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衛目世明的核心優勢是什麼
【衛目天下】護眼噴霧:
適合年齡(兒童3歲以上到百歲均可使用。械字型大小產品!護眼噴霧:
不得不說能從護眼產品脫穎而出的肯定是有一定的效果和作用。
(10秒明顯感覺眼睛舒服),適用人群廣(3歲以上人群均可適用)
Ⅱ 歷史上姓呂的名人都有哪些啊
1、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國丞相。
扶植秦國質子異人進入秦國政治核心,異人繼位,為秦莊襄王,前249年以呂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
庄襄王去世後,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權傾天下。
2、呂臣(約公元前235年-前173年),秦末陳勝起義軍將領,陳勝被庄賈殺害後,呂臣組織蒼頭軍重建張楚政權,並誅殺叛徒庄賈。後與英布聯合抗秦,又先後投奔項梁、劉邦。漢朝建立後,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3、呂公
(生卒年待考),齊國始祖呂尚後裔,單父人(今山東東單)。漢高祖劉邦岳父。呂公當時與沛縣(今江蘇沛縣)縣令關系很好,為躲避仇家糾纏,舉家自單父遷居沛縣。呂公有相人之術,其長女名呂雉,他常對人說「此女有大富大貴之相」。
沛縣縣令曾為其子求婚,但遭到呂公婉言謝絕。在一次沛令舉行的酒宴上,呂公與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相遇。呂公見劉邦氣度非凡,因而特別敬重他。呂公又見劉邦相貌稀奇,在客人都散去之後,對劉邦說:「我從年少的時候,就好給人相面。
我相過的人太多了,但是沒有一位像你的相貌這樣高貴的,願你多多自愛!」不久,由呂公作主,將女兒呂雉嫁與劉邦,她就是後來的呂後。呂公之妻呂媼對呂公將女兒嫁與劉邦之事非常生氣,怒沖沖地說:「你平素總是說我這個女兒不尋常,應該嫁與貴人。
而今為何這么輕易地就把女兒打發了?」呂公一笑:「婦道人家懂得什麼?」呂雉嫁給劉邦後生有一子一女。傳說有一次,她帶兩個孩子在田中勞作,一個過路老人向她求些水喝,呂雉見老人餓了,就又給他做了些吃的,老人非常感激,就給她相面:「夫人的相貌是天下的貴人。」
又給其一子一女相面說:「夫人所以能夠大貴,是因為這個男孩子的緣故。此女也是大福大貴之相。」呂公後來被劉邦封為臨泗侯,呂雉的哥哥呂澤和呂釋之也跟隨劉邦參加了楚漢戰爭,因功分別受封為周呂侯和建成侯。
4、呂雉
(公元前291~前180年),女,名雉,字娥妁,呂皇後(呂後),漢高祖劉邦之妻,今山東省單縣南)人。著名西漢初期女政治家。曾輔佐劉邦平定天下,公元前195年劉邦死後代理朝政,專政達十六年之久,為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女執政者。
早年,其父呂公為避仇遷居沛縣,在一次宴會上欣賞劉邦非凡的氣度,把女兒許配給他。公元前205年劉邦為項羽所敗,呂雉和劉邦的父母被俘,做了兩年的人質。公元前203年秋呂雉歸漢後,留守關中。劉邦稱帝後,呂雉被立為皇後,子劉盈為太子。
呂後為人有謀略,漢朝初,呂後助劉邦殺韓信、彭越等異姓王,消滅分裂勢力,鞏固了統一的局面。公元前195年劉邦死,漢惠帝劉盈立,尊呂後為皇太後。
