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張之洞墓的知情人士
當時光進入新的世紀,傳統文化的回歸再一次成為社會熱潮。社會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張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體西用」的文化價值。而在南皮,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自願地加入到研究張之洞、尋找張之洞的行列中。他們說,正確評價張之洞,南皮責無旁貸。
南皮人對張之洞的感情是樸素而真摯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公園籌建辦公室來了一位衣衫破舊的老人要捐一千元錢。原來,這位南皮賈屯子村的「周鐵嘴」為給張公園建設捐資到處化緣。工作人員們不肯收,老人不幹。大家只好說,錢您先放著,用著時去拿。十年過去了,老人還念念不忘建張公園,說:「我那一千元還存著呢。」
雖然張之洞的後人如今已沒有一個在南皮生活,但在南皮東門張氏家族中,仍然普遍使用張之洞題寫的「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通經為世用,明道守儒珍」這二十個起名專用字。不相識的張氏族人,一聽名字,就知道彼此的輩分。可由此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麻煩:重名過多。比如大安、前印等等張氏人口多的大村,有四五個人叫一個名字的。開會叫錯了人,來客指錯了門的事,都沒少發生。
除了名字沿用傳統,張氏家族重視教育的傳統依然盛行。熱心張之洞研究的張氏族人張家升老先生於2004年冬病逝前寫下的《張之洞和南皮張氏家庭》一文稱:張氏人口佔全村半數的前印村,全村九成的大學生姓張。
「頭兩年的一個清明,我到張之洞墓前,只見墓前的碑案仍東倒西歪地散落著,但墳上被挖的窟窿已經被填平,歪倒的石案上還有一束雪白的梨花。」王玉良回憶說。
2004年5月,南皮縣張之洞研究會成立,會長是退休了的原縣人大主任邢家訓。他們收集回憶、研究張之洞的文章定期刊載在會刊上。邢家訓和副會長葉書龍等研究會成員還四處出擊,循著張之洞的足跡進行考察與搜集,尋找張之洞的後人。為了省錢,他們只買夜車票。在漢陽鐵廠,工廠博物館把張之洞主持建造鐵廠時用的專用磚瓦贈送給「家鄉人」,20多公斤重的東西,愣是讓邢家訓和葉書龍給背了回來。
2005年5月,南皮張之洞書畫院成立。
2006年2月,春節過後剛剛上班的南皮縣委宣傳部就召開了張之洞研究工作會,對張之洞研究和深層開發做了詳細的規劃。這是近15年來,張之洞研究第一次被列為縣委、縣政府正式工作議程。
這一年,張之洞在台灣的族曾孫張法鳴回南皮祭祖。
同年12月,在南皮縣第一中學建成了「張之洞展覽館」。1903年,張之洞自京城返武昌,順道回南皮祭祖。他捐出五千兩賞銀、積累的廉俸一萬二千兩,在家鄉興建新式學校,並命名為慈恩學堂。學校布局新穎,有教室、寢室、餐廳、廚房、議事廳、圖書室、操場,還設置有花園假山,種植了古槐和海棠,整體風格是中西合璧。
學校於1907年竣工,先後設初等小學、高等小學及中學部,定額各為三十人,學制分別為四年和五年。南皮解放後,慈恩學堂更名為南皮中學。1980年又定名為南皮縣第一中學。
這所由張之洞創建的學校,不但是南皮歷史最悠久的學校,也是今天南皮的最高學府。今天的南皮一中已經完全沒有了一點歷史的遺跡,校園里教學樓、學生公寓環立,在校學生三千多人。但未進大門就可以看到校園廣場上高大的張之洞漢白玉雕像;在學校的張之洞紀念館里,門額上還掛著一幅當年慈恩學堂的全景圖。與它遙相呼應的展室另一端,立著一尊張之洞的半身像。本職為南皮縣廣電局副局長的張之洞研究會副會長葉書龍笑著說:「這可不是銅的,是當地農民用泥塑的。」
對於南皮人來說,最讓他們掛念的還是張之洞的遺骨哪兒去了。
一定要找到!縣長給邢家訓下了命令。
