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津湖》浙江取景地大曝光,片中的長津湖是在哪裡拍攝的
抗美援朝戰爭是改寫當代世界史的重要事件,長津湖戰役是這場戰爭中的標志性事件,但電影《長津湖》的開場,卻是浙江湖州的秀麗風景。
該宣傳主題曲MV中的開頭部分,以伍家兄弟為代表的七連將士們踏上火車遠赴朝鮮戰場的場景,則是湖州長興煤山鎮取景拍攝的。
電影中還有一些鏡頭是在仙居縣步路鄉響岩村的樹林、水邊拍攝的,這些場景都反映出伍家兄弟的成長線。響岩村地處仙居永安溪畔,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至今仍保留著自然鄉村風貌。
「根據劇情需要,伍家兄弟從小生活的地方是水邊漁村,跟父母一起住在漁船上。導演組要尋找有山有水、環境優美的取景地,找了很多地方。」天台影視外景拍攝基地橫店外聯處主任戴志弘說,這樣的場景台州就有。戴志弘是仙居人,經過他的推薦,天台寒山湖和仙居縣步路鄉響岩村被選中。
『貳』 仙居有哪些習俗
1、十八羅漢
民間舞蹈十八羅漢源於南北朝時期「18強盜皈依佛門」的故事。相傳十八位強盜天良不泯,經神仙點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從此造福人寰。所以十八羅漢表演旨在勸人從善行走正道,是一種娛樂和哲理交融的舞蹈表演藝術。
2、卵石鑲嵌技藝
仙居地處浙東南山區,母親河永安溪有眾多表面光滑,圖紋、顏色和形狀均不相同的河卵石,仙居古代勞動人民師發自然就地取材,創造性地把卵石運用到了古建築裝飾藝術之中,深淺相間的石子圖案與古民居的建築色彩非常吻合,在仙居整個古民居的建築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跳跳馬
最先流入縣內官路鎮桂坑村,有「桂坑馬」之稱。跳跳馬(燈)是由扮演者騎著馬匹(指馬燈),按一定陣式跑動。馬燈以竹作架,用紙糊成,分前後兩半系於扮演者腹背。跳跳馬馬隊由28 人組成。
4、仙居花燈
仙居花燈是浙江省仙居縣特色傳統工藝品,元宵節節日習俗。歷史悠久,分布很廣,種類繁多。如橫溪、板橋的板龍燈,高遷上屋村的長旗燈,朱溪、下各的跳跳馬燈,下塘村的鯉魚跳龍門燈、田市鎮水口山村的卷地龍燈,前王村的轎里獅子燈、推蝦燈等等。
5、疊羅漢
相傳始於南北朝,距今有1500 多年歷史。約在100 多年前流入縣境,盛行於安嶺、橫溪一帶,常於每年「七月七」舉行活動。表演內容和形式取材於民間傳說《十八強盜皈依成佛》故事情節,由120 餘人參加。
『叄』 《中國影像方誌》:浙江仙居篇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中國影像方誌:浙江仙居篇》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LjwaeaSeTfgkVwSpupP5sA
『肆』 台州網紅打卡旅遊景點有哪些
1、椒江·大陳島
椒江大陳島位於台州灣洋面距椒江海門港29海里處,分上、下大陳二島,兩島隔水相鄰。
上大陳島面積7平方公里,下大陳島面積4.89平方公里,均為台州列島主島。島上氣候溫暖濕潤,冬暖夏涼,尤其盛夏時溫暑宜人,是避暑休閑的好去處。林木植物茂盛,森林覆蓋率達50~60%,已列入省級海上森林公署漁風涼朴,海洋資源豐富,昔為台州海上最繁榮的漁業集鎮。
島上氣候溫暖濕潤,海島景觀旖旎,海產豐富,林木蔥蘢,被譽為「東海明珠」。
『伍』 游覽「神仙居」景區,有什麼奇特的景點
這是一個挺“神奇”的地方。
在這里,所有的台階、索道、吊橋、棧道,都不是因旅遊開發“有意”安排,而是不得不這么修建,遊客也不得不這么走,否則這片山,你真的“過不去”。
說回神仙居景區。走過吊橋,又見洞天。這山巔之上,竟有一小小郵局。據說這里曾與世隔絕,只有書信與外界溝通。如今它依然保留著郵寄明信片與紙質信件的功能,更是神仙居里一個別致的小風景。郵局老闆懶懶地不愛理人,倒是門邊樹蔭下的許願亭漂漂亮亮的。赤繩飄搖、福牌密密一片,紅得旺盛。郵局邊上有一間小館,各種當地小吃盡在其中,價錢相當親民,不似想像中昂貴。
『陸』 《長津湖》在哪裡拍
《長津湖》在丹東、仙居、天台寒山湖、懷來、橫店、長興煤山鎮這些位置拍的。
其實,《長津湖》的取景地有很多,戰爭很慘烈,電影的故事卻從寧靜祥和的小漁村開始。伍千里坐著小船回到浙江湖州的家,沿途秀麗的青山掩映著平靜的湖水,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這處江南漁村的取景地,正是位於浙江天台縣的寒山湖。寒山湖,即里石門水庫,東距天台縣城40公里,因唐朝著名的隱逸詩人寒山子曾在此徜徉而得名。
《長津湖》故事梗概:
