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并不容易。此外,如果大城市的商品和价格转移到当地城市出售,可能很难获得批准。
❽ 为什么电商在美国和日本干不过实体店
为什么电商在美国和日本干不过实体店?
导读
中国的电商发展快,不是电商有多厉害,而是传统零售业太low。为什么亚马逊在美国无法撼动沃尔玛的统治地位?为什么电商在日本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
文/许小年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教授
今天让我来讲创新和互联网,我想还是从宏观经济谈起。为什么在这时候提创新的问题?因为中国经济走到了今天,不靠创新,已经走不下去了。虽然统计出来今年一季度、二季度的GDP全是7%,但电力指标、运输货运量的增长率和企业层面等各方面的情况都很清楚地告诉我们,经济正在滑入衰退。
为什么会衰退?因为经过了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内部所积累下的结构性问题到现在已经捂盖不住了,必须要由某种方式表现出来。表现在宏观上,增长速度放慢;在微观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
最大的泡沫在实体经济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衰退的原因是过去透支了今天的经济景气。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中国的经济有个断崖式的下跌,虽然是外部冲击引起的,但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如果我们能利用2008年那个时机,在经济下跌的过程中,忍受痛苦,进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就不会有今天的困境。但是我们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于是浪费了一次衰退,浪费了一次极好的调整机会。
现在我们看到,今天调整的困难比2008年还要大。2009年“4万亿”执行的结果,使本来已严重的结构失衡更加的恶化,这表现在很多的传统制造业部门那时产能已经过剩,产品技术落后,在市场上找不到销路,急需更新换代。然而政府的巨量投资,又使这些落后的产能、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得以苟延残喘,甚至继续扩张一直到今天。原来经济中的内在的增长动力减弱了,这个时候需要增强它的体质,我们非但没有消除导致虚弱的内部结构性弊病,反而是给它注射“强心针”,让落后产能继续膨胀。
前两天见了一家民营钢铁厂,他们告诉我现在全国钢铁的生产能力大概在11亿-12亿吨,而全国的消费只有6亿-7亿吨,也就是说钢铁产能过剩30%-40%。这些过剩产能没有消除之前,钢价不会反弹,各家都在产能的压力下,低价在市场上销售钢铁。低价销售的结果是谁都没有利润,一些钢铁公司是靠着政府的救济在活着,其实早就应该倒掉了。
它们不倒的话,那些效益高的钢铁公司也没有办法正常经营,因为价格被压的太低了。钢铁行业是传统制造业的一个代表,我们用新的产能泡沫去掩盖旧的产能泡沫,结果致使泡沫越来越大。资本市场有泡沫,但泡沫主要是在实体经济中,表现为过剩产能。
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靠投资驱动,当出现过剩产能的时候,企业不敢投资了,依赖投资的增长就掉下来了,这是结构性扭曲持续到今天的一个必然结果。出路在哪里?去产能化。如果不把过剩的产能消除掉,价格起不来,企业经营会很困难,经济就会长期的在低位运行。
所以去产能化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这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的去杠杆化所面临的挑战是一样的。欧美发生金融危机的原因是过度借债,杠杆过高,把家庭和金融机构压垮了。要想经济恢复,必须把过高的杠杆率降下去。美国去杠杆化从2008年到去年2014年才基本结束。
欧洲经济为什么现在还不行,因为它的去杠杆化没有认真地展开。我们有数据表明欧洲的杠杆率只是稍稍低于2008、2009年,而美国的杠杆率已经回到了历史的平均水平。这也是欧美两个经济体的表现大相径庭的主要原因所在。
同样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仅要去杠杆,我们还要去产能。实际上去产能和去杠杆是一回事,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对应的是银行的天量信贷,要不是银行放出那么多的贷款,也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过剩产能。实体经济要去产能,金融行业要去杠杆。
如果说A股场外配资是个问题的话,那么和金融体系与政府体系中的坏账相比,那简直就是小菜一碟。A股配资总共有两、三万亿吧?我们金融体系的贷款余额是80多万亿,坏账率如果是10%,那么就是七、八万亿,而且有可能还不止。政府融资平台在执行4万亿过程中积累的债务,现在官方估计就有20万亿,这才是中国经济的大隐患。
