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你有何看法
博物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因為博物館當中的一些文化底蘊是我們值得去學習的,所以說在這一方面我們也非常地關注。然而在博物館當中肯定會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東西,這一些重要的東西也是成了博物館當中的鎮館之寶。在熱點上就有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網友們對於這10個寶物也是非常地關注,同時表達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對於湖北省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來說,以下所說就是我對於這10個寶物的一系列看法。
⑵ 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第一件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⑶ 湖北省博物館這一櫥窗設計太美,那麼到底是什麼樣子
《土與火的藝術》 展覽分為兩個專題,第一專題以出土瓷器為主,介紹元代以前湖北地區的單色釉瓷器的發展脈絡;第二專題以館藏傳世瓷器為重點,展示元代以後瓷器的發展面貌。四大鎮館之一的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就在這一展廳。
在其邊上,還有一個十分珍貴的青花龍紋梅瓶,與元青四愛圖梅瓶一同出土於郢靖王墓。此元青花瓶當時就在郢靖王棺床前。如今,它與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相望,就像郢靖王和郭氏之間的愛情,過了數百年,仍纏綿悱惻。
⑷ 湖北省博物館的四大鎮館之寶是
該館的四大鎮館之寶為:鄖縣人頭骨化石、曾侯乙編鍾、越王勾踐劍、元青內花四愛圖梅瓶。 鄖縣人I號頭骨化容石:時期為舊石器時代。1989年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出土,顱長26厘米,顱寬19厘米,顱高12厘米,是湖北首次發現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曾侯乙編鍾:時期為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鍾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鍾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每件鍾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鍾十二個半音齊奏,可以旋宮轉調。音階為現今通用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 越王勾踐劍:時期為春秋晚期,1965年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長55.7厘米。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時期為元代。2006年鍾祥市郢靖王墓出土,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清脆艷麗,是罕見的經科學發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⑸ 湖北省博物館最著名的是什麼
"湖北省博物館來"是中國最源著名的博物館,裡面收藏著很多國寶級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倆千年前的"曾侯乙編鍾"。這組保存完好的編鍾出土入湖北省隨縣擂鼓??。這組編鍾由幾十件大小不同的編鍾組成,雖經千年,其音質、音色如今毫不遜色。出土的倆千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盡管歷經千年,"劍"仍光彩照人,毫無銹色,鋒利無比。出土的古時楚人使用的漆日用品,至今光彩照人。其造型奇異令人嘆為觀止。"湖北省博物館"還館藏了很多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元、明、清各朝各代湖北先民使用的日常用品和戰爭用品。這些用品,做工之精細,造型之精美,設計之精巧,令國內外專家、海內外遊客贊嘆不已。
⑹ 湖北省博物館有什麼特色
別人說還不如你自己去看一遍更清晰實在
⑺ 湖北省博物館需要什麼
如果不是周末去的話,連門票都不需要就可以進。因為人不多。
周末人很多,排專隊領票,因為大家休屬息,同時也有很多旅行社帶團來這里參觀,因為這個景點不錯,而且是免費的。
如果有可能,建議你不要周末去比較好些,仔細地看上半天甚至是一天是沒有問題的。
⑻ 湖北省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湖抄北省博物館籌建於1953年,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東湖風景區,佔地面積81909平方米,建築面積49611平方米,展廳面積13427平方米,有中國規模最大的古樂器陳列館。 湖北省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26萬余件(套),以青銅器、漆木器、簡牘最有特色,其中國家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鍾、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為該館四大鎮館之寶。 湖北省博物館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之一、國家一級博物館、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湖北省規模最大、藏品最為豐富、科研實力最強的國家級綜合性博物館。1960年,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的董必武來館視察,並親筆題寫館名。
注冊資本:296.7萬人民幣
⑼ 湖北省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館區內的綜合陳列館、楚文化館、編鍾館等高台基、寬屋檐、大坡面屋頂的仿古建築三足鼎立, 構成一個碩大無比的「品」字。綜合陳列館作為擴建工程兩大主體工程之一,建築面積2.4萬平方米,陳列面積8000平方米;編鍾館建築面積5717平方米。館區總體布局高度體現了楚國建築的中軸對稱、「一台一殿」、「多台成組」、「多組成群」的高台建築布局格式。建築外牆為淺灰色花崗石裝飾,屋面用深藍灰色琉璃瓦鋪裝。室外環境按景觀式、園林式的特點進行布局,通過雕塑小品、休息庭院、園林綠化、配套的綜合服務設施等形式,營造出與博物館主體建築配套的歷史文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