漢惠帝仁弱,實際由呂後掌政。公元前188年漢惠帝崩,立少帝,呂後臨朝稱制八年,少帝因其生母為呂後所殺,有怨言,呂後逐殺少帝,立常山王劉義為帝。「號令一出太後。」呂後先後掌控漢朝政權長達十六年,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性統治者(呂雉,武則天,慈禧)的第一個。
呂後當政內,創自劉邦的休養生息的黃老(道家)政治進一步得到推行。劉邦臨終前,呂後詳問劉邦身後的人事安排。她問蕭何相國後誰可繼任,劉邦囑曹參可繼任;曹參後有王陵、陳平,但不能獨任;周勃忠誠老實,文化不高,劉家天下如有危機,安劉氏天下的必是周勃,可任太尉。
呂後雖實際掌握大權,但她是遵守劉邦臨終前所作的重要人士安排遺囑的,相繼重用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等開國功臣。而這些大臣們都以無為而治,從民之欲,從不勞民。在經濟上,實行輕賦稅。對工商實行自由政策。
在呂後統治時期,不論政治,法制,經濟和思想文化各個領域,均全面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呂後有政治家的風度,匈奴冒頓單於乘劉邦之死,曾下書羞辱呂後說:「你死了丈夫,我死了妻子,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呂後採納季布的主張,壓住怒火,平心靜氣復書說:「我已年老棄衰,發齒也墮落了,步行也不方便。」然後贈與車馬,婉言謝絕,匈奴自愧失禮,遣使向漢朝認錯,終於化干戈為玉帛。
呂後晚年因沒有子孫,怕漢高祖的子孫欺凌呂氏,故大封外戚諸呂為侯。公元前180年呂後逝世,終年六十二歲,與漢高祖合葬長陵。後諸呂欲為亂,被周勃、陳平等誅平。
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們對歷史的評價都逃不出儒家思想的框套,所以兩千年來,儒家思想成為評價歷史功過的一把鐵尺,因而對呂雉的評價毀多於譽。實際上應該從歷史人物對當時和以後的社會影響來評論,所謂「民為天,社稷次之、君輕之。」
5、呂溱
(生卒年待考),字濟叔,江蘇楊州人。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l038年)戊寅科狀元。呂溱中狀元後,通判亳州。值集賢院,同修,起居注。因參與進秦院宴飲事受牽連,出知蘄、楚、舒三州,後復修,起居注。
宋皇祐四年(公元l052年),依智高反叛,呂溱勸宋仁宗不要封鎖消息,而應「一方有警,使諸道聞之,共得為備。」進知制誥,又出知杭州,入為翰林學士,呂溱上疏論宰相陳執中貪戀富貴,行為姦邪。後陳執中罷相,呂溱以侍讀學士之職知徐州,赴任前,宋仁宗賜宴資善堂。
任滿徙成德軍,因與興都轉運使李參不和,及豪侈放任,簡於政事被彈劾,貶知和州,分司南京。宋神宗即位,呂溱起知池州,江寧府,復集賢院學士,加龍圖閣直學士,知開封府。期間,呂溱精識過人,辨訟立斷,豪惡為之斂跡,政績頗佳。
改樞密直學士,提舉醴泉觀後,呂溱不幸逝世於任,終年五十五歲。朝廷追贈禮部侍郎,宋神宗詔書中有「呂溱立朝最孤,知事君之節,絕跡權貴,故中廢十餘年,人無言者……」對呂溱家貧子幼,宋神宗詔令朝廷優厚安撫。
呂溱開朗敏捷,善於議論,其言論頗為當時名流所推許。然而,又很持重,在杭州接送賓客,不過數語,人稱之為「七字舍人」。
Ⅲ 衛目視明護眼液真那麼神奇嗎
明目護眼液一般就是對眼睛起到潤滑作用,也有一定的消炎作用,並不太神奇。
Ⅳ 我現在有一套128平米的毛坯房要進行裝修,請問如何選擇裝修公司半包還是全包哪個好些裝修要注意什麼
找個設計師給你畫一套圖,自己找可靠的施工隊,更省錢!希望對你有用!
