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誰知道中江掛面的現狀,我要寫論文需要材料,謝謝了
中江掛面:「一路招牌到北京」
字數:2086 字型大小:大 中 小
四川地區大多以米飯作為主食,麵食不過是大家調劑口味的點綴而已。盡管如此,掛面卻幾乎是每個家庭必備之食品。
兒時生活在川西鄉村,鄉親們每年也要種些小麥。不過小麥收獲後,大多交了公糧換成錢,自己留下的很少。我家留下的小麥一部分磨成麵粉,母親給我們炕鍋邊饃饃、烙鍋毯子、撒麵疙瘩、做手擀麵,另外的全部運到鄉場上換成了掛面。掛面是一種方便食品,有細如發絲的,有韭菜葉子寬的,也有一指寬的粗面。過去川西鄉村,鄉親們走親戚,隨身帶的禮物就是三把掛面,就連新女婿上門也是三把掛面兩瓶酒。酒當然是本地區綿竹的「劍南春」最好;至於掛面,卻是「中江掛面」最佳。
中江是川中丘陵大縣,人口接近150萬。中江經濟不太發達,卻很有名,是戰斗英雄黃繼光的故鄉。現今,中江縣的繼光水庫、繼光鎮都是為紀念黃繼光而命名的。不過中江最出名的,還是要數中江掛面,已經有1000多年歷史。中江掛面細如發絲,潔白空心,光滑柔韌,風味獨特,是馳名中外的土特產品。
說起中江掛面,還有一段龍門陣。
從前,中江城小南門外有個渡口,與對岸的譚家街隔江相望,來往渡船要在這兒卸貨裝貨,河兩岸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相傳北宋末年,兵荒馬亂,有對夫婦帶個小孩子逃荒到了譚家街,來到一家麵店要碗面湯喝。店主是一對善良的老夫妻,見他們餓得奄奄一息,就給了兩碗刀削麵,外加兩碗面湯。他們吃後,對店主人說:「你倆老真好,能不能收留我們?只要有碗飯吃,有個地方住就行了。」店主見他們非常老實面善,又拖娃帶崽,就同意了。
這對夫婦男的姓姚。姚哥心靈手巧腿快,幹活麻利;姚嫂對人熱情大方,里里外外安排得巴巴適適。店裡生意越做越好,過往客人都喜歡來這兒吃面。
不久,店主人先後去世了,姚哥安葬了老人之後,繼續經營麵店,並改稱姚家麵店。除繼續經營刀削麵外,又把家鄉的扯扯麵作為新品推了出來。
中江人吃慣了刀削麵、切面,覺得扯扯麵細得多,巴(四川方言:粘上)作料,味好。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人都來一飽口福。有的人還請教姚哥、姚嫂傳藝,很快做扯扯麵的手藝就傳開了。
一天夜裡,姚哥發好第二天要用的面後剛睡下,姚嫂起來趕老鼠,板凳一絆,摔了一跤,把一大燈窩子菜油全倒在了姚哥和好的面里。
姚哥說聲「糟了」,連忙起床用布去吸油,但已經晚了,油已流到面團下面了。他轉而一想:「何不就這樣揉到面里?」於是,他開始揉搓一根根面條。雞叫二遍時,他先做了碗面來嘗嘗,心想,不好吃第二天就不賣了。一吃,味道比原來的扯扯麵更巴適。第二天,和了油的面很快就賣光了,許多人吃後都說味道好。夫妻倆從此開始做帶油的扯扯麵賣。因為帶油的扯扯麵需要較長時間發酵,為保證隨時都有貨,夫妻倆又做了經過晾曬的扯扯麵備用,這就是中江掛面的前身。
姚哥不斷總結經驗,後來竟扯出了細如發絲、中有微孔、油白浸亮的面條來,生意更興旺。以後,他就乾脆不賣熱面,專賣掛面了。
姚哥還印了包面紙,名叫「姚掛面」,分三等。一等印如來佛,二等印笑觀音,三等印長壽星。
誰知好景不長。西山腳下,有一大戶姓譚,看到姚家生意越做越好,就想方設法要把姚家的店鋪、手藝霸佔過來。譚家向縣太爺提出把「姚掛面」作為貢品獻給皇上。縣太爺火速派人催促姚家特製兩千斤掛面進貢。時間催得緊,掛面未晾乾就強行送走,還沒送出四川,就已變質。縣太爺急了,怕犯欺君之罪,又找來譚員外商議,決定把姚哥的兒子姚方押去洛陽,要他在那兒做掛面獻給皇上。誰知在洛陽做出的掛面一煮就糊了。皇上革了縣太爺的職,姚方被充軍北方,半路上被金兵沖散,隻身流落到河北,不能回家,就定居下來。據說現在河北省有個縣造的手工掛面勝過中江,就是姚方傳下來的。
譚員外佔了姚家的麵店,留下原來的伙計日夜做掛面。他還規定不準任何人外傳手藝,只傳自己的大兒、長孫。譚家生意越做越大,原來的「渡口店」街也改稱「譚家街」了。
明朝初年,做掛面的手藝逐漸在民間流傳開。只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採用純凈的山泉,把握好面的發酵時間和鹽的添加分量,選好天時,就能做出好面來。明清時,中江掛面已經在各地行銷。清代詩人王朗山還寫下「中江燒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詩句。1931年出版的《中江縣志》記載:「中江掛面,面細如絲,長八九尺,截兩頭,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稱銀絲面,縣城內外俱佳,河西譚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細而中空,堪稱潔、白、凈、干、細五絕……」
