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企業投資風險案例
. 創業風險投資排頭兵——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IDGVC Partners)
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成立於1992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波士頓、矽谷等地均設有辦事處。作為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風險投資公司之一,IDGVC Partners已成為中國風險投資行業的領先者,管理總金額達8億美元的風險基金。主要集中於互聯網、通訊、無線、數字媒體、半導體和生命科學等高科技領域。目前已經在中國投資了100多個優秀的創業公司,包括攜程、網路、搜狐、騰訊、金蝶等公司,已有30多家所投公司公開上市或並購。
IDGVC Partners的強大優勢之一就是與中國的創業者之間建立了廣泛的聯絡渠道,同時與他們保持親密的合作關系;對投資組合中的每一家公司,提供資金、經驗、商務關系等強有力的支持。IDGVC Partners獲得了國際數據集團(IDG)及ACCEL Partners的鼎力支持,並與中國政府部門保持密切合作,先後與國家科技部、信息產業部簽署了扶植支持中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合作備忘錄。I
IDGVC對每一家企業的投資額通常在50萬至500萬美元之間,並追加投資於業績良好的已投企業中。IDGVC在投資中非常關注企業在專業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傑出表現,同時為所投資企業提供管理及財務咨詢等增值服務。
2. 具備成長潛力的本土創投——維眾創業投資
維眾創業投資成立於2004年,是一家完全由中國人自己創立、自己管理的風險投資企業,目前已經吸收了超過七千萬美金的海外基金,並只投資於中國大陸這個區域。投資項目涉及新媒體、信息技術、新型材料、金融服務等眾多領域。
維眾秉承「商道就是人道,投資就是投人」的投資理念,致力於打造中國人自己的風險投資品牌。關注人的價值,關注團隊的價值,成為了維眾投資項目的最重要考量。
維眾投資擁有自己獨特的投資哲學,維眾投資深深理解創業的困難,以及達到成功所必需付出的努力。所以不僅重視資本的投入,更關注如何使維眾本身所具備的資源與創業企業達到成功所需要的相關條件相互匹配。維眾投資了一系列戰略性公司,這些企業本身就具備基礎資源的功能,並且各自能夠獨立運作,同時又可為所有的其他成員企業提供最直接的資源和支持。例如,由維眾參與投資組建的上海多媒體產業園創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最適合初創企業的孵化基地,入駐產業園的孵化器,不但可以減少行政審批的繁瑣工作,還可以獲得最優惠的稅收政策支持;而公司投資的另一個新媒體公司--分眾傳媒,又可以為成員企業提供廣告和宣傳服務,直接面向中國上千萬白領人群進行營銷。除此之外,維眾還在中國投資於一些創新網路和金融服務項目,因此維眾能夠將創業公司帶入一個由眾多戰略合作夥伴以及成功企業所組成的維眾大家庭。在這一大家庭中,所有的企業相互支持、共享資源,形成具有整合作用的外延價值鏈,共同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
維眾內部成員知識結構合理是其快速發展的可靠保障。公司已構建起一支由職業投資人、財務管理專家、高級咨詢顧問、資深法務人士、信息技術顧問、人力資源專家等各類專業人士組成的管理團隊。他們曾就職於軟銀中國風險投資(SOFTBANK China Venture Capital)、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 Coopers)、畢馬威國際(KPMG)、IBM咨詢等國際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咨詢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或律師事務所,為眾多著名企業提供項目融資、戰略規劃、財務及法律咨詢等各方面服務。通過他們的幫助和管理,這些企業最終走向海外資本市場,成功上市。
維眾重點投資那些剛處於起步階段或只實行過一次融資的公司,對所投資的企業採用分段投資、聯合投資、組合投資等多種方式,投資額的大小取決於公司成長的階段以及公司的評估價值。公司積極參與和跟蹤所投企業的管理,通常希望持有較多的股份(一般為20%-30%),以此幫助創業企業迅速渡過初創期,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
3. 成功創投企業經驗借鑒
IDG技術創業投資基金作為一隻海外基金能夠在中國成為行業領先者除了其先進的管理和資本運作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其注重拓展其在華的關系網路,與政府的密切關系無疑為其發展帶來諸多便利。
維眾投資能夠成功關鍵贏在其深刻的投資理念與獨到的投資哲學。維眾投資能夠認識到創業投資本質上不是對項目的投資而是對人的投資,最大限度地挖掘創業者的價值是其投資的關鍵。在其投資哲學的引領下,維眾注重價值網路的構建,在為投資企業構件優質成長網路的同時也在為自己公司的發展搭建一個高起點的事業拓展平台,「一箭雙雕」,公司投資遠見略顯一斑。
⑵ 中國都有哪些著名的風投失敗的案例
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簡稱是VC在我國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內涵的概念,其實把它翻譯成創業投資更為妥當。廣義的風險投資泛指一切具有高風險、高潛在收益的投資;狹義的風險投資是指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生產與經營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投資。根據美國全美風險投資協會的定義,風險投資是由職業金融家投入到新興的、迅速發展的、具有巨大競爭潛力的企業中一種權益資本。想了解風險投資的相關知識,可以看一下《中國風險投資雜志》、《風險投資在中國》、《風投大敗局》等,介紹了中國風險投資失敗的案例,可以從最基礎的知識入手,看一下這方面的案例。
⑶ 當當網獲得風險投資的案例內容,越詳細越好!!
