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葯商品銷售的方式有哪些
醫葯商品,應該就是葯品和醫療器械吧,葯品又分非處方葯OTC和非處方葯Rx,OTC又分版甲類和乙類權,每一種的銷售方式都不一樣,而且精神類、麻醉類葯品的銷售更是嚴格,你這個問題如果答全的話可以出一部書了。
但是我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回答你,就說常規的葯品吧,只有三種形式:第一終端銷售、第二終端銷售和第三終端銷售,呵呵簡單吧。
第一終端:醫院
第二終端:葯店
第三終端:醫院葯店以外的銷售終端,主要包括二三線市場的診所、社區醫療機構、企業的醫療室。
㈡ 醫葯企業銷售策略有哪些
醫葯企業銷售策略一、企業的差異化經營定位
這里首先要講的還是定位的問題。藍海處處都有,就看誰可以很好的細分出來。一旦有效的細分出這一塊,那麼企業通過先入為主的市場競爭形態,就可以很好的間隔後來企業,較好的享受藍海的高收益。
其實這里說的企業差異化定位,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既有企業本身經營產品方面的特色化定位,也有企業操作渠道的特色化定位,還包括企業在服務、營銷等各個方面的特色化定位。
既然這里的差異化定位談到「特色」二字,企業就一定要用心的整合自身的優勢資源。企業一定要清楚自己長久以來在招商經營過程中優勢的地方在哪裡。是產品特色,擁有一批獨家品種、新特葯品種和醫保品種呢?還是渠道操作特色,在臨床、專科、炒作或者OTC葯店等某一方面有自己拿的出手的渠道規模或把握,這些都可以作為企業實施差異化定位的首選,來指導企業經營。
醫葯企業銷售策略二、產品特色化選擇
對於無法自身實現產品生產,不具備市場主控的招商企業來講,對於產品的依賴程度是顯而易見的。因而企業采購人員在產品的選擇上,都會下很大的功夫,希望可以找到那些諸如:獨家、新特葯、醫保、競品少的產品。可現實情況卻是,這些品種作為醫葯行業任何一家企業都希望掌握的資源,本身相當稀缺。同時,現在廠家又在不斷跳過傳統商業,進行自建隊伍開發終端,也大大降低了招商企業找到這類品種的幾率。
那是不是找不到這類品種,招商企業就只能坐以待斃面臨死亡啊?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來進行產品選擇,就是選擇那些特色產品銷售渠道,然後根據渠道需求選擇產品。例如,近兩年發展迅速的專科醫院。我們仔細觀察一下,這些以男科、婦科、泌尿、肝病、五官、肛腸等為主要定位的細分化醫院,在相關葯品的用量上是相當大的,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專科醫院的用葯情況來選擇葯品,實現葯品的定向銷售。
同時,在葯品的選擇上,一定不能落入同質化洪流,一定要講求品種有特色。這個「特色」首先要體現在產品本身,可以不是獨家、新特葯,但是一定是競品不多的品種,可以選擇那些小廠家的品種,或者品種本身不錯,但是廠家的主業不在這個產品銷售身上的這種情況。同時,還必須要滿足醫葯自然人對於盈利的要求,有利潤空間。否則,產品療效等因素再好,如果沒有利潤空間操作,照樣不能引起這些以利潤為第一追求的醫葯自然人的興趣。
醫葯企業銷售策略三、特色渠道挖掘
招商市場的渠道,排除我們常規了解的臨床、炒作和葯店外,目前在日益細分市場情況下出現的一些新渠道,也是我們可以很好挖掘和利用的。
1、 單體葯店
指的是那些通過GSP認證的葯店,這些葯店在全國各地數量巨大。雖然單一葯店的銷量有限,但是如果操作得體,通過群體效應產生的銷量將會相關可觀。
2、 專科醫院
就是以治療某一種或一類疾病為主的醫葯,這兩年在全國各地發展的速度十分迅速,而且用葯量比較大,可以作為渠道發展的重要戰場。
3、 大門診
性質和專科醫院差不多,主要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型城市出現,作為當地醫療體系中基礎的重要一環存在。本身也具有鮮明的定位,主要以某一疾病為主要治療方向,用葯量也十分可觀。
此外招商企業在自己挖掘以上三類渠道的同時,還應該不斷擴大自己的醫葯自然人的規模。這種尋找不是簡單的做廣告宣傳讓這些代理人找上門來,而是通過有目的和針對性的尋找,由招商企業利用多方面資源來主動尋找。例如我們可以在各地的招標辦尋找到大量的以臨床渠道為主的醫葯自然人的信息。還可以在月初或者月末的時候在各地的掛靠型商業公司也可以找到一大批醫葯自然人,這些都需要我們來用心發現。
醫葯企業銷售策略四、招商模式的特色整合
此外,對於現行的企業招商模式,也需要根據新形勢下的競爭情況,進行一定的特色化整合。從而來滿足目前形勢下的市場要求,提升招商企業的市場盈利能力。
1、 行業品牌打造
品牌就是影響力,品牌的力量是無窮的。這句話雖然顯得有些過激,但是卻很好的說明了品牌在行業營銷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招商企業來講,從最初的「一間屋子,幾個人,幾部電話打天下」的階段,進入到現在品牌化時代。畢竟生產廠家和商業企業市場博弈的微妙關系存在,要求我們必須形成行業的品牌認可,才能真正的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但是這種品牌的塑造,要區別於一般生產企業的產品品牌,主要應該定位於以企業形象品牌和特色渠道品牌塑造。
2、 特色渠道打造
正由於大多數招商企業都是以生產廠家的產品代理為主,本身沒有獨有產品可以深度的挖掘和打造,所以更要將自身在特色細分渠道方面的優勢展現出現。這種特色渠道可以在臨床、可以在專科、也可以在炒作市場或者OTC葯店。關鍵的是一定要將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優勢最大化展現,傾斜重點資源實現突破。