電影講述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與美軍在朝鮮長津湖地區交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將美軍1個多師分割包圍於長津湖地區,殲敵1.3萬餘人,扭轉了戰場態勢。
這次戰役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是扭轉局勢的關鍵一戰,而中國人民志願軍也付出了慘痛的犧牲,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極端天氣中,很多先烈是以端著槍的姿勢被凍僵,體現了志願軍戰士服從命令視死如歸、凍成冰雕也不退縮的革命精神。
『柒』 浙江台州仙居下各有什麼地方好玩
仙居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靠近東海,是中國沿海開放地區之一,內外交通體系發達。仙居風景名勝區地處仙居縣中南部,距縣城20多公里,距省道公路臨石線3公里,具備優越的交通條件。仙居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含神仙居(西罨)、景星、十三都、公盂、淡竹五個景區,由飯甑岩、將軍岩、西天門、雞冠岩、天柱岩、景星岩、蝌蚪崖、擎天柱、公盂崖、高玉岩、神龍瀑、人字瀑、龍潭澗等139個景點組成。素有西罨之奇、景星之雄、公盂之巍、十三都之清、淡竹之幽稱譽。
風景名勝
仙居風景名勝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87.8平方公里,含神仙居、景星岩、永安溪漂流、皤灘古鎮、淡竹景區,集奇、險、清、幽於一體,匯峰、瀑、溪、林於一地。
(1)神仙居景區:神仙居位於仙居縣城西約20公里的白塔鎮南境。景區內原有西罨寺。據《光緒志寺觀》載,這里本是宋代雪崖禪師的卓錫之地,興為叢剎後,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年輕時曾在此讀書。明萬曆年間(1583)僧廣正又募捐重建。因風雨侵蝕,如今已寺毀成墟,鍾聲不再,然其壯麗獨特的自然風光,則聲名遠播,成為目前該縣遊客最旺的一處旅遊勝地。據統計,每年至此的遊人不下數萬。有的甚至一而再,再而 三地故地重遊。從而贏得了「神仙居」、「桃源仙境」等眾多贊譽。此景融險峰、幽谷、秀林、奇瀑於一體,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有不類他山,異乎尋常,出人意料, 匪夷所思的景觀形態,總面積15.8平方公里。景區內將軍岩、睡美人、飛天瀑等景點60多處。在1997年浙江省旅遊局組織的風景名勝區評選中被評為全省「遊客最喜愛的美景樂園」之一,99年被評為浙江省五大風景旅遊精品景區,2000年被確定為浙江省作家創作基地,2002年被浙江省攝影家協會授予「浙江省攝影創作基地」。景區上游瀑布群和龍潭群眾多,僅五百米范圍內就擁有連續十一級飛瀑和形態各異的深潭,為國內罕見。
(2)永安溪漂流:清清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被專家喻為「幽谷溪流、清澈見底、終年不枯、據水質專家分析可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准」。現開辟的永安溪漂流河河段總行程7.68公里,以仙居土產的特製的竹筏作為工具,「小小竹筏溪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乘一葉竹筏順流而下,或如履平地或急穿險灘,遠離城市的繁華和喧囂,碧水、藍天、遠山能讓你品味到似水柔情般的逍遙溫馨和兩岸奇趣橫生的田園景色。
永安溪漂流河段總行程7.68公里,以仙居土產的特製竹筏作為工具。「小小竹排溪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永安溪漂流配置歌手導游,為全國漂流首創,被媒體譽為「竹筏上的劉三姐」。
(3)景星岩景區:其中包括響鈴岩、望月亭等景點。響鈴岩位於摘星台西北角,岩體裂隙成一條寬不足一米、深不可測的懸崖溝壑,石落壑中,擊撞左右岩壁,「鈴聲」清脆,餘音裊裊,響聲半分鍾有餘。登山者無不以投石取響為樂,年長月久,以致周圍百米內石子殆盡,而溝壑依然,響聲如故,因而得名。仰望景星岩,萬韌壁立,橫截天際,您定能領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間境,若從唯一的一條蜿蜓曲折的石級小路"十八盤"登上天門,登高遠眺。雲散霞蔚,油然而生"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從山底仰望,整座山體南北長而東西狹,首尾昂起,像一艘巨型的輪船停泊於此。峭壁、奇石、古松、修竹構成這里奇特的景觀。
