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興安宣傳部

興安宣傳部

發布時間:2022-07-12 08:16:19

1. 劉俊傑的個人簡況

劉俊傑,2006年於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1991年於西北師范大學地理系(現資源環境學院)獲得理學碩士學位。現為廣西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廣西教育廳重點研究基地西南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常務副主任;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泛北部灣發展研究團隊首席專家;區域經濟學、國民經濟學、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MBA碩士研究生導師。兼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評審與鑒定專家;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編委;廣西地理學會理事;廣西政府采購評審專家;廣西科技項目評審鑒定專家。 區域經濟學:本科生
產業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本科生
城市產業組織與政策,城市經濟學:碩士研究生;本科生
新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與現代中國轉型研究:博士研究生專題
中國區域經濟研究專題:碩士研究生
截止目前已經指導40餘名碩士研究生,其中畢業31名 1. 主持2011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西部項目「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課題編號:11XJL007)
2. 主持2011-2012桂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桂林特大城市建設空間布局研究」(2012ZD005)
3. 2011年主持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泛北部灣發展研究團隊」項目建設(合同編號:TD2011005)
4. 2010-2011桂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桂林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創新發展模式研究」(2011ZD003)
5. 主持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社會服務行動工程項目「旅遊資源富集區城鎮化發展模式研究:基於陽朔、興安及其資源縣的調研」
6. 完成(第三)2004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課題「西南岩溶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協調發展及調控模式研究」(編號70463001)
7. 主持完成廣西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廣西專業化產業集群的培植與區域創新發展研究」(批准號:05FJL001)。
8. 主持廣西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研究課題「廣西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新型城鄉形態研究」(YB2010016)
9. 主研(第二)2009-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金一般項目「東西部能源效率趨同的空間計量經濟學研究」 (編號:08JA790030)
10. 主研(第二)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項目「廣西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與對策研究(編號:桂科軟0997004)
11. 主持完成廣東省教育廳「九五」規劃第二批重點課題「粵西沿海地區人地關系的系統分析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編號:98SZA790010)。
12. 主持2007年度廣西教育廳面上項目「環北部灣(廣西)經濟區優勢產業集聚與城市群整合發展研究」(編號200702MS033)
13. 主持完成2008廣西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廣西新型農民人力資本評估與投資路徑研究」,(編號2008C18)
14. 主持2008-2009年桂林市科學技術局、桂林市建設與規劃委員會軟科學項目「桂林市臨桂新區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優化前瞻性研究」(編號:市科[2008]51號—22)
15. 完成(第二)2004年廣西科學基金項目「廣西岩溶區生態重建與經濟協調發展及調控模式研究」(編號:桂科基0448034)。
16. 主研(第二)2008-2010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自主發展能力培育與經濟追趕機制研究(編號:08BJL009)
17. 主研(第二)2008-2009年廣西軟科學研究課題「區域產學研戰略聯盟實證與廣西對策研究」(編號:桂科軟0896003-2)
18. 參研完成200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重點課題「信息化時代的新工業化與產業結構跨越式升級」,(編號:02AJL006)。
19. 主持完成2004年廣西平樂縣政府委託的「縣域中心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規劃」等橫向課題5項。
20. 主持完成2009年度桂林市委宣傳部特別委託項目「桂林市文化立市發展戰略研究」
21. 主持「桂林市工業園區(集中區)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
22. 主持「廣西靈川八里街工業園區十二五規劃發展」編制
23. 主持「桂林市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
24. 主持「桂林市節能「十二五」規劃」編制
25. 主持「龍勝各族自治縣工業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編制。

2. 對雲岡石窟的不同歷史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雲岡石窟,有窟龕252個,造像51000餘尊,代表了公元5世紀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

雲岡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現存的雲崗石窟群,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象蜂窩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鑲嵌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布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整座石窟氣魄宏大,外觀庄嚴,雕工細膩,主題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1]雲崗石窟位於山西水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軀。
雲崗石窟創建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音壇耀)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時開鑿),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中央直立一個寬約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
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雲岡石窟景觀(一)(20張)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象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緻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詳細可參考:網路「雲岡石窟」

3. 在長征過程中發生了那些著名的戰役

(1)搶渡大渡河
時間:1935年5月24日夜—29日

地點:川西大渡河畔

兵力:紅軍2萬人,國民黨軍20萬人

戰果:17名勇士冒著密集槍彈和炮火強行渡河,一舉擊潰川軍1個營,紅1軍團第1師和幹部團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接著22勇士飛奪瀘定橋,紅4團擊潰川軍,紅一、四方面軍勝利奪取瀘定城,成功開拓了北上道路。

最驚險的戰役搶渡大渡河

要強渡大渡河,真比登天還難。大渡河河幅有30多米寬,流速每秒4米,水深30米。河底亂石參差,形成無數旋渦,可讓鵝毛沉底,水性好的人也不能泅渡。盡管如此凶險,在劉伯承、聶榮臻的指揮下,強渡大渡河的紅軍17勇士靠一條小船出發了。為吸引對岸國民黨軍火力,減少渡河勇士的傷亡,劉伯承和聶榮臻不顧個人安危,故意暴露自己,以分散敵人的火力。兩位首長的行動激勵了岸上紅軍部隊,大家都爭著朝前站。此時,大家都是一樣的心情:打吧,向我們打吧,只要不打中我們的船就行。經過英勇奮戰,先遣隊終於渡過天險大渡河。

為盡快渡過大渡河,中央紅軍把目光瞄向距安順場北面約 160公里的瀘定橋。此時,敵人已前往增援瀘定城,雙方都在搶時間。擔任西路奪橋先鋒的紅一軍團二師第四團28日一天就走了240里路,於29日6時搶險趕到瀘定橋邊。沖鋒開始後,22名突擊隊員扶著橋欄、踩著鐵鏈,冒著彈雨向對岸沖去。至6月2日,中央紅軍主力由瀘定橋渡過了大渡河。在瀘定橋橋頭,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召開慶功大會,周恩來為22名勇士發了獎。獎品有:寫著「中革軍委狀」的列寧服和鋼筆、日記本、搪瓷碗和筷子。飛奪瀘定橋創造了兩項戰爭史上的紀錄:徒步急行軍速度和爬過百米多長鐵鏈戰斗的紀錄。
(2)四渡赤水
時間:1935年1月19日—3月22日

地點:川貴邊境

兵力:紅軍3萬餘人,國民黨軍30萬人

戰果:殲敵1.8萬人,中央紅軍一反被動挨打狀態,跳出了蔣介石苦心設計的包圍圈,奪取了戰略轉移的主動權。

最具謀略的戰役四渡赤水

1935年1月19日,在奪取北上途中赤水城的戰斗中,紅軍遭遇了強敵抵抗。當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軍委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果斷改變北上渡江計劃,決定撤出戰斗,西渡赤水河,再相機北渡長江。1月29日,中央紅軍從猿猴場(今元厚)、土城上下渡口等處一渡赤水,向川南的古藺、敘永地區前進。

紅軍一渡赤水抵達川南,引起敵人的極大恐慌。蔣介石急令加強長江防務,並重新部署「追剿」紅軍,調動大軍向威信集結。毛澤東等認為敵軍主力已被吸引到川滇邊境,以遵義為中心的黔北地區敵兵力空虛,遂決定轉兵東進,二渡赤水,擺脫敵人夾擊。

中央紅軍突殺「回馬槍」,完全出乎敵人的預料。很快,紅軍攻佔遵義以北60公里的婁山關,二占遵義。攻下遵義的紅軍繼續向南發展,打到烏江北岸。就這樣,中央紅軍擊潰和殲滅敵人2個師又8個團,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是紅軍長征以來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蔣介石組織新的圍攻。為了避免被動,在毛澤東等指揮下,3月16日紅軍在茅台三渡赤水。紅軍再次出現在川南,蔣介石判斷紅軍又要北渡長江,調集大軍堵截。毛澤東當機立斷,毅然決定回師四渡赤水,奪取戰略主動權。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紅軍以隱蔽、神速的動作,經太平渡、二郎灘、九溪口東渡赤水。至此,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跳出了蔣介石苦心設計的在烏江以北、川黔邊地區消滅紅軍的包圍圈,將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甩到了烏江以北地區。
(3)突破臘子口
時間:1935年9月17日

