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冬至活動宣傳語句
1.接收冬的盡頭,轉發春的開頭,遙望暖的盼頭,思念你的心頭,冬至大有來頭,祝福送你手頭,願你生活有樂頭,事業有奔頭!
2 冬至已來到,養生莫忘了,陽氣消耗少,健康跑不了,閑坐勿太久,眼睛愛護好,晨練休太早,飲食重潤燥,願你樂逍遙!
3 冬至到,夜最長,願你的生活美盪漾;冬至來,送關懷,願你的身體健康在;冬至節,傳遞愛,祝你整個冬季溫暖舒適好運來。
4 冬至凍一凍,增強抵抗力,身體更健康。冬至動一動,提高耐寒力,無病又無恙。願你身體好,心情更好。冬至節氣快樂!
⑵ 溫暖人心的冬至宣傳稿
隨著寒潮的第一聲咆哮,冬,來了。
冬來了,來時總會伴點小雨,從他來之後,天氣便漸漸變冷。這是樹葉還沒掉完,有一小部分褪了色的葉子伶仃的掛在枝頭,就像黑夜中最後一絲光亮,慢慢地、慢慢地衰弱。
水塘里的魚兒也隱匿了起來,水塘上換上了一層結實的外衣在陽光下銀光閃閃。但晚上卻只是一種寂靜,早就沒有了波浪起伏的《月光曲》。
但是,冬會給你溫暖。
冬的到來讓鳥兒向南遷徙,但不是所有的鳥都飛走的。你在路上,忽然看到一群麻雀飛來,在你身邊啄食,看到冬天裡還有這樣的小生命伴隨你,你感到暖暖的。
夏秋的太陽光照射太強,怕熱的人就躲在家裡不出來,但冬天,陽光柔和,好像一個暖水袋,人們忍不住出來曬太陽,你也不例外,路上,人們穿著暖色的衣服,哈著暖氣,有說有笑的走著,看著這么多人與你同行,你感到暖暖的。
下雪了,而且紛紛揚揚的,睜開惺忪的眼睛,打開屋內的窗戶,夾雜著蓬鬆的白雪,落在手上,化成暖暖的水。外面已經被冬裝點成了美麗的世界:樹上穿著一條條銀裝,地上多了白白的雲彩。好一種奇妙的仙境!孩子們也拿雪球打雪仗。看著他們開心的笑容,你感到暖暖的。
過年啦!這是人們最放鬆的一天,家家貼對聯,戶戶掛福照,這強烈的紅色與白雪融合在一起。「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不,你趕回老家,一家大大小小坐在一堂,好不熱鬧!看著這一場面,你感到暖暖的。
這個冬,你感到暖暖的。
⑶ 栢塑寶是如何冬至,聖誕節,春節做營銷策劃宣傳的
今年的冬至,聖誕節,元旦進步都在一起了,都在一起
⑷ 冬至宣傳詞
你來時冬至,但眉上風止,開口是「我來得稍稍遲」,大抵知心有庭樹,亭亭一如你風致。
2.我喜歡初春的樹,盛夏的風,深秋的雨,冬至的雪,和每天的你。
3.人生如逆旅,你我亦行人,珍藏深秋的春光和黑夜裡燃燒的太陽,縱年終有歸宿,亦知之,守之,憶之;萬物皆如是,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回。
4.所謂冬至,日南至,日寒之至,情暖之至,眼前人縱遠,然我心皆是,無處不至。
⑸ 冬至到來代表什麼白天和夜晚有什麼變化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並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於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我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
冬至標示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不是最低。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二十四節氣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19年7月,由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與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天氣,二十四節氣研究院」正式成立。
⑹ 溫暖冬至 傳承文化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或22日,沒有固定的日期,也被稱作「活節」。相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的一個,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據文獻記載,在春秋時期,中國人就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出了冬至。根據研究,冬至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時間最短的一天,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
中國冬至的起源是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中國北方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他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葯治傷。張仲景的葯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葯材在鍋里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乞葯的病人。每人兩只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⑺ 冬至和夏至分別有啥含義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代表著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這一天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冬至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代表著數九寒冬即將來臨,天氣非常寒冷,這一天夜最長,晝最短。
炎熱的時期即將到來。 到了夏至,夏天基本上就過了一半,到了這個時候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雖然夏至很熱,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後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家要做好預防准備。
好多的人都分不清楚這兩個節氣的意思,其實這二者很好區分,一個是在炎熱的6月,一個是在寒冷的12月,正好相隔了半年的時間,氣溫也是冰火兩重天。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採用土圭測日影,就確定了夏至。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夏至來臨的時候沒有什麼具體的習俗,但是有些人在這一天會熬一些綠豆湯來解暑,它是炎炎夏季最重要的解暑利器。但是冬至這一天就不同了,它有傳統的食物來紀念,那就是餃子。
到了這一天北方每家每戶都會吃上一頓熱騰騰的餃子,南方會吃上一碗香甜的湯圓,以此來表示合家團圓之意。