(4)皤灘古鎮:皤灘古鎮位於仙居縣城西約25千米處。早在公元998年前,這里就因水路便利成為永安溪沿岸一 個繁華的集鎮。經過了千年的風雲,皤灘仍保存三華里長鵝卵石鋪砌的「龍」型古街。街旁唐、宋、元、明、清、民國時遺留下來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民宅古居,以及氣勢宏偉、布局精美的「三透九門堂」,朱熹送子就學過的桐江書院和曾獲得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針刺無骨花燈,該燈在唐朝時即被送選皇宮作為宮燈,仙居也因此於2000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花燈)之鄉」。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能讓你體會到千年文化的內涵。
古街形似一條龍,西龍頭,東龍尾,中段彎曲成龍身。龍頭所對是五溪匯合點,這究意是巧合還是古人的圖騰崇拜「臆造」,還有待考證。而龍尾所在處至令還矗立著一座國內罕見的磚雕 坊,高3.5米,跨度8米,磚頭的外表上刻著一組組玲瓏剔透、栩栩如生的龍鳳、麒麟、仙鶴、仙 鹿、花卉、人物等圖案。古街兩旁至今還保保存著二百六十多家店鋪,其中當時勾欄院招牌「色賽春花」四個大字還隱約可見。古街除了店鋪外,還有不少書香門第,其中以長門堂和何氏里門堂為突出。長門堂門庭結構整齊大方,在正堂屋檐下懸掛著一塊清雍正年間的匾――「貽厚堂」,堂屋裡還懸掛著一塊由清吏部侍郎齊召南書寫的「洛社名高」的匾額。何氏里門堂,其地域代表性不亞於北京的四合院。整座建築樓軒相連,廊廡回環,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原廳堂正中懸掛一塊鑲貼真金的「大學士」匾。現今何氏家族還珍藏著清代「大學士頂冠」與「服飾」。
(5)仙居原始森林:即仙居淡竹俞坑自然保護區。俞坑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現有面積5000畝,森林覆蓋率達94.5%,區內共有維管植物160科、649屬、1440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樹種有7種,一級保護的有南方紅豆衫,二級保護的有長葉榧、香果樹、毛紅椿等;珍稀植物有入角蓮、短萼黃蓮、厚朴、刺葉櫟、青錢柳、浙江楠等。共有脊椎動物25目、64科、260種,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4種,有26種鳥類、9類獸類為國家二級保護。區內闊葉林是目前括蒼山系保存最為完整的一片常綠闊葉林,被專家譽為浙江省罕見的天然植物「基因庫」和植物「博物館」。
仙居八景:東嶺曉春(鍾)、南峰眺艇、石龍霖雨、景星望月、水簾瀑布、麻姑積雪、錦鳳沖霄和蒼嶺丹楓合稱仙居八景。東嶺曉春(鍾)系晨景,景星望月為夜景;麻姑積雪為冬景,蒼嶺丹楓、景星望月為秋景,石龍霖雨、水簾瀑布屬夏景,東嶺曉春屬春景。晨有晨色,夜有夜景,四時八節,各展風姿。「仙居八景」實是造物主給仙居大地的巧妙安排。青山綠水。仙居的最大工程「下岸水庫」可以緩解旱情,也給我們帶來遊山玩水的好地方。目前還待開發的還有許多險景妙峰。等待來客欣賞。
『捌』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正式官宣,將會在哪些地區取景拍攝
電影《長津湖之水門橋》 目前已經正式官宣了,影迷們都很期待這部續集作品,同時也希望續集作品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不過這份驚喜只能是跟劇情有關了,因為《長津湖之水門橋》 已經完成了大部分拍攝了,等到冰雪天氣的時候,才會繼續拍攝剩餘的部分,而這部電影的取景地是比較多的,有丹東、橫店、寒山湖、煤山鎮等。
最後,《長津湖之水門橋》 依然會有很多室內的戲,尤其是中央指揮部的戲份,這部分戲份都是室內的戲份,所以基本上都是在橫店拍攝的,還有部分室內取景是在丹東完成的,整體還是比較還原歷史的,這也是《長津湖之水門橋》 值得誇贊的地方。
『玖』 浙江有什麼民間藝術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浦江縣
