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說明信息不對稱對市場失靈的影響途徑
就銷售市場而言
1、企業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
產品不能適銷對路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企業不清楚消費者對產品(服務)需求的特徵,導致生產出來的產品(服務)無人購買;另一方面是企業沒能將其產品(服務)有效告知現實的或潛在的消費者,沒有找到該產品(服務)的有效消費者。因此,企業不能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
2逆向選擇問題
如:企業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的成本、質量等信息了解充分,而消費者不擁有這些真實信息,因而無法鑒別其質量的好壞和價格的高低,在這種信息不對稱情況下,劣質產品廠商不能很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在宣傳自己產品的時候都說自己產品質量好,將其真實信息掩蓋起來,劣質產品就會冒充優質產品,同時,消費者不能夠准確判斷信息的真偽,就會以同樣的方式來對待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當優質產品和劣質產品被消費者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時,價格機制失靈了,劣質產品在成本和價格上具有優勢,從而形成銷售優勢。質量好且成本高的優質產品將被逐步驅逐出市場,導致優質市場萎縮,留下的是劣質產品,這就是有名的「劣質驅逐良幣」的逆向選擇問題。由此可見,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逆向選擇問題不僅侵害了消費者利益,而且使得市場交易無法正常完成,導致了市場交易的低效率。
3消費者預期問題
消費者預期是指消費主體在採取某種消費行為或進行某次消費決策之前,對未來與消費有關的各種因素進行估價和判斷的心理活動過程。消費者以往的購買經歷會對消費者產生顯著影響,從而影響消費者以後的購買決策。在信息對稱的情況下,消費者可以購買到性價比滿意的產品,這種成功的經歷會使消費者預期保持在正常水平,從而有利於高效率的市場交易重復正常發生。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由於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消費者可能會以一個較高的價格買到了一個質量較差的產品。當消費者發現其購買的產品質量與價格不符時,這種失敗的經歷就會降低消費者對市場上同類產品質量的預期水平,在下一次交易活動中將會降低願意支付的價格,使許多潛在的高效率的交易難以達成,從而導致市場交易的低效率。
4外部連帶性問題
以上研究是消費者根據自己以往的消費經驗對以後的消費決策進行調整的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隨著通訊和網路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和密切,交流方式多樣化,所以,每一個消費者的消費經驗不僅對自己以後的消費活動產生影響,而且對其他消費者的消費活動也會產生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外部連帶性。每一個消費者在進行消費之前,不僅總結自己的消費經驗,也會將別人的消費經驗納入到自己的消費決策影響因素中。美國著名學者雷奇漢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如果企業能使「客戶跳槽率」降低1%,企業的利潤就會翻一番。管理學上有個計算公式,滿意的顧客平均會告訴三個人自己的美好經驗,但不滿意的顧客平均要向十個人訴說之後才能心理平衡。在今天的網路時代,這個數字恐怕要增長許多倍。這會使得外部連帶性的作用更加明顯,即信息不對稱會一定程度地抑制消費者需求。
5企業不了解消費者對產品使用滿意情況
消費者滿意情況是指顧客在消費相應的產品或服務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一種自我體驗。當企業與消費者交易成功後,產品將由企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企業將無法觀察到消費者對產品的使用情況,也不了解消費者對產品是否滿意,如:產品質量功能是否穩定、使用是否方便、產品是否耐用等。消費者滿意情況將會通過消費者預期效應影響其今後的消費意向,並將通過消費者連帶效應影響到其他一部分消費者的消費意向,從而對未來的市場交易情況產生影響。
『貳』 解決信息不對稱的方法是什麼 關於微觀經濟學的簡答提。急求解
1、要建設良好的企業信息環境。
(1)、企業內部信息流通渠道的構建與疏通,以保證信息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得到傳遞,使相關部門及時了解管理、技術、市場等方面的信息。
(2)、企業信息文化的建構與改進。信息常常意味著權利,開放的企業信息文化能提供一個透明的信息環境,減少官僚主義,使企業員工更有積極性,共享企業理念、關心企業發展、發揮創造能力。