地點:甘肅迭部縣東北部臘子鄉臘子口

兵力: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國民黨軍兩個營加三個團

戰果:紅軍將士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峭壁迂迴包剿的戰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於9月17日凌晨攻克臘子口天險

最難攻的戰役突破臘子口
臘子口寬約30米,兩個懸崖絕壁間夾著一道窄窄的山溝向上延伸,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處的河上架著一座木橋,橫跨於兩岸陡壁之上,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路。蔣介石在岷縣、臘子口地區配置了兩個師。魯大昌兩個營的兵力駐守在臘子口,1個營扼守隘口,1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三角形谷地,師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縣一帶,可隨時增援。他們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築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網。毛澤東清楚地知道,臘子口再險,紅軍也要攻下來,否則就得重回草地去。烏江、金沙江、大渡河沒有擋住紅軍的前進,雪山草地紅軍都走過來了。毛澤東果斷地下達了「兩天之內拿下臘子口」的命令。

9月 17日下午,紅1軍2師4團向臘子口發動了猛烈的進攻。可是由於地形不利,兵力無法展開,從下午攻到半夜,連續沖鋒十幾次都沒有成功。他們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政委楊成武率領第6連從正面進行夜襲,奪取木橋;另一路由團長王開湘率領第1、第2連,悄悄地迂迴到臘子口右側,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敵人後面去。戰斗再次打響了,正當正面戰斗激烈進行的時刻,迂迴部隊已摸到臘子口右側峭壁下。一個苗族戰士手持帶鐵鉤的長桿,順著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後將事先接好的綁腿纏在樹幹上放下來,後面的戰士拉著綁腿一個接一個地全部上去。他們突然出現在敵人的後方,嚇得敵人魂飛魄散,扔下槍支倉皇逃命。

黨中央率陝甘支隊通過臘子口後,9月20日,進占甘南的哈達鋪。至此,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主力終於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區域,打破了蔣介石妄圖利用惡劣的自然條件「困死」紅軍的陰謀。 夏冰
(4)湘江血戰
時間:1934年11月25日—12月2日

地點:廣西北部的湘江地域

兵力:紅軍8.6萬人,國民黨軍30萬人

戰果:紅軍銳減至3萬人(後據准確考證,中央紅軍過前三道封鎖線損失2萬人,整個湘江戰役損失3萬人),元氣大傷。但紅軍勇士用血肉之軀硬是在狹窄的地域中堵住了國民黨軍的圍攻,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

最慘烈的戰役湘江血戰

湘江戰役, 發生在1934年初冬的湘江枯水期,剛剛突破了三道封鎖線的先頭紅軍得以順利涉水過江,但後續部隊卻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能及時搶渡,遭到湘軍和桂軍的圍攻。紅軍一再喪失良機,大部隊仍按常規行軍,每天平均只走三十多里,足足走了四五天,才到達湘江邊。這種行軍速度,給了敵人以重新調整部署的時機,使紅軍有利的態勢喪失殆盡。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紅軍大部隊在突如其來的打擊下毫無還手之力,碧綠的湘江水,轉瞬之間變成一江血水。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兩岸的紅軍戰士與處於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雙方苦戰了五個晝夜。

在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陣地上空。

紅一軍團2師4團團長耿飆回憶:「軍團指揮部完全混在了陣地之中,指揮官們帶著電台,直接把命令下達到靠近的部隊。譯電員們往往一封來電還沒有翻譯出來,他們就下達了第二道命令。這些電報無不冠以『十萬火急』等詞,無一不要求戰士『全力阻擊』、『保證時間』……」

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國民黨部隊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更是一次意志的較量。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掌握在紅軍手中。那是一幅橫屍遍野的慘烈景象。蕭鋒所在的紅一軍團1師3團損失過半,他在日記里寫道:「炊事員挑著飯擔子看到香噴噴的米飯沒人吃,邊走邊哭。」「你知道嗎?以前這里的人,是不怎麼吃魚的。」70年後的今天,廣西興安縣委宣傳部的劉副部長,指著飯桌上的一盤魚對記者說。「在做現在的工作之前,我是負責編縣志的。在湘江戰役之後,這附近很多人,都不吃湘江里的魚。有一種說法叫『三年莫食湘江魚』,我想,你應該清楚其中的意思。」

不但是老鄉們不敢吃魚,在歷經幾天慘烈的戰斗之後,這個以山清水秀著稱的地方,連江水都沒法飲用。「我過江的時候,是保護中央機關縱隊從界首下游的文市渡河,當時只聽到槍響,沒見到戰斗。但是,我卻清楚地記得,那時的湘江水,是紅的。」老紅軍陳廣財回憶起往事,聲音都有些哽咽。

從興安縣城到紅三軍團指揮所所在地界首三官堂,路程並沒有多遠。中間只有零星散布的幾個村子,其間夾雜著幾座並不很高卻異常陡峭的小山。這其中最大的一個村子,名叫光華鋪。從公路上過去,兩邊是熟透了的稻子,遠遠地可以看到,山腳下冒起裊裊的青煙。

曾出現在《紅旗飄飄》一書中的年輕政委,如今96歲的「鐵頭將軍」羅元發中將在北京接受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他跟隨中央紅軍長征中驚心動魄的戰斗經歷……
紅軍密電中的湘江血戰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央紅軍在位於廣西北部的湘江地域,與國民黨30萬軍隊進行了一場生死存亡的大血戰。湘江血戰後,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人,元氣大傷。

1934年12月2日,軍委電台的一份敵情通報中提到:「我三軍團第5師此次戰役損失甚大,師長、政委死亡,十三、十四兩團,現僅有六百餘,十五團尚有四五百人……」這份註明「密譯」的敵情通報記錄的是發生在1934年11月28日拂曉的新圩阻擊戰——湘江血戰中著名的三大阻擊戰之一。紅三軍團5師14 團、15團及軍委炮兵營共3900餘人參戰,13團則隨軍團部作戰。紅軍的對手是廣西軍閥的兩個師又一個團,共1.3萬餘人。經過三天兩夜的血戰,紅5師參謀長胡震、14團團長黃冕昌犧牲,14團政委和15團團長白志文、政委羅元發均負重傷,兩個團的營、連幹部大都犧牲。

敵情通報中也有失誤的地方。紅5師師長李天佑和政委鍾赤兵沒有犧牲,李天佑後來成為共和國開國上將,曾任廣州軍區代司令員。但趕來接防的紅9軍團34師師長陳樹湘、政委程翠林及5000名紅軍將士卻倒在了湘江東岸。34師作為全軍的總後衛隊,為掩護紅8軍團撤退,在湘江東岸全軍覆沒,師長陳樹湘腹部重傷被俘後扯斷腸子自盡。被打散的34師官兵200多人在師參謀長王光道帶領下在湘南堅持游擊戰,最後全部犧牲。

敵情通報中還記錄:「15師數日前從閩趕來……四三、四四兩團……被擊潰,通訊器材人員多被俘。」這里提到的15師就是號稱「最年輕的紅軍」的少共國際師,隸屬紅5軍團,全師平均年齡不足19歲。43團是師前衛,在突破四道封鎖線時多次惡戰,傷亡極大。