Ⅳ 深圳市世世明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怎麼樣
深圳市世世明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是2015-01-25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注冊地址位於深圳市寶安區西鄉街道西鄉大道寶源華豐總部經濟大廈D座3A26室。
深圳市世世明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300326487402H,企業法人張建村,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深圳市世世明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一般經營項目是:建築勞務分包;計算機軟硬體的技術開發與銷售;教育科技產品研發;經營電子商務;手機及配件、電腦及配件、五金產品、衛浴潔具、電子產品、數碼產品、珠寶、首飾、家用電器、玩具、日用百貨、化妝品、服裝、鞋帽、辦公用品、電腦耗材、五金交電、機電產品、針紡織品、酒店用品、母嬰用品、汽車用品、居家日用品、箱包皮包、自行車及自行車用品、手錶、家居、傢具、家紡產品、樂器、樂器配件、鮮花的銷售;黃金製品的批發;寵物用品、保健用品的銷售;計算機設備及周邊設備的研發與銷售;照明燈具的銷售;國內貿易,從事貨物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企業經營涉及前置性行政許可的,須取得前置性行政許可文件後方可經營),許可經營項目是:教育培訓;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的批發與銷售。
通過愛企查查看深圳市世世明建築勞務分包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Ⅵ 四川天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怎麼樣
四川天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2006-02-15在四川省遂寧市船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遂寧市船山區凱東路496號中天外灘1棟4層3號。
四川天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510903784715097Q,企業法人曾世明,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四川天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出版物經營(國內圖書、期刊);策劃各類文化活動、市場營銷活動、後勤管理服務、展覽展示服務、網路科技服務、物業管理、環保工程施工、廣告策劃製作。銷售:教育教學設備(電子教學軟體)及用品、文化辦公用品、禮品、行業應用軟體、建築裝飾材料、機具、太陽能系列產品、廚衛設備、家用電器、化工原材料(不含危險化學品)。計算機軟硬體研發、銷售;計算機系統集成;計算機通信設備和其他電子設備研發、生產、銷售及技術服務。(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四川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158685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354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四川天降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Ⅶ 李世民介紹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一說599年1月23日[2]】-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後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3]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以文治天下,並開疆拓土,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4]
李世民於公元598年(隋文帝開皇十七年)農歷十二月戊午日(一說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出生在今陝西武功的李家別館,父親是時任隋朝官員的李淵,母親是北周皇族竇氏。李世民4歲的時候,家裡來了一位自稱會相面的書生,對其父李淵說:「您是貴人,而且您有貴子。」當見到李世民時,書生竟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采「濟世安民」之義為兒子取名為「世民」。童年時代的李世民聰明果斷,不拘小節,接受儒家教育,學習武術,擅長騎射。
公元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李世民娶高士廉的外甥女長孫氏為妻[7]。公元615年(大業十一年),李世民參加雲定興的軍隊,去雁門關營救被突厥人圍困的隋煬帝。
公元616年(大業十二年),父親李淵出任晉陽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並隨父多次出征,平服發生在今山西省內的各種叛亂和抗擊東突厥人的入侵。[8]
晉陽起兵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起兵反隋,是為晉陽起兵。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起兵攻入長安,並且滅隋。李世民官拜光祿大夫、唐國內史,徙封秦國公,食邑萬戶。
公元617年(義寧元年)農歷十二月,李世民為右元帥,徙封趙國公,率兵十萬進攻隋朝的東都洛陽,不克而還,設三路伏兵於三王陵,擊敗隋將段達[3]。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農歷五月,李淵廢黜楊侑,稱帝,改國號為唐,封李世民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秦王。[8]
四方征戰
唐朝建立後,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世民經常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自公元618年(武德元年)起,李世民親自參與四場大戰役。
其一,破薛舉,淺水原之戰平定隴西薛仁杲(薛舉之子),鏟除了唐朝來自西方的威脅。
其二,擊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失地,鞏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戰中,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集團,使唐朝取得了華北的統治權。
其四,重創竇建德余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