為了幫助網友解決「當當網獲得風險投資的案例內容,越詳細越好」相關的問題,中國學網通過互聯網對「當當網獲得風險投資的案例內容,越詳細越好」相關的解決方案進行了整理,用戶詳細問題包括:RT,我想知道:當當網獲得風險投資的案例內容,越詳細越好!!,具體解決方案如下:
解決方案1:
當當網的創始人俞渝和李國慶是典型的「中西合璧」。俞渝早年留學美國,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華爾街擔任顧問,並在紐約創辦一家名叫TRIPOD的企業兼並財務顧問公司,諳熟投融資業務。
李國慶於1987年畢業於北大社會學系後,進入當時最熱門的政府機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中共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在這里他積累了豐富的人脈。1989年,李國慶下海從商,做圖書出版。1993年,他聯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部等創辦「北京科文經貿總公司」,任總經理、總裁。經過近10年在國內圖書出版領域的摸爬滾打,使他對圖書行業的各個環節瞭若指掌。兩人結婚後,俞渝空閑之餘就幫著丈夫做一些MBA教科書的選題,有時候也給國外的一些公司包括網上零售公司做圖書分銷,這些經歷使她學到了一定的運作經驗和經營理念。這期間,網路經濟熱得發燙,看到亞馬遜在美國網路經濟的熱潮下成為「時勢英雄」,而中國的網路經濟也在興起和發展,俞渝決定在網路行業創業。
雖然當時俞渝對網路並不了解,頂多就是收發電子郵件和看看新聞,但是俞渝的海歸經歷,使她知道要想獲得海外風投,至少要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商業模式,而最好的方式莫過於直接拷貝已經在華爾街得到資本市場承認的模式。於是「亞馬遜」的「中國版」——「當當網」誕生了。為了獲取VC的認可,當當不僅創意方面拷貝「亞馬遜」,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參照亞馬遜,包括財務報表的側重點,營銷手段的模仿等。
1999年11月份,由IDG、盧森堡劍橋集團、軟銀和北京科文經貿總公司共同投資,李國慶和俞渝任聯合總裁的當當網正式投入運營。IDG、盧森堡劍橋、軟銀等向當當網投入800萬美元風險投資,換取當當網59%股份,俞渝、李國慶夫婦及其創業團隊通過北京科文經貿總公司共持有當當網41%的股份。投資者不光給當當帶來繼續支撐下去的資金,還帶來了更多的東西。像IDG就一直在推動著當當的發展,盧森堡劍橋更有一些著名的國外專家和豐富的研究報告等資源,也使當當受益匪淺。雙方相處的一直很愉快。 二、控股權之爭 (一)起因:不完善的約定 因為有了足夠的資金,當當很快就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圖書音像書店,佔大陸圖書市場圖書品種的90%。2003年,當當在經歷了幾年的「燒錢」階段後,開始「收錢進賬」,銷售規模一舉突破8000萬元人民幣,全國各地,甚至美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都有當當的讀者。但也就在這一年,李國慶和股東之間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2003年6月,李國慶夫婦提出要股東獎勵創業股份的要求,希望將增值部分分一半給管理團隊作為獎勵,遭到了股東的集體反對,理由作為創業股份的獎勵的比例太高。而李國慶夫婦堅持「分一半」這個比例不退讓,由於只有口頭承諾並無書面協議,因此,每次在這個問題上融資雙方談論的都不歡而散。李國慶抱怨說:「資本結構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我和股東們每到融資的時候就打架,因為開始沒說清楚,到底是資本創造財富,還是創業企業家創造財富,這個問題很難辦……沒有和他們簽字畫押,好多口頭的承諾都不算數了。」
(二)轉機:老虎基金的出現 雙方僵持局面到2003年8月老虎基金的出現而打破。老虎基金在中國投資了卓越網、e龍網兩家電子商務網站之後,把目光投向了當當網。俞渝憑著多年在華爾街練就的談判技巧,加上IDG、盧森堡劍橋、軟銀急於套現,也運用各種關系推動談判合作,當當很快就和老虎科技基金達成了投資意向。但當李國慶再次以老虎科技基金的6500萬美元估值證明當當已經有了數倍增值,提出要給夫婦兩人18%的創業股份獎勵時,遭到IDG和盧森堡劍橋的拒絕。 於是,李國慶打出辭職變現另起爐灶這張牌,老虎基金也在背後推波助瀾,表示願意將此次投給當當的全部1100萬美元轉投給新成立的公司,並且投資金額可以繼續追加。 當時,當當網第二輪私募之後的現金已經所剩不多,僅100萬美元,而當當網仍然還處於跑馬圈地、虧損經營的狀態。李國慶、俞渝夫婦如果帶領管理團隊另立門戶,IDG、軟銀、盧森堡劍橋相當於要在100萬美元的基礎上追加投資繼續支撐當當網。同時,由於失去了一個穩定的管理團隊,投資風險將會更大。 迫於無奈,3家投資方最後只得屈服,同意接受老虎基金的投資,並由老虎科技基金出面,向老股東買走了一些股份,再送給管理團隊。此次,老股東獲得部分變現,IDG套現350萬美元,獲利3倍以上,當當則被估值7000萬美元,老虎科技基金投資1100萬美元。經此一役,李、俞二人認識到了自己作為管理者的價值,進一步要求絕對控股權。 2003年12月李國慶夫妻與老虎科技基金簽訂了融資1100萬美元資金協議,但是老虎科技基金的資金遲遲未到賬。這期間,俞渝曾與老虎基金談判代表幾度爭執,甚至威脅說「現在交割期限已過,當當有權找新的投資人了」。俞渝所說的「新的投資人」就是亞馬遜。就在他們夫婦在美國與老虎基金面談的時候,也順便秘訪了亞馬遜。 亞馬遜公司的出現,對老虎科技基金構成了相當的壓力。幾經拖延,在激烈的利益交鋒和一次次不歡而散的電話會談之後,考慮到作為對沖基金,在投資了當當的競爭對手卓越之後,如果不投資當當,將有違對沖基金的初衷,2004年2月25日,老虎科技基金終於兌現了兩個月前的承諾,將約定的1100萬美元劃到當當賬戶上,獲得17.5%的股份,而IDG、盧森堡劍橋、軟銀等幾家則減持為23%,當當網管理層的股份變為59.5%。引人注意的是,與在卓越董事會佔有二席形成鮮明反差,老虎科技基金在董事會未佔一席之地。
三、新融資備戰上市 2006年6月26日,當當網從DCM、華登國際和Alto Global三家基金引入2700萬美元資金,出讓12%股份。當當網方面表示,這輪融資是提高公司抗風險的資金准備,並為公司未來發展提供充分財務支持。資金的用途確定針對地面圖書市場發動超低折扣的價格戰,以此來鞏固其全球最大中文網上書店的地位。據悉,此輪融資完成後,當當上市已經緊鑼密鼓開始進行。 四、案例解析 三輪融資,兩輪較量。借老虎科技基金從老股東手中獲取了絕對控股權,又借亞馬遜讓老虎科技基金不得不履行自己的承諾,俞渝夫婦終於如願以償。但是,並非每一個創業企業家都能像俞渝夫婦在和風險投資機構的較量中勝出。由於股權結構的變化、經營不善、外部經理人的引入等因素造成創業企業家失去對企業的控制權屢見不鮮,這是創業企業家所不願意看見的,也是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實際上,對VC來說,本意是為了企業發展壯大,並不想剝奪創業家的控制權,若非如此也是萬不得已。 李國慶夫婦是幸運的,憑借自身融資能力、談判能力、對創業團隊的號召能力、經營管理能力以另起爐灶相脅以及借後來老虎科技基金的介入,李國慶夫婦如願獲得了控股權,最終的結果也是各方皆大歡喜。
而另一個創業者王志東就沒有如此幸運,三輪融資過後,新浪的股權結構日益分散,當時身為CEO和總裁的王志東從當初持股21%不斷稀釋到6%,最終失去對公司的控制,並導致出局。其實,創業者和風險投資家之間既是一種合作關系,又是一種競爭關系,雙方的利益就交織在這種彼此之間的博弈之中。那麼,創業者和VC如何跨越博弈中的誤區,走向雙贏呢?
