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數據之醫葯營銷 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中國制葯網 市場分析】隨著近年來醫葯行業政策頻繁出台以及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醫葯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在激烈競爭中,葯企要想佔領市場並獲得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產品的營銷模式創新、通過互聯網 ,不斷革新和實施營銷模式,實現大數據營銷,而兼具「打破傳統」和「智慧未來」是現代醫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所在。
大數據並非「繁花似錦」
隨著近年來醫葯行業政策頻繁出台,使得市場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一方面,《醫葯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十二五」專項規劃》以及《國家葯品安全「十二五」規劃》、葯價放開等一系列規劃的公布,帶動了整個醫葯行業發展機遇。同時,商務部和工信部提出的支持、鼓勵醫葯企業做大做強的政策也使得行業內面臨優異的資源整合機會,業內認為,未來十年將是中國醫葯行業的「黃金時期」。然而另一方面,反商業賄賂後遺症持續、基葯招標仍舊採取「唯低價是取」或二次議價,《新廣告法》等政策的出台,令葯企原本運用自如的各種營銷模式卻難以一展拳腳。
「新醫改的各種政策,對醫葯營銷模式變化確實起到決定性的推動作用,葯企大多是無奈被動的適應政策的變化。但目前各種營銷模式幾乎都有自己生存的空間和發展,比如醫院葯佔比催生了DTP(DTC)模式;招投標催生了基葯運作模式;招投標落標催生了處方葯轉型OTC模式;新醫葯和電商扶持催生了開銷模式;各種降價模式催生壓縮了代理模式;鼓勵民營資本辦醫療,催生了專做民營醫院模式;醫葯連鎖上市和稅控體系讓單店無法生存,連鎖集中度提升由此誕生葯企的KA運作模式等。衍生出如此多樣的營銷模式均是政策遺物,因為在政策面前,葯企抱怨等待都是無用的,只能是『天竟物擇,適者生存』。」康美葯業股份有限公司OTC事業部總經理李從選解釋道。
事實上,即便政策頻發影響了葯企在市場上的布局,但隨著「互聯網 」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葯企開始依賴醫葯大數據尋求營銷模式的創新。對於這一大數據營銷模式的出現,李從選認為,其發展前景並非「繁花似錦」。因為大數據營銷是基於多平台的大量數據,依託大數據技術的基礎上,應用於互聯網廣告行業的營銷方式。大數據營銷衍生於互聯網行業,又作用於互聯網行業。依託多平台的大數據採集,以及大數據技術的分析與預測能力,能夠使廣告更加精準有效,給品牌企業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大數據營銷的核心在於讓網路廣告在合適的時間,通過合適的載體,以合適的方式,投給合適的人。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大數據真正服務於葯企營銷,仍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因此需要葯企在不寄希望於大數據的基礎上,積極研究、利用、嘗試。
然而,針對大數據營銷,有觀點表示,「並非所有葯企均適合」。在大數據的影響下,面對存在的現實問題,葯企在設計大數據營銷模式時,業界也多次提出葯企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切入送葯APP的企業;二是進行的DTP(直接針對患者銷售高價值葯)模式;三是藉助健康管理銷售產品模式;四是慢病管理的OTO模式。餘下葯企,也就是把大數據作為服務消費者的一種電子化高效快捷工具而已。
對於大數據營銷模式,有業內人士指出,「其只適合靜態疾病領域的監控,如慢性病葯企。」對此,李從選十分贊同。「我認為確實是各種慢病和重大疾病為主才有必要介入大數據,提供系列跟蹤服務。偶發性一次性疾病、小病,用不著大數據管理。」
事實也正如此,如作為獨家降血壓苗葯生產者——貴州源和葯業打造的全新營銷模式就是把大健康產業與大數據結合起來,建立大數據網路營銷管理平台。去年11月,貴州源和就啟動了網路營銷資料庫的建設,如今,大數據營銷管理平台初步成型。貴州源和葯業開發的大數據管理平台,顛覆了傳統營銷模式,將對患者進行綜合管理,全面錄入患者基本信息,建立健康管理檔案,專家團隊根據信息對每一個患者進行綜合分析,最後出具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為患者提供預防、治療、康復理療等全方位服務。
「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生產葯品,而是要做健康講座、預測、治療、康復等一系列工程。並通過不定期舉辦健康知識講座,搭建患者與醫生溝通的橋梁,拉近彼此關系,讓患者更加了解自身情況,利用數據營銷贏得了患者的贊譽。」談及數據化管理,貴州源和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文江表示。