現在的中江掛面經過歷代制面者的努力,形成了味甘色白、柔嫩可口的獨特風格,成為中江的文化招牌。面體因經多次發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於此。為增加營養成分,在製作過程中又分別加入韭菜汁、菠菜汁、雞蛋清、雞蛋黃、朱神砂製成蛋清面、蛋黃面、硃砂面、翡翠面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創新,中江掛面才在今天仍然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B. 中江掛面作文600字
素材
中江掛面
顏焰2574瀏覽
四川省中江掛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外馳名的特產食品,面條細如頭發絲,潔白空心,光滑柔韌,風味獨特,回鍋如新。年老體弱者食之,能促進食慾,增強體質
中江掛面曾在廣交會上展出,深受外商歡迎,紛紛要求訂貨。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銷會上展出,各省、市客商爭先訂購,僅一家客商的訂貨量就超過了中江縣全縣的總產量
原料配方:小麥粉(七五粉或八○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鹽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製作方法:
1.和面:按配方取主、輔料,將食鹽溶於水中。氣溫高時,鹽和水應略多一些。放入圓桶內和面,攪拌均勻,20分鍾後便可劃條
2.劃條:將面團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劃成10條左右,搓圓,擦上清油,放入圓桶內,蓋上薄膜,一小時左右後,就可抻大條
3.抻大條:將劃出的條,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大條,將所有的條接成一根,盤成單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盤時,每層之間擦少許清油)。待7~8分鍾後再抻小條
4.抻小條: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撲粉2~2.5公斤(麵粉、澱粉各半),將面板上盤好的大條搓成直徑1厘米左右,經過撲粉,盤入圓桶中,每盤完一層,擦少許清油,從邊盤至中心,由中心再盤到邊上,反復進行,直至盤完,蓋上薄膜,待4小時後再上竹
5.上竹:先將「羊頭」(一種抻長面條的工具)插在圓桶邊緣上,再將兩根面竹插在「羊頭」上。取圓桶中1厘米粗的小條繞在兩根面竹上,每繞三周,要馬上抻一次,抻長夠20厘米左右(因時間長了就抻不動)。然後馬上放入面槽內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緣上,另一根以面條吊在槽內)。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後蓋上草席,進行發汗1~2小時
6.掛面:將發汗後的面條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撲粉,然後將面槽內下端吊著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樁上端的孔內,將面輕輕往下抻,抻至40厘米後,用撲粉分離一次,以免粘結在一起,然後繼續再抻,再分離,抻至80厘米時,從面樁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撲粉,取下面竹,將面條自然吊在面槽內,發汗1~4小時,即可取出晾面
