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活動策略 > htc手機營銷策略

htc手機營銷策略

發布時間:2021-06-15 20:40:19

❶ htc的手機為什麼沒落了

htc手機的沒落,原因有很多

1、營銷的失敗

2、產品設計的落後

3、對自己產品和市場沒准確定位

❷ HTC跟其他Android廠商比有什麼核心競爭力

[導讀]這家安卓手機市場里的王者正在為生存而戰。專家認為,HTC對核心技術的缺失是存在的,但更大的問題是沒有核心競爭力。大企業對這方面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本刊記者 孫宏超 | 文

「HTC不會尋求與蘋果和解。」

蘋果和三星的專利硝煙還未散盡,中國台灣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HTC)董事長王雪紅在第一時間做出了回應。

這位「全球科技界最有權勢的女人」,對與蘋果打官司很有信心。她認為HTC在創新方面非常老到,即便美國陪審團裁定三星賠償蘋果10億美元,但並不意味著整個安卓陣營的潰敗。

HTC自誕生以來,多數時候都只是在為谷歌等公司代工生產移動終端。但它從2006年開始培育自己的HTC品牌,並在此後的五年時間里成長為按發貨量計算的世界第五大智能手機生產商。曾一度奪得美國智能手機市場的頭把交椅,HTC也一度成為安卓產品的代名詞。王雪紅則被稱為「女版喬布斯」。

噩夢突然降至,令人意外。在連續保持五年高速增長之後,2011年第四季度HTC凈利潤為約合3.64億美元,同比下降了26%。HTC還發出警告,到年底可能要下降得更多。

一些分析師認為,HTC發布手機過多,這跟蘋果過一段時間才只發布一款手機的方針截然不同,但它仍然打算繼續為不同市場和不同消費者群體量體裁衣地生產多款終端。市場研究機構NPD集團的數據顯示,蘋果通過將iPhone向網路運營商斯普林特開放,侵吞了HTC在斯普林特網路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不僅如此,三星和摩托羅拉等競爭對手在產品功能上,也緊咬不放,從質量和價格方面對HTC業務形成兩面夾擊。

HTC從雲端跌回到了堅硬的地板上。

危機還沒有結束。HTC今年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顯示,其凈利潤下跌至2.477億美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7.8%,而其市值也已經縮水超過一半。

王雪紅在這個時候叫板蘋果,是不是太過冒險?

別急,還有一些好消息。HTC還有充足的現金且沒有債務。盡管該公司的利潤和收入同比下滑嚴重,但卻依然盈利。在手機行業中除了蘋果和三星,HTC是唯一實現這一目標的企業。這足夠讓王雪紅有些底氣。

好兆頭還不止這些。HTC正在恢復作為一家全球性公司應具備的認錯決心。有媒體報道稱,在一份HTC首席執行長周永明的備忘錄中,「HTC已承認:此前HTC是一家下手快、反應也快的公司。但這種快速增長的勢頭在過去兩年中開始放緩。」

HTC中國區總裁任偉光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蘋果和三星是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蘋果,相對產品單一,一個型號打天下,我們不會以他們為標桿。三星比較成功,有很多型號。」他表示,HTC是在中間比較偏一點點蘋果的方向,在每一個選擇的價位段裡面都有一個產品,這就是他們所說的精品路線。

現在,HTC帶著兩款新手機卷土重來了。

新品自救

與此前不同的是,HTC新品手機首次搭載了微軟Windows Phone 8操作系統——HTC Windows Phone 8X、HTC Windows Phone 8S。HTC 8X、8S的發布意味著HTC成為繼三星、諾基亞之後第三家正式推出Windows Phone 8產品的手機廠商。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表示,這兩款設備的推出對微軟和HTC來說,是里程碑式的事件,它們是首批最具代表性的Windows手機,而8X本身則是Windows Phone中真正的英雄。

新品發布的時間非常微妙。在HTC新機推出前一周,蘋果剛剛推出了iPhone 5。過不了多久,三星的新機也即將面世。

看來HTC的改變並沒有停留在口水戰上。

顯而易見的是,王雪紅已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HTC今後將減少新機發布,堅持走精品路線。這與之前分析師的意見不謀而合,也增添了公眾對HTC未來的想像空間。

One系列是HTC計劃的精品路線的第一批產品。HTC將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One品牌中,希望藉助One來加強品牌形象,而不再像以前那樣分散資源。16GB版HTC One X價格僅3000多元,卻是一款配備極速四核超強處理器的安卓智能手機。

One系列或許有一個天然的老師:三星旗下的蓋世系列。三星將其定位於旗艦智能手機,該品牌如今在全球熱銷,甚至開始搶占蘋果的份額。需要注意的是,蓋世系列整整發展了三代,才最終成為熱銷產品。而HTC從歷史上來看,並不是一家有足夠耐心的公司。

何況One系列正在美國市場遇到新的問題。以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為代表的幾大美國通信公司都只出售One系列的一個型號。這意味著如果你想買某款One系列的手機,必須指定固定的電信商,或者購買價格昂貴的解鎖版本。盡管碰到了一些問題,One X的業績還是好於預期。這說明HTC選擇的精品路線正在發揮作用。

問題還在於,對於手機用戶來說,功能僅僅是選擇手機的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用戶體驗,這意味著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目前HTC手機的電池性能一般,續航能力不強,而且HTC外觀很難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與蘋果、三星等相比還有差距。

任偉光說:「HTC在2012年推出的機型比2010年減少很多,這個戰略還是成功的。如果單看One系列,對比過去HTC這么多年出過的產品,以推出後的100天為計算單位,One是我們歷史最高的。」他表示,過去這種「機海戰術」有它的歷史原因,但是如果他們一直這樣走下去的話,就會混入安卓的大洪流里。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育平告訴《中國經濟和信息化》:「HTC的樣式比較單一,更新也比較慢,與三星等設計能力很強的手機廠商相比,有一些劣勢。」在鼎好商城銷售手機多年的張某也表示:「HTC多款手機在價位上相差很多,但在外觀看起來幾乎沒有差別,這也讓消費者產生了一些審美疲勞。很多消費者在選購時對外觀很看重,這時他們往往就會選擇其他的品牌。」

現在,誰也不知道HTC新發布的這兩款手機,能否引起公眾的興奮?不過,至少從外觀上新機型確實顛覆之前HTC的傳統形象。

勝在安卓

HTC其實擁有一個美好的開始。

2006年,HTC在亞洲推出首部自有品牌手機時,一個舞蹈劇團被邀請來演繹HTC從創建初期一個小規模代工企業迅速成長為智能手機市場領軍企業的故事。當劇團把周永明引上台時,這個日後把HTC手機賣向全球市場的男人看上去還略顯羞澀。

這也可以理解。在此之前,HTC只是一家生產基於微軟操作系統Windows CE的掌上設備的廠商,並幫助康柏、惠普、索尼和Palm等品牌代工。就在這段時期,移動設備業務逐漸開始興起。HTC想戰略轉型,但2006年,中國台灣一家著名企業明基集團在收購西門子移動設備業務後陷入困境。這個案例著實讓公眾對HTC的前景不太樂觀。

最直觀的是,HTC宣布將企業核心戰略轉向塑造自己的品牌後,其股價連日走低甚至跌停。

更可怕的是,HTC還要面臨智能手機領域的超級對手。2007年1月9日,蘋果電腦公司正式更名蘋果公司,隨後iPhone正式發布。能與蘋果iOS手機操作系統抗衡的只有一家,谷歌的安卓。

2008年,HTC推出了首款上市銷售的安卓手機。遺憾的是,一年之後只賣了1100萬台,與當時的諾基亞相去甚遠,銷量也僅為iPhone的一半。不過,得益於最早採用安卓系統和圓弧邊角設計,HTC智能手機終於紅極一時。2010年HTC共銷售2500萬台手機,營收同比增長90%,至94億美元,稅前盈利增長76%,達到15.2億美元。

那是HTC最美好的日子。2011年4月6日,HTC的市值超過335億美元,首次超過諾基亞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同年11月,HTC超過三星、蘋果和黑莓手機生產商,坐上美國市場智能手機的頭把交椅。這家打著「謙和卓越」旗號的手機廠商迅速脫穎而出,成為智能手機競爭中的一大贏家。