管理需結合地域特色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醫葯市場環境下,我國的醫葯營銷模式類型多樣。而大數據營銷模式作為「互聯網 」的代表之一,其對葯企營銷模式的創新同樣帶來了影響。
「談不上『互聯網 』,我認為叫做「 互聯網」比較合適,無非就是積極主動地把網路、電商的各種技術手段用在傳統的各項營銷管理活動中去,提高效率和效益。」李從選如是說。
另外,他還進一步表示,面對不同區域,葯企往往採取的營銷模式也不同。因此,葯企應結合區域特點,利用大數據去深耕區域市場:第一,建立消費者資料庫,調研消費者需求、開發、升級消費者需要的產品,建立消費者粉絲圈,直接和消費者互動和銷售產品;第二,立項的狀況和和連鎖葯店結合起來,利用連鎖終端會員大數據做患教與服務,促進產品銷售。同時還可以提供可穿戴移動終端設備採集消費者大數據,網路(PC和移動終端)上提供咨詢服務,實現最終消費者依賴,從而出售產品。
此外,還有專家提出,「即便葯企選擇了大數據營銷模式,但其管理也極其重要。」針對該觀點,鄒文江認為,好的品種,好的營銷模式,需要好的營銷隊伍執行落地。大數據營銷系統建立,需要葯企具備優化制度流程、專業管理工具和經過若干次以上訓練並熟練使用這套流程和工具的人或者是團隊。而思想不統一、理念不一致、流程復雜化、團隊執行力差是影響葯企營銷模式落地的主要因素。所以,數據優化流程,事情簡單化、提高員工的工作效果就顯得尤為重要。
而李從選也認為在對大數據營銷模式管理時,相關葯企應警惕如何採集到大數據是個難題,需要克服;服務採集到的消費者大數據不泄密也難;利用採集到大數據服務患者不引起反感等難題。
與此同時,相關專家也還提醒道,葯企在進行大數據營銷模式變革時應根據政策變化作出微調和改進,並不能徹底顛覆,因為營銷模式調整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問題,需要慎重。而相關部門在制定政策時,應更多地在政策細節上去保護科技含量高的品種;保護好價格走低但療效好的品種;保護好大型知名葯企,盡量避免無質量的低層次的市場競爭。同時,政府扶持鼓勵利用大數據的葯企,給與政策寬松環境和融資寬松環境至關重要。
⑵ 求醫葯營銷方面的論文或素材
作為醫葯產業價值鏈上的重要一環,葯品營銷總是那麼令營銷人振奮的話題,由於歷史因素它「銷聲匿跡」了幾十年,但在獲得「解放」後,它的能量終於瘋狂釋放,以致又步入了「過度」的境地。
遠去的時代背影
對於七十年代之後出生的人來說,計劃經濟的年代或許沒有什麼印象了,但對於那些曾經在那個代里從事葯品購銷的人而言,深深打上了時代烙印的葯品購銷、價格制定、經營模式、調撥方法等等,相信還不會從記憶中抹去,也很難抹去,雖然時光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甚至半個世紀。
計劃經濟年代的葯品銷售根本談不上「營銷」,而僅僅是一種「購銷」,葯品經營企業實行全國統一規劃,省以下統一管理,葯品計劃調撥,經濟統一核算,購銷實行「三級批發,一級零售」,層層下達指標,層層調撥,葯品進口統一掌握,層層分配,醫葯批發商是貴族,醫院是孫子,要送禮才能拿葯物。「廣西玉林某老牌制葯廠銷售科只有一個人就撐起了整個企業的葯品銷售任務」,廣西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沈兆熊副局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經這樣形容醫葯企業的優勢地位。
事實上,葯品營銷的變革與醫葯商業流通史的演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僅以安徽醫葯流通史為例,建國初期,大宗化學葯品供應主要由皖北行署衛生處材料科負責,葯品均採取單位申報,領導批准,葯庫直供的辦法供應。1952年至1956年,中國醫葯公司安徽省、市、縣三級公司紛紛建立,葯品經營網路基本形成,國營醫葯公司已成為葯品供應的主渠道。1957年,省級醫葯公司按商品流向,先後組建合肥、蚌埠等9個二級站,二級站負責對轄區各縣市公司的貨源供應和業務指導,形成了以二級站為主體、按商品自然流向調撥的葯品供應網路,這種經營形式,延續到1983年。在此期間,所謂的葯品營銷是不存在的,但那些從事葯品購銷的人,還是結識了全國各地的同行,這成為了他們在醫葯行業實行對外開放後進行葯品營銷的良好資源。1983年後,除國營醫葯公司外,出現了專門從事葯品經營的個體戶,主要服務對象是農村及邊遠山區的消費者,由於葯品過剩,為爭奪有限市場,葯品營銷時代才真正來臨了。
營銷的動盪歲月
8月初,廣州某星級賓館,洋溢的條幅,紅色的地毯,柔和的燈光,映著前來參加全國某醫療會議的醫生們輕松的笑臉,在會議一角的葯品生產廠家展位,成為了議會間醫生們光顧的集中地,參會的醫葯代表就這樣結識了醫生。會後一位醫葯代表表示,這次會議效果還不錯,但具體還需要跟進,否則對會議的贊助將會「打水漂」,至於如何跟進,那就大可不必宣揚了。
諾貝爾獲獎者、對博弈論研究學者納什曾經說過「當市場上其他競爭者的行為都已經確定下來時,我們已經沒有選擇的權利」。相信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中國葯品營銷的一切,只是許多葯品製造商、經銷商無奈選擇的結果,特別是對處方葯推廣而言,更是如此。
相信上述這位醫葯代表講的是真話。因為這個看似創新的處方葯營銷方式,事實也是很普通的,並且與帶金銷售有著千絲萬縷的牽連,在整個行業都在那樣操作的tine,他已經別無選擇。與計劃經濟時代的「醫院推廣靜悄悄」局面相比,當前的推廣更是充斥著一股燥熱不安與急功近利的情緒。那麼,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葯品醫院推廣,又是何時開始形成的呢?