(一)完備的協約很重要 如果當初當當和風險投資機構就創業者激勵這個問題明確地寫入協議,約定網站價值增值多少倍時可以獲得多少管理層股權,也就沒有創業者股份獎勵比例之爭,而風險投資機構在和約中限定創業者離開原來的創業公司後,一定時間內不得從事與原來創業公司競爭性業務,也就不會面臨當當網創始人以創辦新公司和當當競爭的相脅。矛盾會破壞創業企業家和風險投資機構之間合作的基礎,危害的雙方整體的利益,可謂是「兩敗俱傷」。所以,一份明確的協約對保證雙方的利益很重要,也是雙方長久合作的基礎。尤其是對沒有多少融資經驗的創業企業家來說,要對融資相關的程序、法律法規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如果條件許可,可以請融資顧問或者投資銀行協助,免得日後節外生枝,後悔莫及。
(二)克服非積極合作心態 當當和風險投資機構之間的博弈,利益爭奪背後涉及的是風險企業的剩餘控制權和剩餘索取權這一問題。風險資本家與風險企業家之間的分配與轉移是風險投資獨特治理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風險投資的重要特徵之一就是風險資本家通過階段性投資,可轉換優先股合同以及管理監控等手段來減少信息不對稱性和代理風險,這些手段從本質上講都是控制權的分配,而控制權的分配往往是談判的結果,能否達成有約束力的最優激勵約束合約,取決於雙方的談判力量或地位。 站在創業融資的角度,李國慶採取「另立爐灶」的做法,不惜和VC鬧得不可開交的做法並不可取。李國慶後來表示,這並不是一種與股東相要挾的手段,也不是試探性的行為。風險投資的目的是通過投資和提供增值服務把被投資的企業做大,然後通過公開上市、兼並收購或其他方式退出,在產權流動中實現其投資的增值變現。在每一次企業家和風險投資家的博弈與中,雙方最終的目的是雙贏,即創造價值、實現資本的增值。企業家也克服非積極合作的心態,遇到問題應該盡量同風險投資家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溝通,以獲得風險投資家的理解和支持。無論如何,雙方的溝通都很重要。而對於合作過程中難免出現的各種分歧,雙方也可以通過商業規則進行有效的解決,不必心存顧慮。
⑷ 求風險投資成功案例
風險投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科技公司創辦的過程。在美國,一個新興的科技公司(Startups)的創業過程通常是這樣的:來自思科公司的工程師山姆和IBM公司的工程師強尼發明了一種無線通信的技術,當然這種技術和他們所在公司的核心業務無關,兩人覺得這種技術很有商業前景,他們就寫了個專利草案,又花五千美元找了個專利律師,向美國專利局遞交了專利申請(關鍵之一,知識產權很重要)。兩個人下班後以及周末的所有時間全泡在山姆家的車庫里用模擬軟體 Matlab 進行模擬,證明這種技術可以將無線通信速度提高五十倍(關鍵之二,是否有數量級的提高是衡量一項新技術是革命性的還是革新性的關鍵。)兩個人想了好幾種應用,比如代替現有的計算機 Wifi,或者用到手機上,於是在原有的專利上又添加了兩個補充性專利。強尼和山姆於是拿著自己做的 Powerpoint 投影膠片、實驗結果和專利申請材料到處找投資者,在碰了七八次壁以後,找到了山姆原來的老闆,思科早期雇員亞平。亞平從思科發了財後不再當技術主管了,自己和幾個志同道合的有錢人一起在做天使投資人。亞平和不下百十來個創業者談過投資,對新技術眼光頗為敏銳,發現山姆和強尼的技術很有獨到之處,但是因為山姆和強尼講不清楚這種技術的具體商業前景在哪裡,建議他們找一個精通商業的人制定一個商業計劃 Business Plan(關鍵之三,商業計劃很重要)。
強尼找到做市場和銷售的朋友迪克,並向迪克大致介紹了自己的發明,希望迪克加盟共同開發市場。迪克覺得和這兩個人談得來,願意共同創業。這時出現了第一次股權分配問題。
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工作都是山姆和強尼做的,兩個人各占未來公司的 50% 股權和投票權。迪克加盟後,三個人商定,如果迪克制定出一個商業計劃書,他將獲得 20% 的股權,山姆和強尼將減持到 40%。迪克經過調查發現,山姆和強尼的發明在高清晰度家庭娛樂中心的前景十分可觀,於是制定了可行的商業計劃書,並得到了 20% 的股權。
三個人再次找到亞平,亞平請他的朋友,斯坦福大學電機工程系的查理曼教授作了評估,證實了山姆等人的技術是先進的並有相當的復雜度,而且有專利保護,別人不易抄襲模仿。亞平覺得可以投資了,他和他的天使投資團覺得山姆、強尼和迪克的工作到目前為止值(未融資前)一百五十萬美元,而三個創業者覺得他們的工作值二百五十萬,最後商定定價二百萬(註:對公司的估價方法有按融資前估價,即 Pre-Money ,和融資後估價,即 Post-Money 兩種。從本質上講,這兩種方法是一樣的,我們這里的估計都以 Pre-Money 來計算)。亞平和他的投資團投入五十萬,佔到股份的 20%。同時,亞平提出下列要求:
1.亞平要成為董事會成員;
2.山姆、強尼和迪克三人必須從原有公司辭職,全職為新公司工作。並且在沒有新的投資進來以前,三個人的工資不得高於每月四千美元;
3.山姆等三人的股票必須按月在今後的四年裡逐步獲得(Vested),而不是在公司成立時立即獲得。這樣如果其中有人離開了,他只能得到一部分股票;
4.如果有新的任何融資行為必須通知亞平的天使投資團。
現在山姆等人就必須正式成立公司了。為了將來融資和開展業務方便起見,他們在特拉華州注冊了賽通科技有限公司。山姆任董事會主席、迪克和亞平任董事。山姆任總裁,強尼任主管技術的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迪克任主管市場和營銷的副總裁。三個人均為共同創始人。公司注冊股票一千五百萬股,內部核算價格每股二十美分。
在亞平投資後(的那一瞬間),該公司的內部估計已經從兩百萬增加到二百五十萬,以每股二十美分計算,所有股東的股票只佔到 1250 萬股(250萬/0.2=1250萬)。那麼為什麼會多出來 250 萬股,它們並沒有相應的資金或者技術做抵押,這些股票的存在實際上稀釋了(Dilute)所有股東的股權。為什麼公司自己要印這些空頭鈔票呢?因為它們必須留出來給下面的用途:
1.由於山姆等人的工資很低,他們將根據自己的貢獻,拿到一部分股票作為補償;
2.公司正式成立後需要僱人,需要給員工發股票期權;
3.公司還有一些重要的成員沒有進來,包括 CEO,他們將獲得相當數量的股票。
