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6年前作為傳統文化全國宣傳的《千手觀音》,現如今看到後是什麼感想
詩書禮樂向來受我們中國人追捧,其中舞蹈部分更是如此。古代皇宮中,不論是選秀還是小公主們的日常修煉,幾乎都繞不開舞蹈。誠然,舞蹈就是古代女子的傍身之技,就好像我們現代技術一樣,越是精湛越是讓人心生喜愛。而舞蹈也是一樣的,好的舞蹈讓人遐想連篇,動人的舞姿往往讓人沉醉其中。
答主還記得在橫店看波斯舞,黃衣美人一排又一排,隨音樂起舞,燈光的渲染下,更顯靈動美麗。新的舞蹈尚且如此,那就更別提經典舞蹈了!當再次欣賞千手觀音時,我們心中的震撼仍會自然而然迸發出來。
然而最讓人動容的是,表演者是一群聾啞人。盡管是一群聾啞人,但卻並不像我們想像當中那種自卑,反而在舞台上光芒四射,非常有神韻,非常有自信,同時也非常有舞者的美。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畢竟古話說得好,人窮志不窮,雖然身體上有缺憾,但是卻不乏心靈之美,把愛帶給一個人。
其實後來的時候,千手觀音也是有很多版本,但是我們都會發現,還是最原來的那一版最有味道,因為那種震撼來自於一顆顆美好的心靈,但更重要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在那一年春晚的舞台綻放。
㈡ 我想知道女媧娘娘的來歷,她是不是轉化觀音
中國上古神話中,有一位化育萬物、造福人類的女神,這就是女媧。.據說天地開辟以後,大地上雖然有了山川、湖泊、花草鳥獸,可是還沒有人類的蹤跡。大母神女媧想創造一種新的生命,於是她抓起了地上的黃土,仿照自己映在水中的形貌,揉團捏成一個個小人的形狀。這些泥人一放到地面上,就有了生命,活蹦亂跳,女媧給他們取名叫做「人」就這樣,她用黃泥捏造了許多男男女女的人。但是用手捏人畢竟速度太慢,於是女媧順利拿起一截草繩,攪拌上深黃的泥漿向地面揮灑,結果泥點濺落的地方,也都變成一個個話蹦亂跳的人。於是大地上到處都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女媧還使男女相配,叫他們自己生育後代,一代一代綿延。在神話中女媧不單是創造人類的始祖母,而且是最早的婚姻之神。
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宇宙突然發生了一場大變動,半邊天空坍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大變動,半邊天空坍塌下來,露出一個個可怕的黑窟窿,地上也也出現一道道巨大的裂口,山林燃起炎炎烈火,地底噴湧出滔滔洪水,各種猛獸、惡禽、怪蟒紛紛竄出來危害人類。女媧見人類遭受這樣慘烈的災禍,就全力補修天地。她先在灌河中挑選許許五彩石,熔煉成膠糊,把天上的窟窿一個個補好。又殺了一隻大龜,砍下它的四隻腳豎在大地四方,把天空支撐起來。接著殺了黑龍,趕走各種惡食禽猛獸,用蘆葦灰阻塞了橫流的洪水。從此災難得以平息,人類得到拯救,人世間又有了欣欣向榮的景象。為了讓人類更愉快地生活,女媧還造了一種名叫「笙簧」的樂器,使人們在勞作之餘進行娛樂。
女媧是產生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神話人物。這個神話,反映出當時人類對自身起源和自然現象的天真認識。至今在我國西南的苗族、侗族中還流傳著女媧的神話傳說,並把她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女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相傳曾煉五色石以補天,並摶土造人。 她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曾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的照顧我們免受災難,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由此也就形成了 具有特色的女媧文化。今天我們在竹山這塊女媧曾煉石補天的地方研討女媧文化,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實現古為今用,發揮女媧文化的現實作用。對此,筆者認為關鍵在於整合。通過整合進一步提高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的公信度與影響力,通過整合賦予女媧文化以新的時代精神,通過整合使古老的文化力轉化生產力,從而更好地發揮女媧文化的作用。
一、與區域文化相整合,提高竹山是女媧煉石處的公信度與影響力
