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電子競技俱樂部他們的盈利模式是怎樣的
對於俱樂部來說,依然有B2B和B2C兩種盈利模式,即可以出售傳播渠道的價值,同時也可以面向Fans進行經營。這點與媒體頗有相似之處,但是最大的不同是媒體自身就擁有傳播渠道,而俱樂部需要藉助外界的力量來實行傳播,因此俱樂部的渠道價值還依賴於外圍媒體的傳播效力,以及俱樂部本身的稀有資源佔有情況。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俱樂部在B2B上的價值更像是一個CP,依靠自己的稀有資源產生的內容,來拓展及穩定傳播渠道,從而產生渠道價值。目前中國幾乎所有的俱樂部都在走這么一種B2B的路線,這種模式對於俱樂部的「稀有資源」具有很高的要求。
俱樂部的核心價值
從傳統體育的角度來看,俱樂部的核心價值是文化,而不僅僅是品牌。球星會轉會,成績會下滑,而俱樂部的文化是不會改變的,每周六下午一家人去看球的習慣是不會改變的。品牌是用來消費的,而文化則是生活的組成部分。
回到電子競技行業,在這個階段,俱樂部的核心價值在於:明星選手。明星選手是這個行業裡面的稀有資源之一。通過明星選手來獲得比賽成績,從而吸引媒體和賽事組織方關注,獲得曝光率之後來吸引用戶群體,實現明星效應,建立渠道價值,並向贊助商銷售這種價值。幾乎所有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的都按照這個模式在生存。
從本質上講,這還是B2B的模式,面臨著紅海一片,已經有無數人在這裡面撲騰,容納不下太多的俱樂部。因此在B2B模式下的俱樂部的生存要義,就是如何說服金主。
追求金主的競爭
對於俱樂部來說,說服金主的兩大核心論據是,一,有明星選手和好成績,二,有龐大的Fans群體。
Fans作為中國電子競技的各種用戶中忠誠度最高的群體,對於明星選手擁有極高的追隨度,因此對於金主來說,通過明星選手可以直接促進產品的銷售或建立品牌,曾經有某外設品牌在贊助了某俱樂部之後,滑鼠墊在北方的出貨量達到倍數增長,這就是Fans群體的巨大價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Fans群體跟隨的是明星選手,而不是俱樂部。於是這些年來,俱樂部間的競爭就主要集中在對於明星選手資源的爭奪上。
明星選手在電子競技行業中是一個稀缺資源,本身作為金字塔尖的選手數量應該有限,但並不至於如此稀缺,這種缺乏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電子競技投資大多數是短期行為,而選手培養是相對長線的,資本和行業都缺乏耐心。另外一個方面則是大俱樂部向中小俱樂部挖人現象嚴重,這也打擊了中小俱樂部培養選手的信心。
大俱樂部為了保護自己的明星選手資源,一方面是簽署高額違約合同,另外一方面則利用高薪去挖角其他競爭對手有實力的選手,這樣一來即保證了明星效應,又保證了俱樂部成績的穩定。
按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領域將會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最終成為寡頭領域。
得明星者得金主,在B2B模式裡面,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法則,實際上,中國目前的幾家大俱樂部之所以或多或少都帶有公關公司的色彩,正是因為在這個階段,俱樂部的最大價值就體現為明星選手本身的價值,在這個階段,選手本身的影響力往往超過俱樂部的。
既然選手影響力不弱於甚至大於俱樂部的情況很難改觀,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階段,俱樂部的商業模式非常容易復制。盡管選手資源是稀缺資源,但是「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對於中國電子競技俱樂部來說,面臨的問題之一是Fans群體往往只對選手個人忠誠,而不對俱樂部忠誠,問題之二是選手本身的忠誠度。俱樂部往往採用合同條款和薪水待遇兩個方面來構建自己的競爭壁壘——但是,基於金錢的壁壘並不是穩定的壁壘,特別是在電子競技這樣的小行業中。