自此李世民威望日隆,尤其是在虎牢之戰後班師返京時,受到長安軍民的隆重歡迎。公元621年(武德四年)農歷十月,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位在王公上,食邑增至三萬戶。李淵又下詔特許天策府自置官屬,李世民因此開設文學館,收攬四方彥士入館備詢顧問,文學館與秦王府相結合,儼然形成一個小政府機構。[3-4][8]
玄武之變
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9]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沖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10]
長兄皇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終不肯屈為人臣,而李世民也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遂與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猜忌日深,兩派大臣之間互相傾軋。李建成曾經下毒謀害李世民[11]。其中宰相裴寂、謀士王珪、魏徵、東宮衛士將領薛萬徹等追隨李建成、李元吉。
秦府謀士杜如晦、房玄齡,將領秦叔寶、尉遲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等跟從李世民。宰相陳叔達、朝臣長孫無忌等暗中支援李世民。其餘將領李靖、徐世勣,大臣宇文士及等保持中立。
唐太宗李世民[12]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突厥侵犯唐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13]。在太子的東宮
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准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14]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公元626年9月4日(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3][8]
貞觀之治
因隋末戰爭而人口銳減,公元628年(貞觀二年),唐朝只有二百九十萬戶人口,經李世民君臣二十三年的努力,社會安定、經濟恢復並穩定發展,至公元652年(唐高宗永徽三年),人口達到三百八十萬戶,奠下了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年間大唐盛世的基礎,史稱貞觀之治。[15]
帝范教子
公元643年(貞觀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以謀反之罪被廢,唐太宗遂將其第九子晉王李治立為太子,並對太子嚴加教管。晚年李世民著《帝范》一書以教戒太子李治,總結了他的施政經驗,同時自評一生功過。
公元648年(貞觀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范》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綉珠玉不絕於前,宮室台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4][8]
因病去世
李世民雕像[16]
公元649年(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生病(一說是服用天竺長生葯導致暴疾[17]),醫治最終無效,命李治到金掖門代理國事。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太宗駕崩於終南山上的翠微宮含風殿。初謚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公元674年(唐高宗上元元年)加謚文武聖皇帝,公元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加謚文武大聖皇帝,公元754年(天寶十三年))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4]
2為政舉措編輯
政治
《唐太宗納諫圖》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並加強科舉制等政策。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台的狀況。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3]
貞觀時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會夜不閉戶,道不拾遺。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這一年的歲末,李世民准許他們回家辦理後事,633年秋天再回來就死(古時秋天行刑)。633年九月,二百九十個囚犯全部回還,無一逃亡。那時的中國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職,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較少,中國人心中沒有多少怨氣。豐衣足食的人不會為生存挺而走險;心氣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極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18]
軍事
公元628年6月3日(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一全國。公元630年(貞觀四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東突厥在東亞的霸主地位。唐軍在李靖的調遣下,滅亡東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為「天可汗」。[19]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經營西域,先後多次用兵。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為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公元639年(貞觀十三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20]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麗攝政弒主虐民為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句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句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在這之後,唐太宗對高句麗的進攻僅維持在一些小規模的突襲。[21]
