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登門檻效應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這個效應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於1966年做的「無壓力的屈從——登門坎技術」的現場實驗中提出的。
實驗內容是:派人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她們家的窗戶上,這些家庭主婦愉快地同意了。過了一段時間,再次訪問這組家庭主婦,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有超過半數的家庭主婦同意了。與此同時,派人又隨機訪問另一組家庭主婦,直接提出將不僅大而且不太美觀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結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婦同意。
⑵ 登門坎效應的應用
在人際交往中,當我們要求某人做某件較大的事情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
登門坎效應對我們的啟示很多,在教育工作上也有應用和借鑒。如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一下子不宜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而是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有進步的小要求,當學生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並力求達到。登門坎效應蘊涵的是一種教育的理性、教育的智慧。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經意處見匠心。
根據登門坎效應,教師所制定目標時,一定要考慮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分析不同層次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根據不同素質、不同能力層次的學生的基礎與表現,制定不同層次的、具體的目標,使學生經過努力能夠達到,即跳起夠得著 ,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因此,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應將遠 期目標和近 期目標結合起來,將較高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層次不同的小目標,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一旦實現了一個小目標,或者說邁過了一道小小門坎,我們的教育前景就寬闊得多了。
比如,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我們可以首先要求學生從找准自己的不足做起,根據自身問題制訂一個時間段(一周、半月或一個月)養成一個好習慣的目標。如養成不隨意發脾氣、抓緊時間做事、傾聽別人說話、不隨地扔垃圾、勤於思考、聚精會神聽課、做題仔細認真等等。長此以往,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便會功到自然成。還有,對問題學生的教育切忌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而要富有愛心和欣賞心,看到他們的閃光點和發展潛力,對他們作出積極的、鼓勵性評價,哪怕是一個贊許的點頭,一個滿意的微笑,一次真誠的祝福,都可能換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看到自身發展的希望,從而積極健康成長。再有,課堂提問時,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設計問題,一步步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永不滿足的追求精神。 在要求別人或者下屬做某件較難的事情而又擔心他不願意做時,可以先向他提出做一件類似的較小的事情。同樣,對於一個新人,上級不要一下子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建議你先提出一個只要比過去稍有進步的小要求,當他們達到這個要求後,再通過鼓勵,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員工容易接受,預期目標也容易實現。這裡面的心理變化是多麼微妙啊!不過記住,有的時候還是要看住自己的「門檻」的,該拒絕的時候一定要拒絕。
⑶ 登門坎效應的相關故事
有個小和尚跟師父學武藝,可師父卻什麼也不教他,只交給他一群小豬,讓他放牧。廟前有一條小河,每天早上小和尚要抱著一頭頭小豬跳過河,傍晚再抱回來。後來小和尚在不知不覺中練就了卓越的臂力和輕功。原來小豬一天天在長大,因此小和尚的臂力也在不斷地增長,他這才明白師傅的用意,原來這也是「登門坎效應」的應用。
「登門坎心理效應」反映出人們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普遍地具有避重就輕、避難趨易的心理傾向。據報載,在一次萬米長跑賽中,某國一位實力一般的女選手勇奪桂冠。記者紛紛問其奧秘,她說:「別人都把一萬米看作一個整體目標,我卻把它分成十段。在第一個千米時,我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比較容易做到,因此我做到了;在第二個千米時,我也要求自己爭取領先,這並不難,所以我也做到了……這樣,我在每一個千米時都保持了領先,並超出一段距離,所以奪取了最後勝利,盡管我的水平不是最高。」事後,她的教練說,她正是成功地運用了「登門坎效應」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