而且這種B2B模式並不夠穩定,正如本篇開頭所提到的那樣,這個階段的電子競技俱樂部對於金主來說,最大的價值就是「向目標群體灌輸相關信息的有力渠道」,固然明星選手現身說法頗有說服力,但顯然這並不是唯一的傳播渠道,而且最要命的是這個價值維系於選手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確定性。
用戶,在這里依然要反復強調用戶對於電子競技的價值。在眾多類型的電子競技企業中,俱樂部是最具條件來涉足B2C這片藍海的,也是最有可能快速獲益的。有一些俱樂部有實力,有成績,有Fans,還有成型的社區,缺少的只是針對用戶需求提供解決方案,這種解決方案可以是服務,也可以是實物……
如果說其他類型企業涉足B2C領域還需要等待時機的話,那麼對於俱樂部來說已經到了可以下筷子的時候了。
B. 電競行業如何健康發展
中國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統計分析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電子競技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國內電子競技游戲近年來發展迅速,2018年1-6月,中國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417.9億元,同比增長16.1%。預計2018年電子競技產業規模將突破880億元。
2016-2018年1-6月中國電子競技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統計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行業痛點亟需突破
1、盈利難題。盡管電競產業發展勢頭不錯,但從目前情況看,很多電競俱樂部面臨著盈利難題。電競行業粉絲的屬性維度相對單一,多喜歡頭部俱樂部,中下游俱樂部流量少,而電競俱樂部主要是將流量變現。目前國內電子競技俱樂部達到上千家,但頭部俱樂部不超過10家。僅少數頭部俱樂部能勉強自負盈虧或盈利,中下游俱樂部基本處於虧損狀態。
2、人才缺乏。隨著電子競技行業的發展,電競賽事規模逐步提升,對相關人才的需求增加。人才缺乏已成為電競行業發展的瓶頸。
3、電競賽事缺乏,電競館緊缺。電競早已成為體育總局認證的運動項目,但電競選手的運動員身份仍未得到官方認證,電競運動員無法得到主流大眾認同,這也阻礙電競產業的良性發展。此外,電競頂級賽事特別是第三方賽事缺乏,電競場館較為緊缺。
4、商業化進展緩慢。國內電競行業還處於發展早期,商業化進展緩慢,商業模式還有待探索。電子競技成為體育的一部分,有利於促進行業發展。
對於移動電競投資者來說,只有搶占更多的用戶,才有發展的希望,因此未來行業的競爭將會越發激烈。
不過眼下,移動電競廠商想要贏得市場、提高自身營收,還是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例如豐富電競游戲的類型,賦予電競游戲更多的屬性,如社交、教育等。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成為電競用戶。畢竟,電子競技如果僅僅有游戲、娛樂的屬性,相信很多人都會對其不屑一顧的。
同時,在技術上,隨著智能手機性能的提升,VR、AR技術的普及,很有可能會為移動電競帶來新的發展空間。不可否認,不管是AR還是VR,都能夠大大提升用戶的視覺體驗,增強用戶的參與感、沉浸感,進而提高用戶的活躍度。雖然目前這些技術仍舊處於探索階段,與移動電競的結合也不是很緊密,但是隨著相關問題陸續得到解決,市場一定會給予充分的響應。
總體來看,電子競技已經成為泛娛樂升級的重要手段。眼下單一的電競內容已經無法滿足年輕用戶的需求,對於廠商來說,在游戲開發上,也需要加強與影視、音樂等娛樂產業的對接,讓電競產業更加多元化、大眾化。
同時,作為投資者,也需要注意到,眼下移動電競已經吸引了大量的廠商入局,僅手游的數量就保持在每個季度更新7000款,這樣龐大的供給,與之對應的是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整個移動電競市場未來勢必會進入零和博弈。廠商想要突圍,著實難度不小。
C. 求一篇企業利用電子競技進行營銷的策略文拜託各位了 3Q
http://news.cga.com.cn/000/000/014/923.shtml CIG官方專稿:開啟電子競技營銷新專維度 http://games.sina.com.cn/newgames/2004/10/101052539.shtml 從體育營銷中看電子競技營銷 希望對屬你幫助!