在上世紀80年中後期,一些跨國制葯企業落腳中國以後,醫葯代表就開始出現,當時一般以新葯推廣會的形式出現在醫院相關科室,主要是宣傳產品,這些大公司沒有向醫生支付臨床費用。後來成為日本第一制葯(北京)有限公司營業首席執行官的吉田昌利在回憶當時學術推廣時的表示,1986年他開始嘗試在中國進行學術推廣,那時國內還籠罩著濃厚的計劃經濟味道,沒有人對醫生從葯性、療效、副作用等方面介紹新葯,也沒有人意識到開學術推廣的意義,他當時帶著10個組成的團隊,從東北的佳木斯、牡丹江、哈爾濱開始,到處召開學術推廣會議,他們用大貨車裝著葯品、資料,直接到達會場,3個月里就開了大概13場學術推廣會議,所有參會人員都非常認真地聽課,醫生們也很樸素,發給他們的只是一隻小小的電子溫度計。
隨著更多的跨國企業開展學術推廣會議,葯品營銷的成本也在不斷上揚,企業需要花很多錢,包括學術贊助、設備贊助等,甚至在會議當中給每一位參會者「紅包」,美其名曰「車馬費」「誤餐費」。這些舉措很快被國內眾多企業模仿並加以「發揚光大」,後來廠商發現收效甚微,因為這些活動的實惠手握處方大權的一線醫生太遠,慢慢地,費用的花銷形式發生了改變,一切從醫院實際出發,只有按盒按支計算,才能抓住一線醫生,此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越演越烈,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一切。
某知名跨國醫葯公司一位中國醫葯代表分析了處方葯帶金銷售的原因時表示,很多國外的新產品在國內都有仿製品,而仿製品質量不夠高,產品和別人一樣的,東西沒人好,只好給回扣;很多過了專利期的產品有大量同類仿製品,療效相近,而且幾乎90%以上是國內廠商,為競爭只好帶金銷售;大量中葯雖然臨床驗證有效,但是沒有自然科學的數據,沒有權威文獻,醫生用葯是要理由要證據的,只好拿錢變通;醫葯流通管理制度存在的漏洞讓人們有機可剩;大量的私人代理導致無數「葯販子」的出現,他們無力進行學術推廣,只好「暗箱操作」;中國醫生的低收益與高風險已嚴重失調,醫生也不能像國外一樣可以從醫院拿到「處方費」。
「過度營銷」來臨
「手拎仿冒名包,身揣兩百零鈔,說話點頭哈腰,遠看像海外歸僑,近看像港澳同胞,仔細一看,原來是醫葯代表」。這句順口溜基本道出了醫葯代表這一群體的面貌,他們就像生活在陰影之下,小心翼翼地開展業務,彼此心照不宣地與醫院院長、葯劑室人員、臨床大夫和庫管、財務人員維護著一種微妙的關系,生怕得罪了醫院的人,生活時刻處於神經高度緊張的狀態。正是因為才進入中國十多年的「醫葯代表」,讓葯品營銷變得新鮮、豐富、多樣,乃至過度起來。
葯品營銷當中的「回扣」「紅包」甚至經成為寄生在醫療行業的體內「毒瘤」,國家有關部門雖然歷經多次「整風」,但根本無法根除。而走學術路線還是走帶金銷售路線,其實醫葯代表是沒有太多的選擇的,企業的策略決定了他們的工作方式方法。有醫葯代表向記者表示,目前再單純的搞學術贊助什麼的,已很難引起醫生們的興趣。即便是已經中標進入醫院,相近的產品在爭奪客戶(醫生)之時,仍然是把搜索競爭對手的情報放在第一位,以便制定有針對性的推廣策略,特別是考慮怎樣和醫生形成更緊密的關系。 事實上,我們所做的已經是不是正常的營銷,而是「人銷」,或者叫做「關系營銷」。在OTC和保健品營銷領域,「過度營銷」是目前營銷人所關注的話題,但營銷手段和方式方法相對簡單得多的葯品醫葯推廣,事實上「過度」的行為也比比皆是。
處方葯的銷售與醫院分家、醫療體制改革是相輔相成的,事實上醫療改革的落後嚴重影響了處方葯營銷的革新,但目前已經有一些企業介入醫院葯房,他們收購或委託管理醫院葯房,銷售企業本身生產的產品和其它制葯商的產品。但這畢竟只是一小部分企業的行為,醫療體制改革難以進行,關鍵是利益作崇,多年來葯品醫院推廣價值鏈已經根深蒂固,要打破現行的規則而且樹立相應的新規則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新規則的確立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