12月3日,軍委電台在敵情通報中再次報告了偵聽到的傷亡情況:「敵談我三軍團……不時對其騷擾,並雲近日我傷亡約萬人以上。」此時,紅軍已經全部渡過湘江,全軍傷亡豈止萬人。過江以後,紅5師縮編為一個團。而出發前剛剛組建的紅8軍團,萬餘人損失四分之三以上,這支僅僅存在了兩個多月的紅軍部隊,和紅 34師一起,永遠地從紅軍建制中消失了。

紅軍主力紅一方面軍在368天的征戰中,全天作戰的大規模戰斗有15次,有15天是整天用在打大決戰上,幾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共作戰380餘次。
(5)直羅鎮之戰
時間:1935年11月21日—24日
兵力:紅軍10個團以上,國民黨5個師
戰果:紅軍共殲滅國民黨東北軍1個師又1個團,俘虜5300餘人,繳槍 3500餘支。
毛澤東同志在評價這次戰役的影響時指出:「直羅鎮一仗,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最輝煌的戰役直羅鎮之戰

「農歷十月初四,黨中央在東村開了一個『軍事秘密會』,當時,毛主席親自繪了一個地理圖,布置好什麼時間開始。徐海東的紅29軍,還有我們的游擊隊一支隊、二支隊。農歷十月初九,先抽了200多人上土寨子,沒費事就解決了土寨子。那天晚上我們在山下支了大銅鍋吃的飯,穿的草鞋,天麻麻亮就上了土寨子。第二天,打了一天。戰爭來得快,來得猛,特別激烈,沒有給國民黨考慮和喘息的機會,打敗了2萬多人,國民黨沒『招』住。」90歲的參戰老戰士周宏發回憶說。

其時,蔣介石調集了東北軍5個師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個師為西路,自甘肅慶陽、合水出動,沿葫蘆河東進;以王以哲部1個師為東路,沿葫蘆河西進,企圖東西對進,圍殲紅軍於葫蘆河、洛河之間地區。1935年11月20日,國民黨先頭部隊第109師在飛機的掩護下,進入直羅鎮——紅軍預設的戰場之內。同時,國民黨106師、111師進入了直羅鎮西北方的黑水寺地區。

直羅鎮南北群山起伏,中間是一狹長谷川,不便於大部隊展開,紅軍就埋伏在四面的山上。21日拂曉,戰鬥打響。紅1軍團自北、西北、東北方向,紅15軍團自南、西南、東南方向,同時發起攻擊。國民黨109師大部被殲,師長牛元峰率殘部500餘人,占據了直羅鎮東南的一個土寨子,准備固守待援。

在紅軍的堵截下,來援的106師和111師23日下午退守到了直羅鎮西北方的太白鎮。由富縣來援的敵117師也倉皇逃回了富縣。23日午夜,109師師長牛元峰冒險突圍,被紅15軍團發現後於24日上午全部殲滅,牛元峰開槍自殺。直羅鎮戰役勝利結束。

4. 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副縣長是誰啊

呼和浩特市市長劉修恢復
劉秀,男,漢族,出生於1948.12,內蒙古達拉特旗。研究生學歷。在2000年的市長。工作分工:主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

通遼市市委書記莫建成,市長那順孟簡歷
莫建成,男,1956年12月出生,漢族,浙江嵊縣,大學學歷,高級經濟師,他是目前中國共產黨通遼市,通遼市委副書記,市長。 1990年,畢業於中央黨校函授學院。服務:烏海市勞動局行政烏海市共產主義青年同盟書記,烏海市政府秘書長烏海市委常委,秘書長;內蒙古自治區鄉鎮企業局副局長;通遼市委書記2000年4月,他被任命為副書記,市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2001年9月,他曾擔任通遼市市長。 2003年1月,他被任命為通遼市市委書記。

那順孟和,男,1957年11月出生,蒙古族,地方的原產地和出生地是在內蒙古巴林右旗,1976年4月參加工作,1985年2月入黨, ,大學文化。在1976.4-1978.9內蒙古西藏自治區巴林右旗之路幸福蘇木獸醫站工作;在1978.9-1983.9內蒙古西藏自治區巴林右旗計劃委員會幹部; 983.9-1986.10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以:1984.9-1986 .7內蒙古大學經濟學習管理專業); 1986.10-1989.1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博爾奇的力量GASU的木工作;在1989.1-1993.1內蒙古西藏自治區巴林右旗副橫幅,在1993.1-1996.8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旗委副書記,橫幅; 1996.8 -2000.3內蒙古自治區計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2000.3-2002.4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2002.4-2003.3內蒙古自治區發展和規劃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自治區,直轄市的領導小組,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廳級); 2003.3通遼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辦公室主任。 2003.6通遼市的市長,副書記。

烏海市市長書記趙鍾惡海白向群簡介

照忠,1952年8月出生。企業文化:學士學位。前烏海市委副書記,市長,烏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 2004年4月,他被任命為黨委書記,烏海市。

白向群,男,生於1962年9月,蒙古。他是書記,共青團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委常委,代市長。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目前烏海市委副書記,市長

興安盟盟委書記崔國柱關於
崔國柱12月26日,1950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會計從生產隊的隊長,一步步開始後,從旗委寫作負責人直接入讀的研究生,擔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崔副局長秘書長,1997年兼任自治區黨委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局長的秘書。 2000年3月,他被任命為貿易和工業局,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興安盟盟委書記。

赤峰市市長,杭州,桂林恢復
杭桂林,男,蒙古族,1954年8月出生,遼寧省朝陽市。 1974年9月,1982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本科研究生。 1978年至19??82年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9月局礦山礦井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炭井農場工人從1974年9月至1976年4月,1976年4月至1978年9月礦務局寧夏回族自治區石炭井礦工人;民族7月專業學習,1982年7月1984年3月人事幹事,內蒙古自治區(其間:1983年至三月一九八四年借調內蒙古黨委組織部青乾的),1984年3月至1989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幹部,副主任,研究室負責人,研究主任,內蒙古自治區地區黨委宣傳部從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辦公室主任,1992年6月副主任文化內蒙古自治區地區部於1995年11月,在黨的成員(期間:年9月1992年年7月1993年的培訓部,中央黨校,學習1994年3月至1994年11月,自治區派任務進駐烏拉特負責人)1995年11月至2000年2月新聞出版局,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2000年2月2000年9月在內蒙古西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黨組書記,2000年9月2001年8月2001年8月秘書內蒙古自治區地區新聞出版局(版權局),黨委書記,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在中央黨校中青班); 2003年3月呼和浩特副書記(正廳級)(2000年3月2003年1月,研究生院,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班),赤峰市委常委,2003年3月2003年4月,2003年4月赤峰市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梁鐵城,男,蒙古族,1956年11月出生,遼寧省喀左縣,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到1976年8月入黨呼倫貝爾市市委書記梁鐵城市長湯哀郡恢復1975年7月。 1975.07 - 1977.06,昭烏達盟,赤峰縣,邰噼嗯公社季度大隊共青團書記。 1977.06 - 1979.08,昭烏達盟秘書「知青做; 1979.08 - 1983.07,遼寧大學哲學學習1983.07 - 1984.06,寧城縣天義鎮黨委書記1984.06 - 1986.03,赤峰市共產黨書記的團委; 1986.03 - 1986.08,赤??峰市翁牛特旗旗委副書記; 1986.08 - 1989.07,培訓部,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學習; 1989.07 - 1992.03,武漢市洪山區,赤峰市委副書記; 1992.03 - 1994.02助理赤峰市駐北京聯絡處的市長; 1994.02 - 1995.06,赤峰市市委秘書長; 1995.06 - 2000.03,赤峰市委常委,秘書長; 2000.03 - 2001.09,呼倫貝爾盟委副書記; 2001.09 -2002.03呼倫貝爾盟委副書記,盟長; 2002.03呼倫貝爾市市委副書記,市長。呼倫貝爾市市委書記,2003年1月,市長2003年4月,他被任命為呼倫貝爾市的市委書記。