當年的墓地早已變成大片的農田,1958年平整土地,張之洞墓所在的田地劃給了南關村。2003年,邢家訓曾帶著王玉良、肖力興、張寶信等研究會成員騎著自行車到南關村找到原村支書進行調查,又來到與墓地相連的南花園村尋訪知情人……可惜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2007年3月,邢家訓找到了當年看墳的老人高玉堂。
70多歲的老邢騎上電動自行車,拉著92歲的高玉堂直奔了墓地現場。經過農田建設、平整土地,又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一切早已是面目全非。更何況高家搬離這里已經幾十來年了,現場辨認十分艱難。最後,老人指著一大片當地人叫「老酒窠」的大葉草,說「就是這兒了」。高玉堂的兒子則表示,他把張之洞的屍骨埋在一塊斷碑旁邊了,用鐵釺探一探,找到石碑不就找到屍骨了嗎?一支四五個人的臨時勘探隊成立了,他們拿著臨時製作的1.5米鋼管探錐,在原墓地附近打孔探測。兩個月過去了,地上留下了幾千個孔,卻始終沒有發現石碑和屍骨的蹤跡。
邢家訓不死心。他找到副縣長、南皮鎮人民政府,召集有關村黨支部研究,請他們給村裡的老黨員開會,發動群眾,尋找知情人。村支部開會尋找掩埋張之洞知情人的消息引來了一個年輕人,他說,當年掩埋張公屍骨的就是他在南關村的表舅張執信。
看著找上門來的邢家訓等人,沉默了41年的張執信終於解開了張之洞屍骨失蹤之謎——當年,正是他親手掩埋了張之洞的遺骨。
張執信說,1966年,他只有20歲。秋末,村裡的壯年勞力都去挖河,他和一些老頭、婦女們在村南張之洞墓地旁邊的地里平地、刨棉花柴。幾個婦女說有點害怕,又有味,張執信就和一位王老頭一起將張之洞屍體和一具女屍拖到原墳墓,重新用鋤頭掩埋。表面上看墓是毀了,其實屍骨還在墓底下呢。另外兩個夫人的屍體則不知下落。
「我當時只是知道張之洞是個大官,是個好人,再說即使是普通人,這么干也太缺德了!」當年因成分不好沒少吃苦頭的張執信格外小心翼翼,掩埋屍骨後再三囑咐知情人,千萬不要聲張,以免造反派知道。「這么多年我一直沒敢說,就是不知道說了會怎麼樣。以前也有人問過我,可不是政府的負責人,我都沒告訴。這回我看是政府誠心要找,邢會長那是真正政府管事的人!」
挖掘機擦著頭骨掠過
張執信一直在附近的田裡幹活,對這里的變化比較熟悉,當年又是他親手埋的屍骨,他指認的位置應該靠譜。
2007年6月1日,滿懷希望的邢家訓將尋找張之洞屍骨的實施方案報告給縣政府。這個方案簡單得可能會令考古專家驚訝不已:用挖掘機挖。方案得到了縣長的批准。萬事俱備,只待麥收了。
7日,邢家訓在參加張之洞紀念活動從武漢歸來的火車上接到南關村支書張漢旺的電話:「麥子已收割,可以開挖了。」
8日下午,一台黃色挖掘機開到了田裡。在張執信指認的中心地帶,機械手臂由北向南挖出一條條寬一米、近兩米深的縱溝,每條溝之間間隔一米。六月正是熱天,38攝氏度的高溫下,人們好像在蒸籠里作業,臉上曬得紅紅的。一會兒挖出塊磚,一會兒刨出個瓦。突然,咔嚓一聲,溝里出現了一個陶罐。人們一陣驚呼:是不是張公的隨葬品?在現場守候的縣博物館館長高國勝搖了頭:「這鹹食罐子是普通老百姓的隨葬物。但張之洞是一品大員,隨葬品應該比較貴重。」
機器的轟鳴聲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圍觀者。有老者說,原來的張公墓還在西邊。有人說,張公墓在侯庄和遺愛碑成一線處。還有人說,在南邊……話不多的張執信望著挖掘機開出的七八條20米的長溝,心裡有些打鼓:這地和以前不一樣了,原來是東西地,如今改成了南北地。難道是自己記錯了?他又站到高處四下觀看,還跑到地北頭轉了一圈,心裡有了底:遠不了,就在這里挖。
太陽落山了,邢家訓和村支書決定收工,第二天趁早上涼快五點就開挖。
第二天,四點多,張執信就來到了地里。隱隱約約有點預感的他特意帶上了抹鏟。沒有了頭一天的大隊人馬督陣,兩個人安靜地開始了新的挖掘。剛開到第四條溝,就看到一個像是頭骨的東西。張執信大喊一聲「停!」「真懸呀,大『抓撓』就擦著張公頭蓋骨上掠過,再深一點,屍骨就破壞了,再淺一點又可能錯過了。」按照當地的風俗,屍骨是不能見天的,張執信趕快用一張報紙蓋住,一看時間,剛剛早上六點。
很快,邢家訓、葉書龍、王玉良等人紛紛趕到,還帶來了兩塊二尺半見方的紅綢布。民政局長來了,當場派人到城裡火速訂制了兩副臨時棺槨。副縣長也來了。村支書張漢旺租來了大棚,買來鞭炮。張氏族人張厚謙應邀來奉紙敬骨。人們為屍骨搭好大棚遮陽,族人張厚謙在穴前擺上張公遺像,敬燃冥紙後,點燃鞭炮。張執信和挖掘司機戴上雪白的手套,開始整理屍骨。