(3)、必須有落到實處的企業信息制度,制定相關的信息政策,比如商業秘密保護,員工的在職培訓,合理化建議的獎勵制度,以及有益的企業文化生活等,最終創造出良好的信息交流與共享氛圍。
2、設計有效的委託代理機制,提高企業的信號傳遞能力。
其主要目標是解決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經濟學意義上的委託人和代理人分別指在非對稱信息交易中,不具有信息優勢的一方和具有信息優勢的另一方,關鍵是代理人所具有的私人信息能夠影響委託人的利益。解決委託代理問題的關鍵是激勵機制的設計,以誘使代理人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對委託人最有利的行動。
(2)營銷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擴展閱讀
信息不對稱可能產生問題:
1、代理人問題:代理人並不總是為了委託人的最大利益而行事。如經理作為全體股東的代理,但是可能不會始終維護股東的利益,在決策時盡可能是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委託代理關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股東和經理人之間的契約並不完整,需要依賴經理人的「道德自律」。
股東和經理人追求的目標是不一致的,股東希望其持有的股權價值最大化,經理人則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股東和經理人之間存在道德風險,需要通過激勵和約束機制來引導和限制經理人的行為。這也是股權激勵的原則。
2、道德風險問題:信息不對稱狀態在交易完成之後會使交易雙方面臨「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問題是研究保險合同時提出來的問題,經濟學家經常用道德風險概括人們「偷懶」,「搭便車」和機會主義行為。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3、逆向選擇: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該現象由肯尼斯·約瑟夫·阿羅於1963年首次提出。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1970年代發表著名著作《檸檬市場》(The Market for Lemons)作了進一步闡述。
三位美國經濟學家阿克洛夫、斯彭斯、斯蒂格利茨由於對信息不對稱市場及信息經濟學的研究成果獲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從經濟學方面解釋,就是指交易一方對交易另一方的了解不充分,雙方處於不平等地位。
『叄』 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一定意義上說, 稅收管理的一切活動無不圍繞著信息而展開,無論是對外的徵收管理,還是內部的行政管理,無非是為取得和利用信息。 稅務機關根據信息向納稅人征稅,根據信息進行內部管理。因此,從管理學的角度看,信息是稅收管理最基本的要素。 一、稅務信息化克服稅收管理中信息不對稱的基本機理 稅收管理的一切問題,不外乎包括兩個層面四種情形的信息不對稱。就總體情況而言,在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稅務機關總是不如納稅人更了解其應稅信息,因而妨礙「應收盡收」;由於一些納稅人不願花足夠的時間學習納稅知識,或者稅務當局的信息服務提供不足,存在納稅人不能及時、准確地了解納稅須知的信息,因而妨礙「應納盡納」。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不僅直接影響稅收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而且可能通過導致信息優勢方的「道德風險」加劇影響。 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共享性。信息的取得、傳遞可以跨越時空,信息傳遞的邊際成本接近零,從而壓縮信息不對稱的時空;信息化使信息獲得增值性,利用原生信息可以派生出新的有用信息,信息使用的邊際收益在很大區間呈遞增,從而抑制「道德風險」。 稅務信息化,使稅收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發生根本改觀:依靠向外聯通社會信息網路,稅務機關掌握納稅人應稅信息的能力得以增強,促進「應收盡收」;依靠網際網路站、聲訊等互動服務形式,納稅人獲得信息服務和納稅服務日益充分、便捷,促進「應納盡納」;依靠內部廣域網路、信息系統,稅務機關內部高層,可以直接從基層取得信息並增值利用,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掌握真實稅源,統一的信息系統保障統一執法、公平稅負。 二、稅務信息化的主要問題 1.信息的「體外循環」。主要表現為人工錄入被動取得的納稅人申報表信息,而納稅人提供基本信息、財務信息、生產經營信息不全,或未納入資料庫。