浦江民間剪紙歷史悠久,流傳甚廣。它以戲劇人物和神話人物為主要題材,人物多用陰鏤手法,既有南方剪紙細密秀麗善裝飾的特點,又有北方剪紙渾厚粗獷的造型,在中國剪紙中獨樹一幟。建國後,出版了許多浦江剪紙畫冊,1960年還出版了《浦江民間剪紙集》。浦江縣文化館在收集整理浦江剪紙的基礎上組織業余作者創作新剪紙,並在本地、杭州和日本展出。剪紙還作為中小學校教學內容。1988年,三幅傳統剪紙入選《中國美術全集》。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青田縣
青田有豐富的葉臘石礦產,石雕工藝起於六朝,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石雕業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飛躍發展,在國內外享有聲譽。聯合國大廈、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國工藝美術館、故宮博物館等都藏有精品。青田石雕利用石料的原始色澤和質地,依勢造型,因材施藝,雕刻以鏤刻見長,圓雕為主,精美華麗。青田縣擁有四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數十位高、中級工藝美術師。1996年,文化部命名青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諸暨市
諸暨曾為越國古都,是西施故里,廣闊的水鄉湖區為珍珠養殖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心靈手巧的西施後人得益於獨特的傳統民間藝術積淀,開發了200多個系列品種的珍珠串綴造型藝術,獨樹一幟,因此被載入《中華之最》。改革開放後諸暨的珍珠加工形成藝術產業,珍珠年加工量達200多噸,從業藝人3.5萬,並形成全國最大的珍珠交易市場,產品銷往世界各地。1996年,文化部命名諸暨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象山縣
象山半島盛產毛竹,歷史上有竹雕工藝流傳,但始終未能發揚光大。改革開放後,一些山區美術愛好者研究傳統,利用豐富的資源,開始創作新竹根雕,培養了許多竹根雕新秀。短短的十幾年,象山竹根雕在全國獲得"劉開渠根藝獎"金獎2個,銀獎2個,在省級展賽上也獲得許多大獎。竹根雕藝術創作逐步走向產業化,產品遠銷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百餘件精品被國內外知名收藏家或機構收藏。1996年,文化部命名象山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奉化市
奉化布龍是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從敬神、娛神活動發展而來,相傳已有二三百年歷史。龍身有九節、十二節、十八節、二十四節之分,都有一定的講究,其中以條宅、周家兩村的九節布龍最為典型。新中國成立以來,奉化布龍先後五次赴京表演,1955年獲全國業餘音樂舞蹈匯演優秀演出獎,1988年獲國際旅遊年中國龍舞大賽二等獎。1996年,文化部命名奉化市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樂清市象陽鎮
樂清市象陽鎮有豐富的傳統民間藝術資源,其中以木雕、石雕和剪紙為最。樂清黃楊木雕是浙江三雕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樂清剪紙是南方細密風格的代表;樂清石雕品種繁多,創造性強。該鎮擁有工藝大師3人,工藝師20多人,從藝人員2000多,作品在省級以上獲獎頻繁。中共樂清市市委、市政府把工藝品和產品作為特色經濟大力發展。2000年,文化部命名象陽鎮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長興縣天平村
長興縣天平村有個古老的民間舞蹈叫"百葉龍",演示了粉荷碧蓮瞬間化作烈性蛟龍的神奇故事。百葉龍龍頭象荷花,龍尾由蝴蝶飛化,龍身用900多荷花瓣綴連而成。1957年,百葉龍獲國務院頒發的特別獎,並參加世界青年聯節。1980年又獲全國一等獎,轟動京城。此後,全國大型活動盛邀頻繁,獲獎不斷,算上縣級重大慶典,足有百次之多。在國外也有很大影響。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長興縣天平村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仙居縣