兩具屍骨頭朝北,並列平躺著,東側一具為男性,西側為女性,和此前張執信描述的情況完全一致。令張執信浮出水面的那個外甥魯春生和張厚謙也一起幫忙。他們將挖出的兩具屍骨小心地分別擺放在備好的紅綢布上。魯春生還拿著張公的臂骨照量著:「張公胳膊骨真長,真是兩手過膝呀」。在場的老人們也紛紛說,是張之洞的真屍骨錯不了。
此時的邢家訓終於想通了當初為什麼勘測不到:沒有棺材,沒有封土,連衣服都沒有,哪裡能探得到呀。他長出了一口氣:「這些日子,晚上睡覺做夢也是找張之洞屍骨,如果在預定的范圍里找不到,我打算到滄州請專家們把原張公墓區全挖一遍,一定要找到!」
在南皮的采訪中,記者問騎著電動自行車趕來的邢家訓:當時,為什麼沒有請專業考古人員來尋找屍骨?
老爺子似乎從沒想過這樣的問題,他搖了搖頭:這才多少年,用得著考古嗎?請他們還得好多錢。
怎麼可以確認那就是張之洞的屍骨?
邢家訓給出了他的四大理由:第一,經測量,遺骨與史載張之洞身材一致;第二,找到屍骨的位置是當年的掩埋者親自指劃的,附近方圓幾十米內也沒有其他墳墓;第三,這兩具屍骨沒有衣服,沒有棺材,不是正常入葬,卻與當年張之洞屍骨的情形非常一致;第四,曾有傳言說當年挖出張公屍骨時,他的嘴裡含著珠子。為了撬出寶珠,曾撬掉了屍骨上的幾顆牙。而此次找到的屍骨果然是牙齒不全,少了一塊牙床。由此可以基本肯定這是張之洞遺骨。
老爺子認真地說:「那麼些年沒找著,是因為沒認真找!」
② 誰知道「南」這個姓氏的由來
起源山西姓氏介紹(二十六)----南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南姓居全省第129位,共有20024人。南姓以地名為姓者,出自春秋時晉國。晉國有高士,隱居南鄉,其後裔遂以南為姓,是為南姓。
南姓起源較為復雜:相傳夏禹的後代有以南為姓者;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夜夢赤龍入懷,懷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長大後主管荊州,號「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在周初時為大夫,此為南姓主源;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後代有以南為姓;周朝楚國有子南氏,也稱南氏;春秋時晉中市國有高士陷於南鄉,因改姓南。歷史上南姓在汝南、河東(今山西永濟)、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等地形成望族。歷史名人:春秋魯有南蒯。漢代算學家南季,唐代給事中南巨川、名將南霽雲。明代陝西渭南南氏出現了數支大族,且顯於世,有紹興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孫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書,企仲子南居業、居仁也在朝任職,有清白之名。清代,雲南昆明南氏一枝獨秀,出現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廣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在我們河北、山東一帶世代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明張皇後(河北滄縣興濟人)修減河、建盤古廟,兩兄弟占民田犯罪。1549年,子孫四處逃跑,後由張姓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明史含糊記載不祥。為此,有東南西北本姓張之說。在我們這里,南姓與東姓就論一家人。(此說限於河北、山東、天津一帶,應與南方之南姓來源不同,)
去看看本網西姓的介紹,你們的說法是驚人的一致,證明傳說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東西南北是一家!
