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歷史上最著名的借刀殺人的案例是哪次
三國時期,呂布之死就是典型的借刀殺案例。表面上是曹操處死的呂布,但背後真正的元兇,其實是劉備。借刀殺人就是指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或者在不損害自己的實力之下,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劉備就是這樣利用曹操,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殺了呂布,削弱曹操的力量。
一方面,劉備也是想要奪得天下的,曹操必然是以後的對手,所以如果呂布為曹操所用,那麼將來肯定是一大禍患,另一方面,呂布這個小人背信棄義,把自己的徐州奪取,劉備也是很忌恨呂布。所以劉備就巧用了,借刀殺人。
『貳』 借刀殺人的故事典故簡介 借刀殺人的主人公是誰
此計是三十六計中第三計借刀殺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
名 稱
借刀殺人
地 點
西夏
時 間
北宋時期
參戰方
范仲淹 西夏
簡介
編輯
三十六計里的第三計,計謀比喻自己不出面,假借別人的手去害人。作品簡介:《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原典
編輯
敵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②推演。[1]
注釋
編輯
①友未定:「友」指軍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敵、我兩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時結盟而借力的人、集團或國家。友未定,就是說盟友對主戰的雙方,尚持徘徊、觀望的態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況。
②《損》:出自《易經·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誠心,就會有大的吉利,沒有錯失,合於正道,這樣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損卦:「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損」與「益」的轉化關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擊敵人,勢必要使盟友受到損失,但盟友的損失正可以換得自己的利益。
譯文
在敵方已經明確,而盟友的態度還不明確的情況下,要引誘盟友去消滅敵人,自己就不用出力(以此來保存實力),這是按照《損》卦推演出來的。
戰爭案例
一紙救江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後,就准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曹軍南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消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指出,曹之,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復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馬。正准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超共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盪盪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諸葛亮借馬超西涼兵馬(借刀殺人),來阻止曹操南下(圍魏救趙),兩計。
『叄』 有沒有關於借刀殺人的營銷故事
我建議你去看看百家講壇 空軍少將喬良教授主講的 新解36計 他每講一計都會舉許多商業例子 很值得去學習
『肆』 世紀之戰中 借 運、借勢、借蟲 的 借蟲是什麼意思
世紀之戰中借蟲意思是借刀殺人
世紀之戰中借蟲就是借蟲殺蟲 ,周氏嚙小蜂大戰美國回白蛾,也就是借答刀殺人的意思。借刀殺人就是借別人之手,自己不出面,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另外借刀殺人在古代一般都是用作反面案例,就是借別人之手、之勢,除掉自己的敵人,而不傷自己一絲一毫。引申為:自己不出面,把別人或事物當槍使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4)營銷案例借刀殺人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借蟲——借刀殺人
借刀殺人利用第三者的力量去攻擊敵人,用以保存自己的實力;再進一步,則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內部矛盾,使其自相殘殺,以達到致敵於死地的目的。
三國時,有狂士禰衡,當眾羞辱曹操手下重臣,曹操十分惱怒,但是禰衡的名氣很大,直接殺會影響曹操的名譽,還會被人說成心胸狹。
於是曹操派遣禰衡出使素有名氣但氣量極小的江夏太守黃祖處,黃祖果然忍受不了禰衡的奚落嘲諷,憤怒的將禰衡殺死,在這里,曹操使用的就是借刀殺人之計。
『伍』 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借刀殺人」的事情
我有兩個同事,他們之間關系特別不融洽,經常在單位裡面明爭暗搶。甚至回兩個人關系已經答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然後有一個同事他知道我們領導和其中一個女下屬關系比較特殊,讓那個他討厭的同事在不經意間就得罪了另外那個女同事。讓領導特別在意,就把另外一個同事開除了。
『陸』 營銷三十六計之造場計觀後感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三十六計依序為:金蟬脫殼、拋磚引玉、借刀殺人、以逸待勞、擒賊擒王、趁火打劫、關門捉賊、渾水摸魚、打草驚蛇、瞞天過海、反間計、笑裡藏刀、順手牽羊、調虎離山、李代桃僵、指桑罵槐、隔岸觀火、樹上開花、暗渡陳倉、走為上計、假痴不癲、欲擒故縱、釜底抽薪、空城計、苦肉計、遠交近攻、反客為主、上屋抽梯、偷梁換柱、無中生有、美人計、借屍還魂、聲東擊西、圍魏救趙、連環計、
我讀了《三十六計》這本書。這本書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三十六計」有六類——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和敗戰計,前三類是在有利狀況下的計謀,後三類是在不利狀況下採用的計謀。《三十六計》開宗明義:「六六三十六,數中有術,術中有數。陰陽變理,機在其中。機不可設,設則不中。」此言道明了陰陽法則是三十六計的理論基石。《三十六計》不是欺詐坑騙之術,也不是小人所施展的詭計,是正義戰勝邪惡的法寶。實際上,《三十六計》已經遠遠超出了軍事爭斗的范圍,被人們廣泛用於政治、外交、經濟、科技等許多領域,成為人們克敵制勝的重要智慧源泉。《三十六計》有許多都知道,但也有許多人不了解《三十六計》的含義,所以我們要多了解它。《三十六計》這本書讓我知道了許多知識,如果你感興趣就也來讀讀吧!