女媧文化是由女媧傳說與民間女媧崇拜形成的社會現象。在當今學術界,對於女媧的真實性尚未異議,但對於傳說的神話內容,認為是原始人類幻想和想像的產物,它所表達的是原始時代人類企圖征服自然力和支配自然力的願望。譬如:袁珂先生在《古神話選擇》中曾指出:「女媧補天神話,看似情景紛繁,實際上只是一個洪水為災,女媧用這種方法,誅妖除怪,堙塞洪水的故事。女媧可說是神話中最早的一個治理洪水的英雄。」對於這類觀點,從學理上講無疑是正確的,但從民俗角度來看,卻就值得商傕。女媧補天、造人的神話故事,在民間老百姓的心中它是真實存在的。茅盾先生曾指出:「神話是一種流行於上古時代的民間故事,所敘述的是超乎人類能力以上的神們的行事,雖然荒唐無稽,可是古代人民相互轉述,卻信以為真。」[1]其實不僅是古代人民就是現代人民同樣是信以為真。正如,上帝之於西方人民,真武大帝之於中國人民一樣都是真實存在的。因此,從民俗意義上講女媧傳說是勿庸置疑的。然而,女媧故里何在、在何處煉石卻眾說紛紜,陝西省平利縣聲稱他們是女媧故里;河北省涉縣自2003年9月起開始舉行對女媧的公祭儀式,舉辦女媧文化節;山西省平定浮山說他們那裡是女媧補天遺址;遼寧牛河遺址有女媧煉石用的鉗鍋;四川省雅安街頭樹立著10多米高的女媧塑像;就連香港也來湊女媧的熱鬧,據傳女媧用以補天的五彩石掉下一塊,變成了今天的香港。雖說我們竹山有較為權威的《康熙字典》里「媧」字義釋第三條:「女媧山,在鄖陽竹山縣西,相傳煉石補天處。」為證。筆者也從1964年1月上海古籍書店據陝西省圖書館藏明天順刻本景印《襄陽郡志》中查到有關記載,即:「女媧山在(竹山)縣西與金川燕子山相對正抵平利縣界,俗雲女媧煉石補天即此地也。」這條記載雖然涉及古地名與區劃,但它確切無疑的說明女媧煉石處是在竹山縣境內,且這個記載比《康熙字典》早了近200年,應是較有力的佐證。大家可能還會查到更多的有關古籍資料,既便如此,這些論證還顯得單薄,仍存在兩個方面的不足。我們知道文化可分為書面層次、書面傳承方式與口頭層次、口頭傳承方式,我們上述的論證只是書面層次,還缺少口頭層次、口頭傳承方面的論證;另一方面,任何文化的存在都必須有其生長的土壤,沒有對文化環境加以闡述,是上述論證的另一不足。如果我們把女媧文化與區域文化相整合就可以彌補這兩方面的缺失,從而提高竹山為女媧煉石補天處的公信度與影響力。
考古學上一般認為,女媧神話與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相對應。因此,是否存在這一時期的遺址也是考量女媧是否在此活動的重要方面。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鄂西北地區不僅富集著大量的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而且還是人類發祥地之一。在這里先後發現了60多處舊石器時代的遺址,遺址有洞穴、曠野、漢江階地等三種堆積類型,其中比較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有10多處。涵蓋舊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尤其是鄖縣學堂梁子先後發掘了兩具距今年100萬年人類頭骨化石,被定名為「鄖縣人」。它的發現否定了非洲是人類唯一起源地的觀點,證明了鄂西北是人類發源地之一。到了新石器時代,鄂西北地區原始文化更加繁榮,目前已查明該時期各類文化遺址近100處,分布非常密集。文化系除了仰韶、屈家嶺、石家河三大文化主系之外,還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等因素。其中仰韶文化比較清晰地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面貌。這一時期的遺址不僅數量多而時間跨度也很長,如,鄖縣清龍泉遺址、竹山霍山遺址、房縣羊鼻嶺遺址都同時包涵有仰韶、屈家嶺、石家河三大文化系近3000年的文化遺存,足以反映出遠古時期這里的文化環境之悠久與優秀,女媧文化在這種土壤中產生就不足為奇了。
從民間口傳文化來看,在鄂西北廣泛流傳著女媧造人與補天的故事和民歌。且不說竹山,在鄖縣、房縣、神農架等地方的山村不僅流傳著女媧造人、補天的故事,而且在內容上比古籍中的記載還要詳盡。書面中有關女媧的神話傳說散見於不同的古籍中,《太平御覽》引《風俗通》記載有「摶土造人」的傳說,女媧、伏羲兄妹婚配造人記載在《獨異志》中,女媧補天的神話見於《淮南子·覽冥訓》,而鄂西北地區有關女媧的傳說卻是在一個故事裡包括了這些古籍中有關記載的所有內容。講述了女媧與伏羲兄妹在洪水過後為了人類的衍續不得已婚配,摶土造人與山崩天裂,女媧煉石補天等傳說。其中在房縣、鄖縣、竹山、保康、神農架等地流傳的「待屍歌」「黑暗傳」中講述最為詳細。在胡崇峻搜集整理,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黑暗傳》中,詳細講述了女媧造人、補天的來龍去脈,長達26頁540多行。由此可見女媧造人、煉石補天傳說在鄂西北流傳之廣泛和詳盡。不僅如此,鄂西北還是神農嘗草采葯、架木為屋、跨鶴升天的地方。伏羲、女媧、神農被稱為三皇,《風俗通》雲:「伏羲、女媧、神農為三皇」。《潛夫論》載:「伏羲、神農為三皇。其一曰女媧」。神農是女媧的接班人,神農活動的地區神農架是流經竹山縣的堵河的發源地,女媧在堵河的中游地區煉石補天,神農到堵河的發源地嘗草采葯,巧合至此,難道不能為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佐證嗎?