接下來,山姆等人辭去以前的職務,全職創業。公司很成功,半年後做出了產品的原型(Prototype)。但是,50 萬投資已經花完了,公司也發展到 20 多人。250 萬股票也用去了 150 萬股。這時,他們必須再融資。由於該公司前景可觀,終於得到了紅杉風投的青睞。紅杉風投為該公司作價 1500 萬美元,這時,該公司的股票每股值 1 美元了,比亞平投資時漲了四倍。紅杉同意投資 500 萬美元,占 25%,這樣總股數增加到 2000 萬股。同時,紅杉風投將委派一人到該公司董事會任職。山姆等人還答應,由紅杉風投幫助尋找一位職業經理人做公司的正式 CEO。雙方還商定,融資後再稀釋 5%,即 100 萬股,為以後的員工發期權。
讀者也許已經注意到,紅杉風投現在已經成為了最大的股東。
兩年後,該公司的樣品研製成功,並獲得東芝公司的訂單,同時請到了前博通公司的 COO 比爾出任 CEO。比爾進入了董事會,並以每股三美元的價錢獲得 100 萬股的期權。當然新來的員工也用去一些未分配的股票。這時該公司的股價其實比紅杉風投投資時,已經漲了兩倍。比爾到任後,公司進一步發展,但是仍然沒有盈利。於是,董事會決定再一次融資,由紅杉風投領頭協同另兩家風投投資一千五百萬。公司在投資時作價一億五百萬,即每股五美元。
⑸ 為什麼風險投資人熱衷內容營銷
風險投資的發展趨勢
NextView Ventures 是一家投資於種子階段的風險投資機構,投資領域集中在互聯網及移動技術公司。2014年,NextView Ventures 決定成為波士頓第一家聘請 「平台」 副總裁的風投機構。「平台」 是投資人對內容營銷及其他許多企業支撐項目的模糊描述。(事實證明,行業內對 「營銷」 一詞的認可度並不高,與其必要性不一致,直到現在仍然是這樣。更多詳情請見後文。)
最終,NextView 找到了我。當時我就職於 HubSpot 公司,負責內容營銷;那之前還在谷歌和一家本地創業公司的數字媒體部門工作過。他們看中了我豐富的內容營銷背景,而我卻視之為特例。
我真是大錯特錯。
似乎一夜之間,同行企業都開始招聘諸如 「平台總監」、「內容及社區營銷負責人」 一類的 職位。不知不覺中,我發現自己正處於風投行業新一輪熱門趨勢中。
突然間,所有風險投資人似乎都發現並回應了兩個相同的趨勢:同行熱門博客所取得的成功;投資於優秀創業者的競爭日益激烈——他們中的大多數在資金尚不充分的情況下也能啟動互聯網業務。
讓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個趨勢。
⑹ 蔣曉冬的成功案例
蔣曉冬2005年回國之後投資的第一個案子是北京的紅孩子。與其說蔣曉冬看好未來中國嬰童產業的發展,不如說他更看好「直銷模式」。紅孩子主要依靠網路直銷和目錄銷售。
蔣曉冬看好它們,基於兩點:一是,中國國內的零售市場極端分散,在美國,前十名的零售企業佔零售市場總體銷售額的20%多,而在中國這個數據只有4%。高度分散的零售市場表明,如果依賴常規的渠道和經銷商系統到達客戶,成本非常高昂。紅孩子的直銷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供應商一定有這個需求,所以這裡面有機會!第二,中國零售業不管以什麼形式出現,有一點法則,貨總比貨架要多,這表明老百姓有這個需求,這就決定了非實體店面的營銷模式存在機會。既然供需雙方都有需求,那麼就有機會。蔣曉冬的判斷果然沒有錯。紅孩子的項目他們投進去不到兩年,即將完成新一輪融資,NEA的盈利已經漲了15倍。這種價值的增長並非一種炒作,在蔣曉冬看來,這是對紅孩子兩年來實際經營業績的一種認可:「我們投進去的時候,整個網站一天只有幾萬塊收入,現在每天有150萬收入。當時只在北京有銷售,現在北京、天津市、河北省、遼寧省、四川省等地方都有銷售。」
這是蔣曉冬的得意之作,不過更加讓他得意的,還是他在這一系列數據背後所作的努力:NEA進入之後,作了一個很小的改動,卻沒有想到,就此開拓了紅孩子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在中國市場,有很多嬰童產業,類似於紅孩子。當時我就考慮:孩子吃的東西能夠從你這里買,那這個母親一定對你的網站,有著極高的信任度。而且一個家庭裡面決定買什麼,不買什麼,決定權來自於孩子他媽,所以我們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從『母嬰』這個角度出發,去拓展業務。」蔣曉冬說自己很幸運,因為雖然他們只是小股東,但是紅孩子的管理層吸取了他們的建議,「到現在為止,紅孩子30%的業務量來自於化妝品、健康產品、傢具產品等等。」在蔣曉冬的長期規劃裡面,今後這一比例顯然還將繼續提高,「我們希望最後能夠做成一個網上沃爾瑪」。 「進入一個投資機構,參與一些項目,成功做成幾個案例,而後晉升為合夥人,資深合夥人,奠定自己在投資界的聲望,自創投資機構。」這幾乎是大多數投資人發展的潛在軌跡,但是蔣曉冬說他並沒有這樣的想法。
始建於30年前的NEA管理著86億美元的基金,迄今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管理人。這一點在風投領域也是一個奇跡。一般來說風險投資公司很難做大,做大了也很難延續,因為投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很難形成極具粘性的企業文化。
但是NEA的理想卻是:打造一家百年老店。「我們的創始人做風險投資做了40多年,投過Intel、蘋果電腦這樣的企業。」蔣曉冬說他也沒有想通,「風險投資大家都是為了賺錢,文化上面有這樣的想法,很奇怪。」但是,有了這樣的理念之後,選人、培養人、用人的方式都會隨之改變。
「在做項目的時候,我們總是希望把自己投資的企業做成一家百年老店,我們希望不僅僅能夠做好的項目賺錢,而且還希望幫助這個企業建立一種長久的文化。而且,NEA的員工也都希望能把NEA做成百年老店。我們也希望自己能夠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在共同的遠景、目標、回報的前提下不斷前行。」NEA不僅僅是美國年份最長的投資機構之一,而且已經有159家企業上市,業績也在全美的風投排前3名。
蔣曉冬認為自己不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人,雖然他足夠勤奮,可是他的理想並不是自立門戶。他為NEA特有的企業文化所深深痴迷:NEA裡面全職員工40多人,這里有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也有貝爾實驗室的全球一流的科學家,更不用說來自美國著名大學的知名教授了。但是他們都沒有任何的架子,投資人、合夥人之間的關系簡單而純粹,彼此之間的溝通平和而通暢。
⑺ 項目如何吸引風投
