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諸位幫幫忙,求為王安石的變法寫宣傳標語,富國之法…強兵之法…取士之法…謝謝拉
王安石變法,指北宋時期,大臣王安石發動的旨在改革北宋建國以來積弊的一場改革。新法立意雖好,但並未處理好具體實行的問題以及與與反對者的關系,於是與反對者間長期反覆地爭斗,導致處於被批評的局面,但是一些具體措施還是保留了下來。
北宋中葉以後,內部方面,政府官員數目持續膨脹激漲,真宗景德年間(1004—1007年)內外官已達一萬多人,仁宗皇佑年間(1049—1053年)達兩萬多人,「十倍於國初」,導致冗官、冗費激增,執政大臣多「榻茸常材,斗筲小器」,保守主義盛行,不得不與豪強地主妥協,土地兼並日益嚴重。土地兼並迫使農民轉職軍旅,使得軍隊人數激增。北宋初年給予軍、公人員極大優惠和特權,可免除差役和賦稅。對外方面,對遼、西夏等國的戰爭,仁宗慶歷年間(1041—1048年)軍隊人數是一百二十五萬九千人,使得軍事費用增加,「養兵之費,在天下據七八。」,將不專兵和軍紀不明使宋軍嚴重缺乏訓練,終日「游戲於廛市間,以鬻巧誘畫為業,衣服舉措不類軍兵」「衛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使得北宋的國庫空虛,人民生活壓力更加沈重。
歲入・歲出表 (單位:匹貫石兩) 年 歲入 歲出
1021(天禧五年) 150,850,100 126,775,200
1048(慶歷八年) 103,596,400 89,383,700
1049(皇佑元年) 126,251,964 126,251,964
1065(治平二年) 116,138,405 131,864,452
熙寧元年(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問王安石:「當今治國之道,當以何為先?」王安石答:「以擇術為始。」熙寧二年,宋神宗問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設,以何為先?」王安石答:「變風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凡欲美風俗,在長君子,消小人,以禮義廉恥由君子出故也……」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翰林學士范鎮認為實行「青苗法」是變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與多取,猶五十步與百步」,七八月間范純仁上書皇上,公開指責安石「掊克財利」,舍「堯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呂誨上書劾王安石巧詐,說他:「置諸宰輔,天下必受其禍」。一次宋神宗和文彥博討論變法之事,神宗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與百姓何所不便?」文彥博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第二年,司馬光給王安石寫了三封長信——《與(王)介甫書》責難王安石「財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條例司」,「又置提舉常平廣惠倉使者」,「今介甫為政,盡變更祖宗舊法,先者後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毀滅之,棄者取之,矻矻焉窮日力,繼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為政,首建制置條例司,大講財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輸法於江,淮,欲盡奪商賈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錢於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或所見小異,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輒艴然加怒,或詬罵 以辱之,或言於上而逐之,不待其辭之畢也。明主寬容如此,而介甫拒諫乃爾,無乃不足於恕乎!」 ;列舉實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諫」、「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廢棄新法,恢復舊制。王安石則寫了〈答司馬諫議書〉回復:「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後來兩人完全絕裂,司馬光跟皇帝辭職,隱居洛陽專心撰寫《資治通鑒》。
明代楊慎的《鉛丹錄》對王安石極盡毀謗之能事,謂為「古今第一小人」。最嚴厲的指控是:「王安石的變法葬送了奄奄一息的北宋王朝」。入清後蔡上翔則有《王荊公年譜考略》一文為王安石之辨誣,以為「荊公之時,國家全盛,熙河之捷,擴地數千里,開國百年以來所未有者。南渡以後,元佑諸賢之子孫,及蘇程之門人故吏,發憤於當禁之禍,以攻蔡京為未足,乃以敗亂之由,推原於荊公,皆妄說也。其實徽欽之禍,由於蔡京。蔡京之用,由於溫公。而龜山之用,又由於蔡京,波瀾相推,全與荊公無涉。」。
梁啟超的《中國六大政治家——王荊公》一書為王安石及其變法翻案代表作,在史料上大量參考蔡上翔的《王荊公年譜考略》,把王安石比作中國的克倫威爾,說他以「不世出之傑,而蒙天下之垢」,稱王安石是「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當之矣」。
青苗法和市易法實為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雛型,免役法堪稱「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熙寧八年(1075年),農田水利法推行五年之後,「荊公初執政,即分遣諸路常平官使專領農田水利,吏民能知土地種植之法,陂塘圩土旱堤堰溝洫利害都皆得自言,行之有效,隨功利大小酬賞。其後在位之日,始終汲汲盡瘁於此業。史稱自熙寧二年至九年,府界及諸路所興修利水田凡一萬七百九十三處,為田三十六萬一千一百七十八頃雲。」,「荊公所開水利,不可悉數,其大者曰浚黃河,清汴河。」
梁啟超對變法的結論是「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
鄧廣銘、漆俠皆肯定王安石變法。王曾瑜則以聚斂為由,否定王安石變法。
從各項經濟上改革內容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新法規模甚大,其中理財方面最為重要,只可惜實行上反而成效一般,受到時人抨擊。平情而論,王安石變法遭到失敗,不能完全推到守舊派反對上,他的政策和做法都值得檢討。下列可就五方面論之:
(一) 政策未能對症下葯——王安石的變法所針對的只是皮毛,遠未到核心問題——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則是因為冗官。不針對到冗官,財政問題解決不了。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針對支出太多問題,反而是以增加國庫收入為主,如此則不能解決財困。又如軍事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非針對到宋朝的軍事死穴——強干弱枝,重文輕武政策。