『柒』 求商業中運用三十六計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今天麻煩特別多,代表電影--------<瘋狂店員>【對策】三十六計精髓之上屋抽梯,擒賊擒王,反間計,渾水摸魚
【實際應用】1. 與人談話時,可以先問,「能和您聊兩分鍾嗎?」然後,然後就盡情聊吧。
2. 手頭同時有幾份任務在進行時,先完成最重要的,或者時級別最高的人交代下來的工作。
3. 爭取客戶時,不用費勁談自己產品的好處,先「隨便」說說其它產品的壞處。
4. 公司高層管理結構調整,或者大量新增人手時,別光顧著人心惶惶,這也是自己重新定位,確立更清晰職場目標的好處。
案例二:亂字當頭不動聲色,代表電影--------<女人四十>【對策】三十六計精髓之以逸待勞
【實際應用】在遇到比你強的人時,無論是能力還是職位,先別急著挑刺,首先審視自己的優缺點,認真比較你們之間的差距,或繼續保持優勢的一面(如阿娥堅持用紙筆工作),或彌補不足的一面(如吉布森開始認真思考女性廣告),只有擁有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機會到來時才能脫穎而出。
案例三:明天就得卷鋪蓋,代表電影--------<拜金一族>【對策】三十六計精髓之樹上開花,趁火打劫
【實際應用】
1. 參加商務談判時,說話的架勢比說話的內容更重要,你的語氣、眼神、乃至自信的姿態都直接決定了你所說內容的分量、
2. 送到手邊上的機會,一定要把握。
案例四:狹路相逢勇者勝,代表電影--------<叛逆性騷擾>【對策】三十六計精髓之美人計,暗渡陳倉,反客為主,借刀殺人,拋磚引玉,笑裡藏刀,借屍還魂,釜底抽薪
【實際運用】1. 最好別用美人計,上班時打扮得干凈利落即可;
2. 在公司的發展如果受限,你也可以暗渡陳倉,一邊工作,一邊努力找新工作;
3. 借刀殺人關鍵是巧妙運用,沒有必要身先士卒地牽涉到任何辦公室政治中,留神自己是正好充當了別人的「刀」;
4. 在某些問題上的退讓,可能會換來原則上的成功,所以,不妨拋磚引玉,犧牲總有報償的;
5. 笑裡藏刀說的還是社交場合的表面功夫,遇到任何狀況,聲色不要顯於外;
6. 如果你有什麼好的想法被上司耽擱下來了,瞅准合適的機會,再三向上司陳述你的方案;
7. 遇到困難時,要看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8. 反客為主的前提時先積累雄厚的實力。
最後一計:離職的九個瞬間
三十六計的最後一計乃「走為上計」,如果你確實工作得不開心,如果你有了更好的去處,如果你是被迫離開……離職的那一刻也是無比珍貴的,因為它預示著,馬上你就有一個新的開始了。
1. 離職的時候,比較放鬆的反而時被辭職的小職員,<廣播新聞>中的保羅在辭退他的一名員工之後,程序化地表示他的客氣:「現在,如果你有任何我可以幫得上你的地方……」然後得到了如下的回答:「那好,我確實希望你馬上就去死。」
『捌』 歷史上有哪些借刀殺人並且還成功了的案例
從古至抄今,出現在歷史上的襲關於「借刀殺人」的案例可謂數不勝數,畢竟這個作為兵法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早已經被先前的賢者們熟練運用了。而借刀殺人在戰國時期,出現的次數不少,典型的周瑜借刀殺人除掉蔡瑁和張允。
歷史上還有許多的借刀殺人的案例,借刀殺人基本上都是運用了別人的猜疑心,讓別人因為你一點點的假證據或話語,就讓對方除掉了你想除掉的人。雖說借刀殺人之計是一石二鳥的好計謀,但是運用不好的話,也許就將自己給搭進去了。
『玖』 借刀殺人的用計案例
張居正是明朝宰相,也算中國歷史上的一位大政治家,為了要奪權,也不惜使用其移屍嫁禍陰謀。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太監馮保,居中用事。大學士張居正明白要奪權專政,非借馮保之力不可,乃暗地結好馮保,稱兄道弟。
這時,獨握朝政大權的是內閣大學士高拱,高拱和張居正又是面和心不和的。
