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宣傳策劃 > 論語宣傳欄

論語宣傳欄

發布時間:2022-07-02 09:49:23

❶ 如何做好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所述資料對做好基層文化建設工作的啟示有四點:

一是做好文物的修繕工作。文物的修繕應以保持布局完整和突出民族風情為原則,在利用現有條件和歷史文物資源的基礎上進行,並注重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完善。
二是注重文物傳承和申遺。給予文化遺產繼承人支持,加大對文化遺產的傳承並積極推進對具備申報非遺條件的文物的申報和保護。
三是注重提高村民文化素質。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動員和引導群眾多讀書,如播放農業科技電影、開展農家書屋讀書活動、在社區宣傳欄宣傳《論語》等傳統文化,來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提高其文化素質。
四是加強社區文化管理工作。由專人專職負責村文化站的日常管理,制定文化站管理制度,提高村文化站利用率。

❷ 請幫我為《論語》寫一段宣傳語,謝謝了

中華上五千年,孔孟文化之博,論語之理,千古習之傳之。

❸ 說孔子讀經典的宣傳標語

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論語 卷八 季氏第十六》

❹ 論語大全

學而第一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句能做為《論語》開章的第一句,不簡單啊,是告戒修道的人要精進,不要光說不練,要以身行去印證,印證的同時,對同道之人的心態是怎樣的,對道不同的人應持有的心態都交待清楚了。
以此如如不動之心去學習,去印證,才能得論語之真道意。

悅:是發自身心的一種愉悅
樂:是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朋:通鳳,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已萬數,故已為朋黨字。此說假借也,朋本神鳥,以為朋黨字。古時比喻有聖德的人 。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是指的發自內心的一種愉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是指的與眾同有的一種氛圍。
這兩句是說的,因為聞道而習道,即而得道的一種成就感,與天人相互感應。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指的君子對於那些不能聞道,不能修道,無道可言的人的一種態度,對這些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無道的行為,君子不會有任何的氣惱.
譯文:

孔子說:「學到君子為人之道的真諦,並在生活中加以印證實踐,能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
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同有鳳來儀之境,感得同道之人從四面八方來與之相應,為有同樣的目標而樂在其中!
對於其它不能明道,知道的凡夫之人而沒有任何的氣惱,這是君子才有的境界啊!」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譯文:
一個人孝順長輩,聽命兄長;而犯上做亂這樣的事,是很難發生在這種人的身上;不好冒犯長輩的人,而做出擾亂常規之事的人,這種人是沒有的。君子著重於根本的原則,根本的原則確立了,而令世人效仿的大道也就產生了,孝順長輩,聽命兄長,此二者,即為人之根本。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擅長花言巧語,奉承他人的人,這種人很少有仁義道德的修養。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我每天都會用三條原則來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較對!
第一,與人共事有沒有不忠的方面?
第二,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失信的方面?
第三,師長傳給我的道法真理有沒有在生活中印證實踐?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治理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君王做事的態度要謹慎而有信用,節約每一項開支,關愛他人,役使百姓時,應在農閑的季節。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學人弟子們回到家裡,對長輩要孝順,出來在社會上行走要尊重年長於自己的同仁,言行謹慎而守信用,以廣大的愛心去愛護其他人,要親近有仁德的賢人。以上幾條如果能夠做到,還有多餘的精力的話,則應該去學習更多的知識。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賢賢易色:第一個賢指賢男,第二個賢指賢婦。易色:和悅的態度。
賢夫賢婦持以和悅的態度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侍奉君主,能奉獻出自己的全部身心;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言而有信;這樣的人,雖說沒有刻意學習過為人處事之道,我確認為他是一定學習過的。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君子不持重自尊,則失去威信。所學即鄙陋識淺。注重忠義禮信的培養,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是不如自己的,有了過錯也不要懼怕過錯,要勇於改正。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慎重的對待自己身後能給後人留下什麼影響,看看以前的先輩聖賢給後人留下了些什麼。經常這樣的去提醒,比較,效仿,人民的道德修養可以自然篤厚。」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1)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鄭玄所注《論語》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未載此人,故一說子禽非孔子學生。
(2)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是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據《史記》記載,子貢在衛國做了商人,家有財產千金,成了有名的商業家。
(3)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稱謂。孔子曾擔任過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們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而沿襲以稱呼老師。《論語》書中所說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學生對他的稱呼。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先生到了一個國家,必定聞聽這個國家的內政,這種權力是先生自己要求得來的,還是國君主動給予先生的呢?」
子貢說:「老師溫良恭儉禮讓,所以才得到這樣的資格。如果是夫子要求來的,或者先生要求的方法與別人的方法不一樣吧。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這個人的志向是否隨順父意;父親去世了以後,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否脫離了原來父親在世時的行為;如果父親去世三年來,並沒有改變於父親在世時的志向,這個人就是個真正的孝子。」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講信用要符合於義,這樣說過的話才能去認真實行;恭敬別人的時候要符合於禮,這樣可以避免隨意亂恭敬而帶來恥辱。(因為言行方面經過以上層層的過慮,而讓自己成為『言有宗,事有旨』的人。)
因為接觸的都是有修養的人,自己也就成為受人尊敬有修養的人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追求飲食上的享受,不會追求居住上的安逸,勤快的做事,謹慎地言行,又能虛心向有道的賢者請教指正,這樣的人可謂是好學之人。」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說:「貧窮而能不奉承討好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這種人怎麼樣?」
孔子說:「還可以。但不如貧窮而能樂於守道,富足而好守禮的人。」
子貢說:「《詩》上說,『要像對待骨玉牙石一樣,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講的『精益求精』這個意思吧?」
孔子說:「賜呀,我可以同你談論《詩》了。因為你已能從我已經講過的話中領會到我還沒有說出的意思,」 (舉一反三)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看不透我,擔心我看不透別人。」

===============================================================================================

為政第二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譯文

孔子說:「治理國家的君主以「德」來教化民眾,處治政務,就好像北極星一樣,安處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賢者皆如眾星般的擁護在左右。

提示:與學爾的『有朋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有異曲同工之妙!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沒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註:《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後,被用作教育弟子的教材。思:做容講《說文》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參考注釋】
齊:比肩、類齊、相類、整治之義。
刑:刑罰、對人生部分或全部的自由權利度進行控制等手段之義。
格者:格除、格鬥、杜絕、修正之義。

譯文:
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來規范民眾,以刑罰來管束民眾,民眾會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禮義廉恥。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來教化民眾,以禮義來約束民眾,民眾會知道哪些事情是為人所不恥的,以此而入正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下學習的志向,

三十歲時成立自己的學術體系,
四十歲時對這個世間的所有現象不再迷惑,

五十歲時知道天命(了解天,地,人的和諧互動)
六十歲時達自然忘我之境(這個我都沒有了,任何語言都不能左右,牽引「我」,所以耳順)
七十歲時達無我之境(「我」都沒有了,就可以隨心所欲,無所不能為,但卻不違背規矩法則)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孟孫: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
(與駕車的學生展開進一步的討論)
樊遲給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按禮祭祀們。」
(這里沒有發現愚孝的思想,要按禮來侍奉父母)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注釋】
①孟武伯:姓孟孫,名彘,「武」是謚號,孟懿子的兒子。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順之道,孔子說:「不要讓做父母的為孩子盡是操心擔優,如果有什麼憂心之事那就是人總會不可避免的生病。」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後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後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譯文:
子游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順之道,孔子說:「現在社會上的一些所謂孝子,以為只要能供養父母衣食就算是孝了。至於犬馬畜生,也有人圈養著,如果沒有恭敬之心去對待父母,那麼和飼養犬馬畜生有什麼分別呢?