唐愛軍,男,漢族,生於1950年4月,內蒙古突泉縣大學普通班的教育水平,1972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0年11月。
1970.11 - 1973.10,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運輸公司工人;
1973.10 - 1977.01吉林大學的專業學習機械製造工藝及設備;
1977.01 - 1979.06,內蒙古自治區突然地政及成員的彈簧縣農業機械廠,生產隊長;
1979.06 - 1983.12,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農業廠副廠長,廠長;
1983.12 - 1990.09,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常委,副省長; BR /> 1990.09 - 1992.08,內蒙古自治區突泉縣副縣長秘書的;
1992.08 - 1997.05,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行政公署,盟長;
1997.05 - 2000.02,內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黨組成員;
2000.02 - 2000.08,內蒙古自治區區域經濟和貿易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董事區域國防科學與工業; 2000.08 - 2003.03,內蒙古自治區黨委企業工作委員會,自治區經濟貿易委員會副書記,副主任,黨組成員,自治區國防科工辦主任; .03 - 2003.04,呼倫貝爾市市委常委,副市長,代市長; 2002.04 ---呼倫貝爾市黨委副書記,市長。

烏蘭察布書記韓志然簡歷
韓志然,1952.2出生前秘書長,自治區政府於2001年2月,他被任命為副書記,包頭市市長。任何烏蘭察布盟委員會秘書於2003年1月。

錫林郭勒盟盟委書記劉倬智盟長榮天後宮恢復
劉茁志,男,1953年12月生,的產地吉林雙遼縣,1973年8月,1976年入黨。內蒙古自治區Zhelimumeng系教育,文化和教育辦公室,非盟委員會1973年8月八月 - 1980年,1980年8月日 - 1985年聯盟杯,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委員會辦公室幹事,副主任,1985年-1988年,內蒙古自治區哲里木盟盟四月副秘書長,1988年2月 - 1990年全職秘書辦公室內蒙古自治區政府1990年4月 - 1993年10月辦公廳黨組的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員,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1993年10月 - 1997年5月1997年6月7月 - 199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副秘書長,參加東財經大學企業管理專業研究生課學習,1998年烏海市委員會在9月,2001年8月內蒙古西藏自治區2001年8月 - 2003年4月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聯盟副書記;錫林郭勒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團委書記於2003年4月。
/>榮天厚,1952年12月出生在內蒙古土默特左旗,蒙古族,大學文化,中共黨員,經濟師。農村內蒙古土默特左旗Chasuqi的公社後鑄造於1977年畢業於內蒙古機械研究所,1968年1974; 1974年至1977年在內蒙古技術學院的研究,1977年至1979年機床廠在呼和浩特任何技術,技術科長,副秘書長,經濟委員會,代區長,市長,區委書記1979年至1989年,她曾在玉泉區,呼和浩特,呼市公安局黨委書記,1989年至1992年,1992年至1995年任呼和浩特市政府的政黨成員,市長助理,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1995年至1998年做黨員,副主任,政府開放內蒙古自治區,1998年至2003年滿洲省委書記,人大2003年4月,他被任命為錫林郭勒盟委副書記,盟長。

鄂爾多斯市委書記雲峰,市長劉進簡歷
雲峰,男,蒙古族,1952年6月13日出生,內蒙古托克托縣,研究生學歷,1979年11月,中國共產黨經濟碩士,1968年7月。1968.07-1972.09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阿巴哈納爾旗白「革新型核反應堆和燃料循環國際項目」電網公社學歷的年輕人插隊。,1974.07-1979.11內蒙古自治區農機局,農機推廣試驗鑒定站的工作。1979.11-1990.08內蒙古自治區檢察院的工作,助理巡視員,副主任,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員(期間,1985.08-1987 .07在草原阿巴嘎旗副書記,代標志的長度)。1990.09-1993.01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地區檢察科總檢察長。1995.07-1998.04包頭市副市長。1998.04-1999.12包頭市委常委,副市長。1999.12-2001.09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盟委副書記,盟。2001.09-2003.01鄂爾多斯市市委書記,市長。 2003.01-2003.04,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市委書記,市長。2003.04鄂爾多斯市,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

柳晉,男,漢族,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武川縣1952年4月,籍貫山西省代縣,大學文化程度(山西礦業學院機電研究生),高級工程師,1970年12月參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十二月三礦1970年至1975年9月的巴彥淖爾盟銀盤灣煤礦,1978年至19??94年10月1975年9月在山西礦業學院機電專業學習1978年10月,10月,她擔任內蒙古自治區,煤炭開采發生在科員,主任科員,副處長;運輸副主任。內蒙古地區煤炭工業局,1994年10月至1997年8月,他被任命為董事1997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委員會成員,1999年5月到1999年5月至2000年6月,他被任命為平庄礦務局黨組副書記,局長,2000年6月至2003年3月,他被任命為平庄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黨組副書記,總經理,鄂爾多斯市在2003年4月,他被任命為市委副書記,代市長,2003年6月29日,他被任命為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市長。

巴彥淖爾盟委書記郭七俊,盟汪蘇已簡歷
過七俊,1972.1-1972.12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四村公社民辦教師; 1972.12-1977.3,中國解放軍步兵團30 88部門擔任任何儀器; 1977.3-1978.3萬隆張伊克昭盟達拉特旗四村公社大隊幹部; 1978.3-1982.1內蒙古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處讀取任何隊; 1982.1-1985.4烏海市委書記; 1985.4-1990.12烏克蘭海市委常委,副秘書長,主任1990.12-1993.10烏海市全國政協委員,秘書長; 1993.10-1995.6烏海市委常委,秘書長; 1995.6-1999.8烏海市委書記(1996.9-1997.1中央黨校教育第二課堂學習; 1996.12 -1998.12服務中國社科院辦公室社會科學研究生班學習; 1998.9-1999.7中央黨校培訓課程學習); 1999.8-2000.9內蒙古黨委副秘書長; 2000.9-2003.1內蒙古黨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3.1巴彥淖爾盟盟委書記。

網宿一,蒙古,中國共產黨,1961年6月出生,內蒙古土左旗人。在1982年,山西煤炭礦業學院采礦專業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大學在內蒙古自治區計劃委員會在工作中的重工業,交通運輸和能源署副署長在1988年和1992年畢業後,他擔任主任,1993-1995年在內蒙古烏審旗掛職鍛煉副橫幅在1995年自治區勞動模範稱號,1996年通過自治區黨委的組織委員會副廳級領導幹部的公開選拔考試,考核,已被任命為副主任,內蒙古自治區規劃委員會,財務負責人,國外,國內和國外的貿易,工業,交通和能源等行業。從2001年9月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2003年5月,他被任命為內蒙古自治區區域規劃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