D. 電子競技在中國的發展趨勢
隨著各大賽事興起以及被官方認可,電競產業的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都十分可內觀。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容《電子競技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 2017年,電競年收入繼續保持高增長,移動電競收入329億元,增幅100.6%,占電競市場份額43%,端游電競17年收入為367億,增幅為14%,未來移動電競仍將作為主要增長引擎帶動中國電競市場發展,2018年移動電競游戲市場規模將達469億元,超過端游電競市場規模418億元,成為最大的電競市場內細分市場。
2015-2020年中國電子競技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雖然中國用戶已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網游用戶群體之一,但產業化程度不足。比如,大多數世界頂尖的電競賽事並不是中國開發的。當然,一些國內電競聯賽發展得越來越快,但距離具有世界影響力還有不少距離。同理,在游戲開發、賽事推廣、選手培訓、電競解說等產業鏈條上,我國電競產業雖然開了一個好頭,但在你追我趕的激烈競爭下,還必須不斷推陳出新、加大投入,以爭取領先位置。
E. 互聯網+垂直行業的營銷模式是什麼意思
1、首先要理解垂直行業,指的是專門面對某個市場的細分,營銷學當中「市場細分」的另外一種說法。
比如京東,他們做的是全品類,也就是什麼都賣。而相對於京東,只做果蔬的每日優鮮等平台,就算是垂直行業;只做母嬰用品的蜜芽等平台,就算是垂直行業。因為他們針對的某一個行業的需求來開發產品。
某種程度上說,垂直就代表著專一,因此垂直行業就能以更加權威、專業的內容吸引、刺激和帶動顧客的流量和消費。再比如,現在的行業有做讀書的、打車的、外賣的,這些都屬於垂直行業。
2、互聯網垂直行業的營銷模式,幾點要素:人、內容、數據。
以小紅書為例,小紅書的內容生產這段時間非常牛批。PGC (專業生產內容)和 UGC(用戶原創內容) 兩方面同時發力。垂直業務,PGC的力量尤其不可忽視,小紅書在這方面孵化出了一系列內容,請了好多明星、美妝博主,孵化了一系列 IP,去推薦產品、護膚方法。UGC 方面,新上線小視頻功能(hey)對標微博的vlog,滿足年輕用戶娛樂化、社交化的需求。小紅書通過打造平台,用優質內容鏈接用戶與自媒體、商品。有了內容和用戶之後,做大數據就不難了。有了完善的大數據畫像,反過來就可以更好的通過自己的平台,為用戶提供豐富多樣的廣告服務、測評報告、商品促銷等等。
3、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下,各種垂直行業才得以更好的營銷。
F. 現在開電競館真的會賺錢嗎
樓主你好,關於你這個問題,個人見解如下(不喜勿噴):
1、從大環境來看,國內現在電競氛圍發展良好,國家給出了許多政策紅利,互聯網網路服務執照的開放、將電競列為體育項目等,使得電競這塊還有很大上升空間。許多資本也是瞅准了這個現狀,AT、電商巨頭及各類投資公司等等,硬體廠商更不用說,爭相進入,歸根結底還是電競的受眾太廣了,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喜歡這個,所以做推動電競文化普及化、大眾化發展的事情,屬於順勢而為,不會那麼吃力。
2、從行業來看,現在整個行業還處於一個摸索階段,如果歸到網咖行業,發展上有太多掣肘、不一樣,但跳出網咖行業,前期又有相關性(都是服務場所,面向都是玩家),所以整個行業任處於一個摸索階段,雖有諸多風險與困難,同時說明行業還有很大的發展、增值空間。做得比較早的有老牌硬體廠商明基,旗下電競館現在發展如何,可以去了解一下。
3、從盈利模式來看,上點提及主要目標客戶來自民間電競愛好者,但因表現形式與網咖不一樣,它會存在一個類似生態鏈的模式。除了民間電競愛好者,游戲開發商需要推廣游戲,硬體廠商需要推廣硬體,賽事承辦方需要場地辦賽事,商業綜合體需要利用電競引流等等,從上到下,從游戲開發商、硬體廠商、賽事主辦方、賽事承辦方、電競周邊產品廠家、商業綜合體、普通玩家等,都能算是它生態鏈一環。
4、再講講投資回報,我身邊有這么兩位朋友(真人真事,兩人互不認識),都投資了電競館,一個掙錢(A),一個虧錢(B),A的到現在已開到第五家,從電競館獲取的年利潤能讓他再投一家不用掏任何本金,B的開了半年就轉賣了。那這兩個人有什麼不同呢?A妥妥一位富二代,喜歡打游戲,家族在當地有些資源,A想做點事給家裡看,打算開個電競館,但不會運營,於是多花了些錢加盟,做了全託管,只負責吆喝自己朋友過來,發揮長處。B則是一位拆二代,看到電競這么火,將拆來的錢投了電競館,因為是近乎自己80%資產,B處處都很上心,不會的、不懂的各處學習請教,但仍運營不好,虧損四個月後,B選擇了轉賣減少損失。
5、最後,有句話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投資任何項目都是有風險的。
綜上,開電競館是否真的會賺錢,應該沒人能給你一個肯定或者否定的答復,畢竟沒有依據的答復都是耍流氓,耍流氓可以口嗨不用承擔風險!