提示:

在為政篇安插孝論,是告訴為政者要以做父母的心境來對待百姓,關心百姓的疾苦,也要以做子女的心境來對待百姓,為百姓著想,尊敬百姓。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孝順之道,孔子說:「能始終對父母保持和順的面色是非常難的。有事情的時候,後輩兒女去幫著做;有美食的時候,請長輩先食用,難道這樣就是孝了嗎?(只做到以上這些,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道,必須是內心裡真正的敬愛父母長輩,侍奉父母時面上顏色和順,這樣才算是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注釋】
回:顏回,孔子最得意的學生 發:發揮
譯文
孔子說:「我與顏回談論一整天,他也不表示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好像很愚笨的樣子。退下後觀察他私下裡的表現,亦可以自由的發揮,顏回並不愚笨。」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譯文:
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先觀察他的所做所為,其次觀察他做事的原因,再然後觀察他懷著何等樣的居心目的,經過這樣的審察,人還有什麼可以掩蓋隱藏的呢?人還有什麼是能夠隱藏的呢?
提示:此處所述類同於《金剛經》所講的,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君子不器。」
提示

這句應該和上句是一個整句。君子應該是成器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常說「太不成器了」。這里的不器就是不要像一個器物那樣的死板,學過的知識再去回顧的時候,會有新發現,會有新的感悟,這樣永遠是處在一個不斷上升的境界里,今天是精美的璉瑚之器,明天就是超出『璉瑚之器』的其它更優秀的器物。因此時刻都處在一個不斷的自我超越之境,所以君子不器。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不器」

譯文:
孔子說:「溫習過去曾經學過的知識從而有新的體會,這種人可以做老師了。君子不應該像器物那樣的死板,應從各種角度都能不斷的提升自己的修養」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譯文:

子貢向孔子請教君子之道。孔子說:「先付之於行動,而後再說話。(避免言出不能踐,失君子之風。)」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

孔子說:「君子注重大局不注重私情,小人注重私情不注重大局。」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深入的思考,這樣就會被文字表面的字意所蒙蔽;只知道空想而不學習實踐,就會在學習的道路上走彎路,會陷入危險之境。」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譯文

如果一個人不秉持自守中庸之道,而過份的駁斥那些異端,這樣也會危害到自己的操守,如此則偏離了中道。
(就好比一個人舉手打了別人,自己的手也會痛。道理是一樣的。)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注釋】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譯文:
孔子說:「由啊,現在教給你智慧之道,對於知道的事情,就持知道的態度,對於不知道的事情就持不知道的態度,不要不懂裝懂,勿已勿人,這就是智慧之道了。」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子張,即顓孫師(前503-?),字子張,孔門弟子之一。春秋末陳國陽城(今河南登封)人。出身微賤,且犯過罪行,經孔子教育成為「顯士」。雖學干祿,未嘗從政,以教授終。孔子死後,獨立招收弟子,宣揚儒家學說,是「子張之儒」的創始人。子張之儒列儒家八派之首。
干祿:求祿位;求仕進。

譯文:
子張向孔子學習為官之道。孔子說:「多聽聞,不知道的方面先擱起來,知道的也要謹慎的說,這樣就能減少過失;多觀察,有危險的事先放在一邊,其它沒有危險的事也要謹慎的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說話時減少過失,做事時減少後悔,官祿就在其中了。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注釋:
哀公:姓姬,名蔣,魯國國君。定公的兒子,繼定公位,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494—466年)。
譯文
國君哀公問孔子:「怎麼樣做才能使民眾信服?」孔子回答說:「推舉正直人的地位在邪枉者之上,這樣民眾就會信服;推舉邪枉者的地位在正真人之上,這樣民眾就不會信服。」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提示:
看到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發現孔子此時的回答,是對以上幾條的總結。即論語勸孝善的同時,影射國君也要以孝善的心境來對待國家的子民。這就是為政之道了。
注釋:
季康子(?—前468)春秋末戰國初魯國人。姓季孫,名肥,康為其謚號。魯國大夫,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譯文:
季康子向孔子問內政之道:「要想使人民尊敬君主,忠於國家,該怎樣勸導他們呢?」孔子回答說:「君臨天下人民的時候易庄嚴持重,人民自然就會尊敬君主,國家提償孝慈,人民自然對國家忠誠;推舉天下大善之人事,從而能教化那些不行善的人民,這樣就是對人民的勸導了。」