還能為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旁證的是陝西省平利縣有關女媧故里的論證。秦、漢時期竹山與平利曾同屬漢中郡,在明朝成化十二年從竹山分設竹溪縣前,竹山與平利是鄰縣。2003年10月平利縣在安康市舉辦了首屆中國女媧文化學術研討會,到會的多位歷史文化專家認為,陝西安康市平利縣應是女媧文化的發祥地,這個縣的女媧山就是傳說中的「女媧治所」。他們的依據是古代歷史地理著作《華陽國志》《十道要錄》《新唐書》《路史》《九域志》等有關女媧山的記載,認為這里是女媧「摶土為人」之處。在平利女媧山西北有伏羲山,兩山之間有女媧廟、高皇廟、三皇廟等古代遺址。在互聯網上他們還辦有名為「女媧故里」的網站,平利縣在女媧文化的研究上捷足先登了。然而,他們先行一步的研究對我們不僅沒有妨礙,還為我們確立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了佐證。其一是他們的研究又為我們提供了古籍方面的依據。如他們所引唐五代的《錄異記•卷八》記載「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雲是摶土為人民之所,古跡在焉。」自春秋戰國時期楚滅庸後,上庸一直是竹山(包括置縣前的竹溪)的古稱。清·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對竹山縣的沿革有明確的記載:竹山縣「本周之庸國,秦為上庸縣地,漢因之,屬漢中郡,後漢亦為上庸縣,建安末置上庸郡,魏晉因之,宋齊亦日上庸郡,皆治上庸縣,梁析置安城縣,西魏改為竹山,又置羅州於此,隋開皇十八年改日房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房陵郡。唐武德初復置房州,治此,貞觀十年,州移治房陵,以竹山縣屬焉。宋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復置竹山縣,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屬。」[2]從引文可見唐五代時應稱竹山縣,《錄異記》的作者可能慣於古稱,無論如何
上庸就是竹山而非平利。為進一步證明此說再引清·陳夢雷、蔣廷錫著《古今圖書集成》的有關記載為證:「女媧山,去縣(竹山)西九十里俗傳女媧煉石補天處,下有女媧廟。」[3]雖然《錄異記》說的是摶土為人處,但是造人、補天都是女媧所為,女媧廟之說是相同的。在此反復引證並非要否定平利是女媧摶土造人處,平利為證此事,也是經過多方面反復論證,不會因為一處引文有誤,而全盤否定。其二是,為竹山是女媧煉石補天處提供了地理上的支持。竹山與平利古時是鄰縣,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他們強調是女媧造人之處,我們側重是女媧煉石補天之處,在地理方面順理成章,並可以相互佐證。
二、與時代精神相整合,賦予女媧文化新的意涵
女媧傳說是遠古時期的故事,在它看似荒誕的外表下蘊藏著十分豐富的內涵。我們應認真的發掘並與時代精神相整合,賦予它新的意涵,以發揮其在三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從時代需要角度分析,女媧傳說起碼包涵著以下三種精神,值得我們弘揚。
一是,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勇於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女媧當時遇到的真是天大的困難,天崩地陷、水火泛濫、猛獸肆虐,人類面臨著一場浩劫。她挺身而出,補蒼天、殺猛獸、堵洪水、救人民。表現出了天破可補、地陷可支、水可填、火可滅、一切猛禽怪獸都有可以擒除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慨。如果我們今天具備了女媧這種以天下為己任,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勇於戰勝困難的大無畏精神,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麼險阻不能攻克,還有什麼私利不能拋棄,還有什麼功業不能成就。
二是,勇於開拓,富於想像,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在傳說中女媧是一了不起的發明家、創造家。在洪水泡天,人類行將滅絕之時,她創新出用蘆灰止水、黃土造人之法;在蒼天破裂之後,她創新出煉石補天之舉;在大地塌陷之際,她創新出斷鰲足支天的措施。其想像之豐富,創造之大膽,值得後人效法。「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動力。」當今改革開放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更需要創新精神,體制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依靠的都是創新精神。有了創新精神就一定會結出豐碩的創新成果。