(二) 政策本身之缺點——如青苗法、免役法之實行,與理想相去懸絕。如果貧困民戶自願請貸官錢,尚有可說,但實際上是地方官強迫農民五家互保後在逐家派定數目,稱為散青苗,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對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蓋怕貧下戶無力償還,這還談什麼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這數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負擔的。
(三) 拘泥古制——王安石說他的新法皆出於先王及孔子遺訓,以塞反對新法之人的口,如將青苗法比之「周禮」之泉府;免役法本之於「周官」的府史胥徒,王制之庶民在官祿足以代其耕;保甲法比於先王之農為兵,市易法比於漢之平準。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
(四) 剛愎自用——王安石性剛,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創行變法之初,司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安石覆書抗議,深不以為然,二人本是極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從此畫地絕交。
㈡ 無錫創行廣告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創行廣告公司一直重視營造一個和諧包容、充滿挑戰、創新和開放的工作氛圍。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多渠道的成長機會,能使你在挑戰中收獲很多實踐經驗。公司正處於飛速發展階段,誠邀優秀人才的加入。如果你一直熱衷於廣告展示,我們將提供給你能夠盡情施展自己才華的舞台,讓你盡情的遨遊與飛翔。社區樓宇感應燈箱,是無錫創行廣告有限公司通過樓宇環保節能的理念在2013年推出的新型媒介,該媒體形式集樓宇照明、廣告信息發布產品信息宣傳於一體;成為今年最貼近目標受眾的社區媒體之一。社區感應燈箱媒體全部安裝在社區的電梯侯梯間或單元防盜門入口處,位置引人注目,信息的滲透率和到達率較高;並在與受眾近距離接觸是感應發光,增加媒體的可視性,視覺沖擊力強。
法定代表人:陸文婷
成立時間:2013-05-21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20203000097374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無錫新吳區震澤路18號無錫軟體園射手座B棟287室
㈢ 創行亮劍 英威騰飛——英威騰「創行」系列活動獲得圓滿成功
2012年,是國家十二五規劃全面展開的一年,也是英威騰成立十周年大喜之年。英威騰紮根深圳十年,逐步發展成為國內變頻器行業的領軍企業,同時在「致力於成為全球領先、受人尊敬的電氣傳動、工業控制、新能源領域的產品和服務供應商」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為了慶祝英威騰十年成長時光,乘大勢再度騰飛,英威騰精心打造了為期兩天的慶祝活動,其中以「創行·亮劍」為主題的系列市場推廣活動作為「十周年慶典」開篇大戲,於4月14—15日在鵬城深圳盛裝綻放。來自國內外的自動化巨頭企業、專家學者、產品供應商和經銷商、專業媒體共400餘人共襄此次盛會。
「創行·亮劍」新產品發布會
「我想要大樓再高一點;我希望浪費再少一點。」
「我想要天空的藍色再多一點;我希望環境污染再少一點。」
「我想要電梯再快點;我希望乘坐電梯的顧慮再少一點。」
在一段充滿溫馨的人文氣息的企業形象宣傳片之後,伴隨著全場觀眾的期待,英威騰「創行·亮劍」新產品發布會於4月14日上午在深圳麒麟山莊正式拉開了帷幕。英威騰集團總裁黃申力先生與副總裁劉繼東先生首先發表了致辭並對參加本次發布會的各界嘉賓表示熱烈歡迎與誠摯感謝。在致辭中,黃申力先生回顧英威騰十年來的發展,並表示,「在這個春天最美好的時刻,能與各位朋友共享英威騰的創新與成長是英威騰的榮譽與驕傲。而新產品發布也將為大家為工業自動化與社會創造新的選擇與可能。」
㈣ 廣州本田思迪,飛度,雅閣,奧德賽廣告語
思迪 暢想都市精彩
飛度 動感飛度,飛揚生活
雅閣 大成,創行
奧德賽 多功能轎車新銳派
㈤ 雅閣汽車的藍牙問題
馬自達6
1、帶副屬鑰匙的智能鑰匙比較有檔次,使用也較方便(最好能限制附屬鑰匙的功能)使其只能進行簡單的事,增強汽車的安全性(如泊車、洗車時交由他人使用)
2、後排座椅的寬敞空間(LD的感受),我沒有試過;
3、時尚運動的外形,尤其是掀背設計,很和我的口味;
4、自動感應的刮雨器和車燈設計,但感覺車燈設計太靈敏了(可能可以調節,但我不會)
5、後排車窗和前排後擋風玻璃自帶光線過濾,不用在貼膜了,但最好前窗也應該有。
我對該車不滿意的其他地方:
1、該價位的車型應該帶有可視化的倒車雷達了(最起碼也應該有倒車雷達),但該車沒有。
2、車胎應選用較好的而不是現在原廠的,感覺配置稍低。
3、沒有車載藍牙系統,並且從價位上說也應該有DVD系統了(雖然我不太喜歡)。
4、沒有座椅加熱系統,這個基本配置應該是要得。
5、應該加上雙空調系統(後排)應該能享受到空調的好處的。
油耗可以接受
首先還是來聊聊馬6的油耗,因為很多選車的朋友對油耗都非常敏感。我的馬6排量為2.3升,百公里平均油耗是10升多一點,但是如果路況好,跑高速能到8升多。
制動快速
動力性和操控性可是我選擇馬6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對於這樣一款外觀時尚的運動型轎車來說,如果缺少運動的操控感將失去最大的樂趣。首先說加速,從靜止加速到時速100公里需9.7秒的成績在同級車中算是非常突出了,我朋友的帕薩特1.8T、廣本2.4、君威2.5起步都沒我的馬6快。操控方面比較明顯的就是轉向非常准確,特別是在高速過彎和並線的時候能感覺到轉向的准確比我駕駛過的幾款車要好很多。
噪音略大
再說說不足之處,可能是為了體現它運動的定位,發動機的聲音很容易就能傳進駕駛艙,但是馬6的風噪和路噪則確實大了些。CD音質比較一般,而且不能支持MP3格式播放,在近年來MP3占據主流音頻格式的情況下,這實在有些遺憾。
雅閣
從1999年第一輛國產雅閣正式下線至今,作為一款匯集先進技術,擁有成熟品質的車型,雅閣在中國汽車市場上連續書寫了精彩的故事,並以持續創新自我的姿態在中高檔轎車市場始終領先。
一直以來,開發人員都以雅閣的不斷完善去探究轎車的真正價值,並定義
中高檔轎車新的標准。經歷幾代的變更,雅閣已逐漸成為轎車領域的大成之作,為眾多用戶帶來了全新的生活喜悅。
07款雅閣將延續「大成、創行」的品牌精神,不斷創新,超越自我,致力於再次樹立中高級轎車價值和技術的新標桿,全面提升使用價值和駕乘體驗,從用戶需求出發,為他們帶來更新的「購買的喜悅」。
07款雅閣全系列車型均增設倒車雷達,此外,在2.0L舒適版上新配置了電動天窗,2.4L以上型號的所有車型則新增一鍵式後遮陽簾和智能車載藍牙系統,突出以人為本的駕乘理念。在車身顏色方面,全新的奧夫特黑替代了原有的夜鷹黑,將給人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覺感受。