此處對應《老子》第四十九章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譯文:
某人問孔子說:「先生為什麼不從事政治事業呢?」孔子回答說:「書(經)上有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之道實施在政事上。(以孝悌之道對待百姓民眾)這就是為政之道的最高境界。又要怎樣才能算是從事政治事業呢?」
提示:
這一章更加確定「以百姓之心為心。」有人說孔子「求官不成雲雲」,那實在是不了解孔子,讀不懂《論語》的緣故。即道德經第一章雲"徼"之輩。《道德經》第一章:故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牛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即得不到別人的信任,不知道他怎麼在這世上安身處世。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少了重要的部件車子怎麼行走呢?」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譯文
子張問:「十代以後的社會可以知道當今的禮法制度嗎?」孔子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了商朝的禮法制度,在改革中所廢除的和增設的,現在是可以知道。如果現在繼續接著周朝的禮法制度承載下去,即使百代之久,也是可以被世人所知道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譯文

孔子說「不該你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奉承討好。見到該挺身而出的事情而不去做,這就是沒有勇氣的懦弱。

===============================================================================================

八佾第三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時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據《周禮》規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諸侯為六佾,卿大夫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譯文
孔子評論季氏說:「他用皇室等級的編舞樂隊,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犯上做亂的事他都能做得出來,還有什麼事情是他做不出來的呢?」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注釋】
三家:魯國當政的三家: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他們都是魯桓公的後代,又稱「三桓」。
《雍》:《詩經·周頌》中的一篇。古代天子祭宗廟完畢撤去祭品時唱這首詩。
相維辟公,天子穆穆:《雍》詩中的兩句。相:助。維:語助詞,無意義。辟公:指諸侯。穆穆:庄嚴肅穆。
堂:接客祭祖的地方。
譯文: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完畢撤去祭品時,也命樂工唱《雍》這篇詩。孔子說:「(《雍》詩上這兩句的意思)『助祭的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在那裡主祭。',怎麼能用在你三家的私人廟堂里呢?」(有違於禮)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
樂:禮崩樂壞;指奴隸社會的規章制度遭到極大的破壞。
譯文
孔子說:「一個人不受仁義道德的規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注釋
林放 字子丘,春秋時期魯國清河(今屬山東)人,為比干27世孫,傳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之一,為孔子得意門生。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是什麼。 孔子回答說:「這個問題很大啊!就一般的禮節儀式來說,與其奢侈,不如節儉;就治辦喪事來說,與其儀式上辦理得很妥善完備,不如內心悲痛,哀悼死者。」?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如:從隨也,從隨即隨從也。《說文解字》

譯文:

孔子說:「邊地國家的君王之治,不隨著華夏文化之亡而亡。」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

祭泰山,是天子諸候之禮,季氏以陪臣而祭泰山,是不符合禮的。冉有是孔子的弟子,當時在季氏那裡作官。後因助季氏聚斂財富,大量搜刮民脂,孔子不再認他做弟子,詳見『先進第十一』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林放,字子邱,以知禮著稱。曾向孔子問禮之本。

譯文:

季氏去泰山祭祀。孔子問冉有說:「你不能勸阻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啊呀,難道說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知禮)嗎?」泰山之神,是不會接受非禮之祭的。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會與人有什麼爭執,如果有了爭執,必定是射箭之類的禮儀竟技!君子射箭之前要相互先作揖禮讓而再升堂竟技比賽,下堂而後也要以飲酒來相互祝賀,這種竟技之爭是君子之爭也。」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注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後亦稱「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晉國溫人(今河南溫縣)(另有魏人、衛人二說,近人錢穆考定,溫為魏所滅,衛為魏之誤,故生二說),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
譯文
子夏問孔子:「(《詩經》上說「恰到好處的笑,令少女更顯美麗;漂亮眼睛的眼波流動之間,素顏更顯絢麗動人。這是指的什麼呢?」
孔子回答說:「先將圖畫大致的形狀勾勒好,並且輔以色彩,然後用素粉做最後的飽滿潤色。」子夏略有所悟的又問:「 素粉居於結構與色彩的後面,就好像禮居於道德仁義的後面一個道理?那麼禮這種行為規范也只有在心裡種有仁義道德的種子以後才能自律嗎?」孔子回答說:「給我啟發的人是子夏(商)也,從現在起可以與子夏談論《詩》了。」

此處與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相對應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提示:
孔子所說的「朝聞道」應該是與老子的「道」相對應的。即為人處世之道,先知而後修,有所修持而固守。人人若能以此道而修持,即達無為而無不為之治。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注釋
杞:春秋時國名,是夏禹的後裔。在今河南杞縣一帶。
徵:證明。
宋:春秋時國名,是商湯的後裔,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文獻:文,指歷史典籍;獻,指賢人。

譯文
孔子說:「夏朝的禮,我能講述出來,(但是它的後代)杞國沒有足以證明我的論述的資料;殷朝的禮,我能講述出來,(但它的後代)宋國沒有足以證明我的論述的資料。由於歷史資料不充足和熟悉夏禮和殷禮的賢人不足的緣故。如果各項資料充足的話,我就可以證實當時的政教文明了。」

❺ 校園里的標語牌,宣傳欄,牆報以及運動會,藝術節等活動所使用的語言

本人這兩天也在收集。以下資料純屬拿來,還沒有怎麼整理,你看能不能用一點。

聲明:分數對我沒有任何意義~~呵呵

文明校園標語

餐廳標語: 1、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2、讓微笑來點綴生活;
3、講究衛生,熱愛生活;
4、規范行為,塑造靈魂;
5、學會生活,學會健體;
6、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7、相互理解,其樂融融;
8、就文明餐,做文明人;
9、積水成河,聚米成籮;
10、加強自我修養,樹立良好美德;
11、餐廳清潔人人有責;
12、溫馨之家,共同營造;
13、學會生活,學會生存;
14、學校是我家,清潔靠大家;
15、按時就餐,吃飽就好;
16、文明就餐,禮貌待人;
17、愛護餐廳,從我做起;
18、以我美德,傳校美名;
19、牆上無腳印,地上無痰跡;
20、節約光榮,浪費可恥;
21、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2、當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23、餐廳是我家,清潔靠大家;
24、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25、愛護公共設施,提高自我修養;
26、陶冶健康情操,建設文明餐廳。
餐廳二樓: 1、精雕細刻出精品,千錘百煉鐵成金;
2、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3、自信成功,自強成才,自律成長;
4、事在人為,路在腳下;
5、知行一致,行勝於言;
6、求實創新,與時俱進;
7、全面發展,提高素質;
8、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9、樹百年報國志,做世紀棟梁才;
10、敬人容人,助人愛人;
11、少壯輕年月,遲暮惜光輝;
12、做人誠為本,做事實為基;
13、種下一種個性,收獲一種命運;
14、敬業 修德 強能 健體。