三是,修復自然生態的缺失,維護自然生態的完整,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在傳說中,女媧面對「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自然生態遭到極大的破壞,環境十分惡劣的情況。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積蘆灰以止淫水。修復了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維護了自然生態的完整,保證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當今,我們同樣面臨著著嚴重的環境問題,世界森林、草地和濕地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年消失,沙漠面積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逐年增加,沙塵化天氣蠶食著美好的春天;地下水、石油和各種礦藏被大量的開采,有些可能在我們這一代或者下一代被耗盡;工廠和家庭排出的廢水和各種廢棄物嚴重地污染著土壤和水源;農葯越來越嚴重地污染地下水和食物;二氧化碳和其它有害氣體被大量的排放到大氣中,破壞著臭氧層,使氣候逐漸變暖。地球上的生命維持系統正在被毀壞,並處於迅速退化之中。現在人們更迫切地需要女媧精神,來保護自然生態的平衡,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保持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三、與旅遊產業相整合,將遠古文化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景無文不名,文化是旅遊的靈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遊中去,旅遊業的發展才會長盛不衰。而旅遊業又是文化尤其是歷史文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平台。因此,把女媧文化與旅遊產業相整合,是發揮女媧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徑。如何將女媧文化與旅遊業整合起來,筆者提出以下三個方面的建議。
其一,打造女媧文化的竹山平台。旅遊需要景觀,文化需要載體。據古籍記載並聽竹山的同仁講,在女媧山下原來有一座女媧廟,後來因種種原因被拆除了,現在應該復建一座較為雄偉的女媧廟,並將女媧在此煉石補天的傳說立碑記載。一來為竹山的旅遊業打造一處景點;二來用以紀念這位偉大的女神,並弘揚女媧精神。同時在竹山縣城立一尊女媧補天的雕像與之呼應,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用縣城的女媧雕像給寶豐女媧山的景點作宣傳,並為構建旅遊線路打基礎。至於建設資金可以採取誰投資誰受益的方法招商,把一定期限的門票收入作為投資回報。這是一件對兩個文明建設都有利的好事,何樂而不為?
其二,左掛右聯構建富有引力的旅遊線路。旅遊線路是把幾個景點以及其它各種旅遊資源優化組合起來,以滿足遊客「吃、住、行、游、購、娛的有機鏈條。分散的、各自為政的景點很難滿足遊客六大要素方面的需求,景點只有組合進線路里,才能獲得最佳效益。女媧煉石補天景點建成後就要注重組合線路,其實這種線路組合有許多種選擇,要根據遊客的需要設計的豐富一些。可以把竹山縣景點組合成短線的一日游,也可以與武當山—房縣溫泉—竹山女媧練石補天、施洋故居—十堰市區構建為2日游線路;還可以與平利、神農架構成遠古神話線路。總之,要根據旅遊市場的需求,以增強吸引力為目的,來左掛右聯組合成不同的線路,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其三,以女媧文化為核心開發具有特色的旅遊商品。我們竹山的綠松石就是女媧用以補天的奇石,據我所知,竹山的綠松石產品比較注重借用文化力來提高商品的知名度,增強商品活力。但是其開發空間還很大,既使在運用女媧文化來開發產品上還大有文章可作。譬如: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紅樓夢》,它的原名叫《石頭記》,對於這里所寫的石頭來歷,曹雪芹在《紅樓夢》的開篇已有明確的交待,就是女媧補天剩餘下的一塊。後來它化為「通靈寶玉」與其投胎轉世的賈寶玉一起來到人世,賈寶玉之名實際就是「假寶玉」,真石頭。《紅樓夢》寫的就是這塊真石頭來到人世,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一段故事。有《紅樓夢》的一首偈為證:「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4]據此,我們可以根據《紅樓夢》中賈寶玉的故事,開發出一系列的旅遊商品。如:可以按書中寶玉佩帶的「通靈寶玉」的模樣開發出專門帶給兒童的紀念品:「通靈寶玉長命鎖」,等等,只要認真研究就會引發出許許多多的新創意,開發出具有文化生命力的旅遊商品。
㈢ 乘龍觀音院在哪裡