07款雅閣在主動安全方面仍然配備了VSA車輛穩定性控制系統,採用了Honda在世界上獨具領先優勢的G-CON安全技術,充分考慮了駕駛者、行人及對方車輛等的安全性,達到更先進的安全水平。
優雅與動感兼具的外觀
07款雅閣車身線條洗練、流暢,整車造型融合時尚動感和雍容氣度。全新的車尾造型讓人眼前一亮:採用豪華車型常用的LED高位剎車燈及典雅的三角形組合尾燈,簡潔明快,與獨特的寬牌照板一起營造出大氣沉穩的印象。高亮度、洋溢科技感的LED尾燈也將成為車流中最特別的風景。
新的尾部造型達到與前部更協調的呼應,使整車形象更為突出。和諧的外觀蘊涵了07雅閣獨特的美感:個性十足、呼之欲出的前臉、充滿動勢與力度的側圍以及大氣舒展、富有質感的尾部……為用戶帶來更豐富、深刻的視覺享受。
在外觀細節方面,鍍鉻的排氣管飾件、3.0L車型的全新輪轂造型……也都為用戶帶來新的驚喜,與整車造型相得益彰的絲緞銀、暴風銀、塔夫綢白、奧夫特黑和沙漠霧五種車身顏色將更好地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
高質感裝備與人性化內飾
07款雅閣內飾設計從人性化的駕乘理念出發,更多高質感裝備為用戶提供了舒適而有品位的移動享受。
為了讓行車輕松隨意,旅程充滿樂趣,07款雅閣配備了先進的導航系統,充分滿足用戶對高品位與實用性需求。導航系統採用7英寸觸摸式寬屏顯示器,包含了導航功能、DVD和VCD播放功能以及倒車顯示功能(需選配),使用集成型的導航系統控制面板,將導航、音響、空調等操作按鈕通過模塊化形式合理排列,極大地方便了駕駛者的操作。
07款雅閣的導航系統可以精確顯示車輛現在位置,同時包含了豐富的目的地檢索數據,用戶可以按照地址、電話號碼、拼音、設施(如旅遊景點、餐飲服務等)多種方式迅速查找目的地並進行設定,強大的計算功能將從路程遠近、經濟性等方面考慮提供多達6種路線方案供用戶選擇,另外,用戶還可自行設定途經地來明確引導路線。
導航系統還具有雙語(普通話和廣東話)語音導航功能,而導航過程中的雙畫面顯示將道路交叉口、分岔路以及環島進行放大顯示,便於用戶全面了解路況。用戶還可在2.4Li-VTEC和3.0L V6 VTEC車型上選裝倒車後攝像頭,將車後情況一覽無余,更安心地進行倒車操作。
07款雅閣使用充滿高級感和科技感的白色LED指針立體組合儀表,將油表和水溫表巧妙地組合在一個環形表內並與轉速表、車速表組合成三環獨立儀表形式,通過黑色表盤和白色指針的高清晰組合實現了優異的識別性。根據車輛狀態亮度的分階段變化,彷彿與駕駛者進行對話,讓人對駕駛更加充滿期待。
為了滿足夜間行車時駕駛者對車內的視覺要求,07款雅閣在前排設置了腳部照明系統,棕紅色的暖光營造出了車內雅緻與溫馨的車內氛圍。與深色木紋飾板相輝映,流露出車內的優雅格調和車主的不凡品位。
精緻典雅且功能強大的方向盤集成了定速巡航、音響控制等功能按鈕,並採用多孔真皮材料,在手握處特別增加突起部分,帶來更加舒適的駕駛手感。真皮換擋桿造型充滿運動風格,更便於操作,令駕駛更富樂趣。07款雅閣還在車內各處設計了豐富的便利裝置,使用如在家般方便隨心,最大程度滿足駕乘者的需求。
除此之外,07款雅閣配置了兩把智能防盜遙控鑰匙,進一步提高車輛的停放安全。
和諧統一的整車性能
07款雅閣採用具有世界領先技術的i-VTEC和VTEC 發動機,集高動力、低油耗的優異性能於一身。卓越的i-VTEC發動機結合了HONDA先進的VTEC(可變氣門正時及升程電子控制)技術和發動機在不同轉速區域連續調控配氣相位的VTC技術,具有強大的扭矩輸出以及澎湃敏銳的加速性能。通過ECU電子控制單元,控制進排氣門的開啟和關閉,使發動機的燃燒狀態保持最佳,從而實現了高功率輸出、低燃油消耗和清潔排放的理想平衡。
2.4Li-VTEC發動機通過對進、排氣系統的改進,提高了空氣流動率,使排氣效率得到優化,噴油效率得以提高。在2.4Li-VTEC和3.0L V6 VTEC車型上,07款雅閣還應用了精準的DBW(Drive By Wire)——線控油門驅動裝置(電子油門)。DBW系統改變傳統形式,通過感測器來檢測油門踏板位置,經過ECU判斷,進行最佳的控制,實現了車輛平順的起步加速和強勁的高速行駛,還大大提高了燃油經濟性。同時集成的定速巡航功能也讓駕駛更加輕松。
緊湊化設計的5速自動變速器將換擋沖擊降到最低,實現了燃油經濟性和高效率的統一,並採用新的零件設計標准,提升了變速器的耐用性以及整體性能。另外,專為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而設計了5速手動變速器,帶來純粹的駕駛樂趣。
懸掛系統繼承了雅閣成熟高水準的技術,無論是雙橫臂獨立前懸掛,還是五連桿雙橫臂獨立後懸掛都為實現多樣的駕駛樂趣和舒適的乘坐體驗作出了貢獻。
流暢的整車造型以及高效率防噪技術的應用,使07款雅閣具有出色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和NVH性能。
在動力、操控和諧統一的同時,07款雅閣也致力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先進的發動機技術帶來了極佳的燃油經濟性,90km/h等速行駛百公里油耗僅為7.1L(2.4L i-VTEC),同時排放也達到領先水平。
世界最高水平的安全性能
雅閣一直追求世界最高水平的安全性能,讓用戶在盡情享受駕駛樂趣的同時,也獲得全面的安全保障。07款雅閣2.4L i-VTEC和3.0L V6 VTEC車型標配了VSA系統和前排座椅側氣囊,帶來了更加出色的車輛安全。
VSA(Vehicle Stability Assist)車輛穩定性控制系統,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提高車輛穩定性和行駛安全性的控制系統。該系統除具有傳統的制動防抱死(ABS)功能和牽引力控制(TCS)功能外,還具有防滑控制(Skid Control)功能。在車輛被判斷為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時,通過計算,使車輛產生反方向的轉矩,從而抑制轉向不足或轉向過度,保證了車輛在直行、轉向以及制動等各種行駛狀態下的穩定性。
VSA系統能夠幫助駕駛者更加從容地操控車輛,將車輛控制在正常的駕駛范圍內,帶來更加安心的駕駛感受。特別在遇到緊急情況突然轉向、通過濕滑路面等情況下,能夠最大程度地確保車輛的行駛安全。
在原有的智能雙安全氣囊和前後排安全帶的基礎上,07款雅閣將以往只在3.0L V6 VTEC車型上應用的帶坐姿檢測功能的側安全氣囊應用在2.4L i-VTEC車型上,並在保證後方充足視野的前提下,添加了後排中央頭枕,帶來舒適乘坐享受的同時,更提高了所有乘員的安全。
雅閣採用了本田領先的G-CON車輛安全技術,始終將高水平的碰撞安全研究結果應用於車身設計之中,通過優化的結構、先進的材料達到同級別車型中優異的碰撞性能。高強度的車身提高了行駛狀態的可靠性,滑移式副車架以及加大的緩沖結構和高強度鋼板的合理運用,最大效率地將撞擊能量進行分散和吸收,避免乘員艙的變形和對駕乘者的傷害。另外,保護行人也是雅閣安全性的重要課題之一,07款雅閣使用降低行人傷害的車身構造,發動機罩、前保險杠以及雨刮器支點等都具有吸收沖擊功能,切實減輕對行人的損傷。
㈥ 創行大學生創新創業實務答案
大學生的話可以從小物件開始創業,或者物色一個有前途的眾創空間幫你。多想一下身邊的同學需要什麼,或者現在什麼比較火。比如說現在身邊每個人都離不開網路,那麼線上的宣傳就比較重要,比如說利用騰訊爸爸的扣扣來推推推,又簡單又有用,它弄眾創空間空間也是有一套的,看好哦!