A股市场是政府制造的国家牛市,当风险逐渐显现的时候,又是政府去清理场外配资,把它打下去,暴跌之后,又是政府出来救市。尽管社会反响很大,其实A股市场只是中国经济中的一个小问题。大问题是政府负债,银行的坏账,实体经济中的过剩产能。过剩产能有多严重?各个行业不一样,据说水泥行业的过剩产能是60%以上。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去杠杆的过程和去产能的过程可能会相当长,到底需要多少年?我也不知道,我想3年5年总是要的吧?各位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在去产能和去杠杆的过程中,企业的首要任务不是说发展多快,要做多大,不是赚钱多少,而是活着,活下去就好办。宏观形势严峻,是不是我们就不干了呢?当然不是。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价值才能显现。我喜欢熊市,不喜欢牛市,为什么?因为在牛市中,资产的价格都被高估,只有在熊市中,资产的公允价值才能够在市场上出现,就像巴菲特喜欢熊市一样。所以不要害怕熊市,不要害怕经济的下行和经济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商业机会。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谈创新,谈创业,谈互联网?原因就在这里。
三大机会:重组、升级、创业
最近我除了上课以外,就在各地看企业。为什么现在企业看得比较多?因为宏观经济没得看了。而且我研究宏观经济,人家也不喜欢听。我去看基层,发现机会起码有这几个方面:
一个是行业重组,行业重组的机会非常之多。我刚才说的钢铁行业,很多中小型的钢铁公司都要倒掉,这个时候是购并的好机会。但是现在购并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的干预,所以我和政府说不要阻碍市场上的购并,不要阻碍企业的倒闭。企业不行了,地方政府首先想到的是税收和就业,他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挽救濒临死亡的企业。
我对他们说,经济就像自然界,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死的时候你要让它死,它不死,那些活着的也活不好。因为这些濒临死亡的企业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取现金流,把价格压得非常低,以至于那些好企业也活不下去。政府和经济学家的考虑不一样,由于地方政府的干预,好企业不敢去收购,因为收购的前提条件是不许裁员。
这怎么可能呢?我去购并一个低效的企业,当然要裁剪冗员。地方政府说不许裁员,这就阻碍了行业重组的进行。如果不是地方政府阻碍的话,现在购并有很多机会。优秀的企业通过购并提高它的市场集中度,获得一定的定价的能力来改进它的利润率,实现经营状况的好转。
这些市场份额比较集中的企业下一个要做的就是研发,推动升级换代。在行业分散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没有做研发的力量。中国各行各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太分散了,分散到了没有几家领军的企业能够做创新式的研发,所以市场集中度一定要提高,世界各国全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在上一世纪,汽车工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美国有200多家汽车公司,中国现在有1000多家,太分散了,分散到规模经济效益无法发挥,分散到每个企业都不可能做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几十年间美国的200多家汽车公司最后变成了3家。中国工业的发展,也会走同样的道路,不断地集中,只有集中才有规模效益,只有集中才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
我们上千家的汽车公司,要通过购并、通过行业重组来提高市场的集中度。再比如零售业,中国的全年的零售额是20多万亿,我们最大的零售公司不算京东,一年的销售额是多少?国有零售商1000多亿,但是不赚钱,赚钱的是民营的,最大的也不过500亿。而沃尔玛的年销售额是4800亿美元,和中国的500亿人民币怎么比啊?我们的传统行业过于分散,效率太低。这些问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无法解决,为什么?因为在高增长时谁都赚钱,中型的,小型的企业也赚钱,经济一慢下来,问题就暴露了。
以零售业为例,为什么京东这样的电商在几年的时间里就成长为中国的第一大零售商?亚马逊干了这么多年,干不过沃尔玛,只是沃尔玛的五分之一,而京东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超越了所有的零售商成为中国第一,因为传统零售商的效率太低。我说的是自营零售,不是淘宝天猫那样的销售平台。就是京东这个全国第一也不过1200亿人民币的销售额,和中国20万亿的零售额相比,微不足道。
零售业一定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钢铁行业,水泥行业都会进行大规模的整合,一些企业在衰退的时候倒掉,把市场份额让给那些有竞争力,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整合的过程中有多少机会?对于做投资的来说,机会是非常多的,我要有钱的话就想搞个购并基金,遗憾的是我没钱。
第二个机会是传统企业的更新换代。我去年看了奔驰和宝马的生产线,车间里面没有几个工人,虽然还没有达到工业4.0的标准,顶多3.0、3.5,也已经相当好了。机器人到处都是,工位和工位之间的搬运全都是自动化,不用人工,车间内部全都连起来了,自动化程度很高。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新的技术去提高效率,不必硬把自己套进互联网思维,而是要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提高企业的效率。
我们一个校友是做缝纫机的,缝纫机整个行业今年上半年的销售额大概跌了20%,利润整个行业跌了60%,而他的企业销售额和去年基本持平,利润跌了大概不到10%。我问他为什么可以取得高于行业平均的成绩?