中廣網海口1月22日消息(記者許雲通訊員陳文武)1月21日,三亞南山文化旅遊區又添新景觀,展示三十三尊觀音群像的乘龍觀音院落成揭牌,向遊人開放。這標志著開園十年後的南山,正在加快二次創業、建設佛教文化名山的步伐。目前,南山已形成以108米南山海上觀音、南山寺觀音殿、金玉觀音、乘龍觀音院等以觀音文化為主題的佛教道場和標志性景觀。
據介紹,乘龍觀音院是經國家宗教局批准,是一處融觀音文化、龍文化,民俗文化為一體的佛教文化場所,佔地2200平方米,投資三千多萬元興建,由130餘名工藝師精雕而成。院內主要有觀音三十三種化身像和以浮雕形式展現的觀音文化。
㈣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求下聯
下聯對:「攬秀台前攬秀色」。
這副對聯,難度在於開頭,觀音山上觀山水,觀音山是地名,而三字地名的前兩個字又是名詞觀音,這兩個字的名詞的第一個字又可以做動詞使用,就是後面觀山水的動作,更難的是觀山水中的山又與觀音山的山是同一字;
而觀音山對上攬秀台,山上對台前, 觀山水再對攬秀色,對於秀色也切合了聯中有詩意的要求。古語有秀色可餐之比喻。
(4)觀音文化宣傳擴展閱讀:
中國對聯的絕妙之處為大眾所喜愛的最大特徵是「機巧」,諧音、拆字,疊字,雙關,迴文,雙關,隱字,用方位,用天乾地支,用葯名,用人名,用地名等奇妙機巧在對聯文化中無所不用。如:
上聯: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樂;
下聯:丫頭啃鴨頭,鴨頭咸,丫頭嫌。
上聯中的童子與桐子諧音,而落與樂(方音中也有「樂」讀作「luo」)也諧音,從語義上又非常通順,小童子打桐子,桐子落了下來,童子非常歡樂,由此湊成極有畫面感;
又極富情趣的情境。下聯也極巧合,丫頭與鴨頭諧音,而咸與嫌也諧音,,從語義上也非常通順,丫頭啃吃鴨頭,鴨頭太咸,因此丫頭非常嫌棄。
㈤ 耗資8億修建「南海觀音」,被質疑鋪張浪費,為何現在卻好評如潮呢
有人為了信仰耗資8億修建南海觀音,因為耗資巨大,曾被網友吐槽浪費錢,但近幾年給當地帶來的經濟效益也非常大,如今好評不斷。
㈥ 看了千手觀音的啟示
美國著名符號論美學家蘇珊,朗格曾經說過:「組成生命的各種運動中,舞蹈的姿勢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舞蹈是歌獨立完整的藝術系統,是由各種有形的力量和無形的精神支持組成的新世界。」筆者贊同她的看法,舞蹈是以感情為基礎,用身體去表演的藝術,不僅表現舞者自己的內心世界,更多的是在社會這個大背景下,表達社會生活理想等等,在背景音樂,舞蹈燈光,美工美術的配合下組成的綜合藝術。
較其他的舞蹈而言,《千手觀音》大膽的嘗試了張揚的表達形式,迎合了現階段觀眾的需求,但是在採用現代的技巧之餘,也不舍棄古典韻律,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個舞蹈的藝術品味。《千手觀音》可以稱之近代作品的一個典範,眾多舞蹈紛紛效仿其技巧、編排等方面形式。
一、耳目一新的感官美
這方面主要是指人們對眼睛直觀的看到,耳朵現場聆聽的直接感受,然後從演員的裝束、造型、服裝等方麵塑造出的整體能夠感受到的藝術之美,古典的韻律讓人如沐梵音,演員們精湛的舞技讓人無法正面對高貴的觀音,從前只能從傳說中的描述自己發揮想像的千手觀音在現場如此直觀看到讓人震撼。
該舞蹈基調所採用的金黃色色調和佛座形狀,襯上背景熠熠發光射出萬丈佛光,配上類似佛教音樂那種深沉玄遠、輝煌宏大的氣勢,演員們美輪美奐的聖徒般的服裝和帶有明顯的佛教圖案的藝術化造型,給人不光是一種耳目一新的視覺和聽覺的強烈沖擊,更帶有深沉的感人氣氛。在服飾上,舞者的頭飾,中間是中國古代官戴的「帽翅兒」,旁邊加有幾條黑色的寬頻。張繼剛導演在作品中突出直線條的東西,而這個帽翅兒增加了直線條的效果。同時,光伸頭是沒有效果的,當邰麗華將頭伸出去的時候,配上這一獨特造型的「帽翅兒」,它就變成一個視覺向外延伸的線了。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聚散」,用帽子遮住其他所有人的臉,起到了一人當頭、干手千臂多重幻化的作用。
二、端莊典雅的神韻美
《千手觀音》的成功不止是因為其舞姿的精湛和形式美感的不可比擬,其在傳達文化寓意和主題方面也做得很完美,完全貫穿於整部舞蹈當中。從古至今,中國的舞蹈都非常注重演員的眼神表達,通過演員的眼神,可以表達很多復雜的感情,向觀眾展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果一個舞蹈演員的眼神是空洞的,舞姿再優美流暢,整個舞蹈都不是活的,觀眾也不可能被演員所感動。就算一名普通的觀眾,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對音樂再不敏感的人看舞蹈演出,也能夠感受到優秀舞者所傳達出來的感情,表達方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舞者的表情,眼睛被成為心靈的窗戶,一個婉轉流盼的眼神,都能表達萬千感情,舞者不僅是肢體的舞動,眼神的表達也非常重要。
由於編導張繼剛獨特的藝術創造,使靜止的干手觀音佛像,在舞蹈中動起來、舞起來、美起來、活起來了。讓我們深切感受到舞蹈這門藝術,有其他藝術不能比擬的獨特之處。作品較高的藝術境界,也證明我國美學大師宗白華的經典名言:「『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金色霓裳的絢爛伴著姑娘們舒展安詳的舞姿,將觀音的神聖高貴、雍容大氣體現的淋漓盡致,其中的動人之處絕不僅僅在於形式美的渲染,更在於所有演員安詳而寧靜的神態、簡潔而多義的體語,朴實無華的姑娘們少了很多所謂的「表演」,而更多了一分心靈對於善良和博愛的呼喚。