只能說它現在的投資環境還可以,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風口項目。
G. 傳統體育賽事營銷,從WESG總決賽應學到啥
隨著WESG總決賽的落幕,不少網友期許電競也能早點登錄奧運會比賽。從發展歷史及成熟度方面來講,傳統體育的確要較電競成熟、專業很多,所以電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從另一個維度方面看,或許傳統體育項目也需要向電競取取經,尤其在體育賽事營銷、屏幕前的觀眾的參與感方面。
H. 電子競技俱樂部怎麼賺錢(請說具體點)
大體上電競公司可以分為三類
1,游戲公司,也就是游戲的製作方。通過電競這樣的方式,來刺激消費者進行游戲內的消費。
這種電競的盈利模式不能單說是電競盈利。
它盈利的點主要是自己做出的游戲產品。而電競算是一種變相的廣告投資。它的回報體現在游戲影響力擴大,吸引更多玩家接觸游戲與游戲內消費上。
2,網路電視,直播平台,如游戲風雲,淫霸tv等。有廣告收入等資金來源。這類公司的盈利是必然的。除非是剛上線的公司或平台。為了擴大影響力而轉播電競與舉辦比賽。
如斗魚tv,它作為直播平台,動輒千萬簽約電競選手與主播,作為直播網站,用資本進行競爭。它的投資必定大於現階段回報。它的直接回報就是網站流量。而作為一個廣告不多的直播網站。盈利也就不這么簡單了。
3,電競俱樂部。這是最苦最累最心酸一把淚的地方了。想要盈利,太難。
這類俱樂部的盈利模式是這樣的。
組建戰隊→長期訓練投資→重要比賽獲勝→俱樂部趁勢營銷,宣傳,推廣俱樂部品牌→打造粉絲基礎→開店售賣周邊盈利,參加活動盈利,比賽獎金盈利。
首先在比賽中獲勝太難。全國打游戲人幾個億,能比賽的也就那麼幾百,能贏的也就這么幾個。
而且不是每一個俱樂部都是we,能把自己的隊友鍍金鍍金再鍍金的。鍍到落地金身生財300。
光這個門檻就難倒了百分之90以上的俱樂部。隨後的營銷推廣周邊,沒成績都沒戲。
電競是個坑。看著玩還行。去做,那就是一條高風險低回報的不歸路。
I. 英雄聯盟在中國大陸的運營模式和營銷手段及其分析。
我並不是很專業的分析,就是談一下我的感受。
LOL剛進入人們視野的時候,並沒有多麼大的影響,因為那個時候DOTA的熱度一直在持續,而LOL其實在那個時候的確是蹭了DOTA的熱度,說這個可能可能很多人不高興,但事實如此。因為當時英雄聯盟的廣告語是類dota游戲,如果有心的玩家,可以去找一下當時的圖片。
而那個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宣傳的手段,因為騰訊似乎在觀望這個游戲的進展,但卻出人意料,大量玩家湧入了這個游戲,包括很多dota玩家也開始玩這個游戲,在這里就不得不說一下小蒼,我發現這個女人還真是有頭腦,當時在剛推出這個游戲的時候,小蒼就很看好這個游戲,並且主動到騰訊去做這個游戲的推廣,之後她也是第一批出遊戲視頻,也是第一個在游戲視頻里給自己淘寶店做廣告的人。也就是說在游戲初期,英雄聯盟就是蹭了dota的熱度,然後開始自己的第一步推廣。(我先說一下,我不是dota的玩家,我到現在都沒玩過dota)
隨後,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游戲在全球的風靡,不僅僅是大陸的玩家,而是也開始慢慢演變為了一個世界范圍內很火熱的游戲,就跟現在的一帶一路一樣,騰訊趕上了這波浪潮。隨後就是騰訊就開始擴張伺服器,出皮膚,做皮膚的優惠活動。接著在S2那年,全球總決賽的開始,將LOL正式推上了國內游戲的第一把交椅。當時的拳頭公司,開始大規模的舉辦比賽,請當紅樂隊唱主題曲,所以當時國內的騰訊我個人認為並沒有做太多的長遠的規劃,因為當時沒有周邊,沒有T恤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就是那麼幾個皮膚。而LOL其實在當時火爆的本質還是美國拳頭公司的宣傳以及游戲本身足夠優秀。