這時周永明已不再羞澀。他表示:「2010年是我們的轉折之年,我們從一家小公司,發展成具有一定規模的公司。這個過程比我預料得快了很多。」

飛象網CEO項立剛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說:「HTC的崛起有其特殊性。首先HTC在最開始做手機時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是只做智能手機,這讓它在很多時候是走在行業最前端的。而且恰好很多其他手機廠商並沒有看清市場,比如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這給了HTC崛起的機會。」

好景不長。自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HTC全球業績連續三個季度下滑。在中國市場的表現也不樂觀。2011年第四季度,HTC凈利潤同比下降約26%,2012年第一季度,凈利潤同比下降約70%。2012年7月6日,HTC發表聲明稱,公司未經審計的2012財年第二季度凈利潤為新台幣74億元,同比下降約58%。HTC方面稱,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市場競爭激烈和全球經濟放緩。

這些令人失望的業績數字很清楚地表明,HTC正走在一條下滑通道上。短時間內,還沒有看到扭轉HTC頹勢的可能。據其官方預計,2012年第三季度營收將在23.4億美元至27億美元之間;與第二季度相比,第三季度毛利率將從27%收縮至25%,營運利潤率將從9%收縮至7%。

隨著操作系統的不斷升級和硬體配置的一再革新,智能手機正在迎來高速更新換代的時代。然而HTC卻面臨著銷售業績嚴重下滑的困局。未來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救市,HTC很可能會逐步被邊緣化。

衰落之謎

必須承認,HTC的成功得益於其採取的多品牌戰略。僅2011年第四季度,HTC在美國市場就同時銷售51款手機。不過「機海戰術」雖有利於HTC提升市場份額,但手機換代速度過快也讓消費者很難記住單款產品,因而很難打造出明星產品。更何況HTC很多產品都有單獨的名稱,從早期的Dream、Hero到現在的Ryhme、Desire。而三星Galaxy S III,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銷量超過1000萬台,Galaxy S全球銷量超過5000萬台。

雖然王雪紅和周永明都不認同媒體給HTC貼上的「機海戰術」的標簽,但王雪紅也承認,多種產品的運營方式也確實害了HTC。

蘋果的成功證實了精品路線的正確性。三星從Galaxy系列起,就開始轉向蘋果的單一品牌戰略,即只有一個品牌,然後在該系列下面分高、中、低不同價位的機型。事實證明,消費者並沒有那麼喜新厭舊。相反,他們極度熱衷於經典品牌和明星產品,這些已然成為一種全民追求的時尚。而在經典品牌和明星產品的背後,支撐它們的是優秀的品牌形象和完美的用戶體驗。這正是HTC所缺少的。

對於HTC來說,核心技術的缺失更是在喉頭的一根刺。由於缺乏自主核心技術,HTC必須依靠資源整合與合作。當初HTC敏銳地捕捉到了安卓的機緣,成為智能手機的引領者。但當大廠家紛紛加入安卓陣營後,銷量下降是必然的結果。

需要注意的是,HTC現在所掌控的核心技術大部分集中在用戶體驗的層面,而非操作系統和晶元技術。谷歌掌握著Andriod系統的核心技術,HTC每賣出一台安卓手機,就需要向谷歌支付部分專利費用。HTC晶元短缺,不得不依賴高通等大公司。甚至零部件也不完全在HTC的掌控之中。HTC的多款手機使用三星的屏幕。而一旦三星屏幕出現短缺,HTC沒有足夠的能力來補充貨源。

中國泰爾實驗室主任何桂立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表示:「HTC對核心技術的缺失是存在的,但更大的問題是沒有核心競爭力。比如說三星的手機顯示屏就是它的核心競爭力,在手機顯示屏領域,三星對其他的對手必然進行控制。大企業對這方面都有一定的敏感性。」

專利積累不足也拖了HTC的後腿。2009年,一家名為IPcom的公司向德國法院起訴,要求禁止HTC手機在德國銷售,最後的結果是一款HTC手機不再在德國銷售。2011年12月19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裁決,將禁止HTC銷售侵犯蘋果專利的部分智能手機,禁令於2012年4月19日生效。

雖然目前該事件基本達成和解,但已延滯了HTC One X與EVO 4G LTE等新品約半個月的上市時間。加之歐洲債務危機和美國市場的低迷,也使得HTC在歐洲和美國市場的銷售低於預期。

今年6月,諾基亞又向ITC提出申訴,指控HTC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及其零部件侵犯了其專利。ITC宣布對HTC發起「337調查」,調查涉及HTC總公司以及HTC美國公司。蘋果等公司專利訴訟的目的不僅僅是侵權賠償,更重要的是把HTC排擠在市場之外,從而避免它帶來的競爭。

更可怕的是,HTC在全球市場上遇到的對手和過去遠不是一個量級。蘋果和三星的強勢競爭,尤其是iPhone 4的發布,嚴重沖擊了HTC產品的市場地位。今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手機出貨達到9043萬台,在全球手機市場的份額升至21.6%,進一步鞏固了其作為手機市場龍頭的地位。HTC則從去年11月的15%下滑至13.7%。蘋果、三星、諾基亞都擁有強大的實力和深厚的底蘊,對市場有著長期而穩定的佔有率。蘋果的軟硬一體化模式、三星的垂直產業鏈的模式,都不是能夠輕易效仿的。

相比之下,HTC是一個年輕的華人品牌,其公司以代工起家,雖然一時占據大量市場份額,但是想單方面與蘋果等抗衡,顯得力不從心。在項立剛看來:「HTC之所以出現了這么劇烈的下滑,就是因為受到了iPhone以及三星的蓋世系列的擠壓,在夾縫中HTC的產品又沒什麼自己的特色,所以相對被動。」

在全球最大的中國手機市場也好不到哪去。堅持中高端策略的HTC,陷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處境。此前,HTC一直將發展重點放在歐美市場,忽視了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直到2010年才以HTC品牌在內地銷售智能手機。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王穎對《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說:「HTC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份額一直不算高,它進入大陸市場後一直都是3%左右,沒有太大的變動。」鑒於HTC是一家中國台灣公司,這一決策真是讓人難以理解。

尷尬在於,在普通消費者心中,三星與蘋果產品是高端產品的代表,對於HTC偏高的定價,他們多數不願意埋單。在高端用戶看來,同樣的價位不如去買蘋果和三星的產品。因為無論是使用體驗還是產品質量,HTC都與這兩者有一定的差距。對於中低端用戶來說,HTC與華為、中興等國產品牌的手機相比又不具有價格優勢。但若像華為、中興等品牌那樣推出價格在千元左右的智能手機,HTC又表示在成本上輸不起。

結果是可以想像的。陳育平表示:「HTC沒有打好國產手機這張牌,在消費者看來,國產手機目前一般都集中在中低端領域,性價比比較高。和這些手機相比,HTC的競爭力很低。」項立剛則認為,HTC對市場的變化缺乏敏感,手機市場有高端產品的生存空間,也有中低端產品的生存空間。現在中低端的手機廠商已經將智能機做到千元左右甚至千元以下的價格,所以HTC已經基本失去了這個市場的話語權。

事實上,HTC還有一個糟糕的經歷。HTC是通過貼牌多普達在大陸拓展市場,這造成了水貨HTC和多普達品牌並存、競爭的局面。直到現在,很多消費者仍習慣購買水貨HTC手機。互聯網消費調研中心ZDC數據顯示,39.8%的HTC手機用戶所用手機是通過水貨渠道購買。

批評人士認為,HTC在過去對大陸市場沒有投入足夠的重視,很多消費者對HTC的印象還停留在水貨手機的概念上。王穎說:「HTC剛進來的時候很多都是通過水貨渠道進來的,想要扭轉消費者的看法非常困難。」她表示,HTC當年之所以能夠迅速擴張,主要是因為它做智能手機比較早,又是大屏。這讓其迅速抓住市場空檔期崛起。但現在智能手機同質化比較嚴重,HTC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優勢,所以就又迅速下去了。

收購計劃

與眾多企業走出困境選擇的方法類似,HTC第一步也想到了收購解局,它現在手握大把現金。

去年10月周永明曾公開表示,HTC正在考慮收購更多的媒體和內容公司,以加速實現使公司躋身全球最著名智能手機品牌行列的抱負。他說:「擁有領先技術已經不夠了。我們必須提供涵蓋硬體、軟體和內容三方面的綜合體驗。用戶真正關心的其實是日常體驗。」