3、 宣傳模式創新
對於產品的信息傳遞和企業形象傳遞來講,宣傳永遠是招商企業不可避免的一個方面。而傳統的展會、平面報媒、互聯網等,效果越來越差。要提升宣傳效果,除了深度挖掘這些常用媒體的效用外,還必須創新型的發現其他有用的宣傳模式或載體。例如,目前出現的直接針對醫葯自然人的創新媒體,通過直接針對這類特殊群體的郵寄發送,實現企業產品和品牌的提升,不失為一種很好的嘗試。當然,在這些醫葯自然人聚集較多的地方(展會除外),無論是掛靠型商業公司、招標辦或者葯店,一些好的方式都是我們可以加以利用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發現這些潛在的創新模式的問題了。
㈢ 葯品市場的銷售模式
葯品銷售大部分分:OTC
臨床兩種
臨床上。一般採用
學術推廣和(普通)推廣
目前沒見到專新的模式
如您想了解屬一些銷售辦法,可以到
一些
葯品銷售論壇上,那裡面一般很多銷售精英在裡面,我的網路空間里有幾個葯品論壇鏈接網址,您可以去鏈接看看。
㈣ 醫葯企業如何實現產業模式轉型
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現在非常關注如何延長壽命、如何解決亞健康、如何根治絕症,對生物醫葯、醫療器械、現代中葯等與醫療相關的產業的社會需求在暴漲。但醫療行業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也凸顯出來。前瞻產業研究院總結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環境污染問題。在環保部的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中,制葯工業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7%,而污水排放量卻佔到2%。其次是葯用資源枯竭的問題。有超過四成的野生葯用資源正在嚴重枯竭,未來數年可能出現斷檔、甚至無葯可用的局面。
還有產業模式轉型也是大問題。中國醫葯公司以特色化學原料葯和大宗化學原料葯為主,這一市場不僅競爭激烈,利潤低,而且也會使得環保和資源枯竭問題加劇。而壟斷性和利潤都極高的「全新葯」研發和專利多掌握在跨國葯企手中。因此,提升品牌、刺激創新就成為中國醫葯公司模式轉型的方向。
總之,在國際醫葯品牌的夾擊下,中國葯企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威脅,樹立品牌和科研升級成為企業實現轉型的必由之路。
㈤ 外資醫葯企業的銷售模式是什麼
銷售的本身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行的,各企業的操作方式都大同小異了,根據所生產的產品性質不一樣會採用不同的方法。如走經銷商、直接做醫院、設立辦事處等,和其它普通商品的模式差不多。
㈥ 葯品的銷售渠道與模式有哪些
1。企業對生產性用戶的銷售渠道模式 生產者--用戶 生產者--零售商--用戶 生產者--批發商版權--用戶 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用戶 生產者--代理商--批發商--零售商--用戶 2。企業對個人消費者銷售渠道模式 生產者--消費者 生產者--零售商--消費者 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生產者--代理商--零售商--消費者生產者--代理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
㈦ 如何選擇自營渠道模式
中國的絕大多數企業,都已經處在了競爭充分的買方市場。在這樣的市場里,賣方通常都在「圍著」買方轉。這種現象既是中國市場經濟進步的一個具體體現,同時也並非僅僅意味著產品(服務)輸出者圍著消費者轉。因為,這還同樣普遍性的存在於、適宜於上游廠商圍著下游分銷商(尤其是區域總分銷商)、重點賣場(尤其是大中型超級賣場)轉。這種轉是合乎市場規律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所出現的許多東西,都在日益嚴重的制肘著上游廠商的發展。如超級賣場對弱勢品牌的歧視性對待,如超級賣場開出的日益高昂的門檻費用;如區域總分銷商自持「身家(所掌握的渠道資源、市場拓展能力等)」向上游廠商索要「過分」支持,支持下來了卻不「盡力」;等等。
這些「店大欺廠」情況的普遍存在,促使著許多有志突破市場發展瓶頸,獲取更大市場份額和更大顧客擁有量以突圍競爭、勝出市場的企業,不得不在渠道上上下求索。於是,我們見到了海爾的業務流程重組,長虹從過於依賴大經銷商轉向了對專賣店等自營渠道的重視;三九欲在全國建立一千家健康品連鎖店的壯舉;麥當勞、德客士採取特許經營模式,在全國復製成功模式的遍地開花;聯想、科龍等企業爭先恐後地觸網以開展互聯網直復營銷。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都是在圍繞著渠道自營開展著。
但渠道自營相對渠道他營,是需要更高的成本及代價的,是具有更大的現實風險的。如曾經擁有600個分公司、2000個辦事處和15萬行銷大軍的三株,就在渠道自營中斷送了自己的帝國基業。面對前述迷惘的形勢,各企業怎樣量體裁衣的選擇何種自營渠道模式,便成了一個不得不加以重視、加以探討的課題。
解析自營渠道模式
在渠道自營的企業中,最傳統的方法是在各區域市場設立負責管轄、運營當地市場的分公司(辦事處),後來隨著專賣店(連鎖店或連鎖專賣店),特許經營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直復營銷等新興業態的出現,許多企業便因時而變,出現了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