這是因為社會信用體系尚未建立,對納稅人涉稅信息源的可控性還相當弱;盡管《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已對建立、健全稅務機關與政府其他管理機關的信息共享制度, 金融機構、工商等部門依法如實向稅務機關提供涉稅信息等作出了規定,但由於具體操作辦法尚未出台等因素,第三方信息提供機制難以落實;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和其他有關單位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度通常較低,往往以人工方式提供信息,使稅務機關錄入信息工作超負荷。這都造成稅務機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 2.信息甄別能力弱。表現為初次甄別即納稅評估功能弱,以及二次甄別即稅務稽查的功能弱。這是因為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形下,稅務機關難以利用第三方信息,以及納稅人信息,進行邏輯上和法律上的比較;以人工手段實施納稅評估又不足取,因為人工的納稅評估只能進行簡單的核實而無法進行大量的復雜計算;初次甄別弱必然造成二次甄別難,核實難的問題必然導致查實難。 3.信息利用「低附加」。表現為預測、決策功能弱。在徵收管理上,徵收電子化水平高於其他環節。在行政管理上,信息化局限於公文、管人、管物等事務性應用。這是因為信息利用的基本途徑是建立數量分析模型,目前資料庫中已有信息不一定完全符合模型需要;信息化建設較多地表現在技術被動地模擬人工,使技術對行政管理的影響不足;稅收管理理論與方法滯後於實踐。 三、克服信息不對稱的措施 1.貫徹落實《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提高信息外聯度,擴大信息覆蓋面,掌握充分信息。 2.提高數據集中度,進一步增強稅務機關內部層級之間的信息對稱度,增強執法的統一性和稅負的公平性。 3.推廣「12366」納稅服務熱線,推行多元化申報和網路化繳庫一體化服務,使納稅人獲得更好的納稅服務,維護納稅人權益。 4.加強人機結合的納稅評估,實行納稅人信用等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進納稅遵從。 5.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開發應用決策系統,以及標准化質量管理,以稅務信息化推進稅收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肆』 信息不對稱如何導致市場失靈,如何解決信息不對稱引起的市場失靈
由於經濟活動的參與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優勢進行欺詐,這會損害正當的交易。當人們對欺詐的擔心嚴重影響交易活動時,市場的正常作用就會喪失,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也就失靈了。
此時市場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決問題,為了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轉,政府需要制定一些法規來約束和制止欺詐行為。
收入分配不公或經濟波動
由於市場存在的局限性,如果僅僅依靠市場來配置資源,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解決方法
政府還需要利用利率、國債、匯率、稅收、預算等經濟調控手段來「熨平」經濟周期,使經濟導入持續穩定的發展。
制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以國家的宏觀目標和總體要求為主要依據,發揮財政政策的功能,促進經濟增長、優化結構、調節收入;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保持幣值穩定、貨幣供求總量的平衡。
(4)營銷活動中的信息不對稱擴展閱讀
主要類型
條件性市場失靈
1、不完全競爭
2、外部效應
3、信息不充分
4、交易成本
5、偏好不合理
原生性市場失靈
1、收入分配不公
2、經濟波動失衡
假如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不存在,經濟運行存在無效率、不公平問題。
市場失靈的兩個主要原因為:成本或利潤價格的傳達不適切,市場不存在,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公共物品,進而影響個體經濟市場決策機制;次佳的市場結構,壟斷市場的影響。
市場失靈在某些經濟體的存在通常引起究竟應否由市場力量引導運作的爭論。而這也產生要用什麼來取代市場的爭議。最常見對市場失靈的反應是由政府部門產出部份產品及勞務。然而,政府幹預亦可能造成非市場的失靈。
『伍』 保險銷售中的信息不對稱性什麼意思
就是銷售者很了解保險產品(當然不了解產品的業務人員屬於可以了解而不了解的不在之列),而消費者得到保險產品的相關信息的渠道很窄,購買產品的很難詳細全面了解保險信息,所以說信息不對稱。
『陸』 如何利用信息不對稱實現網路營銷