三、厚重底蘊的文化美
《千手觀音》是以觀世音文化為基礎,延伸到為善這個領域的藝術作品,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尤其是在亞洲對觀音菩薩非常的敬仰,超越了其他任何信仰,群眾基礎好,文化傳播范圍廣。這個舞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迎合了大眾的傳統思維,對它進行再創作,推陳出新,用優美又不失莊重的舞姿,古典融合現代,華貴的金色照明,讓觀眾彷彿身處在典雅的佛之禮堂沐浴在充滿了智慧、善良的陽光中。《千手觀音》來源於普通的民俗,但是卻區別於那些低俗,粗劣不堪的作品,它讓民間藝術得到升華,甚至超過普通藝術水平,已經達到了滿足人們信仰的境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在滿足了觀眾的視覺後,《千手觀音》的主題一直在表達佛,符合了中國人內心對佛無盡的敬仰之情,讓觀眾在欣賞舞蹈的同時感受到了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同時對佛更加崇敬。這樣的藝術是在中國文化這個特殊的背景下產生的,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能夠直接走進人們的心靈深處,這個舞蹈的產生也反映了佛文化在中國的影響程度越來越深,越來越廣。
每一種藝術都是來源於普通的生活,經過藝術家的加工和裝飾,變成表達情感和思想的手段,這個舞蹈比較側重表達了整個群體的內心情感和精神世界。
四、祥和沉靜的人性美
《千手觀音》對於觀眾來說可謂是一頓饕餮大餐,它不僅有佛文化的底蘊,還有古典現代舞蹈的完美融合,敦煌文化也貫穿於其中,是一件大膽創新文化作品。舞蹈既有現代的靈動,古典的韻律,敦煌的神秘,還有以厚重的文化作為基礎,通過舞者的舞姿,用特殊的方式傳達了文化背景和社會思想,讓觀眾的心靈得到一次凈化,精神愉悅,情感得到釋放。因此,它們的藝術同源性是顯而易見的。
這個舞蹈的舞者是一群聾啞姑娘,但是我們卻在她們營造的世界裡被深深的感動,不僅是因為她們的努力還有她們精湛的舞姿和她們所傳達出來的感情,舞蹈在宣傳佛文化的同時也表達了互相幫助,構建和諧社會的願望,整個舞蹈過程中舞者間的默契的配合,不放棄的精神都讓人難以忘懷,我們對她們塑造的包容萬千,寬容和善,雍容典雅的觀音都將成為永久的記憶,不會被時間的洪流沖走。舞蹈一方面展現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舞者那堅忍不拔的精神也在鼓勵人們堅持奮斗,而一個成功的藝術品都大抵如此,表演轉瞬即逝,卻表現了永恆的精神。
五、結語
一言蔽之,《千手觀音》給了我們關於美和藝術的啟示,通過這部舞蹈作品,既能感受舞蹈無限的魅力又被人類的頑強精神震撼。作為舞者中的一員,邰麗華曾說:「舞蹈,是我看得見的彩色音樂,也是我表達內心世界的美麗語言,」這應該是所有舞者的心聲,舞蹈這個世界充滿了魅力和無限的可能,它的神秘讓舞者們都為之痴狂。
㈦ 觀音山對聯獲獎答案
觀音山上聯征對,至今沒有獲獎答案!
上聯征對:觀音山上觀山水
——這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為擴大景區影響,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與廣東楹聯學會聯合主辦的征聯活動,懸賞價7萬起,目前已修定為70萬元整。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參加應對的2000多人、5000多個下聯中,據主辦方評審,仍未有達到主辦方征聯要求滿意的應征下聯。主辦方決定徵集對句將一直進行下去,直到出現滿意的對句為止。
要想了解這上聯怎麼對,就要普及一下對聯的知識。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文體,擁有嚴謹的格律,用現代話來理解,至少具備六大基本要素,即:①字數相等,②內容相關,③詞性相當,④結構相稱,⑤節奏相應,⑥平仄相諧,以這幅對聯為例,列舉如下:
觀音山上觀山水
①字數相等:7字,故下聯也要七個字;
②內容相關。不僅僅是描述的內容,而且對聯還特別限定了必須是廣東省東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裡面的景點,那麼就更要命了!范圍更狹窄了!我們姑且當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觀音山上觀山水」,可以理解為A、我們爬上東莞市的觀音山上去觀看風水;B觀音菩薩在觀音山上觀看風水,那麼下聯就要跟這句對聯的意思有所關聯。
③詞性相同+④結構相稱:上聯是:名詞(觀音山:地名)+方位詞(上)+動詞(觀)+名詞(山水),下聯也必須是這樣的結構,同時「觀」字在這里既是名詞(觀音)又是動詞(觀山水),一詞多性,且「山水」又是個並列詞語(山和水是並行的詞語,那麼下聯也要這樣的結構!