校園標語
新公寓樓: 走立志成才報國路 做文明奮進四中人
男女生公寓樓: 學會審美 學會健體 學會生活 學會求知
奉獻就是人生 奮斗就是樂趣
決心就是力量 信心就是成功
教學樓: 敬業 修德 強能 健體(校訓)
嚴細 文明 求實 向上(校風)
樂學 善思 奮進 創造(學風)
勤教 鑽研 創新 奉獻(教風)
質朴方正 篤志博學
實驗樓: 傳承文明 啟智求真
以特色辦學 靠質量取勝
辦公樓: 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
運動場: 敢拼善搏才會贏 勤學苦練方能勝
旗台: 愛國旗 愛中華
衛生區: 愛護綠色家園 爭做環保衛士
路牌標語: 1、加快四中發展 創建教育強縣
2、創四中大業 譜教育新篇
3、實施品牌戰略 打造世紀名校
4、實施素質教育 實現全面發展
5、以德立校 育人為本
6、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
7、以特色辦學 以質量取勝
8、傳承文明 啟智求真
9、與時俱進 開拓創新
10、走立志報國路 做文明四中人
11、培育創新精神 塑造健康人格
12、理想就是價值 奉獻就是人生
13、目標就是動力 事業就是生命
14、奮斗就是樂趣 務實就是作為
15、同心同德 爭創名校
16、團結奮進 共育英才
17、做道德文章 育「四有」新人
18、尊師愛生 重教勤學
校園路名: 揚帆路 啟航路 曙光路 學苑路 書馨路
思賢路 誠信路 溫馨路 博學路 智慧路
學海路 報國路 靜思路 愛心路

校園標語
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青草無語,足下留情 青草在微笑,請你繞一繞

一.教學樓
(一) 北樓梯口
二樓: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腳印就有多深
三樓:出言吐語勿忘有容乃大 行為舉止切記惡小不為
四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
(二)廊西牆(南)
二樓:雖有良玉,不刻鏤則不成器;雖有美質,不學則不成君子。——韓嬰
三樓:生命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伽利略
四樓:非規矩不能定方圓,非准繩不能正曲直。(《淮南子•說林訓》)
五樓: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一)南樓梯口
二樓: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塵。———白居易
三樓: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四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
五樓: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二.實驗樓
三.辦公樓(東牆)
樓梯口(教工樓梯)
一樓: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羅丹
二樓: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 ——陶行知
三樓:教師的威信首先建立在責任心上。 ——馬卡連柯
四樓:上天生下我們,是要把我們當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莎士比亞
四.校園場地(各玻璃門)
圖書館:淳淳人文情懷烘托簇新校園
鬱郁學習氣息描繪美好未來
食堂: 做文明師生 建一流校風
五.綠化帶(*2)
1.守護一片綠,增添一份美
2.春來小草醒,請您繞道行
3.芳草茵茵,足下留情
4.綠色校園鳥語花香,環保成果你我共享
5. 爭做好公民,服務你我他
六.圖書館
(一)樓梯口:
二樓:知識像一張魚網,魚網愈寬愈牢,網到的魚就越多。
——墨西哥諺語
三樓:吾生而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四樓: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 ——托耳斯泰
七.車棚
露天棚鐵皮板:整齊有序,文明停車
小賣部前立柱:停時規范,取時方便(*2)

八.學校大門

北門廳:優質教育、多元模式、一流人生

九.露天宣傳牌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十門口告示牌
1 衣冠不整者,謝絕入內
2 外來人員請到門房登記
3 騎車者請下車推行
4 本校謝絕推銷