藍海創投總經理楊沛:打動風投團隊市場加技術「要在乘電梯的短短幾分鍾內打動投資人,怎樣才能辦到?你必須說明以下三個要素:團隊、市場和技術。」藍海創投總經理楊沛說,風險投資對「人」的關注往往超出項目本身,他們認為項目的缺陷和不足可以由團隊從商業模式、營銷管理等方面來彌補。這就要求團隊必須熟悉自己的創業領域,並有一定的經驗,而且注重商業道德。尤其是一些本身做技術的創業者,特別要注意商業規則。判斷企業是否具有投資價值,投資商希望了解的是你的產品或服務有多少人會購買、他們為什麼要買,這就是考察企業產品的市場。如果能夠提供某些潛在客戶的姓名和電話,會有助於增加說服力。而創業者的常見病是對目標客戶的描述過於牽強。比如說:我這個產品很好,只賣一塊錢,只要全國有1%的人購買,就有一千多萬。除了清晰定位目標用戶,企業還必須擁有足夠的市場容量。否則盡管你有潛力成為市場領導者,也未必能夠獲得風險投資的青睞。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初見投資人忌諱抒發情懷知名天使投資人、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告訴尋求風投的創業者們,與風投合夥人初次見面,有三大忌諱。周鴻禕說,有些創業者一上來就開始雲山霧罩地談很多定性的東西,說「我們這個項目,一出來准能把行業老大給滅了,是絕對的世界老大。」周鴻禕稱,這是非常忌諱的。「還有一種創業者一上來就談國際形勢,國內會怎麼樣……這也是非常忌諱的。」周鴻禕解釋稱,因為投資人天天讀產業報道,這些他都知道。周鴻禕還說,還有一類創業者,偏好先抒發個人情懷,就像詩人一樣,大談理想。周鴻禕說:「如果你能把自己的詩集附在商業計劃書後面,投資人看都不要看,因為你太感性,投資人不相信你能把商業模式做好。」初次見投資人,周鴻禕支招:其實創業者只需要在幾分鍾內,用最簡單、清晰的語言描述自己做了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有什麼樣的市場,提供了什麼樣的價值,為什麼別人會用它。「至於怎麼賺錢,你自己知道就好了,不知道也沒關系。」凱雷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何欣:商業模式吸引風投的磁石「一個持續增長的財務報表,並不能在第一時間吸引我,真正吸引我投資的是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凱雷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何欣表示,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首先必須是能賺錢的。而光是能賺錢也不行,好的商業模式還必須是能不斷擴大的。何欣稱,很多不能在第一時間賺錢的小企業也能吸引風頭,若一個小企業的商業模式符合市場需求,並且處於有潛質的行業中,也能引起風投的興趣。有了好的商業模式,更需要一個能將這個模式執行下去的團隊。一流的團隊能將二流的模式做成一流,何欣認為,背景多樣、有大量管理經驗的團隊才能使好項目最終帶來利潤。在風投進入企業後,可能會因為資方要求對企業進行監管、參與企業經營與企業管理層發生一些摩擦,這就需要雙方增大溝通力度。何欣說:「風投向企業注入資金,當然會關心企業的經營狀況、資金流向等。」所以風投會對企業做大量的盡職調查,這種調查很可能會使得企業反感,而資企雙方之間保持信息的完全透明是最好的解決方式。台灣富鑫投資副總經理劉坤靈:能否上市是我的第一選擇「能帶給一個風投最高收益的就是讓投資企業上市。我在選擇商業模式時,最先看的就是這個企業能不能上市。」昨日,台灣富鑫國際投資基金副總經理劉坤靈表示,投資一個能夠上市的企業,才是漂亮的退出。而判斷一個企業能否上市,靠的不是第六感。首先要分析項目所處的行業,劉稱,以前很多人以為高科技公司很容易上市。而在他看來,國內中很多市場還沒被完全滿足,各種行業都有出現大型上市企業的可能。項目能上市,還需要一個有遠見、有經驗的創辦者。劉認為,一個有經驗的創辦者的作用,遠遠大過一個團隊。好的創辦者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他的團隊,並留住這些人才,即使有朝一日團隊解散,他也能迅速組織一個新的團隊。劉坤靈還表示,風投進入企業後會不定期對企業的運營進行盡職調查,這些調查不但會要求企業提供大量完整的財務報表,還會查看企業簽署過的全部合約,不定期對公司的基層員工進行面試。這就要求企業和風投之間當用雙贏的心態接受彼此。特別提醒商業計劃書寫10頁就夠了對於商業計劃書如何書寫,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禕稱:「不要長篇大論,不要謳歌自己。用PPT(幻燈片)寫最好,就用大白話,越朴實越好。」他還介紹稱,商業計劃書最好就是十頁篇幅:第一頁是市場介紹;第二頁分析市場問題;第三頁寫解決問題的方式;第四頁調研市場;第五頁分析競爭對手;第六頁介紹核心競爭力;第七頁寫盈利模式;第八頁寫近期目標;第九頁寫資金預算;第十頁就介紹團隊。
⑻ 為什麼風投紛紛湧入內容營銷領域
如果你現在身處營銷技術或是媒體營銷行業,那麼在過去的3個月時間里,肯定被一大波投資搞暈了。如今,風投資金正在湧入營銷技術、在線發行,以及相關領域之中。你還別不相信,就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有不少內容營銷公司獲得了種子輪融資,不僅如此,許多混跡於內容營銷領域里的軟體公司和內容公司也越來越容易獲得更大一輪的融資。
從新年伊始,我們就發現,有超過1億美元的風險資金湧入到了內容營銷領域里,比如NewsCred獲得了2500萬美元投資,Percolate獲得了2400萬美元,Sharethrough獲得了1700萬美元,Mashable獲得了1300萬美元,BusinessInsider獲得了1200萬美元,Contently獲得了900萬美元,TripleLift獲得了400萬美元,還有Flipboard用累計6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Zite,而且筆者只羅列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不過最近,LUMAPartners風投公司發布了一份研究報告LUMAscape,其中他們認為如今的內容營銷已經趨於飽和,而且許多公司都在應付一些相似的問題。在內容營銷行業里,似乎有什麼地方不對勁。就在兩年前,內容營銷還沒有如此引人關注,但是現在,為什麼這個領域會如此瘋狂的增長呢?