⑤節奏相應。上聯是:3+1+1+2(「觀音山+上+觀+山水」)=4+3(「觀音山上」+「觀山水」)結構,那麼下聯也必須是一模一樣的。
⑥平仄相諧。所謂的平仄,是指漢語發音的音調,古音分兩大類五音調,其中用現代漢語的音調來描述,即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屬於平聲字,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和入聲(古音(現代普通話話沒有了,僅存於地方語言內,如粵語等)屬於仄聲字。對聯的規律是上聯的平仄要和下聯的平仄恰恰想法,且無特殊語言的前提下,最後一字是仄聲字的為上聯,最後一字是平聲字的是下聯,那麼我們就可以將下聯的平仄推出來:
上聯:觀音山上觀山水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下聯:囗囗囗囗囗囗囗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此外,平仄還有「窄對」(平仄一字不能錯)和「寬對」(簡單而言就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我們姑且將其列為「寬對」好了,那麼下聯的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須是仄、平、仄,這樣下聯的平仄就應該是:
下聯:
平仄:囗仄囗仄囗仄平
其次,對聯的九大禁忌也要熟悉,不然寫了錯句,行家一看就會知道你的底細: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對欠平衡。 第四失替應留意,五為亂腳六孤平。 第七切記三平尾,八忌上重下邊輕。 九忌初學用僻典,淺顯易懂也求精。這個我就不贅述了。
㈧ 觀音是什麼意思
觀世音菩薩(梵文:,Avalokiteśvara),觀世音來自於竺法護與其弟子譯於長安敦煌寺的 《正法華經》。竺法護初譯「光世音」 其弟子聶道真改為「觀世音」。 玄奘新譯為觀自在,中國每略稱為觀音。
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徵,無論在大乘佛教還是在民間信仰,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以觀世音菩薩為主導的大慈悲精神,被視為大乘佛教的根本。
佛經上說,觀世音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所現化,他在無量國土中,以菩薩之身到處尋聲救苦。觀世音與阿彌陀佛有著特殊的關系。他是西方三聖中的一尊, 也是一生補處的法身大士,是繼承阿彌陀佛位的菩薩,而且還有說觀世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觀世音菩薩具有平等無私的廣大悲願,當眾生遇到任何的困難和苦痛, 如能至誠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會得到菩薩的救護。而且,觀世音菩薩最能適應眾生的要求,對不同的眾生,便現化不同的身相,說不同的法門。
在佛教的眾多菩薩中,觀世音菩薩也最為民間所熟知和信仰。在中國的江、浙、閩、廣、台灣, 以及南洋華僑間,觀音信仰極為普及,所謂「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浙江的舟山群島,自古以來也一直被視為觀世音菩薩應化的道場
(8)觀音文化宣傳擴展閱讀:
典載的道場:
一,西方極樂世界(實報庄嚴土):
1,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輔弼,所以他的根本道場,是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位居補處的大菩薩; 《悲華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阿彌陀佛入滅後繼承佛位;
2、《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世音受記經》等也說,觀世音菩薩常住極樂世界,師承並輔助阿彌陀佛。《觀無量壽經》說,觀音菩薩寶冠戴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諸聖眾共同迎接眾生到極樂世界。
二,南印度普陀山:
1,補怛洛伽山。梵文:Potalaka,又譯布怛落迦山、普陀洛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凈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邊普陀落伽山,是觀世音菩薩的古道場,《華嚴經》說,光明山(Potalaka)有菩薩叫觀世音。
2,《華嚴經探玄記》說,光明山在南印度南邊,山上的花草樹木常有光明,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光明的示現。 《千手經》提到釋迦牟尼佛曾在補陀落山,而此地是觀世音菩薩道場。 《大唐西域記》說,觀自在菩薩居住在環境危險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顧危險前往求見菩薩。
三,傳說的道場
浙江定海的普陀山,海天佛國 普陀山, 本名梅岑,受《華嚴經》補怛洛迦的影響,改名為「普陀山」。古時我國與日本、高麗、新羅等諸國來往,多以為此島為轉站等候風信揚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來華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鍔,在五台山請到一尊觀音像,想帶回日本供養。
慧鍔從四明(浙江寧波境內)出海,當船經過舟山群島時,被狂風惡浪阻住了歸程,傳說當時的海面伸出了許多鐵蓮華,船不能前航,被迫將聖像留在島上結廬供奉。[27-28]觀世音菩薩與此島有緣,朝拜的人日漸多了起來,終更名為普陀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現在的普陀山與洛迦山,是屬於舟山群島的兩個小島。普陀山的面積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最高點為佛頂山白華頂,海拔288.2米。現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於全島各處,其中以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並稱為三大寺,其餘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楊枝庵、大乘庵、廣福庵、圓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較為知名。
西藏普陀宮:西藏拉薩的「普陀宮」(即布達拉宮),也被視為觀音化身處。布達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樣,由梵文的補怛洛迦而來。