有一次,神宗早朝,方走出宮,突有一無須男子,作宦官狀,疾趨而來,左右見此,即上前把他抓住,搜出一把利刀,顯有行刺企圖。神宗即命馮保審問,此人供說名叫王大臣,來自南方的戚繼光的營里。馮保聞言大驚,立即停審,親往見張居正,問如何處置。張居正說:「高拱此人,屢想把你逐出宮外,此番可打蛇隨棍上,乘機把高拱除了,你才可以高枕無憂。何況戚繼光正握南北軍權,妄指不得,何不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馮保聞言大喜,回來即叫親信年儒去行事。年儒私對疑犯王大臣說:「下次審問的時候,你只一口咬定,是高拱派你來行刺的,便可赦你無罪,還會升你官做錦衣衛,賞賜千金。如不這般說,必會把你打死。」王大臣在此威迫利誘下,自然勉強答應照辦了。
到第二次審問的時候,各大臣早已心知肚明此案的內幕復雜,都列席旁聽。馮保這位無須主審官便問疑犯:「大膽王大臣,你來行刺,究竟受誰人指使的?」
王大臣在拘押時在獄中已吃盡拷打之苦,此時便憤然回答:「是你教我說是受高拱相公主使的。」
旁聽之人大嘩起來,馮保聞言大驚,即宣布退庭,不敢復問。
第二天再審,疑犯王大臣已中了啞毒,不能說話,馮保不待細審,即朱筆一批,押犯人往午門斬首。
在此情況之下,高拱也不安於位了,讓出位,回家吃老米去了,朝政大權,便落在張居正手裡。 宋朝建立後,宋太祖通過「杯酒釋兵權」穩固了中央政權,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開始了統一中國的戰爭。
在滅掉南漢之後,宋太祖把進攻目標轉向南唐。南唐後主李煜昏庸無能,只知道吟詩填詞,整天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國力日衰。宋太祖此時有心滅南唐,但又不敢輕舉妄動。原來,南唐有一位勇猛無敵的武將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認為林仁肇是宋朝滅南唐的一大障礙。可巧開寶四年(971),李煜派其弟李從善前來朝貢,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計,當即熱情款待李從善,並把他留下任泰寧軍節度使。李從善不敢違命,只得報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正好想通過李從善探聽一些宋朝的情況,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職。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裡,使者用錢財賄賂林的僕人,搞到了一張林的畫像。使者拿著畫像回來復命,宋太祖命人把畫像掛在自己的側室。
一天,李從善來見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領到側室。李從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畫像,不解地問道:「這是我國武將林仁肇的畫像,怎麼會掛在這里?」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說:「你已經是宋朝的人了,告訴你也沒什麼。皇上愛惜林仁肇的才幹,下詔書讓他來京城,他已經答應投降,先送來畫像以表誠心歸順。」侍臣又指著附近一座華美富麗的房子說:「聽說皇上准備把這所房子賜給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還要封他為節度使呢!」
李從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報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懷疑林仁肇心懷二心,在一次設宴招待林仁肇時,讓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葯。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發作,七竅流血而死。宋太祖聽到林仁肇的死訊後,立即發兵攻打南唐,很快就滅了南唐。 漢景帝即位後,決心像其父文帝那樣,把天下治理好。漢景帝聽說晁錯很有才能,就提升他當御史大夫。忠心耿耿的晁錯看到分封的那些藩王勢力越來越大,有的不受朝廷的約束,擔心這樣下去漢朝的天下會弄成四分五裂的局面。於是,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削藩。漢景帝也有心削弱那些藩王的勢力,但又怕他們借機造反,不敢妄動,就與大臣們商議此事。