另一方面,一種典型的投資現象也隨之出現。投資人會把錢砸在一些早期涉足內容營銷行業里的公司,當然他們也是此行業的領導者。當其他公司發現投資人有這樣的行為之後,他們也開始進入到內容營銷領域,這批公司大多處於種子階段,但是他們也能獲得資金投入,因為有一批在首輪沒有得到投資機會的投資人會給他們提供資金支持。這種現象讓內容營銷行業變得非常熱門,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司進來。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市場需要。就拿筆者自己的公司NewsCred舉個例子,我們的客戶包括寶潔公司,百事公司,以及Xerox,我們發現他們經常會有三個共性問題:
1、實時交流
由於移動設備和社交網路的興起,讓人們變得幾乎7*24小時在線,這不僅改變了人們相互之間的互動行為,也改變了人們消費和發現內容的方式。
消費者需要的是即時,因此品牌商們必須要滿足他們的需求,除了要推廣大眾廣告活動之外,企業最好能有一個24小時運作的新聞工作室,這樣不僅可以進行內容製作,還可以處理內容營銷工作流並管理整體流程。
2、全球一致性
一直以來,全球性的品牌商們都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方法,讓自己的品牌能夠在保持一致性的同時,也能與不同國家地區的本地特色結合起來。
那麼他們會有哪些挑戰呢?
全球性企業要確保自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團隊能夠在合適的時間里發布正確的、且經過總公司授權的內容(最好還能有足夠量的內容)。不僅如此,這些內容還要讓消費者易於訪問,易於部署之外,還需要與本地有一定的相關性,同時內容營銷要讓消費者覺得受用,更要激勵人心。企業如何實現上述這些要求呢?答案就是要有一個適用於全球范圍的統一內容營銷平台。
3、多渠道參與
優秀的營銷可以觸及到各個渠道、各種設備的受眾群體。實際上渠道有很多,比如發表博客,編寫微博,實時通訊,甚至可以在Snapchat上搞一場「閱後即焚」的營銷活動,但是如果要吸引消費者參與其中,品牌商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內容營銷整體流程。
對於上述這個新問題,品牌商需要一個解決方案。而且,他們的營銷預算也不再投入到過去那些傳統的營銷渠道,比如展示廣告,而是投入進了更起作用的營銷渠道之中。
創造營銷內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管理內容也不簡單,分發內容更是困難。毫無疑問,市場拉動才是最實際的。因此,過去那些提供廉價內容,或是低質量廣告文案的公司現在必須要重新定位自己了,如果他們無法把自己看做是一家內容營銷公司,那麼就算給自己做再多的潤色也無濟於事。
更糟糕的是,有些內容營銷公司竟然把自己定位成軟體公司。說實在的,構建軟體所需要的DNA和構建一家內容營銷代理公司的DNA是完全不同的。
除了上面提到的各種市場挑戰之外,我們還不得不面對一個新問題,那就是內容營銷市場是過飽和的。太多公司涉足內容營銷行業,他們幾乎遍布所有內容營銷流程,包括工作流,內容製造,策展,出版,分析,等等。從很多角度來看,這些公司都無法做到可持續性。
另外一個挑戰來自於金融行業,筆者在此需要說的是,許多處於種子階段的初創公司將永遠不會得到A輪融資了。實際上,這些初創公司解決的都是內容營銷領域里的一小部分問題,比如聚合自由撰稿人,或是開發一個共享編輯日程表,等等,這些問題都無法觸發一個足夠大的市場。
總之一句話,內容營銷行業需要簡化。
回到開頭,在出現了如此多的投資交易之後,我們可以肯定的說,內容營銷行業迫切需要一次整合。我們也許會看到一些公司倒閉,因為品牌公司的那些首席營銷官們完全不需要N多內容營銷公司幫他們解決同一個問題。
如今品牌公司的首席營銷官們可選擇的內容營銷公司太多了,根據LUMAscape研報顯示,這一領域里至少有數百家公司,而且非常混亂。不過筆者需要承認的是,公司得到風險投資還是讓人非常興奮的,但是對於內容營銷行業來說,2014年一季度有如此多的投資交易的確值得關注,也非常有必要深入挖掘其中原因。
內容營銷行業水漲船高,筆者唯一擔心的是,不是所有的船隻都為出海做足了准備。
⑼ 如何寫一份風投喜歡的商業計劃書
一份好的商業計劃書,哪些因素起到決定作用?