南寶通0317--8864033河北省南皮縣委宣傳部
christy_sirius說「國內沒有這個姓氏」,我同學就有姓南的。我在山西。
參考資料:http://www.shanxiql.com/list.asp?id=698
③ 縣委宣傳部下屬單位有哪些
以湖南為例,省委宣傳部設9個職能處室和機關黨委:辦公室、理論教育處、新聞出版處、文化藝術處、宣傳處、企業宣傳處、文明單位建設指導處、黨員教育處、幹部處、機關黨委。
縣委宣傳部是縣委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綜合職能部門,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委員會是協助縣委、政府領導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常設議事機構,縣委宣傳部掛縣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牌子。
(3)南皮縣委宣傳部擴展閱讀:
縣委宣傳部主要職責:
1、負責組織、指導全縣理論研究、理論學習、理論宣傳和社會科學規劃的工作,做好黨員教育工作。
2、負責規劃、部署全縣性的宣傳思想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工作;負責指導、協調和組織全縣社會宣傳工作。
3、負責引導社會輿論,指導、監督、管理和協調全縣新聞宣傳、出版工作,對縣新聞媒體實施方針政策的指導;負責指導、監督和管理全縣網路新聞宣傳;聯系中央、省、市各級新聞單位。
4、負責全縣對外宣傳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全縣的外宣工作。
5、負責從宏觀上指導文化藝術工作、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文化市場的管理,對縣文體局、縣新聞中心、縣文聯從政治方向和方針政策方面實施領導,對宣傳口各部門有關工作進行協調指導。
6、負責全縣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的規劃和組織實施;協調、指導和監督全縣文明城市、行業、村鎮、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7、完成縣委交辦的其它任務。
④ 一般的縣委宣傳部都有哪些科室各個科室的正副科長以及宣傳部的領導都有哪些
基本包括辦公室(正副主任),宣傳科(正副科長),理論科(正副科長),新聞協調中心(正版副主權任),黨教科(正副科長),文化事業科(正副科長),人事科(正副科長),文明辦(正副主任)
縣委宣傳部一般設一名正部長,副部長4-6名,其中一名副部長兼辦公室主任,一名兼文明辦主任
⑤ 縣委宣傳部是公務員嗎
縣委宣傳部是縣委主管意識形態方面工作的綜合職能 部門。
負責抓好新聞專中心工作,分管新聞科屬; 負責抓好廣播電視工作; 負責抓好講師團工作,負責宣傳部政工工作,分管理 論科; 負責抓好文聯工作,分管文藝科; 負責抓好社會宣傳工作,分管宣傳科; 負責抓好文明創建工作,分管文明辦。
⑥ 縣委宣傳部是干什麼的
縣委宣傳部基本職能如下:縣委宣傳部主管政治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
主要負責抓好新聞中心工作,分管新聞科; 負責抓好廣播電視工作; 負責抓好講師團工作,負責宣傳部政工工作,分管理論科; 負責抓好文聯工作,分管文藝科; 負責抓好社會宣傳工作,分管宣傳科; 負責抓好文明創建工作,分管文明辦。
主要職責
1、負責組織、指導全縣理論研究、理論學習、理論宣傳和社會科學規劃的工作,做好黨員教育工作。
2、負責規劃、部署全縣性的宣傳思想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和改進基層宣傳思想工作;負責指導、協調和組織全縣社會宣傳工作。
3、負責引導社會輿論,指導、監督、管理和協調全縣新聞宣傳、出版工作,對縣新聞媒體實施方針政策的指導;負責指導、監督和管理全縣網路新聞宣傳;聯系中央、省、市各級新聞單位。
4、負責全縣對外宣傳工作的總體規劃,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全縣的外宣工作。
5、負責從宏觀上指導文化藝術工作、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文化市場的管理,對縣文體局、縣新聞中心、縣文聯從政治方向和方針政策方面實施領導,對宣傳口各部門有關工作進行協調指導。
⑦ 縣委宣傳部的具體工作是
縣委宣傳部住要是負責黨的宣傳工作.比如組織媒體搞兩會宣傳組.或組織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總之一切黨的宣傳,學習有關的東西.