之後S2失利以後,LOL的熱度瞬間增加,那個時候基本全中國的人都玩英雄聯盟這款游戲,我感覺那個時候騰訊才開始關注到這個游戲的前景,包括IG的老闆王思聰,王思聰也開始沒有對這個項目有太大期望,而是將重點放到了dota分部,隨著熱度越來越高,LOL才開始被他所關注。這就是大勢,你趕上了這股洪流,有時候就是推著你在走。之後英雄聯盟的在國內的聯賽從那一年開始,受到無數人關注,而當時的明星選手也被當做神一樣膜拜,而英雄聯盟再沒有與其他網站和平台合作出過廣告,因為他已經不需要廣告的支持,主要的進攻方向就是游戲本身,開始售賣周邊,做大規模的優惠活動,各個節日都有皮膚優惠活動,並且開始在游戲內開始了玩家自選任務,包括選擇陣營贏圖標等等,增加玩家的在線時間,我到現在都忘不了,那個時候有一個活動叫神秘禮盒,一天最多送三個,1500一個,打開可以隨機開皮膚,我從S2開始玩這個游戲,一直到現在,這個活動只在S3那年開過那麼一次,真的很良心,我很多129,99的皮膚都是從這個盒子里開出來的,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迷上了買皮膚,那個時候不要說其他人,就我自己都瘋狂的在給自己的好友送這個禮盒,天天送,那個時候我們現實里的朋友在玩這個游戲的就10幾個人,名字都是一樣的,就互相送,所以騰訊當時在游戲里做的其實還是很豐富的,那個時候也是讓人不願意下線,這就是一種成功。
之後的之後,騰訊收購了拳頭,並且開始在國內大規模的宣傳,請來了各個當紅的明星代言,寫歌,相信大家都知道,周傑倫,吳亦凡等等,這個時候進入到了一種商業模式,但也僅限於游戲本身,而不是大規模的對外宣傳,為什麼,就是因為LOL本身的熱度就已經很高,不需要宣傳,他只要在這個領域不停的變著花樣的做活動,請來的大明星參與到這個游戲中就夠了,把逼格提上去,一切就順其自然的開始了。
我個人認為英雄聯盟這個游戲碰到過兩次危機,第一就是中國戰隊S系列賽的成績從S5開始就一直很差,甚至是被吊打,而像我這樣的老玩家,已經年過三十,開始失望,慢慢就不關注這個游戲。第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絕地求生的出現,這個游戲出現之後,英雄聯盟的玩家大規模流失,其實從S6開始這個游戲的玩家就已經開始流失了,我覺得根本的原因就是S系列賽的成績太差,之後騰訊開始了近乎瘋狂的補救,所有限定的皮膚基本個個活動就開,我當時在S3,S4的時候,戰隊限定是了不得的限定皮膚了,泳池派對那簡直就是榮耀的象徵,萬聖節這些老牌限定皮膚亮出來玩游戲都有優越感,而在S6那年所有的皮膚爛大街了,每次活動都開,其實就是在挽回一些玩家的關注點,但其實杯水車薪。接著吃雞大軍的出現,英雄聯盟那個時候已經岌岌可危了,他唯一的優勢就是不花錢你就可以玩的飛起,而吃雞需要高配置電腦,甚至有些人要克服一段時間的3D眩暈症,但只能說英雄聯盟命不該絕,外掛摧毀了絕地求生,甚至不誇張的說,五五開的一波神奇操作,開掛被實錘,聚眾粉絲辱罵黑粉,將絕地求生一下子變成了一款很low的游戲,間接的挽回了一部分英雄聯盟玩家。隨後S7全球總決賽中國的崛起,瞬間挽回了英雄聯盟的聲譽,緊接著RNG全華班奪得了MSI的獎杯,英雄聯盟的人氣從S7的回暖,瞬間爆棚,似乎又回到了S3,S4那兩年,我的感觸很深,因為我從S3就非常喜歡UZI這名選手,當UZI奪冠的時候,我哭了,我今年31了,這就好像是一種情懷,一種多年無法解開的心結,我很感動,我看直播的時候,我在家怒吼,揮手,RNG每次打贏一波團戰,我都無比激動。而當我打開游戲,我發現最少有3年沒有上線的好友,突然之間出現了好幾個。他們都已經結婚生子了。