無論是夏至還是冬至都是二十四節氣中兩個最極端的節氣,但這兩個節氣一定要跟立夏和立冬區分開來,因為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大不相同。
(7)冬至宣傳的意義擴展閱讀:
夏至養生:
1、多吃苦味食物
夏季陽氣盛於外。從夏至開始,陽極陰生,陰氣居於內,所以,在夏至後,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慾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補。 《呂氏春秋·盡數篇》指出:「凡食無強厚味,無以烈味重酒。」
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大小麥曲,粳米為佳」,又說:「善養生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在強調飲食清補的同時,勿過咸、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生津止渴的食物。
2、運動時要防止中暑
夏季炎熱,要尤其注意中暑的情況。安排室外工作和體育鍛煉時,應避開烈日熾熱之時,加強防護。如要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湖邊、公園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鍛煉的項目以散步、慢跑、太極拳、廣播操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
3、赤膊露背不可取
夏天出汗較多,因此不少人偏愛露背裝、露臍裝,認為這樣更加的涼爽。但這樣這樣很容易讓人體受涼,影響到脾胃,出現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痛狀,更可能引起痛經、月經紊亂及宮寒不孕等疾病。 天氣炎熱,首先做好避暑 夏至之後,
4、天氣逐漸炎熱,首先要做好避暑
外出時,要根據自己的體力決定行程長短,不要過度疲勞,否則,抗暑能力會下降。醫生建議,出門要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做好防曬措施,戴上透氣、散熱及通風性能好的涼帽。
打上太陽傘,塗防曬霜等。在家中,還可以准備一些防暑葯物,比如消暑平肝的菊花,清火的金銀花、荷葉、桑葉、十滴水、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等。
5、「晚睡」早起,中午最好補個覺
在中醫養生理論中,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這一時節的養生保健要順應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專家介紹,春夏季節,自然界陽氣處於升發狀態,人體的陽氣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應該保持一個充沛的狀態。
但在養陽的同時,還得兼顧養陰,這樣才能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狀態,避免三伏天出現陰虛的問題。 固陽養陰,一個很好的做法是晚睡早起,中午補覺。當然,這里說的晚睡並不是熬夜,只是適當晚睡而已。
6、運動不宜大汗,提倡每天溫水洗澡
運動調養,是各個節氣養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至時節,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最好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於劇烈的運動。
鍛煉身體最好以散步、慢跑、太極拳等項目為好,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如果運動過激,會導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易損陽氣。
建議:運動之後,出汗過多,可適當飲用淡鹽水或綠豆鹽水湯,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會引起寒濕痹症、黃汗等多種疾病。
7、少吃冷食
頻繁地進食各種冷凍飲品、冰鎮瓜果、雪糕、冰淇淋等寒涼食物,就會使胃部受到強冷刺激而造成胃部急劇冷縮,胃部需要的氣血急劇增加,心臟和脾臟調動大量的血溫熱腸胃。
經常如此,不僅脾胃受損,心臟也跟著受累。體內寒濕加重,水濕、廢物和毒素又無法及時、順暢地排出體外,身體免疫力下降。同時還會引發毒素堆積,導致顏面生暗瘡、長色斑。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冬至
⑻ 南昌冬至有什麼風俗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來臨意味著冬天真正的開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在冬至這天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孝敬、不忘本。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這一天北方普遍吃水餃,南方則有吃湯圓、赤豆糯米飯等習慣。
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古時候在外漂泊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一、二十四節氣的淵源
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氣吸收入《太初歷》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冬至習俗:
1、北方吃餃子、餛飩
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還有一說是為了防止冬至凍耳朵。
冬至餛飩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2、南方吃湯圓、赤豆糯米飯。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在南方地區有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在民俗傳說中赤豆可以祛除疫鬼,為人們防災祛病帶來安康平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冬至
視頻來源: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
⑼ 如何弘揚冬至節
提倡在冬至傳統節日活動的時候,加深與家長的交流和互動,讓傳統節日家庭和諧、團圓孝順等核心概念得以傳承;最後在老師與家長的溝通下讓學生在家包餃子,這有利於孩子動手能力的提高,還能讓增進親子間的感情,讓同學們都從頭到尾體驗了包餃子、煮餃子、吃餃子的全過程。
⑽ 在我國有哪些節日或特殊意義的日子(需每年都有作宣傳的)請按時間順序將公歷和農歷的分開回答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 ,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一月一日:元旦