㈦ 話說千古風流人物
出自 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全詩是: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紅熾熱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來形容為國盡忠的人。
「汗青」是指歷史典籍。古時在未有紙的發明之前,要記錄軍國大事,便只能刻寫在竹簡之上;但必須先用火把竹簡中的水分蒸發出來,這樣才方便刻寫,並可防蟲蛀;後人據此引申,把記載歷史的典籍統稱為「汗青」。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人終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義,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飛、文天祥、史可法及譚嗣同均是為國為民而肯拋頭顱、灑熱血的烈士,其壯烈情懷均與這兩句詩的詩意吻合,那到底這兩句詩是誰人手筆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廣東兵敗被元軍俘虜,並被帶往北方囚禁,途中經過零丁洋,便寫了「過零丁洋」詩來抒發國破家亡的抑鬱。其詩的下半闕如下———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
㈧ 鶴舞鄱湖永修人生是誰寫的
王聞揚
一、出台背景
「鶴舞鄱湖、永修人生」的旅遊形象口號是我在2012年參加《永修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競標時提出來的,規劃組深知一個響亮的旅遊形象口號對競標成功的意義有多大,故而出台口號的事情就責無旁貸的落到了我身上.作為一個江西人,其實對永修也並不特別了解,大概也只知道屬於九江的,離南昌很近。在對永修進行了詳細考察過後,才發覺原來永修真是個很有說道的地方,比如鄱陽湖的核心區就有很大一部分屬於永修的,在永修的吳城鎮有鄱陽湖管理局的一個保護站,鄱陽湖的候鳥舉世聞名,最佳的觀鳥勝地就是永修的吳城鎮,比如江西四大名鎮之一的吳城鎮就屬於永修縣,還有江西最大的水庫柘林水庫(現在叫柘林湖)也有近一半的范圍在永修境內,還有千年古剎雲居山真如禪寺,曾經出過三任中國佛教協會的會長。
雖然永修有如此出眾的資源,但是永修在旅遊市場上的名氣並不大,一般遊客都不知道永修,所以設計形象口號得藉助永修最具有符號意義的東西,那就是鄱陽湖,作為一個縣,旅遊市場能夠延展到江西省就不錯了,鄱陽湖在江西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鄱陽湖的候鳥以白鶴為典型,故而「鶴舞鄱湖」這句話就出來了,當然這里也有借用白沙煙的「鶴舞白沙,我心飛翔」這句耳熟能詳的口號的意圖。因為創造的過程中正值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上映,當時有一句很知名的台詞「活著就是一場修行」,受到啟發,「永修人生」呼之即出了。
二、定位釋義鶴舞鄱湖·永修人生
說明
■理念轉變
順應從觀光向休閑度假的轉變,形象也需要從突出觀光的「秀景」向重在休閑的「秀生活」轉變。
■品牌凸顯
「鶴舞鄱湖」具有很高的品牌識別度,在此借鄱陽湖濕地候鳥品牌凸顯永修縣域品牌。
■雋永意境
鶴代表的是仙風道骨,也是長壽的象徵,真如寺是佛教聖地,永修是參禪悟道的聖地。
■永修式人生
以山水生態為核心,參禪悟道,修身修心,創造傳統與時尚共享的中國化理想生活,謂之「永修式人生」,永修式的人生也是儒家修身、佛家修行、道家修道及至修心、修真的生命過程,這是一種現代人追求的品質生活。
三、logo設計整體標識採用白鶴的造型,白鶴最能說明永修跟鄱陽湖的密切關系,同時鶴立的姿態也意蘊永修昂揚的城市精神;
白鶴的頭部元素是藍天、尾部是藍色的湖水、中部是綠色的山系和田野以及金色的佛教符號。
四、夯實基礎永修人生,活著就是一場修行。有了這個主題,還要夯實基礎,為此,我們提出了"一中心八支撐"的"修文化"體系統領永修旅遊發展。
五、技驚四座
「鶴舞鄱湖·永修人生」的口號一提出,讓永修縣干群耳目一新,北京創行合一旅遊規劃設計院也以優勢中標《永修縣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在接下來的規劃編制過程中,多次就此口號進行了熱烈討論,總體上都高度認可,認為這個口號很響亮,涵義豐富,展現了永修的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當然也引發了不同的意見,比如有些幹部擔心名頭太大,永修有點擔不住,而且怕有爭議,畢竟鄱陽湖名氣太大了,沿湖有十幾個縣呢,怕別人會有想法。在討論會上,規劃組指出,永修不要怕爭議,旅遊就是要有爭議,我們現在做得是旅遊形象,不是政治標語,四平八穩的口號推出來叫不響等於白推。最後,縣委書記鄒紹輝拍板定論:「這個規劃是我在三個縣當縣長、書記見到的最好的規劃,這個口號非常符合永修的實際情況,我們要打響這張牌」!