優秀「校園文明標語」
1、微笑是我們的語言,文明是我們的信念。
2、好少年=文明+價值+愛心+力量
3、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最容易忽視的事情,但她卻是最珍貴的事情。
4、和文明是我們共處的金鑰匙。
5、鳥兒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鮮花因芬芳而美麗,校園因文明而將更加進步。
6、文明是快樂的源泉。
7、我們的心靈像花一樣美麗。
8、關心學校,我們的職責;愛護學校,我們的義務;熱愛學校,我們的心聲。
9、校園是學習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0、讓我們一起來:關心集體,愛護公物,保護環境!
11、讓我們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12、微笑是彼此溝通的橋梁。
13、手下留情花似錦,腳下留情草如茵!
14、大氣是溫暖的搖籃,不要再向天空吐煙,讓地球心酸;草地是美麗的地毯,不要再亂扔雜物,讓地球難堪!
15、文明是希望,讓我們一起來播種希望吧!
16、我們的素質及文明展現在一言一行中!
17、勤奮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18、陽光為我們貢獻燦爛,天空為我們貢獻蔚藍,森林為我們貢獻綠色,鮮花為我們貢獻絢麗,大自然為我們貢獻了自己,而我們該為大自然貢獻點什麼呢?
19、跟老師說聲"好",不困難;困難的是,要堅持向老師真心地說聲"好"。
20、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學校的每個角落。
21、花草用美麗裝扮世界,我們用行動美化校園!
22、給我一片潔凈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給我一片蔚藍的海洋,我才能遨遊;給我一個美麗、文明、寧靜的校園,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起航!
23、留心撿起是的一片紙,純潔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塊污漬,凈化的是自己的靈魂。
24、向不文明的行為說:"NO!"
25、別讓堅強的生命,成為足下陰魂。 草坪
26、以濫用水為恥,以節約水為榮。 水資源
27、拐彎處,人生的轉折點。
28、你的青春,奔灑你的熱情。
29、珍惜每一滴水,讓地球媽媽不在哭泣。
30、綠色的生命需要我們的共同呵護。
31、「播種文明、收獲溫馨」、
32、「美是文明、美是智慧、美是奉獻」、
33、「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34、「禮貌是人類文明共處的金鑰匙」、
35、「今天,你微笑了嗎?你問候了嗎?你禮讓了嗎?你幫助別人了嗎?」
校園、室內環境標語、警句參考(一)
一、校門口:
1、啟世紀之航,揚理想之帆。
2、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3、自學、自理、自護、自強、自律。
4、做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校園樓廳:
1、社會文明需要你去裝點。
2、我們是主人,我們是未來。
3、懶惰和愚蠢在一起,勤勞和智慧在一起。
4、衣冠整潔是你的自尊。
5、身心靠自我磨礪,智力靠自我開發,人格靠自我塑造。

三、舞蹈室:
1、目光傳神情,動作見功夫。
2、陶冶情操,美化心靈。
3、藝術只承認一流,時間只記住精品。
4、音樂是人生的藝術,繪畫是沒有文字的詩。
5、發現美、鑒賞美、創造美。
6、舞蹈是人對社會掌握的一種獨特藝術形式。
7、流動的詩,運動的畫。

❻ 於丹論語心得宣傳單

灰色的孔子又必須鏈接多彩的世界。這世界充滿生命活力,奼紫嫣紅,千姿百態,萬類霜天競自由。正因為有了生活的五彩繽紛,理論的灰色才不顯得死寂;也正因為有了思想的高貴純粹,紛繁的世界才不至於俗不可耐。灰色提升著品位,而多彩保證了活力。這也就是和諧。
於丹為我們講述的就是這樣的孔子,一位鏈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鏈接是廣泛的,東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題卻是單純的,單純到沒有色彩,沒有性別,沒有時間和空間,只有溫度。
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體悟經典的普適智慧。

❼ 走進孔子宣傳稿怎麼寫

走進孔子:
孔子是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❽ 謳歌贊美《論語》宣傳語,誰幫助我謝謝!