(「元旦」一詞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雲《介雅》詩:「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元是開始,第一的意思;旦是會意字,上面的「日」表示太陽,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象徵一天的開始。元旦,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歷1月1日,是當今世界公認的元旦節。我國歷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如夏代是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等等。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會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即陰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由於元宵有張燈、看燈的習俗,民間又習稱為「燈節」。此外還有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等風俗。我國古代歷法和月相有密切的關系,每月十五,人們迎來了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這一天理所當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漢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後來古人把正月十五稱「上元」,七月十五稱「中元」,十月十五稱「下元」。最遲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舉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視。到後來,中元、下元的慶典逐漸廢除,而上元經久不衰。)
清明節前一天:寒食
(舊俗中的一個節日,在清明節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春秋時已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於是攜老母隱居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東南]。晉文公得知後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之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於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後來便形成了在寒食這天寒食、掃墓的風俗。)
四月五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
(陰歷五月初五日為「端午節」。「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與「午」互為諧音而通用。是我國的一個古老節日。我國古代最早的愛國詩人屈原
遭讒言被放逐後,目睹楚國政治日益腐敗,又不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無力拯救危亡的祖國,於是自投汩羅江以殉國。此後,人們為了不使魚蝦吃掉其屍體,紛紛用糯米和麵粉捏成各種形狀的餅子投入江心,這便成為後來端午節吃粽子、炸糕的來源。這風俗已傳到了國外。)
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情人節
(陰歷七月七日的晚上稱「七夕」。我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此夜在天河鵲橋相會,後有婦女於此夜向織女星穿針乞巧等風俗。所謂乞巧,即在月光下對著織女星用綵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農諺上說「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鐮割好稻。」這又是磨鐮刀准備收割早稻的時候。)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
(陰歷八月十五日,這一天正當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到了晚上,月圓桂香,舊俗人們把它看作大團圓的象徵,要備上各種瓜果和熟食品,是賞月的佳節。中秋節還要吃月餅。據傳說,元朝末年,廣大人民為了推翻殘暴的元朝統治,把發起暴動的日期寫在紙條上,放在月餅餡子里,以便互相秘密傳遞,號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義。終於在這一天烘發了全國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翻了腐朽透頂的元朝統治。此後,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就更加廣泛地流傳開來。)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
(陰歷九月初九。我國古代以九為陽,九月九日正是陰月陽日,故名「重陽」。相傳東漢時汝南人桓影,聽到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裡人縫制小代,內裝茱萸,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藉以避難。桓景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裡的雞、狗、羊全部死掉。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代、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風俗。因「高」與「糕」音同,所以重陽節又有吃「重陽糕」的習俗。唐代詩人王維有《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記載了當時的風俗習慣。由於該詩感情真摯,至今膾炙人口。)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過後,各地氣候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現代天文科學測定,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這天之後,太陽又逐漸北移。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農歷臘月初八:臘八節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