5. 小小橫峰縣 三家豆腐店 城裡打板子 城外聽的見 這種說法如何得來

細說贛地「三家豆腐店」 文/喻春龍 「逸軒子」瀏覽《「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一文後,提了這樣一個問題:「三家豆腐店是什麼意思,是形容地方小么?」因為這個問題,我又想對「三家豆腐店」的話題作些補充,說說「豆腐店」在江西的「泛濫」。 「逸軒子」的猜測沒錯,「三家豆腐店」確有形容地方小之意。今人程建平《橫峰賦》為說明上饒橫峰縣乃古信州一小縣,文曰:「『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極言縣境之小。」(2007年8月15日《上饒晚報》)「三家豆腐店」往往地處窮鄉僻壤,屬於經濟落後的山區,孫中山先生《建國方略》論及中國人歷來有吃豆腐的習慣、豆腐店遍及城鄉時,有「夫中國人之食豆腐尚矣,中國人之造豆腐多矣,甚至窮鄉僻壤三家村中亦必有一豆腐店」之語。(孫中山《建國方略》第四章《以七事為證》)今人雅好「三家豆腐店」,每每援引入文,則重在說明昔日「豆腐店」開辦之地,如今已是舊貌新顏,變化覆地翻天。 因為新聞宣傳工作者、網路傳播者的有意或無意的炒作,現在看來,「小小××縣,三家豆腐店」格式的諺謠(或曰順口溜),在江西一些地方已經叫響了。在他們的習慣思維中,似乎沒有這一說,新聞報道不足以反映一地的巨變。而這些出此類新聞的地方,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山區或邊遠地邊區,過去確實貧窮落後,現在確實發生了滄海巨變。當然,人雲亦雲地簡單套用「三家豆腐店」系列的諺謠並非不可,如果僅僅是用於今昔對比,那麼,今天的變化不是來得太遲了一些嗎? 我通過谷歌和網路兩個搜索引擎,以「三家豆腐店」在網上搜索了一番,結果發現,「三家豆腐店」正從贛州市定南縣迅速走向了江西吉安、上饒、九江等地的山區縣,贛州市尋烏縣、崇義縣也有這么一說。而且,即便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的說法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 一、贛州:定南、尋烏、崇義 定南—— 除了我《「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一文提供的原贛州市副市長張佩昌的表述外,又發現以下說法。2001年文瑞發表在《贛州晚報》上的文章《行吟定南》( http://www.baofp.com 百報扶貧網) : 「『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官罵老婆,全城聽得見。』這句順口溜是定南縣之前數百年來贏(喻按:當為「嬴」)弱小我的真實寫照。」此為本人所見定南「三家豆腐店」的最早版本。看來,《治貧致富的利器——定南縱深推進全民創業紀實》(2007年8月6日《贛南日報》郭華平 記者張秀峰 塗家福)、《小舞台上唱大戲 ——定南實現財政高速增長探秘》(2007年10月10日中國贛州網):「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長打蚊子,全城聽得見。」在這里,「縣長罵老婆」、「縣長打老婆」又被衍變成了「縣長打蚊子」,或許記者以為縣官打罵老婆之說都不雅吧,才有如此改動!又,《小城大跨越——定南縣城市建設走筆》(2007年8月17日《贛南日報》,肖余林郭華平記者許軍陳濟才):「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夫妻吵吵架,全城聽得見。」此外,還有一種外鄉人(譬如安遠縣孔田鎮在外求學的學子)也熟知的說法,即「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縣官罵百姓,全城聽得見。」( http://post..com/f?kz=235675178 ,2007年7月26日) 也就是說,關於「豆腐店」的風波,在定南至少有縣長「罵老婆」、「打老婆」、「打蚊子」、「罵百姓」和夫妻「吵架」等5種不同的說法。然而,不管記者如何表述,反反復復都是為了說明:「昔日偏僻、貧窮、落後的定南,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了。」「定南變了。這變化源於科學的發展觀,源於該縣決策者善抓機遇、揚優成勢的機敏眼光。」「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定南人告別了『小小定南縣,三家豆腐店』的局促與尷尬,明顯感受到吃穿住行、就業就學、居住環境的改善,享受著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發掘優勢創造優勢揚優成勢 小縣定南實現大跨越》 http://www.dingnan.gov.cn 定南縣人民政府網2005年12月7日發布) 尋烏—— 《我眼中的「公平大橋」》(張曉蘭2007年9月14日):「這些年,我們看過國內著名的武漢長江大橋、錢塘江大橋;在電視上、網上瀏覽過世界宏偉壯觀的明石海峽大橋、巴林-沙烏地阿拉伯跨海大橋,我們這代人也算是見過世面了,那『小小尋烏縣,三家豆腐店』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崇義—— 《陽台拍的崇義全景圖》:「小小崇義縣,三家豆腐店,縣長罵老婆,全縣聽得見!」( http://www.chongyi.net 崇義在線論壇)這一表述,與2001年文瑞《行吟定南》中所引相似,只是把「定南」改成了「崇義」。定南和崇義同為贛南兩個邊遠山區縣。 二、上饒:橫峰、廣豐、弋陽 從反映江西上饒市的新聞報道看,相互爭奪「三家豆腐店」產權的有所轄橫峰與廣豐兩縣,又以橫峰為代表。另外,弋陽縣也有「三家豆腐店」的說法。 橫峰—— 江西電視台新聞部記者關於橫峰「豆腐店」的表述為:「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打板子,城外聽得見。」我在上文《「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中對記者這一說法頗有微辭,現在看來,記者稿中寫的也不是憑空捏造的。今有資料顯示,中共上饒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程建平較早在他的《橫峰賦》中引用這一說法,盡管在前面冠以「古人曰」,但不詳出處。此賦亦系為上饒市境內三清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而作,先後於2007年5月25日和8月15日發表在《江西日報》、《上饒晚報》。2007年12月10日《江西新聞聯播》播發新聞《上饒市:主攻工業,縣縣財政收入過2億》的說法,可能是採用了宣傳部提供的材料。 雖然如此,「三家豆腐店」在橫峰縣也有多種說法。曾耀輝散文《藏途漫漫信有緣》( http://www.jx-n-tax.gov.cn/ news/wh/zp/200603/2831.html更新時間:2006年3月24日)寫道:「橫峰這個山區小縣,曾經有句順口溜描繪縣城的小巧:『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內放屁城外聽得見』。可隨著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早已今非昔比,街上熙熙攘攘,人車川流不息。」2006年11月26日的一篇博客文章《又見死亡》也談到:「這在橫峰縣應該是人人盡知的慘劇了,橫峰縣真的不大,有一個橫峰人盡知的俗語足以說明: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敲板凳,城外聽的見。因此即使是再小的一個鬧劇都能把小城裡煮的沸沸揚揚,何況是這樣一個死亡人數有四人的失火慘劇。」(soulofling.spaces.live.com/blog/ 125K 2006-11-23 - 網路快照)2007年另一篇文章則是這樣的說法:「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拍屁股,城外聽的見。坐著汽車,一會兒就出了橫峰縣,大約半小時候,來到了我的第一站,上饒。」( www.clcwclub.com/bbs/showthread.asp?bbsID ... 39K 2007-10-29 - 網路快照)2007年9月3日,一位自稱是「仁者愛山」的網友在上饒市人民政府網上的《上饒論壇》發帖子說:「過去聽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小橫峰縣,三家豆腐店,城裡放個屁,城外聽的見。俗是俗了點,說明過去的橫峰很小,經商的也不多.而如今就大不一樣了.有什麼橫峰八大景觀,還有的提出評選新八景,都說明橫峰在變化,而且變化很大,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了。」另一位自稱「水中萍」的網友隨後跟帖稱:「原文是『小小興安縣,三家豆腐店,衙內打扳子,城外聽的見』,作者好象著名詩人袁枚。」據清同治年間編纂《興安縣志》,橫峰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縣,原名「興安」。 根據我國學術界的研究,還有另一種說法,與上述表述偏差較大。當代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先生年輕時曾來過江西,並親臨橫峰實地調研。半個多世紀以後,他有回憶說:「40年代初期,我曾到江西省東部的一些地方居位過,在那裡,浙贛鐵路線上有一個很小的縣份橫峰縣。當地民諺說:『小小橫峰縣,兩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門都聽見』。這個民諺顯然是從明、清流傳下來的(作者自註:橫峰原名興安,明代始建縣)。像橫峰這樣一個彈丸小邑可以稱為歷史城市,而附近存在著全國四大鎮的景德鎮和江西四大鎮的河口鎮,卻因沒有一個縣政府而只能稱為歷史集鎮,這當然是很不合理的。」(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陳橋驛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陳先生1923年出生於浙江紹興,現任浙江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地理學會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徐霞客研究會顧問,浙江省徐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等多種學術職務。 這樣一來,「豆腐店」在小小的橫峰縣也衍生了7種版本。這說明諺謠、順口溜這類口耳相傳的文字,最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又最容易在傳播過程中走樣,因為傳播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隨意變動文字——既可以隨意更改「豆腐店」所在地點,還可以將店子的數量等作些微調。或許,這也啟發了我們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孰不知,我們早已跨入了信息時代,互聯網如此的發達,新聞宣傳工作者還玩這種「小聰明」,那可是貽笑大方的事情。 在上饒市的 弋陽 縣和 廣豐 縣,也一度有「三家豆腐店」之說。其中,我在上篇博文《「三家豆腐店」在哪裡?》中提及的「小小廣豐縣,三家豆腐店,城內磨豆腐,城外聽得見」,只聽見江西電視台新聞部綜合組一位記者在他的新聞稿中使用,此外未發現其它新聞報道及文章提及。至於弋陽縣「三家豆腐店」,僅見弋陽縣文聯編《弋陽詩詞》(2007年5月)收入的一首詞中。這首題為《浪淘沙·端午詩會感賦》的新詞(作者陳瑰芳)寫道:「五月醉雲天,雅聚群賢。剪裁詩作化雲箋,揮筆橫峰書巨變。妙趣無邊。 創稅億元艱,萬眾歡顏。『三家豆腐店』飛煙,閩浙皖贛通會處,換了人間。」這首詞反映了人們對弋陽從昔日貧困老區向今日經濟強縣轉變的喜悅之情,是一種情感的真實流露。