他无非是把电脑装到了缝纫机上,用电控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产品的升级,他早就开始做了,他说不做不行了,因为传统的缝纫工越来越难招。设想手工操作的缝纫机,手里捏着布,眼睛盯着针,一天紧紧张张8小时,现在谁愿意干这样的活儿?劳动力市场的形势迫使他提高缝纫机的自动化程度,你稍稍提升一点,就可以在市场上脱颖而出。
不需要追求那些高大上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改进产品,一点一点地改进技术,这方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又比如钢价的下跌迫使钢铁厂削减成本,回收炼钢的余热,因为相比国外,我们能源的成本还是高的,现在它可以做到能耗的80%来自利用余热、余气的发电。所以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倒逼企业研发,改进产品和技术,提高传统行业的效率。
第三个机会就是创业。创业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不是大众之事,而是小众之事。互联网在中国之所以轰轰烈烈,以至于大市值互联网公司有一半在中国,为什么呢?
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的传统行业效率低,给互联网公司留出了很大的空间。第二个原因就是政府管制少,进入相对自由。现在是一提创业必谈互联网,其实传统行业一样有创业机会,不一定非做“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也可以啊。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一定之规,要做具体分析,哪一个有效我就走哪一条路,并不存在着不可抗拒的历史趋势。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案例说明,“+互联网”比“互联网+”更有效。当然,搞互联网的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
我不否认互联网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但是互联网的作用是什么?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互联网无非是一种更为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手段,有助于降低和消除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会产生交易成本,所以互联网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传播量,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的应用因此主要是在交易环节而不是在生产环节。
至于生产环节效率的提高,我们仍然要靠传统的研发,在这个领域中,互联网帮不了你什么忙,能帮忙的是在交易环节上。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互联网用的最多的就是营销,减少交易中介,缩短交易链条,降低交易成本。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还得走传统的老路子。
所以对互联网,既不要排斥、轻视它,也不要产生恐慌情绪,而是要冷静地沉下心来分析自己行业的业务特征,有哪些是适合互联网上做的,有哪些是互联网没办法做的,我自己的优势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要不要上网,我怎么上网?要独立的思考。
传统企业对互联网刚开始是漠视,当互联网冲击到自己的时候,很快就从冷漠变成了恐慌,又从恐慌变成了盲目的崇拜,以为我不上网就要死,没有那回事。很多传统企业向互联网投降,我觉得太早了,还没有认真抵抗呢,怎么就投降了?