HTC已經收購了大量的內容供應商,其中包括去年以3000萬英鎊買入的英國流媒體視頻公司Saffron Digital,以及用4000萬美元買入的來自美國加利福尼亞的游戲公司Onlive。HTC還出資1000萬美元,將台灣地區在線音樂服務商KKBox 10%的股份攬入囊中。周永明表示,HTC還可能發起更多的收購交易。但他又說:「HTC不打算以收購方式獲得自己的操作系統。」

但HTC對消費領域的投資一直未能結出碩果。HTC近日宣布OnLive已經完成了一項資產重組,原因是「缺乏運營資金,且無力籌集新資本」。HTC在2011年2月份向OnLive投資4000萬美元。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意在為HTC智能手機引入更多網路游戲。OnLive可以通過流媒體方式為PC用戶提供游戲服務,後於2011年底開始為安卓平板電腦和手機提供游戲。不過由於基礎設施成本高企,OnLive被迫展開重組,導致其未能實現盈利。OnLive在上周五宣布,公司已經被一家未公開身份的公司收購,但是作為重組計劃的部分內容,OnLive的部分員工已經被裁掉。

HTC還宣布將斥資3540萬美元對矽谷企業應用創新公司Magnet Systems(下稱Magnet)進行戰略投資,收購其17.1%股權。HTC在聲明中表示,此次投資將有助於「HTC增強對移動企業客戶社交、移動和雲服務業務方面的能力」。Magnet研發的平台將為HTC提供「完美的應用和服務平台,從而有利於吸引未來的企業客戶」。

從2010年6月到2011年10月的一年多時間內,HTC共斥資240億元新台幣,收購或投資了如美國無線通訊技術廠商ADC等10家企業。

意圖非常明顯。HTC想從單純的硬體廠商切入到雲端、軟體行業,並且想要掌握更多的專利,以在今後的競爭中獲取優勢。但由於並購之後的磨合需要時間,而且外界競爭環境的變化太快,這些投資與收購還並未與HTC融合成一體,形成統一的競爭力。

脫安卓化

HTC最大的問題是,曾經的老朋友安卓和自己變得貌合神離。

美國加州北部聯邦地區法院在蘋果與三星的智能手機專利訴訟案中,裁定三星故意侵犯蘋果公司多項專利,應向其賠付10.5億美元補償損失。一系列的爭執還將繼續,不會太快有結論。

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關鍵時刻谷歌並不一定會充分保護製造商,畢竟在商要言商。可以肯定這是一個艱難時期,HTC需要迫切擺脫過於依賴安卓的局面,尋求新的出路,分擔未來可能的風險。

微軟呼之欲出。

1997年,王雪紅創辦了主營PDA、智能手機的HTC公司。但HTC很快陷入巨額虧損,在這段時間里,王雪紅接觸上了蓋茨。起初,微軟創始人瞧不上這家來自中國台灣的小廠。後來王雪紅把HTC做的樣機拿給蓋茨看,後者很驚奇HTC把他的概念落地實現了。當然,蓋茨也就成了王雪紅的朋友,並喜歡咧著嘴、拿著HTC的產品做廣告。

王雪紅曾這樣描述道:「當比爾·蓋茨看到我們研發的智能手機後,他說了一句『你們真是最偉大的硬體公司』。他不願說我們是最偉大的公司,因為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微軟是最偉大的公司。」

事實上,除了諾基亞,HTC可以說是微軟Windows最堅定的支持者。HTC 2010年推出的Windows Phone手機位居全行業之首,而且一直在引入新的高端設備。在AT&T的國際消費電子展發布會上,周永明和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也一同登台。

何桂立對HTC搭載Window Phone平台比較看好。他說:「HTC新發布的產品可能會搭載WP8,這個系統和安卓系統比起來相對安全性較高,和iOS相比又相對開放。因而它集成了兩方面的優點,所以HTC甚至其他的手機廠商利用WP8平台重新崛起,我覺得都是可能的。」

看來HTC現在與微軟的合作是個好選擇。

真是這樣嗎?微軟為Windows Phone 8帶來的最大優勢是和Windows 8同樣的核心代碼,即開發者只需要編寫一套代碼,就可以讓應用同時在Windows Phone 8和Windows 8上運行。但WP8不會在現在所有設備上運行,WP7.5系統也不能直接升級到WP8。這讓消費者對微軟的新產品沒有那麼高的期望。

諾基亞Lumia系列或許能映射出未來HTC WP機的影子。Lumia完全沒有智能機時代該有的感覺,能用的應用很少,發布一款就讓人失望一次。根源在於Windows Phone 8系統沒有虜獲用戶的心,沒有一個成功的平台和生態系統,終究不能靠一兩個硬體的亮點而達到如iOS和安卓平台推出的應用那樣令用戶興奮不已。

更何況與微軟合作的還有三星、諾基亞。目前,三星與諾基亞都比HTC早些發布相應的產品。盡管可以把HTC選擇微軟當成其不想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但若HTC在技術上沒有很大突破,是很難從三星和諾基亞中爭奪用戶的。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的HTC要重新贏得口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HTC逆襲

HTC最新的動作是,開始實行新的定價政策,以期能夠利用薄利多銷的方式來搶占市場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新定價政策不僅僅適用於已經面世的產品,HTC還將對即將上市的搭載安卓以及Windows Phone 8系統的新手機在定價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但要站穩腳跟並重回往日的強勢地位,僅依靠降價是遠遠不夠的。在當下這個以用戶需求為主導的市場環境下,HTC若能放下身段,布局好中低端市場,與三大運營商深度合作,在高端市場上推出拳頭產品,同時在軟體的開發上針對用戶來定製個性化的服務,或許能在當下國產終端商混戰格局下覓得重生機遇。

在內地市場,從產品定位上來說,三星、蘋果主要爭奪的是高端用戶。因為這一領域利潤豐厚。而以華為、聯想等內地本土品牌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千元市場,因為他們要擴張規模。

著眼於多個新興市場是HTC的一大明智之舉。盡管中國大陸市場一向競爭激烈,而且華為和中興等本土品牌已經占據主導,但HTC卻取得了一些進展,今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已經翻番至6%。2012年,HTC明確表示將轉戰新興市場尤其是中國大陸市場,力求將此前以歐美市場為主的銷售結構轉換為西歐、北美、亞太各占約30%的銷售結構。

不難判斷,HTC要改變營銷策略了。

2009年,HTC用「Quietly Brilliant」取代「Smart Mobility」,成為公司全球營銷戰略口號。謙和而卓越,低調見奢華,這是許多消費者內心深處的追求,也正預示著HTC從代工廠向高端品牌的轉化之路。但其營銷推廣路線也一直走著低調路線就讓人費解。不過為了在智能手機市場重振旗鼓,HTC正在准備拋棄「謙和」的風格。

任偉光表示,「在相同操作系統下,硬體廠商必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他認為,安卓是一個公開的平台,硬體廠商比拼的就是硬體實力。但在硬體同質化的前提下,硬體廠商必須要把自己的差異化更突出。配置不一樣,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自然就不一樣。

HTC全球銷售和營銷總裁詹森·麥肯澤表示,HTC近期已經加大了廣告投入,通過音效、攝像頭和設計等元素突出品牌形象。麥肯澤在紐約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我們要更大膽,不能安於現狀。我們正在轉變營銷策略,直接與用戶展開溝通。」