6. 詩中的問題

越城嶺、都龐嶺、大庾嶺、騎田嶺和萌渚嶺

熟悉而陌生的五嶺
在北京,我隨口咨詢周圍的朋友。「你知道五嶺嗎?」 答曰,「大概知道」,而且無一例外地都脫口而出「五嶺逶迤騰細浪」。「你知道有哪五嶺嗎?」 回答則是,「不甚了解」。多數人能從地圖上找到五嶺中的三個——越城嶺、都龐嶺和大庾嶺。可是騎田嶺和萌渚嶺,往往被人忽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吳海濤收集了中國近百年的地理教材。據他提供的資料,191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體中國地理》對五嶺有所介紹,「自越城嶺而東,橫障南境,與兩廣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嶺、越城嶺、都龐嶺、騎田嶺。又東與大庾嶺相續,即所謂五嶺也。」而1935年,某中學地理教材第八章名為「嶺南山地」,對五嶺描述得更加詳細:「南嶺山脈蔓延數千里,隨地異名……南北交通,非限於曲似羊腸之河道,即為崎嶇升降之山路,其艱難險阻,蓋可想見。」

紅一方面軍的長征開始在1934年,他們不可能看過1935年的教科書。但這些描述可以大致代表在那個年代,受過地理教育的人可能了解到的五嶺。「五嶺」,「南嶺」,「嶺南」,「山地」,「山脈」——其中,這五個名詞交替出現,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嶺即南嶺,這是相對於秦嶺來講的。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線秦嶺也被稱為「北嶺」。這不僅因為它們的地理位置,也因為秦嶺是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這一點廣為人知,而五嶺是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界線——雖然也很重要,卻往往被人忽視。在唐代,「嶺南道」是當時全國十「道」之一, 管轄「南嶺」之南的兩廣區域。迄今為止,「嶺南」依然代表著這片土地,並滋生出別具一格的嶺南文化。另外,五嶺不是山脈,它沒有統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

清代文學家曹雪芹塑造了賈府大觀園,並讓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入主瀟湘館。瀟水、湘水均發源於五嶺,「瀟湘夜雨」——所以,不知曹雪芹是否暗示著林黛玉有流不完的淚水。五嶺山地雨量豐沛,發源了不少名川。北坡除瀟湘兩江,還有資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與貢水合成贛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發源了桂江、賀江、連江、武水、湞江……

雖然五嶺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但是此兩者之間並沒有嚴格的分水界線,史上互相掠水現象屢有發生。古往今來,人們利用這些不明顯的、有時只是個緩丘的分水嶺,開鑿了數條山道,從而水陸聯運,溝通嶺南兩廣與「嶺北」的湘、贛。由唐朝張九齡建議並主持開鑿的梅關古驛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條。它辟山成谷,很快成為中原溝通嶺南的要道。

上梅關之前,大余縣委宣傳部的彭承禮告訴我:「早在秦代,大余就是始皇帝南征的要道。漢代庾姓兄弟到這里築城防守,大庾嶺亦因此得名。從前章水航運非常繁忙,中原南運的貨物從我們這里上岸,經梅關,下廣東,接著利用湞江航運,十分便捷。」

沿323國道從大余去南雄距離只有40公里,這條路開通以後,梅關古驛道徹底成了風景。我們步行過梅關。現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優美。跨過梅關,即進入廣東,的確是非常輕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紅軍長征沒有走過這條路。突破第一道封鎖線後,根據和廣東軍閥陳濟棠達成的協議——盡量不進入廣東——紅軍剛到南雄境內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嶺回到江西境內,而後經崇義、聶都到廣東北部長江鎮、城口鎮借路北上。只有沒參加長征的陳毅、項英留下來,在油山一帶堅持游擊戰。他們在梅嶺留下了足跡和詩篇。

7. 張永剛的人物經歷

1977.12——1984.12 興安縣委宣傳部幹部
1984.12——1987.06 興安縣委統戰部幹事、縣對台工作辦主任(其間:1985.09—1987.06在桂林地委黨校大專班學習)
1987.06——1989.12 興安縣委辦副主任
1989.12——1993.07 興安縣溶江鎮黨委書記(其間:1992.08—1993.07在廣西區委黨校中青班學習)
1993.07——1993.10 興安縣委組織部副部長
1993.10——1998.08 興安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1998.08——2000.12 賀州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市長(1996.09—1998.12在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班學習)
2000.12——2006.07 鹿寨縣委書記(1999.10—2001.10在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研究生班學習)
2006.07——2006.10 柳州市人民政府黨組成員
2006.10—— 2011.9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2011.9—— 柳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8. 滿族 關姓

【關】滿洲族老姓包括:瓜爾佳氏、官佳氏、卦爾察氏、舒穆祿氏、烏蘇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爾濟氏、古里甲氏、赫特拉那氏,以及融合入滿洲的瑚錫哈理氏(赫哲)、古拉依爾氏(鄂倫春)等。該姓知名人物有:

誠允(1881-1944)遼陽人。滿洲正白旗姓瓜爾佳氏,畢業於北京法政學堂,歷任營口地方法院推事、審判官,吉林省民政廳長,吉林省高等審判廳長,代理省長等職。九一八事變,拒絕降日,在黑龍江省賓縣組建吉林省政府,任主席,堅持抗戰,哈爾濱淪陷後,輾轉入關,潛心佛事,後逝世康定。

關玉衡(1889-1965)黑龍江省寧安縣人。著名民族英雄,愛國將領。1928年,以興安屯墾區公署軍需處長兼第三團長,率東北軍駐防。1931年6月25日,在四方台一帶抓獲並處決日本間諜中村震太郎等4人,即著名的「中村事件」,日本以此為借口侵華。解放後,他回哈爾濱定居,為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關廣志(1896-1958)吉林市人。傑出的美術家、教育家,自幼酷愛繪畫,赴英留學,在英國皇家美術學院當研究生,專攻水彩畫和銅版畫。與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吳作人等齊名。從英國歸來後,先後在燕京大學、國立藝專、輔仁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建專、清華大學任講師、教授,畢生精力奉獻給中國的美術教育。

關松房(1901-1982)北京人。著名畫家,1925年和溥雪齋等組織松風畫社,同年參加比利時國際博覽會,青綠山水畫獲銀盾和獎狀。歷任故宮博物院編纂兼第一科科長、北京中國畫院畫師,中國書法研究會理事、中國山水畫研究會副會長。