北宋名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

❾ 論語知識

網路不讓發全文?
我貼不上來。

學而第一

『⒈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⒈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
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⒈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⒈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
習乎?」

『⒈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⒈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
則以學文。」

『⒈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於朋友交,
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⒈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
勿憚改。」

『⒈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⒈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

『⒈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

『⒈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⒈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
亦可宗也。」

『⒈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可謂好學也已。」

『⒈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
,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
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⒈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為政第二

『⒉1』子曰:「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⒉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⒉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
且格。」

『⒉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⒉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⒉6』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⒉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
何以別乎。」

『⒉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
為孝乎?」

『⒉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兒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

『⒉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⒉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⒉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⒉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⒉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己。」

『⒉17』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⒉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
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⒉19』哀公聞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
錯諸直,則民不服。」

『⒉20』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
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勤。」

『⒉21』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於兄弟
,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⒉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車兒),小車無(yue4
),其何以行之哉?」

『⒉23』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
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❿ 論語主要有哪些內容

《論語》內容精要:《論語》共20篇,篇名取篇首的前兩三個字為題,無意義,一段話為一章,共492章,13000餘字,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倫理、教育、哲學、歷史等各方面,《論語》記載了孔子關於「天」、「命」的一些言論,反映了孔子的世界觀。孔子對鬼神持懷疑態度,其倫理思想核心是「仁」,常指人的主觀的自覺精神,其政治哲學主要是德治主義,強調道德教化,而貶低行政命令和刑罰的作用。《論語》中有關教育和學習的論述非常豐富。其中講述了許多學習心得。如「學而時習之」、「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同時,還記載了孔子對於學習和思考關系的論述。

貫穿在孔子一生的是他與時代極不協調的追求與理想。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轉型期,禮崩樂壞,倫理、道德、品格、價值都在大幅度地滑坡,這時孔子挺身而出,要講仁、義、禮、智、信,要講溫、良、恭、儉、讓,要恢復周禮,施行仁政,這一切顯得那麼不合時宜,但孔丘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嘲笑、冷遇、顛簸、困厄中堅守和宣傳著自己的理想與主張。他的學說里,有對理想君主與仁政的美好設計,有對社會結構與倫理關系的合理規劃,有對個人修養與人生境界的理想評估,有對平民生活與痛疾苦惱的熱情關懷。他的理想的主體與他為之奮斗不懈的精神,在更深的層次上其實是人類人性與基本道德、政治、文化內涵的一種表現。那種悲天憫人與自我犧牲都閃亮著人性、人心的光輝,經過時間的磨洗,人們從思想、心靈、靈魂上一步步與之認同,所以孔子不僅成為儒家的代表,更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代表。

當孔子在現實政治的運作中無法實施自己的理想時,他找到了有著更深遠意義的文化和教育領域。在孔子之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具備受教育的權利,而孔子則興辦私學,將教育從官府引向民間,那個時代中國人口只有幾百萬人,而其中有3000人就是孔子的學生,他們來自各個國家,堪稱各國的精英,其中最優秀的有72位,在今天看來,這仍然是一股了不得的力量,可見當時孔子興辦教育的無量功德了。他在教學中積累的許多原則和方法至今仍被教育家們奉為圭臬。

閱讀全文

與論語宣傳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教育培訓立項報告方案 瀏覽:136
簡述電子商務的基本概念 瀏覽:223
永恆印記市場營銷策劃 瀏覽:688
2014北京電子商務大會 瀏覽:418
信息工作培訓方案 瀏覽:648
電子商務和市場營銷哪個專業好 瀏覽:592
銀行企業客戶沙龍策劃方案 瀏覽:532
工廠開業慶典策劃方案 瀏覽:539
電子商務產業優惠政策 瀏覽:138
幼兒園新學期家長策劃方案 瀏覽:218
業務交流培訓會方案 瀏覽:586
教師普通話培訓達標實施方案 瀏覽:50
美麗說網路營銷策劃 瀏覽:669
賓士最新促銷活動 瀏覽:418
證券公司電子商務 瀏覽:641
市場營銷的實踐報告 瀏覽:278
網路營銷站點的規劃 瀏覽:451
市場營銷論文關系營銷 瀏覽:508
武功山旅遊市場營銷策劃書 瀏覽:956
招商引資局培訓方案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