如果一切的確就像他說的這樣,那的確意義重大。希望這能真正成為HTC嶄新的篇章,而非若干年後批評它的腳注。

❸ HTC這是什麼手機

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HTC)
HTC Corp, (TAIEX: 2498) 主要生產功能強大的手持式裝置,並持續擴展創新的領域,以帶領使用者體驗真正的行動自由。
公司於1997 年由董事長王雪紅,董事暨宏達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與總經理兼執行長周永明所創立。多年來,HTC 在全球知名通訊大廠背後默默努力,讓這些知名大廠的產品得以在全世界的市場上發光和發熱。 HTC 與主要的行動裝置品牌業者建立了獨特的合作關系,包括歐洲五家領先業界的電信公司、美國最大的四家,以及亞洲許多正快速成長的電信業者。 HTC 同時也透過領先業界的 OEM 合作夥伴,將產品推向市場,並從 2006 年六月起發展自己的 HTC 品牌。
HTC 是行動裝置業界中成長最快速的企業之一,並在過去幾年中,深獲消費者的肯定。 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 更評選 HTC 為 2007 年亞洲地區科技公司表現最佳的第二名,並在 2006 年將該公司列為全球排名第三的科技公司。
HTC是國際性的代工廠,其銷售客戶群著眼全球,目前已經知道的就有很多家嘍,我們常見的包括:
國內的DOPOD:一般是6系列和5系列。
香港的QteK:名字很奇怪,叫做QteK 7070,8080等,不過其發行數量較少。
英國O2電訊:中國香港被英國殖民了100年,英國的商業觸角很深,所以O2在港也很牛,在香港就可以方便的買到O2系列了,分XDA若干代子孫。
法國Orange:香港李嘉誠投資控股,是大股東,相傳就是Orange掀起了「入我網路,贈您手機」的暴風,每個季度都有新政策,網路(含通訊)價格不斷下滑,十四天機源源不斷,帶動了國外其他的網路運營商不得以也要加入到贈送的行列,十四天機器(英文叫做14 Days Return)也就是2003年到現在的事情,以前哪裡有啥十四天機器啊?03年是什麼概念?Orange被李氏收購!Orange其實最有自己的特色,整體形象包裝非常棒:他的機器包裝一律全部為黑色,而包裝盒上則用橙色Orange字樣標明,他們O的都是以SPV為產品名稱的,分為SPV E系列和SPV M系列。
德國T-Mobile:以德國為源頭,縱橫歐洲和北美,和AT&T在北美數次交手,勝負難分。其型號以MDA及MDAII等標記其輩分。該網路運營商亦很有性格,像O2、Qtek、DOPOD都是直接把HTC出的東西打個LOGO,作個包裝就開賣了,而德國人總是喜歡自己設計一下外殼,稍微改變一下形狀,其實板子還是那塊板子,裡面什麼都沒有變。
北美AT&T:該公司OEM的產品到大陸的較少,比較有數量的就是SX56(多普達686)。
其實還有很多品牌和宏達進行了戰略性的合作,不過據說Orange是宏達最好的合作夥伴,有了新的機型總是保證對於Orange的供應和支持。
大事記