BP的頁數:看似一個簡單的文稿處理工作,其實起到了敲門的作用,對於絕大部分早期項目,BP不應該超過20頁PPT的信息量。許多投資人對於超過20頁的BP,內心是抵觸的,更有些創始人為了追求美觀,用了太多設計圖片,造成一份BP超過20M,投資人在收到這類BP的時候,如果周邊信號不佳,很大可能是不會選擇下載查看,這樣就白白錯過了許多機會。
BP的邏輯:這點是一份BP的核心價值,每個投資人一天要看的BP不會少於20份,能從這幾十份BP中脫穎而出,讓投資人牢牢記住你的項目,靠的就是清晰的邏輯。另外投資人看BP通常都是快速掃描,甚至一分鍾讀完。所以一定要直奔主題,講重點,在最短的篇幅內講述自己項目的商業邏輯。
BP的美觀:之前說過有些創始人為了追求美觀,過度包裝造成BP過大,這一點是不可取的,不過適當的顏色搭配選擇,還是可以讓投資人在大量垃圾BP中耳目一新的。「創業者不要過於迷信模板,相信你乾的事情是獨一無二的,不建議代為撰寫BP,親自撰寫與修改BP也是對自己創業邏輯的一次次梳理,最終面對投資人的也是創業者自己,代寫人無法取代。
投資人閱讀商業計劃書(BP)後需得出3大核心1、你要做什麼(what)?你的產品或服務到底有什麼價值2、怎麼做(how)?你是不是有執行能力和成功的把握3、怎麼賺錢(商業模式)、怎麼分錢與需要多少錢(融多少資金)
商業計劃書的主要框架
商業計劃的主要框架主要從事(內事和外事)、人和錢三個部分。商業計劃書的框架模型主要分為如下圖所示四大部分和十二小節。
二、以下從12個小節介紹商業計劃書的撰寫細節和注意事
1、項目定位項目定位:通過一句話簡明扼要地介紹你們的項目是什麼,項目定位介紹寫在商業計劃書首頁,讓人一眼就知道你們是干什麼的。
2、提出問題(市場痛點在哪裡)提出問題:現有的客戶需求哪些沒有被滿足,市場痛點在哪裡,市場需求是創業的基礎,很多創業者提出的需求多為偽需求或非剛性需求,在確認市場需求的過程中也是創業者在找差異化,如果創業的方向都沒有抓住,自然很難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創業需要對自己和對別人負責任,市場需求的了解和深入至關重要。
3、解決方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通過哪些方法與方式解決市場痛點。
4、市場分析(市場容量)市場分析:需要證明市場需求的存在以及這個需求市場容量
5、進入策略(如何啟動)進入策略:項目從無到有,如何啟動?
6、競爭優勢(競爭對手)競爭優勢:行業內的競爭對手有哪些,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7、核心團隊(團隊背景)核心團隊:核心團隊的背景履歷,以及要表明為什麼你們的團隊能幹這個事情
8、執行現狀(已做的事情)執行現狀:目前項目已經進展到什麼程度,已經做的事情做個說明
9、計劃目標(未來前景)計劃目標:未來一段時間需要乾的事情有哪些
10、商業模式(怎麼賺錢)商業模式:如何賺錢的問題,在什麼時間點能夠做到盈虧平衡
11、股權結構(怎麼分錢)股權結構:創始人及核心團隊的股權結構,決定未來長遠發展基礎
12、融資計劃(需要多少錢)融資計劃:需要多少錢干這個事情
⑽ 什麼是風投 有那些著名的風投公司
沙丘路位於矽谷北部的門羅公園市(Menlo Park),斯坦福大學向北一個高速路的出口處。它只有兩三公里長,卻有十幾家大型風險投資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的科技公司至少有一半是由這條街上的風險投資公司投資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在中國稱作紅杉風投)、KPCB(Kleiner,Perkins,Caufield &Byers)、NEA(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Mayfield 等等。NEA 雖然誕生於美國「古城」巴爾的摩,但經營活動主要在矽谷,它投資了五百家左右的公司,其中三分之一上市,三分之一被收購,投資准確性遠遠高於同行。它同時是中國的北極光創投的後備公司(backing company)。Mayfield 是最早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它的傳奇之處在於成功投資了世界上最大的兩家生物公司基因科技(Genentech)公司和 Amgen 公司(這兩家公司佔全世界生物公司總市值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它還成功投資了康柏、3COM、SGI 和 SanDisk 等科技公司。而所有風投公司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便是紅杉風投和 KPCB 了。
6.1 紅杉風投 Sequoia 是加州的一種紅杉樹,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可能也是最長壽的)生物。這種紅杉樹可以高達一百米,直徑八米,壽命長達兩千兩百年。1972 年,投資家唐納德.凡倫汀(Don Valentine)在矽谷創立了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以加州特有的紅杉樹命名,即 Sequoia Capital。該公司進入中國後,取名紅杉風投。 紅杉風投是迄今為止最大、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它投資成功的公司占整個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市值的十分之一以上,包括蘋果公司、Google 公司、思科公司、甲骨文公司、Yahoo 公司、網景公司和 YouTube 等 IT 巨頭和知名公司。它在美國、中國、印度和以色列有大約五十名合夥人,包括公司的創始人凡倫汀和因為成功投資 Google 而被稱為風投之王的麥克.莫利茲(Michael Moritz)。 紅杉風投的投資對象覆蓋各個發展階段的未上市公司,從最早期到馬上就要上市的公司。紅杉風投內部將這些公司分成三類: 種子孵化階段(Seed Stage)。這種公司通常只有幾個創始人和一些發明,要做的東西還沒有做出來,有時公司還沒有成立,處於天使投資人投資的階段。紅杉風投投資思科時,思科就處於這個階段,產品還沒搞出來; 早期階段(Early Stage)。這種公司通常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概念和技術,已經做出了產品,但是在商業上還沒有成功,當初它投資 Google 時,Google 就處於這個階段。當時 Google.com 已經有不少流量了,但是還沒有掙錢; 發展階段(Growth Stage)。這時公司已經有了營業額,甚至有了利潤,但是,為了發展,還需要更多的資金。這個階段的投資屬於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紅杉風投在每個階段的投資額差一個數量級,分別為十到一百萬、一百萬到一千萬和一千萬到五千萬。 相比其它的風投,紅杉風投更喜歡投快速發展的公司(而不是快速盈利的),即使它的風險較大。蘋果、Google、Yahoo 等公司都具備這個特點。那麼如何判定一個公司是否有發展潛力呢?根據我對紅杉風投的了解,它大致有兩個標准: 第一、被投公司的技術必須有跳變(用紅杉風投自己的話講叫做 Sudden Change),就是我常說的質變或者革命。