7.曬面:將面條從面槽內取出,放在曬坎上的面架上曬干。作法是將面槽內面條,提攏到面架時,將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內,另一端用雙手將面條抻長至160厘米左右,再將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邊的一個孔內,這樣反復操作,有十多竹後,站上高凳,將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邊插邊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為止(如天氣不好,空氣乾燥,不易抻下時,可抻到抻不動為止)。這樣反復進行,直至抻完。晾曬一二小時後,面條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斷,就算曬好了,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備切斷包裝
8.包裝、保存:將面要切成20厘米長的段,每500克一包,一頭整齊,貼好標簽,放在乾燥、避風之處儲存
中江掛面可作成10多種花色品種,如味精掛面、蛋清掛面、珠砂掛面等等。在掛面中加入適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風味的掛面
注意事項:
1.使用的麵粉只能是小麥粉,選用麥粒飽滿、無霉爛的小麥
2.磨粉時,必須去凈雜質,洗凈泥沙。麥粒曬到濕度20%。千萬注意不要使用受熱變質的麵粉。以石磨磨的麵粉為最好,最好是七二粉,一般用八○粉也可
3.如果在製作中氣候突然變化,氣溫下降,不能繼續製作時,只要沒盤小條,可存放3天
4.已放入面槽,天氣突變時,抻面可在室內進行,中間要用一根竹將面條折成三折掛在面架上,用草席蓋好,下面用火烤,變色,不粘手後,放入面槽,待天晴時再曬,曬時不能再抻
5.如已上面架,可收回折成三折,掛在面槽內,待天晴時再曬
C. 中江空心掛面的歷史故事
相傳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為完成六國統一之大業,率兵日夜征戰,常常數日水米不進。一日行至秦嶺南麓,此乃山之陽面,日照充足。秦王見路邊農舍一名老漢正在懸掛一排細如發絲的面條,胃口大開便令其煮食,老漢將面迅速煮熟並澆以農家酸菜湯汁大碗呈上,秦始皇吃後覺得酸香撲鼻,細滑爽口,美味無比。問之,老漢答曰此乃手工掛面,因面形狀「長瘦」,故又稱「長壽面」。秦始皇聞後大喜,遂重賞該老漢。從此,地方官吏就將手工掛面連年進貢給朝廷,被列為皇家御膳養生佳品。
D. 中江掛面300字作文請幫助我一下
素材
中江掛面(又稱為中江空心面)是四川省傳統的漢族麵食小吃。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外馳名的特產食品,面條細如頭發絲,潔白空心,光滑柔韌,風味獨特。在四川省中江縣眾多的土特產品中,中江的「銀絲掛面」,由於獨特的工藝,符合營養科學的原料搭配,受到食者的歡迎。
2010年,中江掛面的製作工藝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E. 中江掛面的選材特點
【材料和工具】
小麥粉(七五粉或八〇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鹽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需要工具:面板、圓桶、羊頭一個、掛面柱、面竹、曬面架、曬面高凳[8] 。
【工序】
製作中江掛面的工序繁瑣,要經過和面、開條、盤條、發酵、抻大條、抻小條、上竹、撲粉、曬面等18道傳統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一架面從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需要18-24小時。
1.和面:按配方取主、輔料,將食鹽溶於水中。氣溫高時,鹽和水應略多一些。放入圓桶內和面,攪拌均勻,20分鍾後便可劃條。
2.劃條:將面團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劃成10條左右,搓圓,擦上清油,放入圓桶內,蓋上薄膜,一小時左右後,就可抻大條。
3.抻大條:將劃出的條,從圓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徑3厘米左右的大條,將所有的條接成一根,盤成單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盤時,每層之間擦少許清油)。待7~8分鍾後再抻小條。