2007年中 - HTC首次推出了Touch,被昵稱為「阿福機」,首次稍微打響了知名度。
2007年底 - HTC推出了另一款TyTN II手機,採用了全鍵盤設計,但是並沒有引起大轟動。
2008年初 - HTC推出了HTC Touch Diamond,由於其各方面均能與當時震驚社會的iPhone抗衡,國際知名度大大提高,HTC首次為不少人所知。
2008年底 - HTC一次發表了旗下三款手機,Touch HD、3G和Viva。後兩者標榜平價,HD由於其大屏幕觸控設計,再度創造了話題引起矚目。
2008年底 - HTC推出了世界第一款Android手機HTC Dream[2],又被稱為G1,由T-mobile代理,中港台皆未上市。
2009年初 - HTC發表了Diamond 2鑽石機升級版,提高了一些細節部分,也加強了一些人性化部分,又再度引起話題。
2009年中 - HTC發表了第二款 Htc Click Htc Hero Android手機HTC Magic[3]。該手機是HTC最後一款不採用3.5mm耳機孔的手機。
2009年底 - HTC發表其有史以來引起最大轟動以及爭議的手機 HTC Hero。該手機首度採用了HTC Sense,與Android系統搭配使用,給消費者幾近完美的使用體驗。它首度採用了手機屏幕底部微翹15°角的設計,引來了網友對這款手機造型相當極端的爭論。是HD2之前HTC的旗艦機種,(MOTO Droid是Android平台的旗艦機種)
和Hero相差時間不久,HTC又推出一款低價位但配置不低的機器HTC tattoo,也就是G4。
該機器CPU,WIFI,GPS,WCDMA/GSM等還是沿襲前輩的高配,並且第一次加入FM功能,但Touch Window與 LCM卻採用了HTC 3G一樣的低端材質,價格不及Hero一半,這也說明了高端智能的Htc並不想曲高和寡,准備走一些平民路線。
2009年11月 - HTC發表了旗艦機型HD的最新升級版本HTC HD2[4],使用了1GHz的CPU和電容觸控屏幕,將WM手機的硬體配置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HTC與多普達(Dopod)的關系
每當提起PPC或smartphone智能手機,人們總是首先想起多普達。對,多普達無論是在PPC領域還是smartphone領域給人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因為多普達一直專注做智能手機[1]。
關注水貨手機的朋友可能已經留意到了,多普達同一款產品總會有很多不同的型號,例如O2版,T-Mobile版,VODAFONE版等等,因此,有許多網友引起了爭論,說多普達是國外手機的貼牌貨,自己並不生產手機。
其實,多普達剛剛成立初期,的確是「貼牌」貨,貼著CECT的牌在賣,所以更令人誤會多普達是不折不扣的貼牌產品。本人在市場上也的確聽到過有消費者購買多普達產品時,詢問為什麼多普達的手機上會有CECT的標志?多普達是不是CECT生產的?在銷售百般解釋下,用戶始終還是不放心,對CECT這個標志更是不可理解和接受,畢竟自己花的是高價購買多普達。
那麼究竟多普達是不是貼牌貨?在多普達智能手機用戶群中,真正懂手機,了解多普達手機的僅有少數。(這里的多普達智能手機用戶群指的是多普達系列手機,包括國外運營商定製版的水貨)其實這些朋友的理解是錯誤的,關於多普達手機說來話長,但是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也不難。在這里可以肯定告訴大家,多普達是貼牌貨,不過貼的是自己家的「牌」。
你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測試,提問身邊的朋友四個問題。一、多普達手機是誰生產的?二、多普達和HTC是什麼關系?三、多普達和CECT又是什麼關系?四、國外運營商的定製版手機和多普達又是什麼關系?四個問題過後,基本能知道其實很多人對基於多普達的智能手機了解甚少!說到多普達,不禁讓人想起了多普達的一些歷史。有的人說多普達是台灣品牌,有的人說多普達是純正的國產品牌,到底那個才是正確的呢?
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7月1日,由台灣宏達和威盛電子共同出資組建,最初由宏達的王雪紅擔任董事長。為了避免宏達電子有代工和自主品牌的雙重分身,所以後來董事長改由威盛監察人丁秀鳳擔任。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在中國台灣,工廠在台灣新竹。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的經營項目是行動電話和手持設備的產品設計(PPC phone、PDA),營銷、業務以及客戶服務,業務遍布中國台灣、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
除了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以外,還有一個多普達。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是由留美博士楊興平先生(又有多普達之父的美稱)回國創辦,由中國電子集團公司(CECT)與海外合資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生產基地設在武漢。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業務范圍主要集中在大陸地區,我們通常指的行貨多普達手機就是出自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商標是「dopod」,諧音就是「多普達」了。
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在國內沒有自己的手機牌照,所以當時銷售的產品同都打上了CECT的標志,藉助CECT的牌照銷售,所以當時很多人誤認為多普達是CECT旗下的一個品牌,其實多普達和CECT只不過是合作的關系。隨後,多普達取得了國內的手機牌照,正式銷售多普達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產品。其實大家也都發現了,在各大手機賣場幾乎沒有多普達手機專櫃,也很少能在賣場見到多普達手機的身影,其實這個是和多普達的銷售策略有著莫大的關系,
為什麼會在市面上買不到多普達手機呢?這個在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解釋。上面提到多普達公司一共有兩家,一家是「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在台灣,工廠在台灣新竹;而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總部是在上海,工廠在武漢。簡答的解釋,而「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是負責亞太區的業務,「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是負責中國大陸地區的業務。前者已被台灣宏達電收購。現在所提及的多普達公司多指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多普達並非宏達電的子公司或自有品牌。而HTC則是台灣的一家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自己設計產品,給其它品牌貼牌)廠商,宏達都是以多普達手機代工商的角色出現的,甚至在打開一些多普達的工程樣機時,能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HTC(宏達)標識。多普達自成立初期起也一直聲稱自己是集成商——操作系統是微軟的、核心處理晶元來自英特爾、設計加工依靠台灣宏達、生產牌照來自CECT(中國電子集團)。
宏達(HTC)主要以OEM為主,給歐美各大運營商做定製手機,自己本身的產品不對外銷售。宏達(HTC)旗下擁有多普達和多普達國際兩家企業,為了能使自己家的兩個「多普達」都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HTC也對它們做了一些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多普達在武漢的工廠主要以零部件組裝為主,機器的主要部件主要是從上家處采購,這里指的上家自然就是宏達(HTC)了,其實從設計到生產,多數是由HTC來負責。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一些評測中經常提及HTC,其實HTC XXX就是原廠型號,因為給不同的運營商定製,所以最終到了運營商手上的機器型號命名都是不同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通常說的多普達D900,HTC原廠型號就是Universal,而O2的定製機型則是XDA Exec,T-Mobile定製機型為MDA IV,Orange版的是SPV M5000,雖然最終的名字各不相同,但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另外,在大體相同的基礎上,HTC也會根據運營商的要求進行小的調整,例如配置上的調整以及外觀設計的調整。典型的例子就是多普達838,VODAFONE版的外殼是方形,而T-Mbolie版是有些流線型。在許多人眼裡,多普達的PPC智能手機非常牛,其實並不是多普達牛,而是其東家宏達(HTC)牛。其實世界上生產PPC、PDA的廠商並不多,全球70%採用Windows Mobile系統的智能手機(包括PPC及Smartphone)都來自台灣,主要是宏達(HTC)與MiTAC(神達)兩家,他們都是從iPAQ時代開始代工,並掌握了一些技術。
宏達(HTC)在成立之初就取得 Microsoft Windows CE授權,之後又在美國CES大展上,展出了全球第一台WIN CE掌上型電腦,由此得到微軟的高度認可,之間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現在宏達(HTC)是Windows Mobile的主要客戶,壟斷了Windows Mobile手機80%的市場份額。前面也提到過了,宏達(HTC)一家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自己設計產品,給其它品牌貼牌)廠商,專門為歐洲的運營商生產貼牌智能手機,我們常見的有法國Orange、英國O2、德國T-Mobile等,但是實際上宏達(HTC)的客戶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幾家。
宏達(HTC) 全球最大PPC代工廠 由於宏達(HTC)給OEM的廠商或運營商實在是太多了,不便一一列舉出來,大家看一看這張圖就清楚了。這個圖表是本人從網上獲得的,據說是宏達(HTC)的內部資料,但是實際上到底是不是,也無從考究。從表中的數據分析,這個表覆蓋的產品確切的說是截止到2006年年中左右,應該說間隔的時間並不長,非常有參考價值。表中就是所有由宏達(HTC)代工的產品,除了智能手機以外,其中還包括了主流的PDA產品,例如HP IPAQ系列,康柏,plam,DELL,富士通-西門子,這幾家的PDA也全都是由宏達(HTC)代工的。