各王眼見自己的封地要被削減,都怨恨晁錯,於是吳王、趙王、膠西王、楚王等聯合起來,打著「清君側,誅晁錯」的旗號起兵造反了。
漢景帝一邊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一邊拜竇嬰為大將,出兵應付叛軍。
竇嬰與晁錯原來就不和,在削藩的問題上又有不同的意見,他一直把晁錯視為眼中釘。竇嬰把個人的私怨看得比國家大事還重要,決定借漢景帝之手除掉晁錯。竇嬰派去的人對漢景帝說:「七王發兵是沖著晁錯來的。高祖分封同姓為王,已成規矩,晁錯非得要削藩,這不是存心與劉氏作對嗎?只要皇上斬了晁錯,赦免了七王起兵之罪,還給他們土地,他們一定會退兵。」昏庸的漢景帝竟然聽從了這個建議,把晁錯真的給殺了。
漢景帝原以為化干戈為玉帛了,可是七王並未罷兵,而且攻勢較以前更甚。這時,大將軍周亞夫派使者告訴漢景帝說:「吳王成心要造反,已經幾十年了,這次是借晁錯削藩為名發兵,想不到皇上聽信讒言把晁錯殺了。今後恐怕沒有誰再向朝廷出主意了。」漢景帝這才恍然大悟,但後悔已晚。後來,七王之亂被平定下去,漢朝的中央集權加強了,只可惜晁錯已被滅門三族。 呂布以勇武聞名於世,但最後還是被曹操生擒。呂布此時有意投降曹操,他對曹操說:「明公您所擔憂的人沒有比我呂布更強的了。我現在歸順您,則天下就是明公的。由明公您率領步兵,由我來帶領騎兵,則平定諸侯不過易如吹灰而已。」曹操被說動了心,欲想招降呂布,但又對呂布的誠意有些懷疑。正在這時,旁邊的劉備說了一句話:「曹公啊,您難道沒有看到丁建陽和董太師的下場嗎?」曹操於是下令絞死了呂布。
丁建陽即丁原,呂布最初是他的部下。後來呂布在董卓的唆使下殺死了丁建陽。董卓入京後,挾持天子,自稱太師,因而被稱作董太師。後來董卓因王允等人巧施連環計也死在呂布手裡。經劉備這么一說,曹操下決心殺了呂布。
那麼,劉備為何要置呂布於死地呢?原來,劉備雖然暫時依從曹操,卻懷有自立之心。呂布之所言,正是劉備所擔憂的。如果曹呂聯合,必然給劉備未來的事業帶來重重阻力。試想,當年在虎牢關,呂布一人在天下諸侯面前獨戰劉備、關羽、張飛三人尚且進退自如,那麼他若投降了曹操,又有誰是其對手呢?這就是劉備要殺呂布的原因所在。
以一言相勸,借曹操之手殺了呂布,劉備的智謀可見一斑。 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於是子貢游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而攻吳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就有了攻吳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吳。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游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害關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定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緊備戰,以防吳國進犯。
公元前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魯國立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及幾員大將死於亂軍之中。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劉秀與劉玄決裂後,率兵向長安進軍。洛陽是通往長安的軍事重地,劉玄派李軼去鎮守,以阻擋劉秀大軍的西進。