⑧ 百家姓中有姓南的嗎請問排第幾
起源山西姓氏介紹(二十六)----南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南姓居全省第129位,共有20024人。南姓以地名為姓者,出自春秋時晉國。晉國有高士,隱居南鄉,其後裔遂以南為姓,是為南姓。
南姓起源較為復雜:相傳夏禹的後代有以南為姓者;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夜夢赤龍入懷,懷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長大後主管荊州,號「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在周初時為大夫,此為南姓主源;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後代有以南為姓;周朝楚國有子南氏,也稱南氏;春秋時晉中市國有高士陷於南鄉,因改姓南。歷史上南姓在汝南、河東(今山西永濟)、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等地形成望族。歷史名人:春秋魯有南蒯。漢代算學家南季,唐代給事中南巨川、名將南霽雲。明代陝西渭南南氏出現了數支大族,且顯於世,有紹興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孫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書,企仲子南居業、居仁也在朝任職,有清白之名。清代,雲南昆明南氏一枝獨秀,出現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廣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在我們河北、山東一帶世代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明張皇後(河北滄縣興濟人)修減河、建盤古廟,兩兄弟占民田犯罪。1549年,子孫四處逃跑,後由張姓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明史含糊記載不祥。為此,有東南西北本姓張之說。在我們這里,南姓與東姓就論一家人。(此說限於河北、山東、天津一帶,應與南方之南姓來源不同,)
去看看本網西姓的介紹,你們的說法是驚人的一致,證明傳說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東西南北是一家!
南寶通0317--8864033河北省南皮縣委宣傳部
南姓起源較為復雜:相傳夏禹的後代有以南為姓者;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夜夢赤龍入懷,懷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長大後主管荊州,號「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在周初時為大夫,此為南姓主源;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後代有以南為姓;周朝楚國有子南氏,也稱南氏;春秋時晉中市國有高士陷於南鄉,因改姓南。歷史上南姓在汝南、河東(今山西永濟)、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等地形成望族。歷史名人:春秋魯有南蒯。漢代算學家南季,唐代給事中南巨川、名將南霽雲。明代陝西渭南南氏出現了數支大族,且顯於世,有紹興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孫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書,企仲子南居業、居仁也在朝任職,有清白之名。清代,雲南昆明南氏一枝獨秀,出現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廣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⑨ 南姓氏的由來,南的祖先的什麼地方。
一、姓氏源流
南(Nán)姓源出有四:
1、出自周代南仲之後,以祖名為氏。周代時,周宣王有大夫南仲(據說是商代帝王盤庚的後代),其後代子孫以祖名為姓,稱南氏。
2、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載「鄭樵《通志》:以字為姓。南氏,姬姓衛靈公之子,公子郢,字子南,以字為姓。」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支孫以祖字為姓,稱南氏。