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水貨手機中,大多數貼的是國外運營商的牌,而採用正統「dopod」標的產品真是少之又少,並且有很多機型是行貨多普達裡面根本沒有的,
為什麼宏達(HTC)總是把更新,更優秀的機型在國外賣,而多普達連邊都粘不著呢?許多人對宏達(HTC)這種做法十分不理解。其實這種做法是和宏達(HTC)的運作方式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宏達(HTC)是負責設計和生產原型手機,自己並不負責銷售,銷售全都交給定製的運營商來負責,所以宏達(HTC)的合作夥伴都是各大運營商,自己家負責銷售的只有多普達。宏達(HTC)擁有著眾多的合作夥伴,試想歐洲眾多運營商同時賣HTC的產品多,還是多普達一家賣的產品多?當然是歐洲幾個運營商同時賣的多,出貨量上去了,才有錢賺。所以宏達(HTC)一般有了新品都會先在國外上市,國內的產品數量較少,而且上市時間總是慢半拍。所以,有很多不了解的人就認為是多普達貼了國外運營商的牌,這樣的理解其實是錯誤的。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同是一個型號手機,國外運營商和中國移動都有定製機型,只不過中國移動的定製機型不僅有「china mobile」的標,而且同時也還會有多普達的標。而國外的定製機型只會存在運營商的標。其實機器的源頭都是宏達(HTC),只不過貼的牌不一樣,國內與國外上市的時間早晚罷了。但是由於運營商的不同,歐洲各國進貨的渠道不同,價格就有一定的差異。根據觀察市場,不難發現Orange的定製機型價格普遍偏高,而T-Mobile的機型則偏低,這個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每款手機都這樣。
據小道消息稱,宏達(HTC)與Orange的關系最為密切,生產出來的產品首先要保證Orange定製機的品質,質量最穩定,性能最優秀,所以價格也是最貴的。此外,宏達(HTC)的代工產品還有「買斷」一說,不過買斷的只有極少數型號。例如,歐洲某個運營商買斷了宏達(HTC)的某個產品,那麼宏達(HTC)就只為他一家生產這款產品,其他運營商只有干看的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在國外上市的機型,國內的多普達沒有相應的型號。事情要追溯到PDA時代,當時還沒有PPC phone,PPC和phone都分得非常清楚。當時PDA的老大可以算是HP,但是HP本身自己不生產,旗下的iPQA的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都交給宏達(HTC)一手包辦,當時宏達(HTC)就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PDA代工廠。
那時正好趕上HP和COMPAQ合並,合並之後,宏達(HTC)萌生了在PDA中加入電話功能的想法,但是HP並不買單,一時之下帶電話功能的PDA陷入了困境,幾乎就要胎死腹中。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英國著名移動運營商O2看中了宏達(HTC)這款帶電話功能的PDA產品,向宏達(HTC)下訂單,並取名XDA,隨後由宏達(HTC)代工的PPC Phone都沿用了XDA名字,區分不同的產品在後面都加上了相應的具體型號。由於這部PDA手機是新鮮實物,所以當時國外賣得非常好,歐洲其他運營商也都看好這款產品,紛紛向宏達(HTC)下訂單,所以最終延伸出了O2、Qtek、T-Mobile等多個版本。多普達686是多普達手機的鼻祖,由於當時多普達剛剛成立不久,還沒有手機牌照,所以只能藉助CECT的牌照開賣,所以在早期的多普達產品上除了有多普達的LOGO之外,還會有CECT的LOGO。在多普達取得了正式牌照之後,可以獨立銷售,所以在之後的多普達產品中,就再也沒有CECT的LOGO了。
多普達藉助686這款PDA手機,知名度迅速提升,由於只專注於智能手機,所以多普達的全線產品都是高端的智能手機,大陸行貨也是貴得離譜,因此,許多水貨手機商家開始倒賣國外版的多普達智能手機回中國來賣,同一條生產線出來的機器,由於國外簽約機之類比較特殊的銷售方式,使得國外定製版的水貨手機價格比大陸行貨便宜得多,幾乎只用行貨一半的價格就能買到水貨,所以水貨多普達手機在市場上很興旺。為了便於識別和記憶,通常人們會把宏達(HTC)代工手機叫為多普達手機。水貨市場上,絕大多數在賣的都是宏達(HTC)為歐洲運營商代工的智能手機。那麼為什麼有這么多國外定製版的智能手機流到中國?……
水貨windows mobile手機在中國賣得很好,為什麼?因為價格便宜量又足,試想,能花得起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去買一款智能手機的人在中國來說畢竟屬於少數,水貨智能手機2000-3000元左右的價格更能吸引人,也更靠譜,畢竟這個價位還是許多人能夠承受得起的。應該說在中國有一個潛規則,購買多普達智能手機的人一般都會選擇水貨,那麼中國這么多需求者,需要多少水貨手機才能滿足供應中國市場,這些水貨手機都來自國外運營商。其實水貨手機對行貨多普達行貨手機的沖擊是巨大的,多普達也非常痛恨這種水貨手機,因為這些手機在以自己的一半價格在賣,許多人都去購買水貨手機,不買多普達正規行貨了。其實目前很多水貨多普達手機國內是沒有正規行貨的,也就是說多普達在賣的只是宏達(HTC)的一部分產品,而更多新機器都賣到歐美去了。
從多普達到HTC,又從HTC到「雙多普達」。宏達(HTC),隱藏在多普達背後的老東家,世界上最大的windows mobile系統智能手機代工廠商,壟斷了Windows Mobile手機80%的市場份額,為世界上眾多電信運營商在做代工手機,業務遍布全球。相信看完本文,許多人都會對多普達,對宏達(HTC)都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也許有的人看完以後就完全暈了,不知道到底誰是誰了,下面再來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本文的主旨在於以下幾點:
一、多普達和宏達(HTC)的關系:多普達是宏達(HTC)的全資子公司。
二、宏達(HTC)和「雙多普達」的關系:宏達(HTC)旗下有兩家多普達,一家是「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在台灣,工廠在台灣新竹;而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總部是在上海,工廠在武漢。
三、宏達(HTC)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代工廠商,壟斷了80%的市場份額,為歐美各大電信運營提供代工智能手機業務,包括從設計到生產的全系列服務,在最終的產品上只會打上運營商的LOGO,而不會出現多普達或HTC的LOGO,而自家多普達銷售的產品均有「dopod」的LOGO。
四、宏達(HTC)不僅代工智能手機,還是全球最大的PDA代工廠,HP、plam、DELL的PDA大多數多出自HTC之手。
五、宏達(HTC)為各大電信運營商提供定製的手機,在大體功能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會根據運營商的要求進行配置或外形上的修改,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六、了解了宏達(HTC)和運作模式,和國外運營商的合作夥伴關系,國外運營商的銷售模式,自然就能理解為什麼在國內會出現那麼多定製版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其實這些機器都是出自HTC之手。
這么總結一下以後,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這些廠商之間的關系也都非常清晰明了。那麼,本文剛開始提出的四個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七、 HTC G1(即HTC Dream)[2]
2008年10月份上市的HTC G1是全世界第一台搭載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由T-Mobile定製。
(也就是俗稱的Google Gphone) [編輯本段]三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HTC) 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個有著五十年輝煌歷史的國有大型骨幹企業,她有著豐富的底蘊,有著光榮而優秀的傳統,有著無限的激情和隨時可以噴發的活力。在五十年的發展建設中,哈汽公司形成了一個以設計製造大型火電汽輪機、船用汽輪機和重型燃氣輪機為主的國家大型骨幹企業,在全國汽輪機製造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哈汽擁有國內外一流的技術和裝備。主要生產設備1789台,其中精、大、稀設備244台,大型進口設備94台,整體裝備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精良的設備、雄厚的技術實力為哈汽生產高品質的發電機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截止2005年末,哈汽公司累計生產電站汽輪機組589台93352MW,產品分布在全國28個省(區)的200多個電廠,佔全國國產裝機容量的1/3以上,並出口到歐洲、亞洲等國家。哈汽以開拓進取的精神在共和國機電工業發展史上樹立起一座座不朽的豐碑。相繼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台25MW汽輪機,第一台50MW、第一台100MW、第一台200MW、第一台600MW汽輪機,第一台200MW 、300MW、600MW空冷汽輪機,設計製造了我國第一台600MW超臨界汽輪機,第一台300MW熱電聯供汽輪機,第一台650MW核電汽輪機。翻開共和國機電工業的光榮冊,可以看到哈汽人的心血結晶,1985年公司設計的210MW三缸兩排汽冷凝式汽輪機出口巴基斯坦,開創了我國大型汽輪機組出口之先河。2001年650MW核電汽輪機榮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獎;1999年600MW汽輪機榮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獎;2000年300MW汽輪機榮獲國家級重點新產品稱號;210MW汽輪機榮獲國家質量金牌獎。哈爾濱汽輪機廠有限責任公司以她無可辯駁的實力樹立了在國內機電製造行業的領軍地位。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哈汽積淀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引人向上、催人奮起的企業精神,造就了老一輩哈汽人的堅韌和剛毅,培育了新一輩哈汽人的開拓和創新,成為哈汽公司攀援國際一流企業宏偉目標的源動力。哈汽人以引領我國汽輪機產業進入世界前列作為義不容辭的使命,雖然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但不能阻擋哈汽人無比堅定的信念,「引領華夏動力」向更為高遠的頂峰執著前行。 買了你就不會後悔··
這樣可以么?