六、廣泛傳播
「鶴舞鄱湖,永修人生」在永修縣得到了最廣泛的傳播,經過永修的主要交通幹道福銀高速、105國道都樹起了巨幅的廣告牌,每個鄉鎮、景區的入口都拉起了廣告橫幅,在永修縣的旅遊宣傳和招商用品上都刻畫了廣告語,在南昌到永修的139路公交車上也印上了寬幅的宣傳用語。這句口號,不僅成為了永修縣的旅遊形象定位,也成為了永修縣的城市定位,經過了三年時間的推廣,「鶴舞鄱湖,永修人生」在省內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是環鄱陽湖地區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一張最響亮的名片。
㈨ 我是黑龍江外國語學院的大一創行團隊成員,有可能大家不了解創行,可以去百度一下,一個國際組織,我們在
你這樣做很值得敬佩。但作為大一新生,還是應該以學為主,把書讀好,以便將來更好地報效社會。
根據一些同學的提問,我歸納了一下。新生入學報到時主要要准備如下東西、要注意如下事項:
1.相關證件。包括:身份證、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戶口遷移證、黨團組織關系證明(介紹信)、一寸登記照若干張(可以多帶幾張,以備它用),等等。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記。另外,把父母、爺爺奶奶即各個近親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單位、職業和職務搞清楚,填下來,到學校要填各種表格,有的表格需要這些信息。
2.錢和卡。上學要交學費和住宿費(分別為每年4500-500元與1000元左右),合計要6000左右(個別專業可能要高些,如藝術類專業)。因為新生出門較少,沒有什麼旅途安全經驗,建議少帶現金(但千把塊錢還是要帶的,以備一些不時之需)。可以在家中先辦一張信用卡或儲值卡用於交學雜費等。有的學校會給你寄一張卡,讓學生把錢存在其中,你可以用這張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條件還可以,辦一張信用卡,把它關聯到父母親的儲值卡(如工資卡),每月刷卡後直接從父母親的卡中扣款,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讓父母親知道你的消費情況,可以自己在老家辦一張儲值卡(讓父母親往裡沖錢),然後辦一張信用卡與之關聯。也可以到學校再辦儲值卡與信用卡,但這樣你父母親異地往你的儲值卡打錢時要付手續費。
3.一般情況下,各個學校都要配發一些學習和日常生活用品,這些東西不是無償給你的,都要你花錢購買。學校發的物品質量都很次而且貴,建議學校發的東西如果可以不要就盡量不要,能自己買的就別買學校發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則可以在離開家時先配好,免得到學校後由於人生地不熟不好買。
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帶,除非學校距你家鄉很近或者父母親有機會出差來學校給你帶東西。內衣和襪子至少要兩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兩套。如果你現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學的城市的地理氣象與生活環境是否相似,那麼准備的東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帶些那個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學的城市在南方,那麼太厚的保暖內衣褲就可以不帶了)。被褥也是這樣,夏天去學校,可以帶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後再買。席子可以到學校根據床寬購買合適的,床單和枕頭(枕套)可以自己帶也可以到學校再買。
5.洗漱生活用品。要帶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發水、梳子、手機(看家庭條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後就能使用。男生要帶剃須刀、女生要帶各種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於洗臉盆、曬衣架、拖鞋、雨傘、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燈之類的東西就不一定要帶了,有的學校會發,就算不發自己買也不貴(這些生活用品到了學校買也很方便,而且到時候和舍友一起去買還能快速縮短距離)。條件可以時,可以帶個照相機,為自己和同學照照相,也是人際交流的一種很好方式。
6.學慣用品。可以帶幾支水筆、本子、字典、詞典(英漢漢英詞典等,包括功能強大的電子詞典)、書包(背包)。如果學校沒有不允許,你家庭條件許可的話,可以帶筆記本。但最好不要帶,尤其是當你迷戀上網或者玩游戲的時候,帶筆記本會影響你的學習和生活以及和同學的正常交往。另外,還可以預備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葯或創可貼之類,雖然不一定會用到它們,不過等需要的時候隨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
7.旅行箱。如果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得錢花不了,不需要買太貴的,畢業後可以買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裝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品即可。但不要過分大,免得不好攜帶,到學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長、50-60公分寬為佳。
8. 如果可以的話,帶點家鄉的特產,不是一定要去給老師,而是給舍友或班上同學吃,畢竟你有四年的時間和他們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
10.如果坐火車的話,可以憑錄取通知書(入學通知書)享受學生票優惠。
11.一點小建議:大學學習勇攀高峰,加入社團量力而行,大學社會實踐多多益善,尊敬老師有難必問,同學相處寬容大度,大學戀愛不鼓勵也不反對。
12.入學測試和體檢。有的大學在新生報到後一段時間內,要組織幾門文化課的新生入學測試,對考試成績和高考成績有較大出入者要進行重點核查。如果你考試沒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擔心。考試范圍和難度不會超過高考,考得好壞無所謂。體檢也很容易過,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學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體檢時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緊的。只要你高考時正常體檢、正常考試,這兩項都沒有問題,現在可以放心玩!
當然還有另一種入學考試,那是為各種分班做做准備的,比如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分到英語快班。
13.新生軍訓。大學新生要進行軍訓,軍訓一般只有兩個星期。按照《國防教育法》的規定,組織學生進行軍訓,這是貫徹國防教育法的具體行動,是推進素質教育、為國家和軍隊培養造就高素質國防後備力量的重大舉措。參加軍訓可以增進同學友情,應該積極參加。如果身體條件不許可,應該盡早跟輔導員或班主任講清楚,以免發生意外。
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這個不用擔心。住宿條件有好有壞,不要太拘泥於這個,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學友好相處。不要以為住宿條件差就不能適應,人的適應性是非常強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條件對你以後的成長和工作、生活很有好處,不管你的家庭是多麼富有!
15.專業不理想,調換專業。一般學校進校一年後都可以調換專業。調換專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在原專業很難學下去,學校會幫助你換一個好學一點的專業(但一般不是很好的專業,也不是熱門專業);另一種是你想換一個你心儀的其它專業,這種時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轉入的專業所在院系進行資格考試,考試合格才能轉入,有的學校還要交一筆費用。
㈩ 戊戌變法對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
發生在一八九八年的中國戊戌變法,如同一八六一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一八六八年日本明治維新運動一樣,都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的范疇。由於日本和俄國自上而下的改革獲得成功,資本主義得以迅速發展;而同一類型的中國戊戌變法,卻在封建頑固勢力和帝國主義的聯合扼殺下夭折了。這場力圖將中國改造成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盡管有著許多時代和階級局限帶來的弱點,但從其歷史作用來看,無論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進步的、積極的影響。在中國近代史上,它開創了一個民族資產階級成為政治舞台的主角的新時期,其功績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長期以來,史學界的同志們大都把戊戌變法看作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治改良主義運動,是一種為了防止和抵制人民群眾革命的手段;它在歷史上雖起過進步作用,但在本質上仍是反動的。對此,本人不敢苟同。下面談一點粗淺看法,和同志們商討。