管制是创新的大敌
我们不妨看看沃尔玛,沃尔玛做网上销售做了十几年,投资建自己的网站和电商仓库,沃尔玛在中国收购了仅次于京东的1号店,要发展他自己的网上销售。同时沃尔玛在调整自己的店面结构,下沉,逐渐减少大型的门店,增加中小型的社区店,这些社区店将来就是它电商的提货点和送货点。为什么亚马逊在美国无法撼动沃尔玛的统治地位?为什么电商在日本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日本的电商如果想干的话,可能干不过遍地开花的便利店,便利店过两条街就是一个,电商无法和它们竞争。
中国的电商发展快,一个原因是传统零售业实在太落后。落后也不必紧张,你也去上线,和电商过个招,谁赢谁输还不知道呢。你要分析电商优势,也要分析自己的优势,你要知道电商的劣势,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势,以己之长攻人之短,你就可以生存和发展。
所以沃尔玛现在一方面是去做电商,另一方面改造传统业态。他这样搞起来,亚马逊有可能招架不住,将来亚马逊也许就不是电商公司了,把主业转向云计算了。要观察,不要慌,沉下心来仔细研究,决定今后往哪个方向走。创新、创业不光是电商一个行业,其他行业也有机会。
互联网在中国搞得这么热闹,前面讲过,第二个原因是相对而言,互联网行业的管制最少,因此大量的资源和优秀的人才涌进这个行业。管制是创新的大敌。
美国最近有一项了不起的创新,就是大家都知道页岩气开采技术,使液燃气的成本不断下降,带动全球的油价下跌,沙特的好日子结束了。中国页岩气储量巨大,我们为什么干不了啊?因为油气行业是国企垄断的,你进不去。我们互联网搞得这么热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管制相对较少。
这并不意味着,除了互联网以外,其他的行业就没有机会。要看到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政府的改革措施反而是比经济上行的时候更到位。最近的取消审批权,最近上市的审批制改为注册制,都是进步。我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向来评价不高,但给予新三板很高的评价,新三板是第一块没有审批制的。
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上,只要有人愿意买。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我希望从新三板扩展到创业板,再到中小板和主板,都搞注册制就行了,别再审批了。取消发审委,企业只要满足了信息披露要求,全都可以上,市场交易就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你管那么多干什么?政府要做的唯一的事就是保证足够的信息披露,使得投资者可以判断这家企业的状况。
经济形势不好,倒逼改革,最近政府出台的政策有些我觉得还不错。那种大而化之的战略,你不必去关注,有同学问:“教授,一路一带有什么机会?”我说那是国家的战略,和你有什么关系?你应该关心的是新三板,取消审批制之后我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帮助中小公司提高它的技术水平,扩大市场份额,然后拿到新三板去上市,这是很好的投资。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微观层面上政策的变化,监管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市场机会。
❾ 国外电子商务都有哪些网站
国外电子商务都有这些网站:
1、Priceminister
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法国,在英国和西班牙两地发展电商事业,并经营着旅游比价网站、不动产情报网站等,是具有欧洲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2010年6月,Priceminister被日本电商平台乐天以2亿欧元收购,经过六年的发展,已经拥有超过2200万的会员,主营3C、Fashion及家居等品类,现已成为乐天欧洲旗下最大的电商平台。
2、Qoo10
在新加坡站发展的十分不错,是新加坡的第一大电商平台,它也是东南亚B2C平台中最成熟的一个本地化B2C平台。该平台发源于韩国,其以廉价商品出名,可谓新加坡版的淘宝。平台商品种类繁多,包括了各种电子配件、服装、食品甚至门票。它的一大特色是可以在当地的便利店7-11付款,方便了那些没有信用卡的人。
3、Mercadolibre
该平台是拉美地区最大的电商平台,于1999年创立于乌拉圭,公司初创便获得了包括jp摩根在内的投资者的760万美元的融资,公司于2007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其电商业务范围已覆盖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等19个拉丁美洲国家,品类已涵盖电子、手机及配件、潮流服饰、家居生活、美容健康以及玩具等,平台卖家月成交总额已达800万美金。
4、Paytm
Paytm是One97通迅公司旗下的主打品牌。Paytm既是印尼最大和数码产品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时也是印度领先的移动支付系统。Paytm目前在网上经营多种商品,包括手机及其配件、电子产品、时装男装、女装、婴儿玩具、厨具等。目前其平台活跃用户数达1.3亿,商品交易额达35亿美金交易额。吸引了阿里巴巴、蚂蚁金融、软银赛富投资、Sapphire Venture和硅谷银行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
5、Newegg
美国的Newegg由华人企业家Fred Chang于2001年创立,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据了解,网站主要从事电脑、消费电子、通讯等3C产品的网上销售。在美国,它销售的商品种类高达55,000种,已经是全美规模最大的IT数码类网上零售商之一。
6、Lazada
东南亚作为电商的新兴市场火热程度非同一般,其中,Lazada是里面的佼佼者。在接受了阿里10亿重金注资之后,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的Lazada平台预计有望展现出更大的生命力。成立于2012年,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及越南均有运营电商平台。目前东南亚区域总零售额中仅有3%来自在线,随着互联网渗透率持续上升,潜力和收益的爆发指日可待。
❿ 便利店在电子商务影响下的生存空间是什么
我觉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