觀世音菩薩,並不說有固定道場。佛典說觀世音菩薩往劫中久已成佛。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色身廣行救度(同居三土)。觀世音菩薩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並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而是「無剎不現身」。
《普門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印光大師認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全月。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
觀世音菩薩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以此大悲行願而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世音菩薩的大智大悲、大願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觀世音菩薩乃是大悲為道場。太虛大師說:「清凈為心皆補怛(即普陀),慈悲濟物即觀音。」
哪裡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裡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裡就是觀音道場。佛法認為,以無住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無處不在,觀世音菩薩以無所住而行大悲救度眾生。其大智大悲,並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別,觀世音菩薩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的。
㈨ 有誰知道東莞樟木頭觀音山的歷史
觀音山位於廣東省東莞市樟木頭鎮境內,距鎮中心1.5公里,總面積為18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99%以上,是集生態觀光、娛樂健身和宗教文化為一體的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
被譽為「南天聖地、百粵秘境」。
觀音山歷史悠久,山勢雄偉,林木茂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相傳,觀音山為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初入中土時首處停留之所,其山頂觀音古寺,始建於盛[1]唐,古寺因有觀音
菩薩幻化三十六法身之說,故千百年來,青燈不熄,香火不斷……
1999年11月,觀音山人與樟木頭當地政府正式簽定合作協議,開始重建觀音山。
2000年元旦,迎千年曙光活動開幕,同年12月份,東莞市政府批准成立觀音山森林公園。2001年11月4日(農歷九月十九),在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幾萬名各界香客的見
證下,觀音聖像開光暨觀音寺奠基,省佛協常務副會長釋宏滿法師任主持。
2002年,觀音山舉辦了豐富多彩的大型科普夏令營定向運動,與市婦聯聯合舉辦全市兒童畫展;同年,與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合作,興建了世界首家古樹博物館。
2003年1月,觀音山古樹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5月,公園正門樓、國際會展中心建成啟用;7月,樟木頭首屆香港人旅遊節在觀音山開幕;同年,觀音山舉辦了由國家體育總局主
辦的全國系列賽,比賽時上演了數千名男女老少奔向大自然的壯觀場景,同期還舉辦了全國車輛模型錦標賽,為廣大遊客特別是車模愛好者的休閑文化生活帶來新的亮點。
2004年,觀音山舉辦了由中國老年保健協會主辦的首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同年,第二屆香港香港人旅遊節開幕,18位香港小姐暢游觀音山並參與選美入圍表演賽
;汽車模型 全國賽和全國定向運動比賽等四項賽事也在同年舉行。
2004年公司榮獲樟木頭鎮先進企業稱號。
2005年12月,國家林業局批准觀音山森林公園升格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定名為「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5年10月1日,「十萬人民齊頌祖國」活動拉開第二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的序幕,該活動是當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唯一的廣東新聞;12月,全國政協禮堂內「十萬
人齊頌祖國」圖片展開幕,全國政協王文元副主席親臨剪綵;同月,觀音山經國家林業局批准正式命名為「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5年被廣東省科學技術廳、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旅遊局、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確立為「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6年5月12日,在人民大會堂河北廳,「十萬人齊頌祖國」活動獲得中國首屆優秀公關案例大賽銀獎。
2006年10月1日,聯合國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將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設立為「國際生態旅遊示範基地」。
2007年11月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授予「中國最具發展潛力的企業」稱號。
2007年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被評為「中國十佳休閑(生態旅遊)景區」。
2008年10月,第五屆中國東莞觀音山健康文化節開幕,舉辦首屆中國觀音山杯「福、祿、壽」三字及佛教格言書法作品展暨頒獎儀式和首屆中國觀音山杯「觀音山游記」大型征
文頒獎儀式,國際生態安全高峰論壇同期舉行。
2009年7月,東莞市觀音山森林公園開發有限公司被廣東省企業聯合會認定為廣東省服務業100強。
2010年1月經國家旅遊局批准,成為國家4A級景區。
2011年10月被評為「珠三角十大特色景觀」。
2012年舉行了歷時42天橫跨六省意義非凡的觀音山千里迎請《大藏經》活動
另外,觀音山還舉辦過大型菊花展、首屆中國麒麟大賽、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吳奇隆新片新聞發布會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