網路營銷策劃書

國內網路推廣
開網路賬戶做點擊收費或者是網路聯盟推廣
好處:網路點擊收費可以保證回產品在網路答上的排名位置,網路聯盟推廣覆蓋范圍廣雖不能保證位置但是可以保障比較大的曝光。
產品缺點是:花費不固定,相對比較大
兩種可選項:
做優化網站,類似商機互聯等公司做的網路快照優化,根據關鍵詞不同價位不同,一般都有贈送網站
好處:一定范圍內可以保證關鍵詞排名,限定所選關鍵詞,固定投資
壞處:位置不穩定
商機發布,如天助網、搜了網等商機群發平台,可以一鍵群發多個網站
好處:省去了人工發布信息的時間,擴大了信息的覆蓋面
壞處:發布信息成功率不高,重復信息的收錄效果不太好

❺ 什麼是 htc

HTC全球著名手機製造商,主要使用WM系統,通常來說WM系統的機器比S60強。

全球最大的的智能手機製造商,成立於1997 年 5 月。宏達(HTC)主要以OEM為主,給歐美各大運營商做定製手機,自己本身的產品不對外銷售。宏達(HTC)旗下擁有多普達通訊和多普達國際兩家企業。原始設計製造商,自己設計產品,給其它品牌貼牌)廠商,專門為歐洲的運營商生產貼牌智能手機。
多普達和台灣宏達(HTC)有著莫大的淵源。多普達是宏達(HTC)的全資子公司,多普達是其自有品牌。通俗的講,多普達的東家就是宏達(HTC),負責操作多普達在國內運營。而HTC則是台灣的一家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自己設計產品,給其它品牌貼牌)廠商。
HTC是國際性的代工廠,其銷售客戶群著眼全球,目前已經知道的就有很多家嘍,我們常見的包括:
國內的DOPOD:一般是6系列和5系列。
香港的QteK:名字很奇怪,叫做QteK 7070,8080等,不過其發行數量較少。
英國O2電訊:偶們香港被英國殖民了100年,英國的商業觸角很深,所以O2在港也很牛X,在香港就可以方便的買到O2系列了,分XDA若干代子孫。
法國Orange:香港李嘉誠投資控股,大股東哦,相傳就是Orange掀起了「入我網路,贈您手機」的暴風,每個季度都有新政策,網路(含通訊)價格不斷下滑,十四天機源源不斷,帶動了國外其他的網路運營商不得以也要加入到贈送的行列,十四天機器(英文叫做14 Days Return)也就是2003年到現在的事情,以前哪裡有啥十四天機器啊?03年是什麼概念?Orange被李氏收購!Orange其實最有自己的特色,整體形象包裝非常棒:他的機器包裝一律全部為黑色,而包裝盒上則用橙色Orange字樣標明,他們O的都是以SPV為產品名稱的,分為SPV E系列和SPV M系列。
德國T-Mobile:以德國為源頭,縱橫歐洲和北美,和AT&T在北美數次交手,勝負難分。其型號以MDA及MDAII等標記其輩分。該網路運營商亦很有性格,像O2、Qtek、DOPOD都是直接把HTC出的東西打個LOGO,作個包裝就開賣了,而德國人總是喜歡自己設計一下外殼,稍微改變一下形狀,其實板子還是那塊板子,裡面什麼都沒有變。
北美AT&T:該公司OEM的產品到大陸的較少,比較有數量的就是SX56(多普達686)。
其實還有很多品牌和宏達進行了戰略性的合作,不過據說Orange是宏達最好的合作夥伴,有了新的機型總是保證對於Orange的供應和支持。所以我們購買智能機的時候,可以多考慮歐洲的水貨,畢竟,便宜又好
HTC與多普達(Dopod)的關系
每當提起PPC或smartphone智能手機,人們總是首先想起多普達。對,
多普達無論是在PPC領域還是smartphone領域給人的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
因為多普達一直專注做智能手機。
關注水貨手機的朋友可能已經留意到了,多普達同一款產品總會有很多不同
的型號,例如O2版,T-Mobile版,VODAFONE版等等,因此,有許多網友引起
了爭論,說多普達是國外手機的貼牌貨,自己並不生產手機。
其實,多普達剛剛成立初期,的確是「貼牌」貨,貼著CECT的牌在賣,所以更
令人誤會多普達是不折不扣的貼牌產品。本人在市場上也的確聽到過有消費者購
買多普達產品時,詢問為什麼多普達的手機上會有CECT的標志?多普達是不是
CECT生產的?在銷售百般解釋下,用戶始終還是不放心,對CECT這個標志更
是不可理解和接受,畢竟自己花的是高價購買多普達。
那麼究竟多普達是不貼牌貨?在多普達智能手機用戶群中,真正懂手機,了
解多普達手機的僅有少數。(這里的多普達智能手機用戶群指的是多普達系列手
機,包括國外運營商定製版的水貨)其實這些朋友的理解是錯誤的,關於多普達
手機說來話長,但是搞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也不難。在這里可以肯定告訴大家,
多普達是貼牌貨,不過貼的是自己家的「牌」。
你可以做一個很簡單的測試,提問身邊的朋友四個問題。一、多普達手機是
生產的?二、多普達和HTC什麼關系?三、多普達和CECT又是什麼關系?四、
國外運營商的定製版手機和多普達又是什麼關系?
四個問題過後,基本能知道其實很多人對基於多普達的智能手機了解甚少!
說到多普達,不禁讓人想起了多普達的一些歷史。有的人說多普達是台灣品牌,
有的人說多普達是純正的國產品牌,到底那個才是正確的呢?
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2年7月1日,由台灣宏達和威盛電子共同
出資組建,最初由宏達的王雪紅擔任董事長。為了避免宏達電子有代工和自主品
牌的雙重分身,所以後來董事長改由威盛監察人丁秀鳳擔任。多普達國際股份有
限公司總部在中國台灣,工廠在台灣新竹。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的經營
項目是行動電話和手持設備的產品設計(PPC phone、PDA),營銷、業務以及
客戶服務,業務遍布台灣、中國、香港以及東南亞。除了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
司以外,還有一個多普達。
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是由留美博士楊興平先生(又有多普達之父的美稱)回
國創辦,由中國電子集團公司(CECT)與海外合資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公司總部
設在上海,生產基地設在武漢。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業務范圍主要集中在大陸地
區,我們通常指的行貨多普達手機就是出自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商標是「dopod」
,諧音就是「多普達」了。
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成立初期在國內沒有自己的手機牌照,所以當時銷售的
產品同都打上了CECT的標志,藉助CECT的牌照銷售,所以當時很多人誤認為多
普達是CECT旗下的一個品牌,其實多普達和CECT只不過是合作的關系。隨後,
多普達取得了國內的手機牌照,正式銷售多普達自由品牌的智能手機產品。
其實大家也都發現了,在各大手機賣場幾乎沒有多普達手機專櫃,也很少能在
賣場見到多普達手機的身影,其實這個是和多普達的銷售策略有著莫大的關系,
為什麼會在市面上買不到多普達手機呢?這個在後面會有更詳細的解釋。
兩家多普達都是宏達(HTC)旗下的公司,一家是「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一家是「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總部在台灣,工廠
在台灣新竹;而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總部是在上海,工廠在武漢。簡答的解釋,
「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是負責中國大陸地區的業務,而「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
司」是負責亞太區的業務。
多普達和台灣宏達(HTC)有著莫大的淵源。多普達是宏達(HTC)的全資子公
司,多普達是其自有品牌。通俗的講,多普達的東家就是宏達(HTC),負責操作
多普達在國內運營。而HTC則是台灣的一家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
原始設計製造商,自己設計產品,給其它品牌貼牌)廠商。
宏達(HTC)主要以OEM為主,給歐美各大運營商做定製手機,自己本身的
產品不對外銷售。宏達(HTC)旗下擁有多普達和多普達國際兩家企業,為了能
使自己家的兩個「多普達」都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HTC也對它們做了一些
強有力的保護措施。多普達在武漢的工廠主要以零部件組裝為主,機器的主要部件
主要是從上家處采購,這里指的上家自然就是宏達(HTC)了,其實從設計到生產,
多數是由HTC來負責。同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一些評測中經常提及HTC,
其實HTC XXX就是原廠型號,因為給不同的運營商定製,所以最終到了運營商手上
的機器型號命名都是不同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通常說的多普達D900,HTC原廠型號就是Universal,
而O2的定製機型則是XDA Exec,T-Mobile定製機型為MDA IV,Orange版的是SPV
M5000,雖然最終的名字各不相同,但其實都是一樣的東西。
另外,在大體相同的基礎上,HTC也會根據運營商的要求進行小的調整,例如
配置上的調整以及外觀設計的調整。典型的例子就是多普達838,VODAFONE版的
外殼是方形,而T-Mbolie版是有些流線型。在許多人眼裡,多普達的PPC智能手機
非常牛,其實並不是多普達牛,而是其東家宏達(HTC)牛。其實世界世界上生產
PPC、PDA的廠商並不多,全球70%採用Windows Mobile系統的智能手機(包括
PPC及Smartphone)都來自台灣,主要是宏達(HTC)與MiTAC(神達)兩家,
他們都是從iPAQ時代開始代工,並掌握了一些技術。
宏達(HTC)在成立之初就取得 Microsoft Windows CE授權,之後又在美國
CES大展上,展出了全球第一台WIN CE掌上型電腦,由此得到微軟的高度認可,
之間的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
現在宏達(HTC)是Windows Mobile的主要客戶,壟斷了Windows Mobile手機
80%的市場份額。前面也提到過了,宏達(HTC)一家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原始設計製造商,自己設計產品,給其它品牌貼牌)廠商,
專門為歐洲的運營商生產貼牌智能手機,我們常見的有法國Orange、英國O2、
德國T-Mobile等,但是實際上宏達(HTC)的客戶遠遠不止上面提到的這幾家。
由於宏達(HTC)給OEM的廠商或運營商實在是太多了,不便一一列舉出來,
大家看一看這張圖就清楚了。這個圖表是本人從網上獲得的,據說是宏達(HTC)
的內部資料,但是實際上到底是不是,也無從考究。從表中的數據分析,這個表覆蓋
的產品確切的說是截止到2006年年中左右,應該說間隔的時間並不長,非常有參考價值。
表中就是所有由宏達(HTC)代工的產品,除了智能手機以外,其中還包括了主流
的PDA產品,例如HP IPAQ系列,康柏,plam,DELL,富士通-西門子,這幾家的
PDA也全都是由宏達(HTC)代工的。
我們平時接觸到的水貨手機中,大多數貼的是國外運營商的牌,而採用正統
「dopod」標的產品真是少之又少,並且有很多機型是行貨多普達裡面根本沒有的,
為什麼宏達(HTC)總是把更新,更優秀的機型在國外賣,而自己家的多普達連邊都
粘不著呢?許多人對宏達(HTC)這種做法十分不理解。
其實這種做法是和宏達(HTC)的運作方式有著非常大的聯系。宏達(HTC)
是負責設計和生產原型手機,自己並不負責銷售,銷售全都交給定製的運營商來負責,
所以宏達(HTC)的合作夥伴都是各大運營商,自己家負責銷售的只有多普達。
宏達(HTC)擁有著眾多的合作夥伴,試想歐洲眾多運營商同時賣HTC的產品多,
還是多普達自己一家賣的產品多?當然是歐洲幾個運營商同時賣的多,出貨量上去了,
才有錢賺。所以宏達(HTC)一般有了新品都會先在國外上市,國內的產品數量較少,
而且上市時間總是慢半拍。所以,有很多不了解的人就認為是多普達貼了國外運營商
的牌,這樣的理解其實是錯誤的。
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同是一個型號手機,國外運營商和中國移動都有定製機型,只
不過中國移動的定製機型不僅有「china mobile」的標,而且同時也還會有多普達的標。
而國外的定製機型只會存在運營商的標。其實機器的源頭都是宏達(HTC),只不過
貼的牌不一樣,國內與國外上市的時間早晚罷了。
但是由於運營商的不同,歐洲各國進貨的渠道不同,價格就有一定的差異。根據觀
察市場,不難發現Orange的定製機型價格普遍偏高,而T-Mobile的機型則偏低,這個
不是個別現象,幾乎每款手機都這樣。
據小道消息稱,宏達(HTC)與Orange的關系最為密切,生產出來的產品首先要保證
Orange定製機的品質,質量最穩定,性能最優秀,所以價格也是最貴的。
此外,宏達(HTC)的代工產品還有「買斷」一說,不過買斷的只有極少數型號。例
如,歐洲某個運營商買斷了宏達(HTC)的某個產品,那麼宏達(HTC)就只為他一家
生產這款產品,其他運營商只有干看的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在國外上市的機型,
國內的多普達沒有相應的型號。事情要追溯到PDA時代,當時還沒有PPC phone,PPC
和phone都分得非常清楚。當時PDA的老大可以算是HP,但是HP本身自己不生產,旗下的i
PQA的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都交給宏達(HTC)一手包辦,當時宏達(HTC)就已經是全世
界最大的PDA代工廠。
那時正好趕上HP和COMPAQ合並,合並之後,宏達(HTC)萌生了在PDA中加入電話
功能的想法,但是HP並不買單,一時之下帶電話功能的PDA陷入了困境,幾乎就要胎死腹中。
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英國著名移動運營商O2看中了宏達(HTC)這款帶電話
功能的PDA產品,向宏達(HTC)下訂單,並取名XDA,隨後由宏達(HTC)代工的PPC
Phone都沿用了XDA名字,區分不同的產品在後面都加上了相應的具體型號。由於這部PDA
手機是新鮮實物,所以當時國外賣得非常好,歐洲其他運營商也都看好這款產品,紛紛向
宏達(HTC)下訂單,所以最終延伸出了O2、Qtek、T-Mobile等多個版本。
多普達686是多普達手機的鼻祖,由於當時多普達剛剛成立不久,還沒有手機牌照,
所以只能藉助CECT的牌照開賣,所以在早期的多普達產品上除了有多普達的LOGO之外,
還會有CECT的LOGO。在多普達取得了正式牌照之後,可以獨立銷售,所以在之後的多普
達產品中,就再也沒有CECT的LOGO了。
多普達藉助686這款PDA手機,知名度迅速提升,由於只專注於智能手機,所以多普達
的全線產品都是高端的智能手機,大陸行貨也是貴得離譜,因此,許多水貨手機商家開始倒
賣國外版的多普達智能手機回中國來賣,同一條生產線出來的機器,由於國外簽約機之類比
較特殊的銷售方式,使得國外定製版的水貨手機價格比大陸行貨便宜得多,幾乎只用行貨
一半的價格就能買到水貨,所以水貨多普達手機在市場上很興旺。
為了便於識別和記憶,通常人們會把宏達(HTC)代工手機叫為多普達手機。水貨市場上
,絕大多數在賣的都是宏達(HTC)為歐洲運營商代工的智能手機。那麼為什麼有這么多
國外定製版的智能手機流到中國?……
水貨windows mobile手機在中國賣得很好,為什麼?因為價格便宜量又足,試想,能
花得起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去買一款智能手機的人在中國來說畢竟屬於少數,水貨智能手機
2000-3000元左右的價格更能吸引人,也更靠普,畢竟這個價位還是許多人能夠承受得起的。
應該說在中國有一個潛規則,購買多普達智能手機的人一般都會選擇水貨,那麼中國這
么需求者,需要多少水貨手機才能滿足供應中國市場,這些水貨手機都來自國外運營商。
其實水貨手機對行貨多普達行貨手機的沖擊是巨大的,多普達也非常痛恨這種水貨手機,
因為這些手機在以自己的一半價格在賣,許多人都去購買水貨手機,不買多普達正規行貨了。
其實目前很多水貨多普達手機國內是沒有正規行貨的,也就是說多普達在賣的只是宏達(HTC)
的一部分產品,而更多新機器都賣到歐美去了。
從多普達到HTC,又從HTC到「雙多普達」。宏達(HTC),隱藏在多普達背後的老
東家,世界上最大的windows mobile系統智能手機代工廠商,壟斷了Windows Mobile手機8
0%的市場份額,為世界上眾多電信運營商在做代工手機,業務遍布全球。
相信看完本文,許多人都會對多普達,對宏達(HTC)都有了非常深刻的了解,也許有
的人看完以後就完全暈了,不知道到底誰是誰了,下面再來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本文的主
旨在於以下幾點:
一、多普達和宏達(HTC)的關系:多普達是宏達(HTC)的全資子公司。
二、宏達(HTC)和「雙多普達」的關系:宏達(HTC)旗下有兩家多普達,一家是
「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一家是「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多普達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總部在台灣,工廠在台灣新竹;而多普達通訊有限公司總部是在上海,工廠在武漢。
三、宏達(HTC)是全球最大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代工廠商,壟斷了80%的市場
份額,為歐美各大電信運營提供代工智能手機業務,包括從設計到生產的全系列服務,在最終
的產品上只會打上運營商的LOGO,而不會出現多普達或HTC的LOGO,而自家多普達銷售的
產品均有「dopod」的LOGO。
四、宏達(HTC)不僅代工智能手機,還是全球最大的PDA代工廠,HP、plam、DELL的PDA
大多數多出自HTC之手。
五、宏達(HTC)為各大電信運營商提供定製的手機,在大體功能基本維持不變的情況下
,會根據運營商的要求進行配置或外形上的修改,以滿足不同的需求。
六、了解了宏達(HTC)和運作模式,和國外運營商的合作夥伴關系,國外運營商的銷
售模式,自然就能理解為什麼在國內會出現那麼多定製版的windows mobile智能手機,其實
這些機器都是出自HTC之手。
這么總結一下以後,事情就變得簡單多了,這些廠商之間的關系也都非常清晰明了。那麼
本文剛開始提出的四個問題也能迎刃而解。