一
一八九五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派「自強新政」運動的徹底破產。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帝國主義各國相繼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著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發出了救亡圖存的強烈呼聲。但是「圖存」之路由誰來領?只羨慕西方船堅炮利的洋務派已經被事實證明是不能救中國於危難之中了。歷史的任務只能落到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身上。甲午戰爭以後,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從一八九五年至一八九九年這四年間設立的商辦廠礦超過了過去二十多年的總數,其資本總額已超過了官辦或官督商辦的企業,並取得了主要的地位。(金沖及、胡繩武:《辛亥革命史稿》第一卷第3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但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仍然受到腐朽的封建上層建築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壓迫。隨著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不斷增長,打破這雙重束縛已經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嚴酷的形勢迫使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認識到,必須尋找新的出路,才能謀求祖國的獨立富強。「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第1359頁)於是他們發出了「效法泰西」,實行「全變」(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97頁。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年版)的呼聲。他們從「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97頁。神州國光出版社1953年版)的認識出發,要求進行一次根本的改造,變封建的中國為獨立的資本主義國家。一八九五年康有為等人的「公車上書」,雖然未能阻止辱國喪權的《馬關條約》的簽訂,卻激發起中國人民更大規模的愛國熱潮,資產 階級變法維新的政治主張籍救亡圖存的愛國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維新派人物到處奔走呼號,慷慨陳詞,得到了社會上的廣泛同情和支持。在這樣的氣氛中,康有為等維新派領袖陸續提出了各種實行全面變革的方案。他們通過上書請願,創辦報刊,組織學會等方式,極力宣傳「大地既通,萬國蒸蒸,日趨於上,大勢相迫,非可閼制。變亦變,不變亦變」(梁啟超:《論不變法之害》,《戊戌變法》第三冊第18頁)的道理,力圖使光緒皇帝和其他封建統治階級的上層人物認清大勢,支持變法維新。
一八九八年一月,在上奏推舉康有為的呼聲日漸增強的情況下,光緒下令要康有為條陳變法意見,並送呈《日本明治變政記》、《俄彼得變政記》。二十九日,康有為上《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這是維新派要求施行變法的綱領。從維新派人物的多次上書及宣傳材料中,可將其變法維新的具體主張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在政治上,提出「上師堯舜之代,外采東西強國,立行憲法,大開國會,以庶政與國民共之,行三權鼎立之制。」(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37頁)這就是要求廢除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西方式的君主立憲政體。
維新派針對當時「大臣皆老耄守舊之人,樞垣總署,皆兼差殷忙之候,求其議政祥善,必不可得」(康有為:《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6頁)的情況,對政權機構提出了革故鼎新的設想:在中央設立由維新派的代表(「通才」)主持的制度局,其任務是「商鴻業而定巨典」,研究「憲法如何而定,章程如何而周,……若者宜革,若者宜認,若者宜刪,若者宜改」,任何制度和法律都必須經過制度局商議後,才能「擬旨施行」。(以上均見康有為:《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6頁)實際上,它相當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制憲議會,含有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的性質。同時,在制度局下又設法律、度支、學校、農業、工業、商業、鐵路、郵政、礦務、游會、陸軍、海軍等十二支局,以「行新法」。從其作用來看,這十二支局大體上相當於資產階級國家的中央各部。另外,還根據省、道、縣各級地方官僚「年老精衰,舊制且望而生畏,望其講求新政而舉行之,必不可得」的情況,提出「在每道設一民政局,妙選通才,督辦其事,……准其專摺奏事,體制與督撫平等」,「每縣設民政分局、督辦,派員會同地方紳士治之,除刑獄賦稅暫時仍歸知縣外,凡地圖、戶口、道路、山林、學校、農工、商務、衛生、警捕」,都由民政分局負責掌管。(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02頁)他們還建議仿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制度,制定民法、民律,允許士民自由上書,自由信教,自由設報館,組織翻譯外國新書,獎勵新著,並在十二局中專門創立負責各種集會結社活動的游會局,以法律保障集會、結社、信仰、言論、出版的自由。(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01頁)
在帝國主義日益猖獗的軍事侵略面前,維新派是主張堅決抵抗的。「雖百戰百敗,沿海糜爛」,也決不割地求和。(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37頁)他們提出了不少具體的建議,如遷都內地,裁汰綠營,解散旗兵,廣設武備學堂,編練新式陸海軍,(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02頁)「急練民兵百萬」,(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02頁)以抵禦外侮,維護領土完整 和民族獨立。
在經濟上,實行「以商立國」、(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45頁)「嘉惠商民」(康有為:《奏請裁撤厘金片》,《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36頁)的政策,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鳴鑼開道。維新派提出:降低商品出口稅,發展對外貿易;(康有為:《奏請裁撤厘金片》,《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65頁)廢除「窮農工之源」,「損富商之資」的厘金制度;(康有為:《奏請裁撤厘金片》,《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66頁)「援各國之例,加重洋貨進口之稅」,實行保護關稅的政策。(譚嗣同:《報貝元徵》,《譚嗣同全集》第118頁,三聯書店1954年版)同時要求取消對民間設廠的厲禁,實行「縱民為之,並加保護」(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42頁)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政策。
「立商學、商報、商會,並仿日本立勸工場及農務學堂,講求工藝。」(康有為:《條陳商務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49頁)獎勵科技發明,大力推行機器生產,積極發展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力圖變落後的農業國為先進的工業國。(康有為:《請厲工藝獎創新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27頁)
「各省府州縣,皆立農學堂,酌撥官地公費令紳農講求,令開農報,以廣見聞,令開農會,以事比較」,(康有為:《請開農學堂地質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50頁)翻譯外國農業著作,普及農業知識。以國家資助(即所謂「農人力薄,國家助之」(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44頁))的方式提倡採用當時西方先進的農藝科學,用機器和先進工具裝備農業。
為了把農業納入商業經濟的軌道,鼓勵種植棉花、甘蔗、葡萄等經濟作物,發展為對外貿易服務的絲茶業和畜牧業,使農業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原料和資金,逐步走上資本主義農業的道路。(康有為:《條陳商務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47—248頁)