關向應(1904-1946)遼寧省金州人。著名政治家,中共早期領導人,黨的六、七屆中央委員,中央軍委書記。歷任中共第六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委員,第七屆中央委員,共青團上海滬東團部委書記、青島市委書記、山東區委書記、河南省委書記等職。參與領導了上海虹口絲廠、青島四方機車廠、武昌武勝門外紗廠等工人運動和罷工斗爭。1930年調任中共中央組織局委員,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中央軍委書記。後任紅三軍政委,建立了紅二軍團,任副政委,開辟了湘鄂川黔根據地。參加長征,任師政委,因病逝世。

關吉罡(1907-1979)黑龍江省愛琿人。滿族革命先行者,費英東後裔,早孤,寄養外祖父黑龍江副都統姚福升家,九一八事變,參加馬佔山部隊,投身抗日,後秘密加入共產黨。在敵後,以文才受莫德惠器重。解放後,以民主人士為江蘇省政協委員。

關大成(1909-1988)遼寧鳳城人。原台灣國民黨內政部長,「九一八」事變初參加抗日義勇軍,在天津做地下工作被日軍逮捕受盡酷刑,出獄後,歷任國民黨黑龍江省黨部書記長、主任委員,國民黨興安省黨部主委,撫順市長,本溪市長,國大代表,立法委員等。子,關中。

關夢覺(1913-1990)吉林省懷德人。著名經濟學家,原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1944年加入民盟,歷任民盟西北總支部常委兼宣傳部副部長,《秦風工商日報》聯合版主筆,東北行政委員會社會調查所副所長,嫩江省教育廳廳長,民盟東北總支部秘書長,東北人民政府監察委員,吉林大學經濟系主任、教授,吉林省經濟研究所所長,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長,吉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常委。

關宏達(1914-1967)黑龍江阿城人。電影表演藝術家,1944年以影片《天從人願》一舉成名,之後又拍攝的《雞鳴早看天》、《青山翠谷》均是成功之作。而後相繼拍攝了《三毛流浪記》《滿園春色》《霍元甲》《秋翁遇仙記》《聶耳》等影片。

關山復(1915- )吉林省伊通人。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原最高人民檢查院副檢察長。1936年入黨,歷任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長、太行山東北抗日縱隊軍政委員會委員、吉林省民政廳長、東北局統戰副部長、東北民委主任,吉林省委副書記、東北局宣傳部長、中國社科院社會科學部副主任、最高人民檢察院秘書長,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關君蔚(1917-2007 )沈陽人。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水土保持學科的奠基人之一。1941年畢業於日本東京農工大學林學科獲技術士學位。先後在北京大學農學院、河北農學院、北京林業大學任教。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8年轉為資深院士。他畢生積極創建有當代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學科體系。

關沫南(1919-2003)吉林省永吉人。現代著名作家,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歷任《松花江日報》編委、《北方文學》主編、《民族文學》編委,代表作《炮隊大街》。

關德棟(1920-2005)北京人。著名俗文學、敦煌學、滿學專家,歷任北平中國佛教學院講師、沈陽博物院檔案編整處滿文檔案翻譯組組長、上海佛學院教授、上海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副教授、上海美術專科學校講師、蘭州大學少數民族語文系副教授、福建師范學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福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

關楚梅(1921-1990)女,廣州人。著名粵曲表演藝術家。21歲正式登台,後參加廣東音樂曲藝團,擅長諧曲說唱,一人同時演唱多種行當,代表作品《通台佬官》。歷任廣東曲藝家協會副秘書長。

關意權(1921-1998)黑龍江省雙城人。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1944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歷史系,畢業後曾在全國高等文官考試中獲第一名,1945年曾在重慶任英文翻譯。解放後,關意權到蘭州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任教。發現了2000年前一支羅馬兵團在征戰中突然消失與中國設立驪革干縣的聯系。

關學曾(1922-2006 )北京人。「北京琴書」創始人、著名曲藝家。歷任北京曲藝團曲藝隊隊長、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北京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代表曲目《楊八姐游春》、《傳家寶》等。

關東鎮(1928- )吉林永吉人。關沫南三弟,原吉林日報社總編輯,高級記者。歷任東安日報、牡丹江日報編輯、記者,長春日報第二總編輯,哲里木盟黨委辦公室主任,吉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等。

關柯(1926- )黑龍江省五常人。哈爾濱建築大學建設經濟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中國建築業協會管理現代化專業委員會會長,黑龍江省科技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省住房改革委員會委員。

關正明(1926- )浙江杭州人。京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1939年進人上海戲劇學校「正」字班學戲,由關盛明為其開蒙。後隨李文奎學戲,主攻譚派及余派劇目,1948年開始搭班和組團巡演於滬、寧、津、湘、贛、陝等地。1954年加入武漢市京劇團,曾拜馬連良為師。

關肅霜(1928-1992)女,湖北江陵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原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8歲開始練功,兼學花旦、老生、花臉、小生、武生和老旦戲,並注意向話劇、楚劇、漢劇和雜技演員學習表演。16歲登台演出,解放前就名噪漢口、上海等地。1949年後落腳昆明,成為雲南京劇的代表性人物。代表劇目《鐵弓緣》。

關廣富(1931- )黑龍江穆棱人,湖北省人大主任,中共中央委員。歷任湖北省財政廳科長、辦公室副主任,處長,中國人民銀行湖北省分行行長,中共湖北省委書記。1998年1月當選為第九屆湖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是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屆中央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

關洪野(1932- )黑龍江雙城市人。全國著名藝術鑄造專家,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高能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歷任廣東省機械廳鑄造研究所原所長、高級工程師。他創制了「華夏編鍾」,「中華和鍾」也是由他製造,並擔任工程總指揮的。

關山(1933- )原名關伯威,沈陽人。香港著名表演藝術家,23歲憑借第一部接拍的電影《阿Q正傳》,獲得瑞士羅家諾影展最佳男主角獎,成為首位華人國際影帝。他在1961年加入邵氏電影公司,同年與女星林黛合演文藝巨片《不了情》。

關乃忠(1937- )北京人。香港著名指揮家、作曲家,代表作《豐收祭》、《拉薩行》等。

關志新(1937- )四川人。瀘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歷任火炬化工廠副總工程師,瀘州市城建局長,市建委主任。

關世珠(1938- )遼寧省金縣人。高級工程師,歷任沈陽市氣象台技術員,科長 市氣象局副局長,局長黨組書記等職。從1978年起連續五屆被選為省,市人大代表。1995年當選為沈陽市滿族聯誼會會長。

關德富(1938- )黑龍江海林人。文藝評論家,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吉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文學學會副會長、吉林省作家協會理事及評論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吉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社會科學戰線》主編。

關壯民(1940- )上海人。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任上海寶鋼集團公司副董事長、黨委書記。

關中(1940—)遼寧鳳城人。國民黨副主席,歷任國民黨中央副秘書長、中央組工會主任、立法委員、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考試院銓敘部長、副院長、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他是國民黨主席連戰的主要幕僚。

關志華(1940- )北京市人。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資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15次到青藏高原進行科學考察,5次到雅魯藏布大峽盡地區進行考察研究,1998年又參加了「』98中國天年雅魯藏布大峽谷科學探險考察隊」,任第二分隊隊長,實現了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

關立勛(1940- )北京人。北京文博雅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歷任中華書局編輯,北京語言學院編輯、中外研究生導師,曾創辦國家第一個中國文化碩士點。

關榮玉(1940- )女,齊齊哈爾人。著名攝影家,歷任北方文學雜志社編輯,中國攝影家協會黑龍江分會主席,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

關嘉祿(1943- )北京市人。著名清史、滿學專家,現任遼寧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滿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副會長、遼寧省歷史協會副理事長,中央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民族戲劇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滿文書院顧問等。