當然,如何判斷一個技術是真的革命性進步還只是一般的革新,需要有專業人士幫助把關。由於紅杉風投名氣大,聯系廣,很容易找到很好的專家; 第二、被投公司最好處在一個別人沒有嘗試過的行業,即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比如在蘋果以前,微機行業是一片空白,在 Yahoo 以前,互聯網還沒有門戶網站。這樣的投資方式風險很大,因為以前無人能證明新的領域有商業潛力,當然,回報也高。這種投資要求總合夥人的眼光要很准。相對來講,紅杉風投的合夥人經歷的事情較多,眼光是不錯的。 對於想找投資的新創業的公司,紅杉風投有一些基本要求 1.公司的業務要能幾句話就講得清楚。紅杉風投的投資人會給你一張名片,看你能不能在名牌背面的一點點地方寫清楚。顯然,一個連創始人自己也說不清楚的業務將來很難向別人推銷。 2.就像我前面講的那樣,如果該公司的生意不是十億美元的生意,就不用上門了。 3.公司的項目(發明、產品)帶給客戶的好處必須一目瞭然。 4.要有絕活,這就不用多說了。 5.公司的業務是花小錢就能作成大生意的。比如說當初投資思科,是因為它不需要雇幾個人就能搞定路由器的設計。讓紅杉風投投資一個鋼鐵廠,它是絕對不幹的。 對於創始人,紅杉風投也有一些基本要求 1.思路開闊,腦瓜靈活,能證明自己比對手強。 2.公司和創始人的基因要好。當然這里不是指生物基因。紅杉風投認為,一個公司的基因在成立的三個月中形成,優秀創始人才能吸引優秀的團隊,優秀的團隊才能奠定好的公司的基礎。 3.動作快,因為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打敗現有的大公司。剛剛創辦的小公司和跨國公司競爭無異於嬰兒和巨人交戰,要想贏必須快速靈活。 有志創業的讀者可以記住紅杉風投的聯系方式: 美國3000 Sand Hill Road 4-180,Menlo Park, CA 94025 電話: 650.854.3927,傳真: 650.854.2977 中國北京 朝陽區霄雲路 36 號國航大廈 2408 室,郵編 100027 中國上海 南京西路 1366,恆隆廣場二座 2808 室,郵編 200040 找紅杉風投前,創業者要准備好一份材料,包括 1.公司目的(一句話講清楚)。 2.要解決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尤其要說清楚該方法對用戶有什麼好處。 3.要分析為什麼現在創業,即證明市場已經成熟。 4.市場規模,再強調一遍,沒有十億美元的市場不要找紅杉。 5.對手分析,必須知己知彼。 6.產品及開發計劃。 7.商業模式,其重要性就不多講了。 8.創始人及團隊介紹,如果創始人背景不夠強,可以拉上一些名人做董事。 9.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想要多少錢,為什麼,怎麼花。 6.2 KPCB 在風投行業,能和紅杉風投分庭對抗的只有同是在 1972 年成立的 KPCB 了。KPCB 是它的四個創始人 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和 Byers 名字的首字母。近年來,它甚至有超過紅杉風投之勢。 KPCB 成功投資了太陽公司、美國在線(AOL)、康柏電腦、基因科技、Google、Ebay、亞馬遜(Amazon)和網景等著名公司。它投資的科技公司占 Nasdaq 前一百家的十分之一。KPCB 投資效率之高讓人膛目結舌。它最成功的投資包括: 1999 年以每股大約 0.5 美元的價錢投資 Google 一千二百五十萬美元,這筆投資的回報今天近千倍; 1994 年,投資網景四百萬美元獲得其 25% 的股權,回報 250 倍(以網景公司賣給美國在線的價錢計算); 1997 年投資 Cerent 八百萬美元,僅兩年後當思科收購 Cerent 後這筆投資獲利二十億美元,也是 250 倍。這可能也是它收回大規模投資最快的一次; 1996 年投資亞馬遜八百萬美元,獲得後者 12% 的股權,這筆投資的回報也有兩、三百倍。 它早期成功的投資,包括對太陽公司和康柏電腦等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不低於上述案例,只是美國證監會沒有提供在線的記錄,無法計算那些投資准確的回報。從這些成功投資的案例可以看出,風投公司追求五十倍的回報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KPCB 另一個特點就是合夥人知名度極高、聯系極廣,除了活躍的投資人約翰多爾和布魯克?貝葉斯(KPCB 中的 B),還包括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前國務卿鮑威爾和太陽公司的共同創始人 Bill Joy 等人。KPCB 利用他們在政府和工業界的影響,培養新的產業。比如鑒於戈爾同時擔任了蘋果公司的董事,KPCB 專門設立了一項培養蘋果 iPhone 軟體開發公司的一億美元的基金。考慮到今後全球對綠色能源的需求,KPCB 又支持戈爾擔任主席的投資綠色能源的基金,並且專門集資四億美元建立了專門的基金。KPCB 通過這種方式,在美國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時施加影響。KPCB 的這種做法是一般風險投資公司學不到的。 除了綠色能源外,KPCB 主要的投資集中在IT和生命科學領域。在 IT 領域,KPCB 將重點放在下面六個方向: 通信 消費者產品(比如網路社區) 企業級產品(比如企業數據管理) 信息安全 半導體 無線通信 想創業的讀者可以從中找找好的創業題目。 作為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風險投資公司。KPCB 依然保守著「禮賢下士」的好傳統。KPCB 的合夥人,包括多爾本人,經常去斯坦福大學的「投資角」參加研討會。多爾本人對年輕的創業者保證,他一定會讀這些創業者寫給他的創業計劃書和 Email,雖然他可能沒有時間一一回復。KPCB對創業者的要求和紅杉風投差不多,要找 KPCB 的准備工作也和找紅杉風投相似,我們就不再贅述了。中國是 KPCB 在美國本土外唯一有辦公室的國家,它在北京和上海設有分部,聯系地址是: 北京100738 北京東長安街一號 東方廣場 C 座 503-504 房間 上海200031 淮海中路 1010 嘉華中心 2505 最後補充一點,除了紅杉風投和 KPCB,日本的軟銀集團(Soft Bank)是亞洲最著名的風投公司,它成功地投資了雅虎和阿里巴巴,並且控股日本雅虎。IDG 雖然在美國沒有太大的名氣,但是它最早進入中國市場,在中國反而比紅杉風投和 KPCB 成功。 結束語 雖然風險投資的目的是追求高利潤,但這些高利潤是它們應得的報酬。我對風險投資家的敬意遠遠高於對華爾街,因為風險投資對社會有很大的正面影響,而華爾街經常會起負面作用(最近美國的金融危機和油價暴漲就是華爾街造成的)。風險投資通常是為創業者雪中送炭,不管創業成功與否,它們都在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的更新。而華爾街做的事,常常是將一個口袋裡的錢放到另一個口袋裡,並從中攫取巨大的財富。 風險投資者是創業者幕後的幫手,但是他們不能代替創業者到前台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