3、出自春秋時晉國隱士之後,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有晉國高士居隱於南鄉(今山西省),其後代子孫以地名為姓,稱南氏。
4、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後,以國名為氏,為男氏所改。據《史記·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索隱:「系本『男』作『南』」,稱南氏。
二、遷徙分布
(缺)南姓在大陸和台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作為一個冷姓僻氏,南不見於中國姓氏的「指南」《百家姓》;作為「南面而王」的帝王後代,南卻被中國最早的姓氏譜牒著作《世本》記載,被司馬遷的《史記》資格認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南氏。但唐朝宰相、詩人張九齡的《姓源韻譜》提供了另一版本,據說商朝盤庚妃子夢龍入懷生子,取名南赤龍,郡望在汝南,曾孫是周朝大夫南仲。「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在《詩經·小雅·出車》里,這位南赤龍曾孫引發的憂傷嘆息。汝南、洛陽都在河南省,可以推想南巘應是南赤龍後裔。南宋紹興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從磐石再搬到黃華的海濱定居,子孫繁衍,耕讀傳家,鄉里稱賢,乾脆把其地叫做南宅。南姓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中部偏南汝南縣東南及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三、歷史名人
南 仲:周宣王大將,記載於《詩經·小雅·出車》「王命南仲,往城於方」。該句下段就是著名的「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
南 卓:唐代宣宗時官拾遺,洛陽令,黔南經略使,其《羯鼓錄》與《教坊記》一樣,是研究唐代音樂藝術、宮廷生活和社會風氣的重要參考資料。羯鼓為西域民族樂器,唐時傳入中國。《全唐詩》記載其《贈副戎》一首:「翱翔曾在玉京天,墮落江南路幾千。從事不須輕縣宰,滿身猶帶御爐煙」。有點扎台型。
南 巘:宋代湖南省洛陽人,浙江省溫州南氏家族的始祖。官徐州簽判,靖康之難時護從宋高宗即位應天府,「公賢勞王事,盡瘁干旋」,後來跟隨宋室南遷臨安,但當「臨」時「安」定的臨安又淪陷,君臣只好一路凄慘沿海南航。「公攜家追隨,不避艱辛」,逃難到溫州,苦於年老家累的他看見樂清磐石鎮山水佳麗,悠然心慕,告老歸隱,被敕封為「護駕功臣」。南宋紹興末年,南巘之子把全家從磐石再搬到黃華的海濱定居,子孫繁衍,耕讀傳家,鄉里稱賢,乾脆把其地叫做南宅。
南 昱:明代溫州人,官至大理寺左寺丞,加授奉政大夫的南昱判案公正,時比包公,被稱為「龍圖再世」。布衣時與樂清同鄉、名臣章綸要好,溫州知府何文淵聞其賢,提拔兩人,親自授業。章綸的《寄友人南昱兄》詩印證了他的才學超群:「昔年同術又同心,每愛才華出士林。雲錦千章隨筆陣,璣珠萬斛燦胸襟。簿書已會樞機密,經學應探理趣深。他日鯤程期奮躍,九重天上盍朋簪」。著有《宜齋稿》《萬金錄》《老萊子孝行辯》等。
南 升:明代南昱之子。天順七年參加會試,遭遇科場失火,考試被迫中止,到下午內廷減試五篇,但才思敏捷的他已答好所有試題,按原樣交卷,主考官認為違旨不錄取。心高氣傲,年少易折的南升回鄉鬱郁而亡。後來主考官閱卷,嘉許其才奏上。明英宗得知,賜「文傑」「世美」「世科甲」,立坊表於當地,家族以「旨賜文傑」制匾立牌樓,為此南宅又叫牌樓村。
南 仝:記載於《山西通志》,明朝南京四川道御史,清直不撓,多所平反,論劾不避權貴,豪強斂跡,稱為「鐵面御史」。
南文子:戰國時賢士,衛國大夫,記載於《戰國策·宋衛策》,兩次挽救衛國,其中一次智伯欲伐衛國,送來禮物野馬四匹、白璧一塊,衛國國君很高興,群臣祝賀,只有南文子臉上有憂色。國君問他,他說「無功之賞,無力之禮,不可不察也」。國君以他的話告訴邊境提防,果然智伯起兵襲衛,至境而返,嘆息道:「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南霽雲:因排行又名南八,唐朝名將,安史之亂時與張巡守雎陽城,城陷後不屈,跟張巡一起被害。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2、堂號(缺)
【南姓宗祠通用對聯】
〖南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諭忠義以嚙指;
得璧馬而反憂。