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薛延陀首領多彌可汗拔灼開始和唐朝大軍作戰。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軍反擊並打敗拔灼後,薛延陀的附庸回紇出兵,將他殺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軍投降,薛延陀滅亡。
經濟
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22]
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發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城市象雨後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22]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 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稠之路上的商旅不絕於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稠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22]
文化
貞觀初年,李世民詔令在全國范圍內收集圖籍,在弘文殿聚四部群書20餘萬卷,在弘文殿旁建「弘文館」以儲圖籍。並任命虞世南、褚無量、姚思廉、歐陽詢等充任學士,以魏徵、虞世南、顏師古等著名學者、碩學之士相繼為秘書監,主管國家的圖書館和藏書事業,選五品以上工書者為書手,又在弘文館設立檢校館藏的官員,將繕寫、整理、校勘圖書,藏於內庫,以宮人掌管。官府藏書機構除「弘文館」外,另有「史館」、「司經局」、「秘書省」和「崇文館」等,其藏書質量和數量遠遠超過前代,史稱「群書大備」。晚年因連年用兵,營造宮殿,雜稅日益苛重。[23]
民族
唐王朝建立之初,東有稽胡的擾邊,西有吐谷渾的威脅,北有突厥的侵襲,尤以奴隸主貴族統治的突厥武裝曾直逼唐廷首都長安(今西安)的近郊,成為當時的主要威脅。李世民即位後,經過三、四年的認真努力,國家的經濟實力有了明顯的好轉,政權得到一定的鞏固,便對突厥的騷擾從防禦轉入反擊。[24]但是同時它周邊的少數民族採取懷柔政策。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25]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和中外關系政策。[25]
步輦圖
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沒有採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置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置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25]
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被回紇等族擁戴為「天可汗」,成為各族的共主和最高首領,各族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建立了一條「參天可汗道」,「置六十八驛,各有馬及酒肉,以供過使」。從此以後,「以璽書賜西域、北荒之君長,皆稱『皇帝天可汗』。諸蕃渠帥死亡者,必詔冊立其後嗣焉」,形成了少數民族政權首領例由唐廷冊封的制度。唐太宗還實行了與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和親的政策,以婚姻親情的方式協調強化與周邊各民族的關系。開明友善的民族關系政策和制度在唐代的長期實施,大大減少了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隔閡,增強了各民族間的廣泛互補和血肉融合,實現了多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宏大局面。正是在唐代,中華民族新的代稱——「唐人」形成,奠定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礎。[25]
外交
中外關系方面也迅速出現了繁盛景況。貞觀後期,「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百千人」。[25]
吐蕃
公元641年(貞觀十五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贊曾(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為甥舅關系,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印度
根據《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載,貞觀年間唐僧陳玄奘在印度取經,游學十餘年,引起了北印度一位國王的注意,這位國王是北印度戒日王朝的開創者,亦稱戒日王。[26]
印度的戒日王對遠道而來的唐僧說起了自己所了解到的唐朝的信息:「聽說你們的天子叫秦王,少年時就見識非凡,長大後英明神武。先前天下大亂,國家分崩離析,戰爭頻仍,生靈塗炭。你們的秦王早就有了遠謀大略,興慈悲之心,救蒼生,平海內。其風俗教化和大德恩澤遍布海內外,四方仰慕稱臣。老百姓十分感激,於是演奏歌唱《秦王破陣樂》。我們這邊聽到關於他的贊頌,已經很久了,關於他的盛德聲譽,請問都屬實嗎?你所說的大唐國,就是指秦王的國家嗎?」[27]
這番話透露出戒日王對隋唐時期的政治軍事形式還是有所了解的,他知道隋末天下大亂,也知道秦王李世民是大唐王朝的開創者之一,而且是年少時就起事,在隋末紛爭中,以自己的英明神武平定群雄,在創立大唐國的過程中居功至偉。更有趣的是,他還知道貞觀年間流行音樂排行榜上有一首叫《秦王破陣樂》的歌曲。當然,畢竟通訊手段有局限,戒日王對於李世民身份的認識,還停留在秦王這個封號上。[27]
戒日王談起李世民的時候,有一種很親切的感覺。其實,李世民和戒日王還經常派使者互動。[27]
晚年的李世民開始追求長生,服食丹葯。李世民對古印度方士的到來十分歡喜,厚禮相待,請至金飈門宮內配製丹葯。還命兵部尚書崔敦禮率一批人馬,協助古印度方士煉丹。[28]
3人物評價編輯
總評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29]
歷代評價
《舊唐書》:「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拔人物則不私於黨,負志業則咸盡其才。所以屈突、尉遲,由仇敵而願傾心膂;馬周、劉洎,自疏遠而卒委鈞衡。終平泰階,諒由斯道。嘗試論之:礎潤雲興,蟲鳴螽躍。雖堯、舜之聖,不能用檮杌、窮奇而治平;伊、呂之賢,不能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際,遭遇斯難,以至抉目剖心,蟲流筋擢,良由遭值之異也。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4]
《新唐書》:「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3]
吳兢:「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30]
劉文靜:「此非常人,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31]