劉秀手下一名叫馮異的將軍寫信勸李軼歸順劉秀。李軼看完信後,內心十分矛盾。他雖然看出劉玄成不了大事,有意脫離劉玄,但是他又不敢輕易投靠劉秀。因為他曾參與殺害劉秀之兄的活動,擔心劉秀不容他。於是,李軼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這樣寫道:「今天你我都在鎮守軍事要地,地位舉足輕重。如果我們能同心同德,那我還有什麼顧慮呢?請將我的意思轉達給蕭王(指劉秀),我願為他盡微薄之力。」馮異看到這封意思委婉的信後,明白李軼是叫自己保證他歸順後的生命安全和高官厚祿。於是,馮異一方面給李軼回信表示安慰,另一方面出兵攻打洛陽周圍各縣,看李軼是否援救,以試探他有無誠意。李軼果然不與馮異交戰。馮異見李軼言行一致,就把此事的前後經過向劉秀作了報告,並遞上李軼的信,勸劉秀接受李軼的歸順。
劉秀深知李軼是一個反復無常的人,招降後仍是心頭之患。但是,若拒之門外,對戰局又十分不利。劉秀經反復考慮,終於想出一條借刀殺人的妙計。劉秀在給馮異的回信中,避而不談是否接受李軼的歸順,只是提醒說:「李軼這個人詭計多端,一般人難以看出他的心思。大家還是各自堅守陣地為好,防止李軼耍花招。」然後,劉秀故意將李軼歸降的事泄露出去。眾人議論紛紛。
不久,劉玄手下的另一員大將得到了這個消息,知道李軼心懷二意,就派人將他刺殺了。洛陽駐軍失去主將,軍心動搖,許多人投奔到了劉秀這一邊。戰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直到這時,大家才明白了劉秀的用意:借劉玄之手殺掉李軼,既除了自己的心頭之患,又不用承擔殺害降將的壞名聲。 戰國時期,著名的游說家蘇秦,「合縱」六國的計謀成功後,回到燕國。燕易王的母親文夫人年輕守寡,偏偏看上了足智多謀的蘇秦,二人不久私通。蘇秦擔心若被燕王發覺而將被處死,設法擺脫文夫人,他向燕王提出到齊國行使反間計,而匆匆來到齊國。齊宣王、齊閔王都很器重蘇秦,卻引來了齊國一些大臣的嫉恨。一次,閔王舍棄蘇秦的計謀,聽從了孟嘗君的諫言,免受了其他四國伐秦失利的結局,孟嘗君因此受到了閔王獎賞。那些嫉恨蘇秦的人以為閔王不再重用他了,派刺客在朝廷上殺死蘇秦,閔王下令捉拿兇手,而兇手早已逃遁。蘇秦臨死前對閔王說:「我死後,你把我的頭顱號令於市,就說『蘇秦是為燕國而反間於齊國,他是死有餘辜,誰殺他的,可以領賞金千兩』,這樣就可以捉住兇手。」。閔王按蘇秦的去做了,其兇手果然前來領賞,被抓住,後又審問出殺人的主謀,閔王把他們全殺了,以報謝蘇秦。
蘇秦才高權重,其死後還能「借」閔王之刀,除掉兇手及其主謀們,最終為自己報了殺身之仇,實在不易。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聯有一位才華橫溢、戰功卓著的將軍,名叫托哈傑斯基。1936年,斯大林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整肅」運動,托哈傑斯基也被列為「整肅」對象。德國軍方得知這個消息,如獲至寶:如果象托哈傑斯基這樣的將軍被除掉,對德國是非常有益的。
於是,德國元首希特勒秘密下令:由德國情報部門暗中捏造托哈傑斯基背叛蘇聯的證據,以此陷害於他。德情報人員著手假造托哈傑斯基與其夥伴,同德國將軍們私下交往密切,捏造了許多來往信件;以及托哈傑斯基一夥出賣給德軍大量的軍事情報、所獲報酬、德國情報部門給托哈傑斯基的信件影印本等,所有假證據顯得天衣無縫。不久,蘇聯以三百萬盧布購買了此情報,並據此迅即逮捕了托哈傑斯基等相關將軍八人。由於有大量、確鑿的「證據」在手,他們沒有任何辯解的餘地,他們很快被處死。
德國為了自身的戰略,無端捏造偽證,「借 」蘇聯自己人的手,除掉了心腹之患,其計謀可謂周密、徹底。這也是外國人運用「借刀殺人」最成功的事例之一。
『拾』 借刀殺人舉兩個例子。
呵呵 你老師很幽默 每個老師或者參考書比喻不同 何為借刀殺人? 你不如把你們老師講的例題發過來看看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