——佚名撰南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頓邱人南霽雲,少年時為人操舟。安祿山反叛時,巨野尉張紹起兵,任他為將。後跟從張巡守睢陽,安祿山部將尹子奇攻城,他一箭射中尹的左眼。奉張巡命率精銳騎兵三十突圍求救,河南節度使賀蘭進明不願出兵,僅用美食招待他。他說:「睢陽的將士已經餓了一個多月,我不忍心一個人吃。」說著,抽出刀來,砍斷自己的一根手指,又返回睢陽,城破後被殺。下聯典指戰國時衛國大夫南文子,當時晉國的智伯准備攻打衛國,先送給衛國四匹野馬、一塊白璧,衛國君臣大都非常喜歡,只有南文子面帶憂色。衛君感到奇怪,問他為什麼,他說:「無功的賞賜、無由的禮物,不可不有所警惕啊!」衛君把他的話告訴給邊境。智伯果然起兵襲擊衛國,至邊境見衛人有防備而退兵,說:「衛國有賢人哪!事先知道了我的預謀。」
〖南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得璧馬而反憂,終全衛境;
諭忠義而嚙指,共仰唐臣。
——佚名撰南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時衛國大夫南文子事典。下聯典指唐代頓邱人南霽雲事典。
百代淵源,河洛東南留一脈;
千秋忠義,神靈海上有孤臣。
——南懷瑾撰南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浙江省溫州南氏的始祖南巘,宣和年間進士,任江蘇徐州簽判,「靖康之難」時護從宋高宗南渡,返海來溫,見甌之重石(今樂清市磐石鎮重石村)山水佳麗,遂乞休隱處,宋高宗敕封為「護駕功臣」。紹興末年,其子遷到海濱定居,後代繁衍,耕讀傳家,鄉里稱賢,號曰南宅。
⑩ 有誰知道「南」姓的家譜還有姓氏的來源
起源山西姓氏介紹(二十六)----南姓
按姓氏人口統計,南姓居全省第129位,共有20024人。南姓以地名為姓者,出自春秋時晉國。晉國有高士,隱居南鄉,其後裔遂以南為姓,是為南姓。
南姓起源較為復雜:相傳夏禹的後代有以南為姓者;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夜夢赤龍入懷,懷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長大後主管荊州,號「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在周初時為大夫,此為南姓主源;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後代有以南為姓;周朝楚國有子南氏,也稱南氏;春秋時晉中市國有高士陷於南鄉,因改姓南。歷史上南姓在汝南、河東(今山西永濟)、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等地形成望族。歷史名人:春秋魯有南蒯。漢代算學家南季,唐代給事中南巨川、名將南霽雲。明代陝西渭南南氏出現了數支大族,且顯於世,有紹興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孫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書,企仲子南居業、居仁也在朝任職,有清白之名。清代,雲南昆明南氏一枝獨秀,出現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廣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
在我們河北、山東一帶世代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明張皇後(河北滄縣興濟人)修減河、建盤古廟,兩兄弟占民田犯罪。1549年,子孫四處逃跑,後由張姓分東、南、西、北四個姓氏。明史含糊記載不祥。為此,有東南西北本姓張之說。在我們這里,南姓與東姓就論一家人。(此說限於河北、山東、天津一帶,應與南方之南姓來源不同,)
去看看本網西姓的介紹,你們的說法是驚人的一致,證明傳說是有一定的歷史依據的。東西南北是一家!
南寶通0317--8864033河北省南皮縣委宣傳部
南姓起源較為復雜:相傳夏禹的後代有以南為姓者;商王盤庚的妃子姜氏,夜夢赤龍入懷,懷孕十二月生一子,手握「南」字,長大後主管荊州,號「南赤龍」,其曾孫南仲在周初時為大夫,此為南姓主源;春秋時衛國公子郢,字子南,其後代有以南為姓;周朝楚國有子南氏,也稱南氏;春秋時晉中市國有高士陷於南鄉,因改姓南。歷史上南姓在汝南、河東(今山西永濟)、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等地形成望族。歷史名人:春秋魯有南蒯。漢代算學家南季,唐代給事中南巨川、名將南霽雲。明代陝西渭南南氏出現了數支大族,且顯於世,有紹興知府南大吉,南大吉之孫南企仲明末任南京吏部尚書,企仲子南居業、居仁也在朝任職,有清白之名。清代,雲南昆明南氏一枝獨秀,出現了江南提督南天祥、湖廣提督南天章等到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