仙居皤灘花燈源於唐代民間的鬧燈活動,也稱"唐燈"、"神燈"。全燈沒有骨架,由透刺有花紋的紙片(最多達58片)粘貼而成,花樣繁多。花燈曾為清代貢品,外國人稱它為"神奇的無骨花燈"。為搶救民間藝術遺產,研究和創作花燈,皤灘鎮於1985年成立了花燈協會。此後,新作品參加全國許多各類大型民間藝術展覽,獲得"96澳門第四屆國際藝術品博覽會"金獎,電視台還播放了專題片。1998年,仙居縣被浙江省文化廳命名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桐廬縣
民間剪紙在桐廬自古有之,廣大婦女施展手藝,樂在其中。1989年,被著名畫家直淺予先生推崇為"啟蒙老師"的胡家芝老太太在文化館展出剪紙作品後,愛好者紛紛前來交流。文化館趁勢舉辦各種展賽和培訓,有好幾百人參加活動,產生了大批作品。充滿江南內韻的作品到陝西、俄羅斯展出,在省級以上獲獎的有45件,其中全國金獎和銀獎各1件,一位作者還到西班牙參加民間藝術交流。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桐廬縣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鄞縣咸祥鎮
咸祥鎮位於東海之濱,自然形成綵船配樂踩街慶祝農漁業豐收的風氣,清光緒年間形成規模。新中國成立後每逢重大節慶活動,這種群眾性文藝樣式自然不會缺少。改革開放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參與活動的群眾日益增多,規模最大時可達12隻綵船,4200多人參加,幾十個曲目演奏。綵船製作也從過去的紙竹粘扎變成木雕彩漆,漸成奇觀。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鄞縣咸祥鎮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鄞縣東錢湖鎮
東錢湖集"西子風光,太湖氣魄"為一體,是浙江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晉代起,龍舟比賽漸成重要的民間藝術和民間體育活動項目,經歷代傳承創新,形成獨特的風格,規模越來越大。改革開放後,每逢傳統佳節和重大慶典都要舉行龍舟表演或比賽。全鎮擁有十支龍舟隊,隊員達500多人。龍舟的製作日益精到,與龍舟比賽同時舉辦的民間藝術活動更加豐富。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東錢湖鎮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舟山定海區紫薇鄉
定海流行兩種木偶戲,較大的稱"下弄上",較小的叫"布袋木偶"。1959年,40餘木偶藝人加入舟山地區曲藝隊,1963年成立木偶工作者協會,下屬許多木偶劇團。最為知名的就是紫薇的"東升木偶劇團"。1965年以來,他們大膽改革,豐富了演出內容,使原先單人用簡陋方法的表演變成了有舞台、燈光、布景,多人參與的表演。1998年,浙江省文化廳命名定海區紫薇鄉為"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
浙江省民間藝術之鄉:東陽
發源於一千多年前的東陽木雕、東陽竹編是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兩朵絢麗的奇葩。
東陽木雕,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自唐至今千餘載,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藝術之一。清朝乾隆年間,曾出現400多位藝人同時應招進京,為故宮建築雕刻和製作龍床、御座、宮燈等木雕作品的壯觀場面,一時盛名傳京城。
東陽竹編在殷商時代開始問世,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東陽竹編工藝歷經千餘年的洗煉,其作品已達美輪美奐的境地。早在1915年東陽竹紡工藝就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賽會上獲獎。1984年創作完成的大型竹編屏風《九龍壁》,以其高超的編織技藝,獲得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並被列為國家工藝美術珍品而永久保存。1994年,人物竹編《漁翁》獲得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大展"金杯獎"。1995年,文化部命名東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