在文化教育方面,維新派提出「廢八股,興學校」、「遠法德國,近采日本,以定學制」:鄉立小學,縣立中學,省和中央立大學;設立天文、地理、礦學、醫學、法律、光學、化學、電學、機器、武備駕駛等各種專門學堂,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康有為:《請開學校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8—219頁)提倡普及教育,「全民七歲以上皆入學」;(康有為:《請開學校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8—219頁)加派留學生出洋學習,(康有為:《請廣譯日本書派游學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24頁)培養真正懂得西方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人才。
上述這些綱領表明,中國新興資產階級力圖仿效日本的明治維新,通過皇帝的威權自上而下地實行全面的改革。而他們所設想的社會,則無疑是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主導地位的資本主義社會。
二
憑借著救亡圖存、變法維新的浩大聲勢,在維新派的主持下,打著皇帝旗號的「百日維新」終於開始了。從一八九八年六月十一日光緒帝下詔「明定國是」,決定變法起,到同年九月二十一日那拉氏政變止,維新派通過皇帝,頒布了一系列變法詔書。從這些詔書可以看到,變法運動就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為實現上述「救國方案」以挽救民族危機而進行的政治運動。為節省篇幅,這里只撮其要:
在北京設立農工商總局,各省也設類似機構,獎勵工商業,提倡各類實業。凡能採用西法開墾土地、設立工廠、出版書籍者,給予鼓勵甚至特賞。並主張設立農會、商會,發展農藝,保護商務。
在北京設立鐵路礦務總局,其他粵漢、滬寧各線,亦須迅辦。
各地設立郵政分局,裁撤原有的驛站。
著有新書、創行新法、製成新器,對發展生產確有幫助者,給予獎勵、加官或專利權。
裁汰綠營,精練陸軍。軍隊一律改習洋槍,改練洋操。命令湖南巡撫籌辦製造槍、彈二廠。
命令各地督撫撥款給福州船廠,以便籌造兵輪,添設海軍。命令增加水師學堂學生名額,添置練習船隻,培養海軍人才。
鼓勵創辦報紙,給予出版自由。將上海《時務報》改為官報,在京城設立報館。
命令康有為譯出西洋各國新聞條例,製成中國報律呈覽。
鼓勵上書言事,允許大小臣工以及士民各抒讜論,以備采擇。
廣設學堂,提倡西學。命令開辦京師大學堂,以為各省之榜樣。官書局和譯書局並入大學堂。各地書院以及祠廟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的學堂。學堂用書,由官書局編譯頒發。凡捐建學堂者,應予獎勵。京師創辦小學堂和武備大學堂,創辦各種專門性的醫學堂 茶務學堂、蠶桑學堂,上海辦翻譯學堂,在華僑所在國亦設華僑學堂,並兼習中西文字。
廢除八股文和改革科舉制度,改試策論,開辦經濟特科,定期舉行。會試改試歷史、政治、時務等,以講求實學為主。
派遣王公貝勒出國游歷,命令各省巡撫選派學生到日本留學,學習礦務等等。
上述這些維新變法的具體措施,實際上是欲以「開創之勢治天下」(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40頁)的新興資產階級試圖控制政權,推行新社會制度的初次的勇敢嘗試。把維新派的變法主張和已經頒行的措施結合起來分析,可以看出:維新運動是救亡圖存的時代產物,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維護民族獨立和主權的性質;維新運動以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思想作為理論武器,反對封建專制的傳統觀念,具有反對封建主義,要求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的性質;維新運動的高潮——「百日維新」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和封建頑固勢力之間的階級斗爭,絕不是什麼「根本不觸動封建統治的枝節改良」。
關鍵的問題在於:戊戌運動和過去其他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一個根本區別,就是它是以新興的資產階級為其階級基礎的,盡管這個基礎還很弱小,很不穩固,但它畢竟是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者,它的終極目標無疑是要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代替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的。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3—84頁)很明顯,「社會革命」是指為適應新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使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質變的社會政治運動。它的具體任務和它所採取的形式,因具體歷史條件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表現,但最終都是為了打破舊的生產關系對新的生產力的束縛,確立新的生產關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築,從而為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開辟道路。總之,歷史上一種更高級的社會形態取代了原來的較低一級的社會形態,都屬於社會革命。這樣,從事一項最終將導致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質變的事業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他們所領導的戊戌變法,無疑應該屬於社會革命的范疇了。
為什麼不能說戊戌變法是改良主義運動呢?因為,「一般說來,改良主義就在於,人們只限於提倡一種不必消除舊有統治階級的主要基礎的變更,即是同保存這些基礎相容的變更。」(列寧:《幾個爭論問題》,《列寧選集》第二卷第479頁)戊戌維新運動正與之相反。它所提倡的是在生產方式、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實行「全變」,(康有為:《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6頁)堅決反對「枝枝節節」的修補,(康有為:《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6頁)它所要迎來的是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因而,同改良主義有著本質的區別。
三
一些同志認為,維新派沒有提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因此他們的目的仍在於維護封建君主制度,替封建統治「籌自強之策,計萬世之安。」(康有為:《上清帝第二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140頁)愚意以為,這種說法是片面的。
無可諱言,當時中國新興資產階級具有極大的軟弱性和妥協性,維新派的代表人物也確曾表白自己的變法維新是為了大清「萬世之安」。但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清」是否就是封建君主制度的代名詞呢?康有為對光緒帝說過:「順天者興,興其變而順天,非興其一姓也;逆天者亡,亡其不變而逆天,非亡其一姓也。一姓不自變,人將順天代變之,而一姓亡矣。一姓能順天,時時自變,則一姓雖萬世存可也。」(康有為:《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考》,《戊戌變法》第三冊第1頁)這就是要滿清皇室認清大勢,順天而變,只有「變」,才能求得皇族一姓「萬世之安」。康有為在《清定立憲開國會折》中,明確提出了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政治主張,並說明皇帝雖「尊為神聖」,但「不受責任」;(康有為:《請定立憲開國會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36頁)皇帝與人民同受憲法的約束。對此,封建頑固派驚呼:「民有權,上無權矣」,「議院設而廢君,大逆不道之事更多矣」;(賓鳳陽等:《上王益吾院長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638頁)「民權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使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四起」。(張之洞:《勸學篇·正權》,《張文襄公全集》卷二○二)他們的驚惶、憂慮不是沒有道理的。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一直是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的化身,君主的絕對統治與整個社會的其他方面結成一個龐大的、不可分割的整體。而維新派的開議會、興民權、君主立憲等主張如果真能實現的話,將會引起整個封建社會的上層建築的全面崩潰,這怎能說是維護封建君主制 。
在世界歷史上,資產階級革命所建立的政治制度有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兩種形式。它們都同樣是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與封建政治制度有本質的區別。各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不同,階級力量對比不同,決定了各國所採取的形式有別。戊戌時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客觀上力量仍很弱小,在主觀上又認為民主共和「其時未至,其俗未成」,(嚴復:《辟韓》,《戊戌變法》第三冊第80頁)因此只能在西方政體模式中選取了「君主立憲」這一形式來作為現實斗爭的目標,這是合乎情理之舉。為什麼我們非要強求它提出推翻清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不可呢?