站長可以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實現自己的網路營銷。 市場交易必須以信息為媒介,在網路虛擬的市場上也一樣。但交易雙方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擁有更充足信息的一方為了自身利益將損害另一方的利益。廠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他們就把信息封鎖,以求信息壟斷的情況下能夠讓產品獲得一個好的價格。由於上面各種原因,信息不對稱在網路交易中尤其嚴重。 在不對稱信息條件下,自由選擇會導致逆向選擇的產生。由於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是沖著商品低廉而到網路上進行購買,很多廠商為了抓住他們這種求廉的心理,打著低價銷售的旗子,現在人們購物還是沖著價格便宜而來,有了價格優勢就說明有了市場,企業和個人才能夠存活! 筆者的一個朋友比較胖,前幾年仔報紙上看了一個減肥葯的廣告,這個企業恰恰又是自己本市的,然後他就親自上門試葯,效果顯著,心裡非常喜歡,在網上搜索了下,發現網上竟然沒有關於這個產品的任何介紹,心裡就萌發了把產品搬到網上銷售的想法,本身這個減肥產品的價格就不高,他把價格提高了十倍,製作了精美的廣告業,做了網路競價,實行貨到付款的方法,效果出奇的好。每天可以賣到上百盒,短短一年就成功做到了別人一輩子賺到的錢。 不過還有個搞笑的典故,筆者不建議採取:有一個書商手上不幸積壓了一批書,他想把這些賣不掉的書「營銷」給大街上兼賣圖書的報攤。他就雇了幾個人按家去跑這些小書攤,逮著了就問「你這兒有什麼什麼書賣嗎?」這樣跑了幾天,小書攤以為這本書肯定好賣,於是趕緊到書商那兒進貨,於是書商的營銷成功地完成了。「物流」和「資金流」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成功地進行了互動。目前消費者對廣告的信仰危機大都肇始於類似的策劃「金點子」,而古典主義的道德評判顯然沒有太大的意義。這個也是一種信息不對稱,但是立場是站在賣方,我們主要是針對買方的心理做出營銷方法。 網路廣告的互動交易雙方可以進行實時的信息交換,大大地縮短了信息反饋的時間,打破傳統的信息單向流動。在互動功能下,企業能迅速察覺到市場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營銷方案;消費者能夠深層次的了解產品。這樣也使廠商更加充分了解到消費者的需求,使信息趨向對稱化。
『柒』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你能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具體的事例嗎並分析其影響
信息不對稱,指交抄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
拿購買股票來說,大的投資機構往往掌握著上市公司的詳細信息,而一般的投資散戶很難了解到這些信息。這樣在買賣股票時,投資機構往往處於優勢,而散戶處於劣勢,這也就是為什麼小的投資者容易虧損,大的投資機構容易盈利的一個原因。
信息不對稱最大影響就是會造成不公平競爭。這也是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在很多行業領域都適用的原因。
『捌』 什麼是"信息不對稱".它造成的不良後果是什麼,請舉例說明
信息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指交易中的各人擁有的信息不同。在社會政治、經濟等活動中,一些成員擁有其他成員無法擁有的信息,由此造成信息的不對稱。
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比較充分的人員,往往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貧乏的人員,則處於比較不利的地位。不對稱信息可能導致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
在上市公司治理中通常表現為下列三種情況:一是違反借款協議,私自改變資金用途;二是借款人隱瞞投資收益,逃避償付義務;三是借款人對借入資金的使用效益漠不關心,不負責任,不努力工作,致使借入資金發生損失。
信息不對稱將會造成以下不良經濟後果:
1、劣貨驅逐良貨。在交易者難辨真假的情況下,假貨與真貨價格相同,因真貨成本高於劣貨成本,所以使真貨減少或消失。
2、市場縮小或使市場不存在。原因一:消費者為保護自身利益,在難以分辨真假時,會拒絕購買商品。原因二:消費者擔心買到假貨,而盡可能地減少購買量。
3、造成需求缺口與供給過剩並存。交易雙方資信缺乏,往往會減少交易量,造成一些產品供給不足,另一些過剩。
4、造成不公平交易和不公平競爭。信息優勢方會採用欺詐手段對信息劣勢方進行損害。
5、造成消費者和生產者行為扭曲或不能合理決策。
一般而言,賣家比買家擁有更多關於交易物品的信息,但反例也可能存在。前者例子可見於二手車的買賣,賣主對該賣出的車輛比買方了解。後者例子如醫療保險,買方通常擁有更多信息。
『玖』 銷售中的信息不對稱性是什麼意思
信息不對稱性,指的是在市場交易中,產品的賣方和買方對產品的版質量、性能等所擁權有的信息是不相對稱的,通常產品的賣方對自己所生產或提供的產品擁有更多的信息,而產品的買方對所要購買的產品擁有更少的信息,如汽車市場、勞動力市場。 信息的不對稱性會造成市場的失靈,即在同一價格標准上低質量產品排擠高質量產品,減少高質量產品的消費甚至將高質量產品排擠出市場,這在經濟學中被稱為「檸檬問題」。
『拾』 信息不對稱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渠道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