戒日王:「有秦王天子,少而靈鑒,長而神武。昔先代喪亂率土分崩,兵戈競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懷遠略,興大慈悲,拯濟含識,平定海內,風教遐被,德澤遠洽,殊方異域,慕化稱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陣樂》。聞其雅頌,於茲久矣。」[32]
杜甫:「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33]
白居易:「聖人有作垂無極!」[34]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35]
柴榮:「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36]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為太宗乎?及其成功,復歸於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37]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38]
蘇軾:「予觀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殺人者致之,其餘殺人愈多,而天下愈亂。」「太宗之從諫近乎聖。」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39]
曾鞏:「法度之行,禮樂之盛,田疇之制,詳序之教,擬之先王未備也;躬親行陣之間,戰必勝,攻必取,天下莫不以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萬古所不及以政者,莫不服從,天下莫不以為盛,而非先王之所務也。」[40]
何去非:「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於是乎藉兵於府,置將於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於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於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41]
程祁:「太宗舉兵五年,定海內,率天下於仁壽富庶之域者,亦以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而已。任於仇讎,起於疏遠,委之以政,責之以功,諫無不從,謀無不獲。且太宗之才,固非天下之所及,然而不以此驕天下之士,惴惴然常若有所不逮,此所以能為千百年之基也。」
呂祖謙:「當時之治,不唯貞觀而已,雖並隆於堯、舜可也。」[42]
真德秀:「後世人主好學者莫如唐太宗,貞觀之規模不可以不復。」
范成:「汝不及生在貞觀中,粟米數錢無兵戍!」
胡寅:「兩漢盛時,太宗所可及也。禹、湯、文、武之業,豈不在所希慕乎!」
陸九淵:「太宗富有天下,貴為天子,功業皆其所自致,而能俯首抑意,聽拂逆之辭於疇昔所惡之臣。嗚呼!此其所以致貞觀之治,庶幾於三代之王者乎?」
郭思貞:「二帝三王之治,後世莫能及者,順人之道,盡乎仁義也。唐太宗以英武之資,克敵人如拉朽,所向無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吳澄:「三代以後享國之久唯漢與唐,唐之可稱者三君而已。太宗文皇帝身兼創業守成之事,納諫求治勵精不倦,其效至於米三錢,外戶不閉,故貞觀之盛有非開元元和之所可及,而太宗卓然為唐三宗之冠。」
成吉思汗:「欲安邦定國者,必悉唐宗兵法。」
戈直:「至於後世之君,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議,景仰而效法焉。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兩漢之賢君六七作,何貞觀之政獨赫然耳目之間哉?」「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齊家明倫之方,誠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納諫,任賢而使能,恭儉而節用,寬厚而愛民,亦三代而下,絕無而僅有者也。後之人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豈不交有所益乎!」「禹以本固邦寧為難,湯以時沈克終為難,太宗身兼創業、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滿,而以其未能者為懼,其致貞觀之治也哉!」[43]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朱棣:「若唐文皇帝,倡義靖難,定天下於一。躬擐甲胄,至履弘堂而登睿極。其思患也,不可謂不周,其慮後也,不可謂不遠,作《帝范》十二篇以訓其子,曰飭躬闡政之道在其中。」「昔唐太宗撥亂反正,貞觀盛世,自古罕論,求其故,盡忠於國,雖仇必賞,心懷異謀,雖親必誅。」
朱見深:「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43]
張大齡:「三代以下英雄之主獨稱漢高祖、光武、唐太宗,然而高祖起義之年六八,光武興復之歲三九,皆生長民間周歷世故,未有出於縱垮裙展之中,發於孩提韶之始,而具凌駕四海之氣,抱震撼八荒之才,如太宗者也。 太宗自秦王以上比跡湯武,自登極以後庶幾成康,腐儒輩猶以尺寸瑕瑜之何異蝦度神龍乎?」
《明季歷代論書匯編》:「君人之大德有三:一曰謙虛納諫,二曰知人善任,三曰恭儉愛民,後世人君之德未有過焉者也……後世制度之美,莫能加也……至精至妙,後世人才之盛莫能及也……」
趙弼:「傳三百載之唐柞哉,太宗在位朝有賢良之宰輔,內有長孫之賢後,致治之美庶乎? 成康秦漢以來皆莫及也.實天之時四夷入仕及朝貢者數百人皆痛哭剪發勢面割耳流血灑地,非有得於華夷之心而能然乎. 史臣曰:『秦漢以來功德兼隆一人而已』。」
勒內·格魯塞:「由於唐太宗的豐功偉績,一個不可預知的中國,一個英雄史詩的中國,並改寫了幾千年來一直延續著的文明史。」[44]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45]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吒風雲,盪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後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46]
柳克述:「假如中國歷史上沒有李世民這樣一位卓越的天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華夏民族究竟會演變到怎樣的境地?綜數百年華夷亂離黑暗之局,成大一統的民族復興與新局面的開創,其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而國計民生之康裕,學術藝事之發達,典章制度之昭明,思想文化之融匯與創導,至使倭人販其餘緒以立國,歐西各國嚮往而慕化。其氣魄耐心地聽取群臣,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見。太宗的施政作風之所以被人推崇,不僅由於它的成就,而且由於它接近儒家的納諫愛民為治國之本這一理想,另外還由於它表現了君臣之間水乳交融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