還有一些同志認為,維新派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舊的國家機器,只要求讓資產階級上層政治代表參與政權,故只是一種局部的改良。這種說法也值得商榷。
維新派在推行新政時,確實保留了舊衙門,對舊官僚也作了適當的安置。這在當時是不得已之舉。因為維新派認識到,「方今官制,誠不可不改」,並且「一改即當全改」。但又覺得頑固分子「盈廷皆是,勢難盡去」,只能「但主增新,不主裁舊」。於是主張「選通才以任新政,存冗官以容舊人」。(康有為:《自編年譜》,《戊戌變法》第四冊第157頁)實際上,這是維新派為了減輕推行新政可能遇到的阻力而採取的一種策略。保留舊衙門只是為了安置、安撫舊官僚;對舊官僚採取「聽其尊位重祿」的政策,是為了使其「既無辦事之勞,復無失位之懼」,(梁啟超:《戊戌政變記》卷一,《戊戌變法》第一冊第251頁)從而使他們不阻撓新政。對於那些「造謠興謗,不奉新政者」,則主張「上用盤庚劓滅之刑,旁采泰西謠謗之律,明罰敕法,刑茲無赦,庶幾浮言可靖,眾志乃一」。(康有為:《敬謝天恩並統籌全局折》,《戊戌變法》第二冊第217頁)可見對於頑固的舊官僚,維新派並不是不敢觸動的。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只是一種剝削制度代替另一種剝削制度的革命,它不可能也不需要徹底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我們大可不必要求中國的維新派這樣做。
值得注意的是,當康有為關於開制度局、民政局的建議提出後,「京師震動,外者驚驚,謠謗不可聽聞」。(康有為:《自編年譜》,《戊戌變法》第四冊第153頁)一向昏憒的封建頑固勢力十分警覺地意識到,維新派「是以民制君,上下倒置」,(費行簡:《慈禧傳信錄》,《戊戌變法》第一冊第488頁)如果真的實行,就會出現「民無論智愚,人人得申其權,可以犯上作亂」(葉德輝:《長興學記駁議》,《翼教叢編》卷四)的局面。頑固派大臣甚至表示「寧忤旨而已,(制度局)必不可開。」(康有為:《自編年譜》《戊戌變法》第四冊第153頁)他們並沒有看作「只是局部改良」。
還有很多同志提出了維新派沒有觸及封建土地制度的問題。對此應作具體的分析。
首先應當指出,有沒有提出土地問題,並不是判別其是否資產階級革命的標准。從最終的結局看,資產階級革命的任務當然要解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問題。但資產階級革命往往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如同列寧所說,它是一個歷史過程。這樣,在它所要完成的總任務中,必定有它首先要解決的任務和第二、第三步才能解決的任務,這要視當時當地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及其主要障礙而定。例如,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獨立戰爭)時就沒有提出和解決土地問題,因為當時英國人對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是那裡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阻礙。又例如,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仍然保留著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在地稅改革(1873——1881年)後三、四十年間,封建土地關系在農村仍佔主要地位。
同樣,在十九世紀末期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並不是封建土地制度。鴉片戰爭後,外國商品開始在中國市場大量傾銷,到九十年代,洋貨進口值比六十年代幾乎增加了四倍。而在甲午戰爭後,洋貨輸入量更有了急劇的增長,1895一一1898年間平均每年入超四千七百多萬兩銀子。(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下冊第483頁,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同時,大量湧入的工業投資更使得「華商有束手之危,洋商成獨攬之勢」。(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五)而清政府對民族工商業一直實行著厘金稅、高額出口稅等扼殺政策。如福建省各地的茶葉,經福州出口所納的各項厘金、出口稅高達35%,(《時務報》第一冊第11頁)有人慨嘆:「此明明力窒華商之生機,而暗暢洋商之銷路矣。」(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卷四十五)可見,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帝國主義的壓迫、剝削和本國封建主義的超經濟摧殘。因此,當時民族資產階級的首要任務是打破封建上層建築的束縛,由資產階級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來保護、促進民族工商業,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戊戌運動沒有提出廢除封建土地制度,這固然是它不徹底性的一個表現,但不能據此否定它的資產階級革命的性質。
關於維新派採取自上而下的和平變革路線的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維新派實際上是用改良來抵製革命。這是難於苟同的。的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一八九四年底開始了初步活動,次年二月成立了興中會,並提出了一條武裝推翻清朝、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路線。但是,問題在於當時民族資產階級中下層的力量極為微弱,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前,興中會在國內的活動幾乎無法開展,「其聞革命排滿之言而不以為怪者,只有會黨中人耳。」(孫中山:《革命原起》,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一冊第7頁)在海外也「應者寥寥」,「數年之間而慕義來歸者不過百數十人而已」。(孫中山:《革命原起》,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第一冊第7頁)可見當時國內並不具備實行這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路線的現實基礎。另外,戊戌變法前乃至變法失敗後的一段時間內,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與維新派的關系還是較融洽的。一八九六年至一八九七年間,興中會的楊衢雲、謝鑽泰等曾與康廣仁、何易一「商談兩黨合作事宜」;一八九七年冬,孫中山推薦梁啟超任僑商學校的教師,其他興中會骨幹分子和維新派也「時相過從,互討論時政得失。」(馮自由:《革命逸史》,《戊戌變法》第四冊第241頁)這也可見當時並不存在什麼以改良抵製革命的問題。
當民族資產階級在迫近眉睫的危機形勢下,為了救亡圖存、發展民族資本主義而立即採取積極行動時,維新派選擇了和平改良的道路,這在當時的條件下應該說是唯一可行的、策略的路線。這可與日本明治維新作一點比較。日本的維新志士最初也企圖只依託舊政權實行改革,後來終於先以歷時一年又五個月的戊辰戰爭推翻幕府統治,然後才陸續進行自上而下的各項改革,結果取得了成功。日本的維新志士之所以能這樣做,國內封建陣營的分化是一個決定因素。從十八世紀開始,日本下級武士中一部分人學習「洋學」,形成了新知識分子集團。中上層武士中間也出現改革派,形成在政治上比較有力的革新勢力。
另外,幕府與強藩的矛盾在日本封建社會的歷史上從未終止過,這也有利於改革派。而且,明治維新的領導骨幹,如吉田松蔭、高杉晉作、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都有較豐富的政治、軍事斗爭經驗。而中國封建陣營的分化遠不及明治維新前的日本,各省督撫大都是西太後所擢用的頑固派分子,後黨牢牢掌握著軍政實權。而維新派的領導者主要是在野士大夫,缺乏實際的政治、軍事斗爭經驗。他們與社會力量的聯系只是開學會、辦報館等,所聚者無非是青年士子、開明士紳,所指靠者除了僅能發發「上諭」而實際上是「上扼於西後,下扼於頑臣」(康有為:《自編年譜》,《戊戌變法》第四冊第148頁)的光緒帝外,無非就是「內有常熟,外有南皮」(譚嗣同:《上歐陽瓣□師書》,《譚嗣同全集》第334頁)(即翁同和、張之洞)。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除寄希望於自上而下的改革之外,還能怎樣「暴力革命」呢?後來梁啟超也說過,日本皇室有諸強藩之兵可依賴,「故王室得其維持,而志士有所憑籍」,而中國維新志士則「一身毫無憑籍,惟有引頸就戮而已」。(梁啟超:《新黨某君上日本政府、會社論中國政變書》,《戊戌變法》第二冊第604—605頁)這確是沉痛之言。我們看一場歷史變革的運動,不但要看它比後來的人們少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要看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做些什麼。戊戌變法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舞台上奪取政權的第一次嘗試,力圖用和平改革的方式來締造資本主義,這在當時是合理的、唯一可行的革命運動。馬克思曾把沙皇政府進行農奴制改革的意圖稱為「革命的開端」,(《馬克思致恩格斯(1858年10月8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九卷第347頁)恩格斯不止一次說過1861年俄國發生「資產階級的革命」、「真正的社會革命」。(恩格斯:《俄國沙皇政府的對外政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這也可見,「自上而下」的路線並不能成為否定其社會革命的性質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