關慶波(1946- )黑龍江省寧安人。伊春市人大主任,高級工程師。歷任工人,團縣委、團市委、市化輕局幹事,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牡丹江市副市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伊春市委書記。

關紀新(1949- )吉林省伊通人。著名滿學專家,《民族文學研究》副主編、編審,歷任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學位委員會委員兼民族大學滿學研究所所長、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

關東升(1949- )內蒙古通遼人。著名書法家,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民族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長。歷任全國政協委員、人民政協報副社長等職。他、主編了《中國民族文化大觀》、《中國民族文字與書法寶典》兩部巨著。2003年,美國道瓊斯公司因擅自使用他的書法「道」字做企業標識,賠款40餘萬元,全部捐給中國知識產權基金會。

關艷芝(1949- )女,黑龍江省伊春人。伊春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歷任烏伊嶺區(局)商業團總支書記,伊春市婦聯主席,市委統戰部長。

關制鈞(1952- )河北承德人。中國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秘書長、教授 ,中國工商學院研究員,《經濟日報》管理專欄顧問。

關鳳軍(1952- )高級工程師,中國包協副秘書長。歷任國家黃金管理局專業公司副經理、總經理。

關崇新 (1952- )遼寧岫岩人。中共岫岩滿自治縣委副書記、岫岩縣政府縣長。

關牧春(1953- )女,河北省新鄉人。當代著名歌唱家,天津歌舞劇院一級演員。七十年代曾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作品為大家所熟悉。在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獲國際「藝術成就獎」,她還是全國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副主席。

關彥斌(1954- )黑龍江省五常人。黑龍江省五常葵花葯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省特等勞動模範、省優秀企業家、東北三省優秀青年企業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慈善家。

關福昌(1954- )河南人。全國著名反扒竊能手,鄭州市公安局幹部,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

關文吉(1955-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歷任院第六所主任工程師、副所長等。

關成啟(1956- )北京海淀人。海淀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歷任北京市國家安全局海淀分局副局長,海淀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西客站管理處主任,京門房地產公司經理,中關村西區開發建設辦公室主任,東升地區工委書記。

關立卓(1956- )黑龍江人。黑龍江省民委副主任,省政協委員。

關峽(1957- )著名作曲家,東方歌舞團副團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音樂家學會理事。主要音樂作品有:《圍城》、《我愛我家》、《激情燃燒的歲月》等800多部(集)電視音樂以及《戰爭子午線》、《獨身女人》等30多部電影音樂。

關玉良(1957- )黑龍江人。著名美術大師,一級美術師,深圳大學藝術學院教授。著有《關玉良畫集》、《關玉良藝術風》、《關玉良墨彩藝術》,曾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文學藝術一等獎。

關思偉(1957- )吉林市人。黑龍江省伊春市朗鄉林業局局長,全國人大代表,歷任伊春市翠巒區副區長、副書記,伊春市南岔區(局)長,伊春市金山屯區(局)長。

關鳳峻(1959- )吉林市人。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院長、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資源科學院院士。

關國亮(1960- )黑龍江省雙城人。「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中國企業領袖」之一,新華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同時身兼東方實業集團副董事長、東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東方集團財務公司董事。

關爾嘉(1957- )吉林人。著名編導,中央電視台《探索·發現》欄目編導、攝像師。

關芝琳(1962- )女,香港人。祖籍遼寧省沈陽,關山之女,原名關家慧,當代著名影視明星。

關仁山(1963- )河北省豐南人。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小說《祝福鎮》、中篇小說集《大雪無鄉》等。

關錫友(1964- )遼寧人。高級工程師,沈陽機床集團總經理,歷任中捷友誼廠總經理等。

關成華(1968- )遼寧建平人。博士研究生,共青團中央常委,北京團市委書記,市委委員,中共十六大代表。曾任北京市昌平區區委副書記、區政府區長。

關琦(1982- )女,吉林市人。2003年度「世界小姐」季軍,創下了中國美女在世界頂級選美大賽上的歷史最好成績,她初為優秀的排球運動員,擅長鋼琴、小提琴和演唱,從事服裝設計工作。

關凌(1982- )女,北京人。著名童星,6歲參加中央電視台《童話大世界》演出任主角, 7歲考入北京電視台少兒藝術團,隨後又考入兒童電影製片廠少兒班。1993年在120集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中演賈圓圓,一舉成名。

9. 興安職業技術學院的黨政部門

黨委辦公室:秘書科 宣傳統戰科
院長辦公室:行政科 秘書科保衛科 車 隊
組織人事處(部):幹部科 組織科人事科 職業技能科
紀檢監察審計室:紀檢監察科 審計科
工 會:組宣部 青年工作部
團 委:組織部 宣傳部
學生工作處(部):學生管理科 公寓管理科 資助管理中心
教 務 處:教務管理科 學籍管理科 教學督導室 實驗設備科
中 專 部:綜合科 教學管理科
招生就業處:招生科 就業科
計劃財務處:計劃管理科會計核算科 收費科
後勤管理處(中心):後勤管理科 飲服科 物業中心
保 衛 處:治安科 內保科

10. 大興安嶺林管局下屬的國有企業有哪些

林管局(森工集團)現有企事業單位42個,其中包括19個林業局、1個原始林區管護局,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其他企事業單位20個,在冊職工20萬人。
林直機關
辦公室
政策法規處
組織部
機關黨委
宣傳部
紀委
工會
團委
計劃處
財務處
人事處
勞動和社會保障處
審計處
統計處
信訪處機關事務處
資源林政管理處
天然林保護辦公室
內蒙古大興安嶺電視台
防火指揮部辦公室
野生動植物保護辦公室(濕地保護辦公室)經營管理處
營林生產處
市場營銷
林產工業處
多種經營辦公室基建處
安全設備處
外貿合作處(外事辦、招商局)
科學技術處(技術中心)
下屬單位
阿爾山林業局(森工公司)
綽爾林業局(森工公司)
伊圖里河林業局
烏爾旗漢林業局(森工公司)
庫都爾林業局(森工公司)
圖里河林業局(森工公司)
根河林業局(森工公司)
綽源林業局(森工公司)
得耳布爾林業局(森工公司)
莫爾道嘎林業局(森工公司)
金河林業局(森工公司)
阿龍山林業局(森工公司)
阿里河林業局(森工公司)
克一河林業局(森工公司)
滿歸林業局(森工公司)
吉文林業局(森工公司)
畢拉河林業局
大揚樹林業局
甘河林業局(森工公司)
汗瑪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北部原始林區管護局
森林調查規劃院
玖龍興安漿紙有限公司
根河航空護林站
興安石油有限責任公司
拓浮林化栲膠公司
林業電信局
林業科研所
林海日報社
大興安嶺旅遊局
林管局第一辦事處
林管局第二辦事處
林管局第三辦事處
林管局第四辦事處
林業黨校
林業房地產開發公司
森工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富倫紙業公司
額爾古納自然保護區管護局

閱讀全文

與興安宣傳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保安形體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45
肯德基的市場營銷 瀏覽:705
網路產品推廣方案範例 瀏覽:425
網路營銷的卷子 瀏覽:292
學校保安二級培訓方案 瀏覽:688
主題旅遊策劃方案 瀏覽:129
學雷鋒日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807
合肥開業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19
售後服務措施培訓方案 瀏覽:694
工會保密知識培訓方案 瀏覽:406
餐廳微信營銷方案 瀏覽:358
上海茶馬古道電子商務有限 瀏覽:691
蘑菇街促銷活動 瀏覽:35
教學科研培訓方案 瀏覽:350
加油站促銷活動分析報告 瀏覽:882
鄉村旅遊電商平台策劃方案 瀏覽:105
網路營銷卡巴新能源汽車 瀏覽:466
影響中小企業市場營銷策略因素 瀏覽:899
鞋中秋節活動促銷圖片素材 瀏覽:233
酒店畢業季營銷方案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