所以,總結一下,
第一:游戲本身。游戲本身在不停的優化,內容飽滿,可以吸引到大量玩家。這是本質的一點。
第二:國外宣傳。就像上面說到的,騰訊一開始並沒有太大作為,只是蹭了dota的熱度,而真正推廣這個游戲的,是拳頭公司自己。他們在游戲本身出彩的情況下,大規模的推廣,將游戲的高度拔高,推廣的全世界,成為全球規模的大型對戰類網游,不可謂是不成功,而騰訊本身就是跟上了這股大勢,隨後憑借金元攻勢收購了拳頭,當然這也要歸功於中國龐大的市場,很多dota玩家說我們拿了無數個世界冠軍,而RNG只拿了一個MSI冠軍,就至於這樣?不好意思,這就是宣傳的力度,這就是熱度,這就是牌面。
第三:世界賽成績回暖。我覺得這個原因至關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回顧一下,英雄聯盟火爆的那幾年,S2/S3/S4,一直到S5世界總決賽的結束,這幾年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的頂尖強隊,在我們前面的只有韓國,大家都關注這個比賽,因為知道中國都有可能奪冠。但S5以後中國世界賽的戰績一年不如一年,韓國制霸世界,很多玩家包括我,都已經慢慢的不想再關注這個游戲,尤其冠軍是韓國的時候,更加的不想關注。一直到S7世界賽的回暖,再到現在RNG的奪冠,國內LOL的熱度重新回歸,很多玩家重新開始繼續這款游戲。
第四:就是游戲內宣傳。在各大節日,不停的推出各種任務,各種活動,來充實這款游戲。但這個宣傳的好不不好,必須建立在前三個條件上才可以實現。殘酷點說,如果LOL在全球的熱度消失只成為國內獨熱的游戲,那麼這個游戲將慢慢的會被其他游戲所替代,他強就強在是全球火爆的競技游戲。其次,S系列賽繼續低迷,那麼可以負責的說,國內的其他市場將無法被盤活,包括周邊,合作等等,也將慢慢無人問津。
所以,這款游戲其實騰訊公司自己沒辦法阻止他未來的發展,他只能在國服耕耘好自己的這一畝三分地,而將大權全權交給拳頭,他自己是沒辦法干涉公司的運營的。而絕地求生的落敗,以及DOTA2的奄奄一息,在對比英雄聯盟此時的火爆場面,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天道,氣數未盡罷了。
個人愚見,望採納。
J. 電競是如何從「不務正業」變成主流運動的
應該是從游戲的COSer越來越多開始吧。而這個從地下城與勇士開始。
在前些年的時候,COS都是混版動漫圈的權,更多的都是在小說作品,漫畫作品上面,從DNF開始,就漸漸進軍游戲了。而這之後,游戲也就慢慢的火起來了。
剛剛開始接觸游戲的COS的時候,我認識了一對比較有夫妻相的COSer,他們的照片可以插著無數的小故事,並且都不會違和。
當游戲有了動漫風之後,大部分關注浪漫,關注CP的人,就會進入游戲,動漫圈子裡的基數是很大的,這些人進入游戲之後,就會讓本來不受關注的網游越來越火,網游除了CP,就是競技,人多了就會PK,PK起來的時候,官方就會開始想著舉辦活動,這樣一來,競技也就應運而生。
當然一開始的競技還是不受待見的,競技再高手,也會給人一種死肥宅的印象。而這個轉折,來自《微微一笑很傾城》這部很火的小言作品。帥的人都玩游戲了,就能引來一大波的美女。
而有美女玩的游戲,自然能引來一波她們的護花使者,打起來的人多了,競技成為運動也就理所當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