❻ 為什麼HTC沒落了

  1. HTC的營銷策略失策,定價偏高,因為他的產品確實值那個價。

  2. 確切的說,HTC是被三星打壓而沒落的,因為三星的營銷做得好,產品價格定位比HTC的低,中國人總是捧棒子的東西,只看價格不看手機所用材料的區別,三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韓劇里也大肆廣告植入,那些花痴又喜歡看韓劇,自然就對三星的手機更有好感。

  3. HTC堅持走自己的品質之路,因為在技術上來說,HTC確實研發的費用高,技術也比三星的先進。

  4. 但是這不適應中國大陸的市場消費習慣。

❼ 當年如日中天的HTC為什麼會輸的一塌糊塗

HTC的營銷策略失策,定價偏高,因為他的產品確實值那個價。

確切的說,HTC是被三星打壓而沒落的,因為三星的營銷做得好,產品價格定位比HTC的低,中國人總是捧棒子的東西,只看價格不看手機所用材料的區別,三星正是抓住了這一點,韓劇里也大肆廣告植入,那些花痴又喜歡看韓劇,自然就對三星的手機更有好感。

HTC堅持走自己的品質之路,因為在技術上來說,HTC確實研發的費用高,技術也比三星的先進。

但是這不適應中國大陸的市場消費習慣。

HTC這是大家以前很熟悉的三個英文字母,現在已經很少人在知道了,其實這個是來自我國寶島台灣省的一家科技企業,掌門人就是大家熟悉的王雪紅。

就這在這位女掌門的帶領下,HTC開始由手機行業霸主地位如今衰敗成連深圳華強北的手機廠商都打不過,因為手機銷量實在是太低了,深圳有家手機廠商在非洲的銷售量能秒現在的兩個HTC。

HTC的沒落不是沒有原因的,歸根結底一個字:作。

HTC的沒落完全是因為自身不重視國內用戶,而且有點嫌棄國內用戶的感覺,價位高,產品而且不咋地,還對國內用戶不好。

看看蘋果就知道了HTC為什麼會如此之快衰敗,蘋果可是全世界手機銷售最多的國家,但是其後來開始非常重視國內市場,原因是什麼,因為這塊蛋糕太大了,從以前的iPhone手機不在中國首發,一直到現在的iPhone7手機必須在中國首發,而且還針對國內退出了5C,iPhoneSE,雖然表面上說不是,單這就是在討好中國用戶,這么大的一家企業都不敢小瞧中國市場,而HTC只是我國省內一個小小的企業,就如此不重視國內用戶。

閱讀全文

與htc手機營銷策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國際市場營銷策略 瀏覽:179
中小學音樂培訓機構管理方案 瀏覽:698
教育咨詢策劃方案 瀏覽:570
幼兒英語dm推廣方案 瀏覽:304
畫畫培訓機構聖誕節策劃方案 瀏覽:877
夢芭莎的網路營銷策略 瀏覽:975
市商務局業務知識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198
汽車市場營銷觀念 瀏覽:258
培訓學校課外活動課策劃方案 瀏覽:142
聚美優品促銷活動 瀏覽:658
村電子商務發展方案 瀏覽:747
浙大市場營銷畢業自我鑒定 瀏覽:168
梨城電子商務 瀏覽:129
農信社貴金屬營銷活動實施方案 瀏覽:960
服裝尾部質檢培訓方案 瀏覽:24
白酒品牌營銷計劃 瀏覽:905
安全生產培訓活動方案 瀏覽:543
縣農業局農業技術培訓方案 瀏覽:650
品牌營銷推廣都選傳播易 瀏覽:688
市場營銷總固定成本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