4.抻小條: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撲粉2~2.5公斤(麵粉、澱粉各半),將面板上盤好的大條搓成直徑1厘米左右,經過撲粉,盤入圓桶中,每盤完一層,擦少許清油,從邊盤至中心,由中心再盤到邊上,反復進行,直至盤完,蓋上薄膜,待4小時後再上竹。
5.上竹:先將「羊頭」(一種抻長面條的工具)插在圓桶邊緣上,再將兩根面竹插在「羊頭」上。取圓桶中1厘米粗的小條繞在兩根面竹上,每繞三周,要馬上抻一次,抻長夠20厘米左右(因時間長了就抻不動)。然後馬上放入面槽內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緣上,另一根以面條吊在槽內)。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後蓋上草席,進行發汗1~2小時。
6.掛面:將發汗後的面條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撲粉,然後將面槽內下端吊著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樁上端的孔內,將面輕輕往下抻,抻至40厘米後,用撲粉分離一次,以免粘結在一起,然後繼續再抻,再分離,抻至80厘米時,從面樁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撲粉,取下面竹,將面條自然吊在面槽內,發汗1~4小時,即可取出晾面。
7.曬面:將面條從面槽內取出,放在曬坎上的面架上曬干。作法是將面槽內面條,提攏到面架時,將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內,另一端用雙手將面條抻長至160厘米左右,再將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邊的一個孔內,這樣反復操作,有十多竹後,站上高凳,將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邊插邊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為止(如天氣不好,空氣乾燥,不易抻下時,可抻到抻不動為止)。這樣反復進行,直至抻完。晾曬一二小時後,面條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斷,就算曬好了,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備切斷包裝。
8.包裝、保存:將面要切成20厘米長的段,每500克一包,一頭整齊,貼好標簽,放在乾燥、避風之處儲存。
中江掛面可作成10多種花色品種,如味精掛面、蛋清掛面、珠砂掛面等等。在掛面中加入適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風味的掛面。
F. 中江掛面廣告詞
掛面,就是中江好
G. 中江空心掛面的介紹
中江空心掛面是四川省中江縣漢族傳統名吃。手工精製,條細如絲,粗如韭葉,神奇而中空,堪稱一絕。因工藝復雜,受氣候限制,歷代以珍品上貢。它的特點是味甘色白,柔嫩可口,面體因經多次發酵而有微孔,故有「莖直中通」之說,其特別柔嫩易消化也緣於此。現在為增加其營養成份,在製作過程中又分別加以韭汁、菠菜汁、雞蛋精、雞蛋黃、朱神砂等製成蛋清面、蛋黃面、硃砂面、翡翠面等,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需求。中江掛面曾先後數次被省、地、市、縣評為地方優質特色食品,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是探親訪友、饋贈親朋的最佳食品之一。
H. 中江掛面的注意事項
1.使用的麵粉只能是小麥粉,選用麥粒飽滿、無霉爛的小麥。
2.磨粉時,必須去凈雜質,洗凈泥沙。麥粒曬到濕度20%。千萬注意不要使用受熱變質的麵粉。以石磨磨的麵粉為最好,最好是七二粉,一般用八○粉也可。
3.如果在製作中氣候突然變化,氣溫下降,不能繼續製作時,只要沒盤小條,可存放3天。
4.已放入面槽,天氣突變時,抻面可在室內進行,中間要用一根竹將面條折成三折掛在面架上,用草席蓋好,下面用火烤,變色,不粘手後,放入面槽,待天晴時再曬,曬時不能再抻。
5.如已上面架,可收回折成三折,掛在面槽內,待天晴時再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